回覆列表
  • 1 # 天行者

    一、文化角度

    父權、男權、母權、女權,這些詞彙在你看來有哪些異同呢?

    首先,當前的姓氏制度是一種男權和父權文化,而且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李氏,家裡總會有“李氏歷代祖先”之類的。所以你拜祭和紀念就會很清晰,你拜的是爺爺、以及爺爺妻子,爺爺父親以及爺爺母親。全部都是以李為核心展開的“歷代”。這樣子就確定了哪個後代拜祭哪個先人的義務。比如你爺爺的媽媽,你要拜祭。但是你爺爺的妹妹,雖然是本來姓李,但由於嫁給了姓張的,所以你爺爺的妹妹也就沒有歸入“李氏歷代祖先”的排列當中。於是中國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祠堂文化、財產繼承文化、贍養義務文化、乃至拜祭文化,同時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框架,成為穩定的宗族結構存在於封建的宗族聚居社會當中。

    隨著時代進步、女性法律地位的上升以及城市化程序加快,宗族聚居正在加速瓦解,財產繼承文化中的“父業子承”率先被繼承法所逐漸瓦解,贍養隨之不再只是兒子的義務。

    隨著獨生子女增多、男女平等的價值上升、女性社會生產力逐步提高,作為女方父親“繼後香燈”方面的威脅增大,女方希望“繼後”的需求也在逐漸上升。準確說,是女方的姓氏可能會無法從女方父親這一支再往後延續,於是開始出現母親冠姓的現象。這時候,母親們爭取的是“母權”,而不是“女權”,因為主要焦點在於母系的父權家族傳承。

    後來,也不只是獨生的問題了,女方開始希望以姓氏來達致“平等”的概念,母親冠姓的呼聲有點加大了。這時候就不僅僅是“母權”問題了,而是上升到了“女權”,因為這時候的焦點不僅僅是母系父權姓氏的繼承,更重要是女性自身地位的彰顯。

    那麼,姓氏跟母親的話,在姓氏文化本身來說,意義大不大呢?我個人認為,僅從文化角度來看,也許有一定的“母權”意義,但“女權”意義是不大的。姓氏本來就是一種宗族象徵,讓你可以容易追溯到你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祖先的源頭。假設形成了一種父母姓氏都可以冠上去的文化,那麼這個宗族象徵意義也被徹底破壞,姓氏本身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當然姓氏不僅僅有文化上的意義,還有其他意義,後面我會繼續講。

    而大家都知道,母親冠姓的實質是冠外公的姓,所以母親冠姓的關鍵目前來看主要是女性家庭地位的彰顯,以及對傳統父權的挑戰,而非姓氏文化上的簡單意義。

    任何一個階層或者群體的地位上升過程中,都會有一種地位彰顯的需求。例如,農民地位上升時,他們會激烈地鬥地主;軍人地位上升時,他們會自豪地穿軍裝出門;香港人地位上升時,粵語歌會傳遍大江南北。又例如,在一個皇朝中,作為弟弟的太子地位上升,其他兄弟分封到其他小諸侯國的時候,你能不能跟哥哥們講“人人平等”、“文化傳承”“長子嫡孫”之類的?文化和邏輯上可能也講的過去,但是這明明是太子地位彰顯,要把你弄到小諸侯國去,根本不是文化和邏輯能解釋的。所以,母親冠姓,我認為不是講文化的時候,更不是“傳統文化”能簡單解釋的,而是女性地位上升而帶來的必然現象。

    全世界的傳統姓氏文化大多數都以男性為核心,講究“繼後”,也是維護男性地位的一種重要文化特徵。所以母親冠姓,一方面是爭取了母權,另一方面是女權對男權的挑戰,或者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種手段,這意義遠遠大於姓氏文化本身的意義。

    二、姓氏文化的變遷

    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姓氏混亂的時代呢?應該是有的,在“氏”文化初步形成的春秋時代,那時候還很混亂。比如陳氏起源於陳國,陳國開國的侯爺本來不是陳氏,卻因為陳國就說自己是陳氏了。比如秦國名臣百里奚,兒子本來叫百里視,“百里”氏、名“視”、字“孟明”,但這個兒子卻把自己叫作“孟明視”,於是把自己百里氏一下子就改成了孟氏,他的兒子也就變成了孟XX了。你看,這麼搖身一變,百里家族就變成了孟家族。

    鼎鼎大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你以為他老爹也姓孔嗎?不,他老爹是宋國貴族,姓子,名嘉,字孔父。所以孔子老爹本名應該叫“子嘉”。但是卻把自己叫作“孔父嘉”。(順便一提,孔父嘉的父親,姓子,名父,字正孝,人稱“正孝父”。)然後孔父嘉有了兒子孔丘之後,就開始“孔氏一族”了。那為什麼孔子之前都姓子,孔子的後人卻都只記住自己姓孔呢?

    因為孔子牛逼啊!他們就願意跟著牛逼的人一個姓,然後抱團起來形成穩定的家族發展起來。這就引申出姓氏的一個重要功能——抱團發展、更好生存!

    那為什麼當時姓氏會如此混亂?在當時百里奚、孔子的年代,距離母系社會的年代大概已經隔了2000年,但依然保留著母系社會的姓氏文化,父系母系文化交織,那時候的姓氏很不穩定,父權姓氏文化未得到鞏固,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隨意更改。

    到了秦始皇時代,姓氏不穩定依然存在,但代表父權的姓氏文化已經得到鞏固。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名叫“嬴政”,其實他是贏姓、趙氏。因為他母親是趙姬嘛。可見這個時代裡,對於採用母親姓氏來作為自己的氏的,那麼就能知道自己父親方面的姓氏,也知道母親方面的姓氏。

    到了漢代,代表母權的姓氏逐漸消失,剩下了代表父權的姓氏。從原始社會的男權開始顛覆女權開始計算,直到漢代建國初期男權姓氏文化確立,這中間不穩定的姓氏文化,足足過渡了2000多年。

    過渡成功後,男性徹底顛覆母系姓氏文化,於是,父權“姓氏”文化便一直延續至今。

    到了今天,女性開始掌握生產力,社會地位上升,開始插手姓氏文化。這類似於4000多年前,男性開始顛覆女權,開始進入混亂的姓氏文化的時期。

    三、姓氏背後的利益驅動

    姓氏文化的背後明顯也有利益驅動的影子。有的家族改姓,是為了生存。例如當年的愛新覺羅。日本人投降後,愛新覺羅們都急著改姓,你說努爾哈赤會不會氣得從棺材裡彈起?不會,因為祖先知道他們是為了生存。北魏孝文帝帶頭改姓,是為了鞏固地位。有的家族逃難時改姓,是為了避免災難。當你跟著的姓氏不夠牛逼或者作用不大時,大家都急著要改。

    上面說了,混亂的年代裡,大家選擇牛逼的姓氏讓自己牛逼起來。在和平的年代裡,大家選擇穩定地繼承著大家族的姓氏以更好抱團發展。在動盪的年代裡,大家紛紛改掉惹禍的姓氏,好讓自己生存下來。

    對於每個個人,在父權姓氏文化裡,選擇祖父和父親的姓,有利於自己繼承父系資產。但隨母姓的話,你父系的沒有,母系的也沒有,因為母系往往也有自己的“正統”子孫。所以在古代,一個愛自己孩子的正常母親,為了孩子將來的利益,讓他隨父姓必然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如果某孩子是武則天和別的男人在外面生的,他可能會覺得父親太垃圾,寧願選擇隨母姓。這都可以看出,利益是姓氏的重要影響因素。

    如果利益是重要因素,對於隨母姓的改革式冠姓來說,利益顯然就是一個良好的驅動,而不僅僅是文化和邏輯。父親要爭取冠姓權的時候,講文化講邏輯還不如講利益:“父系家產只給隨父姓的孩子。”母親爭取冠姓權的時候,能不能說出“隨母姓的孩子才會得到母系家產”?對於孩子來說,隨母姓的時候,外公外婆或者母親自己在寫遺囑的時候,能優先考慮這個隨了自己姓的孩子麼?

    古代男女權的交替,各種利益相互拉鋸,導致混亂的姓氏文化過渡了整整2000年,我有理由相信,這正是利益拉鋸的2000年,而不僅僅是文化。

    四、姓氏文化的未來

    今天,傳統男權姓氏文化疑似正在遭到挑戰,今後會怎麼走,這完全取決於女權到底能達到何種水平,取決於女性對社會生產力的掌握程度。如果未來又是一個女權社會、母系社會,那麼是否又會迎來長達2000年的姓氏文化過渡時期呢?who knows?

    如果是過渡,那麼目前依然是過渡的初期,母親冠姓權依然只是家庭男女平等的象徵和要求,對於姓氏文化本身意義不大。除非像4000年前的男權挑戰女權那樣,讓每個人都有姓,也有氏。或者像秦始皇那樣,要了父親的“贏”作為姓,要了母親的“趙”作為氏。

    如果未來又是一個母系社會,姓氏文化的變化必然是顛覆性的。而變化後的姓氏文化長什麼模樣呢?或許是母系姓氏的繼承,或許是父母姓氏同時繼承,也可能是沒有了姓氏。當然了,這些都只是猜測,最終答案可能要到若干年後才能得以驗證。

  • 2 # 願是一朵蓮

    在我們國家由於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一直以來都以父姓為主,給孩子起名。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觀念的改變,孩子的姓氏父母可以商量的,但還是隨父親姓的多。

    有時候遇到跟母親姓的孩子,別人心裡會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一,這孩子不是父親親生的誤會,可能是被女方帶過來的拖油瓶,

    二,這個孩子可能父母離婚了,孩子隨母親,姓氏也就隨母親了,

    三,還有一種是招的上門女婿,姓氏也是隨女方的,這樣父親會很沒面子。

    作為父母親當然不願意孩子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還是按照傳統的觀念來了,這樣也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國家法律也沒有明文規定孩子的姓氏一定要隨父親,雙方都可以商量來,隨著二胎的開放以來,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生的二寶,有的選擇女方姓,男方也沒有異議,再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姓氏,雙方家庭上演爭姓風波,鬧得不愉快,有的甚至離婚收場。

    雖然年輕人比較時尚,推祟把父母姓放在一起給孩子起名字,但是還是把父親的姓放在第一位。

    現代人思想雖然在變化,多少年的傳統觀念以潛移默化,深入骨髓是無法改變的。

  • 3 # 中夢11

    因為先進美國一直讓小孩隨父親姓,妻子隨丈夫姓

    你信嗎?

    幾千年土地生產,十個男人比得過五十個女人勞動,一百個女人的戰鬥

  • 4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

    我覺得這是一種中華優秀文化的體現。當然,即使我們的姓氏你僅僅是一種代表了你家族遺傳基因的一種標誌。並非你祖上來到這個世界就固有的東西。而古人之所以創造出來姓氏,應該是代表了某一個家族的出處。一個文明的根源。

    相信在原始的社會下,人對於自我基因的溯源還沒有那麼在意。現在某些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比如所有的次生文明國家,對於個人基因溯源也是沒有那麼在意的。像現在的西方世界,他們大多不在意兒子是不是自己的種,只在乎是不是他管你叫爸爸。像日本只管在這個社會上創生出孩子,也不在乎孩子是誰的。所以無論日本還是西方,他們的倫理關係都非常的亂。完全沒有達到中華文明的程度!

    中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也和現在的日本西方差不多少。生出來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當然,這種現象在自然動物界也是很普遍的情況。

    但是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到了父系文明的時代,人類不但創造了更多的私產,而且有了基因遺傳的慾望。(當然,這種情況在高等的動物身上也會出現。比如獅子老虎甚至一些鳥類。他們在取得交配權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不屬於自己的基因遺傳,更多的延續自己的基因。)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字的出現。以文字標註的氏族形式開始盛行。很快出現了以姓氏標註的家族。也就出現了最早的姓。因為是父系時代。所以姓氏自然純屬於父系!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只是一種千古流傳來的習慣。而且因為形勢所迫改變姓氏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比如現在的單親媽媽孩子恐怕很少會跟隨父姓。而多數是跟隨母姓或繼父姓!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像日本,根本不在乎姓氏,孩子甚至可以隨便自己改姓。他老爸也完全沒有意見。日本是姓氏最多的國家,因為隨時可以臆造!

    孩子跟隨父姓,只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體現,一種文化的傳承。要說它的意義,或可很重大,因為他承載了整個文明。但也可說毫無意義,因為相對於個人來說,他僅僅是一個類似於網路世界中的IP地址!

  • 5 # 使用者3138945653519

    這是傳統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一般孩子出生都是隨父姓的,但是,只要夫妻商量好,隨母姓也是可以的,法律沒有規定一定要隨父姓或隨母姓,這是夫妻雙方可以商量決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認為年邁的父母最渴望的是陪伴,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