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
2 # 你說那是個成語
年齡差啊,原因很多,以我看來,歸根到底,年紀問題,就像你,會對一個比你小二十歲的人,有多尊敬嗎?這是人之常情吧。
徐庶,一起的哥們!建安六年(201年),劉備戰敗,不得不南下,依附荊州劉表,徐庶聽說之後,覺得劉備名聲不錯,而且是漢室宗親。
此時的劉備,明面上,掛著漢室左將軍的頭銜,被漢獻帝親切稱為【皇叔】,聲名正隆,徐庶一介傳統書生,果斷主動投奔劉備。
作為劉備前期最重要的謀士,徐庶、張飛、關羽一起輔佐劉備長達7年,這種戰友友誼,實在深厚!
更何況,徐庶輔助劉備,屢次獻計,攻破曹操,為劉備取得喘息之機,患難見真情嘛!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兒子要投降,劉備覺得有點慌,繼續南下,徐庶的母親戰亂中被俘,於是徐庶離開劉備,去了曹操陣營。
前一年,也就是207年,徐庶推薦了諸葛亮。
諸葛亮,那是啥?拿來當兒子嗎?劉備,公元161年生,關羽,張飛出生年月不詳,但與劉備結為兄弟,可見年齡差不多。
諸葛亮,公元181年生,整整小劉備二十歲,按照當時的出生標準,諸葛亮做他們兒子年紀都嫌大了!
作為一個正常人,你覺得你會對一個小你二十歲的人,有多尊敬?人之常情好吧!
更可況,諸葛亮當時名聲不顯,沒有什麼社會名氣,全靠徐庶在那兒推薦,作為一個大公司CEO,光靠一個下屬推薦,怎麼能相信人家?
諸葛亮才26歲啊~,劉備多大了?46歲!
第一次印象就不好在關羽、張飛眼裡,諸葛亮就是個小屁孩,讀了幾本書,僅此而已,而這樣一個孩子,幹了啥?
三顧茅廬啊!
讓你去求一個小你二十歲的人出山幫你,你火大嗎?我覺得也大!以我的想法,這個面子都豁不出去。時年是公元207年。
所以,雖然諸葛亮最後出山,輔助劉備,劉備心裡怎麼想,不清楚,但是關羽、張飛肯定不爽啊。
後來,公元213年,諸葛亮帶趙雲、張飛,進了益州,從此和關羽就沒啥見面機會了,而張飛進了益州,成都沒呆幾天,就去外地作戰了,也沒和諸葛亮有多少見面機會。
換句話說,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真正相處的時間,五年不到,所以,關羽、張飛不待見諸葛亮,這很正常啊。
總之,前期是看不起,因為諸葛亮沒取得啥戰績,中後期是不待見,這裡有本質區別。
-
3 # 小人物F
關羽張飛兩個人對於諸葛亮的偏見,代表著中國五千年以來武將對文臣的偏見,根深蒂固,且不可調和。
張飛關羽對待徐庶,一開始也是成見很大,認為徐福是一個沒有真才實學,沽名釣譽的傢伙,但是徐元直在樊城之戰中,用趙雲一人帶300人的隊伍,便破了曹仁精心設計的“八門金鎖陣”,讓張飛和關羽佩服的五體投地。
更讓他們佩服的是,尤其是徐元直髮現午後信風起,敏感的預測到曹仁夜裡會劫營,於是排兵佈陣,成功地將曹仁的夜裡劫營擊潰,讓曹仁血本無歸。
兩招的神秘莫測的戰術,讓張飛和關羽只靠拼殺這樣的武將,知道了計謀的強大,一切都在運籌帷幄之中,才徹底征服了關張兒兄弟。
對於諸葛亮的態度,那是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錯綜複雜,所以才導致關張二兄弟對他的成見大!
一是諸葛亮年齡小。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公元206年,年齡只有26歲,正式是一個毛頭小子,而劉關張兄弟都是四十好幾的人了,一個毛頭小年輕怎麼能夠信服呢?
二是三顧茅廬的折騰,讓關張二兄弟沒有信心。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也算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被漢獻帝叫一聲皇叔的人,還有幾百號人馬,那也算是一方諸侯,諸葛亮算個什麼級別的人物呢?一個山野村夫,兩者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身份的優勢讓他們倆自然看不起諸葛亮。尤其是劉備拜訪了諸葛亮三次,都沒見上,這在大漢禮儀中,諸葛亮是很無禮貌的行為,更是讓關張二人看不起。三顧茅廬還沒見到人,讓他們的信心全部沒有了,直接認定諸葛亮是沒有真才實學,存粹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傢伙,看到他們的陣勢更是不敢出山。
三是諸葛亮的閱歷和資歷,讓關張二人懷疑。未經實戰檢驗的一切文韜武略——都是吹牛皮。
徐福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但是諸葛亮卻沒有幹過一天帶兵打仗的事情,對於身經百戰的關張二兄弟來說,諸葛亮會不會是書呆子、是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呢?
因此造成了他們二人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是極其的不屑一顧,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諸葛亮出山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了“關張二兄弟的錯誤感覺”。
翻閱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臣和武將,一直以來,都是矛盾的,文臣和武將之間有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那就文武不和,武將永遠看不起的文若的文臣,但是歷史卻用響亮的耳光,回擊著“這幫沒文化的武夫”,武將總是被文臣指揮。關張二兄弟是千百年中武將的一個縮影。 -
4 # 還文樓主
劉備投荊州劉表,因劉表雙子爭位,劉備得罪蔡夫人,蔡夫人與蔡瑁密謀殺劉備,劉備逃過蔡瑁追殺,躍馬過溪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對劉備言,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牢記於心,徐庶自薦劉表,發覺表非明主,經水鏡先生提示,自投劉備,劉備拜徐庶為軍師,調練本部人馬。
張飛關羽為何對徐庶佩服的五體投地,主要原因是:
徐庶出色的軍事才能。徐庶任軍師不久。曹軍降將呂礦、呂翔欲立功以報曹操恩德,向曹仁請兵五千,取劉備之頭。曹仁大喜,與二呂兵五千,前往新野,徐庶調兵遣將,大敗曹軍,斬雙呂。曹仁大怒,引本部兵馬欲踏平新野,兩軍對陣,曹仁布下“八門金鎖陣”為徐庶識破,指示趙雲破陣,曹軍大敗。曹仁夜襲劉備軍營,又被徐庶識破,曹仁丟了樊城,逃回許昌。兩次大戰,顯示出來徐庶料敵機先,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徐庶的孝心。曹操聽說徐庶有大才,用謀士程昱的計策,賺其母至許昌,令作書召徐庶,徐母忠義罵曹操,操欲殺之,程昱勸操勿殺,詐言徐母,自稱曾與徐庶結為兄弟,仿其字型,詐修家書一封,召徐庶至許昌,徐庶至孝,與劉備辭別。徐庶離別,仍為劉備著想,舉薦諸葛亮給劉備。劉備與徐庶依依惜別,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劉備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對劉備言,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有一奇士,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自號臥龍先生。徐庶再別玄德,策馬而去。劉備如夢初醒,俱備厚幣,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張飛關羽為何對諸葛亮冷眼相待,主要原因:
三顧草廬,張飛關羽認為孔明架子大。堂堂的漢室宗親,劉皇叔為見一位山野村鄉,三顧草廬。一顧草廬,見不著諸葛亮,吃了閉門羹,張飛己經不高興。二顧草廬,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己回,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劉備叱之。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張飛言道:“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雪。”劉備堅持要去拜訪孔明。二顧草廬仍不見孔明,張飛與關羽心裡火大,只是不敢言。三顧草廬,關、張聞之不悅,諫玄德,勿去,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順;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劉備堅持去。劉、關、張去到草廬,孔明在睡覺,劉備不想打擾孔明睡覺,在草堂下等,久等不見動靜,張飛大怒,欲放火燒草廬,關羽再三勸住。諸葛亮為考驗劉備邀請自己出山的誠意,故意讓劉備三顧草廬。張、關認為孔明架子大,不尊重劉備,對孔明不悅。張飛關羽認為孔明徒有虛名。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虛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人之甚也!”因為前二次訪草廬吃了閉門羹,連識大體的關羽也對孔明印象不好,認為孔明徒有虛名。關、張不識孔明的才學。劉備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才待之太過!又末見他真實效驗!”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孔明調兵遣將,張、關還不服調遣,孔明用劉備劍印壓制下,才不情不願服從軍令,至到博望坡大捷,關、張才對孔明拜服曰:“孔明真英傑也!”孔明的才學比徐庶高,張飛關羽佩服徐庶的為人,孝心,軍事才能。前期不識孔明的才能,認為孔明架子大,徒有虛名,對孔明冷眼相待,至到博望坡大捷,張飛關羽才對孔明心悅誠服。
-
5 # 邢臺大懶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對你的問題提出質疑,你是如何判斷,看出張飛和關羽對徐庶五體投地,而對諸葛亮冷眼相待的?
其實,一開始,張飛和關羽都是對徐庶,諸葛亮之輩有成見的,這是自古以來,在打仗方面武將對文臣固有的成見,覺得他們也不帶兵衝鋒陷陣,卻要指手畫腳,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他們的思想還是有所該管的。
比如,徐庶,一開始張飛對他也是有成見的,但是後來徐庶在樊城之戰中先是調兵遣將斬殺了曹操的呂翔,呂礦二將,後又讓趙雲用300精兵就破了曹操的靜心設計的“八門金鎖鎮”,使得張飛關羽二人對其有所改觀,後來,大家都知道的曹操設計騙取徐庶的母親,使得徐庶因為母親不得不離開劉備,但是就是離開也不忘給劉備推薦人才以及離開後不給曹操獻計這種行為深深的打動了張飛,關羽二人。
相比較與徐庶的主動投靠,以及對母親的孝道,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表現,諸葛亮是三次請出來的,也沒有實戰經驗,年齡上也比張飛關羽他們小的多,一開始的輕視是必須的。
這就像我們看的電視一樣,一開始出來一個其貌不揚的教官,看著若不經風,你不展示幾下子,別人是不會服氣的。
相比較與徐遮一開始的運籌帷幄,諸葛亮更是在大局上,大的戰略上才華更出眾,但是帶兵打仗,最起碼一開始他是不如徐遮的,無論是荊州,益州,漢中,這些地方主要都不是靠他拿下的,但是不得不否認他的精明的經濟,政治,發明的才能。
其實縱觀歷史,劉備帶諸葛亮打仗的次數並不多,他主要是坐鎮大後方,後來劉備死後他才衝到了前線,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的合作不多,沒見識他在前線的軍事才能,但是不可否認他在治理國家方面的作用。
這就是文臣武將對事情看法的態度的區別,但是沒有冷眼相待這一說。
-
6 # 沉睡的天堂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謀士之一,甚至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這“之一”二字也可以去掉了。我們對諸葛亮的許多故事也都能夠說道說道,像什麼三顧茅廬、草船借箭,這都是諸葛亮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代表。除了恩主劉備。諸葛亮最應該感謝的人應該就是徐庶了。正是徐庶的推薦,劉備才能請得他出山相助。
可是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關羽和張飛二人對徐庶客客氣氣非常尊敬,為何對諸葛亮就不是那麼客氣呢?《三國演義》記載:“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看過《三國演義》改編的電視劇的,應該也有印象。
關羽和張飛一開始,對諸葛亮是相當的不客氣,只不過礙著劉備的面子,才沒有做出什麼過分的舉動。不過和諸葛亮說話時,夾槍帶棒的話也說了不少。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區別對待徐庶和諸葛亮呢?他們有什麼想法?
首先應當就是關羽和張飛的脾氣了,他們兩個都是心高氣傲的主,只尊敬比自己有本事的人。兩個人都是武夫,都喜歡直來直去的,誰有本事,那自己就服誰。徐庶是主動前來投奔劉備的,而且此時的他已經頗有名氣。
而諸葛亮就不一樣了,世人知道他有“臥龍之才”,但也只是道聽途說,誰都沒有見過諸葛亮的真正本事,關羽張飛也不例外。這諸葛亮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真的神機妙算,完全是個謎。所以他們對諸葛亮都有些看輕,認為他沒有什麼大本事,名氣都是吹出來的。好在後來諸葛亮的本事展露出來,他們才心服口服。
第二個原因就是出在劉備身上了,劉備是關羽張飛的大哥,也是他們的主公,是他們最尊敬的人。
徐庶來投奔的時候,同樣也將劉備視為主公,盡心盡心的輔佐,這也贏得了關羽張飛的尊重。諸葛亮就不一樣了,他是劉備主動請來的,而且還不是一次,是三次!關羽張飛也同劉備跑了三次,在第三次到茅廬的時候,諸葛亮還在睡覺,讓他們在外面等著。
張飛這火爆脾氣一下就上來了,揚言要燒了他這破茅廬,關羽也面露不悅之色。理由很簡單,劉備是漢室皇親,更是自己的大哥和主公,你竟然敢讓我大哥白跑了兩趟,第三趟還讓他在外面等著,這簡直是豈有此理!
諸葛亮一開始表現的高深莫測和些許狂妄,讓關羽張飛很不痛快,所以才對諸葛亮沒什麼好臉色。
直到諸葛亮一次次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關羽張飛才真正的敬重起他來。
-
7 # 真愛人間666
徐庶為人仗義,大丈夫敢作敢當有以德服人。諸葛亮是以聰明才智計謀來完成想要的結果。兩者不可相提並倫,志不同,道不和,不向為謀!
-
8 # 天山月3
一是徐庶主動投奔劉備,不擺架子。二是劉備初得人才,都視為珍貴。三是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勝算了曹軍。使得關、張佩服之至。這都是他二人親身親歷,感同身受。而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春秋戰國之名家甚感言過其實,又不曾見他行兵佈陣,疑為徒有虛名。不滿來自劉備三顧茅廬,連請三次,才得以見,架子也太大了。量一鄉間書生何須勞一方諸侯,漢皇皇叔親臨相請。關、張都是多年征戰的萬人敵,那能把一書生放在眼裡。經過博望坡一戰二人才釋懷。
-
9 # 笑到家
第一在關羽何張飛的心中,對於諸葛亮的用兵用計是十分服氣的,但是對於諸葛亮的為人處世卻很不服氣。
第二就是徐庶的性格和諸葛亮完全不同。如果說諸葛亮帶兵打仗一直都是運籌帷幄,不打沒有準備的仗,而徐庶則不同,徐庶帶兵打仗從不拖泥帶水,而且徐庶對於打仗的第一準則就是“迎敵於境外”。再加上徐庶這個人,不僅對於排兵佈陣十分精通,同時也是一個俠義之士。根據史書記載,徐庶有三個特點,第一為人俠義,第二廣積人脈,第三他是水鏡先生的朋友
和諸葛亮不同,徐庶直來直去的性格和關羽張飛兩人非常合得來,而且徐庶的出山並沒有像諸葛亮那樣擺譜,這或許便是關張二人為何這麼聽從徐庶指揮的原因吧。
回覆列表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形容徐庶記恨曹操忠於劉備的故事。徐庶,字元直,曾用名徐福,因為年輕時行俠仗義為友報仇後被抓,後來被朋友救出,之後改名徐庶。後來棄武習文,跟隨諸葛亮龐統一起拜在水鏡先生司馬徽門下。
徐庶、龐統和諸葛亮學有所成後都想著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徐庶最先看中了劉備劉玄德,畢竟劉備雖然沒有多少人也沒有安身之地,但是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根正,名正言順這一點在古代任何時候都非常重要。
徐庶化名單福對劉備進行了一番試探後,覺得劉皇叔心有大志,可以一起共事,再加上徐庶為人豪放粗獷,比較喜歡交朋友,他與劉備關羽以及張飛年齡相仿,所以他們能聊到一起去,而僅僅靠這些還不足以讓不可一世的關羽佩服的五體投地。
適逢曹仁領兵來犯,劉備勢單力薄,駐紮新野,在徐庶的英明指揮下,先是大破曹仁先鋒,殺死呂翔呂曠。後又大破曹仁八門金鎖陣,預測到曹仁半夜截營,將曹仁打的一敗塗地,趁機派關羽趁著樊城空虛奪取樊城。就這樣一戰成名,讓關羽張飛佩服的五體投地。
曹操發現劉備營中有這麼了不起的人物就動了心思,於是派人把徐庶老母親請了過來,模仿老母親寫了一封書信給徐庶,至此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離開劉備時推薦了老同學諸葛亮。
諸葛亮要比徐庶小十歲左右,比關羽小將近二十歲。故此,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這件事讓關羽跟張飛十分看不慣,再加上年紀小,更是讓關羽十分鄙視。諸葛亮也知道關羽跟張飛的脾氣秉性,一直對他們也都是忍讓,畢竟打仗還得靠他們衝鋒陷陣,他們還是劉備的兄弟!關羽一直對諸葛亮都有所猜忌,不是心甘情願的佩服他,華容道讓關雲長丟那麼大的臉,關羽再大氣也必定會耿耿於懷。
後來赤壁之戰後,西蜀地位穩定後,關羽一直駐守荊州,跟諸葛亮也沒什麼交集,所以他們之間沒有太深厚的情感。反倒是趙雲跟諸葛亮的情感比較深。
諸葛亮跟徐庶完全是兩種不同性格的人,諸葛亮擅長耍小聰明,徐庶純粹的就是以德服人。所以諸葛亮大權在握那麼多年,凡是事必躬親,因為他不相信的人太多了,樹立的政敵太多了,對於西蜀後期人才凋零,跟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徐庶對比諸葛亮更是一種成熟的表現,赤壁之戰,大家把功勞都算在諸葛亮跟周瑜的頭上,其實真正有功之人莫過於龐統跟徐庶,龐統讓曹操把船都連在一起。徐庶一早就看出諸葛亮跟周瑜的貓膩,但是他恨曹操逼死他的母親,讓他揹負不孝之名,故此沒有進言,而是溜之大吉了!
所以,關羽跟張飛看不慣諸葛亮是因為他年輕還有骨子傲氣,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他出山。而對於徐庶,佩服的五體投地是因為徐庶流露出來的真感情,實心實意的真本事!兩個人都足夠聰明,也都是人生的悲劇,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沒能夠創造蜀國的奇蹟。徐庶就更不必說了,空懷一身謀略卻無用武之地,都是可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