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居正透過改革,掌握了當時的軍政大權,為何不篡位?他難道沒有料到萬曆皇帝在他死後,會清算他的家人嗎?
15
回覆列表
  • 1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明朝內閣的產生:(1)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2)明成祖,設文淵閣大學士,自此閣臣成為常制,內閣制度基本形成。(3)英宗時,閣臣的“票擬”制度化(4)神宗時閣臣權利發展到頂峰。

    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一級的中央行政機構,其本質只是減輕皇帝負擔的秘書式職位。閣臣的升降都由皇帝一言決定,閣臣的票擬(票擬即閣臣對各種奏疏草擬處理意見)也要取決於“批紅”對事務沒有決定權。

    內閣權利在不同時期大小不同,張居正時期,內閣權利發展達頂峰,權利極大。但是,閣臣的法定地位低下,廢帝自立的話在宋明理學忠君思想影響下的明朝,很難實現合法合理的效果,在民眾心裡是不正統的。最重要的是,自立為君的最重要條件,手裡必須掌握有決定性的軍事力量他們沒有,他們只是文臣。

  • 2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張居正是篡不了位的,因噹噹時的朝堂之上有三股勢力。

    皇帝與司禮監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即決策權,內閣與文官集團代表了代為行政的相權即行政權,遊離於兩者之間的言官代表了制衡的監察權。

    張居正超越前人,憑藉以下幾點:超人的魄力以及對時局的辨析能力。太后和皇帝的依賴與信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支援。

    憑藉這些條件,張居正成為了明朝內閣首輔的代表,在他的帶領下,內閣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我們從當時的政務流程可以看出來點端倪,朝廷大臣上書之後,由張居正進訂票擬,隨後交給馮保進行批紅。這樣凡是張居正贊成的都會透過,凡是張居正反對的,一律不會透過。

    雖然此時的張居正權勢遮天,但是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的作用。

    這個時候的皇帝對大臣們爭鬥表示默許。因為大臣們鬥爭的越厲害,自己的位置越牢固。報以這種思想,皇帝們一般冷眼旁觀。

    張居正在行政期間,進行了行政效率方面的改革——考成法,希望以此來挽救日益頹廢的內政。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大臣,最終導致了一個重複了無數次的結果——人亡政息。

    張居正死後不久,明神宗就將張居正的罪行頒雲天下:誣陷宗室藩王,侵佔王府士地財產,控制言官,矇蔽皇上,擾亂天下,專權亂政,辜負皇恩,於國不忠。

    用張居正自己的話來評價他的一生就是:“寧有瑕而為玉,毋似玉而為石。”他的確是“有瑕而為玉”者。

  • 3 # 歷史新檔案

    手裡沒兵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篡位,你不篡,你就有皇帝這把傘打著,所有人都得乖乖聽話,你一篡了等於把自己的傘給掀了,而你手上又沒有傢伙,那麼你就等死吧.......

    歷朝歷代篡位者而手上沒有實際兵權的我只記得一個人, 王莽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受皇帝領導,最後清朝更空前的達到了頂峰,皇帝一人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裡.再加上思想禁錮也達到了極致,八股文的盛行,儒家君臣思想被反覆的灌輸入國民的思想,所以大臣根本沒有任何篡位的可能,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他接觸的人和事都是這些忠君愛國的,因此他就不會做太過於出格的事情的,因此他即使在後來站在了權力的最高峰,也沒有行篡逆之事。

    而且我們都知道張居正屬於一個有遠大志向的改革家,當時位居人臣,朝中首輔,縱然他已經掌握了當時明朝的最高權力,但還是有後臺的,便是萬曆母后李太后,因此他還是有制約他的人的存在的。

    另外,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他的志向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那個權力,權力只是他行使改革的保證,假如說沒權力作保證的話,改革是寸步維艱的,王公大臣根本不會理,所以權力是改革實行的保證。而死後遭打擊乃是由於改革觸犯了太多朝中權貴,所以在死後難以得到有效表彰。不過我覺得這次的改革是成功的,打擊了土地兼併,緩解了社會的矛盾,使垂危的明朝再次煥發生機。

    在上述的三個方面的影響下,張居正是不會取而代之。

  • 4 # 星火文娛天地

    封建王朝發展了上千年,在明清兩朝皇帝集權達到了極致的頂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受皇帝領導復,最後清朝更空前的達到了頂峰,皇帝一人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裡.再加上思想禁錮也達到了極致制,八股文的盛行,儒家君臣思想被反覆的灌輸入國民的思想,所以大臣根本沒有任何篡位的可能,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他接觸的人和事都是這些忠君愛國的,因此他就不會做太過於出格的事情的,因此他即使在後來站在了權力的最高峰,也沒有行篡逆之事。

    而且我們都知道張居正屬於一個有遠大志向的改革家bai,當時位居人臣,朝中首輔,縱然他已經掌握了當時明朝的最高權力,但還是有後du臺的,便是萬曆母后李太后,因此他還是有制約他的人的存在的。

    另外,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他的志向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那個權力,權力只是他行使改革的保證,假如說沒權力作保證的話,改革是寸步維艱的,王公大臣根本不會理,所以權力是改革實行的保證。而死後遭打擊乃是由於改革觸犯了太多朝中權貴,所以在死後難以得到有效表彰。不過我覺得這次的改革是成功的,打擊了土地兼併,緩解了社會的矛盾,使垂危的明朝再次煥發生機。

    在上述的三個方面的影響下,張居正是不會取而代之。

  • 5 # 東方大狼

    封建王朝發展了上千年,在明清兩朝皇帝集權達到了極致的頂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受皇帝領導,最後清朝更空前的達到了頂峰,皇帝一人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裡.再加上思想禁錮也達到了極致,八股文的盛行,儒家君臣思想被反覆的灌輸入國民的思想,所以大臣根本沒有任何篡位的可能,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他接觸的人和事都是這些忠君愛國的,因此他就不會做太過於出格的事情的,因此他即使在後來站在了權力的最高峰,也沒有行篡逆之事。

    而且我們都知道張居正屬於一個有遠大志向的改革家,當時位居人臣,朝中首輔,縱然他已經掌握了當時明朝的最高權力,但還是有後臺的,便是萬曆母后李太后,因此他還是有制約他的人的存在的。

    另外,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他的志向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那個權力,權力只是他行使改革的保證,假如說沒權力作保證的話,改革是寸步維艱的,王公大臣根本不會理,所以權力是改革實行的保證。而死後遭打擊乃是由於改革觸犯了太多朝中權貴,所以在死後難以得到有效表彰。不過我覺得這次的改革是成功的,打擊了土地兼併,緩解了社會的矛盾,使垂危的明朝再次煥發生機。

    在上述的三個方面的影響下,張居正是不會取而代之。

  • 6 # 愛妮品歷史

    因為明朝人比較注重君臣禮節,比如楊世奇就和皇帝相處的很好。有一次楊世奇夜訪上書房找明宣宗朱瞻基有事,朱瞻基禮賢下士地說了一句話:“世奇,朕在此”並且給楊世奇披上灰鼠皮大衣,好感動啊有木有

    張居正也是嘔心瀝血輔佐天子的典型,他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把頹廢的大明帝國扭轉乾坤。

    還有為什麼明朝權臣不篡位,因為他們幾乎都是文官,手裡面根本沒有兵力

  • 7 # 侯哥侃世界

    問這種問題都是沒過腦子嗎?哪個朝代有權臣篡位的;最多就是扶持傀儡皇帝;皇帝是君是天子;你就臣子;如果你篡位了,就違背的法理;違揹你做臣子的基本義務-這是根本;這些臣子生下來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就算是讓他去死,他都不可能去篡位的;-等於是讓他違揹他的信仰;退一步說 張居正已經位居權臣了;沒必要去篡位

  • 8 # 清辰的男孩

    張居正根本無法篡位

    自宋朝以後皇帝的位子就不是身為臣子的人能夠觸碰的,除非發動起義推翻統治集團,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皇位在皇族間傳遞的嚴格律法。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確保朱家江山不被易主,大肆分封朱家子弟,並且設立九邊政策,分封九個親王代天子守護邊疆,這些王爺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牢牢的拱衛著中央王朝,授予他們有權進京勤王的權利,使任何外姓之人不敢有絲毫妄動。

    張居正雖然是內閣首輔,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明朝已然沒有了宰相,他充其量也就是個一品大員,甚至可以說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和侍從。他手裡並沒軍政大權,雖然貴為內閣首輔,但卻也無法統率百官,外部還有東西二廠牽制著他。

    張居正的一切權利都是皇帝授予給他的,甚至可以說是得到了臨朝稱制的太后的大力支援而已,他所有的一切不過是皇家的一念之間。作為深受程朱理學思想的儒家學子,骨子受到了忠君愛國的影響,使他不會做有違天理的事。再者他是受過正統儒家教育,經過科舉的層層選拔,最終獲得皇家賞識深受重用,皇帝對他有知遇之恩。

    明朝作為封建中央集權的頂峰,皇權至高無上不容任何人進行挑戰,身為臣子註定只能是輔佐皇權,除了造反沒有任何方式能夠奪取皇權。

  • 9 # 小張愛說愛笑

    儒家正統文化不允許,儒家理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終極理念並不是獲取最高的政治地位,而是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 10 # 金億桶

    張居正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

    張居正是個改革家,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還表現在一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一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一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藉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

  • 11 # 凡塵空測

    公元1525年正月初三,被明代大史學家王世貞稱為“救世宰相”的張居正誕生了。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做了同樣的夢,夢見汪洋大海,有一隻白烏龜在其中游來游去。水代表財富,龜代表權利,雖然張家在聚財方面沒有可圈可點的建樹,但是在明萬厲時代的政治舞臺,張居正可謂是風光無二。有人說他是明代歷史上唯一一個將完整相權(軍權、行政決策權、監察權)集於一身的“真宰相”,他還是明代歷史上單獨掌政時間最長的權臣。

    既然是權臣,張居正會不會像曹操,霍光之流把持朝政,禍國殃民。答案是肯定不會,因為他懷著一顆改革強國的赤膽忠心。正是他的忠,搬倒了臭名昭著的奸相嚴嵩,參倒了帝師高拱,這些前宰相都是經驗豐富的政治家,鬥爭的殘酷可以想象,宰相鬥爭你死我活,有時眼不見兵刃,對方性命丟失;有時血光凜凜,慘不忍睹;有時和風細雨,暗潮洶湧。親眼所見,親身體會,親自參與,讓年輕的張居正變得成熟,穩重,心思敏銳,臨危不亂。正是他的忠,不顧得罪頑固的守舊勢力,張居正掌權後就開始實施有名的萬厲新政,有多少故吏門生不懂他的新政,可是為了大明,他義無反顧,他信任的好學生之一劉臺不理解,出萬言攻擊,說張居正利慾薰心,自私自利,借張居正父親霸佔別人田畝事件公開攻擊。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張老師教導多年,親自提拔換來這樣的結果。 可見他是一心一意為大明朝,毫無私心雜情。

    另一方面,宦官集團把持的司禮監製衡著內閣制度包括首輔張居正。 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要與大太監馮保精誠團結,這是很難做到的。內閣的行政決策權被司禮監分走了一部分,所以張居正只是掌握了剩下的一部分行政決策權。軍權上,明代京師禁衛軍的控制權在兵部手裡,而各地駐軍的控制權則掌握在隸屬於監察系統的巡撫都御使手中。張居正雖然透過考成法的實施將禁衛軍和地方駐軍的軍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由於明代是將軍隊的人事升遷、後勤保障、訓練、徵調、作戰等權分散到了各行政機構中,所以張居正手中的軍權不過只有人事升遷和後勤保障兩項而已。監察權上,張居正就任首輔的萬曆時期,明代掌握監察權的都察院和六科早已淪為了朝中各派勢力爭權奪利的工具,甚至有些御史和六科給事中還會將自己的彈章明碼標價,也就是說只有有錢就可以瓦解張居正手中的監察權,所以他掌握的監察權同樣也不完整。這些客觀原因也同樣決定著張居正不可能謀朝篡位的。

    萬曆十年(1582年)二月,張居正病倒,在病重的三個多月,他處理了蒙古叛亂,用張佳胤平定浙江兵變和民變,任用李成梁取得鎮夷堡大捷,使遼東安危解除障礙。不能進食時還唸叨萬曆新政進展情況,囑咐皇帝按照新政法規施行,必然能使明朝化解為難,立於不敗之地。一代賢相就此隕落,令人扼腕長嘆。

  • 12 # 愛影片影院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諡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

    ,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張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總結他用人的經驗,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腦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結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會有道德上的約束;清流則不同,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說的多,辦成的事兒卻少。

    有這麼一個例子,就是對於海瑞的任用。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人不知道海瑞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書的事。即便在當世,海瑞就已經成了一個民間人物,清官形象的代言人。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的萬言書,非常震怒。不過他沒有處死海瑞,但也不放他,就關在大牢裡不聞不問。嘉靖皇帝死了以後,徐階把海瑞從監獄裡放了出來。

    鑑於海瑞的名聲,徐階決定予以重用。他讓海瑞到江南,當了應天府的巡撫,管南京周圍幾個最富的州府。海瑞在那搞了兩年,結果當地的賦稅減了三分之二。大戶人家都跑了,沒有了稅源。他自己倒是非常清廉,八抬大轎也不坐,騎著驢子上班。這樣,他班子裡的其他領導很不滿意,因為他是一把手,既然他騎驢子,那二把手豈敢坐轎?因此都想辦法調走。富人都很怕他,窮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誰有理,肯定是富人輸。海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對行政管理的確缺乏經驗。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氣得罵“滿天下都是婦人”,憤而辭職。

    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讓每一個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向朝廷推薦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寫信推薦海瑞。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博就這個問題還專門找了張居正,希望他啟用海瑞。下面是一段很意思的對話:

    “博老的意思,是將海瑞重新啟用?”

    “如此清官,焉能不用?”楊博的反問理直氣壯。

    張居正笑了笑,答道:“博老,僕決心已下,不打算啟用海瑞。”

    “這是為何?”楊博大驚。

    張居正說道:“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因上疏譏刺世宗皇帝迷戀方術而被打入死牢,嚴嵩揣摩世宗皇帝心思,讓大理寺從嚴鞠讞,將海瑞問成死罪。摺子到了世宗皇帝手上,大約是世宗皇帝顧忌到天下輿情,一直未曾批准。其後不久,世宗皇帝大行,嚴嵩劣跡敗露,徐階接任首輔,他不但給海瑞平反,並給他官升兩級,由戶部的六品主事一躍而為眾官垂涎的四品蘇州知府。可是,這位海大人到任後,升衙斷案,卻完全是意氣用事。民間官司到他手上,不問是非曲直青紅皂白,總是有錢人敗訴吃虧。催交賦稅也是一樣,窮苦小民交不起一律免除,其欠額分攤到富戶頭上。因此弄得地方縉紳怨氣沸騰。不到兩年時間,富室商家紛紛舉家遷徙他鄉以避禍,蘇州膏腴之地,在他手上,竟然經濟蕭條,賦稅驟減。還有,官員出行,有規定的扈從儀仗,這本是綱紀所定,官家的體面。海大人也嫌這個勞民傷財,一律撤去,出門只騎一頭驢子,帶一個差人,弄得同僚與之結怨生恨。一任未滿而劾疏連發,海大人負氣之下只好掛冠而去。論人品,海大人清正廉明無懈可擊。

    僕基於以上所思,決定不再啟用海瑞。你給他官復原職,他仍不能造福一方,若給他閒差,士林又會罵我不重用他。所以,乾脆讓他悠遊林下,這樣既保全了他的清廉名節,讓千秋後世奉他為清官楷模,豈不更好?”

    歷史證明,好人操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

  • 13 # 回憶裡中人

    張居正先生,只是個傳統意義上的權臣,而不是獨攬大權、架空皇帝的篡位之人。他也沒有條件可以這樣做。

    歷史上可以篡位的臣子們都有著一些很明顯的特質,大權在握、尤其是軍權在手!例如曹操、劉裕、楊堅等等。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擁有著一群以自己為中心的文人和將領,形成了一個可以架空中央的權力機構,儼然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政府。掌握著國家的幾乎所有兵權,剷除了幾乎所有不利於自己的對手。

    張先生是個文人,既不是外戚如王莽、也不是軍閥如朱溫,他就是一個按部就班依靠科舉被選拔上來的高階官僚!也許對於萬曆皇帝而言,這位老師是具有一定威脅的,但是對於朱明江山而言,張居正絕無可能有任何撼動!

    事實上,自宋以後,權臣基本就失去了市場。也許有那麼一些名噪一時、隻手遮天的封疆大吏、軍機部堂。但是對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威脅大大不如之前的前輩們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封建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完善,各級分管負責的權力也很明確,有一套全流程的制度來保證不會出現架空帝國中央政府的現象出現。尤其是彈劾制度和規避制度,以及各類限制權力的舉措和法律條文。

    明清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內閣首輔名為宰相,實則不然。內閣畢竟是一個圍繞著皇帝打轉的單位,和以前有自己的獨立體系的丞相府有很大的不同。總的來看,首輔的權力還是要小於曾經的丞相的。儘管這個普遍現象不適用於張居正先生,但是僅他一人十年的大權獨攬,也很難改變這種總體現象。

    另一點,張居正根基是很不穩的。張先生出身不是有多麼的高貴,只是湖廣江陵地方上小有資產的土豪。嘉靖年間混的也很不盡如人意,直到隆慶年間開始發跡,萬曆初年執掌權柄。這樣的人,沒有宗親勢力、沒有軍事班底、沒有外戚身份、沒有龐大的官僚階級的普遍認可,拿什麼去謀朝篡位呢?

    四百年前的張江陵,明知道改革是一條不歸之路、明知道改革是一條艱險之路、明知道改革是一條後患無窮、遺禍子孫的漫漫曲折之路。可是依舊選擇了堅持,沒有忘記自己為官之任、造福一方的官之初心。

    固有的利益階級罵他是寵利居功、偏衷多忌、專政伊霍、怙寵奪情。

    而他只是為了大明朝要利、為了大明朝多忌、為了大明朝與自己身處的階級不共戴天!

  • 14 # 楊培川

    第一: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有軍國大事的決策權,但是並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掌控萬曆時期的軍政大權,只能說是掌握了一部分。明朝只有藩王造反,如燕王朱棣、寧王朱宸濠等,基本上沒有過文臣武將謀朝篡位的,這僅僅是明朝強調君臣禮法、謀朝篡位者害怕擔罵名的問題嗎?不,絕不是這樣,那曹魏和西晉怎麼就不怕呢?

    事實上是明朝的軍隊調動很難的問題,這是要包括皇帝在內的好幾個部門一起透過的,僅僅有張居正一個人也絕對不能把明朝的大部分軍隊調動!現在我詳細分析如下:

    明代皇帝主要有17寶,其中皇帝調兵所用的寶為皇帝信寶,可以召喚親王、大臣用兵,還有天子信寶,是專門調動明朝少數民族的。

    明代皇帝調兵用皇帝御寶,天子權威,嚴防偽裝欺詐,而且還不僅如此,我們從明代前期的洪武、永樂來看,再看《明太宗實錄》,“有制敕而無勘合,有勘合而無對比者,皆為詐令”。

    明朝用十六字編造勘合100個,勘合編有密碼,密碼與勘合對照薄發給邊將,調兵時,勘合、密碼、敕書三者缺一不可。

    那麼張居正能搞得到這些嗎?是有可能,但很難,即便得到,那些將領在嚴酷的謀反不成誅九族的刑法下、在沒有大機率成功的大環境下,誰會跟著張居正一起謀反呢?

    張居正時期是明朝中後期,所以我們更應該看的是明朝中後期的軍事制度和調兵制度:

    明朝中後期的參與調兵的機構有內閣、兵部、兵科、司禮監、尚寶監,前三者屬於外廷,後二者屬於內宮,這其實是明朝皇帝的制衡策略,張居正即便掌控得了內閣、兵部、兵科,但是能掌控司禮監和尚寶監嗎?

    這是不可能的!哪怕張居正和馮保的關係再好也不行。

    從馮保的角度來說,他的一切地位都來自於皇權,而且要知道馮保是從小跟著萬曆朱翊鈞的,是有感情在的,若是和張居正謀反篡位,他和張居正的合作與交情,與萬曆的感情是不同的,張居正玩官斗的時候,就連對他有恩的高拱,張居正都是往死裡整,最終發現不好整死高拱,張居正才收手的,可以說是為了上位不擇手段,陰、準、狠,馮保都看在眼裡並且參與,那麼他會跟著張居正謀反、最後又被張居正幹掉嗎?答案是不會,他沒那麼傻,不然馮保也做不了內宮老大。

    關於這些調兵的部門,具體描述在《明神宗實錄》等書,我現在隨便舉例一個,如萬曆時期兵科王致祥奏“番人亂”等。

    兵科屬於科官,和道官合稱科道官,科道官隸屬都察院,都察院是明朝監察部門,直接對皇帝負責,性質和錦衣衛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大權獨攬的張居正真能無所顧忌麼?不是的。

    張居正可以說很多時候都被科道官上書抨擊的,最狠的是他有一位姓劉的學生也罵他,這是歷史上第一位學生抨擊老師的,當然最後這個學生也被張居正的人搞死了。

    有都察院、錦衣衛在,張居正不能篡位。

    還有司禮監和尚寶監在,張居正就更不能篡位。

    張居正在內閣有票擬權,但是決策要下達,必須有司禮監的批紅權,再說調動軍隊的尚寶監,管著尚寶司,這是什麼部門呢?就是管各種調兵的證明的!張居正不可能拿到的,明初的時候都是都督府、中書省等分藏,更何況明中後期調兵的參與部門那麼多?還有內監二十四衙門的兵仗局呢?你當那些太監是吃乾飯的?他們就是專門用來制衡張居正這種內閣的人。

    所以,張居正不篡位的第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個明朝的調兵系統非常的複雜,極其的不容易,文臣武將調兵也都不容易,家丁私兵例外,但有那麼多眼睛盯著張居正,張居正也不可能有顛覆朝廷的家丁和私兵。

    即使張居正和戚繼光來往密切,但無論是他和戚繼光,先不論他們的氣節和禮節問題,就是合謀篡位的成功機率上,都不是很大,因為掣肘太大。

    最後,為了證明明朝的調兵有多難,我再舉一例:正德南下要調兵時,一開始也調不動,因為他沒有上述那好幾個部門的證明,而明朝各級將領,是規定了只認那些真實的憑證的。

    這既是張居正無法篡位的最大原因,也是明朝幾乎沒有文臣武將造反的原因,從朝廷來看,的確有利於穩定,但是從長遠大局來看,它們削弱了明軍的戰鬥力,不論是將不知兵的衛所制,還是後期改革的鎮戍營兵制,都不能讓明軍戰鬥力大增,歸根結底,這是為一家一姓的皇權所服務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也是朱元璋朱棣考慮好的,所以即便萬曆早年很少參與決策,但是不要忘記,軍政大權,依然是在皇帝手中!不然萬曆以後怎麼能夠發動威震天下的萬曆三大徵?

    第二:張居正不篡位的第二個原因,是當時社會國家的氣節和禮教限定的。

    不管怎樣,張居正從科舉出身,註定了是明朝的臣子,這個烙印無法磨滅,明朝是剛烈臣子不少的朝代,如楊繼勝、楊漣、盧象升等等,寧死不屈,張居正怎會謀朝篡位呢?

    從這個氣節和禮教上,張居正就不能。

    從這個角度分析,我們再看,張居正在位的時候,不服氣他的人,本來就很多,他一旦謀反,哪裡會天下雲集響應?萬曆時期的大環境也不像天啟崇禎啊?有這個條件去獲得支持者和軍隊麼?

    答案是沒有,張居正謀反的成功率不高,謀反之後上位的過程更是困難重重,天下勢必大亂許久,沒個幾十年扳不過來,張居正豈會算不到這些呢?

    第三:張居正有沒有料到自己死後,萬曆會清算自己家人?

    張居正任上執行力推了一條鞭法等政策,積極抗倭,他威勢隆盛時,連明朝的藩王都要迎接巴結他!你想想這個時候明朝的內閣權力有多大!

    而且張居正還喜歡女色、喜歡鋪張奢靡之風,他都是不拘小節的!這些還不是他致命弱點,關鍵是他小時候厲聲呵斥了萬曆皇帝,使得後者留下了心理陰影,李太后更是揚言萬曆不聽話就要聯合張居正廢掉他!你想如果你是萬曆,小時候被這樣對待,你會不會留下仇恨的種子?

    所以,張居正並不是完人,我認為張居正可能沒有料到,明朝的文臣都是內鬥高手,張居正也是這麼過來的,對皇帝也少了真正的敬畏,這個因果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參考書籍:

    各種《明實錄》、《晚明史》、《明代中後期軍事制度研究》、《明朝那些事兒》、《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各種社會、風俗、軍事、經濟文化通史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在信用卡欠錢人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