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諸葛亮大家都熟悉,未出隆中先知天下三分,是何等的睿智,結果未免太悲慘了一點,竟然是累死的。

    諸葛亮的忠心為國,嘔心瀝血多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歷代都有人在謳歌他和效仿他。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一個事實,那就是作為領導者,其實他還是很失敗的,因為諸葛亮是被累死的,為什麼會被累死?

    第一、總是明哲保身

    從三國演義裡面我們看到一段關於任命關羽負責守護荊州的故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二爺那是響噹噹的漢子。諸葛亮自然知道他們的關係和關羽的脾氣,所以在荊州交給關羽管理時,諸葛亮明知道關羽不是守護荊州的最佳人選,最後還是把荊州交給了關羽去管理。

    如果當時換成是其他人,那結果絕對不一樣,三國曆史也要改寫了,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這事竟然歸於天命如此,要是在這裡換成別人,曹操早已歸西了,哪裡還有後面的篡漢?

    還有一個就是法正從劉璋處歸降後因為有功,一時也是傲得很,諸葛亮皆從寬處著想,放任法正。幸好法正還能幡然醒悟,這些都是諸葛亮明哲保身,不願意去得罪人的鐵證。也造成了蜀漢管理群裡進不了外人,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自己感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第二、事必親躬,不願放權

    諸葛亮對於劉備是忠貞不二的,劉備駕崩之後諸葛亮大權在握,可是也沒有必要啥事都自己做,要知道一味的去做事,那就缺少想的時間了。

    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很多方面就不能看得那麼透徹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充分說明了諸葛亮由於忙於小事,而疏忽了對於身邊人才的甄別,街亭的丟失使蜀漢受到重創,在諸葛亮死後都沒能恢復元氣,假如諸葛亮當時能夠識別馬謖的紙上談兵,街亭肯定會另外委任別人去守,作為管理者天天在為雞毛蒜皮的事忙個不休,不肯適當放權讓其他也能做主,那是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去做一番事業的,更沒有時間去調整方向和制定戰略性規劃。

    第三、本職工作搞混淆了

    諸葛亮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戰場上度過的,只有劉備去打孫權的時候,諸葛亮沒去,結果造成劉備被孫權人馬火燒連營,蜀漢的領袖式精神支柱劉備也命喪白帝城,看看三國演義的描述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什麼職位?

    那是軍師,是丞相,而軍師和丞相都不是領兵打仗的人,只有將軍和元帥才是。

    作為軍師最多的出謀劃策,執行者和領導者應該是另有其人才對,這也是蜀漢的特有現象,雖然說劉備稱帝后評出了五虎上將,要知道再好的上將也還不是元帥,能成為元帥的那自然是上將中的上將。

    我們看到的是諸葛亮如何的神機妙算,如何的裝神弄鬼,如何的敢於衝鋒在前,這些都有作秀的嫌疑,你想一想,一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卻跑到前沿陣地,那倒黴的是誰?肯定是那些士兵和將軍,他們要極力做好保衛工作,要是諸葛亮出現閃失那結果可想而知,既然知道自己是文人,知道自己需要人保護。那諸葛亮為什麼還是在最前面呢?說是誘惑敵人。還不如說是作秀。如果領導都這樣,那下屬就會死得非常慘。

    諸葛亮要是在打仗的時候老老實實的找個安全地方待著,那些將軍和士兵就不用分散精力去保護他,打仗勝算的機率不是要更高嗎?

    總結

    所以,諸葛亮的才能沒人能夠否認,但是不願意放權,事必躬親,這就是諸葛亮為什麼會勞累過度而亡的原因所在。

  • 2 # 嘻嘻必笑

    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再聰明也是普通人,不休息,估計連做夢都在排兵佈陣。劉備兒子太廢柴,後顧之憂太多,諸葛亮畢生心血都投在蜀漢,卻遇到劉禪這麼無能的皇帝,能安心退嗎?

  • 3 # 隨便扯扯兩句

    三國演義中受到吹捧的人是最多的,捧得最高的也是蜀國的人,武聖關羽,智慧的化身諸葛亮。關羽如何不去說他,只說諸葛亮。諸葛亮對於前期的劉備的確至關重要,他也不是糜芳糜竹之流白面書生可比的!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確前瞻性很準,但是類似的戰略,魯肅早就對孫權說過榻上策,曹操陣營裡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相當精彩適用。劉備取蜀用的謀士是龐統和法正,取蜀後魏延和李嚴的地位都不在諸葛亮之下。劉備死後,諸葛亮把李嚴收拾掉基本上就大權獨攬了。諸葛亮後來重用信任的姜維是什麼人?魏國的降將,一個在蜀國毫無根基的人!!!蜀國一國的人難道就誰也比不上一個姜維??諸葛亮的確是為蜀國操勞過度,鞠躬盡瘁,但同時他也大權獨攬,緊抓著沒放!!!!蜀國後期人才緊缺,跟諸葛亮不放權,不鍛鍊別人有直接關係!!再怎麼吹捧諸葛亮,他也只是個管家型人才。他沒有劉備的胸襟和眼光格局,他也不會放權,所以也沒有那種假設,諸葛亮只能那樣!!!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很簡單,因為安居退五路完全是虛構情節,隨便羅貫中你怎麼吹都不要緊,反正敵人是假的,威脅也是虛的。而最後的五丈原卻是真實情節,羅貫中再怎麼牛逼,都不可能篡改歷史,把三國歸晉的大結局改成三國歸蜀。

    當然我們還是先看一下小說情節,看看老羅是怎麼吹的?

    一開場,說的是劉備新亡,於是曹丕興起五路大軍,試圖一舉滅蜀。這五路兵是:一、遼西軻比能,起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二、南蠻王孟獲起兵十萬,攻打益州(今雲南晉寧東)、永昌(今雲南保山)等郡;三、孫權起兵十萬,攻兩川峽口,徑取涪城(今四川三臺西北);四、降將孟達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五、曹軍以大將軍曹真率兵十萬,攻打陽平關。

    呵呵,咱先說說這五路兵就很不靠譜,頭一個遼西羌兵,遼寧那可是在東北,從遼西到四川,這得走多少路?而且還得跨越整個曹魏國土,你曹丕不怕這些遼人半道上就乾點什麼違法亂紀得事,沒等到四川,就整出一出大戲麼?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關鍵就在於羅貫中抄書只抄了半截,還給抄錯了,這裡的物件其實不是羌,而是鮮卑首領軻比能,他的勢力範圍,向東確實一直推到了遼河,但中心活動位置,其實是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一帶。

    當然,不論是內蒙古還是遼寧,軻比能都在曹魏北界,他不可能向諸葛亮發起直接攻勢——所以,第一路就純屬虛構!

    第二路,孟獲,我們都知道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但在此時,孟獲壓根就還沒成氣候。這段故事的原本,來自《漢晉春秋》。書上說,蜀漢先主劉備死亡前後,孟獲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並誘煽夷人同叛。這也就是說,孟獲在此時還是雍闓的跟班,如何自作主張帶兵入侵?所以,這一路是半真半假的。真相是南方確實有蠻族造反,但遠不足以威脅蜀漢,而且造反的頭號人物是雍闓,根本就不是孟獲。

    第三路孫權,這就更加違背史實了。因為從前一年下半年開始到這一年上半年,正是曹魏孫吳關係破裂、在湖北安徽一線開打的時間,當時曹真、曹仁,全線壓境,你說在這樣的時間段,孫權還會助曹攻蜀,你真以為孫仲謀是傻子不成?

    第四路孟達,他之前曾帶領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而後曹丕也確實很重用他,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其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但即便如此,孟達也沒有十萬大軍可以進攻蜀漢,實際上在那一年,他一個兵都沒出動。

    第五路便是曹真,其實前面已經講了,他帶兵在湖北和孫權開打呢?又怎麼能突然出現在陽平關?你當曹真是超人,可以隨時變換戰鬥場地麼?

    所以,結論出來了,所謂安居平五路,純屬虛幻的演義情節,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烘托臥龍同志如何英明神武。

  • 5 # 書劍談

    三鍋演義?麻辣,三鮮還有什麼鍋呢?

    安居退五路這個事情,當做故事看,我們自然可以對諸葛亮的神蹟頂禮膜拜。

    但是當做歷史的回放,只能對這個大談其謬,這不過是羅貫中美化諸葛亮的為了藝術造出來的一段衝突。

    此事其實還是司馬懿鬥法諸葛亮的預演

    事情當然沒有成功,基本上這個過程還是停留在司馬懿與諸葛亮戰略籌謀上的對比。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司馬懿獻計曹丕 ,給諸葛亮出了成為輔政劉禪後的第一個軍事難題。從司馬懿的規劃來看,這場五路進軍幾乎是從蜀漢的四面八方的圍攻之勢,可謂極其兇險,如果成功那就是滅國。

    懿曰:"可修書一封,差使 往遼西鮮卑國,見國王軻比能,賂以金帛,令起遼西羌兵十萬, 先從旱路取西平關:此一路也。再修書遣使齎官誥賞賜,直入 南蠻,見蠻王孟獲,令起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以擊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吳修好,許以割 地,令孫權起兵十萬,攻兩川峽口,徑取涪城:此三路也。又 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此四路也。 然後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提兵十萬,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 西川;此五路也。

    司馬懿對這次策劃也是極為自信,所以才有他對曹丕說的,“諸葛亮便有呂望之才,安能當此乎?”言下之意,諸葛亮要能破了此計,我司馬懿腦袋擰下來當球踢。

    當然,結果看到了,舉手投足間,諸葛亮解決了這個事情。沒辦法,一個死諸葛都能嚇退活司馬,這點事小意思。

    司馬懿與諸葛亮一生的敵人,第一戰,當然不會輸了,而且要贏的極其漂亮。

    好整以暇,悠然自得,舉手投足便讓五路圍觀瞬間化解,這不正是對諸葛亮極其高妙的褒獎麼。

    諸葛亮的勞累致死

    從歷史上說,諸葛亮曾上表致劉禪雲:“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事實正是如此,諸葛亮自從成了相父,事必躬親,什麼事都要過問。既然在隆中就自比管仲樂毅,就要對得起自己說過的話。當然,對的起自己僅僅是一個方面,他還得對得起劉備的託付。

    劉備以退為進的讓劉禪成了自己心頭時刻壓下的石頭。自己雖有劉禪十倍之才,然而劉備點出的讓他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實際上就是以退為進……君臣鬥,劉備說,將軍!

    諸葛亮說,好,我認輸了。即便劉禪不才,我也不能讓這個蜀國葬送在他手上……。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因此,蜀國大大小小,事無鉅細,什麼事情都要過問。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大權獨攬,你讓劉禪情何以堪,哪有什麼成長的機會麼。

    對諸葛亮說,不放權給別人,什麼事都要自己來,累死,那還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你看看他一生的敵人司馬懿,腦袋也聰明,都是用腦子的,可卻活了七十二歲啊,另一大才曹操也有65歲,這都是過了退休年紀依然活躍在工作崗位上。

    而諸葛亮呢,離退休還有6年。

  • 6 # 恆實說
    一、司馬懿的試探

    在書中有一個細節:司馬懿和蜀漢使者嘮起家常,有意無意間問起諸葛亮的起居作息、和辦事風格來,絲毫沒有一點打探蜀漢軍事情況的意思。也怪蜀漢使者太小瞧司馬懿的城府,見對方沒有涉及到兩國交兵的細節問題,便放鬆警惕對司馬懿的問題有問必答起來:丞相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過問;一日所吃的飯食也不多。

    從史書可以得知,諸葛亮不僅入蜀之前,就參與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還親自起草制訂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多項條例條規,涉及蜀漢軍事、國政、人事、建設等多個鄰域。更事無鉅細必親自處理決斷。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諸葛亮工作量這麼大,即使就是爭分奪秒也必然得不到正常的休息時間。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長期這樣就會處在一種亞健康的狀態之下。因此諸葛亮勞累致死的結局也是早已註定的事情了。所以現代人們越發注重健康的身體是有必然的理由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漸漸明白:不管是誰,即使是有白帝城臨終託孤的寄望,還是有光復漢室的志向,假如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無論談什麼都只是一場笑話!

    二、驚人的巧合

    自從劉備用三顧茅廬的誠意,使得27歲的諸葛亮出山入幕輔佐劉備,之後不論其間歷經多少風雨坎坷,諸葛亮也始終堅守如一地守著自己的承諾。

    但從蜀漢兵敗夷陵,劉備白帝託孤時,諸葛亮涕泣承諾:“臣必定竭盡股肱之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禪繼位後,更事事以諸葛亮為馬首是瞻。蜀漢全國無論大小事務全都由諸葛亮一手所決斷處置。

    這讓我想起了現代的喬布斯,做為一個規則的制訂者必定會對自己和別人有著嚴苛的偏執要求。弦一旦拉得太緊就很容易會繃斷。長期熬夜以及壓力過大才是導致喬布斯遺憾告別人生舞臺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什麼會病逝五丈原。其實他也和喬布斯有著異曲同工之因:長期熬夜以及壓力過大。人們常說:前車之鑑,後車之師。諸葛亮和現代不少名人用自己黯淡退場的原因告訴我們:一定要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定不要對自己太過偏執和嚴苛。

    因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秦國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不是立等可取的一件事情。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只有把心態放平和、適時釋放壓力、鍛鍊強壯的體魄,這才有可能把理想繼續下去,才有可能將統一漢室的宏偉志向最終得以實現。

    我是恆實,如果這篇答案您還認為滿意,拜請各位轉發評論點贊來一套支援一下恆實。恆實在這裡謝過了!此答案系恆實原創,在這裡鄭重宣告:嚴禁不法之徒剽竊!一經發現立即窮追到底,絕不手軟!如有熱心朋友提供抄襲線索,恆實將有神秘禮物回贈~

  • 7 # 繪畫show

    因為諸葛亮是個感恩圖報的人,他在主公劉備生前答應北伐的諾言,劉備死後,諸葛亮深知劉禪繼位無能,所以諸葛亮北伐決心強大,一心光復漢室,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不甘退隱,所以才有勞累致死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年策劃經驗想跳槽,卻被告知學歷不夠,有經驗也沒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