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大叔Sean
-
2 # 玫瑰張
因為工作群它的受眾面就是本單位人員,是為了安排和佈署有關工作而設定的。
所以在單位工作群裡要設定管理人員,對佈署和上傳的檔案資料要嚴格稽核,要嚴肅工作群裡的秩序。反映出一個團隊的工作作風,更反映出一個單位快速 高效,協作機制。
另外也反映出企業文化和人員素質。
-
3 # 九品職麻官
所以,將心比心,別覺得工作群領導發言點贊或者發材料回覆收到就是多麼大驚小怪的事情,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這一切就好了,畢竟你看不慣這種現象,但是你有能力去改變嗎?假如你可以去改變,那當然最好,但假如你目前也拿這種現象沒辦法,那麼我建議你從善如流得了。
1、得罪了領導。你還真別說,很多領導雖然平時看起來很大度,但其實真的有那麼大度嗎?未必,相反,我覺得很多領導其實很小氣,尤其是遇到一些挑戰自己領導權威的人和事的時候,很多領導往往都會錙銖必不。比如你們領導在群裡發了一條通知,大家都在回覆點贊或者收到,但是有那麼幾個人沒有回訊息,你以為領導不會在意嗎?其實領導心理已經給你記下了一筆。
2、得罪了其他同事。領導在工作群發言或者發材料,其他同事都在主動或被動的點贊和回覆收到,只有你獨善其身,作為其他同事會怎麼想?大家完全搞不定你究竟是啥意思?是自視清高還是怎麼地?你不給領導點贊,那你讓我們這些給領導點讚的人情何以堪,是直接給大家扣上一頂“拍馬屁”的帽子嗎?當大多數同事都這樣想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得罪了他們。
說實話,對於工作群中領導發言以後大家紛紛點贊和回覆收到的行為,我相信很多人其實都看不慣,但是看不慣終究歸看不慣,關鍵是職場並不是你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有時候你看不慣也必須得看慣,你不想點贊也必須去點贊,你不想回復收到也只能去回覆收到,因為這就是規矩和規則,而職場當中最講究的,其實也就是這些規矩和規則,這樣的事實讓人很無奈,但現實本身就是如此:
不管你承認認可或者不認可,規矩和規則它就擺在那裡。
-
4 # 思考哲理
能這樣回答的人一般是心態積極的人,有擔當的人,最少說明是關心單位的人。如果話都懶得回覆,錯過重要的事情,做為員工可能會漏掉該做的工作。
領導發言或發材料,有人回覆,這是禮貌也應該是必須的,是對領導的尊重也是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如同領導話,會有掌聲是一個道理。
如果沒人回覆,首先說明領導不重要,要麼被排擠,要麼被冷落,另外說明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一盤散沙。無論是那種情況,不回覆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從提問這句話的語氣來理解,提問者並不贊成“贊,收到”,似乎有拍馬屁的味道,如果認為這樣不舒服,無法接受,那這種心理是不正常的,需要調整,正確面對!
-
5 # 眷顧人生
不以小事定人性,格局必須放大。一看就是憤青啊,曾幾何時我們也一樣,回頭再看那些人可不比你能力差混的差,何也?情商!!!
-
6 # 網際網路娜娜
我曾經也鄙視這種領導隨便說點什麼就馬上讚的人,因為我覺得這種就是馬屁精,在領導面前刷存在感。直到一次我在群裡發通知,才知道自己多麼愚蠢。
有一次我在群裡通知訊息,半小時過去了沒有反應,因為時間比較緊急,不確定是否大家都已知曉,我只能著急的,一個個打電話再通知,這不僅浪費了我大量的時間,也讓我感受到了不受關注的失落。此時,我希望的是大家能在看到或收到他人需求,通知時,及時反饋迴應,讓發言人知道傳達情況以及大家的反應才能確保後續的流程高效正常進行。
從那之後,收到別人的資訊,我一般立馬迴應,告訴他我已經收到,如果暫時沒辦法回覆的,可以給她一個具體時間節點給她答覆。從那以後,感覺大家的溝通效率提高了不少。
線上線下收到他人需求,通知等訊息,及時反饋迴應,說“收到”成為習慣。這已經作為我們業務部門的員工行為準則之一了。
-
7 # 知而為之
對於這種行為,無非積極工作者、跟風者、動手不動心者。
從回答的語句上看,“好的”、“收到”還是稍微要注意的。“好的”給人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分不清是看到了還是接收到了,亦或是習慣性不經思考的回覆。“收到”給人明確的告知已接收到對方的反饋。
-
8 # 唐小四的日常
我感覺你問出這種問題的時候已經是帶著眼鏡看人了…
1.可能我遇到的領導都是實務型,平時不經常發言,一旦領導發言的時候不是佈置工作就是強調工作,或者就是發工作要求。這時候作為員工,特別是被點名的員工,難道不應該回復一下嗎?雖然在群裡釋出工作顯得不太正式,但是事有權宜,可能領導來不及當面佈置。面對領導佈置工作,大家也不能當做看不見,我們工作講究的是“事事有迴音,件件有落實”,既然領導說了,肯定要有人迴應的,你不應我就得應,一定是有人要接下來的。這種是尊重領導,敢於擔當的表現,我覺得很值得讚賞。
2.我們領導經常發一些最新的行業資訊,很具有參考價值的同行文章,甚至是政策解讀類文章到群裡,大家都會回覆的,不是寫已讀就是寫已學習,或者直接發個
-
9 # 藍胖說說
這位朋友想,這是什麼鬼?這不回覆和態度、重視有毛線關係。
工作群,領導發言或發材料,跟著回覆:贊,收到,都是啥人?這問題與以上真人真事關聯到一起,值得說說。
也有人覺得回覆贊、收到是一種雙向溝通和禮貌行為。
實際上,沒有必要過於在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已。
但是,領導和員工之間和諧溝通要基於有利於工作開展,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
1、對所有人:並非有的資訊都需要回復收到。
對於並不緊急的事,不要強制要求回覆,對那些需要回復的群發,最好說明需要回復的理由,比如是為了統計需要等。
3、對領導:要有良好心態
-
10 # 董點先森
曾經就看到這麼一個,和“好的”相關的笑話。一個新領導上任,在群裡強調一些群內聊天的問題,
他開篇就說:我說一些今後大家回覆我資訊時的注意事項。
一個員工回:好的。
領導接著說:不允許回覆“好的”。
那個員工看自己正好撞槍口上了,於是打出了一個“OK”的表情。
結果領導又說:也不允許用“OK”的表情。
那個員工莫名其妙又撞槍口上了,他再也不敢說一個字。
領導最後說道:你們回一個“1”即可。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真實地反映了職場工作群裡的一大特色。
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大家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只要看到領導的訊息就必然會回一個“好的”。
可時間長了,不僅是自己覺得很煩,甚至有的領導都覺得煩,於是會要求大家發點別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一個“好的”。
可這麼做意義又何在呢?無非是換了一種機械式的回答罷了。
所以這種現象歸根結底來說就只有兩個字:規則。
因為群訊息越來越多,領導也越來越喜歡在群裡面對大家說很多的訊息,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大家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規則,只要看到領導的訊息,回覆一個“好的”就證明自己收到了領導的訊息。
你可以說這種規則時間長了很讓人反感,但你卻不得不去遵守它,因為每一個人都在這樣做,如果你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得很另類。
明明看見了卻不回覆領導訊息,領導會不會覺得其他人都看見了,只要你沒看見?或者說,你也看見了,但就是故意不回他訊息?
你永遠不知道對方是在以怎樣一種方式,思考你的某一行為。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和大家一致,不要讓自己成為特殊,也就可以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職場裡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你要是想在裡面混好,就必然要去遵守這些規矩,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不喜歡又怎樣,只要這個規矩能夠讓自己獲得安全,不就可以了嗎?
所以,有些現象看到了就看到了,沒必要非要去刨根問底問個清楚。因為有些東西越往裡面深入,你越會發現實際上並不是多麼複雜的事情,只是因為需要而已。
-
11 # 職場小白丁
是一個靠譜的人。
在工作上,如何讓別人覺得你靠譜?就是交代的工作,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應。
試想,如果晚上七點,你發了一個緊急通知,然後群裡每個人都給你回覆,你是什麼心情,如果沒有一個人回覆,你又是什麼心情?
所以,在職場上變成一個靠譜的人很簡單,工作群裡,涉及到的相關工作,及時回覆,收到通知,第一時間回覆收到或已知曉,不用太久,你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很靠譜的人了。
因為你讓人覺得安心。
-
12 # 企業教練詹sir
第一、我覺得這一類人是懂得工作禮數的人,無論是基於什麼樣的目的,對領導或同事在工作群的發言、發材料的動作,作出迴應,是一種禮貌,是一種尊重的表現。
在我公司,我曾經指正過一位行政專員的工作習慣。每一次當我在工作群或私聊中,向其下達工作指令,他並不是每一次都會給予回覆“收到”或者其他資訊。
我就沒有辦法確認他是否收到這一條工作指令,需要再次發出一條讓他確認的資訊或者打電話確認。這樣工作效率就會很低。
所以對領導或同事的發言或發材料的動作,做出回覆是一種禮貌,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工作要求。
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是長期形成的。尊重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但是從尊重本身來說,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此人僅僅對領導發言、發材料的動作給予迴應,對其他人並沒有同等的迴應,那麼不排除有阿諛奉承的嫌疑。
第三,對於工作群發出的資訊或材料,不同的情況,應該有不同的迴應方式。
1、通知類的資訊或材料,宜回覆“收到”,“收到,按此執行”,“收到知悉”。
2、下達工作指令的資訊或材料,宜回覆“收到,按時完成”,“收到,xx時候完成”。
3、需要做準備或有計劃的工作,宜回覆“收到,x時提交工作計劃”,“收到,過程中會及時彙報工作進展”。
4、完成工作任務後及時做完結匯報。宜回覆“xx領導,交辦的工作已完成”
要注意的是,在前期交辦工作時,要及時的回覆。在工作進行過程中要及時的進行進展情況、進度的彙報。
結語
在工作群的迴應、互動、溝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要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保持與領導和同事的及時到位的溝通,這樣有助於工作的開展。
回覆列表
有回覆的,算正常的人,至少在溝通這個技能上,及格了。
職場講究要及時回饋,領導佈置工作,或者傳達指令,作為被宣導物件,當然應該給出回饋。是收到,是有困難,還是需要等某個時刻給結果。
不然領導怎麼知道你們是收到了,還是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