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透檢視,筆力,筆峰,給講講吧
7
回覆列表
  • 1 # 六扇門人jgy

    所謂的筆體應該有點按提收,起筆頓筆運筆收筆,有輕重緩急,這上面的字沒有這些書寫感覺。從打光的照片看,字的周邊有勾勒痕跡,屬於先勾勒好形狀,再用墨平塗填色,典型的雙溝填墨。

  • 2 # 忠山學書

    第一個圖和第二個圖應該不是雙鉤填墨的吧,由於拍攝的關係,看不出來,第三個底下帶光線的這張圖很明顯是填墨的

    古人學習書法,不像我們現在,有很多字帖再賣,古人一般都是以拓片為臨帖範本,是貨真價實的字帖,而我們現在印刷的字帖,有時印刷質量不是特別高,那些錘拓的痕跡看不太清楚,所以古人臨摹的東西還是非常準確的

    古人還是有很多沒有拓片的,那怎麼辦呢?就把相應的拓片借來進行雙鉤填墨,這樣來複制一份,不過其形狀的準確度和筆畫的力量很難達到原碑帖的效果,著名的馮承素雙鉤填墨的蘭亭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雙鉤填墨,還有單鉤一說,不過單鉤的準確性又照雙鉤填墨的準確性又差了一些,所以單鉤用途不是特別的廣泛,今人臨摹字帖的時候有很多采用單鉤法,把字的輪廓鉤摹出來,然後在輪廓之中進行臨帖,不過這種把握性遠不如雙鉤填墨

  • 3 # 晉風

    但我不急於公佈我的答案,請讀者與我按圖索驥,聽我的一步一步分解。

    先看第一幅圖

    但如果有了“火眼金晴”,再隱蔽的蛛絲馬跡在它面前都展現無遺。這個“火眼金眼”就是對真跡的熟悉。

    大家知道,書法的用筆,離不開起始回收、提按頓挫的技法動作,而這些動作正是書寫時的著力點,在留下的墨跡中這些地方肯定墨色比較深、重,而且書寫出的每一個筆劃都是深淺不勻的。

    但你看此圖的“書”字,能分出深淺嗎?正面看,一抹黑,沒有墨色的變化,這是其一。其二,你看“書”字的筆劃邊緣,象是利刀裁出來的,沒有一點筆鋒正側變化時出現的鋸齒狀變化。

    (觀察書寫出的墨色變化)

    再看第三張圖,是在透光的照耀下看“書”字的墨色變化,這是古人判斷書跡真假早已有的方法。

    這種方法,不僅能判出墨跡是書寫還是雙鉤填墨的贗品,更重要的,是古人用來檢驗書寫者用筆的正確與否,以及筆劃質量的好與壞。

    因為墨跡一透光,墨色的濃淡溼燥,隨執行的筆痕顯現的最分明。所以我建議學書者,經常用這種透光方法看看自己寫的墨跡,用來糾正自己在書寫時出現的問題,無疑對學好書法有著助進的作用。

    從透光的圖片看,雙鉤填墨的痕跡明顯。一是雙鉤的線條墨色比中間填墨淺。二是從填墨的墨色中,我們還能看出筆鋒抹不到的空隙。

    綜上所述,我們不僅從中要學會辨別書跡的真偽,即書寫的墨跡還是雙鉤填墨。更應學會用其方法去檢驗、糾正自己書寫中出現的用鋒、行筆中的錯誤,以便在學書之路上,走的更快,進步更大。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等知識方面同學習,多交流,共進步!

  • 4 # 正二八經的不正經

    應該是填墨,透視下看不到筆鋒的執行的軌跡,且筆畫兩邊墨色明顯偏淡,就這個字的書法筆力而言是有很不錯的功底的,起收爽朗利落。

  • 5 # 海南三亞長流水

    近期看了不少所謂商手的書法,但沒幾幅可取,都是一些外行人亂捧的。不得了,草包捧草包,越捧越糟糕。但有不少書幅的確不錯,我都一一收藏。這裡就不一一枚及。

  • 6 # 天下白475

    中國書法沒有創新,就是浪費在研究這些無味的細節上了,古人寫錯字後人必須跟著錯,不然就不是繼承,就不叫書法,比如"蘭亭序″中流字少寫一點,後人也要少寫一點。嘆!王羲之在死以前,沒有寫自己是如何用什麼方法練成書聖的。將是書法界一大損失。

  • 7 # 使用者5526868234927

    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人。 處理事情不喜歡拖泥帶水。 乾脆利落。 一個很自信的人。

  • 8 # 使用者3397937154954

    此三字為書字繁寫體,是學者對照毛筆字,而用硬筆描外型,再進行填墨書寫法,其字用筆為方筆較多,字的筆力屬瘦硬類。習字者學此法,只為熟練字之外形。要學好,還須在運筆上用力,起筆和收筆要認真寫,還須領悟筆畫分佈的結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銷售經理的崗位職責,你會怎麼總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