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話說不完
-
2 # 提壺阿七
你好,三國時期一般定義為公元前220年到280年,以220年曹丕篡漢開始、到280年晉滅東吳為止,也根據這個定義來回答題主問題。
吳起說“山川之固在德不在險”,我們從這兩方面來看。
首先看“險”。自春秋戰國起國家地理重心在黃河一帶,以關中、中原為最,這裡開發早、基礎好、資源成熟,秦漢依仗之得以一統天下,而巴蜀、江南自秦漢起才開始逐步開發,地廣人稀且形勢複雜、蠻夷混居。諸葛亮、魯肅作為偉大的戰略家,有默契地都提出了以南制北的軍事戰略,諸葛亮《隆中對》提出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出宛洛、攻秦川、進而奪取中原、匡扶天下;魯肅《榻上對》則是鼎足江東、圖謀荊益、競長江所極徐圖天下。可以說後期南北割據的形成都是建立在這兩個戰略之上,同時也指出了南北相爭的三個軍事通道:川陝、荊襄、江淮。然後我們再看下三國時期情況,蜀道艱難,由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終是無功而返、勞民傷財可見一斑;荊襄呢,自呂蒙白衣渡江竊取江陵後孫吳與曹操各佔部分,但孫權也因此徹底與劉備集團產生隔閡,孫吳不可能完全放心由此北伐、畢竟關羽之事猶在眼前;而江淮大部分在曹魏手中,孫吳無法發揮其水軍優勢、最終數次合肥之戰都鎩羽而歸、贏得“孫十萬”美稱。加之曹魏縱深大、後有河北、山西以為依靠,南方即使取得一時勝利但也很難克復全國。再看“德政”。曹魏天下三分得其二、佔據北方、關中、中原大部,曹丕起用九品中正制,緩和了與世家大族的矛盾,政治相對穩定;在內實行屯田、恢復生產、休養生息;手下又名將雲集,田豫、牽招、梁習等威震北疆,徐晃、張郃、郭淮等鎮守西部,曹仁、曹休、張遼等鎮守南方,若實行戰略防守的話,可以說天下無虞。而劉備、孫吳作為外來集團,割據一方後內部派系之爭一直存在著,蜀漢有荊州元老派、東州派、益州土著派,東吳有淮泗武將集團、北方寄寓士族和江東本地士族,即使劉備、孫權一直活著、能很好地調節內部矛盾,但國力上的差距不會縮減。說到底古代戰爭靠的還是人力、財力的對抗,三國時期荊揚益由於人口少、運糧不易、缺少馬匹等,先天上就不足。參考後期南北朝和南宋等南北割據時代,即使一方佔據荊揚益、競長江之所及,但往往還是北方取得最終的勝利,所以說我覺得最終曹丕會統一天下,但東漢末年士族問題還是存在,最後也許還是會分裂割據。
如果三國時期所有人都不會死,那麼誰也無法打敗誰或者殺死誰。
如果題主說的是劉備曹操孫權袁術袁紹等人不會死的話,那麼最後也只是剩下了劉曹孫三家。三分天下之後誰能統一那肯定是曹操。且不說曹操手下能人武將眾多,單論個人能力曹操也遠勝劉孫二人,而且經過官渡之戰後曹操吞併袁紹領地後曹魏迅速擴張,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大面積領土代表各種資源豐富,曹操無論人力財力能力遠不是劉備孫權可以比擬的。赤壁之戰後曹操修養生息過後劉備孫權只能是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