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木樨樨
-
2 # 韋B媽咪
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姑姑舅舅,萬千寵愛於一身,要啥買啥的,個個都讓著他。同齡小朋友給他的感覺不一樣,他們能玩到一起,但意見有分歧的時候就各不相讓,彼此都是小霸王,因為大人都是讓著他們的。這個時候的家長要切換角色,把孩子當朋友,適當和孩子說N0,讓他明白他不是世界的中心
-
3 # 永遠的孩子王
這個問題一定要看,孩子動手打其他小朋友是處於什麼樣的想法和心態,也就是他的動機是怎樣的。
我之前也遇到過這樣的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她就是喜歡打人,咬人,有意無意,情不自禁就動手。讓鄰居們都看她色變,有同齡孩子的家長都帶著孩子遠離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和她玩。
首先看看家長是不是性格比較粗魯,平時喜歡說髒話,愛動手,這樣小孩子會潛移默化被傳染,孩子有沒有暴力傾向,把欺負小朋友當成自己快樂的一部分,看到被他欺負的小朋友哭鬧,他就很開心,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家長一定要注意,要引起重視,一定要引導教育孩子,這種情況很危險,以後沒有小朋友會喜歡你,要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一定要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和小朋友一起遊戲,玩耍,但是不能用手去觸碰小朋友,這樣沒禮貌……適當的時候也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果你總是欺負其他小朋友,如果其他小朋友都對你進行身體攻擊,看看你是什麼感受。
另外就是看看孩子是不是特別希望引起別人的重視。想用打人的方式,尋找存在感,讓大家多多關注他。這種情況多數是孩子平時缺少關愛,缺少表揚和讚美,內心缺少安全感,特別想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家長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
還有一種就是過分溺愛,從來不說孩子的錯誤缺點,讓孩子養成自以為是的習慣,自私,霸道,蠻不講理,這樣下去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家有寶寶愛打人,一定要採取各種方式進行教育,適當的採取嚴厲的方式也是應該的。
-
4 # 威尼媽帶你去紐西蘭
家長首先應該問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其實有些小寶寶在一起玩兒,打架也許是他們的一種互動方式,家長應該適當的去調節一下,教一下孩子正確的交友方式。因為三歲的寶寶已經能聽懂一些話了,家長一定要正確的去引導,這樣才能讓寶寶健康的成長。
有的寶寶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的佔有慾是特別強的。比如說自己的寶寶喜歡別人的玩具,他就想搶過來玩兒,這種行為也許就讓家長認為寶寶是在打架。這種情況下也不要嚴厲的去教育寶寶或者打罵寶寶。
如果看到寶寶打架的行為,媽媽一定要立刻去阻止,讓孩子直視您的眼睛,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一定要用寶寶聽懂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因為媽媽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在寶寶的面前不要有任何過激的行為,否則孩子會和您學的。
-
5 # 春恬花花國際托育
春恬花花成立於2013年,是西南地區首家引入“daycare”模式的托育園,是根植於社群,服務於社群針對0——6歲的嬰幼兒家庭,能夠同時滿足家庭的託管需求和早期專業教育需求的綜合服務機構,能為中國家庭提供托育託管、早教、興趣養成、幼小銜接、育兒分享等服務。在成都已開設9家直營托育園,目前在青島2家直營托育園。
-
6 # 一生凡花
1.易被激怒,情緒不穩定。☞家庭環境多多交流,建立平和喜樂的氛圍,帶孩子感受愛。
2.動手打架,純屬自衛。☞留意孩子的內心活動,是否被別人欺負過,被打過。過問打架的原因。
3.不知打架不對,沒有規則意識。☞適時向孩子輸入規矩的重要性,遵守一定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
4.不容有異議,霸道,聽我的。☞當“我”的權威受到威脅,但不知如何圍護,只得動手。家長多帶孩子同朋友一同活動,孩子正在建立穩定感情,多接觸小朋友,家長做個表率,友好與朋友相處。
-
7 # 全職寶媽小包
3歲半的小孩總喜歡和別的小朋友打架?題主說到孩子喜歡跟著別的小朋友,那麼打架可能是他想交友的一種表達方式。他才三歲半不懂得怎麼去表達他想要跟別人玩,但又想去一起玩,別人不跟他玩的時候他就生氣,就打人。作為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這樣做:
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跟別人打架的時候,把孩子快速分開,先跟對方家長和孩子道歉。再把孩子抱到一邊去,問孩子是不是想要跟小朋友一起玩。跟孩子說如果你想要跟小朋友一起玩,就要好好跟小朋友說“我可以一起玩嗎”。鼓勵孩子用嘴巴說而不是用手來“說”。
讓孩子明白打人的後果跟孩子說為什麼別的小朋友不跟你玩,因為你喜歡打人,小朋友害怕你,就不敢跟你玩。你如果再繼續打人那麼以後所有的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了,你就沒有朋友了。每天你只能自己在家玩,媽媽也不敢帶你出來玩了。你喜歡這樣嗎?如果你不喜歡那麼你就得把打架的習慣改了。
教會孩子承擔責任等孩子心情平息後,帶著孩子給被他打的孩子道歉,教會孩子說“對不起”三個字。讓孩子意識到他的錯誤。
讓孩子學會玩帶著孩子,在旁邊看別的小朋友都是怎麼玩的,並教育孩子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都沒有打架啊,別人是一起分享玩具玩的。你也可以加入,但是前提是你不能打架,你可以試試去跟他們分享你的玩具,你看他有的玩具你沒有,你把你的跟他交換,你就可以玩新玩具了是不是很有趣。
教育了孩子後,我們要找找孩子喜歡打架的原因,然後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改正這個錯誤行為。
家庭氛圍的影響。如果家裡家庭關係比較暴力,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喜歡去用暴力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就要改變這種家庭氛圍,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模仿網路上的動作。現在是網路時代,孩子都喜歡看電視、刷一些網路小影片等等,如果孩子經常觀看一些比較暴力的動畫片,那麼孩子也會跟著裡面的動作。我家二寶在兩歲多的時候喜歡看奧特曼還特意學著奧特曼的動作,要我當怪獸給他打,我果斷停止給他看奧特曼了。所以如果孩子是因為觀看了有暴力傾向的動畫片而喜歡模仿裡面的暴力動作的,那麼一定不要再給孩子觀看這個動畫片。家裡的溺愛。家長溺愛孩子,對孩子都是有求必應,喜歡讓孩子獨食,不懂得分享,孩子在家霸道慣了出去也是一樣的霸道,別人不給他玩,他就會生氣撒潑打人。這一問題就出現在家長身上了,家長要停止溺愛孩子,教會孩子分享,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強制制止。對於孩子打人行為更應該要及時制止,不然孩子習慣後,就會改不了,以後就是別人眼中的不喜歡的熊孩子。 -
8 # 珍珍心理兒童教育
其實不管怎麼樣教育你的孩子,當有一天,孩子跟另外一個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他並不一定按照你教育的方法去做。
孩子與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把這件事,控制在孩子所能理解的那個年齡和那個階段去處理,既不要放大,也不要去泛化。
關於孩子為什麼會打鬧?
第一,我們得到的學說,是動物遊戲學說,你會看一下所有的動物,在他幼年都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其他小動物打鬧,你把我撲倒在地咬一口,我把你撲倒在地咬一口,你會發現孩子之間也是這樣的,他們打,並且鬧。
心理學認為動物之間用這種方式在鍛鍊後天的捕獵技能或者躲避危險的技能,那麼對人類的小孩而言,他們也用這種方法追逐打鬧的遊戲,來發育自己的大腦。
第二,孩子正在逐漸社會化。
他們透過這種方式嘗試瞭解社會的人際規則。一個孩子對社會和人際規則的理解,往往和他的大人和他的父母有關,大人的世界觀怎麼理解這個世界往往會傳遞給他的孩子,比如大人認為世界是危險的,他會過度的緊張。如果這個大人自己小時候有被傷害的經歷無法平復,也會使得他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顯得過度敏感。
遊戲的本質就包含有衝突,所以我們不要過度的擔心,不用過度的解讀,控制一定的安全情境下,可以允許孩子跟其他孩子有一定程度上的打鬧遊戲。
孩子的問題,儘量交給孩子解決,因為孩子和孩子在互動的過程中,無論是打架還是衝突並不會對孩子的這一生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人都會在衝突中慢慢長大,關鍵是要讓孩子認識到遇到,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途徑,那麼孩子就可以用學習到的思維方式和應對策略去處理長大將要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和人之間複雜的交往問題了。
-
9 # 劉老師教育之花
家長:你好!三歲半的小孩總喜歡打架,可能是以下的原因:
1.語言表達能力。從語言發展來說,3歲半的小孩,他是開始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孩子希望講話,但是在表達方面還不成熟,無法與人正常的溝通交流,在與朋友玩時發生衝突,語言表達不清,不會協調,就會發生打架的行為。
2.不會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關係。以自我為中心,自私霸道,不懂得分享。看到喜歡的玩具,總是想據為己有,不願與人分享,會造成打架。
3.家長平時過於溺愛孩子。讓孩子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優越感,什麼好的東西都應該歸我所有,一旦在與外面的小朋友玩時,會因為一些玩具之類的爭搶,發生衝突,就很不適應,會造成打架。
4.長期單一封閉的環境。孩子與外界環境接觸的少,一旦到了新的環境,就不適應。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相處,會出現打架的情況。
家長應該怎麼樣教育孩子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你給他塗上什麼顏色,它就是什麼顏色。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有良好的教育方式。
1.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在三歲半左右,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可以教孩子講話,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再到一個短句,慢慢練習,可以透過兒歌,繪本故事,親子游戲等方式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教育孩子在外出玩耍,做客時,要文明,禮貌,要與人友好相處,在玩玩具時,要與人共同分享。
3.家長不要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進步要表揚和鼓勵,對孩子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指出來加以糾正。分清是非。
4.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社交集體活動,讓孩子和小朋友互動,在活動中不斷的協調與小小朋友的關係,體驗與小朋友友好相處的快樂,提高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能力。
-
10 # 辛迪育兒小屋
就具體這個問題的孩子而言,喜歡主動找別的小朋友玩的同時,又喜歡打架,個人建議還是從平時的家庭教育入手。
首先可以看出孩子的兩個很棒的特性:第一開朗,喜歡和別人交流;第二比較強勢主動。本來很開朗的小朋友,應該交到更多的小朋友,而且再加一點強勢的性格,很有可能就變成”孩子王“了,但是為什麼會喜歡打架呢?
家長可以回溯一下孩子平時的家庭環境,是否一味地順從孩子的要求,家長平時是否缺少和孩子溝通“物權”和“規則”。如果是的話,那麼建議家長這樣做:
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物權”意識,尊重其他小朋友包括父母家長的“物權”。一般2歲以後,小朋友就會慢慢擁有“物權”意識,慢慢知道什麼東西是屬於自己的,懂得學會珍惜自己的物品,同時也會慢慢的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比如其他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看中了孩子的玩具或者好吃的,切忌沒有透過孩子同意就自作主張的把玩具或者好吃的分給別人,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物權,養成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識。另外也要讓孩子明白學會分享交換,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跟孩子耐心溝通,讓他自己想明白打架的利害關係,教育孩子避免這種錯誤的行為。孩子主動和別的孩子打架,一般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剛才第一點提到的“物權”問題,可能想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好吃的,或者多佔用遊戲設施、強迫別人讓著他;二是和小朋友產生分歧,沒有合適的表達方式,選擇了動拳。無論具體什麼原因,家長都要教育孩子讓他明白:第一透過打架的方式你得不到你想要實現的目的,反而會讓其他小朋友討厭你;第二可以透過其他更好的方式解決遇到的問題。
要給孩子樹立“規矩”,適當的懲戒。根據這位家長的描述,孩子大家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那麼孩子打過架以後,家長有做出哪些動作呢?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說服教育沒有效果,那麼適當的懲戒讓孩子嚐到點苦頭,長遠來看總是好的。易怒好鬥的性格養成了,以後在長大點以至走向社會,可能孩子自己受到的傷害更大。
-
11 # 井蓋兒119
打架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只是我們不提倡罷了。
作為父母,要學會用孩子的思維去考慮問題,針對打架這個事情,弄明白他的想法,並且給他建議你認為對的方式,讓他在遇到同類事情的時候,嘗試一下效果,並予以肯定和鼓勵,引導孩子用更為健康和積極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你可以試試,也許有用呢。
-
12 # 宸瑞左手用品
首先要搞明白為什麼打架?
她不樂意自己玩,喜歡跟著別的小朋友。
說明一個問題,她不是不想跟別的小朋友相處。只是可能小了,不知道怎麼跟別人處!
不是不想跟別的小朋友玩!只是不知道要怎麼跟別的小朋友玩。
她有跟別人溝通,有跟別人玩的慾望。只是不知道方式,方法。
我們家的就是。她自己把玩具給別人玩,過個一兩分鐘,就要去把玩具要回來,不是好好說,而是上前,一把奪回來!小朋友玩的好好的,她一上前,別人嚇著了!哇!哭了!搞不好,打起來了!
說白了,交接工作沒做好!那,就去做她們的交接工作:你把玩具還給我,我要玩。不給的話,別打架,先找媽媽!不要到人手裡去奪去搶!
別人有的。吃的,玩具,她也要有。自己的又不吃,又不玩。簡單,從眾心理。
告訴她:想玩別人的玩具是不是?拿你的,去跟別人交換。如果別人願意,你們就換玩具玩!如果別的小朋友不願意,咱們再說!吃的也一樣!
大多數小朋友之間,是願意交換的。新鮮嘛!不願意的,再說!
帶小孩子,你要蹲下來,站在她們的角度,看她們的問題,在哪裡。三歲半,基本能聽得懂話,可以溝通了。
不能溝通的,在想辦法!
-
13 # 搖籃兔直播互動早教
小朋友打人的行為很常見,吃零食時、玩玩具時、閱讀繪本時、玩遊戲時,甚至在公共場所溜滑梯或盪鞦韆時,都會輕易地發生小朋友打人的行為。為什麼孩子打人會這麼普遍和頻繁呢?常見的三方面的原因:
孩子精細動作發展不成熟
精細動作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孩子手指的動作精細程度。如果你從小陪伴孩子,你便能發現,1歲多的寶寶在地上撿一個比他手掌小很多的積木零件,是用手掌抓取的;而一個2,3歲的寶寶,就學會了用食指和拇指配合,把小體積的玩具捏起來。這就是精細動作的發展情況。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精細動作發展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到了4,5歲還動作粗魯,常常也是這方面的原因。
所以,有些孩子與人玩耍時,本來是想摸對方的臉,沒想到一伸手就變成了抓臉;本來是想輕拍對方的肩膀,沒想到就變成了大肩膀……這就是一些孩子由於精細動作發展不成熟而帶來了打人的行為。
孩子模仿身邊的大人或孩子
有一個家庭,父母經常因為瑣事打架,他們的女兒也頻繁地出現打人的行為。打爺爺奶奶,打寵物貓咪,凡是與她接觸過的小朋友,幾乎都被她打過。這個小女孩很可能是從父母處學會了透過“打”解決問題的方式。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打人,以為透過“以牙還牙”的方式,孩子就懂得打人不對。可事實上,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回家後也打孩子,孩子的打人行為往往會一直延續。就像親子教養作家Michele Borba所說的,孩子從父母處得到的資訊是——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任意地採取暴力的。
孩子不懂正確的表達方式
一個小男孩在廣場上玩耍時,手裡拿著一根棒棒糖在舔食。這時另一個小男孩衝過來,把他手裡的棒棒糖撞掉到了地上。後者看到地上的棒棒糖,情緒激動,追上對方就打了幾拳,打完後還崩潰大哭……
孩子不懂正確的情緒表達,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語言發展未夠成熟,他們在情急之下,就容易因為不知如何表達而“動手不動口”;二是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的大腦前額葉未發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緒和動作先行。孩子們常常在打人之後才意識到行為的不對,或在經歷過父母教育後才認識到情緒的錯誤,但在下一次,當相似的情形再次發生時,孩子們仍舊行為與情緒先行。
孩子愛打人,父母如何“治”?1、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打人不對,你可以說‘我不喜歡你搶我玩具,我很生氣’……”當大人們鼓勵孩子說類似“我不喜歡你搶我玩具,我很生氣”之類的話,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思考,觸發孩子大腦的理性思維。雖然一開始一兩次或多次的提醒似乎沒什麼效果,但次數多了,孩子會慢慢的懂得,生氣的時候可以“說”出來,而不是發脾氣或打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會獲得了比同齡孩子更理性的思維。
2、遇到其他孩子打人,告訴自己孩子“什麼是正確的小朋友相處方式”
孩子們經常見到其他孩子打人,還可能因此學會打人。在這種情形下,建議父母們要嚴肅地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為不對,正確的小朋友相處的方式,應該是用說話解決問題、分享玩具、共同玩耍。當父母發出明確地對錯教導,孩子們便不會盲目地模仿。
3、玩一些能鍛鍊手指靈活度的玩具
拼搭積木、捏橡皮泥、剪紙貼上……這類玩具能幫助孩子長期鍛鍊手指,提高手指靈活度。隨著精細動作發展得越來越嫻熟,當初孩子們那些摸臉變成抓臉的類似誤傷行為便慢慢消失了,有助於孩子們更愉快與他人相處。
4、大人在生氣中要做好榜樣,別打孩子
有些大人覺得孩子的打人行為屢教不改,常常會忍不住生氣地打孩子;有些父母透過“以牙還牙”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有打孩子的習慣。幼兒說在前面提過,這些方式都是錯誤的。當父母們生氣時,要做好理智的榜樣,儘量避免打孩子。一方面不會導致孩子害怕,一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在寬容而理性的氛圍下,孩子們能學會做得更好。
5、“摸耳朵”反向小遊戲
大人喊“左耳”,孩子就要摸“右耳”;大人喊“右耳”,孩子就要摸“左耳”。
這種遊戲,目的是為了鍛鍊孩子的理智腦,幫助孩子改掉不理智的情緒、行為先行的習慣。反向遊戲有很多形式,“左腳——右腳”,“蹲——站”……父母們也可以發揮想象力創造新的玩法。小朋友經常玩反向遊戲,理智腦會發育得更好。
6、閱讀相關話題的繪本
這方面的繪本很多,例如孩子透過友好而不是打人的行為,贏得了友誼的故事;或孩子由於大人的不良習慣,性格內省、孤立無朋友……這類繪本故事,雖然說的是別人的故事,但小朋友在聽故事時,常常會有“代入感”,如果故事裡有正確行為的引導,那麼孩子也輕易地跟隨。
回覆列表
建議您瞭解孩子的大人的原因
1可以教孩子對於輕重的練習,透過輕輕的和重重的讓孩子學會輕輕的碰小朋友。避免孩子因不知道輕重傷害小朋友。
2注意家庭環境,避免一些肢體動作。以免引起孩子誤會。
男孩子大腦情感類發育本身就比女孩晚,所以需要媽媽多多引導。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著急,不然孩子也會急躁。
像小學裡男孩子欺負的女孩子肯定都是自己喜歡覺得好看的小美女孩子。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喜歡小朋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