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義的李正
-
2 # 峰峰說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經過幾番爭奪,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期間三國分別湧現出許許多多的文臣武將,他們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說起三國裡的人物,人們話題最多的往往是蜀漢與曹魏,比如蜀漢的“五虎上將”,曹操的“五子良將”,他們都為自己的主公立下過汗馬功勞。其實東吳的將領也不差,尤其是東吳的“江東四傑”,論謀略,論軍事才能,不比蜀漢與曹魏差。今天就應題主的要求,說說“江東四傑”之一的陸遜。
陸遜是東吳人士,雖然出身名門,但是父親早亡,年紀輕輕的陸遜不得不自己撐門立戶。陸遜學識淵博,待人和善,在家鄉小有名氣。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孫權上位後廣召天下英才,陸遜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跟隨孫權的,時年21歲。建安二十一年,陸遜率兵平鄱陽賊亂,凱旋而歸,被孫權封為定威將軍。孫權對陸遜的軍事能力頗為欣賞,為了留住陸遜,孫權將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陸遜雖然沒有為東吳立過大功勞,但是孫權每次遇到戰事,都會跟陸遜商量。
直到劉備為關羽報仇而發動夷陵之戰。劉備輕率大軍攻打東吳,此戰,東吳的將領正是陸遜。最終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大敗而歸。陸遜一戰成名!被封為丞相,這個位置可是跟蜀漢的諸葛亮平起平坐的!
那麼,陸遜作為一國丞相,而且戰功赫赫,又是孫策的女婿。本該有個不錯的結局,但是為何陸遜的結局很悽慘呢?
晚年的孫權比較昏庸,而且疑心比較重。孫權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明爭暗鬥。這本是皇帝的家事,最忌諱外人插手。可陸遜偏偏要插手,多次為了立太子的事而向孫權進言,惹怒了孫權,從而被孫權冷落,最終鬱鬱而終。陸遜可以稱得上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但身在宮廷之中,尤其是皇帝身邊,要懂得一定的權謀之術,否則難得善終!
-
3 # UncleDan蛋叔說
儘管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極力吹捧諸葛亮,極力貶低東吳政權,對周瑜、魯肅、陸遜評價不高,然而你真去翻開歷史,看看三國形成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是參與兩次,獲勝兩次,成績擺在那裡,你不承認也是不行的。
陸遜在這裡面更是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個出將入相全能型的人物,陸遜對東吳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東吳的後周瑜時代,陸遜在奪取荊州以及夷陵之戰中,都重創了蜀漢政權。
就連摸爬滾打一輩子的劉備,最後也是仰天長嘆:“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然而陸遜的結局,卻異常悲慘,竟然被孫權多次責問,因受辱氣憤而死。
那麼,孫權為何對這樣一個有功於東吳的陸遜那麼殘忍,他是腦子不好使了嗎?
晚年的孫權腦子到底好不好使了?
曹操一生沒有服過幾個人,在青梅煮酒的時候,只承認劉備和他是英雄,袁紹、公孫瓚、袁術、劉表這些人統統不入曹操的法眼,然而當曹操多次南征,對東吳始終寸土未得的情況下,感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大概是孫權對小一輩的人中最高的評價了。
當然,這都是孫權晚年之前,在中國古代帝王所要面對最大的威脅,不是敵人,而是晚年!一旦進入晚年,就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孫權更是如此,在對待陸遜的問題上,孫權其實是犯了很大的糊塗的。
當然,以一句孫權腦子不好使,所以逼死陸遜,顯然是不能有更大的說服力的,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有著極為複雜的關係,晚年的孫權,雖然糊塗一點,但是不至於瘋傻,有些事情可能做的尺度不恰當,但是方向不會錯。
搞掉陸遜,應該是孫權長期以來的一種政治趨勢,一句話,陸遜不死,他孫權死不瞑目啊!
陸遜太過優秀,甚至有取代孫氏家族的實力
孫權逼死陸遜,那就是因為陸遜你太優秀了!前面已經說到陸遜為東吳政權立下的汗馬功勞,這些功勞雖然對東吳政權幫助很大,但是也增加了陸遜的政治威望,假如孫權百年之後,陸遜取而代之,他孫氏一族豈不是要遭殃?
還別說,孫權提防陸遜,不可謂不慧眼如炬,君不見在孫權北面的曹魏政權,最後就被司馬家族取代了。
說到家族,要說劉備選諸葛亮作為託孤之臣,那是非常明智的,諸葛家族其實並不具備取代蜀漢政權的實力,但是司馬家族可不是吃乾飯。
而東吳能夠取代孫氏的非陸遜家族莫屬了,而陸遜地位很高,又建立諸多功勞,取代孫氏是很正常的情況。
孫氏家族在東吳三代的統治,說到底就是對中央集權的加強,怎麼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豪門世族的影響力,但是打仗的時候,又需要他們,這就是東吳政權的內部矛盾。
在孫權越來越老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防!
參與到爭儲風波當中,遭到孫權的猜忌
可以說,陸遜不死,孫權晚上都睡不著覺的時候,陸遜竟然參與到東吳政權的皇位傳承中來,這就更容易引起孫權的猜忌。
當然,孫權晚期的皇位爭奪戰十分激烈,一定程度上也有孫權自己的原因,孫權縱容魯王孫霸,而對太子孫和造成威脅,孫和因而希望聯合朝中大臣陸遜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
在皇儲爭奪的關鍵時期,孫權正有廢除孫和,立孫霸的時候,陸遜不合時宜地提出要“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直接站到了太子一方,假如孫權真的讓孫和即位,那陸遜就有了擁立之功,影響力更可怕。
隨後魯王聯合楊竺,開始展開爭儲的鬥爭,我想這背後也有孫權的默許,當時楊竺公開詆譭陸遜,羅列其二十條罪狀,還抓住了陸遜與太子勾結的把柄。
隨後孫權就開戰了對陸遜的懲罰,先是將陸遜的嫡系,以及太子的近臣全部流放,並且派內侍多次去責問陸遜,陸遜氣憤不過,不久去世。
最後:
其實深入分析的話,這裡面還有很多故事,比如陸遜與孫權之間私人關係的演變,陸遜是孫策的女婿,孫權的位子承至孫策,晚年孫權也害怕孫策子孫奪取政權等等,限於篇幅就不展開講了。
總之,在孫權的晚年,陸遜就像一個陰影,讓孫權揮之不去,最終只能選擇將其逼死。
-
4 # 青山楓紅
孫權,三分天下之一的梟雄,在晚年將陸遜折辱而死,無非是帝王心術。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 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 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遜“世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 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遜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 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
從孫堅、孫策、孫權三代統治江東,主要是依靠本地氏族,利益共享,從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無不是如此。政治的黑暗,是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5 # 小龍女5505
三國演義中東吳開國之君,一代雄主孫權晚年變得昏庸多疑,一代名相忠臣陸遜也被其猜忌疏遠,最終憂鬱成疾鬱鬱而終。
-
6 # 安徽解
孫權晚年變得昏庸,在立太子之事上猶豫不決,魯王還因此被廢,陸遜雖然有大功於國家,但在立太子之事上不合孫權的意思,還與孫權產生矛盾,被孫權幾次責備,後來陸遜氣死在家中。
-
7 # 沉睡的天堂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戰亂不斷,百姓生活貧苦,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曹操、孫權、劉備等兼具雄才偉略之人。此後的幾十年裡也圍繞這三個人展開。對於曹操是大家再熟悉不過人物。
此人當機立斷、眼光毒辣、野心完全配得上他的謀略,個人認為曹操是這個三人之中最為突出的那個,可惜依然逃不過生老病死,如果再給他幾年時間說不定就能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
相對於曹操,劉備就顯得有些軟弱,雖然號稱是劉氏漢朝的後代,但自始至終沒有人承認,劉備也只是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抓住民心罷了。
在這三個人中,孫權本是勢力最大的一個,不同於劉備、曹操白手起家,孫權有一定的政權基礎,年輕時也是大有抱負的人,但是到了晚年的孫權卻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昏庸無道、到處求仙問藥,將東吳雄厚的國力揮霍一空,可以說,東吳最後滅國絕對離不開孫權晚年的昏庸。
孫權到了晚年開始放縱兩個兒子爭奪王位,導致國力衰微,期間有無數的忠臣良將被殺,時間過了很久孫權還是無法在接班人的事情上下定決心,到底應該選哪個兒子才好。
優柔寡斷讓孫權失去了絕佳機會,讓人沒想到的是孫權為了阻止權鬥竟然將兩個兒子全部殺掉,立孫亮為太子。
在繼承人這件事情上孫權前前後後猶豫近十年,忠臣陸遜多次勸諫孫權早日定下繼承人,然而,陸遜的多次諫言反而引來了孫權的敵視,認為陸遜肯定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孫權不斷疏遠陸遜,導致陸遜最終抑鬱而終。
歷來的君王都有長生不老的願望,孫權也不例外,耗費巨資給那些術士煉丹,尋找仙藥。
不過最後還是沒有逃脫死神的眷顧。此時的東吳已經不再是哪個可以震懾曹蜀兩國的大國,就在這時,一向高傲的公孫淵派人前來求和,這明顯就是他的詭計,但孫權卻不這麼認為,他天真的以為有了公孫淵的支援就可以將曹操擊敗。結果竟然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
至於孫權到晚年為何變得如此昏庸,陸遜給出了答案。孫權自從孫登死去後,就性情大變,因為孫登是他最喜歡的孩子。
後來陸遜很多次被孫權排擠,他們之間發生的矛盾也特別的多,他常常被孫權罵,在這樣的情況下面,時間一久他就很鬱悶,然後就成為了一種疾病,所以很年輕就已經去世了。後來江東很多家族慢慢的衰弱了,陸遜成為最厲害的一個勢力,可以說東吳的軍事政治都集中在他這一塊,如果孫權和陸遜兩個人想法比較一樣的話還挺好,但是如果出現了矛盾,很多人就可能都支援陸遜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不得不想的多一些了,他本身就是一個皇帝,自己的手下竟然比自己更厲害,如果有這種可能性,心裡還是很不舒服的。
那個時候皇位繼承分為兩個支援的派別,在東吳的國內,有一個方面支援太子,另一個方面就是支援魯王,而陸遜就是支援太子的那個方面,因為這樣他也很多次寫信給孫權,希望一同保護太子,但是孫權並沒有迴應,因為如果他這樣做的話,陸遜本來自己就有很大的權力,如果太子登基,那麼以後國家的權力就不知道會在誰的手裡面了。
所以想到這些,陸遜如果越來越支援太子,孫權自己的內心就會越來越不安穩,所以就發生了後面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在石亭戰鬥以後,孫權越來越開始針對陸遜的種種行為,不管在哪裡,都開始逼迫他,最後把他給逼死了,和他有關係的人也被殺掉了。
-
8 # 醉裡挑燈看劍ii
陸遜作為江東四英將之一曾因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而聲名遠揚,孫權認為陸遜有超世之功、文武之才,對陸遜是推崇備至,所以陸遜才得以出將入相,然而在陸遜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卻突然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逼死他一手栽培起來的陸遜呢?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攫拔陸遜代顧雍為丞相。孫權釋出詔書,稱讚陸遜天資過人,德行卓著,匡扶國事,消弭戰亂,是姜尚、管仲、尹伊那樣的大才。陸遜是個天賦極高的軍事家,但也顯露出諸多當政治家的必備素質。他被孫權任為丞相,也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之事。
但是晚年的孫權性情暴戾猜忌嗜殺,而早年能對孫權獵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當行為進行勸阻的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大臣們早已逝世,這導致孫權對內瘋狂殺人時更加肆無忌憚。
再加上為了報復江東豪族們的弒兄之舉,為了擺脫江東豪族們對北伐的束縛阻撓,為了防止江東豪族們對子孫的出賣脅迫,孫權對江東豪族們進行了長期的打壓和迫害。而陸遜又是這些豪族的當時代表人物,又加上掌握著整個東吳的軍政大權,因此備受孫權猜忌。
後來陸遜當上丞相不過短短一年,就因為捲入王儲的廢立一事屢遭孫權猜忌與打擊,後鬱憤而死。陸遜之死,並不是因為他有謀反之心,而是因為他捲入了孫和與孫霸的儲位之爭,他雖沒有謀反之可能,但卻有在孫和、孫霸兄弟鬩牆後漁翁得利專權獨斷的可能,而只要有這種可能在,東吳的世家大族們就有凌駕皇族孫氏繼而改朝換代的可能。因此陸遜不死不行。
-
9 # 致閱歷史
顧雍死後,陸遜被委任為丞相,主持三公的事務,並繼續擔任荊州牧右都護等職務領武昌事。但不久陸遜參與到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間的皇儲派系爭奪。全琮子全寄與魯王交好,陸遜因而寫信給全琮,勸全琮學習金日磾殺掉全寄以免為家門招禍,全琮不聽,引發兩人間的間隙。
據《吳錄》記載,孫權私下召見楊竺,楊竺支援魯王,認為魯王有文武英才,應為嫡嗣。於是孫權打算立魯王,廢太子。當時有給使藏於孫權的床下偷聽,將此時告知了孫和;孫和害怕被廢,與正要去武昌的御使陸胤(陸遜族子)密議,欲請陸遜上疏表諫,不久陸遜上疏陳述:“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
陸遜上表了三四次,又請求至建業面見皇帝,欲口述嫡庶之分,但不被允許。孫權追查密議洩露一事,先後將楊竺、陸胤收押審問。而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都因為親附太子被流放,太子太傅吾粲因數次和陸遜書信來往,下獄死。
孫權很憤怒,多次遣中使批評陸遜。陸遜一氣之下,於吳赤烏八年(245年)去世,享年63歲,死後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產。 陸遜之子陸抗被孫權任命為建武校尉,領父兵五千人。陸抗葬父後,還都謝恩,孫權令中使以楊竺告陸遜的二十條罪狀責問陸抗,陸抗一一回答,孫權漸漸消除對陸遜的憤怒。
太元元年(251年),孫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陸抗去建業治病時,流著淚對他認錯。
-
10 # 歷史日更
229年,孫權稱帝,47歲,脾氣開始大變,變的好大喜功,寵信小人,猜忌忠臣,做事情也是獨斷專行,與以前的雄姿英發,禮賢下士,簡直判若兩人。
陸遜的結局與孫權後期昏聵有很大關係。
(孫權只比陸遜大一歲)
孫權為了監視朝廷官員,在234年,專門設定了校事、察戰兩職。這樣一來,賢臣們更加與皇帝疏遠了。身邊諂媚逢迎的小人是越來越多,朝政日益腐敗。
尤其是孫權對自己的兒子也不放心了,太子孫登病逝後,其子孫和、孫霸開始了奪嫡之爭。不幸的是陸遜也捲入在內。
兩宮之爭,大臣必然要戰隊,陸遜是中立偏向孫和。畢竟孫和是孫霸的哥哥,有長幼之分。期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孫權和楊竺密談,想要立孫霸為太子,正巧被孫和安插的眼線聽到,眼線將訊息告知孫和,孫和急忙的通知陸遜之侄陸胤,想透過陸胤勸說陸遜幫忙上奏孫權。
陸遜得知後便向孫權進言,長幼有序,應分清嫡庶。孫權很不高興,因為他與楊竺密談之事怎會洩漏?於是懷疑楊竺洩密,將其下獄。楊竺是冤枉,但最後屈打成招,還反咬陸遜一口,羅列陸遜二十條罪狀,同時孫權也查到,陸遜常於太子太傅吾粲互通訊息,打探宮中機密,孫權大怒,遣使斥責陸遜。結果陸遜自己憂鬱而死。
陸遜的結局令人惋惜,不該參與兩宮奪嫡之爭中,但想獨善其身也很難。這一位出將入相,忠誠耿直的社稷之臣最終竟鬱鬱而終,享年63歲。
回覆列表
三國是歷史上能人輩出、英雄豪傑不斷湧現的一個精彩時期,特別是魏蜀吳的三位領導者都有稱帝的才能。孫權年少繼承父兄打拼下來的祖業,僅僅十九歲就能夠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一統江東,穩據江南,擊殺黃祖。年輕時候的孫權能夠聽從賢臣的勸阻和進諫,運籌帷幄,聯合劉備,對抗曹操,著實稱得上是明君。但是孫權晚年的時候,卻昏招頻出,致使南宮和魯王同室操戈,激化了朝廷黨派矛盾,誅殺大臣,使得自己的大將陸遜抑鬱而終,一代明君晚節不保。
孫權晚年把重心放在了國內的政治鬥爭上的原因有三。一是,當時吳國已能安心劃江自保,魏蜀吳三國各據一角,相互制衡,陷入一個矛盾但和諧的穩定局面。二是,隨著時間的推進,當初孫權拉攏的一幫將士謀臣都有了自己的聲望和實力,大族的勢力急劇膨脹威脅到了王室,很有危機意識的孫權感覺需要儘快採取措施來遏制。三是,孫權的長子過世使得儲位空懸,三子和四子都對儲位蠢蠢欲動,各自拉幫結派。雖然孫權果斷立了三子為太子,四子為魯王,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朝廷的內部分化。因為四子仗著孫權對自己的寵愛,並不把太子放在眼裡,而是處心積慮想要謀取太子之位。
南魯黨爭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不服氣的魯王不但拉攏朝臣,甚至還陷害太子,給太子安了暗謀大事的汙名。晚年的孫權早已不如年輕時候明察秋毫,而是指責太子的生母管教不利,而後也對太子有所疏遠,這也導致了朝廷黨派之爭的惡化。
而漸漸不被孫權全然信任的宰相陸遜也參與到了其中,認為嫡庶有別,屢次上表堅決維護太子,使得孫權震怒。孫權認為陸遜被自己遠遠出派到了武昌,陸遜竟然還能夠如此清晰地洞察朝廷矛盾,有不軌之心,多次斥責陸遜,最後甚至決定廢了太子、賜死魯王。年紀大了的陸遜不但要忍受孫權的猜忌,還要被他責罵,在南魯黨爭結束後不久就憂憤而死,孫權這才意識到自己聽信讒言,錯責陸遜,但是為時已晚。對於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陸遜尚且如此,孫權對旁的擁有聲望的大臣也是抱著猜忌,甚至設立酷吏編織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來栽贓陷害。
可以說在處理黨派之爭時候的孫權已經有些昏聵了,竟然覺得三子四子繼位都不利於朝廷的發展,改立了年僅九歲的孩子為太子,而之後對武昌的處理更是昏招。陸遜死後,陸抗接替父親繼續鎮守武昌,但是孫權早已對陸家心懷不滿和猜忌,豈能讓陸抗鎮守,於是便派出了諸葛恪作為大將軍接管武昌。諸葛恪雖然也姓諸葛,但是他的才幹和胸懷卻頗為有限,甚至不如陸抗。陸抗和諸葛恪交換駐地時候,陸抗修繕城牆房屋,而諸葛恪駐守的軍營卻毀壞的厲害。儘管孫權也知道諸葛恪不如陸抗,但是就是不能放心陸家,硬是調離陸抗,可見孫權晚年的昏庸無道。
雖然說孫權晚年的昏聵是出發於想要維護孫氏江山的美好願望,可惜事與願違。孫權偏聽讒言,懷疑忠臣,八年的黨派之爭使得原本團結一致的朝廷四分五裂,不復從前。自己的愛將陸遜也因為這不堪的陰謀詭計鬱鬱而終。孫權死後,幼主也無能掌控朝廷,最終還是讓外姓朝臣專權禍亂。雖然說東吳的亡國之主是孫皓,但是東吳的加速滅亡也與孫權晚年的昏聵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