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乒乓球球

    80年代初我上小學的時候,父親的單位有乒乓球檯。有時父親會在休息日帶我和哥哥去單位玩,偶爾會陪我們打打乒乓球。那個年代的父母一般還沒有培養孩子學習體育特長的觀念,純粹就是給你一個球拍玩,最多告訴怎麼能打到球,然後陪你打打就是很難得的家長了。

    父親的乒乓球水平在單位算是數一數二的高手,當時使得就是很先進的橫板。父親陪我們玩的時候常常會戲耍般地搓出又高又轉的無解回跳球,沒等我們碰到球,球就自己跳回網的另一邊了。讓我們感到十分神奇,就是怎麼也學不會。更多的時候是我和哥哥兩個小孩子一起打球,雖然打不了兩下就會掉球,但還是樂此不疲地一打就是一二個小時。那時候的經濟條件不好,乒乓球十分珍貴,一旦踩扁了也捨不得扔。燒開水後將有些扁的乒乓球泡在開水裡,球就會鼓脹起來重新恢復成圓形。

    那時我所在的學校並沒有乒乓球檯。 一群喜歡乒乓球小夥伴就在操場上的領操臺上用磚頭當網,隔了領操臺三分之一大小地方當球檯。打球的小夥伴很多,球檯卻只有一個。於是小夥伴們就採取3零、1四的比賽方式,即一方贏到3:0時,為0分的對手就要下場被排隊等著的小夥伴替換。當都得分時,就看誰先到四分算誰贏,輸的一方下場。

    還有一種大小官的比賽方式,一方是大官,另一邊是兩個人其中一人是小官、一人是小兵。當小兵丟分時就要下場被排隊的人替換。小官丟分就會被降為小兵,同時小兵升為小官;大官丟分就會被降為小兵,同時小官升為大官,小兵升為小官。這種比賽方式有點半雙打的意思,參與的人更多,更受小夥伴喜歡。由於在父親單位打過乒乓球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學校裡和小夥伴打乒乓球時,我就成了他們之中的小高手,經常佔臺子,很少有輸球的時候。

    那時候小夥伴的乒乓球拍大多是光板,父親給我的球拍上已經有了一層薄海綿,這就成為小夥伴們心中的神兵利器。當我不打球的時候,球拍往往被別的小夥伴借去繼續打比賽。

    可惜幸福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轉到一所教學條件更好的小學,那個小學裡沒有人打乒乓球。我的乒乓球特長也就無從發揮了。等過了一年後,我再跟原來學校的小夥伴打乒乓球時,才發現有幾個人進步很快,我已經打不過他們了。上初中以後,跟小學的夥伴聯絡越來越少,也就再也沒有接觸乒乓球的機會。等再重新撿起乒乓球時已經是參加工作之後的事情了。

    童年的美好,孩童的快樂是多麼的簡單和單純,一個小小乒乓球、一群興趣相投的小夥伴,就會讓我們有一個幸福童年經歷,健健康康地成長起來。感謝乒乓球,感謝生命中那些曾經陪伴過我的小夥伴!

  • 2 # 鼎昇乒乓

    乒乓球作為國球群眾基礎還是很大的,小時候我在農村小學 有四張水泥臺,每次下課都要去搶佔才有臺打。

    那是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一直喜歡到現在。

  • 3 # 乒談

    我和乒乓球的緣分,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初高中、大學、工作後,每個階段擁有的條件不一樣,自己的想法不一樣,但是不變的是從事這項運動的快樂。

    初中階段,老師們非常鼓勵參加運動,校長和幾位老師都是籃球高手、乒乓球高手,學校裡總共10臺水泥球檯,但是當時我們是有12個班,每班70人以上,所以,中午放學和晚上放學,都是不吃飯,下課鈴響了就以最快的速度奔向操場,在水泥球檯上“指點江山”,體育課是老師安排的。

    高中階段,好像大家對於乒乓球的熱情沒有初中高,一方面是可以選擇的運動專案更多了,另外一方面應該是迫於高考的壓力的,但是在高中我也是打出了一點點名堂。

    高中在外租房,房主孩子和我是同級不同班,每天都是玩在一起。那時候真的是感受到了乒乓球是個天賦活和腦力活,同樣的時間,他的進步比我快多了,對他的勝率只能達到3成左右。但是那時候也是有一定基礎打底了,和俱樂部的孩子與教練混臉熟,有時候也去公園接受下大爺們的毒打。所以,在學校裡每天打球,總是有一些同學圍觀的,自己多少是有些開心。也因此,會有一些同學主動出來要和我們打,這中間有幾位,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2、大學階段

    大學階段,自己也是有一些想法的,先後嘗試了加俱樂部,校隊,代表學院參加一些比賽,獲得了一些中等成績。但是說實話水平都太低,且大家的心思更多的在玩上,所以後來就退出去了。

    去朋友學校所在的城市(瀋陽,乒乓球氣質比較好)交流,沒想到這所高校裡臥虎藏龍,遇到了一些教練,和專業運動員們有些關係,透過他們的指點,自己想明白了一些問困惑,理論水平提升比較多。對了,這時候我花在器材上的錢最多,少說6位數。

    3、工作後

    工作後花在鍛鍊上的時間真的少了,乒乓球自然也是如此。當然平時會關注一些訊息,看看比賽,寫寫東西,儘量把這項運動的樂趣展現給大家,希望鼓勵更多的人加入,踏上球場。

  • 4 # 七小福乒乓

    從小喜歡運動的我,大概在小學六年級時接觸了乒乓球,我生長在一個小鎮上,條件有限,90年代時,條件並不好,打乒乓球的條件就更不好了,但是一旦接觸了乒乓球就是愛上了它,一直到現在能在一個寬敞的空調房裡,在一張大彩虹的桌上打打乒乓球,這個過程現在想起來也是很值得回味哦。

    小時候家住幼兒園裡,全鎮找不到幾張像樣的乒乓球桌,能打上的還要收費,5毛錢一小時,當然是交不起了,有一天和哥哥以外發現小朋友的桌子可以作為乒乓球桌來打球,這也算是一個意外驚喜,就是用四張桌子拼齊一張桌子,中間擺上一排磚頭,作為網子,當然有時會覺得四張桌子太小,就會再加兩張,變成六張桌子,這樣打起來更順手;球拍就更簡陋了,買不起拍子,就用三角板代替,同樣也打得有聲有色。

    到了中學以後可以偷摸進公共場所,玩玩稍微正規的桌子,桌子的彈性會好很多,球拍也可以買個25元一副的紅雙喜球拍找找感覺了,感覺打起來特順手。同時也學會了抽球,可以連續大很多回合,誰抽球力度大,誰就更勝一籌,但是特別怕旋轉球,怎麼也接不好,這個難題纏繞了我很多年,破解不了。鎮上有一位老師,在當時覺得打的特別好,就是轉,發球轉,搓球轉,削球轉,也很少有對攻,但是怎麼也打不過,太難了。那時覺得乒乓球真的不好學,太深奧了,自然那位老師也被我們稱為神。

    到了高中以後,學校裡多了很多的水泥臺,雖然硬了很多,但是還是愛不釋手,至少不用花錢去玩了。一共20幾個臺子,但是每次去都要排隊,竟然還不夠用,很多同學連課都能逃,去打乒乓器球,可見其誘惑力有多大。那個時候的排隊就叫掛號,每個人上來先跟擂主打一球,贏了,下面繼續比賽,輸了,那就得換人,掛不上號,那就很難受,因為一點癮都沒過,就被別人搶了,太可惜了,心有不甘;還有那時候對於弧圈球有一種敬畏感,覺得太深不可測了,比起初中那位老師的搓球可強多了,就更沒辦法破解了,這個苦惱甚至一直帶到了大學裡。

    在大學裡,雖然在眾多成績好的學生中,我也算是姣姣者,因為他們不會玩,而我可以打的他們不及格,那是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哦。在大學的選修課裡,我可以學到更多的球技,左推右攻,這是最強的,練了四年,多少有點進步,但是仍然有個困擾問題,那就是發球,怎麼也製造不了威脅,很難。

    乒乓球還是有很多奧秘可言的,雖然運動量不大,但是確實很多技巧性的問題需要研究,不光可以鍛鍊身體,也能鍛鍊大腦,眼睛,確實是項很不錯的運動,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才讓我一直沒有放棄。回想小時候打乒乓球的經歷,感覺自己現在的環境,那真是太幸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今的美國,如果有個州鬧獨立,結果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