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餘不可戀
-
2 # 阿政影漫社
不管蘇聯在芬蘭戰場上是否失利,希特勒都必然會進攻蘇聯,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理由如下:希特勒有徵服整個歐洲的野心,在他的西方有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有強大的英倫三島,希特勒想要征服歐洲,必然要解決這兩個強敵。而蘇聯在德國東方,是領土龐大的戰爭巨人,境內有著豐富的油氣、鋼鐵和糧食資源,這些都是德國急缺的戰爭物資。在希特勒的設想中,是先拿下資源豐富、領土廣袤的蘇聯,以此為根基,再向西拓展整個歐洲大陸。
但面對領土廣袤的蘇聯,德國的閃電戰效果不甚理想,起碼沒有打波蘭那麼順利,原因就在於蘇聯的縱深太大,想要迅速解決蘇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等到入冬,天氣轉冷,坦克在大雪紛飛的蘇聯鄉間道路上前進十分困難,履帶甚至還沒有馬騾好使。加上斯大林堅壁清野,組織強軍頑強抵抗,儘管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但總算是扛住的德國的進攻。
一直有人說,希特勒進攻蘇聯是愚蠢的決定,將自己深陷在蘇聯戰爭,耗盡了帝國的鮮血。其實無論怎麼看,希特勒都是沒有辦法,他不可能容忍在西進歐洲大陸時,背後有個龐大的蘇聯虎視眈眈。況且德國資源並不豐富,急需另尋豐富的物資。在二戰開始前,美國暗中與希特勒有大量軍火往來,但隨著二戰正式爆發,來自美國的物資就很難進入德國了。為此,希特勒才要冒險,去觸碰斯大林領導下的紅色巨人。
-
3 # 愛生活的貓叔
這個無論如何都躲不過去的,蘇聯是令整個西方世界恐懼的紅色帝國主義,德國不打,蘇聯自己會打過來的。
如果不是對蘇聯的恐懼,英法也不會大搞綏靖政策,那個時代,蘇聯才是整個西方世界的敵人,納粹只是西方世界內部的紛爭,矛盾可能都算不上。
-
4 # 普天藍
不管蘇聯在芬蘭戰場失利不失利,希特勒都會進攻蘇聯!希特勒早就對蘇聯的廣袤領土和豐富資源垂涎三尺啦!關鍵問題在於希特勒有沒有那麼大的嘴吞下蘇聯,事實說明希特勒想吞下蘇聯實力上還差的遠呢!
-
5 # 仙之無尾狐
會的。意識形態與種族主義都決定了希特勒會進攻斯拉夫人為主的共產主義蘇聯;國防軍的將軍們也會贊成,因為從戰略上考慮,德國必須要避免一戰時的兩面作戰,或西面英國或東面蘇聯,一定要徹底解決一個。德國海軍不行,沒有制海權無法登陸,只能依靠陸軍搞定蘇聯。
-
6 # 天地行者
這個問題需要立足於那個時代的大環境下考慮,充分了解國際形勢以及各國的戰略考量而做出的國策。蘇芬戰爭是由於蘇聯大國擴張主義而引起的非正義戰爭,蘇聯的侵略行為遭到了世界人民的譴責和反對,這同時也暴露出了蘇聯自斯大林上臺以來對國家政策的系列轉變,國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原理。
對於德意志民族來說,經歷了中世紀以來的國家領土分裂,透過普魯士歷代領導,德國終於在1871年實現了統一,一個大德意志國家形成。"由於德意志民族從其祖先日耳曼人那裡繼承的勇武的精神,一直有著擴張性。統一的國家為德意志民族擴張提供了有力的基礎,這便導致了德皇威廉二世拋棄了俾斯麥的均衡外交政策,轉而積極謀求世界擴張,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一戰中德國的失敗,給德意志民族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希特勒上臺以後,瘋狂煽動德意志民族復仇情緒,整個國家迅速走上軍國主義擴張道路。歐洲各國對於德國來說,都在德國吞併範圍之內,從而控制整個歐洲,但是也要進行充分的戰略考慮。德國有限的資源和兵力不可能同時發動多場戰爭,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必須做出最合適的選擇。由於社會主義蘇聯透過兩個五年計劃,已經迅速成為了強大的工業國,實力大幅提升,且不斷的進行社會主義思想輸出和大國擴張,已然成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重要威脅。無論是英法美日還是德國,都對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大國有著很強的敵視心理,消滅蘇聯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共同利益想法。英法的綏靖政策、不列顛空戰以德軍失敗告終、德國海軍無法與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德國避免兩線作戰(不能重蹈一戰覆轍)、德國覬覦蘇聯龐大而豐富的各類資源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是勢在必然,只是時間問題,與蘇芬戰爭本無很大聯絡。
-
7 # 愛看二戰
德國進攻蘇聯其實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首先德國周邊只剩下英國和蘇聯了,其它的要麼是盟友,要麼是西班牙、瑞士這些中立國。而隨著大不列顛空戰的失利,短期內已經很難拿下英國了,所以德國只能將戰火引向蘇聯。
其實當時德國進攻蘇聯並非很難理解的,因為在德國眼中,蘇聯其實就是一個表面強大而實際弱小的大個子。蘇聯在經過大清洗後,軍事實力一度頹廢,在芬蘭與蘇聯的戰爭中,蘇聯軍隊損失近百萬軍隊。要知道芬蘭僅僅是一個人口只有三百多萬的國家,而蘇聯卻是一個擁有近兩億人口的國家。並且蘇聯透過數個五年計劃,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強國。然而蘇聯面對芬蘭這麼弱小的國家還是慘敗了,何況如日中天的德國,所以德國覺得打蘇聯完全沒有問題。
而且有了法國這個例子,德國覺得蘇聯也會像法國一樣,在閃電戰的攻勢之下,很快就投降了。最重要的是德國覺得蘇聯不會得到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援助。因為在二戰前夕,英國和法國為了避免與德國發生戰爭,甚至揹著捷克斯諾伐克與德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用德國去遏制蘇聯
種種跡象都表明英國等國家和蘇聯關係的不協調,而德國進攻蘇聯正是英國等國的所想要。然而德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蘇聯頑強的抵抗了,而英國和美國等國家都對蘇聯進行了援助,最後德國戰敗了。
-
8 # 榮華之武器堂
對於德國來說,無論是否有蘇芬戰爭爆發,都會進攻蘇聯,因為它需要避免自己陷入兩線作戰。
1940年7月德國已經開始制定進攻蘇聯計劃,之所以在這個時間制定,因為當時法國艦隊被英國摧毀,德軍判斷已經很難在英國實施登陸,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制定這項計劃。
當時,德國很明白滅亡英國很難取得成功,而法國戰役和不列顛空戰,使得英國力量被削弱不少,因此大量軍費用於飛機和軍艦的製造,準備抗擊德國的入侵。而英國曆來忽視陸軍,所以擴充有限,因而德國判斷1941年英國沒有實力實施大規模登陸,不具備反攻能力,這樣大大減輕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威脅。如果等到1942年,英國在美國援助下必然會恢復反攻能力。
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海軍可投入作戰的水面艦只只有7艘巡洋艦和驅逐艦,而英國海軍水面艦只有300餘艘,這樣懸殊的差距不是德國在幾年時間可以所能趕上的。而在飛機生產上,1940年英國飛機產量以9924架對8070架超過了德國,長此發展,德軍必然是失去制空權。由此可見,僅憑德國當時的力量在1940年以後滅亡英國幾乎可以說是永遠不可能的。
對於德國來說,如果不進攻英國和蘇聯,就意味著德國進行侵略的終結。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將使德國沒有能力進行侵略。而進攻蘇聯,可以發揮德軍自己“天下無敵”陸軍的長處。德國很清楚蘇聯的實力,駐蘇聯武官報告蘇聯會在1943年以後做好戰備工作。因此,德國最終決定在1941年進攻蘇聯。而蘇芬戰爭只是讓德國更認為自己在1941年進攻是正確的。
回覆列表
不會。
在沒有很大可能取勝的狀況下,希特勒不會輕易進攻。如未攻前與蘇聯簽了《互不侵犯條約》,可見希特勒沒有有利條件下不會輕易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