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杏林帥哥
-
2 # 德厚致遠
“指鹿為馬”的故事,說的是秦朝的宦官趙高在秦始皇死後,為了其一己之利私下篡改遺詔,假傳聖旨賜死了公子扶蘇,先立胡亥為太子,然後再宣佈秦始皇的死訊,扶立剛當上太子的胡亥繼承皇位,成為秦二世,趙高也因為有擁立之功做了丞相,大權獨攬,可是當了丞相的趙高,雖然大權在握位在萬人之上,可畢竟還在一人之下,趙高不願屈從就想陰謀篡奪皇位,可又顧慮害怕眾大臣不服,於是就決定故意混淆視聽來試探眾臣。有一天上朝時,趙高命人牽著一頭鹿到了朝堂之上,對秦二世說:“臣昨日得了一匹好馬,特來獻給皇帝陛下”。二世看了一笑說:“丞相錯了,這是一頭鹿,頭上還長角呢,怎麼把鹿說成了馬?”趙高回答說:“這確實是一匹好馬,您若不信,不妨問問左右大臣?”大臣們有的向來對趙高阿諛奉承,就故意迎合趙高說那是馬,有的大臣雖心知肚明卻懼怕趙高的權勢則不敢做聲表示沉默,有的大臣剛直不阿也看穿了趙高的邪惡用心就說是鹿,散朝後,趙高透過這次測驗也看出來了,凡是說鹿的大臣都不會甘願服從於他的指揮,於是便強加上各種罪名把他們或趕出朝廷,或打入大牢,而那些說成馬的大臣卻個個都給加官進爵。從此以後朝廷百官都懼怕趙高,再也不敢實話實說了。強權與高壓之下,真做假時真也假,假做真時假亦真。
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為了避免大臣們指鹿為馬弄虛做假,也和大臣們探討這個問題,大臣魏徵提出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建議,意思是要李世民多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不會偏聽偏信,方能明辯是非而不受欺騙。
這個魏徵不說則已,說起來還沒完沒了,接著又接連給李世民上疏《諫太宗十思疏》,這大概算是“雞蛋裡挑骨頭”吧。《諫太宗十思疏》裡的一段話: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如果皇上簡能而任之,擇 善而從之,那麼那些有智慧的人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能,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威武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選賢任能、文臣武將都能得到重用,君臣同心協力就能治理好天下。
回覆列表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明君”。所謂“明君”,就是指他十分賢明、開明,明智。而唐太宗之賢明,最突出的地方就在於他善於“用人”和“納諫”。
唐太宗認識到,要想治理好國家,光靠自己是不夠的,而應該選擇、任命好各級官員。必須“唯才是舉”,而不是看他們的出身、家世是高貴還是貧賤。所以,唐太宗大力推行科舉制度,使有才能的人能夠透過考試脫顆而出,為官任職,得到重用,為國家出力。唐太宗還很善於辨人,舉賢任能,斥退奸候,如房玄齡、杜如晦成為貞觀年間著名的賢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數職的名臣,而裴寂等保守官僚則被罷免。唐太宗還起用了底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徴等人,而且誠懇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虛心“納諫”,使這些官員都能夠暢所欲言,所以當時的朝廷上,可謂忠賢滿朝,人才濟濟。
唐太宗起用的官員中,有不少是知識分子。他們熟悉歷代興亡的歷史過程,也深道封建思想家治國的道理。其中的一些人參加過農民軍,對農民革命的力量有所瞭解,也比較體察民情、民心,所以處理政務時比較接近實際。在唐太宗周圍,既有從一開始就追隨他打天下的老部下(如長孫無忌),又有投降的將領(如尉遲敬德),有農民起義的首領(如李勣),也有少數民族首領,甚至有以前的太子李建成的臣屬(如魏微)。但不論這些官員的身、經歷如何,唐太宗都能根據他們的特點委以重任。例如馬周,曾經很不得志。他在西遊長安時,借住在一位叫常何的將軍家裡。恰逢唐太宗讓群臣上書議政,馬周便替常何向皇帝寫了20多條政見,深得唐太宗的賞識。唐太宗馬上召見馬周,甚至由於迫不及一再派人催促。唐太宗見過馬周後,經過交談,發現了馬周的才華,便委以要職。常何因為發現人才有功、被賜帛300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