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國學經典太多了,我家孩子快6歲了,怎麼開始國學啟蒙?求大神解答一下。
14
回覆列表
  • 1 # 辛迪育兒小屋

    個人不是非常贊同小朋友學習超過自己成長階段的知識,如果題主真的要讓孩子進行“國學啟蒙”的話,建議只把關注點放在“啟蒙”上。

    對於六歲的小朋友,可以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爸爸媽媽也可以帶著小朋友一起講講《論語》、《孟子》故事,更深的國學經典等小朋友長大看個人喜好讓他自己選擇吧,“四書”“五經”適合初高中以後,讀起來才會真的理解通透。

    話說回來,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需要對孩子的啟蒙教育還有很多,個人建議童話故事,“十萬個為什麼”,“腦經急轉彎”,外國的寓言故事等一些啟智的書籍也應該閱讀。還有像Phython之類的程式語言,也可以讓小朋友慢慢接觸起來。

    PS:我個人很反感《弟子規》,現在市場上這本銷量還挺大的,其實完全不足以把它歸類到“國學”範疇,內容也是糟粕大於精華。《弟子規》是清朝一個舉人都考不上的酸秀才,把儒家經典東拼西湊,再糅合自己私貨的產物,之所以剛一面世就受到統治者力捧,只是因為核心思想就是教人順從,在家要無條件服從父母長輩,在外要無條件服從統治者,全篇都是高高在上訓誡命令的口氣,如果真的讓小朋友全盤接受,這無疑是對孩子創造力和思辨力的無情扼殺。

  • 2 # 媽咪好頑皮

    唐詩宋詞,論語詩經,道德經都可以。沒有固定經典非要第一個學是什麼。只要認真學認真背就好。

    學國學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持之以恆,不懈努力。

  • 3 # 陽陽成長ing

    首先我要給你點贊,在當今人心浮躁的社會,的確很有必要讓孩子迴歸傳統教育,重讀古人世代相傳的智慧。建議按《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的順序安排孩子進行誦讀。此外,誦讀經典只是一步,家長可以參考如下方法協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國學經典:

    1.創造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在家裡掛一些國學的楹聯或者國畫,平常多給孩子講講傳統文化故事,讓傳統文化精神慢慢滲透到孩子心裡。也可以在家裡和車上多播放國學教育的相關音訊,透過潛移默化,日積月累不斷地薰陶,激發孩子熱愛國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家長要言傳身教。平時家長要經常陪伴孩子一起誦讀國學經典,結合日常生活給孩子講解,同時要注意規範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家長言行規範,孩子才會認真對待。

    3.可以讓學習適當遊戲化。單純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倦怠,可以跟孩子邊學邊玩,比如有很多童謠、兒歌版的《三字經》,可以讓孩子學唱,加上舞蹈動作,孩子一定會充滿興趣;民俗繪本閱讀、角色扮演、親子手工、書畫民樂賞析,則能加深孩子對於學習內容的印象;爸爸媽媽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節,深入淺出地引導孩子去理解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以上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4 # 淮醇

    國學、傳統文化這一塊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去學習。年紀小的從國學啟蒙經典開始,三字經啊弟子規啊,或者是詩詞啟蒙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都是挺好的選擇。那3-5歲多聽經典、5-8歲可以開始跟讀了。也可以考慮一些硬筆書法,邊練字邊學國學,最近有一款挺好的練字帖,叫華德博才兒童楷書水寫練字帖,好像是一家專門做國學文創的機構,主要是感覺和那種老舊的國學不一樣,設計的挺符合現代孩子審美的。

  • 5 # 清風清風

    三字經。

    其實兒歌和唐詩更容易上口,但三字經和弟子規更有教育價值。

    弟子規更多禮儀規矩的教導,三字經涵蓋更廣泛,有數學,有認知,有規勸,有文獻導讀,還有歷史軌跡,等等。

    重要的是它簡練,可以用十二個字表達一個故事,還有趣味性,可以引申許多東西。

    學習是長期持續的過程,可以劃分為多個階段。孩子啟蒙重要的是興趣。

    初期,重點是學會內容,早期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可根據孩子的特點,背誦記憶,要注意,孩子會更喜歡有趣味性的方式。

    中期,孩子已經熟悉內容可以隨意挑出一段講它是為什麼。三字經有意思就在這裡。

    之後就是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和使用了。

    學習的主體是孩子,我們要做的是在他們不會的時候教他們學會的方法、學習的能力,並不是盯著孩子今天學幾句了,昨天學得多了這些。

  • 6 # 愛瑪斯蘭

    建議先學習《三字經》!

    說說我的想法~在孩子小的時候,我是不太喜歡這些個國學的東西,我認為學習了沒有任何作用,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誰還背這些呢?加上看了一些新聞對《弟子規》的風評不太好~更是堅定了我的想法,基本沒有給孩子聽過看過任何關於國學的內容~

    我想法的改變是發生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一年級老師一直強調要加大閱讀~剛好學校發了一本《三字經》~隨手翻了翻~把所有的內容看了一遍~我的大腦給出一個結論~好像還不錯呢?!

    我個人認為《三字經》可以分成大概的幾個部分~

    人的十義~及天地萬物

    對父母要孝順,對兄長要恭敬,對老師……

    夫妻之間應如何~君臣之間應如何~~等等~

    道理在當代不一定全適用~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變換的給孩子講~讓孩子理解當時為什麼人們會這樣想~而現在我們為什麼那樣想~

    三光?三才?四時?五行?六畜?七情?八音?九族?這些是什麼?

    古代的書籍~歷史朝代

    四書?六經?諸子百家?歷史?作者建議的學習書籍的過程~

    中國的歷史朝代大綱~從上古時代的三黃到清朝~~

    這部分學了孩子對朝代有很清晰的瞭解,以後你再讀其他書籍就可以去印證~孩子會非常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多~

    民間傳說~經典故事~

    最後一部分講了歷史上的一些事情或者傳說故事~倡導孩子要從小認真學習~這部分資訊量也很大~

    最後~

    如果你帶孩子理解記憶的方式學習這篇經典的國學啟蒙~相信孩子會學習到非常多的歷史知識~以後再深入學習其他的好的書籍就更好上手了~

    提醒!

    要理解記憶~而不是讓孩子去背那麼長的內容~要孩子知道里面講了什麼~至少什麼是三光?什麼是四書?秦朝過了是什麼時期或朝代~?孩子要順口就說的出來~~那就達到學這本書的目的了~

  • 7 # 魚樵鹹話

    我是國學愛好者,但反對給孩子灌輸國學。因為國學裡面有太多已不適應當代社會三觀的內容。建議從唐詩宋詞開始,國學中的文學作品還是不錯的,裡面包含了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獨特的審美偏好。

  • 8 # 無見為

    國學教育對於啟蒙教育具有意義非凡的重要性因此啟蒙教育對孩子三觀的樹立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孩子在剛開始瞭解世界之前,此時的思維體系幾乎是一片空白的,此時他們接觸到了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對自己一生做人做事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國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國學是中國特有的學問,它不僅包括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也包括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數學,還有中國特有的非遺技藝的傳承。國學思想數千年來一直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指導我們國家從一個高峰走向另一個高峰。

    當下,受國家教育政策更正和國民自身素質提高所影響,“國學”浪潮可謂一浪高過一浪,“國學教育”越來越被孩子家長所重視。如果孩子從小接受的國學教育,他就會有個明確目標,即使自己應該做什麼,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在社會中的正確做法是什麼,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胸襟氣魄,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哲學思想高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勵志情懷,會讓一個孩子從小有心懷天下的志向。孩子立志高遠以後必會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而一切世間世俗誘惑,又不足以撼動是他們高遠立志的天平。但時代是前進的,是進步的,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落後的、消極的思想,仍殘存在被我們奉為“經典”的國學典籍中。這些思想是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國學啟蒙經典進行一些選擇,去蕪存菁,已達到教育效果最最佳化。

    很多父母都認識到了國學啟蒙教育的重要性那麼,在孩子的國學啟蒙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做呢?相關啟蒙教育專家為我們提了四點建議:科學適齡國學啟蒙講究“適齡適宜”。誦讀經典可以在3週歲時開展,形式以親子誦讀為主,啟蒙教育專家建議爸爸媽媽在引領孩子誦讀經典的同時,透過一些故事或有意思的方式為孩子做淺顯講解,並適當教孩子識字。

    此外,讀經順序也是有講究的,建議按《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的順序安排孩子進行誦讀。

    琴棋書畫學習方面,以4~5歲開始為宜。這個時間段,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專注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對於傳統文化開始有一些粗淺的理解,並且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慾望,手指與身體的協調性逐步增強,能較快掌握握筆、書寫、繪畫、撫琴、對弈的要求。言傳身教時下,有不少父母自己沒有機會好好學習國學經典,也沒有良好的藝術薰陶,孩子的學習興趣自然不大。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為孩子進行國學啟蒙,啟蒙教育專家建議爸爸媽媽也應該重拾傳統文化,和孩子一起誦讀、一起賞析,將經典中的規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這樣才能身體力行教育子女。比如,《弟子規》中有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是教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回家後脫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亂扔亂放。如果平常爸爸媽媽也能夠這樣以身作則,在教孩子的時候會起到更好的作用。邊玩邊學傳統藝術的學習,最重要是讓孩子喜歡,對之情有獨鍾。結合孩子的天性,國學教育可以適當“遊戲化”,即讓孩子邊玩邊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學習。

    在這裡,啟蒙教育專家給出了具體建議:時下,有很多童謠、兒歌版的《三字經》,可以讓孩子學唱,加上舞蹈動作,孩子一定會充滿興趣;民俗繪本閱讀、角色扮演、親子手工、書畫民樂賞析,則能加深孩子對於學習內容的印象;爸爸媽媽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節,深入淺出地引導孩子去理解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創設環境給孩子創設一個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環境也很重要。可以不時給孩子講講傳統文化故事,讀讀《三字經》、《弟子規》,讓傳統文化的精神一點點滲入;或是在孩子的房間裡掛一些勵志的楹聯,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讓這些健康積極、引人向上的名言時刻激勵孩子的意志。

    此外,也可以去古畫市場上選購一些國畫作品的欣賞合集,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聽琴圖》,和孩子一起欣賞古人對線條、人物神態的描繪和把握。啟蒙教育專家建議,平時還可以隨身攜帶《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口袋書”在路上讀,或是在車裡播放相關音訊,讓路上的時光也能進行國學教育,透過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薰陶,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最後,在孩子性格養成的階段,將一些提升情商和品格,巧妙展現人文精神的故事給孩子讀,會讓他一生的修養和性格因此而產生改變,這也是選擇書籍內容時,要慎之又慎的原因。現在孩子的成長經歷與古人不同,家裡的孩子比較少,又以小家庭養育為主,對於孝悌尊長的教導缺乏現實環境,然而這部分卻是傳統文化的根。

    同時,中華傳統美德不是概念或口號上,而是一種實踐,一種透過生活中的行為活出來的精神,因此美德教育要少說教多實踐,給孩子們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讓他們在故事中、在行為正向引導中,明白這些品質具體是什麼。

  • 9 # 皮特一家的幸福學堂

    1.聲韻格律類: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都是比較普遍的國學啟蒙經典讀物,我們現在小學一年級,這兩本都在老師推薦的每天課外閱讀打卡清單裡。內容包羅永珍,涵蓋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聲韻協調,朗朗上口,小一點的孩子能透過韻律動感啟發智力,大一點的孩子更有助於掌握對偶技巧、聲韻格律。書籍有兒童注音美繪版,水墨畫風格的冠文卓文版,據說凱叔還出了圖文點讀版,在喜馬拉雅或其他音訊電臺裡也有誦讀和吟唱版本,可以下載來給孩子日常磨耳朵聽。

    2.唐詩宋詞類:

    音訊:也是可以從音訊朗讀或者吟唱版本磨耳朵開始,我們是5歲生日的時候朋友送了凱叔小詩仙,一個萌萌噠古典裝扮的凱叔,靜心挑選的古詩有正常輪流播放模式和念上30遍聲音逐漸減弱的哄睡模式,孩子很喜歡模仿,當時幼兒園也會教背誦一些古詩,他就會學著凱叔朗誦詩詞的語音語調。影片:百度的好看影片裡面做了不少唐詩宋詞的小影片,朗誦講解的同時,還有精美的畫面和動聽的背景音樂,迅速吸引孩子,聽多幾遍也很快能背誦下來。氛圍:影片僅僅是興趣引導,最好是家裡能創造朗讀誦讀的氛圍來幫助孩子堅持,家長也參與和帶動,我們經常會和孩子做個詩詞背誦闖關小遊戲,看看互相能闖到幾關。繪畫:讀詩背詩的同時引導孩子天馬行空地進行繪畫和聯想,把作品保留下來,一段時間拿出來回看甚至是潤色提高。記錄:寒假期間孩子堅持了每天睡前十五分鐘的詩詞朗誦,用的是《小學生必備詩詞75+80首》,因班級讀書群裡大家都在錄音打卡,在手機裡下載了個錄音的app,孩子每次自行操作,堅持的不錯。

    3.電視節目:

    平時可以帶著孩子觀看一些和國學啟蒙有關的綜藝節目,這幾年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節目內容都非常有專業深度,帶著孩子看,他也非常喜歡。《中國詩詞大會》應該說家喻戶曉,主持人董卿是公認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節目不僅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到了康震、蒙曼等知名學者和教授,從節目裡面也走出了武亦姝、陳更等勵志選手,其中的飛花令、透過圖片或畫作猜作品更讓大家看到詩詞學習並不只是想象中的枯燥和古板。《經典詠流傳》是一檔文化音樂節目,它的特色是將古典詩詞與音樂結合改編,由經典傳唱人現場演繹,再由現場四位鑑賞團嘉賓做出欣賞點評,主持人是我們的老熟人,撒貝南,經典傳唱人更是有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明星,如王力宏的《三字經》給經典啟蒙讀物賦予了新的宣告、王俊凱的《明日歌》據說已經進入了不少小學校園、美國企業高管的2個女兒用中文演唱全新版的《聲律啟蒙》,除此之外,還有帶著從大山裡走出的一群孩子們演唱清朝袁枚的勵志詩歌《苔》,孩子們清新脫俗、純真而又嘹亮的嗓音,配以這首小詩背後的深意,真的讓人聽了感動落淚不已,也讓這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上了熱搜。

    4.大語文課程:

    進入小學以後,建議開始接觸學而思或其他機構的大語文課程,網課或者面授課都可以。大語文題材涉獵廣泛,能在國學啟蒙的入門基礎上,讓孩子透過老師的詳細講解和直播互動,更加深入地瞭解經典讀物背後的主人公及其故事脈絡,聯絡歷史人物和事件,也有利於對孩子進行歷史啟蒙。我們家孩子從小燈塔學堂學了《三國演義》以及其他歷史人物故事後,對春秋戰國、三國人物、楚漢爭霸等故事和人物都很感興趣,在學到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向我解說,脫口而出就是“項羽過了江東也是死”,說明他會聯絡著學習,記憶也就牢固。
  • 10 # 李微國學育兒

    建議可以從蒙學開始,《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多以三四字為一句,朗朗上口。同時,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給孩子講解相關的故事和意思,聽不懂的地方也沒有關係。大一點,就可以讀《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只要堅持下去,時間久了,聖賢思想都會變成孩子的氣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這輩子圖什麼,日本的極簡主義是不是把這個問題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