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想變成一隻會飛的貓

    說到相思我首先想到的是元好問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1,傳說作者在去幷州的路上遇到一個捕雁的人,那人說,他早晨捕到一隻雁,並把它殺了,但是一隻從網中掙脫的大雁卻在天空悲鳴不肯離去,最後竟然撞地而死。作者因此把大雁買了下來,葬在汾河邊上,並用石頭壘個墳墓作為標記。

    殉情的大雁感動了作者,因此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詩句《摸魚兒》

    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大雁尚且痴情,從一而終,生死相依,不離不棄,何況人乎!

    2,看過《神鵰俠侶》的都知道楊過跟小龍女分開了一十六年之久,楊過踏遍萬水千山,看盡人世繁華,依舊初心不變,一定要找到姑姑小龍女,這裡面金庸大俠也用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明相思使人茶飯不思,身體健康大受影響。

    3,你還記得《倚天屠龍記》裡那個叫楊不悔的女孩子麼?當紀曉芙在滅絕師太以生命要挾的威逼之下,依然不悔於自己那段在世人眼中不堪與畸形的愛戀。當楊逍聽到年幼的楊不悔說我媽媽說這事她永遠都不後悔,楊逍聞之淚如雨下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種怎樣的堅定,怎樣的痴情,是一種怎樣默默而偉大的心聲。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

    莫,莫,莫。

    這首詞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詞作。

    4,陸游和原配夫人唐婉伉儷相得,琴瑟甚和,但被陸母棒打鴛鴦,二人在母命難違的逼迫下,被迫分離,分別再娶再嫁,彼此音訊全無。七年以後的一個春日,陸游在沈園與偕夫同遊的唐婉相遇,兩人都非常難過。陸游感傷地在牆上題了這首《釵頭鳳.紅酥手》。唐婉再次來到沈園見到這首詞,感慨萬千,於是和了一闕《釵頭鳳(世情薄)》。隨後不久便抑鬱而終。

    實際上,除了對身體的影響,相思病和精神健康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現代醫學領域認為:相思病與精神病很接近,可以導致癲狂、抑鬱、迷茫、狂躁、妄想等症狀,嚴重者可致命即明知對方不愛自己即仍然執著地愛戀對方。

    這種情況比較多,如《天龍八部》裡的段譽,《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他們在愛戀無望後,容易情緒低落、悲觀絕望,產生抑鬱症,乃至自殺。

    我們經常從電視上,網路上看到這樣那樣的報道什麼某人的因為不滿分手各種報復,哪個人跟女友鬧矛盾了持刀傷人……我們作為一個現代人每天燈紅酒綠,享受著各種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無聊的時候可以玩手機,電腦,可以看電視,電影院,遊戲廳,KTV各種娛樂場所供我們消遣,還有人尚且做出傷人甚至殺人的過激事情出來……

    那古代有什麼,思念一個人了,能有什麼辦法呢,恐怕是隻有畫像可看了,或是關於思念之人的什麼物件。對於那樣資訊科技,通訊手段,交通工具都落後的古代,因為沒有手機電腦可以影片聊天,看看相貌,聽聽聲音,也沒有飛機火車可以讓人很快的見到所思念的人。能做的除了空想,還是空想所謂思之如狂,情深不壽,相思總是易成傷,最斷人腸,說白了憂鬱是一種病得治,但是治不好,不好治,只能等死……

  • 2 # 才氣大叔

    中醫上講人活著靠精氣神,極度思念一個人是最耗精氣神的一個活動,一個人的精氣神被耗沒了,當然就會引起身體機能的病變,死亡很正常。

    不用說思念,就說一個人沒有任何目標,一天渾渾噩噩的時間長了,也是如同一個行屍走肉。死了活著沒啥區別。

    再有思念,一個人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憂鬱而亡?我想你可能沒有體驗過那種極度思念的感覺吧,在情感上在心理上鑽了一個牛角尖,走不出來的那種感覺吧?

    因為古人沒有抒發的圖景,或者說問著自己錯誤的問題,給了自己錯誤的引導,導致越來越憂鬱。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會有一些專門讓人抒發情緒發洩情緒的小生意,但是古代卻沒有啊。

  • 3 # 果小夫

    相思病和憂鬱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找不到人說話。內心一直悶悶不樂,憂鬱心情不開心。時間長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病症,或者想不開就會做一些過激的方法結束生命。或者時間長了久而久之會被病拖垮,然後慢慢的離開。所以說大家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想法,一定要多跟身邊的人溝通交流,這樣子才能保持心情舒暢,不能什麼事都放在心裡。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這也是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裡也祝福大家心情愉快,身體健康。

  • 4 # 開心就好chan

    古代是一個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男尊女卑,男女雙方做不了主,都由父母安排。而且言論不像現代那麼自由,喜歡上一個人也不敢表白,只有單相思。長期下去,相思過度,茶飯不思,造成了營養跟不上,久而久之,得了抑鬱症,精神錯亂,得不到醫治,憂鬱而死。

  • 5 # 曉看天下雲看歷史

    相思是心頭的想念,時間愈久,相思愈濃。若說時間是一種良藥,那麼時間也可以是殺手。

    其實,不僅僅是古時有相思成病,就算在現代化社會,依舊有相思入魔。當相思成病時,現代通訊發達,通訊聯絡可解相思,若是實在忍耐不得,就乘車而尋。即便是逝去之人,在現代有先進的醫術,有心理醫生引導。而古時則不一樣,相思入骨,終日惶惶然,相思入脾,無可救藥。

    沒有發達的通訊,沒有發達的交通,即便是有,古時封建禮制束縛太多,三綱五常限制了太多的行為。苦盼佳音,若得,則歡;若不得,則憂。長期的思念,導致茶飯不思,病入心脾,心病無藥可醫也。因為那時,無先進的醫術,也無解語的心理師。

  • 6 # 青燈讀歷史

    自古以來,國人中就有一種病,稱之為“相思病”,也有叫它“風月病”或“花痴病”的。

    所謂“相思病”,其實並不是一個正規的醫學名稱,它只是大眾用來描述此類疾病的一個“俗稱”,因而,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典籍上,是查不到“相思病

    但此名雖為俗稱,卻也抓住了這個病的“病根兒”:由男女相思而致病。所以,坊間翁媼皆知,此病病因為何,是何症狀,以及“心病該用心法醫”的治療原則。由此可見,從前時候,“相思病”是屬於常見病的範疇。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相思病”雖然“民間性”很強,但卻並非就是中國獨有的“土特產”。外國人不是不得“相思病”,只是在他們那裡,“相思病”不叫這個名字而已。外國醫生,也即我們所說的“西醫”,一般都將“相思病”歸入“精神類疾病”之中。據說有一個叫弗蘭克·托里斯的英國心理學家,就曾經指出,中國人所謂的“相思病”,其實就是“精神類疾病”的不同稱謂,與“精神類疾病”一樣,具有抑鬱、妄想、癲狂等類症狀,嚴重者,甚至可以致命。

    正因為“相思病”來自民間——尤其是古代時候的民間,便更具有一種草根性。但“草根”並不等同於鄙陋,等同於愚昧。無論是從現代醫學的症狀學上來說,還是從治療學上來看,傳統中醫對“相思病”的認知都是很全面、很準確的。就拿“相思病”的分型來說,便非常科學。

    一般來說,“相思病”被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種是“單相思”。是說某女或某男愛上了某男或某女,但卻因為種種因素的限制,不能得遂心願,於是因情致疾,就得了“相思病”。這種型別的病例很多,最典型的,大概要數《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了。杜麗娘作為杜太守的愛女(今之“官二代”),比一般待字閨中的小姐受到了更加嚴格的禮教管束。父親為她延師講習四書五經,她卻因先生講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啟動了少女的春心,後又見花園內“奼紫嫣紅”,春光撩人,更激起她春情萌動,一發而不可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她卻苦於“大門不許出,二門不許邁”的清規戒律,根本就見不到一個“君子”的影兒。萬般無奈,她便求諸於夢,並在夢中和柳公子有了“一晌貪歡”。第二天,她再去牡丹亭旁,回味品咂,想舊夢重溫,但卻不可得了。於是她苦思暝想,茶飯不進,終至一病不起,最後竟然命喪黃泉了。杜麗娘的死因很明確,病程也很短暫,從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杜麗娘的行為,無疑再次驗證了“哪個少女不懷春”這句話決非虛言。

    透過這個病例,我們知道:“相思病”的致病原因,既非外感六淫,也非內生五邪,只是因情傷神,因神傷身,病篤難調,終致人於死命。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憂思”是完全可以致病的。它的發病機理,首先是機體在功能上出現了紊亂,繼而引發某些臟器的功能性障礙,久而久之,終於導致了器質性病變。過度傷神可以致病,這在中國古典醫學上也是早有明確記載的。《黃帝內經》上說,憂慮過度則“思傷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所以說,憂思過度能夠致人於死地,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詩經·小雅•小弁》中有“假寐永嘆,唯憂用老”一句,說明人們很早就已經認識到,憂思必致神傷,且極易使人過早衰老。中醫典籍上也有“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一些論述,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另外,審視“單相思”這一病名,如果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不能不讚嘆這個“單”字下得好,頗為恰切,說明此類患者在發病前,幾乎都是形影相弔的——由於內心情感空寄,既配不成雙,也合不成對兒,因而便成了人群中的“單戀者”或是人背後的“暗戀者”。再一則,這個“單”字也隱含了“戀愛”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其自身所具有的那種純潔性——它本來就是一種純粹的情感需求,不應參雜其它任何情感以外的考量。

    “相思病”的第二個型別,則又體現了那個“相”字的本義,也即“雙向思戀”。

    顧名思義,這是因為兩個人相互愛戀引發的疾病。一男一女由相遇相處而日久(或一見)生情,由相戀而婚配,本順理成章,但若情篤而不能相戀,苦戀又不能成婚,問題便隨之而來。因為,雙方戀愛無果,必會憂傷抑鬱,久之,才會導致其中的某個人患上“相思病”。

    這類病例比較常見,著名的,恐非賈寶玉、林黛玉莫屬了。賈寶玉平日裡的“痴狂”,林黛玉的暗自抑鬱憂傷,無不與相戀卻不能相愛,相愛卻又不能成婚有關。

    當然,因愛生憂,不一定都是戀愛階段所獨有。一些結了婚的人,也可能會有相思之苦。青年男女也罷,老夫老妻也罷,只要兩個人情深意篤,就會產生這種情愫。也正因此,中國文學史上才會湧現出一批與之相關的作品,從《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到漢樂府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到“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從《長門賦》到《洛神賦》,從《離魂記》到《西廂記》,從人狐戀、人鬼戀的那些“瞎話兒”,到牛郎織女、天仙配等一類神話,人們以各種形式表達了對愛情的不同體驗。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人世間為何會有這麼一種美好的情感呢?人們因何非要追求愛情、擁有愛情、表達和敘述愛情呢——人們只管談情說愛,發此一問者絕少。這個問題也很複雜,絕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

    愛情,是人類固有的一種情感。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就在於人類正常的性行為,其前提是基於愛情,而動物的性行為只受荷爾蒙驅使,僅為一種生理本能。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幾千年來一直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傳承著這種情感,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愛情”這東西,是人作為人留存於內心裡的一種至純至潔、至為美好的東西。“喜歡他(她)”,這就是愛情的全部內涵,是愛情的本意,除此而外,不需要再另外附加任何其它的東西了。但隨著人際關係的日益複雜化,社會利益取向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價值觀的世俗化,如今的婚姻關係中,被添加了種種額外的東西,諸如彩禮的多寡、家庭的窮富、前途的考量、是否門當戶對、能從這樁婚姻中攫取到什麼切身利益,等等,等等。這些東西,其實都與愛情本身無關。正是這些附加的考量,讓愛情失去了“貞潔”,最終導致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

    “相思病”最後一個型別,被稱之為“反向相思病”。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堅信:某位異性肯定已經愛上了自己,而其他人卻要從中作梗,試圖破壞他們之間的愛情。這類患者都具有一個十分突出的一個特徵,即:主訴似是而非,模稜兩可。他(她)們所陳述的種種“愛情事件”,不過都是自己的主觀臆斷,並無任何真憑實據。此類疾病與前面的“單相思”和“雙向相思病”都有所不同,它在現代醫學上有自己明確的名稱——“被鍾情妄想”。但在我國,以往它只是被籠統地劃歸到“相思病”中,並未單列,我們姑且不去說它。

    總而言之,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一直是有人在患著“相思病”的。對於那些患了這種疾病的人,大家倒也並不另眼相看,往往還要在心底裡贊他(她)一句:“真乃情種!”

    哪知時至今日,“相思病”竟然絕跡了!再無罹患此病的人了!就如“現代社會”一到,人身上的蝨子、蟣子、跳蚤,一夜之間就不見了蹤影!

    現在,我們周圍,不要說因愛致死的杜麗娘、林黛玉們難以見到,就是真正基於兩情相悅的婚姻,也都成了稀罕事!司空見慣的,倒是名媛嫁土豪,美女尋包養,即便是尋常人家,女兒出閣,也是要奔他個“大宅門”、高門檻什麼的,至於宅門中的那個“物件”,反倒顯得有一搭無一搭,成了婚姻的“配售品”,質量好些賴些都是不打緊的!

    對此,人們起初尚且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終於明白過來:這不過也是“現代社會病”之一種罷了!

    的確,眼下這種“進步”是有目共睹的,昔日的“婚姻大事”,如今也變得如同光腚娃娃“過家家”,從玩幾小時到玩幾天的都有。婚姻已不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終生相守的莊嚴承諾,“白頭偕老”早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現在,人們對婚姻之所以如此漫不經心,社會寬容,離婚便捷,無疑也是原因之一:“不行就離唄,又不搭啥!”確實,如今要離婚,不僅沒有了封建社會“從一”與“守節”的制度管束,沒有了左鄰右舍“離婚匠”的譏諷和歧視,在手續辦理上也是極簡便:上午你來辦結婚證,聽之,下午你又來辦離婚證,任之,完全一副“自照衣帽,本店概不負責”的態度,致使辦理離婚手續的人每日裡摩肩接踵,猶如過江之鯽。據報載,南京離婚手續辦理機構為了維持秩序,不得不提前預約放號,即便如此,每日裡也只能“限數”辦理。在當下,可以這樣說,再沒一個地方辦事能夠如此順暢、如此高效了!聽人說,在美國,要辦理一個離婚手續,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從提出申請,到反覆調節,最後才能批准(他們那裡的工作效率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其實,我倒覺得這快捷的“離婚速度”,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由離婚者“自行加蓋印章”,或者乾脆就取消結婚離婚辦證制度——既然結婚證與離婚證都形同虛設,又何必浪費這麼多人力物力呢?但反過來想,倒也怨不得有關機構:現如今,“無證駕駛”者多如牛毛,許多號稱“未婚者”,其實很多都不過徒有虛名罷了,那一紙婚姻證書,若是不分家不析產不對簿公堂,還不就是廢紙一張?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拿它當真呢?

    君不見,如今所謂的“戀愛”,大多都已“物化”,甚至與情感毫不相關了。在這種情況下,“戀愛”要麼會被當作一種遊戲,要麼視之為一樁交易,沒有了半點卿卿我我的“戀愛味兒”。那些嘴上說在“談戀愛”,而實際上卻早已是性生活的過來人,即便是以“未婚”的名義接觸異性,也沒了昔日少男少女那種羞答答、情怯怯的“不好意思”,當然也沒有情竇初開的那份新奇和激情了。這種並不讓人“心跳”的所謂“戀愛”,要麼變成一場“情慾帕提”,要麼成為了獲取實際利益的途徑,與真正的愛情越來越遠。現在,即便是真正的“談戀愛”,純情階段大概也是一閃即逝,雙方很快就進入到了實質性的“談判”階段,而且直入主題:房子、車子、票子。戀愛戀愛,抽去了其中那個“愛”字,所戀的,要不是一晌貪歡,便都是些實物實利了!物可得之,亦可棄之,並沒什麼稀罕,既如此,那又何必苦依苦戀、朝思暮想呢?無思無念,自然也就一身輕鬆,吃嘛嘛香了,怎麼能患病呢!

    既然“戀愛”已經由“戀情”轉到了“戀物”上,這世間便沒了真正意義上的失戀者。如此一來,倒也有了一大好處:“相思病”從此絕了種。

    只是,中國沒了“相思病”,卻讓小說家、戲劇家們懵了門兒:小說裡再沒了卓文君、崔鶯鶯、尤三姐這樣的角色,熒屏上也都換成了愛情“心計”、婚姻“謀略”、家庭“三國”、夫妻“戰爭”一類的戲碼了……

  • 7 # wo沉默的羔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古代的相思病是單相思者居多吧!封建社會女人講三從四德,男人講仁義禮智信。他們都被統治者的封建道德,三綱五常鎖捆綁。縱然彼此相愛也因為世俗,門第,價值等種種觀念所阻礙,最後愛情往往無疾而終。

    哀莫大於心死,摯愛求而不得,終心灰意冷,氣血兩虧一命吾乎!

  • 8 # 闌珊夢裡

    現代得了相思也會死,只是古時候醫療不發達,病死率高一些。很多絕症就是想的多才加重的,思慮過重會大大影響人的壽命長短,如果你有什麼生氣的是一直不能釋懷的,一定會對你的健康有影響,日久天長,憂思可成疾,積重而難返。

  • 9 # 笑看風雲03

    古代沒網路、生活單調,人對一件事可以思考很久,而得憂鬱,而現代人的生活是目不暇接的,很快忘記,憂鬱而宕機會率好小。

  • 10 # 一生的足跡

    古代女子受封建禮教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多時間只能呆在閨房,不能拋頭露面,除了家裡人,外面接觸的人很少,尤其是男子更難接觸。所以當見到中意的男子後,往往會不顧一切的愛上他。當無法得到意中人時,往往會得相思病,封閉的環境會加重病情,由於禮數的原因這種事情很難告訴別人,鬱積心中久後,就會憂鬱而死。

  • 11 # 桐華凰珞

    因為在古代得相思病一般都是喜歡上了一個女子,還有一種就是像清代才子納蘭容若一樣因為自己的妻子病重最後死了,默默的思念她到最後抑鬱而終

  • 12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為什麼古代得了相思病會死,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很有色彩。將它放到歷史版塊,今昔對比,反差強烈,可以說古今之變翻天覆地,換了人間。詩聖杜甫有句詩言道: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秦始皇北築長城,抵禦匈奴,發動民工20餘萬。死者無計其數,屍骸盈道,唐代陳陶詩云:可憐無定河邊骨,俱是春閨夢裡人。唐代岑參詩云: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北宋柳永一首雨霖玲,古今同心悽切至今。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唐詩宋詞,古往今來,才子佳人,家國情懷,情深意切。今日讀來時空交集,仍是無限悵惘。我們現代人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對於時空和距離沒有太多的感觸和概念。千里之遙朝發夕至,人和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已經不是隔絕交往,影響感情的主要問題。一部電話天南海北一個微信。以一對萬。無限溝通無限暢連,飛馳在無邊陸地,翻越過崇山峻嶺,航行於無邊海洋,你的意念瞬間實現。你的表達任千言萬語,只需傾注指端。

    反觀古時候,人和人之間的相聚和離別隔絕崇山峻嶺,幽徑古道。每一次遠行,都可能是生離死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程又一程,漫漫孤旅,狼蟲虎豹,險象還生。所以留下了“父母在不遠行。”“一生不遠行,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等民間諺語。由此可見,空間和距離在那個效率低下的社會里,是無法跨越的障礙。父母兒女,妻子丈夫,兄弟摯友間一旦因事離別,便是世事難料。所以古人發出了鴻雁傳書的期昐,他們多麼希望肋生雙翅,飛到親人和情人身邊。一封信要走幾個月才能夠到達,遠方的訊息無比珍貴,一旦遊子還鄉,定是圍爐夜坐,無休無眠。相信古人常常在夢中與親人見面,常常自問自答,望月寄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加之古代醫療條件非常有限,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人們生病的死亡率很高,甚至婦女生育都是過鬼門關。建國前我國百姓的平均壽命只有35—40之歲。去除人生懵懵懂懂的年歲,真正人和人有感情交流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短之又短,一旦分離,怎能不相思憂鬱啊!這種感情長期得不到疏解,是會死人的,也成為古時候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

    距離產生美。朋友之間的一次聚會氛圍熱烈,相親相慶,捨不得離別。遠謫他鄉的親人一朝歸來,淚眼汪汪。一朝分離山一程,水一程,送了一程又一程,在那個匱乏的年代,分離是何其壯美,何其悽婉,何其悲涼,何其無奈……豈能不相思……

  • 13 # 這哥哥很穩健

    相思病跟鬱鬱而終,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茶飯不思與缺乏運動,導致身體功能的下降,平常的小病小災,在這時就很是致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役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