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不要給出模稜兩可的回答!
13
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因為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口難調!

    具體到李白杜甫這兩位堪稱千年一遇的超級大文豪,古典詩詞領域的兩座絕頂高峰,尤其難以作出評判。

    況且以他們的詩歌成就和水準而論,夠資格評價他們的專家以前沒有,現在沒有,以後會不會誕生,大概唯有蒼天知曉。

    意欲比較兩位詩人的詩歌成就誰高誰低,文壇的影響力誰強誰弱,我覺得首先要解析幾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詩歌為何而生?存在的意義何在??

    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裡,文學似乎不如科學,因為以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多種藝術形式構成的文學在創造現實價值的能力方面遠遠遜色以從事研究物理化學天文生物等領域的科學太多太多。

    這種情況投射在現實世界最直觀的表象就是,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幾乎被科學專業的學生秒的渣都不剩,專業從事詩歌創作的幾乎沒有,現代的詩人,沒有幾個可以寫詩養活自己。

    詩歌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人類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之一。人類在語言發育成熟之後,尚未發明文字系統之前,或許就已經將詩歌作為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了,雖然他們寫不出,但是唱的出來。

    我對詩歌的起源所知不多,大概知道流傳至今的古詩中,最古老的應該是堯舜時期創作的《擊壤歌》:“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多以詩歌為主,越遙遠的古代,詩歌所佔的比例越高!

    翻看《古詩源》及《詩經》這些古代詩集不難看出,寫詩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反映日常生活,謳歌自然風景,表達男女情愛和人生態度,抒發國仇家恨,歌頌偉大人物以及祭祀需要用到的祝詞。

    這大概就是詩歌誕生的樸素理由吧!

    如《古詩源》記載的《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是祭祀用到的祝詞。

    《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是反映自然風景的。

    《八伯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這是歌頌八伯光輝偉大形象的詩。

    《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這是愛情詩。

    透過這些遠古詩詞、詩詞界的老祖宗,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詩歌幾乎就是為了記錄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歌頌偉大人物的品格功德、謳歌自然風景的美麗神奇、表達男女情愛和人生態度而誕生的。

    此後數千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詩歌一直沿著這個方向緩慢發展,從格律鬆散、形式活潑、自由靈動、明白曉暢的古詩逐漸演變成格律嚴謹、講究平仄對仗、看重典故借用的近代律詩和絕句。

    但是不管如何演變,詩歌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以記錄現實生活、謳歌自然風光、表達男女情愛和人生態度、歌頌偉大人物作為創作的目的。

    這一點,從堯舜時期的早期詩歌開始,到古典詩歌最巔峰的唐宋時期,再到古典詩歌黃昏時期的明清,從來沒有變過。

    不信你先看《詩經》《楚辭》,再看看李杜全集,再看看納蘭性德黃遵憲,說來說去的無非都是那些事,心情好的時候呢,不是吹噓這座山的風景不錯,就是說這個妞真是絕色佳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呢,不是慨嘆哎呀我們的國家怎麼這麼悲慘呀,就是咒罵皇帝和群臣怎麼這麼沒用呀。

    從古至今,翻來覆去,詩歌說的無非都是這些話,只是變換了一個花樣而已。

    不信你看,寫愛情,《詩經》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白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到了《紅樓夢》則變成“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卿卿我我。

    反映現實情況,《詩經》一句“彼黍離離”寫盡千古亡國之悲慘,到了杜甫就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了清末列強大軍壓境時,黃遵憲則是“七萬裡戎集來此,五千年史未聞諸”。

    我只想著重強調,詩歌誕生的理由裡,以及在幾千年的漫長髮展過程中,從來沒有,主觀上也不需要加入政治因素,儘管在最近一千多年的歷史裡,詩歌的發展之路和評價體系在客觀上一直受到政治勢力的惡意滲透和扭曲,當代尤為惡劣,使得客觀評價詩歌和詩人成為一件非常困難。

    想要公正的評價詩歌和詩人,我們在弄清楚詩歌的本質之後,就要徹底清除歷代政治勢力施加於詩歌背後的負面影響力,剝掉政治勢力製造的虛偽但華麗的外衣,還詩人一個真相。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裡,對我的態度已經大概明白了,不錯,我個人認為,單純以詩歌藝術成就而論,李白遠勝杜甫,杜甫不配給李白擦鞋。

    有幾個理由!第一,李白生前就名滿天下,杜甫終其一生未能闖出名頭。

    大唐是詩歌的國度,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在那個連鄉村農婦都愛讀詩都能作詩的大時代中,作為地位不入流的商賈后代的李白,竟然能夠憑藉超凡脫俗的詩歌才華超然凌駕於眾多位高權重計程車族詩人之上,獲得“謫仙人”的讚譽,其詩歌才華可見一斑。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杜甫乃是初唐大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堂堂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身份可比商人家庭出身的李白高貴多了,起點如此之高,祖蔭如此之隆,但終其一生,雖不能說是籍籍無名,但的確沒有依靠詩歌揚名立萬,根本沒辦法與堂堂詩仙李白並駕齊驅。

    也就是說,他在自己時代的詩歌領域,完全沒有地位可言。

    第二,李白死後遭到打壓,愚忠思想助杜甫死後成聖。

    杜甫活著的時候名氣不大,但是由於他在詩歌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近乎迷信和愚蠢濃郁的忠君思想,有朝一日終於突然被同樣愚忠的韓愈從故紙堆裡發掘出來,頓時引為知己,從此不遺餘力的幫他炒作,首次將他與李白並稱“李杜”,稱讚他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此後一發不可收拾,經過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領袖不厭其煩的吹捧,在皇帝面前不斷添油加醋,加上後來白居易等人聲嘶力竭的接力炒作,杜甫終於登上神堂,和詩仙李白並駕齊驅。到了理學思想鼎盛時期的宋朝,代表儒家忠君思想的杜甫再上一層樓,漸漸地壓倒李白,成為古今第一的詩聖。

    這裡需要重點深入探討一下,為何杜甫會受到韓愈白居易蘇軾朱熹等如家士大夫的青睞,為何又會受到唐宋元明清歷代皇帝的重視?

    先說說杜甫的詩歌。平心而論,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非常可觀,《三吏三別》這類古體詩以及《登樓登高》等一系列律詩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單憑這些,他足以在盛唐群星璀璨的詩詞大殿裡佔據一個位置!

    但是,也僅僅是一個位置而已,因為他的詩歌成就並不足以壓倒後來的白居易,更不足以壓倒宋朝的蘇軾。

    以反映現實的思想力度來看,杜甫的“三吏三別”並沒有白居易的《賣炭翁》深刻,“三吏三別”重點渲染國家動盪,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過得非常悽苦,朝不保夕,看起來很有震撼力,但也僅此而已,就算加上《麗人行》這些古體詩,他也沒有偉大深刻到去追問引起動亂的根源。

    反觀白居易,一首《賣炭翁》在無形之中,就像一柄銳利的刀子投向所有地主官僚階級,前面“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在天寒地凍裡伐薪燒炭南山中,最後卻落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直接把人民的苦難之源清楚點破,就是宮使這群官僚造成的。至於《琵琶行》《長恨歌》兩大長篇的藝術魅力,真不知哪裡比杜甫的律詩遜色?

    很簡單,白居易揭露的太深刻了,把造成人民苦難的矛頭直接指向地主官僚和皇帝,相信沒有幾個皇帝會喜歡這樣的臣子,幸好他生在唐朝,如果是在明清,以長恨歌加上賣炭翁的批判力度,他有幾個頭可以砍?

    相反,看看我們所謂偉大的現實主義代表詩人杜甫同志,再看看他所謂的代表作《三吏三別》,看似描寫人民的苦難,哎呀,老百姓好慘呀,到處都在抓壯丁,被抓去了就有去無回,弄得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只剩下婦女老人,好淒涼呀!

    是誰造成了人民的苦難?他不說,就算偶爾提一下,也是把屎盆子扣在叛軍頭上。

    他哪怕一個字,都不敢揭露,給人民帶來無邊苦惱的根源,其實是皇帝昏庸無道,寵信奸臣奸妃。

    他不但不揭露,不罵皇帝昏庸,還一個勁為皇帝唱讚歌,什麼“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再看看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的所作所為吧,國家亂成那個樣子,黎民有倒懸之苦,百姓遭戰火之災,作為讀書人,作為國之公民,他不是投筆從戎,幫助朝廷討伐叛軍,而是拋下老婆孩子,到處跟著皇帝的屁股跑,皇帝逃到哪裡,他就追到哪裡,幹什麼?厚顏無恥求官呀!

    大家看看,這樣的人,憑什麼成聖?

    當然,他是個讀書人,我們不奢望他揚鞭策馬上陣殺敵,但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到處都在打仗,他是不是可以隨便投效一個將軍的麾下,幫助人家撰寫戰鬥檄文,從輿論宣傳上弘揚正氣,鼓舞士氣,安撫民心,打擊叛逆呢?有一寸光,發一分熱,這樣總不難吧?

    在那個時候,戰鬥檄文很有戰略意義,袁紹曹操打仗的時候,陳琳一篇洋洋灑灑的討賊檄文嚇得曹操一身冷汗,武則天篡唐的時候,駱賓王幫助徐敬業寫出千古名文《討武瞾檄》,竟讓武則天慨嘆“丞相安得失此人?”

    杜甫當初哪怕還有一點憂民之心報國之情,寫出一篇討賊檄文,我絕不質疑他的詩聖地位。

    可惜他沒有,他幾乎什麼都不做,就是一個勁跟著皇帝跑,其目的竟然就是想謀個一官半職,境界低劣如此。可笑的是,在這期間,他被叛軍抓過一次,然而只要逃出生天,他就追著皇帝要官去了。

    看看吧,所謂的忠君愛國,就是大亂時期,不求為國謀利為民謀福,只求一官半職,這等貨色,憑啥稱聖?

    這樣的人品,在民間本來不值得誇讚,可是到了皇帝那裡就不一樣了,歷代皇帝在時局不穩的時候確實想要一批能臣猛將,但不管是明君為好,昏君也罷,最喜歡的往往都是那些只會傻乎乎跟在皇帝身後山呼海嘯喊萬歲表忠心的狗,哪怕這條狗除了對皇帝搖尾乞憐,其他的什麼也不會。

    很巧的是,杜甫還就是這樣的一條愚忠的狗!

    一條有才華又愚忠的狗,相信沒有哪個皇帝願意拒絕。

    尤其是在韓愈那個年代,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中央政權早就失去了貞觀時期的號召力,國家大部分人才都流向各鎮節度使,而不願意為朝廷賣命,形勢不太樂觀的時候,更需要樹立一批愚忠皇帝的典範!

    於是乎,經過韓愈一搜羅,就發現了差點被歷史埋沒的杜甫,嘿,這不正好有個典型麼?

    這傢伙詩寫的還行,格律嚴謹,抑揚頓挫,最主要的是,很少有人會愚忠的如此徹底,不管天下亂成什麼樣,自己老婆孩子過得多麼淒涼,前途多麼渺茫,他都一根筋無怨無悔的追在皇帝屁股後面跑,並且,他只認皇帝!這樣的忠君模範,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呀!

    上面的話或許有些尖銳刺耳,容易引起杜甫粉絲的群起圍攻,不過請你們去翻看那段歷史,如果有半點虛構,我願意封號道歉!

    自唐朝把杜甫升格為典型的忠君愛國詩人表率後,後面的宋明清態度如何,大家就算用屁股都能猜得到了,杜甫在宋明清的歷任皇帝及掌權士大夫那裡獲得了神聖地位!

    與杜甫一比,再看看李白,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嘛!人家皇帝給面子,請你去當官,結果你沒事就牛哄哄的寫什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不可一世的口氣,擺明就是不想跟著皇帝幹嘛,最後還加入永王李粼的幕府,差點成了亂臣賊子一夥,被流放夜郎。

    說到這裡,有時候我感到好奇,就憑這些經歷,本來足以讓唐朝計程車大夫把李白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韓愈後來竟然還把這種亂臣賊子與忠君模範杜甫並稱為“李杜”。

    至少說明兩點,第一,大唐皇帝和掌權士大夫的胸襟氣魄的確不凡,不同於後面的幾個朝代,他們愛惜人才,實事求是,不怎麼喜歡玩上綱上線那一套,這事要擱在明清,以李白參加過永王李粼這種大罪,他的詩稿能夠留下一首都是咄咄怪事。第二,客觀上也說明了李白詩歌藝術的偉大,以韓愈那種堅定的以維護皇權維護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為畢生追求的傳統士大夫,都不忍心把這個有亂臣賊子嫌疑的詩人的名義徹底抹掉。

    有些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要說,人家永王李粼只是爭皇位失敗而已,李白作為永王幕府的幕僚,算不上什麼叛國大罪,況且後來不是赦免了麼?

    拜託,歷朝歷代在皇位爭奪戰中站錯位置的主要人物,有幾個有好下場?再說,他是被赦免,不是沒有犯過罪!

    也只有大唐的盛世氣魄,才容得下這樣一位桀驁不馴且犯了附逆罪的詩人!

    第三,杜甫在士大夫和詩詞學界地位尊崇,但李白的影響力滲透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升格為全民族的文化符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民間,我相信很多人也許不懂詩,不懂什麼民族大義,忠君愛國,不懂什麼格律典故,平仄對仗,但他一定背的出李白的《靜夜思》,哪怕是不認識字的文盲,都能哼得出來!

    同樣,很多人也許很少唸詩,失意的時候可能會爆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心煩的時候可能喊一句“舉杯消愁愁更愁”,感慨某件事情非常棘手的時候會慨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李白的詩因為言簡意賅,簡約凝練,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一千多年來,早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沒有李白,中華民族就會缺少一份精氣神,一份縹緲的仙氣,一份錚錚骨氣!

    但是杜甫呢?

    他的“國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也好,“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罷,抑或“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濃濃的詩意之中,瀰漫出來的好像只有獨屬於士大夫的深沉和儒雅,只有飽讀詩書計程車大夫和學子,才能領略到他詩歌裡的沉鬱頓挫,才能受得了那種像齒輪一樣絲絲入扣的平仄對仗、格律嚴謹。

    我並不是膚淺的咬死詩歌合乎格律、講究對仗不好,而是隱隱覺得,詩歌既然是寫給人看的,至少要讓大家讀的懂、喜歡讀、樂意傳播,這個大家,絕對不是某個特殊階級的某些精英,而是構成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

    世界,從來就沒有那麼複雜,人們渴望的藝術,往往都是化繁為簡的藝術!

    我的最終態度是,不管過去計程車大夫現在的學界精英和專家學者如何以“詩歌”的名義抬高杜甫貶低李白,我都堅定不移的支援李白,如果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而我只能帶著一本書坐上諾亞方舟,這本書一定是櫃子裡的《李白詩集》,絕不是《杜甫詩集》。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他們的成就和成就的高低,非我輩能說長道短;只能談點個人感覺;要說氣勢,李白有“黃河之水天上來”,杜甫有“不盡長江滾滾來”,感覺李略勝一籌;要說細膩,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有“(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感到難分伯仲;要說憂國憂民,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有“朱門酒日臭,路有凍屍骨”,感到杜甫更深刻;要說述說友情,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杜甫有“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感到李白更熱誠直白;要說描繪好心情,李白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在”,感到李白更妙。以上是我的一點膚淺感受。要說成就,專家早有定論;李白詩豪邁飄逸,不拘一格,是浪漫主義的高峰;杜甫詩深刻寫實,稱為史詩,是現實主義的高峰。誰的成就大?沒有定論。若把詩僅作為一種純藝術來欣賞,我挺李白!

    唐代的詩歌成就那樣高,詩人那樣眾多,不少詩人在世的時候也是非常出名或者地位非常顯赫的,為什麼李白杜甫卻成為唐代詩歌的代表了?這絕對不是偶然的。也沒有一千年都偶然的道理呀!

    不過,他們的成就究竟誰是第一,這是非常難論高下的。原因是,一個方面,他們的藝術成就都是登峰造極的,同時,他們都代表了偉大精神的不同層面,李白以浪漫主義的超然物外,令人神遊八表四極,杜甫的感同身受,令人憐憫萬類,關注現實。而且,總是那樣真情,總是那樣平等。

    至於他們在藝術上的歷練,也是各有各的超點。李白不拘一格,芙蓉出水,天然去飾,杜甫精心雕刻,細細推敲,創造了完整精緻的藝術典範。總之,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藝術的王冠,特別是杜甫,他的詩歌還具有偉大的人文教化意義,所以被稱為詩聖。

    不過,我們一些朋友對杜甫還是很誤解的,以為他是被後來的人吹捧起來的。其實,杜甫還真不是靠吹捧顯赫起來的詩人。杜甫以他的傑出創造,他本來就是事實上的偉大詩人,只是因為種種原因,他並沒有像李白那樣出名。與杜甫一樣沒有出名的,還有李白很敬重的詩人孟浩然。所以,詩人元稹遇見杜甫的詩稿以後非常驚奇,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評論贈送給杜甫的孫子留作紀念。韓愈讀到杜甫詩歌以後也是讚賞不已,他立即想到李白,並且遺憾地說,為什麼李白杜甫二人沒有相見呢?其實,當時,韓愈對杜甫還不完全瞭解,李白與杜甫是有一段美好的從遊交往的,他們分別之後,杜甫又有對李白二十幾年思念之情的神交,更是成為感人肺腑的歷史佳話了。

    評論李白與杜甫,我們也許沒有資格。但詩歌大師白居易,元稹,蘇東坡,陸游,辛棄疾,王安石等肯定有資格評論。他們都一致推崇杜甫,排斥李白,不會是無緣無故吧!而且,據我所知,李白的詩,近乎我們所說順口溜。有人對顏回說,你的學問比孔子淵博,顏回說:我的學問比較普通化,一般的人都懂,所以別人說我學問深。我老師孔子的學問,一般人達不到他那個境界,故而不理解他。李白通俗,杜甫深奧,所以外行人說李白厲害,內行人說杜甫厲害。杜甫說,詩是他家事,語不驚人死不休。終李白一生,連個律詩都做不來,何談厲害?詩聖不是白封的。

    關於《李白和杜甫到誰的成就更高》我認為:其一,李白生前就被同時代的唐詩才子們,冠名為《謫仙人,詩仙,酒仙。而杜甫生前在浩瀚的唐詩中,僅佔有一席之地而已。其二,距李白去世僅五年便出生的韓愈和杜甫在世時韓愈已二歲。[附他們的年譜:李白公元701年出生,762年去世。杜甫712年出生,770年去世。韓愈768年出生,824年去世]。從年代上講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是最瞭解李,杜二人的。從他著名的詩:《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知量。……》從中可以看出韓愈雖然高捧了杜甫,但他還是把李白排在杜甫的前面。其三,詩仙和詩聖的名份,地位在唐未以存定局。哪也可說,天上的神仙和凡間聖人,還是有差距的。其四,唐以後的宋元明清,距唐朝的年代相隔大遙遠了。他們對李杜的歷史,及各個方面的資料比李杜時代的資料,歷史……等欠缺得有如天差地遠。所以他們的評價,更是僅僅出於個人的愛好而已。其五,我們今人(僅詩詞而論)就更沒有資格去捧李貶杜,或捧杜貶李,也沒有必要。因為距李杜時代最近的,也最懂詩的唐朝(唐詩的時代)就早有定論。汾夕河畔。

    “李杜文章在,

    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

    那用故謗傷。”

    —唐·韓愈

    李白和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被譽為中國詩天空裡的“雙子星”。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繼老子和孔子兩位聖人相遇之後,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相遇。

    他們都站在中國詩歌史的巔峰之上,李白俯視著過去,身上多了些走向巔峰的開放和豪邁,集舊時期之大成;杜甫面向著未來,身上多了些走下巔峰的沉著和內斂,開新時期之法門。

    李白

    李白沿著陳子昂的路子,走向了盛唐詩壇的最高峰。李白詩歌以《莊子》、《楚辭》為源,廣泛吸收了阮籍的淵放、郭璞的超拔、謝眺的清秀,並融合盛唐詩壇清新豪放的時代特徵,形成了壯浪縱恣的獨特風格和高遠宏闊的藝術境界,把個人理想和不平之氣誇大到極點,把自我形象放大到極限,天真而狂放,因此而極具個性。

    李白以自己的天才和豐富的想象,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精華,展示了自己天真豪放的性格、對權貴的蔑視、對庸俗的不屑和自己雄奇的理想世界,奏響了盛唐詩歌的最強音。

    如果李白是承前,那麼杜甫更多的是啟後。

    杜甫

    杜甫比李白小11歲,早年也是李白的粉絲,他對前代詩人,採取了比李白更加包容的學習態度。透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相容幷包,集前代詩歌之大成,開後世學詩之門徑,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全方位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現實,為中國詩歌藝術樹立了最高標準。

    也從前代的詩歌中吸收了比李白更全面的營養。加之杜甫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比李白更加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進行了很多創作技巧的探索和嘗試,成就了更加全面的藝術奇觀,讓人歎為觀止,也比李白對後世詩歌創作的影響更大。聞一多先生說過,別人都把格律當枷鎖,而杜甫可以把枷鎖拿來當武器。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而李白在這方面確實比不上杜甫),在各種詩體上都有上佳的作品流傳後世,在七言律詩方面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同時,他憂國憂民的激情和高度的時代責任感足為百世楷模。在藝術上,他所做的創新大大拓展了詩歌的境界(李白的詩歌大多以想象為主,內容和思想都比較侷限),使詩歌擴充到人世間一切事物都可以表現的程度,開創出了後世詩學的各種源頭。

    《啟功說唐詩—李白和杜甫》

    李、杜詩相比,其詩可以分為兩類。體格上,李白繼承的多,杜甫是開創的多;思想上,李白對現實表現自己的抱負、見解,都是曲折地,借古體、古題、古事來表達,而杜是率真的,意思也並不淺。相反地,在抒發理想方面,李是率直的,杜卻是曲折地。李白是“繼往”(李白之前沒有這樣的詩,但細分析起來,都是繼承以往的),得出的效果(給人的印象)是“獨創”,前無古人,是“往”的終結。從唐初往上推,最後的終結是李太白。如詠物不離物的手法還是傳統的手法,不能不受具體事物的約束,他不敢也不願意脫離這個事物而完全發揮自己的意思(猶如六朝人的玄言詩風,使王羲之等人的蘭亭詩最後也歸結到玄言,也要依傍現成的老莊論點)。如李白的《蜀道難》,極力描述蜀道的艱難,刻畫得具體、形象,始終不敢放棄“蜀道難”這三個字。

    而杜甫則不然,詩歌形式雖可以用“舊”,但在敢於“闖”(創)的方面,正是與李白不一條路。他是事物為我用,以表達詩人的主旨、感情為主,使其成為表達感情的資料和手段。例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有人只講到這裡“煉字“(坼、浮),說得就淺薄了,詩人是把它(大環境)作為自己的感情的寄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所處環境越寬廣,就越顯得孤舟之單。六朝人寫:“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謝朓詩句)說穿了還是很淺。李後主就要好得多:“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以致有人爭論誰濺淚、誰驚心?正說明它的豐富。北周庾信的《小園賦》說:“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比較起來,杜甫所寫更概括,更少而精了。杜甫以前,運用這種手法的很少。

    杜詩的許多篇章之間有聯絡(如秋興八首、詠懷五首等),同時又是走到哪裡寫到那裡,看到什麼寫什麼,這在漢魏六朝也很少。可以說,杜詩是未來的開始(當然李白詩對後人也有影響),他作詩的整套辦法是前所少有的。

    就詩歌成就,我推薦李白,他本來就是天才;論詩歌藝術,及綜合成就,我推薦杜甫。

    有人說: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杜甫生活艱辛,仕途坎坷,依然認真的活著,不逃避,不退縮,勇敢面對,激流勇進。他的詩如此,他的人如此。

  • 2 # 崇賢服義

    一般普通百姓喜歡李白,因為李白通俗易懂,而專家學者喜歡杜甫,自古有千家注杜的說法,注李的只有幾家。看看葉嘉瑩等專家談唐詩都是以杜甫為重點。

    杜甫的詩不深入進去不懂其義,李白的詩不用深入就懂。

  • 3 # 劉昕塵詩詞原創Liu

    杜甫以愛國憂民思想為主,李白以浪漫情懷為主,兩者都正能量滿滿,文壇二者同樣尊崇,同為偉大的詩人,無偏頗高低之分。

  • 4 # 至艾草堂

    喜歡李白的更多吧!李白的詩更多浪漫主義,杜甫重於現實主義,偏向底層人民。多數人不喜歡面對現實,更喜歡浪漫理想!

  • 5 # 啥都不太懂

    詩仙啊,看王者榮耀裡面李白多秀,連杜甫這個人物都沒有,小學生應該都知道李白這個刺客,但估計連杜甫這個人物都不一定知道

  • 6 # 梓樹山民也愛茶

    這個問題是個無效問題,或者說無法回答。杜甫和李白級別的詩人,從官方到民間都十分推崇。硬要說更推崇誰,則沒有資料支撐,只能憑感覺去說,但憑感覺去說,又不一定是真實資料,所以這個問題近乎無效。

    如果非要搞清楚,到底更推崇誰,則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可以從當今社會他們二人詩歌的出版量,他們詩歌的引用量,也可以做一次全民大調查。在大資料時代,想要一定程度上弄清楚這個問題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須有政府的支援,才有可能。

    弄清他們誰更受推崇的意義是什麼了?是否可以據此分析目前社會上,人們的心態或者感情基調?

  • 7 # 風起花未落

    第一:當今沒有文壇,只有文協

    第二:無論李白還是杜甫皆不是你能推崇的,人家都是流傳千古的文化神人了!詩不及李杜。

    第三:一個字,愚蠢和無知還要自以為是的狂妄是沒有好下場的!

  • 8 # 金陵糊塗龍

    李杜齊名。但當代的文學界還是略偏於崇杜。李是才思敏捷的浪漫派天才大詩人,杜則是無所不能寫的含括古今悲天憫人的現實主義大胸懷者,杜拓展了詩歌表現領域,使一個單純的表達小我感情的文學工具上升為大我情懷進而關注社會關注歷史關注民生的藝術形式。在詩歌本體上,杜的煉字造句的才思也不弱於李。這是我們當前對李杜的基本定位和評價。

    其實,歷史人物已經死去了,他不會爬出來為今人工作。其聲名的臧否沉浮決定於其精神遺產在當下被利用的價值。社會要革新了,就推崇王安石力排眾議,要保守了,就會罵王安石生事殃民。面臨外國入侵了,就呼喚岳飛文天祥。提倡大團結,就不要多講衛青霍去病成吉思汗。盼望祖國統一,就多歌頌鄭成功。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就多放放《上甘嶺》。中日不好了,就拍攝戚繼光打倭寇。中日好了,就宣傳鑑真東渡。天下太平富足,就喜愛李白的享樂主義,天下民生多艱就共鳴杜甫的代言。

    現實需要決定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當下的模樣。大抵如此。

  • 9 # 謫仙文會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多抒發的情感是每個人的人生,比較宏大的理想方面。所以

    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更看到的是人間疾苦,關注戰亂帶來的平民災難!是第一個寫平民作品的詩人。

    所以這兩人是不能比較的,如果硬是放在一起的話,只能說在思想領域李白偏理想化,杜甫偏現實化!所以一般年輕人喜歡李白,上了年齡的人喜歡杜甫多一點。

  • 10 # 王道語文

    您的問題本身就是個模稜兩可的話題。文壇是哪些人?哪些人能代表文壇?李白杜甫是個已知數,而文壇則是個不確定數,不好斷然認定。

    人們往往不是根據道理,而是根據聲音大小來判斷。當今文壇,一如舊往,門派林立,各出己見。誰能代表文壇?

    李白杜甫各有其長,更推崇誰,完全看個人喜好。非此即彼的絕對化回答,必然有失偏頗。

    個人管見,僅供參考。

  • 11 # 戰鬥的詩人

    應該推崇杜甫這種憂國憂民國家情懷,因為我們剛走向強大,前途的路還可能有坎坷曲折,但只要我真心實意愛她,我們中國民族一定會走向繁榮昌盛,屹立於世界之林。

  • 12 # 娛樂自己無極限

    當今文壇,我不知道什麼是當今文壇。當今是網文流行的時代,真正的作品就沒看見。再到詩壇上看看,都寫的是什麼呀?你看不懂我也看不懂。這個時代,談什麼推崇李白還是杜甫,簡直就是個笑話。兩人的成就難分高下,非要分也得是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李白詩多奇想,杜甫詩多現實。他們都把這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你怎麼說好說壞?如果用推崇一詞來說,那就看文壇風氣了。現在一大堆的神經兮兮的文字,和李白倒是一路,可惜,沒內涵,有形而無質。寫舊體詩來說,現在也有很多人寫,但多表達悠閒自得,或者小憂傷情調,又或來個老幹部體。跟李白杜甫全不沾邊。當今文壇推崇哪一個,我真的是無法回答,就我個人的意思,還是喜歡李白,因為他有超越現實的地方,而杜甫太骨感!

  • 13 # 禪悟淨慧

    李白與杜甫之間沒有伯仲之分,你說到當今文化界更推崇誰,一個詩仙一個詩聖,誰當這個評判呢?

    兩個人都唐詩頂尖的高手,一個浪漫語出必驚天地泣鬼神,一個寫實充滿了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二人又有一個非常響亮名銜,即李杜組合。

    從文化角度來說二者不分秋色,如果從家國曆史文化來說,我覺得杜甫更勝一籌,理由如下:

    一。身處亂世不忘家國興亡,杜甫一生沒有擔任過什麼重要的官職。封建集團的精神思想,他沒有參與,換而言之就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當他看到家國如此的破敗,為何沒有想到自己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了黎民百姓的疾苦呢?

    這是杜甫不同於常人之處的地方,說他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偉大就在這裡,一是文化素質的上修養,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不為己利而圖謀,不為私慾而喪德。

    二。杜甫絕對是一個善良友愛之人,為什麼說呢?因為人如果沒有善良的心態,是做不出令人敬佩的讚譽。民心是什麼?民心是一杆秤,它比眼睛看到的更為精細,分辨的更為透徹。一個人在家庭,在社會上的所有行為,都離不開心秤的度量。杜甫的行為和思想具備了這些條件,所以說他是個非常善良友愛的人,才會受到後人的一致推崇。

    三。愛國主義教育示範者,從杜甫的詩裡我們都體會的到。不僅僅是瞭解了唐代的歷史,也道出了擁有自己的祖國多麼重要。

    試想在一千多年前,我們的詩人杜甫就有這種高尚的思想,回看我們當今的青年人,非常需要愛國主義再教育,這是刻不容緩的歷史使命。

    杜甫為我們做出了良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沿著他的足跡,去尋找自己的愛國的理由和情感。

    所以我推崇杜甫,他永遠都是我們的詩人,都是前行的風向標。

  • 14 # 正在渡劫6137

    當今社會上,這種問題我可以斷定沒有誰能百分百肯定。都是古代如此優秀的人才,一個詩仙一個詩聖,都是威望遠揚。

  • 15 # 俺是阿藍

    本人更傾向於作者潘多拉效應的回答,認為其寫的洋洋灑灑,直抒胸臆,蕩氣迴腸!本來作者觀點鮮明,但全文看完後,似乎感到作者對李杜有點平分秋色,褒貶兼顧了一一李杜二位在詩歌上的成就,似乎不分伯仲,這就有違悟空提問了。其實,看作者前文,應當是李八兩,杜半斤的。但越往後看,反而有點迷糊,不知作者究竟挺誰了?

    因此,吾認為,觀點應當明確,即便得罪李白或杜甫,在所難免,我選李白!

  • 16 # 梁波332

    李白是早熟的,也算是神童類的人物,十五歲的時候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同時李白還有俠客情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所以,他的性格是豪放的,也是渴望有所作為的。理想遠大,有著“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志向。為了實現理想,他忍辱負重,拍馬屁的詩歌也是寫得很露骨的,“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後來終於得到了與唐玄宗見面的機會,他又獻上了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很得唐玄宗的歡心,所以成了李翰林。從此有機會成為御用詩人,寫下了千古名句的《清平調》。這種詩歌寫多了,就有點得意忘形,流傳著“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皇帝也指揮不了,既然不為東家所用,自然就被解僱了。只能遊歷山水,“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由於有著御用詩人的名分,走到那裡都是前呼後擁,請酒也要排隊,就像當今的網紅。岑夫子,丹丘生,這些老百姓也因李白而名留青史。不像杜甫,眼中只有石壕吏這些小人物。

    杜甫也算是出身名門之後,祖父杜審言,官至修文館直學士,是武則天欣賞的文人,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但是杜甫生不逢時,正遇上唐朝走上衰落時期,胸有抱負,雖然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可舉進士不中第。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他的《大禮賦》,得到了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卻沒有得到重用。他呤詩道:“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後來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這個時候,杜甫因已經四十四歲。

    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過著在顛沛流離地生活。一路上,“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他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的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在艱難的生活中,他依然不忘為身邊老百姓所呼籲,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雖然他有這顆憂國憂民的心,卻無能為力,難有作為。

    李白就像今天某些名家玩著不痛不癢的文字遊戲,被一大群文學愛好者所包圍,不但推崇備至,甚至溜鬚拍馬,讚頌聲不絕於耳。杜甫關心民間疾苦,由於草根的原因,難以登上中國文壇,被某某協會排出在外,難入門牆。

     

     

  • 17 # 閒兔之

    不在文壇不清楚

    我個人更推崇杜甫

    不過李杜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一個恣意豪放一個沉鬱頓挫,放在一起對比來看更能領略到他們的魅力。

  • 18 # 南腰一劍

    感覺都不是。

    更推崇的是官員作家、關係作家(作者)的“作品”。

    這股“中國風”啥時刮進文壇的,得慢慢捋一捋,才清楚。

    本人呢,還是懷念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壇。

    那時候的文壇,那是真乾淨啊!

    一切由作品說話,下至選稿,上至總編,一心想的,就是發現好作品、好苗子。

    幹工作的勁頭,更是讓人澎湃!

    ……成都的炎夏,布后街二號,星星詩刊編輯部,一把舊電扇,開到最大檔位,一直定向吹,而伏案的藍疆老師,白色的背心,還是溼了一大片……

    一個業餘詩歌作者,無意間看到的這一幕,幾十年後的今天回憶起來,仍然忍不住要頷首,豎起大拇指來。

    星星詩刊作為一家省級刊物,卻憑藉著一流的作品質量和敬業精神,數十年高居全國詩歌刊物的上上座,離不開藍疆老師同時代的前輩們的無私與付出!

    每每想起這些,心情就難以平復。

    這樣的工作狀態,現在還看不看得到?

    恐怕會讓你失望。

    很多人的精力,已經不全在工作上面,而是放在利益、關係的維繫上去了。沒有某些方面的輸出,沒有“關係”打招呼,你的作品,什麼都不是!

    像賈平凹莫言麥家餘華公劉于堅……這樣的作家、詩人,那些只認關係的編輯,是無力削弱其影響的。

    但是,一般的、一般往上一點的那些人,可以說是吃夠了他們的苦頭。

    手中哪怕有一點點的權力,都要拿出來交換,你發我一篇,我發你兩首,你讓我獲獎,我為你出書……久而久之,文壇上就是那麼幾副面孔。哪裡還有什麼“李杜”的事哦,更別談“推崇”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想回到過去,已經不可能了。

    但時不時的懷念一下,有好處。

  • 19 # 春華秋實1341548

    李白和杜甫文略沒有秋毫之分,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從詩的文化剖析杜甫略高一籌。可能是受當時的社會文化及地理環境和個人因素的影響,字裡行間略有落差。

    李白的詩自由寬厚淳撲,樸素易懂,讀起來郎朗上口,廣泛流傳民間,詩情詩意可能與他計程車途有關。

    杜甫的詩寬厚豁達,細膩意遠,覆蓋面寬,在文壇界很受影響。純屬個人見解,別無他意!

  • 20 # 沈圖2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這是唐代的文學巨擘韓愈對李白和杜甫的衷心推崇。

    從詩的風格說,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詩風不同,各有側重。

    李白豪情滿懷,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從自然山水中獲得動力,給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能激勵人們保持鬥志,熱愛生活,振作精神,充滿活力,能始終如一的追求奮鬥的目標。這正是李白詩的最可寶貴之處。李白的詩會永久的被人們熱愛,與人類同行。

    杜甫的人生際遇和李白截然不同。長期的困頓,戰亂,流離,如同磐石重壓著杜甫。使杜甫無法暢達自己的人生目標,形成了沉鬱頓雄的特殊風格。應當說,杜甫的精神力量和李白同樣強大,只是不同的社會條件,李白順暢,杜甫壓抑,故而風格不同。

    杜甫決不萎靡不振,而是更深沉,因而有了更多的人間煙火氣,也有了使人在最困苦的環境中,振作精神的特有力量。使人們無論在多麼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能直麵人生,勇敢前行。

    因此,李白和杜甫,是無法再分誰高誰低的,兩個人合起來,恰好構成人生的全部。

    一般說起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兩個人的喜好會有所不同。

    青少年時期,喜歡李白多一點,這是對人生充滿憧憬的時期,需要豐富的想象。

    在中年,有了人生閱歷,經歷了挫折動盪,懂得了人生的艱辛之後,自然而然的會喜歡杜甫的詩歌。學會正視困難,不迷失自己,在家國情懷中,擺正自己的位置,腳踏實地繼續前行。

    到了晚年,一定會對李白,杜甫同樣喜歡。這是在對人生有了充分的體驗後的領悟,是從小我昇華到大我後,對人生和人類命運的全新認識。既對人類前景充滿希望,又對腳下的道路有了清醒的認識。

    中國是幸運的,同時出現了兩個偉大的詩人。李杜之後的中國人是幸運的,一生中會有兩個偉大的詩人在你人生不同時期,伴你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地適合種植什麼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