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高山人
-
2 # 小周閒話世事
你好,感謝邀答,就我陋見覺得世間萬事萬物萬人皆為其師,包含他自己,因為不同的人遇同樣的事,心情心態,還有處理方式都不盡相同,當然結果也可能相去甚遠或截然相反,又或殊途同歸!可見,自己所思所想也是指導自我的老師!聖人學萬物,用萬物,而回過頭來又利萬物!此乃萬物之師尊!當然孔聖人也是人,他人性裡光輝閃亮的點較常人更多,但他也還是有人性裡少為人廣為流傳的黑灰地帶!不是我故意黑他,有個人被他坑得慘,我想這也是聖人的逃不開的真臭規律吧!但人家聖人畢竟是聖人,他自己都說過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也算是提前打過預防針了吧!
-
3 # 湖北老衛
這還真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孔子在繼承發揚前代思想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內涵豐富、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奠定了儒家學派的基礎;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晚年致力於前代文獻的整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在孔子的人生歷程中,關於他潛心好學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入太廟,每事問";曾拜見老子,聽老子講解做人的道理;他喜歡音樂,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學彈琴;他在齊國聽《韶》樂,竟“三月不知肉味";他多次向弟子表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但是誰發現了孔子,誰是孔子的伯樂?文字記載中還真難發現。如果一定要問誰是孔子伯樂的話,我個人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孔子的學問和人品影響、感動了他的學生以及周圍的人。“眾口皆碑",是他的學生和周圍的人發現了他,成為他的伯樂。
-
4 # 天馬行空128039981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巳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萬世師表。
韓愈說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任何一個沒有背景的人能夠成就功名,其背後:後必定有一位或者一位以上伯樂。比喻說,盛唐大詩人李白的詩名功就,離不開賀知章的“驚為謫仙人”,晚唐小詩人項斯的詩名,離不開楊敬之後“到處逢人說”。
那麼孔子的伯樂到底是誰呢?或許有人會說是老子,因為,孔子年輕時曾經帶著弟子南宮敬叔和一個外人乘輛兩匹馬拉的車,到周都洛陽時任皇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請教禮儀問題。請教完問題,臨回魯國之際,老子送了孔子四句話,其中前兩句是:“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其中的“聰明深察”和“博辨廣大”,不妨看做是對孔子的褒揚之詞。孔子從周都回到魯國,學生數量有所增加,大約跟老子的這個褒揚不無關關係。這時老子同孔子的關係,基本上是師生關係,孔子拜訪老子,相當手短期進修。老子跟孔子的臨別贈言,也是老師對學生的勉勵。
事實上,孔子的伯樂是魯國大夫孟釐(僖)子。早在司馬遷巜史記.孔子世家》中明確記載著孔子伯樂的名子。
-
5 # 夏雨風
孔老夫子一生善於學習,博採眾長。有言為證: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
在戰國亂世之中,能潛下心來學習丶整理史料丶普及教育,堪稱一代教育宗師。可他的仕途並不坦蕩,獨特儒家思想一時難於被亂世群雄所接受,最後十四年遊說天下也一事無成。
幸好最後五年,傾畢生之力帶領團隊(弟子)著書立學,整編詩經丶史料丶完善周朝禮儀,並親自為易經做序,親自編寫史書"春秋"。在他仙逝後,眾弟子共同為孔夫子的一生心血聚集成千古不朽的"論語“,成為幾千年計程車大夫必學的經典之作。
孔夫子在世時候,窮困潦倒,死無完陵。子路和眾弟子在荒原上陪伴恩師三年,並有眾多弟子守冢終年。直到後來秦皇丶劉邦丶漢武等國君尊孔重儒丶泰山祭拜,孔墓孔林孔廟孔府不斷髮揚光大,才貴為大成之聖極高榮譽,孔氏家族才成為華夏最隆盛千年香火不滅的第一聖堂。
-
6 # 百味寫春秋
韓愈說得對,“進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同理,任何一個沒有背景的人能夠成就功名,其背後一定有一位伯樂。比如說,盛唐大詩人李白的詩名,離不開賀知章的“驚為謫仙人”。
然而,奇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化聖人孔子,卻像是天外飛來,沒有伯樂嗎?記載孔門師徒言論的《論語》中,不曾提及孔子有伯樂;歷來各地無法計數的大小孔廟中,沒有孔子伯樂的身影;熟讀《論語》的當代讀者中,恐怕也極少有人能說出孔子伯樂姓什名誰。
或許有人會說,老子是孔子的伯樂。因為,孔子年輕時曾經帶著弟子,到周都洛陽向時任皇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請教禮儀問題,老子送孔子四句話,其中前兩句是:“聰名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也”。其中的“聰明深察”和“博辯廣大”,不妨看做是對孔子的褒揚之詞。孔子從周都回到魯國,學生數量有所增加,大約跟老子的褒揚不無關係。但是,老子與孔子,基本上是師生關係,孔子拜訪老子,相當於短期進修。
事實上,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明確記載了孔子伯樂的名子,他就是魯國大夫孟釐(僖)子。早在孔子十七歲上,孟釐(僖)子在病危將死的時候,交代兒子懿子:“孔子是聖人商湯的後代,聖人後代,即使不做大官掌大權,也有品德高尚明白事理的。現在孔子年紀輕輕就喜歡研究禮儀,大概就是這種品德高尚明白事理的人。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拜他為師!”果然,孟釐(僖)子死後,懿子就和魯人南宮敬叔一道,拜孔子為師。
這無疑是孔子人生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使孔子從此走上收徒教學的道路,使孔子踏上通往名垂千古“至聖先師”的大道。
解題至此。
-
7 # 文發揚
孔子的伯樂是誰?這不應該是說孔子的老師是誰,而是最先發現孔子才能的人。孔子其人,曾在魯國為官,做到大司寇。
據《史記》,孔子生於魯襄公22年。九歲時,襄公卒。昭公32年,孔子41歲,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年,孔子為相,齊魯夾谷會盟。魯勝。孔子年51歲。孔子的伯樂應為魯定公。
定公十二年,孔子去。孔子在定公做大官達2年之久。十五年,定公卒。孔子56歲。袞公十一年,思孔子。孔子歸。孔子年67歲。
哀公十六年,孔子72歲。卒。
由此可知,孔子的伯樂是魯定公。
司馬遷《史記》:<(定公)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行相事。齊欲襲魯君,孔子以禮力戒,誅齊淫樂,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
定役
-
8 # 周伯剛
孔子就像千里馬,生前到處遊說,沒能遇到伯樂。過世以後,到了漢代,伯樂轉世,取名“董仲舒”,從此,聲名鶴起,歷代加封。
-
9 # 甘戈
伯樂發現了千里馬,是因為此馬耐跑,一日千里。所以世上才有了千里馬;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因為此術愚民,便於統治。所以中國才有了無冕之王——孔聖人。
終上可見:孔子的伯樂就是漢武帝劉徹。
所不同的是,
孔丘是在700年後被髮掘的可以被皇家騎死才休的寶馬。
-
10 # 小青椒爪爪
提問者既然已經把孔子稱作聖人了,應該知道千里馬是無法形容聖人的。所謂的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所以孔子是不能被稱作千里馬的,又何談伯樂呢?
但是我們也能夠明白提問朋友的初衷,大約是想說即便是孔聖人,也離不開伯樂的賞識。確實,但從大家的回答來看,孔聖人確實沒有明確的伯樂,這已經足夠告訴我們,伯樂不是成長路上的必需品,而只是一個加速跑道而已。
孔聖人確實沒有伯樂,因為他並非一蹴而就地成為名人,他自己說“吾少賤故多能鄙事”,就是指自己年少貧賤,做過很多上層人看不起的下等事。從孔子坎坷的一生來看,我們也很難說他有發現千里馬那種意義上的伯樂,他的好朋友蘧伯玉幫了他很多,但也不算是伯樂,而更是知己。因為伯樂會改變千里馬的命運,蘧伯玉並沒有讓孔子走出困境,只不過是讓他暫時有了安頓之處罷了。
如果一定要說孔子有伯樂,那個伯樂只能是孔子自己。他堅信自己的學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哪怕像喪家犬一樣顛沛流離,也絕不動搖心中的信念,還幽默地說“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只有這樣“一以貫之”的崇高使命感和堅定的信念,才是他成為聖人路上的最大的伯樂吧。
回覆列表
世有伯樂才能發現千里馬。孔子的伯樂應該是他的三位老師。那就是師襄,萇弘,老聃(老子)三人。
師襄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古琴家,在衛國做樂官。他是孔子的老師。 大約在公元前496年時,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聽說師襄是一位音樂家,便拜師襄為師,學習琴曲《文王操》。經過一段練習,師襄聽了孔子的演奏,覺得孔子悟性很好,就告訴你可以再學彈別的曲子了。可孔子認為只是彈出樂曲還遠遠不夠,還要掌握它的內部邏輯,還要深刻理解曲意達樂曲的意境。師襄正是看中學生這點,才讓其發揮主動。
萇弘不僅是周朝政治家,他還擅長於樂。孔子入周時也曾訪於萇弘拜師學樂,證明萇弘與孔子同時代而年長於孔子。關於孔子學樂於萇弘,《大戴禮記》中也有記載:“孔子適周,訪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
老聃老子也,堪稱道家鼻祖,《道德經》的原著人,根據《大戴禮記》記載,老孑也曾是孔子的老師。
所以說師襄,萇弘,老聃(老子)這三人才是孔聖人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