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偃旗擊鼓
-
2 # 迂娛與遇
項羽是一代名將,曾經是威風八面的楚霸王,這個人殺人如麻,曾坑殺20萬投降的秦兵。即使這樣,項羽也被人稱為婦人之仁。那麼嗜殺成性的項羽為何被人稱為婦人之仁呢?
先看項羽的血腥嗜殺:
先羅列一番基本事實。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軍隊的六次大屠殺——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殺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陽大屠殺,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20萬。
第四次咸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覆闢後的齊國。
第六次外黃大屠殺,因一個少年的利害說辭,好不容易放棄。
當時的楚懷王曾經咬牙切除的對手下人說:“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請注意,“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這句話。這是說,項羽經過的所有地方,都無一例外的被殘酷毀滅!
這就是項羽,一個被人成為英雄的楚霸王為何被別人稱為婦人之仁。
1 鴻門宴上沒殺劉邦,痛失良機。
2彭城之戰俘虜劉邦父親太公和妻子呂雉,後又作為人質要挾但不殺。
3包圍滎陽,又相信了劉的詐降。
4在己方優勢條件下同意劉邦的議和條件:送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以鴻溝為界,西屬漢,東歸楚,平分天下。
這就是楚霸王,他的“仁愛”正帶有這種特點,如果你和他在一起工作,你會認為他是一個大好人,待人溫和語氣和善,別人有點小病小痛的,他都能難過得落下淚來,但活埋二十萬降軍時,他卻無動於衷,因為那是秦朝兵將,與他無關。他不是那個圈子的人。
也許他就在現場,只是,假如那些人是他的手下,會因長期相處而親近,假如那些人是秦軍的將領,會因跟他直接接觸而親近,但那些人都不是,對他來說就是陌生人,是抽象的符號,無法喚起他作為同類的感情。對於他們的死,他就可以害心忍性無動於衷。
鴻門宴的故事或者亦可作個註腳,項羽磨刀霍霍,要把不聽話的劉邦給幹掉,可當劉邦出現在眼前,認低伏小,他馬上收了殺心,還告訴劉邦,他原本沒那個意思,都是曹無傷挑撥離間的。明擺著就是在示好了。等到樊噲跳出來,大義凜然慷慨陳辭,他更是猝然被帶入一入一個正義的情境中,不得不勉力做一個正人君子。劉邦不同,到家立刻殺死了內奸曹無傷。
項羽的仁慈同樣也是低成本的,人家生個小病他能掉眼淚,但當手下建立了功勳,他把封賞的印章放在手裡摩挲再摩挲,把玩得都磨了角,卻捨不得賞給人家。
-
3 # 飛哥說史
談及項羽失敗的原因,古今名人有很多分析,比如任人唯親、匹夫之勇、剛愎自用、目光短淺、不會用人等,大家都有所瞭解,在此就不多說了!
但唯一的弱點卻被人們忽略了,即:項羽對秦國非常殘暴,但對起義軍卻很仁義;相反,劉邦對秦國很仁義,對起義軍內部勢力下手卻相當狠毒!對於項羽這一致命弱點,韓信一語點破,只有四個字,也註定了項羽的失敗!
大家都知道,項羽對秦軍非常殘暴,不是坑殺就是殺俘,總之手段相當狠毒。但奇怪的是,項羽對待起義軍其他勢力,卻顯得有情有義,關於這一點,以下三點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在眾所周知的鴻門宴上,范增等人勸項羽殺掉劉邦,以絕後患,然後項羽左思右想之後,顧忌臉面和同為起義軍的“戰友之情”,最終放了劉邦一馬。當然,對於項羽放劉邦,有很多解讀,但不管哪一種,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項羽對劉邦心太軟!
第二,楚漢爭霸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呂后!當時戰場喊話,項羽讓劉邦投降,項羽天真的想來:在他父親面前,劉邦肯定會老老實實吧,不可能不顧父親死活的!讓人意外的是,劉邦卻很無賴,說殺之煮了之後,給他也嚐嚐,項羽一下子就蒙了。後來,項羽也沒殺他們!
第三,韓信、陳平、英布等人,都是一流人才,劉邦奪得天下的主力軍。然而,最起碼這三人都曾在項羽手下工作。在楚漢爭霸中,你死我活,基本用人邏輯應該是這樣:如果不能為我項羽所用,那麼也不能為劉邦所用,應該殺了。但項羽對韓信這些人,(1)不重視,(2)隨便他們去留,根本就不在意!
所以,韓信給項羽一個評價,即:婦人之仁!原文是這麼評價的:“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項羽待人很仁慈,謙虛謹慎,部下生病了,他會同情,甚至為之哭泣。但如果部下立功應該封爵時,他卻又捨不得,這就是婦人之仁也!
試想一下,如果項羽心狠手辣,沒有婦人之仁的話,其他起義軍領袖包括劉邦等,早就被他一一除掉,還有什麼後來的楚漢爭霸、垓下之圍、烏江自刎?
當然,項羽還有其他弱點,但說起來都無足輕重,所以說婦人之仁是項羽唯一的大弱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歷代開國皇帝中,有哪一個是婦人之仁?可以說,無不心狠手辣,該下狠手的時候,絕不手軟!所以,從這一點看,項羽還真沒有皇帝命,難怪范增罵他是“豎子不足以為謀”
-
4 # 望月dai曉
項羽拔山蓋世之英雄,暗啞叱吒,千人皆廢,而身死東城,為天下笑,他失敗的原因,韓信所說:“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就概括了,婦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在於心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氣,根本原因是臉皮不夠厚,鴻門宴上項羽和劉邦同坐一席,開心宴飲!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因召項莊,準備擊殺沛公於座,項莊把劍取出來,只要在劉邦脖子上輕輕那麼一劃,項羽“太祖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就可以掛出去,他偏偏於心不忍,竟被劉邦逃走!錯失大好機會!
垓下之敗,如果渡過烏江,捲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他偏偏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有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宋代李清照曾寫詩感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他一是無面目見人,二是有愧於心,究竟劉邦的心,劉邦的面是如何長成的,也是絲毫不加考慮,反而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恐怕上天也不能讓他這樣責備吧!
-
5 # 愛妮品歷史
第一,在眾所周知的鴻門宴上,范增等人勸項羽殺掉劉邦,以絕後患,然後項羽左思右想之後,顧忌臉面和同為起義軍的“戰友之情”,最終放了劉邦一馬。當然,對於項羽放劉邦,有很多解讀,但不管哪一種,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項羽對劉邦心太軟!
第二,楚漢爭霸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呂后!當時戰場喊話,項羽讓劉邦投降,項羽天真的想來:在他父親面前,劉邦肯定會老老實實吧,不可能不顧父親死活的!讓人意外的是,劉邦卻很無賴,說殺之煮了之後,給他也嚐嚐,項羽一下子就蒙了。後來,項羽也沒殺他們!
第三,韓信、陳平、英布等人,都是一流人才,劉邦奪得天下的主力軍。然而,最起碼這三人都曾在項羽手下工作。在楚漢爭霸中,你死我活,基本用人邏輯應該是這樣:如果不能為我項羽所用,那麼也不能為劉邦所用,應該殺了。但項羽對韓信這些人,(1)不重視,(2)隨便他們去留,根本就不在意!
-
6 # 萊恩校尉
韓信說項羽有婦人之仁指的是鴻門宴放劉邦,劉邦和項羽是結義兄弟但卻是爭天下的對手,項羽因為顧及私人情誼而放走了劉邦就如同是一個女人因為同情心而救下了一個敵人的兒子,雖然是有仁義之心卻很是糊塗。不殺劉邦這一個人卻害死了天下很多人。
-
7 # 雪禪問道
我來回答韓信評註論項羽有婦人之仁,具體有什麼表現?
首先,什麼是婦人之仁?通俗的來講就是心腸軟,平時喜歡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但在大事方面缺乏遠見,不能充分信任他人,沒用與他人共享勝利的胸襟。謂之:施小惠而不識大體。
“婦人之仁”的說法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韓信對“西楚霸王”項羽的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說: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見有人生病,他會因同情而落淚,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然而等到屬下有了功勞應當 受賞封爵的時候,他卻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裡,直到玩弄得磨去了稜角,還捨不得封賞,這是所謂婦人的仁慈。"
秦末,反秦起義風起雲湧,秦朝搖搖欲墜。楚國貴族項梁、項羽叔侄倆逃難投奔到會稽郡守殷通門下並得到重用,殷通打算起義,想讓有名望的項梁帶領軍隊,為奪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時年24歲的項羽忘恩負義趁機砍了郡守的頭,接著與他的叔叔項梁殺了郡守府裡的一百多人,被殺的人很多都是老人、婦女甚至孩童,直殺到無人敢動反跪伏在地。從此,項羽走向了反秦的戰場,也開始了他殺人的生涯。
加入了反秦大軍之後,同樣是為了奪取軍權,項羽與上將軍宋義一言不合,便砍了人家的頭,這只不過是砍郡守腦袋的繼續,在項羽心中自然是波瀾不驚,乾淨利索,毫不猶豫。
《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集團的六次大屠殺: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殺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陽大屠殺,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20萬。
第四次項羽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瘋狂掘墓,搶掠奪民財,殺戮關中平民無計。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覆闢後的齊國。第六次外黃大屠殺,因一個少年的利害說辭,好不容易放棄。
項羽分封完諸侯,諸侯各前往封國,項羽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於途中將義帝殺死。
項羽是一代戰神,驍勇善戰,帶兵有方,對那些敢於不聽從軍令的人,殺伐果斷是軍人的本色,但是他嗜殺成性,動輒屠城、殺戮平民、活埋降卒,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也是罄竹難書的罪惡。
據估算,從項羽24歲起義到31歲自刎烏江,7年時間殺了150萬,平均一年要殺20多萬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殺人狂魔。其人不死天理難容!就算是他得了天下,也是一個暴君,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幸事。
史記上記錄:楚國諸老將說“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這才是真正的項羽,哪有什麼婦人之仁!
韓信那番話是對為劉邦說的,之所以這麼說,關鍵是希望劉邦別學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更不能“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
-
8 # 說古道今之九門提督
每次讀韓信列傳,都為其悲涼的結局唏噓。
一邊讚歎韓信用兵的鬼謀,一邊又為韓信死於婦人之手而扼腕嘆息。
韓信年少時窮困,靠漂母施捨度日。按理應該沒機會讀書。但其背水一戰打完後,給屬下講解自己用兵和兵書策略的對比。可以看出,韓信是讀過書的。也許是跟著項羽劉邦打仗時,才有條件讀書。崇尚智謀。
霸王年少時就是貴族,有機會讀書但不求甚解,崇尚暴力。
看似迥異的兩個人,韓信和西楚霸王卻都因為婦人之仁而最終導致失敗。
一個霸王別姬,自刎烏江,一個死於婦人錐子之手。
其實,韓信和項羽非常相似,他們屬於一類人,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韓信曾經評價項羽:匹夫之勇,而婦人之仁。打仗雖勇猛,但珍寶權仗捂熱了都不捨得賜予屬下。
如果我要評價韓信,那就是:匹夫之智,而婦人之仁。
為啥這麼說呢? 韓信對敵打仗可以稱得上是鬼謀兵聖。無往而不利。但真正大丈夫成就偉業的機會來臨時,他卻猶豫道:人家給我大將軍印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怎好背叛他呢?
看看,這實際上也是婦人之仁的表現。跟霸王有何分別呢?
捨不得把好處給別人,和受到小恩小惠就感恩涕零,放棄英雄之志。只是婦人之仁的兩種不同表現而已。
對楚霸王來說,劉邦好賴是其大哥,共同在微山湖地區戰鬥過很長時間,最終沒忍心殺劉邦。
而韓信,就因為解衣推食,而放棄爭奪天下,他的婦人之仁比霸王更勝。
其最終結局相同,也就再合情合理不過了。
世人只知道反思霸王的婦人之仁,而忽視了韓信的另一種婦人之仁。
匹夫之智謀和面板之勇只是半斤對八兩而已。
打賞
每次讀韓信列傳,都為其悲涼的結局唏噓。
一邊讚歎韓信用兵的鬼謀,一邊又為韓信死於婦人之手而扼腕嘆息。
韓信年少時窮困,靠漂母施捨度日。按理應該沒機會讀書。但其背水一戰打完後,給屬下講解自己用兵和兵書策略的對比。可以看出,韓信是讀過書的。也許是跟著項羽劉邦打仗時,才有條件讀書。崇尚智謀。
霸王年少時就是貴族,有機會讀書但不求甚解,崇尚暴力。
看似迥異的兩個人,韓信和西楚霸王卻都因為婦人之仁而最終導致失敗。
一個霸王別姬,自刎烏江,一個死於婦人錐子之手。
其實,韓信和項羽非常相似,他們屬於一類人,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韓信曾經評價項羽:匹夫之勇,而婦人之仁。打仗雖勇猛,但珍寶權仗捂熱了都不捨得賜予屬下。
如果我要評價韓信,那就是:匹夫之智,而婦人之仁。
為啥這麼說呢? 韓信對敵打仗可以稱得上是鬼謀兵聖。無往而不利。但真正大丈夫成就偉業的機會來臨時,他卻猶豫道:人家給我大將軍印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怎好背叛他呢?
看看,這實際上也是婦人之仁的表現。跟霸王有何分別呢?
捨不得把好處給別人,和受到小恩小惠就感恩涕零,放棄英雄之志。只是婦人之仁的兩種不同表現而已。
對楚霸王來說,劉邦好賴是其大哥,共同在微山湖地區戰鬥過很長時間,最終沒忍心殺劉邦。
而韓信,就因為解衣推食,而放棄爭奪天下,他的婦人之仁比霸王更勝。
其最終結局相同,也就再合情合理不過了。
世人只知道反思霸王的婦人之仁,而忽視了韓信的另一種婦人之仁。
匹夫之智謀和面板之勇只是半斤對八兩而已。
-
9 # 九品左侍郎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鉅鹿之戰,以5萬楚軍一舉擊潰20萬大秦虎狼之師——長城軍團,迫降章邯20萬驪山刑兵;率3萬輕騎長途奔襲,於彭城大破劉邦56萬諸侯聯軍。
項羽的勇,世人皆知。然而這位在戰場所向披靡,殺人如麻的猛將,卻被韓信評為:婦仁之仁。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項羽除了婦仁之仁的一面,還有嗜殺成性的一面!
先看嗜殺成性
屠城:秦二世元年,項梁在吳中起事,命項羽攻打襄城,襄城守軍堅守不出,經過一番廝殺後才得以破城。項羽大怒,下令屠城,整座襄城男女老少無一倖免。之後項羽一發不可收拾,又進行了五次屠城,分別是:城陽大屠殺、新安大屠殺、咸陽大屠殺、破齊大屠殺,最後一次準備在外黃大屠殺,因一個少年的利害說辭,放棄屠城。
殺上司:鉅鹿之戰前,項羽為搶奪軍隊指揮權殺死宋義奪帥。公元前206年十月,項羽把義帝趕出彭城,於路上派人殺死義帝。
殺降卒:鉅鹿之戰秦軍被項羽打敗,章邯的20萬秦兵歸降項羽。項羽因糧食不濟為由,一夜坑殺降卒20萬,進入咸陽城後焚秦公殺子嬰。
再看婦仁之仁
鴻門宴:項羽本打算第二天帥軍攻打劉邦,但劉邦叫項伯跟項羽帶話:“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項羽隨即答應劉邦前來謝罪。
宴前,軍師範增已經安排妥當,以擲玉為號,於宴上殺掉劉邦。宴上項羽卻被劉邦和樊噲一陣吹捧,而放跑了劉邦。
滎陽詐降:彭城兵敗後,劉邦帶著少數人馬逃到滎陽,項羽緊追其後幷包圍了滎陽城。劉邦突城無望,於是向項羽詐降,然後讓紀信穿著劉邦的衣服,從東城門出門受降,自己則從西門逃走。
烹煮劉父: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已變成拉鋸狀態,項羽想早點結束這種局面,向劉邦提出單挑,一決雌雄。對手可是力拔山兮的項羽,劉邦當然不答應。項羽無奈,只好擺出劉邦老父,以烹殺要挾劉邦投降,不料劉邦卻對項羽說: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面對無賴如劉邦,項羽只好做罷,放了劉父。
項羽本有兩次(鴻門宴、滎陽圍城)除掉劉邦的機會,卻其因一時的婦仁之仁,錯過了機會。
但項羽的婦仁之仁只體現在劉邦身上,因為項羽和劉邦曾有結義之禮。劉邦抓住項羽虛榮的本性,喜歡被吹捧,聽好話,劉邦處於弱勢、有求項羽時,就會對項羽一頓恭維,項羽每此都很受用。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最終因愛面子,一時小仁而錯失了天下,最終兵敗身亡。
-
10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談及項羽失敗的原因,古今名人有很多分析,比如任人唯親、匹夫之勇、剛愎自用、目光短淺、不會用人等,大家都有所瞭解,在此就不多說了!
但唯一的弱點卻被人們忽略了,即:項羽對秦國非常殘暴,但對起義軍卻很仁義;相反,劉邦對秦國很仁義,對起義軍內部勢力下手卻相當狠毒!對於項羽這一致命弱點,韓信一語點破,只有四個字,也註定了項羽的失敗!
大家都知道,項羽對秦軍非常殘暴,不是坑殺就是殺俘,總之手段相當狠毒。但奇怪的是,項羽對待起義軍其他勢力,卻顯得有情有義,關於這一點,以下三點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在眾所周知的鴻門宴上,范增等人勸項羽殺掉劉邦,以絕後患,然後項羽左思右想之後,顧忌臉面和同為起義軍的“戰友之情”,最終放了劉邦一馬。當然,對於項羽放劉邦,有很多解讀,但不管哪一種,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項羽對劉邦心太軟!
第二,楚漢爭霸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呂后!當時戰場喊話,項羽讓劉邦投降,項羽天真的想來:在他父親面前,劉邦肯定會老老實實吧,不可能不顧父親死活的!讓人意外的是,劉邦卻很無賴,說殺之煮了之後,給他也嚐嚐,項羽一下子就蒙了。後來,項羽也沒殺他們!
第三,韓信、陳平、英布等人,都是一流人才,劉邦奪得天下的主力軍。然而,最起碼這三人都曾在項羽手下工作。在楚漢爭霸中,你死我活,基本用人邏輯應該是這樣:如果不能為我項羽所用,那麼也不能為劉邦所用,應該殺了。但項羽對韓信這些人,(1)不重視,(2)隨便他們去留,根本就不在意!
所以,韓信給項羽一個評價,即:婦人之仁!原文是這麼評價的:“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項羽待人很仁慈,謙虛謹慎,部下生病了,他會同情,甚至為之哭泣。但如果部下立功應該封爵時,他卻又捨不得,這就是婦人之仁也!
試想一下,如果項羽心狠手辣,沒有婦人之仁的話,其他起義軍領袖包括劉邦等,早就被他一一除掉,還有什麼後來的楚漢爭霸、垓下之圍、烏江自刎?
當然,項羽還有其他弱點,但說起來都無足輕重,所以說婦人之仁是項羽唯一的大弱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歷代開國皇帝中,有哪一個是婦人之仁?可以說,無不心狠手辣,該下狠手的時候,絕不手軟!所以,從這一點看,項羽還真沒有皇帝命,難怪范增罵他是“豎子不足以為謀”!
-
11 # 三秦史話
項羽本人愛士卒如兒子,在士卒負傷時他親自料理,痛苦流涕,甚至吸吮膿血,猶如慈祥的長輩,士卒大為感動。但他惦不出輕重,賞罰不均,在大事情上猶柔寡斷,缺乏理性思維,例如對有功將士的封賞,行動慢,太吝嗇,反來複去不願意,久而久之,將士們心生怒氣,離心離德,最終影響事業發展,兵敗烏江,自刎身亡。
-
12 # 金十七讀歷史
我在這裡將韓信的理論轉述一下。
這段話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問韓信,自己為什麼能夠打敗項羽。此時韓信對項羽做了一段經典的評價: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的意思是:項羽的善良尤如婦人。項羽帶兵,在生活上對士兵極好。晚上視察軍營時,若有士兵受傷,他會難過得掉下眼淚。我相信,這絕對是真心掉淚,不是偽裝的。依項羽的個性,是偽裝不來的。
一旦有士兵立下大功要受賞了,項羽會非常吝嗇,賞賜的官印都磨平了都捨不得給別人。常此以往,自然大失人心。韓信、陳平就是長期得不到重用,所以轉投劉邦。
這讓想到一個段子:說女人看見小動物被宰殺時,會流下心疼的眼淚。但是,穿貂皮大衣的時候,她們不會想到這是動物的皮做的。
這眼淚是真的,對貂皮的愛也是真的。
回覆列表
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被公認為是古代戰爭謀戰派的巔峰人物。韓信在楚漢之初就被蕭何讚譽為“國士無雙”,一人兼任王侯將相,在後世更是被譽為“兵仙”。韓信曾經直白的評價當時的天下主宰項羽,說他“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被後人廣為傳播和議論,那麼這段評論是否客觀呢?下面陽光舊事錄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這段評價的背景和準確性。
項羽神勇無雙,自立為西楚霸王
秦末大亂,章邯率兵平叛,1年內橫掃諸侯,氣勢洶洶,聯合王離的長城軍把趙隊包圍在鉅鹿,有意在鉅鹿圍點打援,徹底擊垮天下諸侯。諸侯畏懼章邯的威名,紛紛畏戰不前,坐視趙國危在旦夕。
項羽作為楚軍次將參與救援趙國,明白秦國一旦消滅趙國,氣勢會更加高漲,極有可能一鼓作氣殲滅早已心驚膽戰的各路諸侯。於是項羽殺死宋義奪取了楚軍指揮權,主動攻擊王離的軍隊,以少勝多,一戰成名。之後和章邯相持數月,招降了章邯帶領的20萬秦軍,成就了赫赫威名,成為諸侯之長。
之後項羽揮師入關,逼迫劉邦屈服,獲得了紛紛天下的資格,自立為西楚霸王,凌駕於所有諸侯王之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主宰,就只差稱帝了。
韓信評價評價項羽
劉邦首先進入關中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按約定,劉邦應該做“關中王”。關中地理位置險要足以用來爭奪天下,項羽當然不允許劉邦獨佔,改封劉邦為漢王,打發他去了漢中,並且把關中一分為三,堵死了劉邦的出路。
這時,韓信從項羽處逃來投奔漢軍,跟劉邦商量返回關中、爭奪天下的策略,並對項羽進行了評點:
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禹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
韓信眼光毒辣,句句精準
那麼韓信的這段評價到底是否客觀、準確呢?
同時期的三個人的反應和評價可以用來分析和印證。第一,劉邦的反應:劉邦聽完韓信評價,大喜,感覺和韓信相見恨晚;第二,同樣曾為項羽屬下的陳平評價:“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妾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呼應了韓信“匹夫之勇,千人皆廢”的論斷;第三,酈食其勸說齊王田廣投漢,說項羽“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天下叛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基本照搬和細化了韓信的評論,而齊王毫無異議。由此可知,韓信對項羽的評價,在楚漢之爭時基本已經成了共識,時人的反應已經驗證了韓信的評價十分精準,字字珠璣。
後來,項羽也的確敗在了無人可用,戰略上被劉邦碾壓;戰爭上項羽就像是救火隊長,東奔西跑的到處救火,一會打齊國,一會打劉邦、一會還要打彭越,希望憑著個人的蓋世神武扭轉戰局,但最終還是兵敗自刎,用自己的命運證實了韓信的判斷。
不得不說,韓信看待項羽的眼光的確毒辣,評價句句精準,直擊項羽軟肋。在項羽憑勇武成為天下主宰的顛峰時期,能夠雞蛋裡面挑骨頭,如此客觀精準的發覺對手弱點,並制定戰略取勝,更見韓信功力深厚。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韓信的確配得上“兵仙”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