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衡陽明哥

    沐氏乃朱元璋義子沐英後代。

    1,沐英是明朝開國大將之一,沐英8歲時候逃難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養,沐英和朱元璋情同父子,沐英也為開創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馬皇后和朱元璋都喜歡這個乾兒子,同時沐英這個人從不幹什麼出格的事情。

    明成祖朱隸奪取朱允炆皇位的時候,沐英也沒有進京勤王,而是採取觀望的態度。朱棣登基,明朝各部勢力,也是蠢蠢欲動。政局不穩定,所以後來朱棣才會遷都北平。沐英駐守雲南邊疆,有助於邊疆穩定團結。沐英對明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所以明朝皇帝沒必要誅殺沐氏。

    3、吳三桂本身是明朝山海關大將。李自成進京的時候,本來吳三桂是要投降李自成的。走到半路才得知李自成殺了他父親,霸佔了陳圓圓。

    本身是想進京殺了李自成,奈何勢單力孤,才在多爾滾的威逼利誘之下,投降了清朝。清朝建立後,吳三桂駐守雲南,史稱雲南王。在轄區內有養兵,收賦稅的權利,而且清政府每年還需向吳三桂繳納幾百萬兩軍費。吳三桂在雲南養兵20多萬,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康熙皇帝是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所以決定削藩。

    先前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得到了很多勢力的協助,奪取了幾個省份。後來在清軍的猛烈反擊之下,節節敗退。吳三桂知道大勢已去。為了過一把皇帝癮,在衡陽登基做了一把皇帝。最終病死在行軍的途中,結束了一代梟雄的歷史。

  • 2 # 提起昨天換明天

    這個有本質上的區別,不可同日而語。

    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沐英出身貧苦居無定所以討飯為生,後被已是義軍將領的朱元璋收養,那年沐英八歲。十二歲開始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十八歲時,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

    沐英畫像

    沐英與義父朱元璋及義母馬皇后感情深厚,這種感情是發自內心的崇拜和敬重。並且沐英同太子朱標從小一起長大是玩伴也是朋友。後沐英的死也與朱標突然病亡沐英傷心過度有很大關係。

    吳三桂

    吳三桂對清朝來說是降將,雙方互不信任。清庭給與吳三桂高官厚祿,封雲南王皆為權宜之計,為了穩住吳三桂。吳三桂也不是真心歸降同樣心懷鬼胎,伺機反叛。再加上康熙有意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藩王勢力,最終吳三桂被逼反叛,並在戰爭中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吳三桂是漢人,康熙發自內心的不信任他。

    沐英和吳三桂的結局充分說明了兩人在當權者心中的位置,一個被信任被倚重,一個被懷疑被提防。

  • 3 # 龍角大將軍

    沐氏於明朝和吳氏於清朝兩者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沐氏是明太祖朱元璋養子,冊封過去的,而吳氏是作為投降者對清國有功而冊封過去的。沐氏是朱元璋心甘情願封的,而吳氏則是帶有妥協的。

    沐氏的存在本就是為了拱衛朱標一脈在西南的權威,朱允炆想要對付沐氏,但更為迫切的是削藩。在明成祖朱棣“靖難”時,保持中立,這一定程度上就是站隊朱棣,這也為後來朱棣對付沐氏找不到藉口。朱棣登基後,沐氏也是“自汙”來自保,假裝“廢物”,降低朱棣對沐氏的警惕性。朱棣其後的明仁宗、明宣宗,皆是早崩,再其後的君王都沒有足夠的權威,深陷“復權之爭”,更加不回去動沐氏。

    吳氏在清朝時,完全是個小王國,令皆吳氏而無愛新覺羅,軍政皆自三桂。吳三桂在面對清廷時,也並不想妥協,自汙自保,做個安樂公,清朝會容得下吳氏嗎?

  • 4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因為明與清不一樣,沐氏和吳三桂更不一樣啊。

    首先說說明清的區別,明可以說是朱元璋起兵反暴元,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天下,再加上本身就自認是恢復漢家天下,所以在王朝自信這塊是很強大的,他不會時時刻刻擔心底下老百姓造反,雖然最後也造反了。江南曾經發生過多起暴力抗稅,甚至江南民眾曾經聚集毆打東廠特務,但最後朝廷也沒有進行大規模鎮壓,這就叫自信。老百姓相信皇上是被奸臣矇蔽,皇上相信老百姓是被奸臣逼的沒法活才幹架的,可以說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互相認可的。

    更何況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是從小養大的,並且沐氏後人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誠。

    而到了滿清就不一樣了,滿清首先是以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並且有摘桃子的嫌疑,在皇室權威自信這塊嚴重不足,這也是為什麼康雍乾三朝文字獄頻發的原因,在滿清甚至形成了“莫談國事”的風氣,這與明朝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因為滿清對自己的不自信,那當然看誰都像反賊了啊。

    更重要的是吳三桂有前科啊,吳三桂這人手握重兵,又是一個實封的藩王,滿清連老百姓聚集商討國事都不允許,還能允許一個反叛的漢人王爺長期割據一方?肯定不能啊,不然打葛爾丹或者打臺灣的時候,吳三桂犯老毛病咋辦啊?這種人必須得收拾啊。

    說白了,滿清對自己統治的不自信,再加上吳三桂這人連永曆帝都能親手殺死,實在是讓滿清放心不下。吳三桂自己也非常清楚滿清不是什麼好鳥,如果吳三桂真的放下兵權撤蕃,最後的結局必然是橫死,吳良鋪的結局就是明證啊,再往前孫可望、鄭芝龍哪一個投降後不是被滿清弄死了?既然互相不信任,又都不想死,那還能咋辦?只能是幹起來了啊。

  • 5 # 一般冶行

    第一,因為沐英和朱元璋有情分,吳三桂和康熙只有利益糾葛。

    第二,當時滿清統治者認為漢滿有別,臥榻之旁豈容他人

  • 6 # 正經大俠

    一 吳三桂和清朝的關係 沒有沐王府和老朱家關係那麼親

    二 清朝的既定國策就是領土必須完整控制,吳三桂的割據勢力是不能被容忍的,吳又不願意做太平王爺

    八旗的王爺,愛新覺羅自己家的親王,都得老老實實在北京待著,你這異姓王,能長久世襲嗎?

  • 7 # 都市南鄉子

    拿這兩家相比,提問者也挺有趣。明清不同很顯然,而沐吳兩大勳臣更不一樣。清朝是滿人以少數人統治佔絕大人口優勢的漢族,對異族防範心極強,吳三桂既是投降的異性王,又是統兵大將,一旦政權穩固勢必不容(但應不會趕盡殺絕,削藩解除軍權必須的)。沐英的出身和角色則完全不同!本人八歲跟隨朱皇帝(當時還是江湖草莽,紅巾軍將領),並受為義子,不僅養大他還一路提攜,沐也憑忠勇善戰,榮登開國元勳之列,還被賦予可世襲管理雲南的法定權利。雖說以古代貴族封爵論,沐英國公之位(相當於公爵)還低於大漢奸的親王,但統治者的信任度和實際權利不可比。

  • 8 # 環球小新666

    因為,一個只有幾十萬人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數千萬漢人的帝國,他們最害怕的不是帝國的侵略,而是統治下的百姓。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蒙元跟滿清,或者後來日本人統治的一貫策略,就是抬高自己人的身份,用一個自己人管理數十人數百人,這個是很有危機感的,因為你要統治他們,必須先剝削他們,就突然是同一個民族的剝削都會激發抵抗,更別說是不同民族,這個時候就特別害怕漢人們抱團了,只有一盤散沙才是最好的的狀態。

    但是,如果被剝削的人太多了,他們想抵抗,有找不到讓人信服的領頭是,他們會怎麼辦,肯定會把目光投向同樣是漢人的清朝封疆大吏。如果有這樣想法的人佔據大多數了。那到時候吳家一反叛,勢必勢如破竹。

    所以滿清必須先把最容易吸引普通百姓目光的先處理掉

  • 9 # 圖文繪歷史

    這裡沐氏,指明朝沐英,隨朱元璋打天下,世代鎮守雲南的沐氏,吳氏,指清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為滿清征伐全國立下汗馬功勞,鎮守雲南,最後削藩引發三藩之亂。這兩人同為開國戰將,同樣鎮守雲南,一個深得老朱家信任,鎮守雲南200多年,與明朝共存亡,另一個卻與中央心猿意馬,各懷鬼胎,最後起兵造反,被滅。

    沐王府,也叫黔國公府,府址為雲南昆明勝利堂。

    在早期,吳三桂和沐英一樣,深得清廷信任,但信任的程度始終差那麼一點點,沐英8歲被朱元璋收為義子,馬氏為義母,從小跟著朱元璋在軍中長大,征戰天下,封為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沐英死後追為黔寧王,令沐氏子孫世鎮雲南,從他兒子沐晟開始,封黔國公,此後世襲,並與皇家結親。

    明朝開國功臣,沐王府第一代沐英,家族世鎮雲南200多年,傳12代18任。

    吳三桂,可沒有沐英這麼牛的關係,他是投降的漢將,異族,還不是自願效命,是被逼的沒辦法了才獻關降清的,誰料這麼能打,像收割機一樣,霍霍到了雲南,那時南明的勢力未完全清除,還有戰守需要,於是令吳三桂鎮守雲南,說白了,這是臨時的,當年洪承疇回京時,吳三桂問老上司,自己怎麼才能像沐王府一樣,世鎮雲南,洪承疇說“邊無一日寧”。

    三藩王之首,吳三桂。

    可吳三桂沒把這話放心裡,把永曆帝逮起來弄死了,從此邊患無,有話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個世鎮雲南,一個鎮守雲南,區別可差遠了,沐英是真心實意讓其世代鎮守,可吳三桂終究是個臨時的,幹完就撤,吳三桂說我已經開府建牙了,別談這些,我大清全國賦稅3分之一給了你,還喂不飽,以前打仗忍了,現在沒仗打了趕緊滾蛋,於是反叛。

    圖為平南王尚可喜畫像。

    最後,個人想說,統治者的心思都一樣曲黑,老朱家也就容下了沐氏,其它的全給剁了,沐英是死得早,幸運的保下了全族的世榮,死在朱標後面,搞不好也跟著灰飛煙滅;再說吳三桂,鎮守雲南,花銷太大,國家都頂不住了,自己還佔山為王,有稱帝野心最後反叛,看看尚可喜,也是三藩之一,為什麼被保全,尚可喜5個兄弟、60多個子女,全部與皇族勳貴聯姻,當時族中從軍從政身居高位的不下150人,被奉為清初第一豪族,鼎盛之勢,不可想象。

  • 10 # 卜文刺史

    明朝的沐氏應該指沐英及其家族後代,清朝的吳氏應該就是指吳三桂。兩者同樣都在遠離朝廷中樞的邊境之地雲南開府,都可以稱的得上一方諸侯了。然而不同的是,世代鎮守雲南的沐氏家族,享運昌平200多年而不衰,與明朝共存亡;而引清兵入關、曾為滿清征伐全國立下汗馬功勞、鎮守雲南、最後攪動三藩之亂的吳三桂,卻遺憾地活成了被漢族士大夫和滿清皇室都切齒痛恨的樣子,下場悽慘。

    同樣是有功之臣,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沐氏家族跟明朝皇族的關係要比吳三桂跟清朝愛新覺羅家族的關係更牢靠更穩固,無論從國家利益層面還是從家族情感方面,沐氏家族都比吳三桂更能贏得皇族的信任。而信任,是維持他們雙方關係最基礎最重要的條件。

    沐英8歲被朱元璋收為義子,馬氏為義母,從小跟著朱元璋在軍營中成長,長大後一起跟著朱元璋征戰天下。朱元璋知他的忠義,他知朱元璋的厚德。這份長久的跟隨建立起來的信任,是無比牢靠的。沐英跟朱元璋最寵愛的兒子朱標關係也特別好,情同手足。史載,就是因為朱標不幸死亡後,沐英極度痛苦才心死身隕的。這份深情厚誼,任任何鐵石心腸的人都會感動。朱元璋怎麼可能會容不下他呢?!事實上,朱元璋大規模殺戮功臣,也是從朱標死後開始的,他即便要殺沐英,也沒有機會。還有一點,沐家遠離政治漩渦,在雲南做勢,是穩固邊防的最重要力量。那怕是僅僅處於政治考慮,朱元璋也不會在朝廷裡一邊大規模屠戮軍功勳貴,一邊拿遠在邊防的沐家問罪。再者,沐家對雲南部落土司的管理有效而強勢,土司部落之所以安定不亂也是因為沐家一有恩德於他們,二為威勢。一旦朱元璋利令智昏,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剷除沐家,那雲南之亂就是天大的動亂了。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考慮,朱氏皇朝都不會輕易對沐家下手。沐英死後被追為黔寧王,朱元璋令沐氏子孫世鎮雲南,從他兒子沐晟開始,封黔國公,此後世襲,並與皇家結親。這份榮耀,常人難以企及。

    而吳三桂呢?他可沒有沐英和皇族如此親近而親密的關係,他與皇族的關係,是基於形格勢禁之下的一時利益考量。他們的關係基礎是很薄弱的,甚至是各懷鬼胎的。

    1644年,崇禎在進退失據之下,無奈吊死煤山。而作為關寧鐵騎的統帥,大明的忠臣,他已經無君可忠。李自成進北京,抄了他的家,殺死了他的父親,搶了他的愛妾陳圓圓,他與李自成的仇恨,也無可調和了。他本身的軍事力量又不足以消滅李自成,為自己報仇。無奈之下,他才想到引第三方力量來合作對付李自成,不成想多爾袞太強悍,太富有心機了。結果逼不得已,只有投降清廷了。這份投降包含太多的無奈和不甘心,在為父報仇雪恨這一重大事件上,他又不得不為。所以,吳三桂與清廷的關係,基礎是極其薄弱的。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必然生亂。

    此後,清廷成了他名義上的主子,他像忠勇的獵狗一樣,一路殺伐,進軍到雲南。此時,南明的政治軍事勢力還未被完全清除,處於戰守需要,清廷令吳三桂鎮守雲南,說白了,這只是臨時的,一旦局勢穩定,清廷置他於何地,還不好說。一因為他是降將,忠誠度低,而是因為他是漢族,非滿洲人。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清廷對他的重工用也是基於一時的政治利益考量,絕不是對他有多深的信任感。

    當年洪承疇回京時,吳三桂問老上司,自己怎麼才能像當年的沐王府一樣,世鎮雲南,洪承疇說“邊無一日寧”。於是,在寫給朝廷的奏報裡,不是這裡動亂了,就是那裡少數民族叛變了,等等,唯一的目的就是向朝廷要錢,當時清廷全國的稅收也就五六百兩白銀,吳三桂的軍費開支則是九百萬兩。很顯然,他是借朝廷的勢力鞏固自己的實力,一邊招兵買馬,一邊對雲南周邊勢力吞併蠶食,成為真正的“平西王”,朝廷之外,他吳三桂實力最強大,三番之首實至名歸。勢力越強,野心越大,考慮到他當初投降清廷時所受的委屈和以及被多爾袞壓制的不甘,後來他的反叛我們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明朝的包容度以及基於國家法理正統上的自信心,遠遠超過清朝。

    明朝是朱元璋起兵反暴元、滅張士誠、敗陳友諒,一塊地一塊地地透過一刀一槍憑勢力和能力打下來的天下,再加他上本身也是以“恢復漢家天下”為政治口號的,所以無論在王朝自信方面,還是國家正統性方面,都有強大的心理基礎。他不用時時刻刻擔心底下的老百姓們造反。即便老百姓們真的造反後來被鎮壓了,老百姓相信皇帝一定是被奸臣矇蔽才出此昏招的,而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則相信老百姓們一定是受到貪官汙吏的逼迫無奈才動亂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能夠互相認可和理解的。

    而作為地方長官的沐英,一方面治理地方有方,二是朱元璋從小培養,他們的彼此理解和認可,如老百姓和朱元璋。沐氏家族後人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皇權的擁護捍衛以及對朱氏家族的忠誠。

    而滿清王朝就不一樣了,滿清首先是以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以少數的滿洲人統治數量極其龐大的漢人,他們一沒經驗,而沒見識,並不懂得怎麼治理,所以心理沒底兒。其次,他們也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入主中原,開進北京城,是因為漢族勢力內鬥導致實力衰敗他們才有機可乘。假如吳三桂和李自成聯手,拋棄個人恩怨隔閡,他們還會有機會嗎?他們能改朝換代嗎?在入主中原這一事情上,他們運氣好到無以復加。他們心知肚明。在皇室權威自信這方面,他們深感不足,所以他們才會做兩方面工作,一就是剃髮、圈地、投充、逃人等,從身體物質上控制漢人,二就康雍乾三朝頻發的文字獄事件,從精神層面徹底摧毀漢人思想。刑罰越狠,越能證明他們心虛。

    正因為滿清對自己的不自信,所以,無論看誰都覺得像反賊。如篡周自立的趙匡胤,做了皇帝后看哪個兄弟都是威脅,用金錢把他們打法得遠遠的。沒成想,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被二弟謀了性命,皇位也丟了。清朝初年的統治者,大都是這種心理。

    隨著康熙的成長強大,加上輕易地就剪除了權焰熏天的鰲拜這一壯舉,他的自信心膨脹了。他下令裁撤三藩,通國家大權於一身,擺脫三藩力量對皇權的羈絆,惟己獨尊。他曾說,三藩力量,你裁他們要反,你不裁,他們也要反。

    而吳三桂呢?一個連自己擁立的永曆帝都要殺死的人,怎麼可能會受到皇家真正的信任?!在他看來,他反,康熙要辦他,他不反,康熙同樣要辦他。從孫可望到鄭芝龍,再到吳良輔,歸順了又怎麼樣?清廷不相信他們!清廷用他們的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給吳三桂提個大醒:束手待斃死相也很難看!

    作為勢力最龐大的吳氏集團,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容於朝廷,反也好,不反也罷,最後的結局不可能比以上三位更好。也可以說,吳三桂反叛清廷,不完全是一件錯事,其中有無奈和不得已。然而,他先擁立永曆帝,後又親手殺死永曆帝,是一件既愚蠢又壞透了的事,他同時把自己置於漢族士大夫們的口誅筆伐和滿洲鐵騎的囂張凌厲攻勢之下,豈有不身敗名裂的道理?

  • 11 # 葉秋6697

    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首先是出身身份不同。雲南沐英是太祖養子,感情深厚,又一向忠心耿耿,備受信賴;吳三桂的為人大家都知道,身為貳臣,大節有虧,功勞雖不小,如何能讓朝廷放心?其次政治形勢不同。明初分封諸侯是國策,封王守邊的並非沐氏一家,相反清初分封三藩更多的是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畢竟清朝中央集權一直很嚴厲,宗室親王也都是有名無實,更何況是外姓異族;三者統治基礎也不同。三藩只是名義上的臣屬,實際上已經是獨立王國,軍政俱不受朝廷節制,而且相互之間勾連往來,對滿清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急欲除之而後快。

  • 12 # HuiNanHistory

    沐氏,就是指朱元璋的養子、明朝開國名將沐英的家族,他們世代鎮守雲南,直到南明滅亡。

    至於吳氏,顯然就是指清初三藩之一、“平西王”吳三桂的藩鎮。

    其實,這兩者沒什麼可比性。

    你不要光看明朝容下的沐英,還有看哪些朱元璋沒能容下的幾十萬名功臣及功臣親眷,這些人砍頭的砍頭、剝皮的剝皮、剁碎的剁碎。清朝可沒搞過這種事。

    同理,你不要看清朝沒能容下的吳三桂,要看清朝最後容下的尚可喜、耿繼茂家族。

    都是三藩,但清朝最後只殺了跟著吳三桂造反的尚之信、耿精忠這兩人,尚可喜、耿繼茂的其他後人都活得好好的,甚至還官拜高位。

    就以尚可喜為例,他的後代有14人與皇室宗親聯姻,家族先後有150多人為官。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時,五大臣之一的尚其亨就是尚可喜的第七子、和碩額駙尚之隆的後代。

    因此,吳三桂的這個下場,其實並單純不是清朝容不下他的問題,而是吳三桂給清朝的選擇不多。

    清朝顯然不會縱容吳三桂長期佔有雲南,這本來就是暫時性的舉措。更不用說,每年要撥給吳三桂大量的軍餉,國家還做不做其他事了?

    與明朝相比,清朝有很多其他事業——諸如開邊拓土,這都是明朝做不到的。這才是要削藩的根本原因。

    但是,清朝也不是不給吳三桂退路,尚可喜、耿繼茂家族的待遇已經證明,只要吳三桂原意撤藩,榮華富貴不會改變的。

    總而言之,清朝比明朝還是好太多了。

  • 13 # 文史並蒂

    明朝沐氏的首任王爺叫沐英,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此人對老朱家非常忠誠,馬皇后死後沐英悲痛欲絕,一病不起;朱標死後,沐英直接悲傷過度,追隨而去。對於這樣的一個沐式,明朝並沒有什麼不放心的,恰恰相反,有他們駐守雲南,老朱家的皇帝可以放心的對付北方的邊境之患。

    清朝的吳三桂就不同了,想當初,此人投靠滿清只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想借助滿清之手為自己報仇,並不是真的想讓滿清接收中原,當然後來看到大勢已去,也就徹底投降了滿清。

    即便如此,滿清也不敢放著這麼一個人在雲南,萬一哪天他起兵造反,那其實是很尷尬。再說滿清自詡高人一等,本身就看不起漢人,不願意讓漢人擔任高職,吳三桂被清算是遲早的事,只不過康熙皇帝急著想對付葛爾丹,不想在雲南邊境留這大患,提前先收拾了吳三桂而已。

  • 14 # buyi布衣

    沐英是貧苦出身,深切感受了元廷的殘暴無道,成為朱元璋的義子後跟著南征北戰,而朱元璋起義反抗的是殘暴無道的蒙古人政權元廷,這點同為漢人的沐英肯定是極為認同的,在成長過程中沐英的品行深受朱元璋和馬皇后喜愛,視同己出,並被賜姓朱。在追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在朱元璋稱帝后為了消除皇位繼承隱患才將朱英恢復原姓,沐英也毫無怨言,出於心中愧疚和朱英在大明王朝建立中立下的汗馬功勞,朱元璋下旨沐氏世鎮雲南、並賜下丹書鐵券,證明了朱元璋對沐氏的信任,在太子朱標死後,沐英悲傷不已,不久也隨著朱標逝去,也證明了沐氏與明王朝的忠心,雙方是相互信任的,而吳三桂出身遼東將門世家,本是一個野心家和投機者,作為明末遼東將門勢力的代表,在大明、大順、清政權中不斷投機,是半路被逼無奈才加入清政權,而且雙方只有利益和利用,無半點感情可言,清政權讓吳三桂鎮守雲南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利用漢人打擊漢人政權,待永曆小朝廷被滅以後,清廷肯定也會卸磨殺驢,除掉吳三桂,其實吳三桂和清廷都知道他們都不可能一直並存,只是剿滅大明殘餘勢力的相互需要,清廷需要利用吳三打擊明朝殘餘勢力,吳三桂同時也需要清廷的支援,畢竟大明朝的覆滅有也吳三桂很大的“功勞”,在漢人眼中他就是個不忠不義的叛將、漢奸,所以在明朝殘餘勢力消滅的差不多了以後,雙方並存的條件消失時,清廷不可能再讓一個幾乎獨立的漢人勢力出現在自己的版圖裡面,所以雙方兵戎相見是必然的,二者獨存其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人為什麼都那麼虛榮呢,什麼都攀比,哎都是什麼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