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北最光陰

    在我看來,暴秦之所以被稱為暴秦,原因應該有三:

    其一,秦國重用法家打壓儒家,後世文人卻大都是儒家子弟。

    孔子周遊列國獨不入秦,自此之後山東六國和天下士子皆鄙視秦國,有這麼一段淵源在此,霸道總裁秦始皇自然不會對儒家有什麼好看法了。

    若是儒家爭氣也就罷了,秦始皇或許還能高看儒家一眼,可是秦國一統六國之時,就連最弱的燕國都有荊軻刺秦之事,唯獨有大國之稱的齊國不戰而降,齊國想來都是以儒家作為治國學說,秦始皇就更加看不起儒家了。

    因此在秦國的時候,儒家的地位是很低的,如此而來,儒家對於秦國自然也有怨氣,自漢之後的文人士族又以儒家為主,所以秦國的風評自然也就不會好了。

    其二,秦國嚴刑峻法勞役沉重,百姓不堪重負。

    和山東六國相比,素以法家治國的秦國刑罰和勞役是十分沉重的,再加上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修建馳道、建造長城,這種種大專案的開展,也讓天下百姓揹負了沉重的負擔,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因此在那個時候秦國的風評也不太好。

    其三,大漢代秦,宣稱暴秦是政治正確。

    秦國若不是二世而亡,後世皇帝可以減輕徭役與民生息的話,秦國的口碑或許還能轉好,但是秦國二世而亡,取而代之的乃是大漢!

    秦國覆滅、大漢代秦,暴秦便只能是暴秦了,這就是政治正確。

    深耕歷史文化,每天都會分享歷史軍事文章,喜歡請關注。

  • 2 # 潦草人生不負韶華

    秦始皇主要的成就在於統治六國,北上抗擊匈奴,南下守住南中國,完成了真正的中國統一。眾所周知在各開國皇帝完成統一之後,首先就會殺害所有的功臣從而穩定地位。而秦始皇並沒有殺害一個功臣,而是高官俸祿。

    而為何秦國在統一六國後短短15年就滅國了呢?在秦朝統一六國後,兵力太過分散,蒙氏兄弟帶領三十萬將士誓死抗擊匈奴。而又讓趙佗帶領50萬軍隊平定南中國。而此時咸陽只有區區幾萬人在保衛始皇帝。秦始皇早已知曉會有人起義來反秦,在趙佗平定南中國後。但秦始皇下定密令,如有反賊作亂,爾等要堅守國土,不許北上秦王。大意就是如果有人來反我,你要守住華夏的國土,不要讓匈奴因為中原內戰而入侵中原,讓百姓不得安生。要不然即使我們統一了中原,也照樣對不起百姓和祖先。這就是為什麼項羽、劉邦等大軍攻入咸陽城時,趙佗選擇隔岸觀火不去救秦,從而保住了中國的版圖。如此深明大義的皇帝被扣上了暴秦的帽子。而南中國是哪裡,就是廣西、廣東、海南等地,包括現在的香港澳門。

    始皇帝把民間的好書等等全部收集到咸陽城看管起來,為了起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打造一個真正的國家首先要統一文化,統一貨幣。而焚書者為項羽,項羽進咸陽城一把大火燒了秦宮,包括始皇帝從民間收鐮上來的書。再說後者坑儒,實際坑的不是儒家而是那些方士,方士們騙了秦始皇可以長生不死,秦始皇殺掉了一些方士。一個殺20萬秦軍的項羽都沒有稱為暴君,秦始皇竟然被稱為暴君。

  • 3 # 253809

    題目說的是秦國,不是單指秦始皇,還有胡亥,秦始皇統六國後也有點驕傲做了些不好的事,不過主要在胡亥和趙高身上,再加上當時民間不少六國的後人發洩對秦國的不滿,還有當時雖然六國已經統一但只是版圖統一但是民心還沒有統一,秦國統一天下後沒有及時安撫民心發展生產修補戰後給百姓帶來的傷痛,還四處徵招民工大興土木民怨四起

  • 4 # 支付寶基金韭菜頭頭

    除了秦朝當時的一些政策之外也有別的客觀原因。

    我認為一個就是秦朝當時統一中國的時間不長。各個國家國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還比較強,不認為自己是秦朝人。像楚國認為自己亡國比較冤,反秦情緒比較強烈還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秦朝的持續時間從前221年到前207年,但實際上前210年秦始皇一去世,政局就一直比較亂。實際上的穩定時間很少,沒能夠促進全國大融合,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政治宣傳。

    後面建立西漢的漢高祖就屬於楚國人,早期對秦的觀感就比較差。史書都是後面的朝代根據記載為前朝修。當時的記載就不怎麼樣,後人的觀感也不怎麼樣,整個評價偏差就比較正常了。

  • 5 # 商文君

    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並且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何等豐功偉績。但隨著秦二世而亡,一個“暴秦”的名頭就按了上來。秦真的殘暴麼?使得天下民不聊生,只能推翻麼?

    秦國遵從法家,並且制定了嚴密的法律體制,秦國就是在這種嚴密的制度下,橫掃六國,氣吞萬里如虎。

    而同樣的制度,在秦國大一統之後對其他六國子民實行,就成了殘暴的制度。難道秦國子民和其他六國子民不一樣麼?這肯定不是,原因在於秦國先進的制度——封建制。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是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而秦國就是在商鞅的帶領下轉變的最快最徹底的國家,而類似楚國,一直到滅亡,國內都存在無數大貴族的封地(楚王無權干涉的封地)。先進的制度消滅了落後的制度,秦國也就戰勝了其他六國,但隨著秦國制度的強制推行,原六國權貴利益都受到嚴重損害,他們又都是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掌握社會的話語權,所以秦國就成了“暴秦”。這“暴”不是對民眾“暴”,而是對原六國權貴的“殘暴”。

    秦朝繁重的服役不過是兩個方面,一兵役: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二徭役: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修阿房宮。秦朝兵役不過是兩場勝利的戰爭,而戰國時期,各諸侯是年年征戰,無論勝負都傷亡慘重,絕對比秦朝兵役悲慘。而徭役中最沉重的就是修築萬里長城,但小編這裡要說,為啥萬里長城要用修築一詞而不是建造一詞?這是因為萬里長城是在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的基礎上修築的。集全國之力修築長城,與一諸侯國自我修築長城相比無疑死輕鬆的,並且還不死人。一場長平之戰趙國傷亡45萬,秦國傷亡30萬,共計75萬人,但整個秦朝的兵役、徭役死亡人數肯定是無法與之相比。所以秦朝服役是正常的服役,不是殘暴的服役。

    秦國因法家而興起,法家也為秦國制定了嚴密的法律法規。秦國統一後後世都批評秦朝刑罰嚴酷,但很多人都忽視了秦法漢隨,漢朝的法律制定幾乎是照搬秦朝。同樣的法規換了一個朝代就再無嚴酷的批評,是法規的問題麼?不是,是成王敗寇的問題。

    焚書坑儒,儒家由孔子建立,遵從周禮。而秦朝正是周王朝的滅亡者,也從周王朝的奴隸制變為封建制度,這時候一堆儒生大力宣傳週王朝的禮儀與好處,宣揚反秦言論,秦始皇能放過他們麼。並且焚書坑儒只是燒燬周禮與儒家學說,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並無焚燒。但後面的朝代都是儒家思想,秦始皇這麼打擊儒家,儒家的徒子徒孫能讓他好過麼。

    “暴秦”只是後人給秦朝扣上的帽子,至於“殘暴”的真相,早已隱藏在歷史的河流!

  • 6 # 提壺阿七

    你好,“暴秦”之說甚囂塵上,那秦它真的暴麼?暴在哪了呢?

    秦法嚴苛?劉邦初入咸陽時雖然宣佈“餘悉除去秦法”、約法三章,但在西漢正式建立後命蕭何重製律法、於是在原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補充訂為《九章律》、成為漢朝重要法典。但秦法輕罪重罰、法律細緻、事皆決於法,“秦法繁於秋茶,而網密於凝脂”,秦孝公期間推行變法歷三十年、秦惠王登位後雖誅商鞅、但延續新法,可以說秦法在秦一地經歷數十年才真正普遍接受,而秦統一全國才十五年(公元前221-前206年)、即使加上滅六國期間(公元前236年-前221年)總共也才30年,時間短、地域廣、民俗多,秦法推廣起來肯定矛盾重重。徭役沉重?兵役上,始皇帝遣30萬大軍北擊匈奴、50萬南征百越,可是主力大多是秦兵。修長城、靈渠、阿房宮、驪山等工程確實需要大量人口,不過資料顯示秦初還是主要以刑徒、奴隸為主、勞役也主要在本郡本縣作業,但秦一統之後尤其到二世胡亥即位後,大肆徵用閭左貧農、贅婿、商販等,《史記·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皆次當行,為屯長”。掀起反秦大旗的陳勝、吳廣就是閭左貧民。同車軌、修長城、靈渠等功在千秋,不過確實不恤民力。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制度上的變化沒有及時同化、行之操切,秦廢分封行郡縣,權力集中於中央,這樣六國遺老遺少、那些貴族的特權自然就減少了;秦時以法治國、法家昌盛,自然壓迫到儒家,而後世獨尊儒術,自然加以鄙夷,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暴秦之名自然愈演愈烈。

    漢武帝北擊匈奴、遠征大宛、兵伐朝鮮、開發閩越,但世人稱之為“強漢”,如果秦二沒有那“二”、秦沒有二世而亡、則無愧“烈秦”之名。

  • 7 # 囈語君

    其實秦始皇談不上是暴君,這個是歷史和我們開的一個天大的玩笑,不能說他是暴君,雖說不上聖君,但是明君還是可以的。而歷史所傳的暴秦無非就是指的三件事,修長城、焚書坑儒還有一個違反祖制。

    要說這三件事,其實都沒有什麼可說的,統一國家,自然要修內政,抵禦外敵,還有就是最重要的改革體質。這是每個王朝建立後,都做過的事情,憑什麼後世做的,秦朝就做不得?

    1、首先我們來看焚書坑儒這件事

    據《秦始皇·本紀》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衛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本意並沒有說是將所有的書籍全部燒掉,而是明確了民間應該燒的書:

    第一、史書方面:《秦記》(秦國的史書)不燒,燒六國的史書和周天子的史書。

    第二、儒家方面:《詩經》和《尚書》燒掉,其餘的不燒。但《春秋》屬於史書,所以也在燒之列。

    第三、諸子百家全部燒掉

    而燒書的目的就是統一國家的思想和教育,這個好像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吧。而對於全國的書籍,也不是全部銷燬,在官方還專門設計了儲存古籍的地方,有點像現代的圖書館一樣,進行收錄全國的書籍。這個對於後世的文字獄來說,那都是小菜一碟。

    而且在時間上還給於足夠的緩衝時間,三十天的時間,已經給準備走小動作的人,足夠的時間來處理善後事宜,而秦始皇的目的也就僅僅是在統一後,避免思想混雜,不利於管理和溝通。

    然而我們說書既然已經儲存在了當時秦朝的圖書館裡,那麼為什麼後世很多書籍都丟失了呢,很多人就把這個傳承問題,歸結到了秦始皇身上。其實這件事並不怨秦始皇,而是我們傳頌的大英雄項羽做的壞事。本來書籍都儲存在阿房宮內,但是項羽幹個啥事,放火燒掉了阿房宮,而且將內部的金銀搶走後,書籍根本就沒有當回事,一把火就結束了這做雄偉的圖書館。

    有人說項羽是個英雄,然而他英雄在什麼地方,難道僅僅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嗎?焚書的罪過其實他才是原罪,而秦始皇是給項羽背了黑鍋。而作為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人小混混,都知道從中操運書籍,以便儲存,而作為貴族項羽沒有,這也許就是貴族與庶人的差別吧。

    還有就是坑儒,其實坑殺的不是儒生而是方生。坑儒一事,其實是方生惹得禍,跟儒生沒有關係。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一些研究神仙、方術、陰陽五行的方生就投其所好,自稱自己能找到仙草,能煉出長生不老藥,於是就封他們做官,給他們金銀財寶。搞了半天,長生不老藥也沒弄出來。一些人開始害怕了,攜帶鉅款跑路了。就是典型的跑路黨,跑到日本就不回來了。注意,這些人找仙草也好,煉丹也好,都給了他們鉅額的財富,讓他們研究長生不老藥。結果這幫人,大多數跑了。好,大怒!要坑殺這些方生。在咸陽郊外,坑殺了460人。

    一些靠傳銷洗腦的騙子,在欺騙了秦始皇后,被秦始皇殺了,這有什麼過錯呢?這種事情在後代的王朝中,這都不是事,不然也就沒有“欺君之罪,其罪當誅”這個說法了,而秦始皇並沒有株連他們的家人,而是將這個詐騙團伙給處理了。

    2、修長城錯了嗎?

    修長城這件事,其實在戰國時代各國已經修建了長城,但是為什麼單單秦始皇修長城就要受到詬病呢?

    其根本原因還是亡秦之心不死,各國的知識分子或者貴族,不能接受國家的統一的結果,不能接受國家滅亡的打擊,因此對於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以放大無數倍。

    修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保證北方的人民安居樂業,這是為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活,建造壁壘。最終維護的是整個國家的利益。有了長城北方就可以安定,難道您非要認為宋朝時期天天被遊牧民族打劫好嗎?而修長城其中一個就是“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被後世廣為傳頌,以此來證明秦始皇的殘暴,所以在同情弱者的認知下,秦始皇也只能背鍋了。但是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孰重孰輕,正常人都可以分的清楚,那些情情愛愛的是八卦一下就好了。

    還有一個就是陳勝吳廣起義,這個就更無厘頭,起義的理由就是誤了幾天工期,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然而這也只是陳勝吳廣的說法而已,其實真相併不是如此。

    在1975年,湖北出土了一件國家級文物,他是秦朝法律的秦簡。上邊就記載了關征發徭役的記錄,大致內容就是,如果不徵發,就罰兩副鎧甲。如果推遲了3-5天才到,會被口頭批評。推遲6-10天,會被罰一個盾牌。推遲了10天以上的,罰一副鎧甲。因為下雨延期的不罰。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當時秦朝的法律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殘暴,甚至還挺寬鬆的。

    長城的修建是利於千秋的大業,並不能將兒女私情或者一些別有用心人,所能徹底磨滅。長城在秦朝有,在明朝也有,到了清朝才徹底淪為了擺設,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可以說足足庇護了古代的整個封建王朝歷史。

    3、不尊古制

    其實這一點才是後人對於秦始皇最大的抨擊,在秦始皇之前,採用的都是諸侯分封制,而到了統一全國後,開始實行的是郡縣制。這對於我們後世來講,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對於當時的六國的貴族階級來講,這就是要他們的命啊,特權從此再也沒有了,爵位、封地、國家全部都丟失了,而他們也就淪為了普通的民眾。這個才是他們真正不能接受的。

    但是在描述秦始皇暴政的時候,這個就不見了蹤影,所有的核心點,其實就在這個地方,而使用其他的方式,都是在為這個最終的目的來掩蓋。秦朝的失敗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新的制度,不能被依舊的貴族接受,待秦二世中央政權出現動盪時,遭到了舊的社會體質利益集團的反撲,在我們現代有一種說法,叫“復辟”,而項羽滅掉秦國後,恢復分封制就是一種“復辟”。

    但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不會因為某個人而改變,在劉邦建立國家後,也是採用分封諸侯,但是最處理完異姓王反叛後,定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其實在這個時候,劉邦已經體會到了秦始皇規定的郡縣制的偉大。但是在漢朝並沒有像秦始皇那麼急躁,而是選擇緩緩圖之,最終在漢武帝時期徹底顛覆了這種分封制,雖然還有侯爵,透過“推恩令”的實行,諸侯也就僅僅是個名號而已。比如我們在《三國演義》中說關羽是“漢壽亭侯”感覺是很大的一個官職,但是這個職位就僅僅相當於一個村長而已。

    在近代有個大學者,叫胡適,他有句名言,說“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有些事情也許史書是對的,但是有些事情也許就不是那麼回事。看歷史不能看一個典故就來評判對錯,其實對與錯也只是作者的一面之詞而已。尊重史書,但也不能迷信史書。

    我的觀點就是:秦始皇其實被冤枉了很多年,而這一切的罪過就是秦皇朝太短暫了,而始皇帝改革的方式過於急躁,如果像漢朝一樣緩緩圖之,也不會二世而亡,更不會留下千古罵名。而項羽其實並不是傳說中的那樣-是個蓋世英雄,對於中華文化的損失,他有很大的責任。

  • 8 # 妮兮看歷史

    在我心中秦國是中華文明的源泉,看過很多遍大,對這些不知道歷史,而隨意汙衊秦國的行為感到很憤慨,無知不要緊,但是你無知地汙衊一個時代就是你的無恥。就如你用漢字,其實是秦國時代發明的一樣,別用著人家的東西還說人家不好。如果你看過這個帖子,還說秦國是暴秦,我哦只能說明你無知。因為我很崇尚大秦帝國,瞭解很多秦國的情況,在此為秦國澄清一些事實。暴秦說的一個根據就是秦法酷烈,這一立論如下,秦法繁細,法律條目過多;

    2,秦法刑種多,比古代大為增加;

    3,秦法刑法過重,酷刑過多;

    4,秦時代罪犯多的驚人;

    5,秦法專任酷吏,殘害百姓;

    所有的指控都有個先天缺陷,說著五事實指正或者基本的數字論證,而只有盡情的大而無當的怨毒咒罵。羅列代表證據情形大體如下:第一論據,

    晁錯謂之“法令煩僭”並未嚴明秦法法條究竟幾多,亦未言明究竟如何煩亂慘痛,而只是宣洩自己的厭惡心緒。第2,3論據,除

    稍有列舉雲:“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三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外,其餘盡是“貪狼為俗”,“刑罰暴酷,輕絕人命”之類的宣洩指控。第四論據更多渲染,“囹圄成市,褶衣塞路”。“刑者甚眾,死者相望”等等。第五論據也僅是此等言辭“獄官自斷,生殺恣意”等等。以上皆無確切的證據,然而蕭何,張蒼對秦法典籍的搜尋,不可能對具體的事實沒有掌握和了解,如果真如事實所言,那麼他們只要公佈事實就可以在精神上扼殺了秦國的。只要稍具客觀性,開列秦法條文以具體分析論證。之所以不能,只能指斥不能論證,基於歷史背景,我們只能說明這種以為指控秦法的方式,是一種政治需要,而不是客觀事實。

    秦法真相

    一,秉承文明史意識

    秦國法治及秦帝國法治,是

    歷史上唯一一個自覺的古典法制時代,在中國文明史上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秦以前,中國是禮制時代。秦以後,中國是人治時代。只有

    到哦秦始皇統一中國的160年上下,中國走進了古典法治國家。這是中國原生文明乃至整個古典文明時代都具有的歷史進步,其總體的文明價值是沒有理由否定的。

    二,認識秦國是戰時法治特質

    秦國基於

    社會的“求變圖存”精神而生,是古典的戰時法治,而不是常態法治。也就是說從商鞅到秦始皇一統中國,中國都處於戰時法治的狀態,一種戰時法治能穩定持續百餘年之久,這意味著這種戰時法治的成熟和有效。三,認知戰時法治的秦法特質

    1.注重激發社會效能

    2.注重維護社會穩定性

    3.注重社會群體的凝聚力

    4.注重令行禁止的執法力度

    5.注重發掘社會創造的潛力

    因此可知秦國法治的創造性無與倫比

    第一效能,秦法創立了“獎勵耕戰”的激賞軍功法,使得軍功爵位不再僅僅是貴族特權;

    第二效能,秦法確立了重刑原則,著力加大對犯罪的懲罰,並嚴防犯罪率的上升;

    第三功效,秦法創立連坐相保法,著力是整個社會同過家族部族的責任連線,形成一個榮辱與共的堅實團體;

    第四功效,秦法確立司法權威,極大加強了執法力度,不使法律流於虛設。

    第五功效,秦法確立了移風易俗開拓稅源的法令體系,使得國家的財力戰力在刻意不依靠戰爭掠奪的情況下,不斷地獲得自身增長。

    重賞,重罰成為戰時法治的永恆特徵。我們對諸如連坐法等最為後世詬病的秦法,自然會有一定的歷史間接。然而後世為何到近代才將連坐法消失呢,期間意義何在?何以歷代皆斥責秦法,而又對秦法最為“殘苛”的連坐制度繼承不駁呢,這種公然以秦法為犧牲而悄悄獨享其效能的歷史虛偽,值得我們今天肯定嗎?

    四,秦法的社會平衡性,使其實現了

    高度的公平和正義原則激賞與重刑平衡,尊嚴與懲罰平衡,立法深度和司法力度平衡,改進現狀與發掘潛力平衡,族群利益和個人責任平衡,國家榮譽和個體奮發平衡。法治平衡的很直,是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正因為秦法具有高度的社會平衡性,所以才成為樂於為秦人接收的良性法治,才能成為具有高度凝聚力與激發力的法制體系。

    在一個犯罪成本極高,立功效益極大的社會中,人們沒有理由對犯罪的壓力懲罰,而對整個法治不滿。否則,無以理解秦人何以能在一百餘年中持續奮發,並穩定強大的歷史事實。荀子云:“秦四世有勝,數也。”何謂數?不是法治公平正義之力嗎?在中華文明史上,有過以罪犯成軍平亂的歷史事實嗎?可是在秦國,卻發生了在70萬罪犯中遴選數十萬平叛大軍的特異事件。而且後來事實是:章邯這數十萬刑徒軍戰力非凡,幾乎和秦軍主力相差無幾,以致被項羽集團認為純正的秦軍而坑殺。

    這一歷史事實。說明了一個法制基本現象:只有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法律,才能使被懲罰者的對立心態消除。罪犯並不因為自己伸手重刑而仇恨法治,只有在這樣的法制下,他們可以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拿起武器,維護這個種種懲罰了他們的國家。

    看完後如果你認為改變了秦國在您心中的印象,請您支援下,希望您可以轉帖,因為我看了11遍大秦帝國,知道作者就是為了讓我們後人瞭解真正的秦國。我只是不想看到我們的先祖被後輩誤解,如果您還是認為秦國為暴秦,那麼我還會後續地轉載大秦帝國的史實來讓您瞭解真正的秦國,如果您想了解真正的秦國,可以看看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 9 # 沐曦9279671867

    公元前221年,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樣一個擁有巨大影響的國家卻是一個短命王朝,只存在了十多年,於公元前207年滅亡,這和秦朝的“暴政”是分不開的。

    其一、繁重的徭役。秦男子17歲就需到官府登記戶籍,開始服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修築長城等,當時全國人口有二千多萬,這些工程再加上修馳道等其它徭役,每年徵調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杜牧做《阿房宮賦》記載:“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至此一項看出怎樣的勞民傷財。

    其二、沉重的賦稅。秦朝的賦稅名目繁多,包括田租、田畝附加稅、口賦、算賦、戶賦、關市之稅、商品稅、稅目和稅率情況。秦國百姓承受著沉重的賦稅剝削,生活極度艱難,成為引發秦末農民起義原因之一。

    其三、殘酷的刑罰。秦朝在死刑中又增加了“具五刑”。《漢·書·刑法志》曰:“當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詛詈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其”,可見其多麼慘無人道。還有其它流放、株連等。陳勝吳廣起義和這刑罰的制定是有很大關聯的。秦二世元年,朝廷徵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途中在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秦律該殺頭,情急之下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動搖了秦王朝的根基,為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條件。

    其四、秦二世胡亥殘暴的統治。胡亥用非常手段取得了皇位,與趙高狼狽為奸 ,指鹿為馬,因擔心諸公子及大臣疑而不服,秘密將他們殺害。秦二世聽信趙高之言,長居宮禁,趙高專權,“用法益刻深”,比秦始皇時期更殘酷。因暴政在位三年而亡。

    秦暴政阻礙了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統治者和農民矛盾不斷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為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10 # 使用者8584196787334

    所謂暴秦 是後世反叛者或者說起義者對前朝不滿的口號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暴秦也有一定道理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秦以法家而強國進以滅六國一統天下,後獨行法家而亡之,後世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興之。這就是法家和儒家思想的適用 時事不同講究的治世方法不同,秦漢做個榜樣讓後世明白了道理

  • 11 # 任微言卿

    秦國結束了紛紛擾擾長達五百年的舊時代,開啟了天下大一統的新時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王朝——秦朝,確立了“百代皆行秦政法”的國家政治制度,僅憑這一點,大秦的功績就足以彪炳千古。

    但無論是秦朝的歷史功績,或是秦朝的施政過失,都要客觀、全面、辯證的看待,不能過度美譽,也不能一概抹殺,實事求是才是正確的態度。為什麼有“暴秦”的說法

    秦國破舊立新,富國強兵,逐步吞併六國,走“海內一統”之路,是中國歷史上未曾有的大事件。習慣了分封制、諸侯制的先秦時代人民,在心理、環境上需要一個適應的時間和接受的過程,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歡迎、都願意華夏統一。

    一方面,舊制度、舊勢力在垂死掙扎。六國舊貴族和反秦復辟勢力時時作祟,為了找回昔日的榮耀和權力,舊貴族和復辟勢力不斷惡毒攻擊秦始皇,甚至造謠出“秦始皇是私生子”、“焚書坑儒”等或者不實、或者以偏概全的謠言,以解釋反秦的合法性。一方面,代秦而興的漢朝君臣的需要反秦這一口號。舊貴族們一門心思反秦,漢朝的建立其實純屬意外,是個衍生品。建立了漢朝的劉邦和豐沛集團的很多人,原本是大秦“體制內”的人,他們的政治動機就決定了不可能公正地評價秦始皇。造了大秦的反,必須要找藉口,所以反秦就成了漢朝君臣們的政治需要,只有罵秦罵的越狠,才能證明漢朝建立的必要。客觀看待秦朝的歷史功績(一)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

    春秋戰國五百年,天下兵戈不息,社會混亂,民生痛苦,一直處於融合與兼併的過程中,壯者散至四方,老弱轉死溝壑。

    秦朝以戰止戰,滅六國,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實現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為今天華夏疆域奠定了基礎。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秦始皇刻石

    秦朝實現大一統之後,“廢封建,置郡縣”,建立了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

    在中央,以皇帝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機構,提高了中央政府對基層的統籌和排程能力,非常適合治理幅員遼闊的中國。

    在地方,徹底廢除舊的分土封侯制,設立郡縣,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郡下設縣,郡縣主要長官由國家派遣的官吏充當,由皇帝任免。

    秦朝的這套制度,比較徹底地消除了夏商周三代以來舊的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制的羈絆,適應了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需要。

    (三)奠定了國家持久大一統的根基

    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稱之為秦半兩。同時,統一了度、量、衡。

    這些措施,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民間貿易,形成較大的共同市場,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對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也有深遠影響。

    (四)用法治和官僚制代替人治和貴族專制

    “秦皇負扆(皇帝寶座)以斷天下,而子弟為庶人。”——章太炎

    秦朝以“法家”以為基礎,構建起依法治國的制度準繩,法律被嚴格執行,國策的執行力極強。

    秦國的國家治理者是法律官僚,他們與君主的關係是法治之下的任命與負責關係,而非過去的貴族與君主的血緣、宗法、朝貢關係。

    在秦朝,法律代表著國家意志,而官僚又代表著法律意志,國家利益至上,“王亦不愛其家”,中國在漫長的封建專制時代,秦朝第一次確立了“公天下”的理念。

    自“漢承秦制”,直到明清,歷代王朝都以秦製為國家制度的基本模式。兩千餘年以來,國家的統一,疆域的保衛,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有賴於這套制度得以實現。

    吸取秦朝的歷史教訓

    秦朝為了謀求鞏固“大一統”,修馳道、修長城,拓南越、開北邊,確實造成了賦稅增加、徭役增加,濫用民力,人民期盼在統一後休養生息的安定環境並沒有完全實現。

    秦國的法律對於原六國之人太過嚴苛,缺少一定的適應期和緩衝期,人民感受到恐懼和壓抑,造成原六國百姓離心離德。

    六國舊的統治階層,透過各種形式不斷攻擊、抹殺秦朝。秦朝對此的反應也過於激進,對那些六國的遺老遺少進行了殘酷和血腥的鎮壓。

    對於鬱郁不得志的儒生,秦朝也應對失策,秦始皇更是為了洩似憤而怒殺方士,使得許多重要文獻失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損失。

    秦朝在其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為後世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鑑意義。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秦朝作為第一個專制大一統國家,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後人應引以為鑑,這也是我們評論秦朝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

  • 12 # 平凡人讀史記

    說秦國或秦朝是“暴秦”,一點也不冤枉,因為它就是“暴秦”,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對外戰爭殘暴;對內苛政、法令暴力;不恤民力、視如草芥;以吏為師、愚民教育的文化專制。

    殘暴的對外戰爭,大規模的殺傷

    戰國時代的攻伐是家常便飯,朝秦暮楚都成了習慣。然而,像秦國這樣大規模的殺傷性戰爭,在六國之間,卻是很少見。

    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水淹楚國都城,數十萬人喪生;長平之戰,殺趙卒45萬。

    據不完全統計,秦將白起一生至少殺了100萬人,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奉行“攻人”的策略,以消滅敵國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當然,這並不能成為“暴秦”的充分條件。

    對內苛政、法令嚴酷而暴力

    秦國對自己國內百姓也十分嚴苛,在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對六國百姓更加苛責。法令之嚴酷,世所罕見。

    秦國法制,出自君王,君主獨斷。嚴刑酷法,是歷朝歷代所不及的,秦君在國內推行最嚴酷的刑罰,走向了一個法家治國的極端。

    秦朝刑罰有臏(剜去膝蓋)、刖(鋸腳)、腰斬、梟首、車裂、夷三族等十幾種。這些刑罰中尤其以臏、刖最為普遍。

    史書記載,秦朝咸陽的鞋子經常賣不出去,柺杖卻成了搶手貨,經常買不到。因為受刑被砍了腳的人太多了。

    不恤民力、視如草芥,大興土木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秦朝不恤民力、對百姓視如草芥,大興土木,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修建行宮與陵墓

    秦朝十五年曆史,人口下降了許多,出現了人口歷史上的低谷,人口減少了1000萬。我們且看下,秦朝的人口都幹啥去了。

    百姓的賦稅徭役,繁重到不可想象,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都要上繳國庫。橫徵暴斂之下,秦朝的稅收收入,創下歷史新高。

    以吏為師,文化專制

    秦朝建立之後,不允許國內有《秦記》之外的書籍,全部焚燬,只留下醫藥、占卜、種樹之類的書籍。

    秦始皇妄想以此展開愚民教育,實現文化專制,控制人們的思想。實質上,這是文化專制與文化自由的一種對抗,是三公九卿制與周朝分封制的對抗,秦始皇還坑殺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

    焚書坑儒之後,為了避免天下人再起反心,秦朝開始用政治手段來指導文化行為和方向,明確規定由官吏來承擔思想文化的領導,民間不再允許出現私學之“師”。

    由此可見,秦國或秦朝的“暴”,不僅僅是殺戮型的武力暴力,而且還包括法律、刑罰、文化思想上的“暴力”。

    綜上所述,說秦是“暴秦”,一點也不冤枉,絕不僅僅是漢朝的抹黑。

  • 13 # 本草百曉生

    一、怪始皇帝嬴政太性急。

    公元前221年,剛完成統一,到第二年,就急忙“自駕”搞西巡。要知道,此時秦王朝已經是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不再是以前的諸侯王國。那麼例行的法規,自然要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兵役制度。

    戰國時期的實行國民兵役制,基本上可以簡單分為到中央作衛兵;二到邊郡做“戍”卒;三呆在原地服兵役。每一個國民都是輪流服這三種兵役,呆在地方服役,得從二十歲開始。

    其中衛兵的待遇最好,差旅費全由政府保,初次服役或服役期滿,皇帝都會盛宴款待,畢竟是到中央當“禁衛軍”,不能丟中央的臉。

    而戍兵就不同了,一切費用都得自己攤,不過時間只有三天,相比當衛兵一年時間。相對而言,也不錯。因為諸侯國嘛,圈地百里就算大國,從中央到邊疆,最遠不過五十里,要邊疆戍守,只要半天路程,若在邊疆守三天,前後共不過五天左右。

    也就是說,在戰國時期,戍邊不算苦差事,隨身帶著五天口糧足以應付。

    但到了始皇帝一統天下就不同了,比如從會稽(江蘇)到漁陽(北京密雲),雖說只有三天戍邊,但你算算來回時間,起碼得半年,這時得攜帶換裝的厚衣服,半年的食糧都得自己帶。多麻煩!

    但這些問題,並沒有發現,也沒有大臣提出來,畢竟這個大一統國家,他們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沒有時間發現問題,於是這種過時的戍邊制度依舊保留,直到陳勝、吳廣發現路遇大雨,根本無法在預定時間趕到漁陽。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運動,就此拉開帷幕。

    二怪嬴政太驕傲,剛取得一點成就,就馬上露出一副愛顯擺的德行。比如在一掃六合,二年後,就跑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急忙向上蒼昭告我大秦有多麼神聖。

    另外像大修宮殿、修驪山墓,修長城,修弛道,全國大型專案,到處搞。很急、很趕,好像預料到自己大期將至,恨不能馬上搞完。

    於是導致勞民傷財,賦稅嚴重“二十倍於古”,各種徭役繁多,據統計秦王朝約有2000萬人口,而每年服役的就有多達200萬。加之刑法嚴酷,罪名眾多,導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三怪死得太早,內部矛盾沒處理好。

    等秦始皇死在第五次巡遊當中,李斯、趙高、胡亥密謀篡位,又上演一出迫害朝臣、殺戮宗室的戲碼。

    於是無論是統治階層,還是底層民眾無不對秦王朝怨聲載道,陳勝吳廣,則徹底將秦王朝推入歷史的深淵。

  • 14 # 小張愛說愛笑

    總的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秦國在商鞅變法後,過度強調耕戰體制。舉國上下,除了農耕就是戰爭,這在戰國時代是立國之本。可戰後,實現了天下一統,再使用耕戰體制以及相配套的嚴刑峻法已經不切實際。但是由於歷史巧合,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後,仍有建設重大工程的需求,如修長城,造皇陵等。並沒有改變這個制度,而作為後世之君的秦二世又恰好沒有作為。使得這一制度終秦一朝得以延續。所以給人以‘暴秦’印象。

    2.起義的合理性需求。立漢代秦的劉邦是起義軍出身,王朝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批判前朝的基礎之上的。對手的東西都是差的,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至今我們仍然無法否定秦國一些基礎建設的合理性,如長城,都江堰等。

    3.後世施加的輿論。像司馬遷的《史記》,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等文學著作過多的強調秦亡的內部因素。儒學後來的興起也需要把秦國列為‘暴秦’。

  • 15 # 東瀛觀察使

    隨著最近關於秦國的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對於秦國的看法被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認為秦國是暴秦,秦始皇是暴君,理由是秦國殺戮過重,焚書坑儒,苛捐雜稅,二世而亡,另一部分人認為秦國不是暴秦,秦始皇也不是暴君,理由是秦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真正的大一統。

    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尤其不能用今天的法律和道德去看待,應該站在兩千前那個戰亂頻生的時代來看待,就把自己想象成戰國時期的一個國民,無論你是秦人也好,楚人也罷,趙人也行,就把自己當成那個朝代的一員,然後再來考慮我們所討論的問題。

    秦國這個國家與中原諸侯國相比,就是半個蠻夷,秦國真正成為諸侯國,西周與東周的交替之際,因為秦襄公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周平王給了秦一個地契,代表著法律意義上,秦有了封地,然後可以建立諸侯國,而中原的齊國、晉國、燕國等諸侯國,已經建國幾百年了,這不是一個檔次上的國家。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

    周朝是分封制,這是基本國策,即使分到最後無地可封,周仍然會分封,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手上,周王室就只有一個王宮,除此之外,啥也沒有,這是分封制的弊端,在西周分封之初,整個天下有上百個諸侯國,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可以控制諸侯國,按照自己的規章制度來辦事,有違抗命令,周王室就聯合其他諸侯國把這個不聽命令的諸侯國用武力教訓一番,前提是周王室有實力。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周王室衰弱了,尤其是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的力量已經不如諸侯國,於是諸侯國開始崛起,比如春秋五霸開始出現,代替周王室行使權力,這一切靠的是什麼?就是實力,不是仁義道德,也不是普渡眾生,而是實力,在那個年代,誰有實力,誰就是天下的霸主。

    周朝初期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然後經過800年的發展,諸侯國越來越少,從上百個慢慢變成戰國時期的七八個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其實還有一個小衛國,那麼其他的諸侯國去了哪裡?

    西周分封圖

    消滅的諸侯國全部被消滅了,被大的諸侯國所吞併,比如魯國、吳國、越國被楚國吞併,中山國被趙國吞併,萊國、鄣國被齊國吞併,在周王室存在的時刻,從春秋早期開始,大的諸侯國就開始不斷地擴張實力,吞併小的諸侯國,所以諸侯國逐漸減少。

    吞併諸侯國靠的是什麼?國家實力與武力,用戰爭的方式兼併,那個年代的戰爭是家常便飯,想想也會明白,上百個諸侯國要發生多少戰爭,雖然同為周天子下屬的諸侯國,可是,國家之間能夠生存下去的第一要素就是實力。

    如果你生在魯國、宋國、吳國、越國這些被滅亡的諸侯國,那你就只能是亡國之人,你能譴責誰嗎?不能,只能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而戰國亂局的來源就是分封制,因為分封制之下的諸侯國,獨立性太強,當實力強大後,而且不受宗主國控制,諸侯國的百姓只認諸侯,而不認天子,這就是領主的概念。

    大秦賦片段

    《大秦賦》中有一個片段,鄭國修建渠道時,要佔用渭文君的封地,他的家臣阻止施工,並且說了那句話:封土之內只認領主。他沒敢說的第二句話是:封土之內不認國君。這是嬴政之所以發怒的原因,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敢不聽國君的命令?

    在當時的形勢之下,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是不會停止的,除非整個天下只有一個諸侯國存在,或者幾個諸侯國打成相對的平衡,誰也吞併不了誰,然後一直髮展下去,但這種情況在華夏的土地上是不存在的。

    因為華夏的觀念是:大一統。這來自儒家經典《公羊傳 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周朝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大一統,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周朝,周王室想拿回齊國的土地,能做到嗎?根本做不到,後期周王室根本不能左右諸侯國的任何政策與用人,所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的仁人志士就開始討論如何才能天下太平,如何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就有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

    周初有上百個諸侯國

    三、大一統與百姓幸福感的關聯

    說秦國是暴秦與商鞅變法有很大的關係,秦國確實殺戮太重,就拿長平之戰來說,秦國坑殺了趙國40萬人,所以白起也被罵作人屠,的確,白起這事放到今天就是頭號戰犯,但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兩千年前的戰國啊,你得想想白起為什麼要坑殺40萬降卒?

    如果是你,能如何做?這40萬人投降,按照正常的邏輯就是收編進秦軍,但是,秦國當時也很難,為了打長平之戰,秦國傾盡所有,秦國也沒有多餘糧食來收留這麼多的趙人,而且收留下來是一個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因為人數太多,就算押回去做苦力,也沒有糧食,放回去給趙國更不可能,到時候還是敵人,這40萬人放下兵器就是普通平民百姓,他們只是生錯了年代。

    戰國時期只有七八個諸侯國了

    這裡不是為秦國辯解,也無需洗白,如果你是秦昭襄王估計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這只是特定歷史時代下的特定事件,不要用道德的標準來看待,如果你是趙人,當然會恨死了秦國,如果你是秦人,你會覺得勝利,反過來說,趙國不能保護自己百姓的安全,難道趙國就沒有責任了嗎?所以在那個年代的百姓幸福感,第一就是活著,第二就是能吃飽飯。

    百姓的安全首先是國家的強大,秦國百姓相對於趙國百姓來說,肯定安全得多,沒有國家的強大,談何百姓的幸福感,連生存權都沒有,別說兩千前的戰國,就說今天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戰爭吧,弱小的亞美尼亞不能保護自己國家的百姓安全,被迫割讓領土,遷移百姓,而且在戰爭中還有殺死俘虜的事件存在,都21世紀了還有這事,有必要糾結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殺死俘虜的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痘痘面板能敷水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