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最近在看三國志,上邊經常提到三郡烏丸和代郡烏丸以及之後也經常提到過某個郡的匈奴和鮮卑的單于,這些地盤都是漢朝的地盤,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少數民族的單于和部落?這些少數民族和這些單于,是在被漢朝是被同化了以後在漢朝當官的,還是經常在這些地區襲擾漢朝的地盤,才被稱為某個郡的匈奴以及單于或者烏丸?還是帶領著自己的部落在漢朝某個郡和平相處居住的?
45
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漢元狩四年(前119),漢將霍去病大破匈奴,迫使匈奴單于將單于廷遷到遙遠的漠北。為了防止烏桓繼續向匈奴提供人力、物力,霍去病將烏桓遷移到漢朝邊防五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並在那裡設定了護烏桓校尉。 漢人用字十分巧妙,僅僅一個“保護”的“護”字就讓被統治者消除了逆反心理,這無疑算得上漢朝在官職設定上的一大發明。據考證,校尉府作為一種新的機構設定首先應用於烏桓,它不但早護羌校尉八年,而且成為六十年後西域都護府的範本。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為了不激怒漢匈雙方,烏桓人左右搖擺,時附時離,以馬戲藝人走鋼絲的本領巧妙地維持著對外關係的平衡。這又有什麼辦法呢,誰讓漢匈雙方勢均力敵呢? 這種平衡有一天被打破了,還是之前說過的王莽。他的改革花樣百出,其中包括給一些少數民族改名。他命令烏桓不得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又命令烏桓主動攻擊匈奴,並把烏桓大人的妻子扣為人質,動輒以殺戮相威脅。

    烏桓大人對王莽大氣不敢出,和匈奴作對又無異於以卵擊石,但在保留自己腦袋還是保留妻子腦袋的問題上,又必須做出抉擇,諸如此類的兩難選擇常常會降臨到一些大人物頭上,而不同的選擇則塑造了不同的歷史人物,也劃出了不同的歷史軌跡。 烏桓選擇了自保,帶兵投降了匈奴。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發生的內亂與蝗災助了漢朝一臂之力,而受惠的不止是漢朝,投降者翻盤的機遇也突然降臨。烏桓趁風揚沙,落井下石,集中兵力攻擊匈奴人,迫使曾經對自己頤指氣使的匈奴主人遠走他鄉。

    我認為後人不應當過分誇大這次戰爭,因為烏桓的進攻只是在匈奴的棺材上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終於成為草原霸主了!烏桓人高聲尖叫,狂歌勁舞。可是冷靜下來,卻發現命運和自己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草原上已經沒有多少可供奴役的部落,維持生存的牧草也已被蝗蟲一掃而光。 所幸東漢光武帝此時丟擲了橄欖枝。建武二十五年(4,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922人帶著大批禮物投降漢朝。漢朝將其中的81名大人、渠帥封為王侯、君長,允許他們率部遷移到今東北大淩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內蒙古南部、鄂爾多斯草原一帶。作為報答,烏桓擔當起了漢朝邊防斥堠(古代的一個兵種,相當於偵察兵)的角色。

    烏桓歸附漢朝後逐漸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軍事力量,他們對外抗擊入侵,對內幫助平叛,以至有數百名烏桓騎兵成為漢朝皇宮的警衛。 當然,對漢朝而言,烏桓過多地被用作軍人,也播下了叛亂的種子。漢靈帝劉宏中平四年(187),幽州的烏桓首領與漢朝地方官員張純、張舉結成軍事聯盟,發起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叛亂。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病死,兒子樓班年紀尚小,侄子蹋頓繼位,統領上谷部落酋長難樓、遼東部落酋長蘇僕延、右北平部落酋長烏延等三郡烏桓。 此時的中原群雄並起,刀光四濺。烏桓人坐山觀虎鬥也就罷了,可是他們偏偏不甘寂寞地插手中原內亂。在他們的幫助下,佔領了幽州的袁紹以漢獻帝的名義封烏桓三個首領為單于,並將自己的義女嫁給了蹋頓。 豈不知他們幫錯了人。大禍正悄悄臨近。

  • 2 # 歌舞三國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先從匈奴說起

    跳過漢武帝與匈奴的戰爭,其實到了東漢,匈奴人也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照樣把匈奴打得分裂。到了東漢未年,中原進入了三國時代,混戰了近百年,但是三國時代中原猛人多,匈奴還得服服貼貼。

    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靠了東漢王朝,東漢與南匈奴聯手大敗北匈奴,北匈奴降於南匈奴的人員多達二十多萬,比南匈奴原來的人口還要多。南匈奴在蒙古高原和西域地區,成為漢朝以外唯一一支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只是,屯屠何希望利用東漢的力量達到“破北成南,併為一國”,在匈奴族中唯我獨尊的野心未能得到東漢的支援。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說:“安國初為左賢王而無稱譽。左谷蠡王師子素勇黠多知,前單于宣及屯屠何皆愛其氣決,故數遣將兵出塞,掩擊北庭,還受賞賜,天子亦加殊異。是以國中盡敬師子,而不附安國。安國由是疾師子,欲殺之。”

    南單于除了不能獲得內部的絕對控制權,對東漢王朝也喪失了完全的政治獨立性,只能作為東漢的藩屬。南匈奴從此不再像西漢時代的匈奴,甚至也不能像此前的北匈奴那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了。

    南匈奴一時還不能忘卻過去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東漢王朝一時也不能取得馭屬這樣一個此前如是強大的敵國的經驗。終漢之世,南匈奴時叛時服,東漢駐匈奴管理官員不斷失誤,北部與西北邊境烽火時聞,乃不足為奇。但是在這一時期中,無論是匈奴內部的動亂,還是與東漢復起的戰爭,都是暫時性與區域性性的,不再構成西漢與東漢前期那樣大規模的敵國戰爭了。

    北匈奴自被竇憲、耿夔與南匈奴大敗之後,殘眾逃竄,分居各處,後來可能又聚集起來。東漢有吏士屯田西域,北匈奴一時不敢再與東漢爭奪西域。安帝永初元年,東漢罷免在西域之都護,又撤退各處屯田吏卒,這又給予了北匈奴爭取西域,利用西域的人力與物力擾亂東漢的機會。

    《後漢書·西域傳敘》指出:“北匈奴即復收屬諸國,共為邊寇十餘歲。敦煌太守曹宗患其暴害。”

    到了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於扶羅歸附於袁紹。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初平二年”條說:“初,何進遣雲中張楊還幷州募兵,會進敗,楊留上黨,有眾數千人。袁紹在河內,楊往歸之,與南單于於扶羅屯漳水。”

    張楊與於扶羅雖然歸附袁紹,但袁紹不見得很信任他們,所以,袁紹也絕非《三國演義》中那麼無能。

    但有一件事可能人們印象很深,就是蔡文姬為何被匈奴擄走了,黃巾趙義,天下大亂,蔡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匈奴生活十二年,生了兩個兒子。

    因曹操與其父蔡邕關係很好,就派使者贖了蔡文姬回來,而重嫁於陳祀。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獻帝自長安東歸,右賢王去卑與白波賊帥韓逞等侍衛天子,拒擊李傕、郭汜。及車駕還洛陽,又徙遷許,然後歸國。二十一年,單于來朝,曹操因留於鄴,而遣去卑歸監其國焉。”

    在三國時期,匈奴分為三部分:一為北匈奴,二為南匈奴,三為在河東平陽的匈奴。到劉氏天下為曹氏所代的時候,無論是北匈奴、南匈奴或河東平陽的匈奴,差不多皆失去了最後一點政治獨立性。

    烏丸

    當漢把匈奴打得降的降,竄的竄時,草原就出現了權力真空,匈奴跑了,必然有另一撥遊牧民族雄起。這就烏丸,也叫作烏桓

    所以,在這個時期,匈奴雖與魏有關係,但是《三國志·魏書》並沒有《匈奴傳》,卻有烏丸傳。

    漢末,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統領五千多個聚居點,上谷郡烏丸大人難樓,統領九千多個聚居點,各自稱王,而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僕延,統領一千多個聚居點,自稱峭王,右北平郡烏丸大人烏延,統領八百多個聚居點,自稱汗魯王,他們都有計謀勇武。中山郡太守張純反叛進入丘力居部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被推舉為三郡烏丸元帥,侵掠青、徐、幽、冀四州,殺掠官民。

    三國牛人多,開始就有人收拾他們了

    最開始是公孫瓚太猛了:遼西屬國烏丸貪至王率族人至公孫瓚處投降。

    後來,袁紹與公孫瓚自己人打了起來,蹋頓便遣使到袁紹處請求和親,並助袁紹打敗公孫瓚。袁紹假託皇帝旨意,賜給蹋頓、峭王、汗魯王印綬,任他們都為單于,還是在控制範圍之內。

    再接下來,曹操把袁紹滅了,袁紹的兒子袁尚逃到了烏丸,投奔蹋頓,憑藉其勢力,又奪回冀州。把戰火引到了烏丸。

    建安十一年,曹操親自去柳城征討蹋頓,悄然從荒僻小路進兵,距敵不到百餘里時才被他們發覺。袁尚與蹋頓率部眾在凡城迎戰,兵勢很盛。曹操登高瞭望敵陣,命兵馬不動,待看到他們有些鬆懈時才進攻擊敗了他們,在戰陣上斬下蹋頓首級,敵屍遍野。速附丸、樓班、烏延等人逃往遼東,遼東把他們都殺了,並將首級傳送給曹操。其餘殘部全都投降。將閻柔統轄的幽州、幷州一百多聚落的烏丸部眾,全部遷到中原居住,其他的侯王頭領與部眾一起隨曹操征戰。

  • 3 # 甄史楹

    其一:匈奴與漢朝關係

    大約在公元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再次發生分裂。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再次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藉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

    多位南單于被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于被漢官員拘捕、更換、逼死甚至殺害。

    公元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于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不認可新單于,另立一位單于,於夫羅只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只好留在河東。公元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漢匈雜居”。而西晉因賈后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亂華的機會。

    其二:烏丸與漢朝關係

    自匈奴擊破東胡後,烏桓勢孤力單,故役屬於匈奴。匈奴單于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若逾時不交,便沒收其妻子為奴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將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濼河上游及大小淩河流域之地,為漢偵察匈奴動靜,並在幽州置護烏桓校尉,監領烏桓,使不得與匈奴通。

    王莽執政,令烏桓不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匈奴遂劫掠烏桓人畜。王莽又驅烏桓攻匈奴,以烏桓妻子為質,以殺戮為威,烏桓遂降匈奴。

    東漢初,烏桓常與匈奴聯兵擾亂代郡以東各地。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漢將馬援率軍往討,不勝。次年,匈奴內亂,且遭旱災蝗禍,烏桓又乘機攻擊之,匈奴轉徙漠北。漢光武帝劉秀乃以金、帛賄賂烏桓大人。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漢,貢奴婢、牛馬及虎豹、貂皮等。漢乃封其渠帥、大人共八十一人為王侯、君長,許其內遷,使駐牧於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雁門、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內,其地大約相當於今東北大淩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內蒙南部、鄂爾多斯草原一帶。並置烏桓校尉於上谷寧城(今河北宣化),掌賞賜、質子、關市諸事。經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三世,漢與烏桓相安無事。

    烏桓南徙後,原居地為鮮卑所佔;少數留居塞外者皆歸降鮮卑,自2世紀初起,常助鮮卑、南匈奴寇掠漢邊;塞內烏桓則多從烏桓校尉抗擊鮮卑、匈奴。2世紀中,漢與南匈奴對抗,各部烏桓亦各自為政,或從漢攻匈奴,或 烏桓 與匈奴聯兵攻漢。2世紀末,漢還頻頻利用烏桓騎兵鎮壓各地義軍。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令張溫為車騎將軍,發幽州烏桓三千騎至關內鎮壓涼州義軍。烏桓因數被徵發,死亡略盡,人心浮動,軍無鬥志,皆臨陣不戰,逃歸幽州各部。中平四年,泰山太守張舉、中山相張純等反,就利用幽州烏桓,寇掠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州,張純自號彌天安定王,為諸郡烏桓元帥。中平六年,張純死,烏桓軍亦隨之瓦解。公孫瓚在河北時常與烏桓作戰,被稱為白馬將軍。候袁紹滅公孫瓚,烏桓出兵相助,出力頗大。袁紹矯制賜蹋頓、(難)峭王、汗魯王印綬,皆以為單于。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被曹操敗於官渡之戰,旋即病死。十年,紹子尚等往奔遼西,投奔蹋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遠征烏桓,兩軍相遇於柳城境內的白狼山。曹操親自將自己的指揮旗授予給麾下大將張遼。於是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胡、漢降者達二十餘萬口,烏桓單于蹋頓也在此戰中被張遼臨陣斬殺。

    曹操將幽州、幷州各郡烏桓共萬餘落徙居中原,精壯隨軍作戰,由是三郡烏桓號為天下名騎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烏桓聯合鮮卑反叛,為曹彰、田豫所敗,實力再次被嚴重削弱 。殘留故地的烏桓,因其地不久即為鮮卑所佔,均與鮮卑融合;內徙者則漸為漢人所同化。

    總結:漢朝在中國歷史上素以“強漢”著稱,所以有眾多少數民族內附。

    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卷八—後漢恆帝紀—第九條這樣說道:

    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闇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於重闢。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專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屬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嗚呼哀哉!

  • 4 # 天津自適居

    匈奴烏丸皆東漢北方遊牧民族,在曹魏政權時多次被征討打壓,每每被打壓後就會安寧一段時期。典型的和中央政權的羈縻政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騷亂再發酵,但為什麼要衝擊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