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書法大課堂

    呵呵,我倒是想起一個故事,說:有位軍閥,一介武夫不識字,當著客人假裝讀書,沒想到把書拿倒了,客人提示他“書拿反了”,他反應過來回答:“我是給你看的,向你請教這書上的問題。”

    你呢?也拿倒了,可你不是給客人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對吧?

    你的這幅字,準確的說不叫“臨”叫“摩”。可以斷定你是用“透影法”摩寫的。摩的很好,用筆方法和要領把握的非常準確。可以繼續用這種方法寫一段時間,然後再“脫影”,“對臨”。對臨能達到現在的水平,那你就是學成了。這種摹寫是很好的方法,現在我們看到的《蘭亭序》就是馮承素等人摹寫的,所以叫“摹本”。有關臨摹的相關內容,清關注“悟空問答”老朽會在這裡發表相關文章。謝謝。

  • 2 # 漢瓦書法

    結構把握的不錯,用筆看不出效果因為圖片太模糊。今後要注意把圖片正過來,否則顯得沒有誠意。接下來你可以試試自然書寫不要有任何描畫補筆,如果不明白自然書寫可以參考我的影片。

  • 3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練一年寫到這個程度還是挺好的!美中不足的是,字形結構還可以,筆法動作不太對,導致神采欠佳、美感不足……

    要想把楷書寫得靈動活脫,需要在筆法、字法上用心研究。例如: 歐楷,用側鋒法書寫輕而易舉,筆畫起止處形狀均可一筆完成,根本不用描畫……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

    其實,要想真正的練好書法,必須要按照正規系統的訓練方法一步一步的練,單純照著字帖寫是絕對不行的!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程式(課題研究成果)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 4 # 沈佳友

    有歐楷之形,筆畫略顯刻板,要加強神韻的感受。

    從你的書法中可以看出你並沒有學習過其他字型。只有一點歐楷的臨摹功底。而開始只是一味的臨摹歐楷,會讓你的書法前行是舉步維艱。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把基本筆畫的法則和結構法學明白。用這些已經通透的技法,可以打通所有的字帖。

    在此提三點建議:

    一、先把歐陽詢一生學書的歷程搞明白。

    研究一下歐陽詢是怎樣學書法的,並學習他的理論和結構三十六法,看他是怎樣一步一步形成現在這個風格的。楷書中之所以歐顏柳趙每家都不同,源自他們的學書歷程,他們的性格和修養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美學追求。風格是書法家自我面貌的一種呈現,就像我們每個人只是長相不一樣而已。

    二、結合墨跡來書寫。書法不僅是技術,更多的是情緒的產物。由於《九成宮碑》是碑刻。難以透過碑刻來感受到筆畫書寫時的節奏、快慢,輕重,虛實等。所以要結合歐陽詢其他書法的墨跡來體會。可以透過他的行書把筆畫拆解。如被稱作天下十大行書第七的歐陽詢《張翰帖》。他的行書與楷書風貌有內質關聯。宋徽宗評價“筆法險勁,猛銳長驅”。

    三、學其神去其形。高手臨帖就是學其神韻。通俗的來講就是以一法通萬法。先解決用筆千古不易的問題。再學習所有書法千古不變的共性,這個就是法則。至於最終是長相如何,全憑最後的修養了。

    明白了這些,你的書法一定會更上一層樓。千萬不要寫的狀如運算元,千人一面,祝你寫出好的書法作品!

  • 5 # 書法代老師

    學歐體當謹慎,寫魏碑是正途。

    歐陽詢的楷書,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因其瘦硬險絕的書體特徵,倍受後人喜愛,當今盧中南,田氏兄弟的楷書就是學習歐體而成名。作為初學者,我認為,學習楷書不要從歐體入手,為何?因為歐體筆法瘦硬嚴謹,結字險絕,個性突出,他的字,可謂少一分則太短,多一份則太長,一筆不到位,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他的字,大小如一,狀若運算元,方筆過多,長時間臨寫,就會呆板,了無生機放不開。就算臨摹不錯,可是一旦要脫帖創作,又不能融進其他書體元素,所以,歐體是走進去不容易,走出來更難。

    那麼初學楷書,學什麼?我認為最好寫魏碑墓誌一類的碑刻作品。魏碑墓誌,是楷書形成時期的作品,以方為主,方圓兼備,字形變化多姿,甚是養眼。我區屈老師以前寫歐體比較呆板,聽了我的建議寫魏碑墓誌,作品突飛猛進,入展了湖北省第八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很是驚喜。現在全國十二屆國展作品,歐體楷書只有一件作品(照顧多樣性而已),絕大多數都是魏碑作品,為何?道理很簡單,歐體太呆板程式化不生動,而魏碑形式多樣,姿態萬千。

    有人說,成功就是方向正確加努力。如果在學習書法的方向上錯誤了,即使再努力,那也是事倍功半。作為初學者不得不知。

  • 6 # 星宿閃客

    首先值得誇讚的就是書友的結構把握不錯。

    可見這是用心學習的,並非玩票。

    當然,學書法的過程是有一個階段迴圈的性質的,那就是結構好-感覺筆法差,筆法好了-又感覺結構差,如此迴圈。

    這是初學時一個必須會經歷的過程,筆法結構相輔相成,只要有一邊成長,就會凸顯出另一邊的不足,自然就是著手改正的地方。

    圖中結構,已經略有小樣,所以要關注一些基本筆法,把基本筆法搞定,提高控筆能力,才能在結構上,進一步加強。

    古人的運筆,想要做到精美,一定是“有悖習性”的,初學時,大家一定要注意這種連斷的關係,這對把楷書寫活,和對進一步學行書,都至關重要。

    那古人的字,是臻至化境寫的,是書藝精湛的皆精,流傳千年,更註定了是絕好的學習範本,雖然,未必筆筆精妙,但是沒有能達到分辨對錯的水平,最好全學,起碼,古人的錯非常少,精華多。

    如果怕一本字帖一兩處錯誤就影響了你學書的程序,那奉勸一句,趁早放棄吧。

    錯的也可以學,等到水平到了,自然之道錯的為何錯,為何古人不是筆筆精妙,這個字,或者這一筆寫的時候,作者是一種什麼狀態,這都是可以揣摩的,雖然學了錯的,但是也能迅速改正。

    古人的錯誤,學習不是為了用,而是為了分析為何錯。

    就像加倆鯰魚不是為了騙點斤兩,多掙兩塊錢,而是為了未來少損失。

    重點就是,古人的每一筆起筆的角度,行筆的線條是直是曲,是粗是細,每個折是另起筆,還是虛提轉折,這些都是要細看的。

    雖然可能有點多,但是這個是初學繞不開的。

    可能沒人告訴你的話,你會用一個月去明白起筆角度的好處,過幾個月頓悟了出筆方向對一個字產生的形態影響。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都要注意,最好是慢臨,多思考。

    臨之前先看,看明白了在寫,雖然一開始會比較慢,可能一個小時也臨不了多少字,但是效率高。

    以往自學幾年才能懂的道理,可能用一年就會吃透。

    初次精臨會慢,但是等到快的時候,質量就是非常高的了。

    我這個人臨帖比較懶,臨的少,但是臨的時候,一定把該注意的注意到,所以即使臨的少,也有效果。

    結構好了,就精筆法,筆法要求到了,就在求結構韻味,這是技法層面的迴圈。

    讓大家不知怎麼進步的時候,就看自己的結構和筆法哪個更差,補最差的那個。

    說句大家感興趣的吧,長文不賺錢,費時費力。一二百字小水文才利於傳播,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換句話說一個小時寫的不如十分鐘寫的更賺錢。

    但是碰到這種有意思的題目,能幫助大家的題目,還是願意多寫一點。

    我寫的不一定都是精華,但是都有一定的借鑑參考意義。

    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你炒的菜是為了照顧別人的口味還是怕出鍋大家都不吃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