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鼎之迷

    從十八路聯盟攻董卓便可判斷出袁紹必然失敗:

    心胸狹隘,格局太小,缺乏大戰略。

    滿足現狀,自以為是,無法招賢納士,更聽不進批評建議!

    軍事才能嚴重不足,卻又不自知之明。

    對形勢判斷不清盲目樂觀。

    志大才疏,剛愎自用,鼠目寸光,外強中乾。

  • 2 # 中上行

    袁紹的失敗。告訴我們一種現象。一群沒經歷過實際鬥爭而成長起來的幕僚集團,是靠不住的。非袁紹一人之過。在官渡之戰中。袁紹七十萬大軍。也許只有三十多萬與曹操七萬對抗,如果袁紹以兵多糧多拖垮曹操。必然應注意兩點,以相對兵力襲擾曹操。並保護好自己的糧草。或在糧草周邊設伏。而袁紹並沒這麼做。可見跟隨袁紹者雖多,吃閒飯的飯桶不少。其謀仕不但不出主意。反而出了個許攸。出賣了袁紹。袁紹缺忠臣。

  • 3 # 陳情未來

    袁紹特別的疼愛自己的兒子,是一位好父親。同時,袁紹性格多疑,對於招納來的人才不能夠知人善任,大多時候只是當作擺設而已。

    袁紹打敗公孫瓚,佔領公孫瓚的城池之後,不是首先嘉獎有功將士而是分封兒子任城主,還豪言稱:“每一個兒子都要擁有一座城池!”應該是這句話起了一定的寒心作用,為以後一些將士們的叛變製造了隱患。

    董卓死後,漢獻帝被董卓部下郭汜挾持時,有位謀士建議袁紹接回漢獻帝,袁紹不當一回事。在曹操接走漢獻帝之後,袁紹見眾諸侯對漢獻帝與曹操俯首稱臣,悔之晚矣!

    曹操去攻打徐州劉備時,將士們幾乎全部被曹操帶走,他的後防已經空虛。有謀士建議袁紹派兵攻打曹操大本營,袁紹拒絕了這個建議,藉口是他的小兒子生病了,暫時不宜出兵,錯失了一次大好的擊敗曹操的機會。為以後曹操擊潰袁紹埋下了伏筆。

    官渡之戰是袁紹徹底走向失敗的分水嶺。

    顏良文丑兩位大將的死亡對於袁紹的打擊非常之大。顏良死於關羽之手;文丑武藝高強但是他的性子急躁不能夠獨當一面,袁紹不聽謀士的規勸執意派文丑率軍出征,死於沙場。以至於官渡之戰時,袁紹急於求成,不肯以優勢取勝,兵多糧多敗給了兵少糧少的曹操。當時曹操的兵力一萬人都不到,還飢病交加,袁紹幾十萬大軍稍微拖一拖,曹操就撐不住了,但是袁紹一意孤行,不肯以逸待勞,非要正面廝殺打敗曹操,結果呢?自然是如歷史記載一般,成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

  • 4 # 天晴愛睡覺

    袁紹之敗,敗在他遇到了曹操;咱們今天不說什麼十勝十敗的理論,單就民心和官僚來說說袁紹為什麼都不過曹操;

    第一點:民心所向

    袁紹的基本盤是大地主豪門,手下基本都是貪汙受賄,虐民害民,百姓生不如死!

    曹操實行民屯,用自家牛收成和官府五五開,用官府牛,官府六成農民四成!

    看起來很黑,但是相比較其它幾家,已經是很輕了;所以民心歸附!

    第二,人員結構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幾次釋出求賢令,手下人基本都是譙郡的窮漢起來的,內部比較團結,大家合力把蛋糕做大!

    袁紹手下基本上就是人人都有自留地,人家都想著損公濟私!比如說許攸,就因為審配抓他的家人,他就投降了曹操!

    綜上所述,不管是民心,還是官員的團結,曹操都勝過袁紹!

  • 5 # 甄史楹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要說早期實力最強勁的諸侯,當屬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了。東漢末年,如果說劉氏是當時第一顯赫的家族之外,袁氏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仲姓之稱。可以說,當時的世家貴族都是以袁氏為首,袁氏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連日後的魔王董卓也是袁氏的門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紹的小弟。可見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

    一、御下無方,集團內耗

    我們知道,袁紹比袁術比起來,還是非常出色的。袁術雖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無人,飛揚跋扈,連劉備都看不起,更何況其他人呢?所以許多袁氏的門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紹。袁紹實力漸漸增強,打敗白馬將軍公孫瓚後,成了名副其實的河北之主。但是,集團變大了,袁紹手下就難免有了派系之爭。其中,謀士裡的潁川派系與河北派系為了各自背後代表的家族利益,開始進行了明爭暗鬥。

    袁紹當然也知道這種情況,但他作為主公,卻樂於這種派系鬥爭的,這樣才能保證領導者的權威。但是,令袁紹沒想到的是,他麾下派系的鬥爭漸漸失去了他的控制。和平時候還好,雙方可以進行平衡安撫,但到戰爭時候,袁紹就沒法平衡了,而這就給許攸郭圖等人機會,他們相互詆譭,讓袁紹的思想搖擺不定。結果,作為派系鬥爭的犧牲品,名士田豐沮授兩人就成了受害者。剛正不阿的田豐因直言勸諫袁紹,被郭圖等人詆譭,被關進大牢。沮授多次獻策,卻不被袁紹所喜,加上郭圖逢紀的挑撥,被關進囚車。袁紹麾下謀士看起來挺多,但真有才華的只有田豐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許攸謀略較為出眾外,剩下的郭圖逢紀等人都是一幫小人而已。最慘的是,最後許攸也投奔了曹操,給了袁紹致命一擊,導致官渡之戰的慘敗,曹操大獲全勝。

    二、過於寬厚,法令不明。

    有人說,太寬厚也是錯的嗎?的確如此,在亂世之中,寬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袁紹麾下的那些謀士,為了爭權奪利,對袁紹一些命令陽奉陰違,袁紹知道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攸愛財如命,眾人都比較討厭他,而袁紹卻沒有懲治許攸,這就是典型的御下不嚴啊。至於郭圖逢紀等人就更不用說了,比許攸還不如呢。

    這就助長了這些謀士的不正之風,到了後來,他們更是干預了繼承人的事。袁紹喜歡幼子袁尚,想要廢長立幼。但嫡長子袁譚也沒有什麼錯誤,所以一些人支援立袁譚為繼承人。但是,審配逢紀等人因為為人太過自傲而不被袁譚所喜,所以他們就轉而支援袁紹幼子袁尚。這本來是君主最忌諱的事,但到袁紹這裡,卻沒有什麼。袁紹反而因兩個兒子支持者的言論而陷入糾結。這樣一位御下不嚴,麾下文武不能齊心協力的集團,即使擁有最多的兵馬錢糧又有什麼用呢?只能成全了曹操罷了。

    三、外寬內忌,好謀無斷。

    袁紹早期時,因為手下謀士少,還能比較聽從謀士的合理建議,成功入主了冀州。等打敗公孫瓚後,坐擁了河北四州之地,袁紹麾下的謀士也多了起來,袁紹的性格缺點就開始暴露了出來。那就是袁紹缺少應有的決斷性,這是非常致命的。

    第一次,沮授建議他應該南下救漢獻帝,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袁紹卻怕漢獻帝不聽話,沒有派兵南下。等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顯現出來後,袁紹才後悔。

    第二次,田豐勸他此時不應該和曹操決戰,而應該以守代攻,以強大的後勤能力拖垮曹操,袁紹不聽,執意派兵攻打曹操。結果,損兵折將,大將顏良文丑戰死。

    第三次,許攸建議他派兵奇襲曹操的大本營許昌,袁紹卻害怕被伏擊,白白錯失了良機,讓本缺乏糧草維持的曹操逃過一劫。這樣的例子,在官渡之戰的過程中,發生了太多,可以說,只要袁紹有果斷性,聽從謀士的好的建議,肯定能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進而一舉滅了曹操,成為中原霸主。

    毛主席曾評價:“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於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

    的確,袁紹此人雖然善待百姓,在他死後,河北許多百姓還為此哭泣。但袁紹卻未能將民心好好利用起來。最重要的是,袁紹缺乏果決,所以在重大的選擇面前,就會想得太多,猶豫不決,錯失了好的戰機。想反,曹操果斷聽從了許攸奇襲烏巢的計劃,一舉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就此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 6 # 夏雨風

    袁氏三世四公,權傾朝野。在曹操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謀士郭嘉曾對曹操講了十大有利形勢的分析,其主要是:曹操知人善任,袁紹用人唯親;曹操果敢決斷,袁紹狐疑猜忌…

    可見,主帥對決,一智一庸,一明一暗,袁紹高傲丶自大,不可一世,曹操沉著丶冷靜,善於運籌。袁紹將多士廣,卻不以為是,人心渙散,不聽苦口良言,成了一盤散沙。最後被曹操以少勝多,打贏了官渡之戰,將袁紹徹底滅絕了。

  • 7 # 二斤牛肉

    袁紹的敗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被大家忽視了,就是他手下計程車族們分成了兩大派系,並且這兩派人利益不同,導致了內耗嚴重。

    漢末到三國時期的鬥爭,本質上還是門閥士族的鬥爭,跟寒門百姓關聯比較少,所以要想搞清楚東漢末年每個派系內部構成,一定要分析他們的家世和對應的來歷。

    門閥士族在東漢王朝一直享有著特權。政治上,豪強們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他們兼併土地,經營莊園,買賣僕人和奴隸,給百姓放高利貸。軍事上,他們會武裝家丁,甚至訓練私兵,修築堡壘。

    袁紹是汝南袁氏的代表人物。從洛陽反抗董卓之後出逃,到了河北渤海郡任渤海太守。這期間有很多汝南、潁川計程車族跟隨著袁紹一起去了河北。河北本土也有大量計程車族慕名而來投靠袁紹。所以袁紹手下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兩派:河北派和河南派

    河南一派由審配、郭圖為主,主速戰。他們希望立即發兵攻打曹操,佔領河南地區,搶奪獻帝。而河北派以沮授、田豐等人為主,主徐圖。他們認為曹操不容小覷,沒法一戰而定,需要廣積糧,找機會徐徐蠶食。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無論是郭圖還是審配還是沮授。他們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站在營寨中給袁紹出謀劃策這樣的純粹“參謀”。而是每個人都有著龐大的家族,厚實的家產,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私人部曲來“帶資入夥”的。很多士族都有自己的私兵武裝。這些就是三國時期常說的“部曲”。這些部曲只會聽令自己的主人,而不會被主公直接領導。

    所以仔細看《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就能發現為什麼每次一個派系人提出了一種建議和方案,另一個派系總要反對,然後提出另一個方案來。

    而曹操這邊則不同,在早期,大多武將都是自己家族曹家、夏侯家人。大部分文人,也是荀彧帶來的潁川士族。所以大家的目標和整體利益一致,這樣整個隊伍就會團結一心一致對外。

    加上袁紹自己個性中也有經常猶豫不決的一個缺點,也總是希望找到兩個派系中間的平衡,但是自己並沒有控制好,造成了隊伍內部極大的內耗。這才是袁紹最終衰落的根本原因。

  • 8 # 宏耀玄學

    袁紹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一群沒經歷過實際鬥爭而成長起來的幕僚隊,根本就靠不住的,在官渡之戰中。袁紹七十萬大軍。也許只有三十多萬與曹操七萬對抗,如果袁紹以兵多糧多拖垮曹操。必然應注意兩點,以相對兵力襲擾曹操。並保護好自己的糧草。或在糧草周邊設伏。而袁紹並沒這麼做。可見跟隨袁紹者雖多,吃閒飯的飯桶不少。其謀仕不但不出主意。反而出了個許攸。出賣了袁紹。袁紹缺忠臣。

  • 9 # 玖辰說史

    東漢末年,在奸臣董卓獨攬大權後,肆意殺害反對自己的大臣,權傾朝野,殘暴不仁,激起了全國民憤。便有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因具有顯赫的背景被推為盟主。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這十八路諸侯集結起來兵強馬壯、聲勢浩大,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原因如下:

    袁紹的威望不足

    曹操本是討伐董卓的發起人,但是前來會盟的都是一方的霸主,以曹操當時的資歷難以服眾,便由出自“四世三公,儒學名門”的袁紹擔任了盟主。盟主雖然選出,但曹操和在內的許多人都是口服心不服。袁紹在指揮部隊時,常常是調動不靈,嚴重阻礙了整體的戰鬥。

    聯盟後政治基礎不牢固,十八路諸侯人心不齊,各自心懷鬼胎。

    十八路諸侯集結在一起,雖說都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討伐董卓,實際上都各自有著小算盤,想要從這場這戰爭中獲取利益的最大化。真正與董卓作戰的,把董卓打的東躲西藏的唯有孫堅,其他的諸侯都在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最終誰也沒有得到好處。

    沒有一個像樣的軍師

    雖說曹操也算得上是有勇有謀,但是他也沒怎麼經歷像樣的戰鬥,因此戰略戰術都還不到位,有一次在其他諸侯都不願打頭陣,曹操看不下去了,自己帶兵追殺董卓,無奈自己實力太弱,打了敗仗,還險些交了自己的命。回到大本營時,看到各位諸侯都在高歌飲酒,沒有一點帶兵打仗的模樣。反過來看董卓這一方,他的謀士李儒也相當的出類拔萃,對於董卓方的用兵佈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十八路諸侯聯盟討伐董卓,看似來勢洶洶,都不敢火拼,不失敗則怪。

  • 10 # 永葆江山

    袁紹集團極不團結,《三國演義》就有表現,君臣相互猜疑、戰將不和之現象極為普遍。官渡戰之前,袁紹想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滅曹,但卻遭到高階謀士田豐極力反對。田豐敏銳發現,曹操雖然軍事實力遠不如袁紹,但治軍治政有方“軍民團結如一家”,其政權是一股極難撼動的力量;反觀袁紹,雖然將多兵廣糧草充沛表面強大,但集團內部卻是烏煙瘴氣一團糟,必須努力將其治理好再擊曹。為此,田豐向袁紹進建議,豈知田豐由於才華橫溢遭眾多小人妒忌,成為眾人之矢。袁紹也認為田豐之言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分青紅皂白將田豐打入死牢。袁紹自此就少了一位得力助手!

    官渡之戰剛開始,曹操就處劣勢,兵力少不算糧草已經出現短缺。而就在這個時候,袁營謀士許攸被人以“莫須有”誣害,喜聽“讒言”的袁紹同樣不分青紅皂白將其革職!許攸一氣之下便投了曹操。聽了許攸的建議後,曹操親自掛帥舉兵奔襲袁紹屯糧草之地烏巢,大獲全勝,袁紹最後終因斷糧軍心渙散走上了意味死亡的敗北之路。此戰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

    不難看出,官渡一戰就是袁紹走向死亡的開始,毫不誇張地說,袁紹就是喜聽饞言、剛愎自用的歷史犧牲品;而官渡一戰也正是曹操得以統一北方的開端。在戰役期間,曹操在夜睡中得知許攸來投,居然忘情赤足喜相迎,也就是這樣的舉動,卻讓人們看出曹操是個“宰相肚裡能撐船”之人!是個雄才大略之人!

    我們應該視歷史為“教科書”,它其中的觀點、看法及事件,對我們有著不可低估的啟示,能使我們揚長避短。

  • 11 # 迷史小書童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中華大地陷入了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公元200年,袁紹率軍討伐曹操,曹操屯兵官渡以拒袁兵,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大敗袁紹而告終,袁紹帶著自己僅有的800人馬逃回冀州去了,也許當時袁紹心裡還想著,我比曹操多這麼多兵馬,為什麼還輸了呢?還輸的一敗塗地?

    其實袁紹是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人,他出生顯赫,四世三公,在三國前期袁紹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評價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意思是袁紹這小夥子是個大帥哥,愛惜人才,對人很有親和力。當時袁紹擁有一手好牌,擁有冀州、青州、幽州、幷州,所佔地盤和控制人口是最多的,尤其冀州戶口最多,人民殷盛,兵糧充足。反觀曹操地盤小,兵力更少,還是被動應戰,如此情況下,袁紹以十萬大軍對抗曹操,為何以失敗告終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不會用人,總是用錯人。袁紹帳下可謂足智多謀,田豐、沮授、許攸、審配、郭圖和逢紀,這些人才各有所長。而袁紹空有惜才之心,卻沒有用才之能,面對這些人才的不同計謀,袁紹不能決斷,白白錯過很多戰機。

    田豐曾勸袁紹在曹操東征劉備的時候出兵襲擊曹操大本營,袁紹卻以小兒子病重沒有心思起兵而拒絕田豐的建議。後來田豐又諫阻袁紹現在征伐曹操不合適宜,被袁紹以擾亂軍心下獄。

    袁紹想仗著自己兵多糧足想搞速決戰,沮授諫言以緩兵之計拖垮曹軍,不能急進軍而被監禁,後又指責袁紹安排嗜酒如命的淳于瓊鎮守烏巢看管糧食而下獄。

    許攸則建議袁紹分兵去偷襲許昌而被袁紹懷疑他與曹操有密謀將他亂棍打出帳外,使許攸投奔曹操。

    袁紹聽了郭圖的建議派張郃、高覽二將去攻打曹軍,二將攻打不順,郭圖怕袁紹責怪,又在袁紹面前挑撥是非,詆譭張郃二人,最後逼的張郃高覽二將走投無路投降曹操。

    謀士的建議袁紹總是選擇性忽略,一次次機會他總是視而不見,袁紹根本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人才,如何用才能發揮人才的最大作用。

    在三國演義曹操煮酒論英雄這一章節中,劉備說袁紹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曹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非英雄也。郭嘉也以十勝十敗來斷定袁紹這個人成不了大事,而在官渡之戰中他的盟友劉備也看出來袁紹難以成功就藉故走為上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操對袁紹瞭如指掌,瞭解他的不足,而袁紹卻完全憑喜好來決斷。這一連串事情加起來,便導致了袁紹最後的失敗。

  • 12 # 石湖魚

    其他都是瞎扯淡,袁紹失利最核心問題是死的早,不死一切皆有可能,他只要活著一天,老曹就是官渡大勝也不敢輕易進河北一步。

    如果是問官渡失利,這個更簡單,三國志所謂不聽沮授田豐根本就是欲加之罪,最根本原因是接二連三的重臣反叛。許攸不反,老曹不會襲烏巢,糧草不燒,張郃高覽不會反戈。而歸根結底許攸背叛是個無法預知事項,誰能想到重臣會在全面大優,即將勝利前夕叛逃?許攸這根本不是正常人思維好嗎,事實上他也確實沒腦,立了大功仍然被老曹咔嚓了,重用這麼一個屬下,袁紹用人的確有問題。

    說來說去,袁紹真正問題是藏洪懟他的那些,外寬而內忌,所以不能識人,也不能用人。但袁紹不是一點都不能用,而是有缺點,這個是可以改的。他之前太順了,沒有意識到,官渡後雖然有了教訓,但卻沒時間了。所以說,最大的原因仍然是死的太早。

  • 13 # 鍵盤俠pro

    參照電視劇《新三國》

    你看看曹操是如何評價袁紹的,影片如下:

    身為人主,心胸狹隘,器識淺薄。外寬內忌 剛愎多疑。

    身為統帥,卻有謀而無斷,色厲而膽薄,兵多而指揮不一,將驕而政令不明

    身為人父,卻聽任幾個兒子擁兵自重,爭奪世子大位用親不用賢

    由此可見,袁紹無論是為人主,為人父,還是為統帥都是外表莊嚴,內裡平庸。

    此等人主,長期下去豈有不敗之理。

  • 14 # 西風悍馬

    烏巢之戰和劫糧是兩件事,而這兩件事並沒有直接給袁紹帶來戰敗的後果,主要是給袁紹軍團士氣上的影響。

    當然,袁紹被劫糧,烏巢又戰敗,袁紹運送糧食就更加困難了,這讓袁紹原本很緊張的供應線就陷入了危機。

    大家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十萬人吃糧可不是個小數目,不過仔細想想,這對於袁紹來說並不是天大的問題,完全可以克服。

    此刻,戰場的主動權還在袁紹手中,袁紹面臨著兩個抉擇,抉擇走還是留,從史書上看,袁紹並沒有撤退的打算,這也證明了袁紹的優勢並沒有改變。

    從戰場總體上來看,袁紹還是處於絕對優勢的局面,以至於袁紹和他的手下都不認為現在是撤退的時機,當然要打下去。

    既然已經決定要打這一戰,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打?或者在哪打?

    一直到此刻,袁紹仍然有優勢心裡,但是後面發生的事情,確實是讓人意想不到的。

    烏巢之戰之後,如果袁紹撤軍,曹操未必能取得全勝,而戰略上袁紹仍然掌握主動權,袁紹以後要是四下放火,那曹操將是永無寧日,而冀州強大的經濟實力也足以壓垮曹操。

    但問題是袁紹此時不肯撤軍,當淳于瓊還在戰鬥的時候,也是曹操處於最困難的時候,實際曹操是分兵了,原本曹操人就少,再加上分兵,這就是問題了。

    如果袁紹此刻大舉進攻怎麼辦?就算曹操打下了烏巢,袁紹要是攻破官渡,那這一戰還是袁紹贏。

    官渡之戰到此時此刻是個分水嶺,袁紹如果在烏巢之戰打勝了,那麼我們從歷史上讀到的將是一個誘敵分兵的經典案例。

    此刻的袁紹無論是全力救援淳于瓊,還是全力進攻官渡都是選項,因為無論是打掉曹操的五千騎兵,還是打掉在官渡的兩萬守軍,袁紹將是這一戰的勝利者。

    問題就是袁紹突然猶豫了,經過慎重考慮,袁紹選擇了一條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分兵,袁紹派一部分人去救援淳于瓊,然後命令張郃高覽率領步兵進攻官渡。

    大家覺得這個招數有問題嗎?其實沒有,聽的時候很完美,但是大家沒有考慮到地形的問題。

    三國時候的騎兵都是很金貴的,一個國家養一隻騎兵很不容易,尤其是輕騎,輕騎是沒有很強的攻城能力的,現在袁紹交給騎兵的任務是穿過兩條大河救援淳于瓊。

    起兵想要救援淳于瓊必須要先過曲水,然後再過姬水才能救援烏巢,騎兵最終沒有能夠完成任務。

    因為袁紹算錯了,輕騎兵沒有步兵的配合,他們過不了河,最後是這兩條河擋住了袁紹的騎兵。

    步兵在面對官渡這樣的堅固工事,如果沒有高昂計程車氣,不激勵士兵用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去和曹死拼也是沒用的,分兵的結果既沒有打下官渡也沒有救援烏巢。

    如果袁紹沒有派張郃高蘭,而是親自督戰,不計損失猛攻官渡,也許這個官渡之戰在歷史上將是另一個局面,但是我們看到的就是袁紹此刻仍然穩坐釣魚臺,讓手下去拼命。

    也許袁紹此刻已經意識到出問題了,只是在假裝鎮定刻意表現出從容,這也未可知,但是接下來著發生的事情就讓袁紹就真的坐不住了。

    張郃高蘭帶領著兩萬部隊進攻曹操的官渡大營,曹操早有準備,所以進攻官渡沒有打下來,就在張郃高蘭還沒有打下來的時候,那邊傳來訊息說淳于瓊被曹操殺了。

    烏巢已經兵敗,這是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損失的第三個高階將領了,對袁紹的軍隊的軍心是個巨大的打擊。

    史書中是說這個分兵的主意是郭圖出的,發展到現在這個局面,郭圖因為害怕承擔責任,所以他就挑動張郃高覽造反。

    張郃高覽原本在袁紹手下就過得不愉快,現在又進攻失敗,一旁又有郭圖有意挑撥,挑動袁紹和張郃的相互猜忌,所以在聽到淳于瓊兵敗以後,張郃高覽突然投降了。

    這裡面一定是有問題的,就算有人造謠挑撥,張郃高蘭怎麼會信了呢?就算信了這些謠言,他們怎麼會選擇投降?就算是投降了,怎麼能和昨天的戰友兵戎相見呢?

    張郃高覽的叛變是出人預料的,袁紹沒想到,曹操也想不到,甚至於咱們這些看歷史的人都覺得很困惑,戰爭怎麼能這樣兒戲呢?

    我們說官渡之戰特別像後來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在淮海戰役中也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事情。

    曹操和袁紹爭的是天命,誰是天命的所有者?這是曹操和袁紹之爭的關鍵,所以這些將領這些謀士,他們心裡也都非常的困惑,因為私人的關係,他們分守各自的陣營,但是就一個關乎信仰的問題來說,他們很困惑。

    張郃高蘭混的並不好,在袁紹那邊他們不受重用,就是所謂的雜牌軍。

    當遇到大是大非他們心中含糊的時候,他們就想起了很多的私人的恩怨,再加上眼前的形勢錯綜複雜,而他們又處在一個能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時刻的關鍵人物的關鍵點。

    這個時候是他們自己這輩子最有價值的時候,他們為自己的未來做出一個決斷是很自然的。

    所以這件事情首先是主義,然後是恩怨,再有就是時機,這些加在一塊兒就缺少一個藉口。

    當張郃高蘭聽說袁紹因為自己沒有攻破曹軍而怪罪自己勃然大怒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叛變,臨陣倒戈,加入了曹操的陣營。一

    這件事背後是天下當時人心的困頓,袁紹面臨著崩潰的局面,袁紹聽說張郃高蘭叛變了,慌忙中就把部隊交給了沮授和郭圖,他自己帶領著八百個衛兵逃跑了。

    到這裡袁紹的部隊就徹底完了,其實官渡大戰在隨後戰役中還持續了一個多月,但是已經沒有懸念了。

    袁紹的這些兵的背後是大河,無路可退,曹操的兵卡住了烏巢,袁紹再也無力為這邊的部隊運糧食,官渡之戰就這麼突然結束了。

    前幾天袁紹還雄心勃勃問鼎天下,可是突然就一跤栽倒在官渡之戰,袁紹徹底失敗,他不是打敗了一場戰役,而是折了老本,袁紹起家的四大武將在這一戰中全部損失了。

    顏良戰死了,文丑戰死了,張郃高蘭投降了,就連好友淳于瓊也搭進去了,他苦心經營的軍事集團,在這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就算袁紹以後有再多的兵,他也沒有合格的將領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關鍵是回家以後,他怎麼面對自己的三個兒子,那可是三隻狼,而且他的文官團隊經過這一戰也損失的差不多了,袁紹損失了的田豐、沮授,許攸也叛變了。

    他以前營造的那種相互制約的局面,在這一戰以後被打破了,官渡之戰以後,河北形成了以審配和馮冀為首的文官集團突然崛起了,控制了局面。

    袁紹在官渡之戰以後,就逐漸失去了對大局的控制。

    歷史上很多事情都是藉口,就如同張郃高蘭的選擇,首先是信仰然後是主義,我們心中有沒有為之奮鬥的信仰,我們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是不是代表了天命?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恩怨,第三位的是機會。

    除了這三條,剩下來的很多都是所謂的藉口。

  • 15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在討伐董卓之後,袁紹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開始在華北擴張勢力。隨後幾年間,在追隨者們的輔佐下,先後擊敗了公孫瓚、孔融、張燕等人,掌握了冀州以及青州、幷州、幽州三州大部分人口的地盤,雄霸河北(袁紹所據之地相當於今日的山東、河北、山西三省,遼寧則為當時佔有遼東一帶的公孫度所有,烏桓普富盧、難樓散佈在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

    幽州比較凌亂,還有漁陽人鮮于輔督幽州六郡,與袁紹對立。田疇率五千餘家割據右北平郡徐無山。王松割據漁陽郡部分地盤),擁有數十萬左右的大軍,是當時全中國最強的軍閥。

    當漢獻帝逃出被李傕和郭汜控制的長安逃到洛陽時,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建議尊迎皇帝到鄴城,但郭圖和淳于瓊認為漢朝衰微、群雄並起,若迎接天子遇事總要上表,聽則權輕,違背則抗命,由此不認同沮授的建議。由於袁紹鄙視董卓所擁立的獻帝,曾密謀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沒有成功。

    此時曹操則採納軍師荀彧的建議,搶先將獻帝迎到許都,奉戴天子並以朝廷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此時袁紹亦有迎駕之意但因與公孫瓚作戰分身乏術,故派從事中郎徐勳請曹操代為迎駕,並派手下應劭去朝廷制定典章。曹操迎駕後以獻帝名義以袁紹為太尉,袁紹認為自己位在曹操之下,怒道:“曹操好幾次該死了,我救活了他,現在就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了嗎!”不肯受命,曹操改以袁紹為大將軍,封鄴侯,袁紹才作罷,辭侯爵不受。

    但曹操有了一定實力後,即背叛袁紹。後曹操討伐劉備時,田豐建議袁紹趁機偷襲許都,袁紹以小兒子生病為由拒絕了田豐的意見,田豐當場以杖擊地:“蒼天啊!為了一個孩兒放棄良機!”[8]袁紹雖拒絕田豐建議,但仍派出將領出兵延津,卻被曹操部將於禁所阻。後來袁紹終於出兵攻許都以爭獻帝,因此引發官渡之戰。

    兵敗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率十餘萬大軍進攻曹操;官渡之戰初,謀士沮授建議袁紹採取持久戰略但不被袁紹採納;另一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兵襲擊許都亦不被袁紹接受,此時許攸剛好因家屬犯罪被袁紹處刑,使許攸對袁紹懷恨在心,遂投奔曹操。

    許攸向曹操建議,派兵襲擊袁紹遠征軍的軍糧所在地烏巢。曹操聞之大喜,於是親率奇兵攻擊烏巢,當時守護烏巢的是淳于瓊;由於事發突然,張郃向袁紹建議派大軍救援輜重糧草的重地烏巢,但袁紹只派輕騎去救援烏巢,而淳于瓊未先加以防範,

    結果曹軍樂進率軍很快地攻陷了烏巢陣地,燒掉了袁紹軍所有的軍糧草石並斬殺淳于瓊。烏巢淪陷後使袁紹軍士氣大挫,此前田豐等人數度獻策不被袁紹採納成了關鍵。之後袁紹統治的冀州多叛但仍得以平定。

    曹操遂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營,自領步騎五千人,偽裝成袁軍蔣奇部隊,人銜枚馬縛口,攜帶柴草,從小路夜行,迅速趕到烏巢,縱火圍攻,淳于瓊部驚慌混亂。拂曉,淳于瓊才發現曹操兵少,出陣反攻,曹操率軍突擊,淳于瓊又退守營中。袁紹得知軍情,只派輕騎救援淳于瓊,而命令張郃、高覽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營。張郃認為,烏巢戰場才是戰局關鍵,應全力救援,袁紹不聽。援軍迫近烏巢時,曹操鼓舞士氣,集中兵力,先斬淳于瓊,再破援騎,將袁軍物資全部焚燬。

    訊息傳至官渡前線,謀士郭圖進讒言陷害張郃、高覽,張、高二人獲知後方有變,率部降曹。於是袁軍完全崩潰,袁紹與長子袁譚僅率兵八百渡河退回北方。

    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袁紹於平丘渡河,意圖襲取陳留郡,再由陳留攻取許昌,欲擊敗曹操。曹操一度欲趁袁紹新敗南攻劉表,謀士荀彧準確判斷了袁紹軍的意圖,為免袁紹死灰復燃,於是建議曹操乘官渡之勢主動北上迎擊,遂破袁紹倉亭軍。

    袁紹自軍敗慚憤,發病嘔血。於建安七年五月廿一日庚戌(202年6月28日)離開人世。死時“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 16 # 伊圓錢

    袁紹按說,他是比較成功的,“四世三公”、佔據冀、青、並、幽四州之地是當時天下最大的軍閥,相當於手握兩個王四個二的牌。

    有高於常人的政治眼光以及善於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就這樣輸了。

    為什麼袁紹會失敗?原因如下

    1個人身體原因

    2死前沒有安排好接班人的問題,

    3個人能力和內部矛盾

    1、個人身體原因——死得早

    官渡之戰袁紹雖然失敗,但可以調動的資源數量依舊高於曹操,曹操當時想吃掉袁紹這頓大餐還是不可能的。可是官渡之戰三年後袁紹死了,袁紹一死,唯一的凝聚力沒了。幾個兒子內亂,曹操在旁邊當攪shi棍,最後一波帶走,用了七八年搞定河北。

    袁紹

    2、死前沒有安排好接班人的問題

    袁紹對繼承人的處理過於失敗,為了讓小兒子袁尚繼位,想方設法排擠走大兒子,你說你趕走就趕走了,幹嘛還心疼,還給了大兒子袁譚支持者生存的空間。繼承人只能有一個,勢力也必須一家獨大。

    如果袁紹死的晚,也許他有足夠時間去把大兒子袁譚的勢力抽空,讓他像二兒子袁熙一樣跟在小兒子屁股後面,乖乖的待著。然而袁紹的死直接導致袁尚還沒完全強大,袁譚就開始出手。

    3、個人能力和內部矛盾

    (一)在關鍵的迎獻帝上犯了錯誤,袁紹就註定要失敗。 只看到了壞處沒有看到啊好處。

    董卓死後,漢獻帝在外流浪,給了袁紹一年的時間,袁紹按兵不動。就好比一個女生等了你袁紹一年,你袁紹還是錯過了。結果讓人家隔壁老王曹操捷足先登,最後他倆幸福的生活在一塊了。

    老曹

    (二)不放權,沒有"大總管"

    袁紹手下人才不少,基本上漢末叫的上名的那些文臣武將,都給袁紹打過工,但是他用不好。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袁紹本人太強了,官渡之戰,包括之前的戰役,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統帥,然後厲害的人的,他不給授權,所以袁紹陣營的帥才,都沒有得到發揮。文臣這邊又有個性,互相爭鬥,一直沒有個首席幕僚。

    袁紹

    反觀曹操,很好的處理了這些問題,周邊關係,招降張繡以牽制劉表,孫策又正好遇刺身亡。這讓曹操可以全力應對與袁紹的戰爭。

    內部人才問題,軍師祭酒郭嘉你來,尚書令荀彧你來,各安其職。

    (三)沒有及時發現對手

    在曹操攻城略地、擴大實力的時候,袁紹沒有注意到誰是最大的敵人,把全部的精力全用來對付公孫瓚,無暇顧及曹操。可以說是公孫瓚幫了曹操。如果沒有公孫瓚,曹操可能連同袁紹一戰的實力都沒有。

    公孫瓚忙碌大半輩子結果是替袁紹打工

    —————————————————————

    官渡之戰充滿了很多意外,但不是一個必然結果,《三國志》裡面說袁紹有十來萬小弟,而曹操則不足一萬。這怎麼可能呢?

    曹操

    袁紹控制了河北的青、冀、幽、並四州,是當時實力第一的軍閥。和袁紹相比,曹操實力雖然弱,卻也相差不多,所以袁:曹兵力比大概是為 2: 1 到 3 :2 之間。

    至於郭嘉的什麼十戰十敗,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這麼說的目的,很顯然是為了鼓舞士氣,增加曹操的信心。如果袁紹的能力好像只比三歲孩子好一些,而曹操是文武曲星武曲星下凡。以為袁紹的地盤都是撿來的?

    沒有許攸提供烏巢的線索,曹軍別說翻盤,可能會被揍死。

    許攸

  • 17 # 醉裡挑燈看劍ii

    在亂世三國當中,群雄四起,為了地盤和利益你爭我奪,上演了無數的大小戰役。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

    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於是,了官渡之戰拉開了帷幕。

    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實力遠不不及袁紹,當時的袁紹有三大特點:一是地廣民強,兵多將廣,謀士如雲。袁紹手下文有田豐、沮授、郭圖、許攸、審配、逢紀等超級謀士,武將有顏良、文丑,高覽、張郃,淳于瓊等絕世名將。

    曹操雖然屬於弱勢的一方,無論地盤還是兵力都遠遠不及袁紹。但曹操也有他的獨特優勢。一個曹操個人魅力和處理能力要比袁紹要強,曹操亦奸亦雄,為人狡猾,善於納諫,果敢多謀,是一個極具霸氣的雄主。而袁紹懦弱無能,為人兩面三刀,處理猶豫不決,缺乏主心骨,不善於聽從眾謀士的建議。

    比如說,曹操和劉備聯合發動對袁術的“消滅戰“時,袁紹竟然不顧親兄弟之情,竟然採取袖手旁觀的策略,錯失反擊曹操的最佳時機。著名才子孔融曾對容袁紹給出10字評價:袁本初不過冢中枯骨爾。

    二是曹操手下的智囊團“精度”要比袁紹強。袁紹手下儘管有田豐、沮授、郭圖、許攸、審配、逢紀等超級謀士,但謀士之間相互猜忌,私心都太重。並沒有抱團取暖。因此,謀士雖然眾多,但卻毫無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而曹操麾下的武將也不甘落後,有曹仁和張遼這樣的蓋世猛將,而謀士也不甘落後,不但有厚度,而且有精度,其中郭嘉和荀彧這絕代雙謀也是袁紹麾下眾謀士無法相比的。

    就拿可媲美諸葛亮的郭嘉來說吧,官渡之戰前,針對曹軍士氣不足、曹操信心不足這個弱點,特別是害怕孫權、劉表、劉備等梟雄在背後捅他的暗刀子,偷襲他的老窩,致使他背腹受敵。郭嘉挺身而出,提出了鼓勵曹操和曹軍的“十勝十敗”論,特別是指出了孫策不久將“被刺身亡”的精準寓言,極大地提振了曹操及曹軍的信心。同時,郭嘉還指出,劉表圖有其表,猶豫寡斷,不足為慮。而劉備雖然英雄,但卻寄人籬下實力不足,可以先派軍以最快的速度擊潰,消除這個後防安全隱患的存在。

    因此,曹操聽從了郭喜的建議,在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前,決定先去攻打劉備。

    總之,曹操這邊上下同心,擁有無與倫比的“人和”,牢牢地擰成一股繩,具有強大的爆發力和戰鬥力。

    而與之相反的是,袁紹儘管佔據天時、地利的優勢,但卻失去了“人和”。與曹操英明明敢相比,袁紹卻是剛腹自用、一意孤行。袁紹的首席謀士田豐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結果袁紹沒有采納,認為挾持漢獻帝這個“累贅”是件很困苦的事,而被後知後覺的曹操捷足先登,漢獻帝這個“準天子”從此成了曹操的“門下客”,使得曹操佔據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

    官渡之戰前,田豐也盡職盡責地為袁紹出謀獻策,出了個金點子:趁著曹操和劉備交戰之際,派兵偷襲曹操後方,可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結果袁紹又拒絕了,理由是8個字:孩子生病,不宜遠征。

    眼看袁紹以家事而誤了國事,不由長嘆道:這麼好的機會竟然不被採納,實在太可惜了!

    戰機稍縱即逝,後來,等袁紹想派兵攻打曹操後方時,田豐再次站出來,進行了堅決反對,他向袁紹詳細的分析了利弊,認為已經失去了時機,不宜再出兵。但袁紹不聽,袁紹認為他出爾反爾,破壞軍心,再加下其他謀臣的挑拔,袁紹一怒之下還將田豐關打進了死牢。

    果然,袁紹的大軍還沒有出發,就傳來了曹操打敗了劉備,已回軍官渡的訊息,袁紹不得不取消偷襲的軍事部署。

    曹操征伐劉備之閃電戰,不但消除了劉備這個後防的隱患,而且還得到了一員蓋世無敵的虎將——關羽“暫時”歸降了曹操。然後來,關羽為報曹操對其的恩情,更是斬殺袁紹手下的絕代雙驕——虎將顏良和文丑。幫助曹操成功拔掉了兩隻進軍路上的猛虎。

    曹操回到官渡,聽到田豐被關進大牢的訊息後,高興地說了4個字:袁紹必敗。曹操的話後來果真應驗。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正式打響,袁紹舉兵十萬,戰馬萬匹,打算速戰速決,準備和曹操決一死戰。就敦促大軍快速前進,結果一個人挺身而出,進行了勸阻——袁紹麾下另一位超級謀士沮授。

    沮授當時對袁紹的建議是:不要大舉進攻曹操。

    理由有兩點:一是我們的軍隊雖然人多但是勇猛程度不如曹操的軍隊,曹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是糧草沒有我們的多,我們有糧食,最好的方式慢慢的防守,等不了多少天曹操的軍隊沒有糧食,就會不戰自敗。現在急著和曹操決戰,正是中了曹操的圈套。

    二是我們和曹操當時的邊境線有三千多里長,這麼漫長的邊境線,曹操肯定無法照顧周全,我們只需要挑選部分精銳部隊作為騎兵,趁曹操邊境線空虛的時候輪番騷擾。如果曹操來救右邊,我們就攻左邊,如果曹操救援左邊,我們就進攻右邊。只要讓曹操疲於奔命,應顧不暇,這樣不出三年,就可以把曹操拖垮。

    結果袁紹非但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而且繼續發飆,以“妖言惑眾”4個字為理,命人將沮授拖出去斬首,幸虧眾將士請命保沮授,才同意暫時把沮授和田豐關在一起。田豐和沮授這兩個袁紹身邊真正的忠臣都被關入大牢,為失敗埋下了苦果。

    沮授的建議可行嗎?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後來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雙方拼消耗,曹操差點要放棄,寫信給荀彧問意見,荀彧的意見是6個字:堅守伺機而動。

    官渡之戰中,曹操就是採納反袁紹而歸順曹的大謀士許攸建議,偷襲袁軍糧草,一把火燒了。沒糧吃導致袁軍崩潰失敗。

    袁紹兵敗的訊息傳來,左右都恭喜說田豐,說他“平冤重用”的機會來了,而田豐卻搖頭說,他的死期到了。並且說出了理由:袁公內心猜忌,我多次說真話而冒犯他。要是出師得勝,我將得到保全,現在既然打敗了,我還能活麼

    果然,氣急敗壞的袁紹回鄴都以後,第一件事就是首先殺了田豐。

    而對於強大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失利,曹操麾下的超級謀士荀彧一語道破玄機:袁紹法不正律不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這些人彼此各不相容,這些人久必生內變,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 1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袁紹的家族在東漢末年是根正苗紅的世家大族,兩漢時期是門閥士族的形成期,到了東漢末年,存在幾百年時間的大家族比比皆是,但是像袁紹這樣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無疑是東漢末年的頂級家族。

    士族是東漢時期政治上的常青樹,無論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鬥得多麼激烈,士族一直存在於其中,雖然不能雖主角,但是足以影響天下的局勢,漢靈帝去世之後,外戚何進殺了宦官蹇碩,並在袁紹的慫恿下,何進召董卓溪、丁原進京,脅迫太后同意殺盡所有宦官。

    袁紹

    這個餿主意是袁紹出的,最終的目的是挑起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的火拼,讓袁紹所代表計程車族正式掌權,沒有想到中間出了不按常理出牌的董卓,依靠武力控制了洛陽,這個曾經的袁氏門生董卓,居然不賣給袁家面子,在二元君主的現狀下,董卓打破常規,挾制天子,控制朝政。

    袁紹之所以能成為關東聯軍的盟主,根本原因只有兩個:

    一、袁紹的出身。

    在那個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年代,出身好就等於擁有一張通往上流社會的門票,而袁紹的四世三公身份更是讓袁紹拿到一張超級VIP門票,在當時的天下中,汝南袁家儼然是天下士族的領袖,不看別的,就是看出身,所以袁紹才能輕易當上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盟主。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二、袁紹的名聲。

    有出身並不等於有名聲,名聲是透過一個人的才能顯示出來的,袁紹不到20歲就已經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同時袁紹又有孝名,為父母親前後服喪六年,要知道兩漢以孝治國,一般計程車人什麼也不幹,只要有孝名,就能當官,就能舉為孝廉,從此步入仕途。

    此外,袁紹還有清高之名,曾經有一段時間袁紹隱居在洛陽,不應朝廷徵辟,兩漢很推崇這種拒絕做官的清高,越是清官,在士人之中名聲越好,比如東漢的楊震,五十多歲才開始當官,在此之前就是拒絕朝廷的徵辟,反而名聲越來越大。

    才能+孝名+清高,讓袁紹成為士人中最有名聲的人,再加上他的出身非常好,袁紹也因此成為當時士人中的佼佼者,所以當袁紹振臂一呼時,應者如雲,當袁紹到北方發展時,不斷地有士族名士投靠袁紹,這些人甚至逼著韓馥把冀州牧的位置讓給袁紹,一方是巧舌如簧,另一方面的威逼有加,韓馥根本沒有辦法,又是袁氏故吏,只有把冀州讓出來。

    袁紹與袁術

    韓馥不能反抗嗎?

    能反抗,但也是輸,因為袁紹巨大的名聲,很多中原士族和河北士族都是支援袁紹的,就算開戰,韓馥也是輸,橫豎都是輸,還不如把位置讓出來,所以韓馥把冀州牧讓給了袁紹。

    所以,袁紹的成功是“成也士族”,因為他得到了當時士族的支援,畢竟當時的士族已經成為東漢末年地方上最大的政治勢力,他們可以左右輿論、把控官場、選拔人才、藏匿人口、發展莊園經濟,儼然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而袁紹卻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援,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統一了河北四州,實力成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田豐與許攸

    而袁紹的失敗,同樣來自”敗也士族“,正因為投靠袁紹計程車族太多了,不僅僅有河北士族,比如沮授、田豐、審配,還有中原士族,比如郭圖、逢紀、許攸,這些投靠袁紹計程車族之間為了爭奪利益互相攻擊,彼此內鬥,而袁紹本人又沒有調和矛盾與平息雙方利益的手段,才讓袁紹在最終與曹操爭奪天下時失敗,這是袁紹失敗的主要原因。

    比如說沮授,原本掌握著袁紹手下的三軍,郭圖卻嫉妒沮授,向袁紹打小報告說:沮授的軍權太大、威望太高,難於控制。後來袁紹就剝奪了沮授的兵權,將兵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沮授、郭圖、淳于瓊三分分別率領,這就是內鬥。沮授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又忠心袁紹的人,就這樣被郭圖等人分解了權力,最終也是袁紹失敗的一個原因。

    袁紹與曹操

    另外,沮授是袁紹陣營第一個提出迎立漢獻帝的人,這是個正確的戰略,可是郭圖和淳于瓊認為不能迎立,結果袁紹正確的意見不聽,偏偏聽錯誤的意見,最終在戰略上輸給了曹操,這也是袁紹失敗的一個原因,都是因為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內部鬥爭。

    再比如說田豐,他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謀士,勸袁紹不要主動出兵攻擊曹操,並向袁紹提出了三年疲憊曹操的戰略建議,但是袁紹不聽,由於田豐強行勸諫,還被袁紹關進大牢,袁紹官渡戰敗後,逢紀向袁紹進讒言說:田豐聽說將軍敗退,拍手大笑,正為他預言正確而歡喜呢!於是袁紹馬上就殺了田豐,這就是內部鬥爭。

    除此之外,還有在擁立繼承人上面,袁紹手下也分成兩派,審配與逢紀擁立袁尚為主公,而郭圖與辛則擁立袁譚為主公,兩派大打出手,還沒有等到曹操動手,自己就已經內部大亂,這說明了袁紹內部的政治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矛盾到了非常尖銳的地步。

    袁紹官渡大敗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不是許攸的投降,也不是曹操很能打,而是袁紹的內部鬥爭太過激烈,一個內部都不和的集團,如何能打敗他的對手統一天下呢,所以袁紹的失敗是:敗也士族。

    成也士族,敗也士族,這就是袁紹成功與失敗的真正原因

  • 19 # 大漢史談

    袁紹,袁本初,一個一出場就站在世間頂點的男人,當初各路諸侯中的領袖,為何最後會敗給“小小”的曹操?是人禍還是天災?本文為你詳細解讀。

    袁紹所在的袁氏家族,那可是號稱“四世三公”的龐大家族,身為袁氏家族的家主,在曹操橫空出世之前,袁紹可以說是主角光環在身,殺宦官,領諸侯,滅董卓,那可是妥妥的人生贏家,直到官渡之戰,袁氏家族這個龐然大物可以說是說倒就倒,當初的主角在真正的主角曹操面前,瞬間就變成了大反派,註定失敗。

    那麼,當初那麼大的勢力,最後是怎樣被打敗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知人不用。

    面對與曹操摩擦,袁紹召集了七十萬大軍來消滅曹操,七十萬人啊,手下那謀士出類拔萃者不知凡幾,提出的策略我們暫且分為上上策、上策、下策、下下策,而某些將領放在地方也是一方豪強。

    但是在攻打曹操時,袁紹人家就是要用下下策,用一些酒囊飯包,竟然派嗜酒如命的淳于瓊看守糧草,這一個軍隊命脈在袁紹眼中跟兒戲一樣,難道這就是“跟主角作對的智商都將變為負數”定律嗎?

    第二,毫不重視良才。

    在許攸指出曹操的不足,獻上良策時,袁紹你不用就算了,你還罵人家許攸,我要說許攸我也受不了這氣,最終眾叛親離,許攸也轉身投奔曹操,這樣一來,袁紹這面的情況人家曹操全都知道了,袁紹能贏才怪。

    第三,優柔寡斷。

    我都知道“兵貴神速”,打仗越快越好,不然士氣、糧草等方面都會面臨問題。但是人家袁紹在打曹操時就是不著急,該打的時候不打,該退的時候不退,做事優柔寡斷,作戰時軍隊也是鬆鬆垮垮,毫無紀律,導致自己先後失去顏良文丑兩員大將,這也使己方兵力慢慢被曹操蠶食,導致最後失敗。

    按理說,能成為當初各諸侯的首領的人,不該如此不堪,但是面對曹操,袁紹好像成了一個廢物,袁紹沒有的,人家曹操全都有,人家曹操知人善用,善於籠絡人才,辦事當機立斷,毫不猶豫採取謀士良策,這樣的曹操怎麼會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拉松會造成肌肉流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