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小跳蛙
-
2 # 小雨小雨121
我覺得主要是自己家孩子天天看著,相處的時間長,總不聽話就沒耐心了!別人家孩子讓你天天看著,也不聽話,你估計也沒耐心了!
-
3 # 愛陪伴的陽光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是你自己的心理問題。你應該轉換一下思想。那是你自己的,以後孩子的未來的成就,也是需要你去教育你要看著他成長的。別人的孩子始終是別人的孩子。就是為什麼對別人的孩子有耐心,那是因為你不可能去因為一些事情而去抹開面子去批評別人的孩子。是不是?因為他不是我們親生的,所以他做錯什麼事情可能我們會包容,但是自己的孩子做錯事情的話我們不會包容。而且要跟孩子強調做錯事情有什麼樣的後果?看好自己的孩子是最主要的呀!
-
4 # 青青草的小棧
原因1:距離產生美
對自家娃自然也是想耐心的,只是朝夕相處,各種事情一多總有失控的時候。
這種情況其實在所難免,舌頭還會碰到牙齒呢。
別人家娃接觸有限,維持個片刻和諧不能說明你對他的耐心就比自家娃強。
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放自己一馬,不用對自己太過苛責!
原因2:愛之深責之切
因為對別人家孩子沒有那麼高期望,所以自然沒有期望落空帶來的憤怒。
這種情況下其實就是需要適當降低下對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別老和別人家孩子比。
畢竟孩子也沒拿你和別人爸媽比呢!
孩子最討厭爸媽的一句話絕對是“你看別人家孩子xxx”,沒有之一。
家長試圖開口說:別人家的孩子xxx的時候之前一定要換位思考一下。
如果孩子有天開口閉口說“別人家爸爸咋就那麼能賺錢,別人家媽媽咋那麼苗條漂亮”時,你們心裡的感受如何就好了。
以上想明白,以後看娃應該就比較順眼了。
-
5 # 老邢呀
事不關己,關己則亂。主要是對自己的孩子要求高,一心想讓他出人頭地。觀察別人的孩子時,常常和自己的孩子作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在心中是一塊病,看別人的孩子就會覺得好。再就是別人的孩子在你面前沒有顯露本性,拿捏著半個,缺點隱藏起來了。而自己的孩子確實完全放飛自我,不受約束,別說隱藏缺點,還要使勁放大缺點,把在別人面前受到的拿捏都要找回來。
有一個腦筋急轉彎說得好:豆豆長在哪裡你不擔心?這裡問你一句,什麼樣的孩子有缺點你不煩心?
所以當你輔導孩子生氣的時候,不妨和鄰居換著輔導下試試?
-
6 # 寶媽麗麗在修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請你感覺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伊戈爾·格羅斯曼做的。
他讓受試者想象:自己的戀人出軌,怎麼辦?
很多受試者表示,馬上分手,沒啥說的。
他又讓其他受試者想象:朋友的戀人出軌,你會給什麼建議?
受試者踴躍出主意。而不是勸立馬分手。
格羅斯曼教授設計了一個問卷,以檢測這些受試者面對事情時的智慧水平。
結果教授發現: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人更多地是被情緒左右;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人往往變現的更有智慧。
1 你以為你有理智嗎?面對別人孩子有耐心,自己孩子沒耐心,這是為什麼?跟這個實驗的結果一致,面對自己的事情我們更多被情緒控制;面對他人的事情,我們會更冷靜,更有智慧。
為何如此呢?
科學作家萬維鋼老師在他的書《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裡面,講了自控機制。
他援引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人腦中的伏隔核負責提供愉悅感,當人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他的伏隔核就會很活躍;
人腦中的島葉,預期痛苦和不愉快,看到一件東西,島葉會讓人想到一些負面的東西。
當島葉這一模組戰勝了伏隔核,我們就可能看到這件東西、這件事帶來的壞處,而不去接近。這本質上是一種感情戰勝另一種感情。
其實大腦裡都是各種模組,且每個模組都是感情模組。大腦的計算——所謂的理性,是為感情提供資料的。理性只是感情的工具。所有的決策都是從感情開始,並以感情結束。
2 為什麼我們要進化這麼多感情?因為感情繫統比較省力、可靠。
在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T·威林厄姆的書《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中,說大腦根本就不喜歡思考,思考是費力費時的。
遠古時期,我們食物少、熱量少,大腦太耗能(占身體總耗能的20%),所以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我們的大腦的前額葉是善於計算,但算的太慢了。看到野獸,你還計算一下我要不要跑?交給“恐懼”這種情緒,引發對自己的情感,立馬做出決策:跑!所以,人對自己是最有感情的,感情越強越能促使人改變,做出行動:
試想一下,如果是別人的孩子,你會起早貪黑,為他做這做那嗎?
如果同事天天吃垃圾食品,咱頂多建議一下,但不會日日夜夜操碎心,想辦法讓他改。
面對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娃更容易被情感控制,這是人的本性。
3 有沒有辦法改變這一現象?有。
面對別人的事情會理性一些,因為別人不是我們自己,而是跟我們有一定的距離感。
所以,改變的關鍵是:製造距離感。
比如《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這本書中說,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賈德森·布魯爾教授教菸民們戒菸:
當你想吸菸,你要知道吸菸是一種感情呀,你的伏隔核在支配你,想讓你透過吸菸獲得歡樂。你得接受自己的這一想法,這是人的本能。但你別急著吸,你問問自己身體那部分最需要?吸了會如何?你的感情有多強烈?這樣一套下來,你是在分析自己的感情。就像冥想一樣,抽離出來觀察自己的感情。這就製造了距離感,這樣的戒菸法更有效。
這比較抽象,但也有比較具象的做法。
格羅斯曼教授教我們的抽離方法是:
假裝這是別人的事:這不是我兒子,眼前在哭鬧的事我朋友家的孩子,我現在會給他們什麼建議?假裝你是老師:眼前的這件事是我學生做出來的,我如何對待?假裝這是一年前發生的:一年前發生了這件事,現在回顧起來,有什麼看法?在萬維鋼老師的另一本書《高手》中,也介紹了一個方法:10/10/10法則。
10分鐘後,你對眼前的情景作何感想?10個月後呢?10年後呢?這是從時間角度,製造距離感。
其實很多決策方法都用到了“距離感”,比如我們華人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美國許多投資公司都設有反對派——CEO做了決策,他們負責來找茬,就是為了避免衝動決策。從旁觀者的角度,做出更智慧的行動。
還有一個要訣是,緩一緩。
很多育兒書籍都教家長,在孩子哭鬧時,保持冷靜。如果冷靜不下來,建議家長到房間裡數數、深呼吸、冷靜,過一段時間再跟孩子說話。
我們人對自己最有感情,當別人惹我們時,我們第一時間會生氣、憤怒、報復,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懟孩子一頓。
情緒來得快,其實去得也快。如果停一停,前額葉的計算就來了。當它計算出利害得失,給“島葉”提供了更多資料後,我們就更容易做出對孩子好的決策。因為從長遠來看,我們是把孩子看得更重的,當然會注重他們的利益。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簡單總結一下:
人的大腦模組說,認為大腦都是感情模組,哪個模組的感情更強烈,哪個模組說了算;感情繫統比較可靠,遠古時期,是跟我們的生存直接相關的。每個人對自己的事情都更有感情,感情越強,越能行動和改變;想改變這一情形,可以製造距離感和緩一緩,這是心理學公認很有效的方法。這些道理其實大家都知道,但做到不容易呀。因為人一方面受制於自己的生理;一方面受制於自己的經驗和訓練。
如果經常訓練,並時常在大腦中演練這些,大腦提前預設,在真實情境中,更容易做出智慧決策。
最後引用蘇軾的《題西林壁》來結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只因“身在此山”。
跳出來,製造點兒距離感,並且給自己一段冷靜的時間。會大有幫助。
願咱們都能跳出此山,理性處事。
-
7 # 好父母助理
因為對自己孩子期望值高,稍不如意,就著急上火,正所謂恨鐵不成鋼!對別人家孩子,則無此感覺,所以反倒是有耐心。
-
8 # 苦行僧
一個人的耐心程度取決於自己的年紀,閱歷等諸多因素。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耐心,那是因為孩子是你的,你對孩子沒有耐心也不會承擔任何現時的後果。雖然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和孩子性格的塑造會有不好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不會在短時期內顯現的,你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耐心也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可是如果把眼光放長遠,對孩子影響是很大的。
其次,對別人的孩子有耐心,可能是因為你跟別人的孩子不是那麼熟悉,小孩子對於不熟悉的人也不會特別放得開,小孩子也會把性格里的調皮的一面收起來。這樣你就會覺得別人的小孩比較乖,不調皮,自然也就有耐心了。還有,即使別人的孩子在你面前也會像你的孩子一樣放得開、調皮,你也不會發脾氣或者不耐煩,因為如果你把這方面的情緒表現出來會有現時後果的。會影響你和朋友的關係,為了不影響大人們的關係,你的潛意識也會促使你忍耐。
這就是為什麼對自己的孩子和對待別人的孩子會出現不一樣的表現。其實你的耐心程度是不變的,只是潛意識在誤導你而已。
其實,毋庸置疑,作為父母,對待孩子越耐心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塑造都會有好的效果。但是很多父母還是做不到,主要是這些父母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不足。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工作和其他方面也不會取得成功的,越是成功的人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作為年輕的父母,何不利用教育孩子的這個機會來嘗試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不僅能對引導孩子性格Sunny還能讓自己更加寬容,在事業上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
9 # 家庭教育父母學
其實是你的心理在作祟。
你把自己的孩子歸為自有,別人的孩子歸為他有。你認為我的東西不需要維護和保養依然是我的,但這種心理是大錯特錯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必須要以這個角度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的世界裡,你也是個個體,而且是個對於他非常重要的個體。如果你對孩子沒有耐心,或者是當著他的面對別的孩子有耐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媽媽不愛自己。
時間長了會造成孩子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等等 。
所以請把自己的孩子在心理上跟自己隔離開,這樣才能給孩子應有的尊重。
回覆列表
還是和孩子的溝通存在矛盾,自己家的孩子朝夕相處,孩子還小的話確實溝通陪伴各方面都會有裂隙
,還是要注重自己的說話語氣態度吧。一視同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