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鴻章一生經歷了很多失敗,簽訂了《馬關條約》《越南條約》等很多不平等條約。他死後,大清朝廷追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這是對文官的最高禮遇。他的家財,他陵墓的規制遠超剿滅了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問題來了,假如甲午戰爭清朝大勝日本,大清會怎麼對待李鴻章這位建立北洋海軍的功臣?
7
回覆列表
  • 1 # 那年那月lhy

    如果李鴻章的北洋艦隊戰勝日本,李鴻章在大清更是呼風喚雨,如日中天!

    日本如附骨之蛆附在大清身上,而天朝大部分人認為日本不過是“蕞爾小國”,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他們則洞若觀火。對於李鴻章的鞠躬盡瘁,老佛爺心知肚明!

    若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打贏日本,大清總算揚眉吐氣一回,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還不高興死,對李鴻章應該是更加器重。

    其實,李鴻章得到大清的重用,在於李鴻章的忠誠 ,沒有謀反之心,對朝廷和他的老師曾國藩一樣,忠心耿耿。

    這一點,慈禧太后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更重要的是,李鴻章知道怎麼討慈禧太后歡心,說話知道方寸,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對於這麼一個帝國的頂樑柱,大清當然禮遇有加,所以才有李鴻章死後慈禧太后落淚,一系列高帽都給了李鴻章,也讓其他官員看看,只要死心塌地為朝廷賣命,李鴻章就是榜樣。

    李鴻章作為大清的裱糊匠,東堵西補,挽救不了大清。

    大清和日本人的競爭,其實就是體制之爭,當日本的變法獲得成功之際,腐朽的大清不思進取,被日本胖揍是歷史的必然。假如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中取勝,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清對日本的劣勢,因此,以大清的尿性,即使勝利,也不敢要求日本割地賠款的。雙方貓捉老鼠的遊戲還會繼續下去。作為晚清最後一根頂樑柱李鴻章還要拖著老邁的身軀和列強周旋。至於死後大清給他什麼榮譽稱號,對於大清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事。大清為其他官員樹立了一根道德標杆,李鴻章死後極為榮光,各取所需,如此而已。

  • 2 # 十分之七君

    甲午戰爭如果大清戰勝,李鴻章名聲肯定達到頂峰,境遇前期肯定也會大大變好,但是最終能好到什麼程度,還得看西方列強臉色和政敵攻擊力度以及太后皇帝心思。

    原因如下:

    軍事勝利不一定會轉化為實際利益

    參考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雖然大清軍隊最後戰勝了法國軍隊,而且還將他們的內閣打得垮臺,可是最後李鴻章還是代表清政府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法新約》,“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正是此次戰爭的真實寫照。

    糾其原因,正是西方列強的干預,威脅導致。他們一直視大清國是他們可以隨意蹂躪,予取予求的地盤,怎麼能允許他們透過這次戰爭的勝利建立反對侵略者的信心呢?以後不好馴服了怎麼辦?

    同樣,中日甲午戰爭若是大清國勝利,那華人信心必定會前所未有強大,反帝反侵略戰爭必定此起彼伏,如果讓這種思想在這次勝利中形成氣候,以後西方列強利益肯定會受到影響,他們自然不願意看到。

    北洋水師建立雖然有西方強國身影,但是如果他們覺得北洋水師戰鬥力超過預期,肯定會打壓。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掌控人,自然境況不會很好。

    政敵攻擊

    黨爭內鬥歷代無法避免,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時就遭到政敵的頑強阻擾。特別是跟他有死仇的帝師翁同龢,百般阻攔北洋水師的更新換代。

    如果一旦軍事勝利沒有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肯定會群起攻之,就算是打了勝仗,也不會讓他好過。

    即便軍事勝利帶來了實際利益,只會讓政敵變得更加團結,一起對抗他。如果讓李鴻章獨攬大權,以後大家都不用過了,肯定要對抗到底。這樣一來李鴻章境況就不一定定好過了。

    中日海軍實力相差不大,就算勝利也肯定是慘勝,北洋水師實力肯定受損,國家本就困難,政敵又使絆子,估計很難恢復實力。李鴻章前期不願意和日本開戰,也是考慮儲存實力。

    亂世之中,實力才是王牌,王牌打出去了,以後怎麼辦?難辦!

    太后皇帝心思難測

    自古功高震主,難得善終。

    李鴻章本來就手握重兵,如果這次擊敗日本,必定聲望達到頂峰。

    有重兵,有聲望,還是漢人,這些肯定會讓清政府忌憚。清朝防漢人防了幾百年,到這時候肯定也沒改變這心思。而且現在衰敗了,滿人實力不強,估計更怕漢人奪位。

    剛打勝仗回來肯定不會為難你,時間一久就不好說了,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李鴻章搞不好就被賞賜一杯毒酒。

    日本戰敗肯定會報復,以慈禧和光緒那種貪生怕死的尿性,搞不好會把李鴻章推出去抵罪。

    總之,就算戰勝了,李鴻章境遇也不要太樂觀。個人榮辱建立在國家榮辱之上,國家積貧積弱幾十年,不是一兩場戰爭的勝利就可以改變的。要想個人境況變好,還得靠國家強盛。

  • 3 # 新莽傳奇

    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負責運送陸軍到北韓半島。出發的時候沒有配備充足的彈藥,試想當時黃海大戰僥倖取勝。會讓清朝官員認為日本不堪一擊,有充足的理由繼續放縱沉淪。

    北洋艦隊已經很久沒有補充新的艦艇和武器裝備了,這樣都能獲勝。誰還會在意艦艇和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

    日本當時是舉國之力加上冒險的決心挑戰了北洋艦隊。即使失敗了,我相信以日本人的性格是不會放棄挑戰北洋艦隊、侵略中國的。

    李鴻章獲勝後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極高的人氣和地位,但是能否做到一言九鼎,我看很難。光緒帝和翁同龢為了從慈禧手中奪權,已經挪用了海軍軍費重修圓明園。戰後,皇帝與太后之間為了權利肯定會爆發更大的政鬥。國家將會陷入更大的混亂。

    清朝末年,啟用漢族大臣,是情非得已的。八旗軍經過這麼多年,已經軍備廢弛、戰鬥力低下。為了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只能依靠漢臣的地方軍隊。一直以來,滿漢之分就從來沒有消失過。所以他們是不可能相信漢臣的。洋務運動的初衷也是為了延續統治。

    所以說甲午戰爭的失敗反而加速了國家的變革,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但也提前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復興。

  • 4 # 自己的心靈小屋

    這個假設本身就存在問題。接下來的結果如何,都是一種根據自己掌握的隻言片語來評判,不全面也不科學,更與歷史人物的作用的唯物史觀是不吻合的。

  • 5 # 不沉的經遠

    如果甲午戰爭真的清政府勝利了,那麼李鴻章的結果會很慘。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

    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雖然李鴻章此舉看著有些軟弱,但是從戰爭的實際結果看,至少李鴻章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如果日本輸了,那麼李鴻章的這個態度就是純粹的卑躬屈膝了。肯定會有很多人對於李鴻章加以彈劾。

    更重要的是甲午戰爭前最希望和日本開戰的是光緒。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雖然名義上還權給了光緒,但是依然在朝堂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光緒一直希望找個機會把權力抓在手中。因此在中日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把日本當作蕞爾小國的光緒自然認為對日戰爭勝利以後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聲望,所以才會一力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老是和自己唱反調的李鴻章在光緒眼裡就非常可惡了。

    而且光緒和他身邊的清流大多把李鴻章當做慈禧的心腹,屬於典型的後黨。在歷史上光緒就有意借甲午戰爭之機將他剷除。在戰爭爆發以後,以翁同龢、文廷式等為首的清流就對李鴻章和他身邊的人展開了一系列攻擊,甚至不惜捏造罪名,誣陷被認為是李鴻章骨幹的淮軍眾將。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一旦甲午戰爭勝利,光緒權力加強以後,肯定會借李鴻章判斷失誤這個理由,對他加以嚴懲。

    因此對於李鴻章來說,甲午戰爭清政府勝利的話,肯定也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運氣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

  • 6 # 谷老師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李鴻章在清政府中的地位將如日中天。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漢族地方官僚在清朝權力結構中地位上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先後擔任巡撫、總督,由於他們興辦了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清軍也裝備了近代火藥武器,槍炮和軍艦。這就促使清朝統治由危機走向穩定, 因而這幾位洋務派大臣在清政府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特別是曾國藩一枝獨秀。

    為了制衡曾國藩,清政府便扶持李鴻章壓制曾國藩。1872年曾國藩死後,李鴻章有又一枝獨秀,於是清政府便扶持左宗棠壓制李鴻章,1885年左宗棠病逝,李鴻章再一次一枝獨秀,於是清政府又扶持張之洞制衡李鴻章,但張之洞在資歷,威望,能力方面明顯比不上李鴻章,因而李鴻章處於突出地位。

    假如甲午戰爭大清勝利,清政府沒有任何理由撤掉李鴻章的職務,反而還要加官進爵,由於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控制北洋艦隊,清政府又不能對他高其位削其權。這樣李鴻章將控制清政府,也極有可能取而代之。

  • 7 # 李善親

    首先宣告歷史沒有如果,以下僅代表個人意見;

    就李鴻章而言無疑是事業的頂峰、但是往往中國歷史說明功高蓋主之臣不會善終、除非李效仿其老師曾國藩、激流勇退、清當局還是會給李一個安度晚年的地方,但是就李個人性格而言是和其老師曾國藩不一樣、甲午一役清僥倖得勝,那麼李他的政治抱負才開始、李也是那個時代小有的開眼者、他會開始更加積極推動洋務運動、但是不會從制度層面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屆時中國的權利結構會更加傾斜於漢族官僚,但是對於慈禧來說、她是精通捭闔之術,經甲午一役被李排擠下去的政敵、例如翁同龢之流、慈禧肯定還會扶持和李力量抗衡的力量、同時借李之手排出帝黨周圍有勢之人,使自己權利權威不受戰爭勝利光緒親政而受影響,到時候李還是不敵慈禧只得退居幕後!單榮華富貴封候之榮譽還是有的。

    甲午海戰如清勝倭敗、中日抗戰還是不能避免,因甲午之戰清政府勝利那麼清庭高層和國民不會那麼快清醒、那麼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革命先驅的名字可能就掩埋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 8 # 當代曹植

    甲午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讓日本與權臣李鴻章互相削弱,清廷漁翁得利。

    李鴻章手握海陸重兵,朝廷不放心,朝廷直屬軍隊,不足以震懾李鴻章,那就讓日軍來削弱淮軍與北洋水師。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雖然名義上還權給了光緒,但是依然在朝堂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光緒一直希望找個機會把權力抓在手中。

    光緒認為對日戰爭勝利以後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聲望,所以才會主戰。

    光緒把李鴻章當做慈禧的心腹,有意借甲午戰爭之機將他剷除。

    一旦甲午戰爭勝利,光緒權力加強以後,肯定會對李鴻章加以打壓。

  • 9 # 自牧看歷史

    甲午戰爭完敗於東洋莞爾小國的日本,徹底擊碎了中國精英階層的洋務運動自強的迷夢。當然如果沒有那麼多如果,清朝如果打敗日本,對李鴻章而言是福是禍吶?這個可以參照31年前攻破南京,消滅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國藩那裡找到答案。

    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南京,天平天國運動失敗。大清的財富重鎮又回到了手裡。但是曾國藩的手下們也有了其他想法。很多人勸進曾國藩,江南半壁無主。 左宗棠曾在清軍對抗太平軍陷入困境之際,勸說曾國藩自立為王,“鼎之輕重,似可問矣”,以“鼎”寓大位,勸其“問鼎”。蕭一山曾在《清代通史》中提到“世皆知王闓運、胡林翼、彭玉麟曾勸其自為”。《投筆漫談》記載了王闓運遊說曾國藩的情景,“語刺刺不休”,而“公惟唯唯”,敷衍以對,且“以指蘸杯中茶汁,頻有所點畫”,寫出“荒謬二字”。又載胡林翼試探曾氏“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仍然遭拒。彭玉麟還曾寫信問曾國藩“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曾國藩“面色立變”,急言“不成話,不成話”。

    大清外重內輕,慈禧心理很是明白,曾國藩功高震主自然也是要敲打的。慈禧在攻滅太平天國後就召見曾國藩,故意晚去幾個時辰,讓曾國藩跪在那裡,就是告訴他,你還是大清的奴才。開口就問他天平天國南京的財寶都去哪裡了。這分明已經是不信任。曾國藩申請裁撤湘軍,立馬得到同意。後來將他調離兩江總部位置,以及再之後處理天津教案和鎮壓捻軍,基本上算是晚節不保。曾國藩去世前告訴前來探望的李鴻章,千萬不要放棄兵權。

    曾國藩死後,漢臣中李鴻章靠著淮軍開始取代湘軍及曾國藩位置。後來又創辦北洋海軍,創辦近代工業,在洋務運動中出盡風頭。正因如此,甲午海戰中,其他水師坐觀成敗,甚至翁同龢等也希望利用戰敗打擊李鴻章及其北洋水師。因此戰爭一敗,馬上淮系軍官被降職發配。陸軍解散,從新訓練新式陸軍,這就是後來的小站練兵的新式陸軍。

    戰敗了,一地雞毛,戰勝了,功高震主。所以這大概也是他避戰求和的原因之一吧。清政府作為外族統治中原,自始自終都在防範漢臣,想盡辦法不讓漢人掌握兵權,後期實在是沒有辦法,才允許漢人辦團練。但是信任從來都沒有。所以作為可以與列強一爭高低的李鴻章無論勝敗都必然是被限制的人。

  • 10 # 科技小麋鹿

    甲午戰爭如果能贏,那將告訴世人我北洋水師並非浪得虛名,而是無愧亞洲第一之稱。

    先講講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入室弟子的李鴻章,仕途是暢通無阻,慢慢變成了和曾國藩並列的封疆大臣。

    李鴻章在世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視他為心腹大患,稱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確實是能臣,但他過於貪戀權位。北洋水師最後全軍覆沒,李鴻章是導火索,他一手創立了這支西式海軍,甚至把他看成了自己的軍隊,慈禧和光緒又怎能不心加戒備?上面故意卡著你的軍費,打擊你李鴻章的權勢,下面就沒錢買裝備。據說,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艦速射炮的優勢,需銀六十萬兩。李鴻章沒有批准,他知道光緒和慈禧不會給,她還要修頤和園呢,財政哪裡顧的過來。封建王朝的君臣思想是伴隨了李鴻章一生的,他李鴻章是一刻也不敢忘的。在軍費大減的情況下,這樣還想要維護北洋水師的先進戰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算是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被慈禧太后任命為全權大臣,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看見沒有,就算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輸了一塌糊塗,慈禧太后還是要全權倚重他,還期望他能在談判中爭得一分是一分。清朝皇室的態度非常明顯,賠幾億兩割幾塊地完全可以接受。只要大清江山還在,沒有什麼是不能談的。

    李鴻章在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與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這一段話也在五十年後得到了驗證。

    甲午海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成為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替罪羔羊。他自己視馬關條約為奇恥大辱,痛心疾首,發誓終生不再踏足日本。

    可見,如果甲午戰爭真的打贏了,李鴻章的地位也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反而還會加深光緒和慈禧對他的猜忌。

    甲午海戰的失敗告訴世人,一個人縱使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能,在王朝宿命面前也沒有扭轉乾坤之力。

    雖然清室的各項政治外交都離不開他。

    但他在清室眼裡終究還是一個外人。

  • 11 # 研究推背圖

    歷史當然不能假設,但如果真勝了,可能以後的結局會更慘,破壞了歷史發展規律,就會失去發展機會,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意思。

  • 12 # 風雨時光

    清朝的政治制度決定了清朝的最終失敗,即使取勝。李鴻章也是功高蓋主,必然會收到清廷的某種打壓,取勝以後,清朝會更加自滿,可能會造成某些程度的不思進取

  • 13 # Wan156005358

    甲午戰爭如果大清打勝了,李鴻章會學他的老師曾國藩,交出淮軍,直隸和北洋,回家養老。大清政府會因為戰爭勝利更加穩定,中興成功,中興第一人李鴻章是舊式讀書人,忠君報國安民是他的終生追求和操守,國家安定之日,他無心謀反,以慈禧太后的能力和大清政權的穩固,即便李鴻章造反或者革命也無人支援,基本沒有勝算。留戀權位會引起朝廷上下的猜忌,明槍暗箭,卸磨殺驢和性命不保。所以他會選擇唯一活命的道路,隱退。

  • 14 # 天在看426

    如果甲午海戰大清勝利了,李鴻章會有什麼樣的境遇?我們來探討一下。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說李鴻章的人生導師~曾國藩。為什麼說曾國藩,好像命題和曾國藩沒有必然的關聯。

    是這樣的,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中興重臣之首,能力有目共睹。天平天國如果沒有以湘軍為首的地方組裝進行“平叛剿匪”,大清帝國的命運真的說不好可能會提前終結。1864年7月經過11年的艱苦作戰,曾國藩,曾國荃率領湘軍攻入南京。至此,天平天國運動以失敗告終。而曾國藩也迎來了他人生的巔峰~他被朝廷加封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

    大家看好,曾國藩的榮譽光環很耀眼,但是都不是什麼實權職務,曾國藩至死也沒能進入大清王朝的決策機構~軍機處,官階是正一品,做過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曾國藩在他的人生最高處擁有幾十萬的湘軍,戰鬥力強悍;而且文臣武將眾多,桃李滿天下。他的弟弟曾國荃文也暗示過曾國藩學學趙匡胤,但曾國藩沒有答應,反而還上書朝廷請求裁軍,我想這是曾國藩權衡利弊再加上他本身也是報效國家之人,所以稱帝的念頭被他拋棄了。

    可能有人會問,我們說的是李鴻章,但到現在對李鴻章的事情也隻字未提,這是為何?

    我們清楚的知曉曾國藩的前前後後,李鴻章的人生巔峰會是什麼樣,我想答案也已經揭曉。

    即使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以大清的勝利而結束,李鴻章獲得的殊榮也絕對不會超過曾國藩。就算是榮譽比曾國藩還多,但也只是榮譽而已,李鴻章還缺這點榮譽嗎?不要忘了,剿滅天平天國李鴻章作為淮軍的首腦,也是戰績顯赫,也獲得了不少榮譽。所以說,中日甲午海戰即使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也頂多是再多幾個掛職頭銜而已。

    天平天國是要清王朝的命,曾國藩獲得的榮譽也不過如此;中日甲午海戰大清戰敗,但是結果是割地,賠款,並沒有要了大清王超的命,所以性質嚴重性遠“弱”於天平天國運動,因而最好的境遇就是榮譽+保全(自身)。

    為什麼這麼說,一是滿清的晚期,朝政一直是慈禧太后把持,慈禧太后最信任都人是~榮祿,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始終沒有走進慈禧太后的內心,也只是重用,談不上“親密無間”。二是滿清對有能力漢臣的防範一直沒有鬆懈,直到它無能為力後,才大權旁落。

    綜上所述,中日甲午海戰即使大清勝利,李鴻章還是李鴻昌,李中堂,絕對不會成為“二把手”的。還有一點,是貫通古今的,功高蓋主者“危矣”。所以,在得到自身保全的前提下,能再多一兩個實權職能部門的權利,就已經是很好的結局了。

  • 1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談起晚清歷史,李鴻章是不可繞過的關鍵人物之一。李鴻章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得寵於慈禧太后,又因致力於“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而名聞天下。最後,在達到其勢力的巔峰時,卻又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從峰頂上跌落!

    因此可以說李鴻章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變數。甲午戰爭的失敗,成了導致李鴻章失勢的“滑鐵盧”。

    (晚清權臣李鴻章)

    那麼,如果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僥倖戰勝了“小日本帝國”,李鴻章在大清朝堂的境遇又會如何呢?

    對此,似乎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如果李鴻章戰勝了日本,清廷將會對其“且用且防之”!

    原因也很好理解:因為原本李鴻章的勢力就已經很強大了,他的勢力在朝野之間盤根錯節,早已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警惕。

    而且慈禧太后極其擅長玩弄權術,已經在扶植其他勢力,做為對李鴻章的牽制手段!

    李鴻章一向擁護慈禧太后,在朝廷“帝黨”與“後黨”的爭鬥中,李鴻章被貼上了後黨標籤。所以,李鴻章在晚清朝廷裡的位置很尷尬。

    (掌權50年的慈禧太后)

    一方面,李鴻章思想不保守,他很希望大清改良的步子邁得大一些、再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勞心費神的應對思想保守的慈禧太后,還要防備帝黨和嫉妒者的明槍暗箭。

    儘管李鴻章擁護慈禧太后,但是權巨尤其是漢臣的勢力過大、過強,一向為滿清貴冑所不容!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擔心漢臣尾大不掉,將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和統治的穩定唄!

    對此,慈禧太后也概莫能外。倘若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僥倖戰勝了日本,其威望和權勢必將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功高震主的局面。

    從封建王朝2000年的發展脈絡上看,凡是功高震主的權臣,幾乎很少有不引起最高統治者猜忌的!

    遠有漢初的韓信、彭越和英布的不得好死,近有明太祖朱元璋誅滅功臣之事。因此,即使李鴻章沒有異心,也難以擺脫受人猜忌的下場。

    (有名無實的“皇帝”光緒)

    但是,在清朝統治者乏人可用之際,慈禧太后又離不開李鴻章。

    那又該怎麼辦呢?當然只有採取當動曹爽對付司馬懿的辦法了,透過明升暗降的法子,先解除了李鴻章的軍權,並設法瓦解或是拆分掉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體系。

    然後,再將拔去了牙齒的李鴻章,安排到與軍權無關的崗位上。利用李鴻章的能力,使其在可以被控制的前提下,為扶保大清帝國而繼續發光發熱。

    這就是那些善於玩弄權術的,封建統治者們慣用的“且用且防之”的馭下手段!

    所以,慈禧太后在因為甲午戰爭的勝利,解除了來自“小日本帝國”的威脅之後,也必然會對李鴻章且防且用。

    (北洋水師的鐵甲巡洋艦)

  • 16 # 歷史摸黑人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李鴻章會在榮譽極受恩寵,但是實權就會被削掉。

    甲午戰爭大清勝利這個功勞應該不會比滅掉太平天國大,所以可以從曾國藩的待遇上來看。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一派不少人位居朝廷大員,封爵封位,但是伴隨這一賞賜的同時,還有慈禧對漢臣的猜忌,所以曾國藩後期主動請求裁兵卸甲。李鴻章作為曾派的一員,也受到了這一做法的影響。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很多將領都是他的淮軍老人,包括那個自殺的提督丁汝昌。所以北洋水師其實也相當於李鴻章的淮軍,如果對日戰爭勝利了,清政府一定會對李鴻章如坐針氈,畢竟北洋水師離京城更近。對朝廷的威脅更大。李鴻章後來的日子肯定不好過,畢竟要時刻警惕清廷的猜忌。

    清朝實質上是滿族統治,所以它非常忌諱漢臣權力過大,尤其是具有統兵之權的漢臣,後期的清朝憲正內閣滿族過半,且都是掌握實權,這也說明滿族統治者非常忌憚漢臣掌權,所以中日戰爭如果大清勝,則李鴻章政治生涯基本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幽冥火和地獄火哪個手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