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喔體育
-
2 # 時空飛狼
看看女子9球潘曉婷的握杆手,有的杆法虎口和杆都是脫離的,斯諾克一般是大拇指和食指握緊,其他手指輕貼,保證運杆平、穩即可,多打直球練習,中高低3種杆法都練習,這樣自然就不會糾結出杆是不是直,是不是握杆導致的,是不是小臂的問題等等。
-
3 # 瑜9
糾結握杆很正常的,很多打了很久檯球的人也會突然糾結握杆方式,越是這時候越要多去打球,那天你發現自己打得特別順的時候,再去注意那時候的握杆和出杆還有站位,這應該就是適合你的最佳動作,當然這個動作有可能在別人眼裡不太標準,但標準的動作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一點拙見,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
4 # 調皮的王先生
正確的握杆應該是杆尾一拳的地方,符合力學原理。但也不是絕對的,主要是看你打球的習慣和發力的力度。其實握杆的姿勢沒有統一的標準,職業選手也是千差萬別,主要是個人習慣,怎麼舒服怎麼來。但如果你是初學者最好按照杆尾一拳的姿勢,這樣比較利於發力。
-
5 # 使用者2682453182651373
你不必完全按照別人說的去做,真正舒服握杆方式的還是自己最後嘗試出來的~ 我提供下我的握杆方式,由於我每天都要死磕5分點練球,很累人,所以我用的是完全放鬆的握杆方式,就是手心是不接觸球杆的,只有拇指食指中指這仨指頭抓住球杆,然後虎口剛剛能包住球杆,運杆的時候完全靠小臂,只有在出杆發力後才用拇指食指抓住球杆不讓球杆甩出去~
當我們在打檯球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感覺到母球非常受力,有的時候有覺得母球輕飄飄的不受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做一個小實驗:
1、把球杆輕輕地握在手中進行打擊。這時候就會感覺到母球輕飄飄的,非常不受力。
2、把球給重重地握在手中進行打擊,這時候就會感覺到母球非常受力。
母球受力不受力的這種感覺,我們一般稱之為“穿透力”。
當然,母球越受力,我們就越容易打擊出穩定的力量。也能夠使母球獲得更為高效的旋轉,比方高低杆,左右塞等等檯球的打擊杆法。
在上面的小實驗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打檯球有沒有穿透力,和我們握杆的力道是存在關係的。
那麼,是什麼樣的關係?
現在我們在舉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
1、如果,一個五斤的力量,打在一個三斤的力量上面。那麼,還會剩下兩斤的力量。這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輕飄飄的,沒有穿透力。
2、如果,一個十斤的力量,打在一個三斤的力量上面。那麼,還會剩下七斤的力量。這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非常受力,很有穿透力。
換句話說:打到母球的東西越重,穿透力就會越好。
我們用科學一點的角度來做結論:
當一個物體打擊另外一個物體的時候,其所損失的動能越小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的穿透力就越好。反之亦然!
但是有一個問題啊?
球杆就是球杆,每一次都用同一支球杆進行打擊,可是穿透力還是變來變去的?
這是什麼道理?
我們把上面這兩個例子結合起來: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打球有穿透力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用重重地握杆,將自己動作部位的質量加在了球杆上面了。當球杆接觸到母球的時候,手臂的重量得以和球杆同時推動母球。這個現象降低了球杆能量的損耗比率,因此我們會感覺到打球很有穿透力。
也就是說:
我們打檯球的時候,感覺到有穿透力,是因為我們適度的在球杆接觸母球的瞬間,用動作部位共同推動球杆所產生的結果。
頓
如果我們重重的握杆進行打擊,由於這時候穿透力非常好,因此,我們可以非常輕鬆地賦予母球較大的力量。比方:
我們現在想要打一個“斯登”,那麼我們就可以簡單的將握杆的力量加大一點,自然就能夠打擊出穩定的、較大的力量。
犀利
如果我們將球杆完全放空在手中,那麼,由於球杆接觸母球的時候,得不到手臂的幫忙推送,因此球杆的能量耗損比較快。比方:
我們要打擊一個母球距離子球非常接近的球形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球杆放空在手中。這樣球杆打擊到母球的時候,能量迅速地轉移,這樣就不容易產生連擊的現象了。
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也非常容易進行應用。
但是,能夠成為檯球高手的人,使用的方法就要更為複雜,也更為高效了。
確實有點複雜,所以請大家要集中精神來進行閱讀了。
如果我們是用手腕為主的發力方式,由於手腕需要翻轉,因此,球杆會改變在握杆的位置。那麼,這就有三個問題了:
1、當球杆改變握杆位置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維持住握杆接觸球杆的力量。因為有一定握杆的力量,才能夠形成穿透力。
2、手腕的動作行程非常短。除非手腕動作的時候,剛好是在球杆接觸母球的前後距離當中。否則就會失去在球杆接觸母球的時候,幫助球杆繼續加速的時機。
3、腕力雖然靈活,但是力量卻不算大。當球杆接觸母球的瞬間,母球因為存在慣性而變得非常沉重,手腕的力量是非常困難推動母球的。
綜合上面三點,利用手腕發力為主的檯球愛好者,想要維持自己打檯球具有很好的穿透力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因此,想要成為檯球高手,可不能依靠著手腕來進行打擊的。
用小臂作為發力主體的時候,有幾個優點:
1、小臂比手腕質量大很多。前面說過,質量越大,打擊時候損失的能量比率就越小,因此刺越好。
2、小臂力量比手腕大很多。就算球杆接觸母球的時候,母球存在慣性作用,小臂還是可以非常輕鬆地推動母球。
3、最重要的,小臂不需要接觸球杆,所以在發力過程不會存在球杆接觸位置改變的問題。至於握杆位置的問題,就交給手腕去煩惱好了。
誤解
在大陸的檯球界,盛傳這一套理論:
認為應該以手臂為發力主體,而抑制手腕的翻轉,其緣由就在於此。
但是過猶不及!
失去了手腕的靈活性,檯球再怎麼好,打球還是硬邦邦的,沒有靈性。
因此,還是需要使用手腕,才是正道。
可是有一個問題啊!
翻轉手腕,會改變握杆接觸球杆的位置。當改變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改變握杆的力道。改變了握杆的力道,就意味著穿透力不容易維持穩定!穿透力不容易維持,那麼,球杆賦予母球力量的時候,變化的因素就變的很大了。
這樣子的檯球技術也是不會好到哪裡的。
那怎麼辦?
非常簡單唄!
我們鍛鍊自己,在手腕改變握杆位置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相同的握杆的力道。這不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那麼,怎麼鍛鍊呢?
如圖所示:練習的時候,將手指完全伸直。用手指夾著球杆(儘可能夾在指根部位),使球杆在食指,中指無名指之間轉移,並且轉移的時候維持著相同的力道。
當自己慢慢的習慣之後,再把指頭彎曲,環繞球杆。並且以中指為主,以適當的力道握住球杆。
所以,超級高手的握杆是這個樣子的:
這樣,當球杆在握杆不同位置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保證握杆在任何時候,都具有近似的握杆力道。
手腕就變成了一個連結球杆和小臂的橋樑。
當然,我們在外表上是看不出來麼其中的變化方式的。
前面還說過一句話:
利用握杆的輕重來分別打擊的頓與犀利是非常低階的打法的。那麼。超級高手是怎麼分別的呢?
擁有這樣的鍛鍊之後,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1、如果我們需要一個非常犀利的杆法,我們只需要將握杆的位置調整到食指和中指之間。這時候握杆就會非常接近虎口,由於虎口距離腕關節非常近,因此手腕非常容易翻轉。因此能夠將球杆快速的進行加速。在處理一些近距離的高低杆左右塞的時候,用這種握杆,既可以維持穿透力,又可以將腕力的功能壓榨帶極限。因此旋轉球的效率非常高,而且還容易維持準度。
2、如果我們需要一個非常頓的力量(斯登)。我們就將握杆的位置調整到中指和無名指之間。球杆這時候是距離虎口最遠的。手腕就算是翻轉,也不容易提速成功。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球杆接觸母球的時候,還擁有足夠的加速能力。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斯登的打法,既輕鬆,又穩定。
3、如果需要進行類似長臺低杆這種極限杆法,那也容易了許多。我們在運杆的時候,將握杆維持在後掌(無名指和中指之間)。並且在打擊的過程當中,努力在不改變握杆力道的情況下,將握杆轉移到前掌(食指和中指之間)。那麼,球杆就會被加速到非常非常高的速度,而且還始終保持著足夠的穿透力。
結語
想成為檯球高手,必要的鍛鍊是少不了的。
檯球技術嘛!技術嘛!本來就是需要鍛鍊的,又不是QQ檯球遊戲!
可不是什麼瞄準好了,找到瞄準的感覺了,自己就能夠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的。
更不是什麼:
1、腳尖對準進球點。
2、夾緊大臂。
3、球杆緊貼下巴
這些看圖說故事的東西。背一背,記一記,讓個點什麼的,檯球技術就會上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