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西子
-
2 # 清木9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更多是一種心態或者是境界。
在我看來,與超凡脫俗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古往今來,能做到超凡脫俗的寥寥,不知莊子算不算的上。
在這個有些浮躁,物慾橫流的世界,充滿了太多的變數與誘惑,與它們相處是需要大智慧的。尤其是身處高位之人。
人,最終還是要歸於內心的平靜,心不役於物。
不必超凡脫俗,能與自己獨處,自得其樂,寵辱不驚,此生不枉。
-
3 # 千嶺之松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並不是要人們超凡脫俗,與世無爭。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也寫作“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之“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要去追求虛名和利益,要明確自己的志向,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不被各種誘惑和艱難所困擾,才能達到高遠的境界。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所要表達的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抱有的人生態度和情懷,說明一個人要想在思想上和事業上達到一種高遠的境界,必須要有明確的志向,始終以一種不驕不躁的心態,排出各種誘惑和干擾,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認為,一個人應該具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情懷和志向,並盡力在現實中去做到。但人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做到超凡脫俗,與世無爭。
“超凡脫俗,與世無爭”,表達的是一種道家或佛門弟子以出世的角度看待人生的態度。
我們沒有遁入空門,不可能做到超凡脫俗。一個人生活在塵世中,脫離不了人間煙火,成天上班下班,油鹽柴米,蘿蔔白菜,房貸車貸,一地雞毛,怎麼可能做到超凡脫俗?如果一個人真這樣做,只能是別人眼裡的“酸秀才”,兜起一副酸不拉幾的架子,處處顯得與眾不同,脫離群眾,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成為生活中的失敗者。
我們也不可能做到與世無爭,因為我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必須要競爭。我們不會去計較那些虛頭巴腦的虛名,也不會異想天開想發大財,但我們必須要在職場競爭,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保住自己的飯碗,去爭取更好的收入,這樣才能保證衣食無憂。
如果在現實社會中要做到“超凡脫俗,與世無爭”,最好是出家修行。
總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表達是人們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應該具有的人生態度和情懷,而“超凡脫俗,與世無爭”表達的卻是出家人的一種心態,兩者完全不同。
2020年5月30日
-
4 # 秋江釣酒者
爭也爭,不爭也不爭,爭只爭只事,不爭不爭之事。自己斟酌,每個人的想法是是不同的!意思是留有底線,保留原則上該有的東西!
-
5 # 悟空悟空2020
生與死、榮與辱、得與失、冷與暖、苦與甜,這些週而復始、生生滅滅的惶惑,無時不在困擾著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
其實,對於人世間諸多的惶惑和無奈,不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讓人明確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要去追求虛名和利益,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不被各種誘惑和艱難困苦所困擾,才能達到人生高遠的境界。
老子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不管世事怎樣反覆無常,只要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就不會愧對人生。
人,凡是生活賦予你的,你都要欣然接納,不要去追求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它並不影響你生命的內涵。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感悟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悠然;還可以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灑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就可以玉樹臨風,泰然自若。
然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怠世,也不是逃避現實、漠對人生,而是在紛雜的塵世裡,為自己留下一片純淨的心靈空間,不管是潮起潮落,你都可以免去浮躁,輕鬆自如地走在人生寬敞的大道上。
-
6 # 小小書童1331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翻譯過來意思是: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其實這和易經上乾卦爻詞裡的“潛龍勿用”一樣,意思就是做人首先要修養,讓自己對事物看透點,做到專一,那前提就是內心要寧靜,慢慢修煉自己,讓自己達到龍的境界,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所以易經乾卦講人生的開始源自於自己的修養、修煉。先讓自己做一條正真的龍。
這句話並不是說要超凡脫俗,與世無爭。而是成就事業需要自己達到一定境界,就是自己前期的沉澱期。
如鬼谷子所說“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講人慾望太多了,內心就懈怠了,懈怠了肯定志向就不強烈了,所以慾望太多,思想不專注,考慮問題也就不全面了。只有專注、專心 ,有個明確目標,就是先修煉自己才能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再如《大學》中所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講做人首先要知“止”,才能修煉自己讓內心安詳、從容、正直、沉靜。只有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總得來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就是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前提就是需要看透許多事物,讓自己內心平靜,不急不躁。每個人的成就就不開,明確目標,不斷學習和誠實守信,也就是最起碼的道德素養。
-
7 # 毓秀閣
感謝提問!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並不是要求要超凡脫俗,與世無爭。要說明這一點,關鍵要看這句話的實際含義。“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與《淮南子•主術訓》中“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意思相近,都是指一種不追求名利,保持身心安靜,從而明確自身志向與理想的君子操守。透過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發現,它啟示了從古至今各時代之人在追求理想目標的過程中,可以自覺獨立地進行個人選擇和心態調適。
首先,此句的重點在於明確目標的前提,即“淡泊”與“寧靜”。所謂“淡泊”是指不過分追求名利,不以利益為重的良好生活姿態。從古代到現代,人們的行為思想大多都離不開一些具有誘導性、迷惑性、吸引性事物,這些事物總是因其本質利益性讓更多人為之投入,甚至陷入。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這些誘導性事物逐漸掩蓋了理性與明智,使得人們為此更加耗費心力,為了追求利益,缺少獨到看法和主見;更有甚者,則完全圍繞沉浸其中,被利益所左右,最終迷失方向,拋掉初心。由於強大利益對人的長期影響,一些人也開始意識到極力追求利益帶來的危害性,並對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看法。就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用“淡泊”來教育啟發人類,要時刻認識到名利的好與壞,適當與其保持距離。
至於“寧靜”,則是指一種安寧恬靜的狀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世事間的頻繁變動和複雜矛盾仍然充斥人間,給人們帶來一些喧鬧紛亂,在此背景下,人們只能儘量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很難真正靜下心來,去思考理想形態與目標。所以,在明確自身目標之前,除了要認清名利的影響外,還要靜心選擇判斷理想方向。畢竟,理想的確定、目標的選擇是長期性的,是影響自己人生的,在準備進行目標探索之前,必須要對自身實際有個較為精確的認知,根據個人興趣、志向去選擇道路。既然實現目標的道路是長期且曲折的,那麼在準備階段就要更沉得住氣,為以後的長期奮鬥做好規劃。
有了這種解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句的提出就很有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了。它適用於各個時代,鼓勵人們找準合適的生活姿態和追求方向,為最終目標的實現做好較為充分的準備。所以它與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概念是不同的,後者更強調人為追求獨立自由而選擇與現實隔絕,但對比起來,後者提及的這種形態是很難實現的,也是偏向極端的,更是帶有某種逃避性質的不現實傾向;而且追求自我理想並非只有這條路徑可走,要“明志”、“致遠”,更重要的應該是要正確判別外部利益帶來的影響,以及進行內部自身心性的調節。認清楚明確志向和實現理想的前提,才是這句至理名言最關鍵之處,也是它得以流傳下來、繼續鼓勵教育後代人的實質原因。
-
8 # 雅魯藏布江的小屋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更多是一種心態或者是境界。
在我看來,與超凡脫俗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古往今來,能做到超凡脫俗的寥寥,不知莊子算不算的上。
在這個有些浮躁,物慾橫流的世界,充滿了太多的變數與誘惑,與它們相處是需要大智慧的。尤其是身處高位之人。
人,最終還是要歸於內心的平靜,心不役於物。
不必超凡脫俗,能與自己獨處,自得其樂,寵辱不驚,此生不枉。
-
9 # 道衫
就像大海的波浪,就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不能把波浪當做是大海,但它屬於大海,如果我們把大海當做自己的理想、志向,哪波浪就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它不是消極的,我們應該以積極、客觀的態度面對它,把它當做我們人生的養料,從而使我們的人生變的更加具有價值。
-
10 # 圓通菩提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其實就是看淡名利,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定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反聞聞自性,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
11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還不太一樣。前者講究心態的健康,不驕不躁。後者說得很明白,小我的心態,躲進小樓成一統,不管天下閒事。明確志向是入世,還是要與社會接觸,但要心態平和,眼光長遠。脫俗是出世,自己玩自己的,不與社會過多接觸,成了孤家寡人。
人應向大自然學習,自然而然,不激不厲,平淡天真,一切都在無言中。秋天到,該黃就黃,不要說自己老了,還要老當益壯。要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雖然自在清高,但又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如果沒有蜻蜓、蝴蝶……採蜜,無法雌雄蕊授粉,也不會結果,產生未來……
-
12 # 圖南天府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意思是告誡教化人們在一生中明確自己的遠大志向,看淡功名利祿,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不被各種世俗誘惑所困擾,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超越自我以達到更加高遠的人生境界。
老子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相對於茫茫宇宙,人在天地間如一羽鴻毛,要立足於天地,不能愧對於天地,亦不能愧對自己,有損他人,枉為人。如此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才不愧對人生。
生老病死乃人世之常態,不悲不喜。功名利祿乃身外之物,不過分貪求。來不拒,去不留,一切皆隨緣。
但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說並不是說要人們消極怠世,更不是逃避現實、漠對人生,而是在紛繁雜蕪的紅塵俗世裡保持下一片純淨的心靈空間,望天外雲捲雲舒,看窗前花開花落。
-
13 # 詩詞名句鑑賞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附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
品行高尚的人,從寧靜處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只有內心恬淡,不貪圖功名利祿的人才能夠明確志向;只有寧靜下來,集中精神,才可以實現遠大的目標。
學習的時候必須靜下心來,而所有的才能皆來自於學習 。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而沒有明確的志向也會學無所成。有所懈怠則無法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則無法陶冶性情。年華隨著時間飛馳,意志也同歲月流走 ,最終如同秋葉一樣枯敗飄零,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的守著破房子,那個時候再去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父母對於孩子,都有望子成龍之意。諸葛亮也不例外。這是諸葛亮寫給自己的兒子的一封家書。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修身立志。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集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於一身,被稱為智慧的化身。古代家訓,往往是上一輩人根據自己一生的生活經歷,學術思想等所總結出的為人處世之道 ,其中凝結了許多無上的智慧。對於子孫來說,無疑是一部傳家寶典。諸葛亮的這封《誡子書》,實為家訓翹楚。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希望今天的我們也能夠汲取古人留下的智慧,不辜負父母的殷切希望。
-
14 # 古月雲峰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指志向修為,為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超凡脫俗,與世無爭或說氣節,或說消極的人生態度。是兩個不同的層面。
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 不看輕看淡眼前的名利,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靜下心來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淡泊”與“寧靜”的目的,是學習“明志”,即志向遠大。一旦時機成熟就“致遠”,即幹出轟轟烈烈的事業。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應有的積極的人生態度。立足長遠,不斷修為,就能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甚至是抱負和理想。
關於氣節。以陶淵明為例。他所表現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種正義氣節。在年輕時,他也曾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國家動盪不安,他的抱負無法實現。耿直清廉,不屈攀權貴的秉性,使他與汙濁黑暗社會格格不入。
陶淵明做官,本為生存計。他卻看不慣官場,時隱時仕。義熙元年,再次出任彭澤縣令,上面派員瞭解情況,有人勸他穿戴整齊相迎,他卻不願為這五斗薪俸之官獻殷勤,自此辭官脫離官場。後來,家境貧窮,卻不受江州刺使饋贈的米和肉。甚至還拒絕了朝廷徵召他任著作郎之職。
陶淵明的人格和氣節,以犧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遠大抱負為代價,得到的或許是心靈的自由。
當然,雖然官場上少了一位官僚,卻成就了一位隱逸詩人之宗和我國文學史上一位顯赫的文學大家。
關於消極的人生態度。因為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看待事物與人生處世,相對比較消極。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雖不相同,每個人都具有各自的價值取向。但初衷是一致的,即思想覺悟較高,道德品質修養良好。但這種思想境界,需要在經歷和悟性中鍛造。
如果持有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消極人生態度,不融合現實社會,不參與市場競爭,就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就會被現實社會所淘汰。
譬如職場競爭,優勝劣汰法則,你不學習不摸索不拼博,就有隨時退場的可能。暫且不論遠大理想,你總得憑自己的能力和雙手保住飯碗,創造社會的或自己的財富。這樣,才能提升你的生活質量和品位,讓你活出個人樣來。
因此,超凡脫俗,與世無爭與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同一介面。不可同日而語。
-
15 # 宇哥侃文化
是的,的確要這樣!假如你做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那你就是人生的贏家和真正的成功者!
01“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加以引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看輕名與利,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志向;身心能夠做到安寧恬靜,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
02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薄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03在現代社會,物慾橫流,到處充斥著各種誘惑,如果堅持自我,保持本色,不忘初心特別重要!
世上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
很多地方,包括學校、單位,競爭很激烈。如何看待競爭,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是易事;拋棄名與利的追求,保持淡定平靜,踏實勤奮最重要!但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並不是懈怠、不思進取。
我們仍然要保持上進心,但是心態要及時調整,注重節操、內涵、修為的培養和訓練,以順其自然的心態去學習、提升,不抱怨、不後悔。
更不能以嫉妒的心理出發,狹隘的看待別人的成功,而應該潛下心來,認真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
拋棄名與利,追逐“清澈”!
名與利是身外物。越來越多的人以逐漸明白:身體健康最重要!只要有時間,陪伴才是最美的語言!
有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說: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溼鞋?其實,這些只是辯解而已!
有人說:我幫別人了,別人要給我禮物,我不要的話,別人會說我虛偽,別人會說我自命清高!
就這個事兒,很多人就覺得很棘手,不太好處理。如果感覺別人送禮不好,大不了不要;其實,別人送的禮物收下了,還是在骨子裡過於重視“利益”。
假如你覺得不收禮容易傷害感情,收禮又違反原則,那您為什麼不讓他們把這些送到慈善機構呢?
結束語總之,現代社會更需要這八個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要超凡脫俗,與世無爭。但是,還是要保持上進心,努力提升!
保持內心的“清流”,其實,也是一種“養生”之舉。
-
16 # 夏崇不可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當時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一個八歲的孩童,當然不需要超凡脫俗,更不要說與世無爭了。
那麼我們怎樣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呢?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裡可以借鑑老子《道德經》中闡述的思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外界的諸多欲望,會擾亂人的心智,長期沉迷這些就會玩物喪志。所以求學修身一定要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
守五性,去六情,節志氣,養神明。
儉以養德則是指,節儉可以養成質樸勤勞的品性。這裡的儉是與奢侈對應的,旨在告訴孩子,不要窮奢極欲,而是要剋制慾望儉守品行。
窮兒富女就是這個道理,為了培養兒子能吃苦的精神,不是為了讓他與世無爭。恰恰相反,正是要培養他堅毅勇敢的品質,在實現自己 志向的路上才不會那麼容易讓挫折擊垮。
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淡泊的是慾望,鑑定的是志向。淡泊的是外在的誘惑,堅定的是內在的品質。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才能樹立遠大的志向並且擁有面對任何困難也誓不低頭的精神!
寧靜是一個享受孤獨的境界,人的每次成長都跟孤獨有關。
只有靜得下心來的人,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從儉以養德到靜以修身,是在說一個人要從小立志立德,然後潛心進學,不要被外界的干擾左右。所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並不是要超凡脫俗,與世無爭,而是在教導人培養一個好的品行,確立自己的志向,要遠離誘惑,潛心專研學問才能把學問做到致遠。
-
17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18 # 明心真人
夫物芸芸各歸根,歸根覆命是為靜。
試從靜裡閒傾耳,便覺衝然道氣生。
道貫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馭人神。
自心深處覓自性,然後可以言天命。
-
19 # 於耽詩
我以為這兩句話所表達的並不是與世無爭的消極思想,而是非常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一般人可能會因為“淡泊”、“寧靜”這兩個詞語常常表達超脫的情懷就誤以為這兩句名言的思想基調是出世的、超脫的,甚至是消極的,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在整個句子裡,淡泊是明志的前提條件,明志是淡泊的最終目的;寧靜是致遠的前提條件,致遠是寧靜的最終目的。明志與致遠都是人生的奮鬥目標,都是積極的入世行為,何消極、無爭之雲哉!唯人世紛紜,心志易為亂象所惑,故須淡泊內守,不為塵俗所動方能明達;唯人生坎坷,道路曲折,攜躁動之心涉稀靜之途,猶負重以行,何以致之!所以,我認為這兩句話應當這樣理解:唯淡泊方能明志,唯寧靜方能致遠。以蠡測海,歡迎方家拍磚。
-
20 # 殘陽默然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說的容易,做時難。當然,如果你生活無憂,衣食不愁,你大可拋開塵世糾葛紛擾,去雲遊四海,修身養性。當然,現實生活中,需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凡事莫強求,做到順其自然。不要利慾薰心,所謂清心寡慾,無欲則剛…也可達到那種忘我的境界。
事實上,有許多名人成功人士喜歡在自家或辦公場所掛出“寧靜致遠”的條幅來鞭策自已,就是因為心裡壓抑或浮躁,不能淡泊明志所致。
回覆列表
主要是指在思想上要積極出世,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這樣在面對紛雜的世事時,才能不被金錢、美色等所誘惑,才能有清晰的認知、卓越的見識。超凡脫俗是可以用在這裡的,至於與世無爭,那就要看是什麼,君子有所爭,有所不爭。
就像現今很多人讀老子的書一樣,只見“無為”,而不見後句“無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