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偃旗擊鼓
-
2 # Kongdzkkk
劉備、關公、張飛、趙雲在時,諸葛亮不可能成為成都之主。六出祁山,有一次因劉禪誤聽苟晏散佈謠言而退兵,以魏國之強大,縱使這次不退兵,司馬懿老奸巨滑,節節設防,陳倉(今寶雞)都難攻下,就是陳倉拿下,全蜀未到百萬戶口,最多就10幾萬兵馬,還需留守成都、涪陵(重慶)、漢中、天水、祁山、陳倉等地,能進攻長安的兵力還存幾何?荊州、彝陵失敗後,銳氣已失,可以說基本沒有大的進攻能力和軍需物資,就是諸葛自為益州之主,也後繼無人。司馬懿父子統一吳、蜀也只是時間問題。
-
3 # 仁杰說史
答案是不會。在歷史上有名的永安託孤之後,蜀漢政權事實上就進去了諸葛亮時代。三國志的說法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是大權獨攬的,劉禪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其實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就是真正的西蜀主公,只是缺一個名號罷了。諸葛亮掌權後,進行了留次北伐,以求統一天下。都沒有成功。陳壽在諸葛亮傳裡評價諸葛亮:“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是實事求是的評價。可見,諸葛亮是西蜀主公,也無法統一魏吳兩國。
-
4 # 大日突泉
諸葛亮戰略思想不對頭,將先主引入山溝溝裡,再也未能出來!
諸葛亮六出歧山,只認漢中一途!何其短視!且北上只出褒斜,而不納魏延徑出子午,直搗河洛之謀!
如我為先主謀,在西川定鼎之後,應整軍經武,全力東向,以荊州為基地,過江北上,直插大別山區,攻入中原,與操賊逐鹿中原,方是正途!
江淮河漢,人谷繁庶,供給取用充足,戰場廣大無邊,可供吾縱橫天下!
-
5 # 家裡有礦666
答案是不會。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漢獻帝的皇叔,打的旗號就是匡復漢室,劉備能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並能將劉表、劉璋的地盤都吞併靠的就是這塊金字招牌。蜀漢是劉備建立的,那些追隨劉備的人也都是靠著劉備封官發財的,這些個驕兵悍將也只有劉備能鎮的住。
諸葛亮的性格和背景註定他只能做一個CEO,做不了董事長,劉備死後,他如果不繼續打著匡復漢室的旗號,而是想自立為王,立馬就會有人造反,蜀漢立刻就會分崩離析。
即使諸葛亮當上西蜀的主公結果也是一樣的,原因如下:
1.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大戰略。
2.失了荊州這個進攻曹魏的前進基地,諸葛亮北伐只能出祁山,非常被動。
3.夷陵之戰,損兵折將,蜀漢元氣大傷。
4.蜀漢名將凋零,沒有後繼之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5.諸葛亮不肯放權,事無鉅細都是親力親為,沒有給下屬鍛鍊的機會,新一代的將領始終沒有成長起來。
-
6 # 我願為樹
換成諸葛亮還是不能統一全國,原因有4點。
1蜀國國力弱小
三國時期,吳蜀兩國的人口加起來都不如曹魏。蜀漢人口約28萬戶,士兵人數約10萬。東吳國人口約52萬戶,士兵約23萬。曹魏人口約103萬戶,士兵約50萬。魏明帝曹睿即位時,孫資便提出任命大將分別據守險要之地,只待魏國國力強大,蜀、吳必定不戰而降。諸葛亮也明白蜀、魏若長此以往,兩國國力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起來,吳蜀國只能坐以待斃。
2蜀國軍事力量不行。
古時候的騎兵集團就象現在的坦克集團對步兵的衝擊是非常大的,而蜀國缺乏騎兵,魏國有充足的騎兵部隊,兩軍對戰蜀國不佔優。而且蜀軍的補給非常困難,更不能打持久戰。
3蜀國內部矛盾重重
在蜀國政治上排第一梯隊的是荊州集團、第二梯隊是東州集團(劉璋以前帶來的文臣武將)、第三梯隊才是益州本地集團。在蜀漢的基本國策是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拉攏的東州集團、排擠打壓的是本地集團。而益州本地集團控制了很多資源和人口,他們是不會全力支援蜀國的,在其他兩國的挑唆下還可能造反。
4蜀國人才匱乏
當時全國的人才基本都在士族當中,益州本地士族不喜歡蜀漢政權,他們的人不會真心為蜀國出力。而魏國,吳國都有本國士族支援,他們的人才蜀國也挖不來,唯一支援蜀漢政權的荊州又被吳國佔領了,所以造成蜀國人才匱乏,才有了那句“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
7 # 愛妮品歷史
讓諸葛亮做成都之主,蜀漢也不可能統一中原。
原因如下:
1、首先從兩國綜合實力來看:
(1)經濟實力懸殊,打不起消耗戰。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農業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經濟。兩漢時期,中國農業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北方,如冀州、豫州、兗州及洛陽附近的中原地區,這些地方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密集的人口與最先進的生產力。東吳雖然幅員遼闊,但農業發達地區僅集中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至於兩廣、福建、江西等地當時還是一片荒涼。
而西蜀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漢中地區農業落後很難給軍隊作戰提供充足給養,南蠻一帶還沒有象樣的農業,更不用說提供戰時補給了。
諸葛亮幾次北伐失利,很大程度上在於糧草等戰略物資供應不足。而魏國依託自身雄厚的農業經濟基礎,軍隊很少出現糧草輜重不足的情況,即便同時與吳、蜀兩線作戰,也能從容應對。司馬懿能屢次阻止諸葛亮北伐,靠得就是打消耗戰。蜀、魏在農業經濟上的懸殊差距,決定了蜀漢集團的必敗。
魏國經濟基數大,增長快;吳、蜀經濟基數小,增長慢,並且這種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拉越大。對於這種有利情況,魏國自己人也有清醒的認識,尚書孫資曾向魏帝曹睿建議:“命大將據守險要,養精蓄銳。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這種看法當時就得到了曹睿、司馬懿的認同。
(2)人口數量差距大,軍力睏乏,打不起消耗戰
西漢鼎盛時期全國人口曾達到6000萬,後經長期戰亂,東漢末年人口已下降到2000萬左右。蜀國滅亡時戶部統計人口是94萬,即便算上統計不全的原因,當時蜀國總人口至多有200萬。除去婦女、兒童與老人,蜀國的男壯丁(兵源)約為50萬,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都在30萬左右,這已經是蜀國兵力上的極限了。東吳滅亡時戶部統計人口是230萬,算上統計不全的原因,吳國總人口至多有400萬。而魏國九個州的總人口約為1400萬,比吳、蜀人口總和的2倍還多。有了人口才有兵源,人口數量上的巨大差距,決定了西蜀戰略上的劣勢。
諸葛亮北伐時曾將作戰兵力分為兩班,三月一換、迴圈出征。這其實正是西蜀軍力睏乏的表現。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打的就是兵力上的消耗戰,而這一點正是西蜀的軟肋。
由以上可以看出:曹魏集團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東吳次之,西蜀最弱。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於是便有了“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感嘆。
諸葛亮是軍事天才,他可以輕易地贏得一場戰役,卻很難贏得一場戰爭。因為蜀漢集團在綜合國力上與魏國相差過於懸殊,這種綜合國力上的差距不是一兩個軍事天才、一兩步高超策略所能改變的。
2、從諸葛亮自身來說
(1)諸葛亮不善於發現和提拔人才,他前期看好接班人馬謖只能是紙上談兵,後來他找到的接班人姜維本屬曹魏集團。在位二十多年,人才培養和提拔方面可以說是毫無建樹。 (2)諸葛亮太過謹慎,司馬懿也正是抓住這一點,做好防守,他就毫無辦法呢。
(3)諸葛亮事必躬親,這就決定他不具備一個君王的素質。
-
8 # liu校
不會,諸葛亮是個謀士,並不適合做一個君主!下面我說說我對謀士不適合做君主的的原因。
一般聰明的人,考慮問題都比較複雜,官方用語叫做“謹慎”。這樣的性格特點,就註定了謀士們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在亂世之中形勢更為複雜,能夠出現的可能性更多,主公能夠做到當機立斷抓準時機,但是謀士就不行了。因為看到的問題太多了反而讓這種人難以做出決定。第二個問題就是缺乏魄力。當領導是需要有魄力的,越是大的領導,越是需要強大的魄力。謀士的性格造就了這群人是缺乏魄力的。畢竟對君主負責,要比對成千上萬軍隊負責容易的多。要讓一大群人願意跟隨你,沒有非常的魄力是不行的。在《亮劍》中,政委趙剛的軍事素養,謀略眼光,甚至槍法都比李雲龍強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像攻打平安縣這樣的決定,趙剛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出來的。這就是魄力。
第三個問題,自命清高。所有讀書多的人,骨子裡都是自命清高的。尤其是那種滿腹謀略的人,看問題透徹的人。這種人表面上跟大家都能相處的來,其實跟那些大老粗將軍是沒有太多共同語言的。但是主公們就不一樣,給主公打天下的靠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的武將,你不跟他們搞好關係打成一片那能行麼?從這一點來看,謀士們不喜歡跟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註定了會排斥成為主公的可能。第四個問題,遇事有謀略不代表用人能力強。古代所有的軍隊,包括所有的團體中。當領導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人用人。典型例子就是劉邦,他自己啥都不會整兒一地痞無賴,就是因為他會用人,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帝王之業。諸葛亮一世聰明,但是就看人用人方面,跟劉備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最著名的馬謖失街亭事件。劉備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就是不聽,結果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嘛。
最後一點就是,所有聰明的謀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幹什麼樣的事。所以謀士們從來不會自己單幹。
-
9 # 三千煩惱獅子歌
愚見認為即使諸葛亮為西蜀之主,也完全沒有可能統一魏吳兩國。既然這是一個假設性問題,我們不妨看看假設的情況和現實有多大的差別。
比較之下,我們會發現實際差別非常的少。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蜀漢表面上是後主劉禪為帝,但實際上卻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其實只差了一個西蜀之主的虛名而已,權力上幾乎沒有差別。對於這一點,劉禪自己也承認,不然也不會說出“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這樣的話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劉禪這個一國之君在孔明在世時只負責宗廟祭祀之類的禮節性事項,軍政大事全部交由諸葛亮負責。
為什麼我會得出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結論呢?很關鍵的一點是,蜀漢政權在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一個方面與曹魏相比都毫無優勢可言,這種全方位的差距不是一二天縱之才就能夠填補的。
我們首先來看天時方面。雖然曹魏作為一個政權出現在歷史上只比蜀漢早一年,但熟悉漢末三國史的朋友都知道曹魏的根基在曹操時期已經成型了,劉備開始以荊州為基礎創業時,曹操已經幾乎統一整個中國北方。
這一巨大的時間差導致的局面就是,諸葛亮開始北伐時,蜀漢的地盤只有一個益州,而曹魏的地盤卻是冀、青、幽、並、兗、豫、徐、雍、涼九州,再加上荊州和揚州北部。如此巨大的地域面積劣勢帶來的就是巨大的經濟和人口劣勢,繼而是巨大的兵力劣勢。
曹魏僅在籍人口就有443萬人,蜀漢亡時只有94萬人,雖然這是三國末期的資料,但即便放到40年前孔明剛開始主政時,這巨大的人口差也是無法抹平的,何況如果考慮到人口瞞報因素,兩國的人口差還會進一步擴大。
因此,儘管益州是天下面積最大的州之一,但以一州之力抗衡中原廣大地區仍是不現實的。
接著是地利方面。我們知道蜀漢如果伐魏,從北伐基地漢中向關中進軍是要越過秦嶺的。當蜀漢進行防守戰時,險峻的秦嶺是其天然屏障,但當蜀軍要進攻魏國時,秦嶺就成了巨大的障礙,在以騾馬為運糧主要工具的三國時期,“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無疑會嚴重阻礙蜀軍的後勤補給。
正因如此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才很少選擇直接穿越秦嶺的崎嶇山路,而選擇繞遠近一倍但相對好走的祁山,但這樣一來經濟上的劣勢就又被放大了。
至於人和方面,蜀漢政權內部有一個癥結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即劉備入川時帶去的荊州派,在掌握大權後如何與劉焉父子入蜀時帶去的東州派及益州本土士人共處的問題。
益州本土士人在蜀漢政治生態中長期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因此對劉備諸葛亮標榜的“復漢”目標並不感冒,像杜瓊、周群、張裕等一批蜀中士人反而屢次三番地宣揚“以魏代漢”的思想,這就為蜀漢的內部團結埋下了定時炸彈。
儘管諸葛亮一直注意團結東州派及益州派(比如向李嚴的放權要求妥協、三番五次堅持提拔不願仕官的杜微等),但也只是緩解矛盾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
相反,曹魏方面自陳群創立“九品官人法”以來,曹魏統治階級與士族階層的矛盾卻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從而為曹魏後期的人才井噴打下良好基礎。
從以上幾點來看,蜀漢單純消滅曹魏已全然不可能,更遑論還有一個孫吳虎視在側。別說蜀漢伐魏佔不到優勢,即使萬一佔了優勢亦難保孫吳不像“白衣渡江”時那樣再背後捅一刀。
此外,諸葛亮性格上過於謹慎而失之於當機立斷,加之識人用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倘若作為一國之君是有所缺陷的,這兩點有可能也會造成機會的錯失。
如此觀之,蜀漢想要消滅魏吳統一天下無異於天方夜譚。
-
10 # 胖頭魚笨笨
不會,龐統或許可以,龐士元才能十倍於諸葛亮,龐統主張放棄荊州,以四川為家,然後勵精圖治,等待機會,這才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基礎
-
11 # 三昧真火
從地理上看,蜀國地處四川盆地,遠離中原,人才、兵源、經濟、文化等均比不上中原政權,不具備統一魏吳兩國的天時地利人和。
-
12 # 愛學習的王大錘
答案是不會。首先不從假想的角度看,就是和歷史一樣,諸葛亮作為託孤之臣,蜀漢丞相,大權在握,在平定南方之後,六出祁山,都是在前線親自指揮,所有兵馬調動,後勤供應都安排了他最信任的人去做。也就是說在伐魏之戰中蜀國的核心工作都是圍著諸葛亮開展的,在軍事上無其他人干涉,也從來沒有因後方問題而影響前線戰爭,但是仍然沒有伐魏成功,那就更別說諸葛亮當西蜀國主,肯定不能六次親出祁山指揮戰爭,一些朝政事務也會耗費他的時間精力,而前線沒有諸葛亮的親自指揮可能連抵禦魏軍的進攻都做不到,更別提滅魏了。
第二點,當時“隆中對”提出的統一路線的一個關鍵位置是荊州,但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伐吳失利,基本上已經斷送了蜀漢統一天下之路。縱使諸葛亮謀略再強,北上出蜀統一天下(走當年劉邦的路子)實在是太難了,因為魏國已經有針對性的在陳倉一線做了防禦,加上後來出了個守關之王司馬懿,這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即便諸葛亮是西蜀主君,也難實現一統。
-
13 # 一生的足跡
諸葛亮如果當西蜀主公,蜀國也不會統一中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優。蜀國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在天時上佔據一定優勢。但如果諸葛亮取劉禪代之,這就失去了名義上的正義,就失去了天時。蜀國在古代是個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之地。但只適合守不適合攻,相比魏國和吳國地利不佔優。諸葛亮雖自身能力出眾,但非當世雄才,氣度和魅力不足,無法吸引天下英才為我所用,曹操手下有郭嘉、荀彧、司馬懿,孫權手下有周瑜,陸遜等著名謀士,但蜀國除諸葛亮外再無突出人才。天時、地利、人和都無,統一中國可能性不大。
回覆列表
不會,諸葛亮是個謀士,並不適合做一個君主!下面我說說我對謀士不適合做君主的的原因。
一般聰明的人,考慮問題都比較複雜,官方用語叫做“謹慎”。這樣的性格特點,就註定了謀士們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在亂世之中形勢更為複雜,能夠出現的可能性更多,主公能夠做到當機立斷抓準時機,但是謀士就不行了。因為看到的問題太多了反而讓這種人難以做出決定。第二個問題就是缺乏魄力。當領導是需要有魄力的,越是大的領導,越是需要強大的魄力。謀士的性格造就了這群人是缺乏魄力的。畢竟對君主負責,要比對成千上萬軍隊負責容易的多。要讓一大群人願意跟隨你,沒有非常的魄力是不行的。在《亮劍》中,政委趙剛的軍事素養,謀略眼光,甚至槍法都比李雲龍強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像攻打平安縣這樣的決定,趙剛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出來的。這就是魄力。
第三個問題,自命清高。所有讀書多的人,骨子裡都是自命清高的。尤其是那種滿腹謀略的人,看問題透徹的人。這種人表面上跟大家都能相處的來,其實跟那些大老粗將軍是沒有太多共同語言的。但是主公們就不一樣,給主公打天下的靠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的武將,你不跟他們搞好關係打成一片那能行麼?從這一點來看,謀士們不喜歡跟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註定了會排斥成為主公的可能。第四個問題,遇事有謀略不代表用人能力強。古代所有的軍隊,包括所有的團體中。當領導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人用人。典型例子就是劉邦,他自己啥都不會整兒一地痞無賴,就是因為他會用人,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帝王之業。諸葛亮一世聰明,但是就看人用人方面,跟劉備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最著名的馬謖失街亭事件。劉備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就是不聽,結果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嘛。
最後一點就是,所有聰明的謀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幹什麼樣的事。所以謀士們從來不會自己單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