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偃旗擊鼓
-
2 # 神話再起南蠻王
亂世中,舉事者均需要旗號,或安一方百姓,或帶領一群野心家建功立業。諸葛一生家族最多就是安一方百姓,比如像陶謙、孔融、王朗這樣,他魄力不足以支撐起匡扶漢室或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旗號,更何況諸葛一生謹慎,無膽量敢像劉備攜家帶口過著朝不慮夕的日子。
種種原因註定他只能找個能扛大旗承擔失敗風險的大佬發光發熱。
-
3 # 逾鴻溝
這個問題我看完了《三國演義》後就想過,但是沒想明白。現在想想覺得有以下幾點:一,封建王朝世襲制的原因。漢朝姓劉,理應姓劉的繼續當皇帝,縱然諸葛亮聰明蓋世,儒士迂腐,也掙脫不了這個魔咒。二,拿現在時髦語:平臺。諸葛亮要單幹,必須從零開始,從零開始創業不如先進平臺打工,才有“經濟基礎”。三,諸葛亮從未有為王的念頭,就是劉備死後,也未曾動過一絲奪取劉禪之位的念頭,這也是諸葛亮的忠心。四,民心。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也是籠絡民心;諸葛亮輔佐劉備,借皇室後代之名也是為了更好地籠絡民心。在那個惟劉姓可以繼位的時代,諸葛亮在民心中能佔多大份量?輔佐劉備,下面會聽你號令,一旦你背判,民心頓失,很有可能會形成群聚而攻之的局面。
以上幾點是我個人認為,大家說說你們的看法
-
4 # 史學蟲洞
古代謀士有他自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為什麼不能出來單幹!
第一個問題是想的太多,一般聰明的人考慮事情太多了,缺乏魄力,顧慮的問題太多,反而前進受阻!在亂世戰局中,機會千變萬化,稍縱即逝,更需要當機立斷,果斷行事
第二,自命清高,這個是所有讀書人都有的問題,打天下需要的武將,如果天天滿腹經綸,不能和這些武將打成一片,是無論如何也成不了事的
第三,遇事武斷,有謀略,不代表有能力,在軍事上,最重要的,還是看人用人的本領,諸葛亮所代表謀士還不具備那種用人識人的本領,比如劉邦就有這樣的本事,他將一群有能力有本事33的文臣武將,都聚集在他周圍
第四,謀士都有自制知名,它們都知道自己處於什麼階段,要做什麼事兒
哎呀,這個問題太好了,透過回答這個問題,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在商業上止步不前的原因,
商場如戰場,很多東西是相同的!我就是這個這樣的人吧,這個問題很好
-
5 # 流星淺月
單幹是需要起始資金的,招兵買馬吧,你要買裝備吧,你要買給士兵發糧餉吧,這一系列的東西他都需要錢,然而諸葛亮種了那麼多年的地,他又不是地主老財,你覺得他會很有錢嗎,當時可不流行皮包公司,況且你不可能說幫別人出謀劃策,等事業成功了把地盤分為一半,現在的社會都有創始人踢合夥人出局的情況,你覺得當天下統一之後讓他分江山,他會同意嗎?
其次啊,你肯定需要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讓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他要是能幹他早就幹了,為啥還要等到劉備來呢,說白了沒有人手,而且他的名氣又比較大,說不定剛出來幾大勢力先不管別的,先把你幹了,那就真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最後這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人家孫權是因為父兄在江東經營多年,劉備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口號,曹操呢控制天子以令諸侯,那麼你諸葛亮有什麼優勢呢?難不成也說你是漢室後裔,中山靖王打不到多少竿子的後代,這不可能嗎?
所以不是他不想單幹,是他沒有單幹的理由。
-
6 # 結爐談歷史
單幹?玩呢?那是天下之大事業,是天下萬民之事,可不是什麼工作餬口,怎麼單幹?你看他們老劉家,打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願景,找了一堆人,結果也沒統一天下,諸葛亮不是七出祁山還是六出祁山嗎?結果呢?不是沒結果,還是掛著了半道上
外加,將有將才,帝有帝相,諸葛亮也是精通命理醫相卜的,這點他心理很清楚的,有沒有帝王之命,這一點自知之明諸葛亮還是很清楚的。
-
7 # 伯虎818
因為諸葛亮只是一介草民,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怎麼出去自己幹!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當中,有許多才能出眾,並且輔佐君王建立一番偉業的,提起我們心中最有名的軍師,相信我們大家都會想到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社會動盪,群雄爭霸,有劉備所帶領的蜀漢其實在當時的戰爭過程當中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優勢,但是由於劉備這個人很會識人用人,因此在他的手下也就吸納了非常多的能人才子,而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最優秀的一個軍師,也幫助劉備完成了他的很多心願。
可以說如果劉備失去了諸葛亮的話,那麼他在三國時期的戰鬥力將會大大減弱。在最開始的時候,諸葛亮本來是一個遠離塵世的高人,但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打動之下,最終諸葛亮也為劉備忠心服務,但是我們大家都感到納悶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是蜀國當中掌握大權的人,為什麼他沒有趁機奪權,反而是一隻輔佐劉備的兒子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去了解一下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吧。
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人,對於天下的事情都瞭如指掌,在最開始劉備去請諸葛亮來幫助自己的時候,雖然諸葛亮常年居住在深山當中,但是他對於天下的局勢都非常明朗,經過一番探討之後,劉備也不禁對諸葛亮十分敬佩,由於劉備幾次三番誠心誠意去請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也被這種誠意所打動,在以後的日子當中,他也就非常願意幫助劉備去恢復漢室。要知道劉備可是正經的漢室皇宮的後代,因此諸葛亮輔佐劉備也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劉備對於諸葛亮也是特別信任的,甚至在他死後,也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但是難道劉備就不擔心諸葛亮會篡奪自己家中的權位嗎原來,在當時的社會當中,還是有人會制約諸葛亮的勢力的。
其次,在劉備去世之前,他並不是將全部的權力都託付給了一個人,在當時的朝廷當中,有好幾位非常重要的大臣都是劉備的託孤人選。首先讓我們介紹一下李嚴,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主要負責的是當時國家當中一些重要的事物,而李嚴則是主要看管著蜀國當中軍事上的事物。
由此就可以看出,劉備對於朝廷當中的局勢也是很有把握的,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讓朝廷當中的權力互相制衡,這樣也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兒子的地位了。不僅如此,在其他的方面,劉備也是對朝廷當中的各個方面權力加以制衡和約束的。
劉備的手下有一個非常驍勇的將軍,名叫魏延,在當時的戰爭當中,由於劉備的手下有太多出色的將軍,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魏延並不是很出眾,但是在後來的時候,劉備將魏延親自封為是鎮遠大將軍,所以,魏延在當時的軍營當中威望也是很高的。
但是諸葛亮對於這個人卻不是非常信任,因為他認為魏延這個人並不是一個沉穩的將軍,所以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也並沒有對他委以重用。但是由於劉備在生前就給予了魏延很高的官職,所以,魏延在後來的日子當中也能夠和諸葛亮形成一種制衡的關係。由此可見,劉備雖然留下了一個並沒有什麼才能的兒子,但是他對於自己家族的未來發展也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才會在臨死之前想好如此縝密的治國方式,為兒子鋪好以後的路。
最後一個被劉備託孤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應該就是趙雲了,對於劉備來講,除了他結義的兄弟之外,趙雲應該是他最為信任的一個人了,並且,趙雲對於劉備也是非常忠心的,對於劉備來講,趙雲就相當於他為自己的家人所安排的一個護衛。
不僅如此,在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在臨死之前交給了趙雲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他和趙雲說,如果在自己死後,有人想要造反的話,就讓趙雲將造反之人一舉拿下。由此可見,如果諸葛亮想要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去推翻劉氏家族的統治的話,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不僅如此,對於諸葛亮來說,他的一生當中為蜀國立下了無數功勞,在後世的歷史當中,他也會被譽為是蜀國的重要功臣,對於他來講,平白無故的造反對於他來講並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像他這麼聰明的人,是一定不會選擇造反的
大多數想要稱王的人要麼是自己身處官位,自己手底下有些人。要麼是名門望族,自己發出要稱王的訊息,有人願意跟著他幹。
而諸葛亮雖然也名聲在外,但那都是說明他聰慧,很適合輔助人稱王,從來沒有人說諸葛亮能禮賢下士。所以從一開始,諸葛亮的定位就是謀士,想要轉職做皇帝很難。
其次,諸葛亮如果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順,真正有能力的人可能看不上諸葛亮的身份。
像劉備之所以被人輔助,是因為他姓劉,是漢室皇族的人,對於這樣有身份的人,大家都願意追隨他。畢竟在當時,還有一些能人異士認為漢朝是正統,所以跟隨劉備的人有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血統。
而諸葛亮什麼身份背景都沒有,就想要自己單幹,也要看人服不服他。還有就是在三國前期的時候,漢朝還是正統,像其他野路子出來的,大多數都是亂臣賊子。因此如果諸葛亮想單幹,那麼一定會被當成亂臣賊子。
最後諸葛亮可以做好謀士的工作,但是做不好主公的工作,這就是命運安排!
-
8 # liu校
一般聰明的人,考慮問題都比較複雜,官方用語叫做“謹慎”。這樣的性格特點,就註定了謀士們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在亂世之中形勢更為複雜,能夠出現的可能性更多,主公能夠做到當機立斷抓準時機,但是謀士就不行了。因為看到的問題太多了反而讓這種人難以做出決定。
第二個問題就是缺乏魄力。當領導是需要有魄力的,越是大的領導,越是需要強大的魄力。謀士的性格造就了這群人是缺乏魄力的。畢竟對君主負責,要比對成千上萬軍隊負責容易的多。要讓一大群人願意跟隨你,沒有非常的魄力是不行的。在《亮劍》中,政委趙剛的軍事素養,謀略眼光,甚至槍法都比李雲龍強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像攻打平安縣這樣的決定,趙剛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出來的。這就是魄力。
第三個問題,自命清高。所有讀書多的人,骨子裡都是自命清高的。尤其是那種滿腹謀略的人,看問題透徹的人。這種人表面上跟大家都能相處的來,其實跟那些大老粗將軍是沒有太多共同語言的。但是主公們就不一樣,給主公打天下的靠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的武將,你不跟他們搞好關係打成一片那能行麼?從這一點來看,謀士們不喜歡跟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註定了會排斥成為主公的可能。
第四個問題,遇事有謀略不代表用人能力強。古代所有的軍隊,包括所有的團體中。當領導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人用人。典型例子就是劉邦,他自己啥都不會整兒一地痞無賴,就是因為他會用人,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帝王之業。諸葛亮一世聰明,但是就看人用人方面,跟劉備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最著名的馬謖失街亭事件。劉備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就是不聽,結果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嘛。
最後一點就是,所有聰明的謀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幹什麼樣的事。所以謀士們從來不會自己單幹。
-
9 # 百曉大神
謝謝邀請。我來表達一下我的個人看法吧。第一當時依然是大漢朝的天下,天下的官員和百姓都認定只有姓劉的可以做天子,其他的人只要動了這個念頭,都是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在這種大趨勢下,即使是強如曹操這樣的權臣,也不敢擅自篡漢自立,有個叫袁術的諸侯,無意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便迫不及待的登基稱帝,結果曹操藉助皇帝的威信,下令天下討賊,皇帝寶座還沒坐熱的袁術便身死族滅,從此以後,其他的諸侯即使有這樣的野心,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劉備就不同了,他本身就是劉皇叔,屬於漢室宗親,如果漢獻帝不在了,他在法理上是可以繼承大漢皇帝的寶座,這一點優勢諸葛亮可沒有。第2點原因,諸葛亮的能力被神化了,劉備雖然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但其實並不是請他做軍師的,一開始他只是負責民政和後勤保障這一塊,想想也對,他從來沒有參與過戰爭,對這些一竅不通。劉備信任的軍師,一開始是徐庶,用的還是挺滿意,當徐庶離開以後,他又接著啟用了龐統,對他的事業也大有幫助,為劉備奪取益州也是立下了功勞的,龐統意外身亡以後,另一位大神級軍師又閃亮登場,他就是法正,法正為劉備在漢中之戰的最終獲勝,立下了蓋世功勞,由於他的出謀劃策,劉備佔據了定軍山,並且擊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從此奪取了主動權,即使曹操親自率兵前來也無能為力了,此戰以後劉備也達到了他的人生巔峰,正式晉升成漢中王。而我們的諸葛亮在幹嘛?他又能做什麼?當時赤壁之戰去除演繹成分,諸葛亮沒有發揮什麼作用,火燒赤壁是周瑜的計謀,草船借箭是虛構的,當時的他只是一個後勤主管而已。夷陵之戰失敗以後,劉備的精英團隊損失殆盡,在萬般無奈之下才白帝城託孤,後來也證明了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平平,六出祁山除了筍濱浙江以外,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戰果,反而給蜀國的經濟造成了極大損害,老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諸葛亮的能力和他想達到的目標不匹配,如果單幹的話會直接翻船。
-
10 # 李元芳大戰狄仁傑
簡單的恢復一下樓主的問題。1.建議樓主多讀正史,不要看演義。2.諸葛亮才華橫溢不錯,但是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能人不只是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更多的治國,是做丞相的大財(參考蕭何)。人才十分能力的有的擅長治國,有的擅長軍事。有的擅長出謀劃策。3.樓主可能是受演義影響認為劉備是個哭哭啼啼的窩囊廢。其實不然,劉孫曹三人都是人中龍鳳。演義是小說經過後事民間流傳早就物是人非。4.就那現在說很多企業的董事長單就某項能力來說還不如下面的經理。但是就能否認董事長的能力嗎?
-
11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與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為密友,遍遊天下,指點江山,形成了自己認識和改造天下的雄才大略。在當時瞭解他的人看來,諸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那麼,問題來了,才華橫溢的諸葛亮,為什麼要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孫權等其他諸侯呢呢?此外,諸葛亮為什麼沒有選擇自己單幹呢?
一
首先,對於諸葛亮,乃至郭嘉、魯肅、賈詡、荀彧等三國一眾謀士來說,才智都非常超群。那麼,對於這些謀士來說,為什麼選擇輔佐曹操、孫權、劉備等主公,而不是自己單幹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打個比方來說,不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適合做CEO的,也即謀士出謀劃策可以,但是要當主公的話,那麼就要考驗其綜合能力和決策能力,比如錢糧從哪裡來,手底下的人才該怎麼任用等。比如劉備早就認識到馬謖不能重用,但在諸葛亮卻沒有認識到。
二
另一方面,在東漢末年,可以做到稱雄一方的諸侯,往往之前都是朝廷命官,比如曹操、孫堅、劉表、劉璋、馬騰、袁超等人此前都是朝廷命官,就連劉備也曾因為戰功被封為平原縣縣令,而且屬於士族的範圍內。與此相對應的是,諸葛亮不是朝廷命官,其先祖諸葛豐曾擔任漢朝的司隸校尉等職位,但是,到了諸葛亮父親、叔父這一輩,已經明顯沒落了。換而言之,諸葛亮既不是朝廷命官,也即手底下無兵無將,也沒有十足的威望和資源,很難揭竿而起。
三
那麼,諸葛亮既然很難自己單幹,那麼,在選擇輔佐的主公時,為什麼選擇的是劉備,而不是曹操、孫權呢?首先,就曹操來說,在諸葛亮看來,曹操雖為漢臣,實為漢賊,曹操儘早要走這一步的,這個不符合諸葛亮的三觀,他還是想扶持漢室的。而且曹操生性多疑,手下謀士眾多,諸葛亮就算去了也很難取得大的成就。其次,就孫權來說,對於這位19歲的江東少主,統領群雄,師傅張昭之下,有周瑜,程普,魯肅,黃蓋…確實人才濟濟,並不缺諸葛亮這樣的人才。
四
最後,劉備是漢朝皇室的後裔,而且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這和諸葛亮的目標是一致的,對於諸葛亮手下的關羽、趙雲、張飛等人,不少也是忠於漢室的。並且,對於當時的劉備,雖然非常落魄,但卻是一個潛力股。對於自比管仲、樂毅的孔明,在劉備手底下可以獲得足夠的信任,也即擁有一展平生抱負的平臺。
-
12 # 家裡有礦666
原因如下:
1.從古至今知識分子都以輔佐明君治理天下,拯救倉生為最高理想。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這個意思。
2.諸葛亮的性格和特長決定了他只能當CEO,不能做董事長。神機妙算、出謀劃策是他的強項,但要他勇於創業,乾綱獨斷,他做不到。這就決定了他必須依附於一個強者才能發揮出他的才能。
3.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由世家大族佔統治階層的,諸葛亮並非名門望族,沒有足夠的號召力,單幹,是沒有人會追隨他的。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他不像劉備剛起家就有關羽張飛兩個生死兄弟相隨。大哥想要成事一定是要有眾多小弟死心塌地的跟隨才行的。
-
13 # 愛妮品歷史
首先,對於諸葛亮的才能,確實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在孔明的身上,卻缺乏成為一方諸侯的條件。在東漢末年,想要自己起兵爭奪天下,自然需要在身邊聚集一個班底,也即一個包含了謀士武將的創業團隊。在此基礎上,袁紹、袁術因為出自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自然非常容易獲得這樣的人才以及起兵的錢糧等,所以在群雄逐鹿時,二者的實力在一開始就非常強大。再者,就曹操、孫權來說,前者擁有夏侯氏、曹氏的人才支援,後者則直接繼承了孫堅、孫策打下的基業,也都是成為一方諸侯的重要途徑。至於諸葛亮輔佐的劉備,與公孫瓚、盧植等諸侯、名士有同學、師生之誼,並且因為狹義得以獲得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的輔佐。
-
14 # 航海王之水手
背景
諸葛亮兄弟幾人都是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的,諸葛玄只是做過一段時間豫章太守,後來被朝廷撤職,於是舉家來到荊州投靠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隱居在隆中。
劉備雖然家境也不怎麼樣,少年時父親去世,他就跟著母親依靠織蓆販履掙錢養家。但是,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屬於皇族苗裔,在漢獻帝認他為皇叔以後,這一身份帶給他光環與號召力。
時機
諸葛亮生於181年,沒有參加了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等重大戰役,錯過了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三顧茅廬時天下大勢已日趨明朗,無一官半職、無資本與地盤的他不求聞達於諸侯,而“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個名聲也僅限於荊州。
劉備生於161年,比孔明大整整20歲,他既參加了鎮壓黃巾起義又參加了討伐董卓,南征北戰,積累了功勳。玄德被朝廷欽封為豫州牧這樣的大官,身邊跟著關羽、張飛、趙雲這些豪傑,名聲遠播於四方。
能力
諸葛亮號稱臥龍,除了武力之外他無一不精,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發明家,可謂智慧的化身。
劉備一代英雄,他文武雙全,文師從盧植,武身經百戰,特別是他魅力十分強大,性格弘毅寬厚,能夠號召眾人團結在他身邊。
透過比較我們發現,在能力方面兩人都十分優秀,而在時機、背景上諸葛亮都比不上劉備,加上三顧之情、魚水之恩,所以諸葛孔明心甘情願為劉玄德效力。
-
15 # 春秋500
當老闆和當職業經理人可不一樣,諸葛亮自認自己不適合當老闆前期劉備的狀況
劉備出身太低,雖然他扛著“大漢皇叔”鍍金招牌四處跑馬拉贊助,但他得到的不是白眼就是大棒子。沒人捧場,劉備只好帶著關羽、張飛幾個窮哥們兒,扛著幾桿破槍,在江湖上到處討飯吃。其實劉備也曾經闊過,在徐州當過兩任軍霸,結果都被趕了出去。
劉備早期的失敗實際上是敗在身邊沒有智囊團,曹操和孫權手下人才濟濟,謀士擠滿了屋子,劉備的破廟裡卻空空蕩蕩。簡雍、孫乾、糜竺都不是濟世命才,只能跑個腿,對個嘴(外交)什麼的。
諸葛亮出山之前在幹什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說: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根據《出師表》的自述,說明諸葛亮來到荊州之後一直在南陽“躬耕”,沒有出仕,是一名“布衣”之士。所以在《演義》裡對手總罵他諸葛村夫,就是這麼來的。
在南陽,諸葛亮與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石韜、汝南孟建,建立頗為親密的友誼。與諸葛亮相同,他們也分別從博陵、潁川、汝南前來荊州,也應該是“避亂”。
諸葛亮以名相管仲、名將樂毅自比,這種抱負當然不是“不求聞達於諸侯”,他心目中的諸侯是求賢若渴的齊桓公和燕昭王。石廣元即石韜,徐元直即徐庶,孟公威即孟建,“卿三人仕進,可至郡守、刺史”,及“三人問其所至”,所謂“笑而不言”,諸葛亮意在言外,沒有將刺史、郡守放在眼裡,對自己的期許當然是如管仲、樂毅那樣的名將相。“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這才是諸葛亮當時的真正心態。“不求聞達於諸侯”,所謂“諸侯”,應該指劉表。
為什麼不選劉表?在荊州,為什麼不選劉表呢?理由很簡單,二人不對眼,在荊州,劉表是不會將這個在南陽“躬耕”的小人物諸葛亮放在眼裡的。那諸葛亮也不認為劉表能幹什麼大事。
在荊州,劉表是不會將這個在南陽“躬耕”的小人物諸葛亮放在眼裡的。諸葛亮在荊州應該熟知劉表的為人,對這個“有才而不能用”的“木偶”,也當然是不會入眼的。
劉表眼裡沒有諸葛亮,諸葛亮眼裡沒有劉表。劉表不是諸葛亮心目中所期待的“諸侯”。
再看看曹操的人才配置曹操核心謀士團,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劉曄,號稱五大天王。後來郭嘉早亡,司馬懿補了郭嘉的缺,只是曹操不太放心司馬懿,一直不予重用而已。
二線智庫,當然是指曝光度不太高的那些謀士,比如董昭、蔣濟、陳群、毛玠、袁渙、何夔、滿寵這些人。二線智庫的星光雖然不如一線的燦爛,但他們往往都有點石成金之妙。一線和二線的區別也許並不在於實力,而在於機會。
諸葛亮如果投曹的話,顯然沒什麼好的位置。
為什麼選擇劉備?在荊州,劉備開始出現在諸葛亮的視野中。《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說:“時先主(劉備)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其實劉備來荊州,也是來圖劉表的地盤。劉備之前投過曹操、袁紹、呂布、陶謙,屬於那種屢戰屢敗的不倒翁。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說:“荊州豪傑歸先主(劉備)者日益多,(劉)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語》說:“(劉)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所謂“表疑其心”“憚其為人”。
表不但對劉備深為疑忌,而且暗中加以防備。對劉備的“梟雄”行徑,劉表有所知曉,諸葛亮當然也有所知曉。為什麼劉備卻成為諸葛亮心目中的“諸侯”呢?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在職場上進行前途的選擇,在盯著大公司外招職位的同時,可以適當地對小公司多加考察。有些小公司同樣有發展前景,小公司人才稀缺,大公司有時可能還要面臨內部競爭。而小公司一旦發展壯大,第一批創業者就是“開國元勳”,名利雙收。諸葛亮所以選擇劉備,也是這個原因。
當時劉備身邊太缺謀士了!有大才之能的諸葛亮,肯定不肯屈人之下,加上劉備態度那麼好,選擇劉備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
16 # 小羽聊歷史
雖然諸葛亮的才能很突出,但是打江山不單單憑個人能力,還需要其他許多綜合的因素,如果諸葛亮自己出來單幹,最終可能會以失敗結尾。
第一、沒有打天下的理由
張角在打天下的時候,對外聲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即使是賣草鞋的劉備在打天下的時候,也聲稱:“匡扶漢室”的口號,可見你與別人搶天下需要一個正規的口號,令天下的人信服,否則的話,是不能使人信服,也就不會有人跟隨的。張角在184年,當時天下局勢動盪,朝廷令天下人不滿,因此,張角起義的時候,很多人跟隨,但是等到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局勢已經變化,他拿不出合適的理由。
第二、沒地盤、沒錢、沒人脈
即使是弱小的劉備,但是手下還有武將關羽、趙雲、張飛;文官還有孫乾等人,有一批死忠,可是諸葛亮不一樣,他既沒有起兵的資金,也沒有手下可用的武將與士兵,更沒有一個讓他安穩的大後方,而當時魏吳蜀已經基本形成,各大諸侯已經基本被消滅,現在的諸葛亮即使出來也沒辦法成功。
第三、當時的道德
古時候崇尚禮儀,而諸葛亮從小飽讀詩書,作為一個儒生,自然不會做出那種欺騙君臣大逆不道的事情。這個可以從劉備死後託孤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諸葛亮已經掌握了權力,但是卻還是為了劉備的基業奮鬥一生,實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的諾言。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在諸葛亮早期是因為條件不成熟,無法單幹,後來跟隨劉備建立蜀國,但是因為遵從禮儀的約束,所以決定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
-
17 # 天晴愛睡覺
諸葛亮北伐是諸葛亮人生的高光時刻,也就是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更加全面的諸葛亮,看到了平時不為人知的缺點,正是這些缺點,讓他很難單幹:
第一,過分謹慎
東漢末年朝廷軟弱,諸侯爭奪土地人民,速度快的就早得手,性子慢膽子小的就只能拍大腿;諸葛亮性格太謹慎,碰到鋒芒逼人的人,他就會猶如驚弓之鳥!不願意冒險,怎麼創大業?不願意承受必要的損失,怎麼希求得到呢!
第二,任人唯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勢最好,天水歸降,姜維投誠,眼看著要拿下長安,結果諸葛亮卻是不用魏延用馬謖,結果馬謖不聽諸葛亮安排,自作主張山上紮營被斷了水源,結果被打的爆頭狗竄,大好形勢就此錯失!
第三,用人太挑
張繡幾次背叛曹操,曹操為了大局都能容忍;周瑜幾次違逆孫權,孫權也是為了大局包容;但是看看諸葛亮是怎麼對魏延、劉封的,不會騎馬的人,往往不僅討厭馬,還討厭驢子;我想請問將領的服從和領導能力是天生的嗎?強橫的人會一直強橫嗎?並不!
人的能力是會增長的,強橫的人碰到讓他們心悅誠服的人往往姿態更低!
-
18 # 讀史靜思
諸葛亮才華出眾,屢建奇功為什麼不單幹要依附劉備我認為應從兩方面談一談。
一、諸葛亮才華出眾屢建奇功是劉備搭建的展示平臺。可見平臺的重要性。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來在司馬徽的多次舉薦下。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聯合孫權借東風火燒赤壁。戰敗曹軍50萬大軍。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諸葛亮在軍事上屢建奇功,著名的戰例有三個。
1 火燒博望坡
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出山之後的第一站,當劉備費勁心思把諸葛亮請到自己麾下時,當時劉備軍隊裡是有很多人不服氣的。覺得這個文弱書生,別說帶兵打仗了,他甚至都沒當過兵。對這個文弱書生也是明面上服從劉備的命令,看似友好,實際上背地裡都在攛掇著,想讓諸葛亮離開。直到火燒博望坡之戰,使得眾人開始敬重諸葛亮。
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就正好碰上夏侯惇接了曹操的兵來攻打劉備。當時劉備軍隊人數並不多,諸葛亮在這時獻計,先排除少數的兵應敵,在排主兵埋伏,燒掉敵方的糧草。自此,諸葛亮在劉備軍營中軍師的地位得到鞏固。
2 空城計
空城計這一戰役可謂是徹底的讓諸葛亮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後來還被用於三十六計。兵無常勢,應該自己不行而展示這種不行的疑兵之計,是一種考驗雙方將領的心理戰,在後來的戰役中經常用於自己弱而敵人強的情況下。
魏國君主派遣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這時,諸葛亮派兵駐守失敗,使得司馬懿的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的軍隊已經元氣大傷,武力抵抗和還擊,可即使是這種緊急關頭,諸葛亮也並沒有著急。他命人開啟城門,自己則是坐在城樓上彈琴唱歌,悠閒無比。司馬懿見此狀,便開始懷疑城裡有埋伏,一直在城門外徘徊,最後引兵退去。
3 赤壁之戰,草船借箭
我相信這個戰役,或是說這個典故,大家應該也已經十分熟悉了。不僅是小說,還有許多影視作品都爭相傳唱這個故事。那時的諸葛亮已經名聲大噪了,這也就使得同是友軍將領的周瑜心生嫉妒。說到周瑜,他也是三國中有名的能文能武的將領。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故意提出,要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支箭,想以此來刁難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已經識破了那是故意刁難自己而提出的要求,卻也是悻然答應了。並表示不需要十天,只需要三天即可。後來,在大霧中,諸葛亮成功利用曹操的性格,從曹營借來十萬支箭。
也就是這一場場著名的戰役,使得諸葛亮的名字越來越大,名聲也是越傳越廣。
這三次著名的戰役奠定了諸葛亮在蜀國的軍事地位。也正是劉備給了諸葛亮這個平臺。才使諸葛亮在這三次著名戰役中,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可見平臺對一個有才華的人何等重要。
二、寬鬆舒適的平臺得需要德才兼備人才展示,兩者缺一不可。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
他有知人善任,趕於重用諸葛亮。他把自己寬厚、仁義名人之後等優點發揮到極致。三顧茅廬、隆中對、桃園三結義、白帝城託孤。是諸葛亮報答劉備的知育之恩和劉備皇室正綜血統的認可。這些也是劉備這一平臺的很好展現。
1、三顧茅廬 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 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2、隆中對 劉備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
3、白帝城託孤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 諸葛亮、 尚書令 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 據《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白帝城託孤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 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因為在古代那個時期皇室血脈在諸葛亮心中是對劉備這一正規寬鬆平臺的認可
如果諸葛亮單幹不依付劉備這個好平臺,他的各種才能就不會完全發揮到極致。反之,劉備沒有諸葛亮這個難得人才,他的千秋帝業就不能很好完成。可見平臺和人才的關係多麼關鍵和重要。
-
19 # 山城小學士
一、名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但是放眼看去能夠成為一方軍閥大佬的不外乎名門望族或者皇親國戚,比如袁紹四世三公,劉章劉表漢家皇室,亦或是地方州牧,他們有錢有糧有地盤能夠做到一呼百應,諸葛家在當時雖然也是頗有名望但跟他們比還是差遠了,無人跟從又怎麼能起事呢?
二、格局
古之帝王皆有胸懷天下,捨我其誰的壯志和獨霸天下的雄心;而孔明雖極具才能,但以其自比管仲之語便可看出,孔明的想法和從古至今的大多數名臣良相一樣,是想做一個為君王排憂解難,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千古良相。所為士為知己者死,差不多這意思。
三、體制
從古時王朝的體制不難看出,每一個皇族之下都有很多個門閥世家王公貴族,甚至一些大的門閥連皇族也得禮讓三分,大多數王朝都是靠這些門閥世家作為支柱,所以一些世家並不願意作為領頭人,但是他們一樣可以左右朝政,並且更方便獲取他們的利益。作為領頭人需要制約各方,覆滅的風險更大。所謂百年王朝千年世家就是這個道理,諸葛家三兄弟分侍三國,也是世家的常規操作。
以上愚見,不對之處請多指正
-
20 # 有道伐無道
這問題對我們的職業生涯很有指導意義。
古時蓋房子,得有挑大樑的,得有頂樑柱,還得有椽子,有檁子,是哪塊料就幹哪個活。這話孔明先生聽了很難聽,但話糙理不糙。再比如一把萊刀,硬度高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韌性高的鋼要用在刀背上,再配個木頭把兒,由知道往哪砍的人用手拿著,這個手由一個聰明的大腦指揮著,各司其職,不可調換,才能完成一件正確的事。
把這個比喻放大無數倍,大到治國平天下,也是一樣的,術業有專攻,360行,誰也不可能是全能冠軍。何況在社會官僚領域更復雜。個人素質與性格是一方面,出身與人脈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個人的思想、學識、氣質、性格、出身、人脈是啥情況,自己掂量掂量也差不多知道自己能演啥角色,別人接觸你幾回也能看出你能幹個啥。雖然人不可貌相,但大機率錯不了。
比如劉備,文武都不行,但道行深;自定義就是當主公。先弄個名:大漢皇叔,顯得根紅苗壯,血管裡流著當主子的基因;再弄兩鐵桿兄弟,後來又有糜竺、糜芳,這個小體系就建立起來,外人一看就知道要報考“主公專業”。
說到孔明,雖知天文地理,懷兵法韜略,非一般書生可比。但其自言“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可見並非世家子弟,其交往之人也都如徐庶、龐統等文士。我相信,孔明高臥隆中,自定義就是王佐之才,決不是立杆旗,當主公。如反其道而行之,必碰的頭破血流。
當然,孔明助劉備奪荊州取西川后,名聲大噪,手下也頗信服。此時炒老闆魷魚出來單幹也能割塊地做個小王,但有必要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高的“股份”還是乾的(就投入夲人),何苦從頭來過。何況劉備對他有知遇之恩。他成就了劉備,劉備也成就了他,水乳交融,主公臣子身份已鐵,沒必要變。孔明夲身信奉道家,為人淡泊,沒那麼多欲望。假如硬著頭皮自己幹,又能撐多久,那麼多軍閥先後被滅(貼邊兒的如張魯,也會做法),顯然風險比打工大的多。
再比如給李嘉誠打工的霍建寧,年薪七億港幣,老闆對他又好,有必要出來單挑嗎?
至於,輔佐劉禪時,權傾朝野,說一不二,不是皇上勝似皇上,更沒必要自立,壞了一世清名。
總之,諸葛亮輔佐劉備而不出來單幹就這幾種原因:1 ,個人情況不適合當老闆,屬於王佐之才。2,信奉道家,淡泊名利。3,跟劉備幹待遇很高,“”股份”很大.4,劉備對他有知遇之恩,又言聽計從,所以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5,白帝託孤時劉備放話:“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令其心靈震顫,更不能背信棄義。網友們、粉絲們,您找準自己的社會定位了嗎?歡迎分享、探討、關注、點贊。
回覆列表
我總結出五點原因,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般聰明的人,考慮問題都比較複雜,官方用語叫做“謹慎”。這樣的性格特點,就註定了謀士們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在亂世之中形勢更為複雜,能夠出現的可能性更多,主公能夠做到當機立斷抓準時機,但是謀士就不行了。因為看到的問題太多了反而讓這種人難以做出決定。
第二個問題就是缺乏魄力。當領導是需要有魄力的,越是大的領導,越是需要強大的魄力。謀士的性格造就了這群人是缺乏魄力的。畢竟對君主負責,要比對成千上萬軍隊負責容易的多。要讓一大群人願意跟隨你,沒有非常的魄力是不行的。在《亮劍》中,政委趙剛的軍事素養,謀略眼光,甚至槍法都比李雲龍強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像攻打平安縣這樣的決定,趙剛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出來的。這就是魄力。
第三個問題,自命清高。所有讀書多的人,骨子裡都是自命清高的。尤其是那種滿腹謀略的人,看問題透徹的人。這種人表面上跟大家都能相處的來,其實跟那些大老粗將軍是沒有太多共同語言的。但是主公們就不一樣,給主公打天下的靠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的武將,你不跟他們搞好關係打成一片那能行麼?從這一點來看,謀士們不喜歡跟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註定了會排斥成為主公的可能。
第四個問題,遇事有謀略不代表用人能力強。古代所有的軍隊,包括所有的團體中。當領導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人用人。典型例子就是劉邦,他自己啥都不會整兒一地痞無賴,就是因為他會用人,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帝王之業。諸葛亮一世聰明,但是就看人用人方面,跟劉備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最著名的馬謖失街亭事件。劉備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就是不聽,結果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嘛。
最後一點就是,所有聰明的謀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幹什麼樣的事。所以謀士們從來不會自己單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