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真正說服了東吳嗎?或者是東吳上了諸葛亮的當?
57
回覆列表
  • 1 # 西遊夢紅樓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東吳、蜀漢聯盟共抗曹操,的確讓人產生很多疑問。比如諸葛亮憑什麼說服東吳,東吳是另有打算還是真上了諸葛亮的當呢?

    赤壁之戰是曹操最憋屈的戰鬥,曹魏這頭大象被東吳這隻小螞蟻給按倒在地暴揍,最後還被狠狠咬了一口,讓曹操事後憂傷了很多年。

    現在看來,赤壁之戰的勝利的確是一場意外

    孫權沒想到,周瑜很驚喜,諸葛亮也有些意外!

    曹操帶著號稱的百萬大軍來了,隔江對壘,要孫權好看!雖然只有二十萬,但在旌旗飄飄,鑼鼓喧天的造勢下,是個人都會害怕,所以東吳內部也亂了。

    孫權坐在龍椅上很無奈,一會兒看看謀臣,一會兒瞧瞧武將,兩列人之間爭吵把地廳都噴溼了,明天僕人清掃衛生倒是輕鬆了一些,可戰還是降,沒個結果。

    張昭對周瑜講道理,魯肅就跟顧雍掰手腕,張紘對著程普吐口水,黃蓋拉著步騭要去比射箭,吵得孫權煩了,說了聲“周瑜你看著辦”,拍拍屁股走了。

    周瑜也煩,打是打不過的,擋也是擋不住的,謀士投降情有可原,武將抗爭更有道理,戰與降爭論不休,遲早要被曹操一鍋端,愁啊!

    諸葛亮來了!

    別看諸葛亮舌戰群儒很威風,就是扯著劉備的大旗講大話,最後把東吳的一群謀士給說趴下了。

    要跟諸葛亮辯論,不是北大的要吃虧,不是清華的要認輸,因為諸葛亮這人啊,畫了個三分天下的大餅,連劉備都信了,說的話太邪乎。

    周瑜要對付曹操,首先得安內,不能統一東吳內部意見,一致對外,這仗沒法打,誰去誰輸,沒有第二個結果。

    周瑜這事就交給了諸葛亮來辦,說服謀士是聯盟的第一場考驗,而諸葛亮不負眾望,一場口水戰把東吳的謀士全淹死了,這才得以面見孫權。

    諸葛亮分析當前局勢,針對曹操的漏洞獻出奇謀,滅曹操就是分分鐘的事,取信孫權是聯盟的第二場考驗。

    諸葛亮又是憑什麼說服謀士和取信孫權的呢?

    第一、大義壓人

    諸葛亮一上來就是大義壓人,先給曹操定性。曹操祖宗吃漢家的飯,拿漢家的錢,如今曹操不思報效,反而要造反,是大大的“漢賊”,天下人都該吐口水淹死他,誰敢主張投降或者替曹操說話,就是“漢賊”的幫兇,給諸葛亮提鞋都不配。

    謀士最重名節,“漢賊”一個大牌子扣下來,文人心中的信仰一下子讓一般人閉了口。

    第二、師出有名

    劉備雖然是個破落戶,但不能以一時成敗論英雄,劉備出身正統,乃中山靖王后裔,蜀吳聯合討伐曹操就是師出有名,天下歸心,老百姓都會豎起個大拇指叫好。

    劉備兵少,但名聲掛在那裡,得道者多助,聯盟必然幹掉曹操,打個漂亮的大勝仗,到時大家升官發財多好!

    第三、合則兩利

    諸葛亮說相對曹操的百萬大軍,東吳、蜀漢的勢力就像只小綿羊,只要曹操這個大灰狼一漏大白牙,誰都逃不了被吃的命運。要麼自己洗白了送到曹操面前,讓曹操慢慢吃,還得勸著曹操別吃太急千萬不要噎著了,做一隻善良的羊;要麼只能吳、蜀聯盟,聚集力量,齊心協力,當個獵人,拿出心愛的獵槍,轟他曹操。

    這些道理還真把東吳謀士給說服了,但孫權沒開口,這事就沒完。

    諸葛亮打動孫權的話很簡單,要麼繼續當你的皇帝,要麼替曹操擦鞋,你自己選,這一番話差點把孫權氣吐血了,大怒拍拍屁股走人了。

    好在周瑜比較鬼精靈,覺得諸葛亮敢來,肯定不是來玩的,肯定心中有鬼,兩人虛情假意客套了一番,諸葛亮這才說出了道理。

    曹操其實是勞軍之師,翻山越嶺,是個人都累趴下了。曹軍又都是北方旱鴨子,這到了江上,戰鬥力就是個渣渣。大軍雖多,心思不齊,一開戰能跑的全跑了。開戰,劉備願出3萬水戰精兵。

    孫權、周瑜一聽樂了,這仗看來有的打,那不打誰就是豬!

    孫權想當皇帝,周瑜想保老婆,蜀漢聯盟不打肯定要對曹操獻上膝蓋,打了有可能三足鼎立,還不如搏上一把大的,所以孫權大手一揮道:曹操,我們幹他!

    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諸葛亮站著大義的位置,先把東吳謀士全乾趴下了,然後給孫權分析形勢,指出曹操的弱點,這仗打不打都是輸相,還不如賭一把,輸了當個臣子,贏了就賺了,三分天下,蜀漢還是聯盟,以後可以橫著走了,至於曹操,邊上玩去吧。孫權衡量過得失,唯有一打,才有希望,畢竟當慣了主子誰還肯願意做奴才的,所以答應了諸葛亮聯盟的要求,隨後蜀漢聯盟,打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赤壁只之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 2 # 歷史不舊

    孫權應該是賭了一把,藉助蜀國兵力抗曹魏,誰想當階下囚呢?倒是諸葛亮替他掃清了主降派,為主戰派周瑜上任創造了機會。

    赤壁之戰勝利純屬巧合。

  • 3 # 歷史長河邊的小磨坊

    實際上,孫權內心之中早就有決斷了——抗擊曹操。

    在這一點上,魯肅說的很明白;孫權要是投降曹操,結果就是劉表的兒子劉琮一樣,不是軟禁到死,就是被殺死。而其它大臣,如張昭等人,表現的得好,歸曹之後,做個太守還是綽綽有餘的。

    這也是張昭開始勸孫權降曹的理由——跟孫還是跟曹,就是待遇上少點,比開戰失敗後,被曹操清算強。

    孫權大概是知道自己手下這群人的想法,所以要找主戰派,就是周瑜。

    周瑜說要打,孫權內心之中已安定大半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使東吳,更像是孫權借諸葛亮之口,開罵這些投降派。

    所以,不存在誰上誰的當,只是利益合作。

  • 4 # 隨河入海

    兩國在曹魏大軍面前,相互利用,首先吳國的首領孫權是個英主,面對曹魏大軍也不想不戰而想,估計心裡早想一戰,諸葛亮的來,堅定的孫權抗魏的決心和信心,事實證明,只有吳蜀聯合才能抗魏,所以諸葛亮此行的結果是確定了的,舌戰群儒,更為了展現蜀國的實力和堅定孫權的決心,,

  • 5 # 瀟瀟風雨竹

    其實不是諸葛亮舌戰群儒東吳才下決心和曹操決戰,而是東吳的上層包括吳侯、子敬、周瑜等都是主戰派,而以張昭為首的文官膽小怯戰,鼠目寸光,屬於投降派,打算放棄抵抗和曹操議和,其實諸葛亮是和吳侯他們立場相同,舌戰群儒說服的是這些投降派而已

  • 6 # 農民六零後

    唇寒齒亡的道理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東吳國主焉有不知道的道理!孔明先生更加明白!此去遊說更給足了東吳的面子!戰略相同,一拍即合,順理成章!是不是呀!朋友們!

  • 7 # 太公門文化觀天下

    無論根據《三國演義》裡的情節設定,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不是諸葛亮說服了東吳或者孫權上了諸葛亮的當,而是孫權已經決定率眾抵抗曹操!無論孫權還是魯肅,歡迎諸葛亮南下,遊說江南進行聯合抗操,安排諸葛亮舌戰群儒,只是為孫權排除內部異議,堅定決戰的一個姿態。諸葛亮江南勸戰,或者說只是形式大於內容。理由如下:

    一、曹操劍鋒所指,目標明確!

    曹操自迎取漢獻帝與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收張繡,誅呂布,敗袁紹,長坂坡擊潰劉備。袁術死,劉表亡,統一天下者的障礙,唯有孫權所據江東。

    曹操乘官渡大勝之餘威,收劉表降卒之增勢,給孫權送了投降敦告書,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迴音。”

    曹操欲不戰而屈人之兵。意圖明確,告訴孫權,要麼來降,要麼就像其他諸侯被征服。曹操已經沒有反對者了,孫權也已經擋箭牌了。要戰要降,二者只能選其一。

    二、雙雄不併立,一旦投降,千秋大業毀於一旦。且難免有滅族之虞。

    孫權的肱骨之臣魯肅說的很深刻。肅曰:“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權曰:“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權嘆曰:“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

    孫權英豪也,自然知道期間道理,與其“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 ,不如壯烈拼搏一次。

    三、孫權尚武,地利人和,江東將士用命,尚值一戰。

    江東基業,是孫權的父兄打下來的,孫權也是馬上之,血性正旺,自然不願仰人鼻息。

    自古用兵,驕兵比敗,哀兵比勝。孫權已經洞悉曹操部隊的弱點,經與魯肅,周瑜多次廟算,與曹操決戰長江之上,並非以卵擊石,勝負待天定!

    所以孫權是由決戰的資本,又不得不戰,故有無劉備慘敗之旅聯盟,仍會攘玦而起,與曹操決一雌雄。所以,無論歷史及小說故事,都不能說孫權上了諸葛亮的當。

  • 8 # 姬昌講易學

    孫權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唇寒齒亡的道理他很明白!諸葛亮先生更加明白!

    實際上,孫權內心之中早就有決斷了——抗擊曹操。

    在這一點上,魯肅說的很明白;孫權要是投降曹操,結果就是劉表的兒子劉琮一樣,不是軟禁到死,就是被殺死。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使東吳,更像是孫權借諸葛亮之口,開罵這些投降派。諸葛亮的出現恰恰是促成此時的絕佳導火索和牽線人,表面上是說服東吳,其實是堅定了東吳抗曹的決心,

    所以,不存在誰上誰的當,只是利益合作。

  • 9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當年曹操進行南下的時候,整個手底下的兵馬是非常的多的,達到了20多萬的人馬,而當時的整個孫權勢力是非常的小的,那時候的孫權其實面對如此強大的曹操的時候,只有投降這一條路,諸葛亮可以說是非常的聰明,諸葛亮看到那時候的孫權,他非常的清楚,自己必須聯合孫權一起去對抗曹操,要是孫權被曹操給收服的話,那麼靠著自己跟劉備是很難以跟曹操去進行對抗的。在跟孫權見面的時候,諸葛亮成功的用他的言語說服了孫權。

    孫權這個人可以說一直不甘心坐在其他人之下,他的整個野心是非常的大的,跟當時的曹操以及劉備是差不多的,當時正處亂世,深深覺得自己是這個亂世的主人。

    諸葛亮之所以說服孫權,也正是因為孫權並沒有想過要投靠曹操,當時的孫權可以說已經準備好死戰到底,而這個時候,諸葛亮想跟孫權聯合,可以說是正和孫權的心,他好像又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孫權並沒有太過於猶豫,就決定聯合諸葛亮一起來對抗曹操了,因為這是沒有辦法之中的唯一辦法了。

    在孫權19歲的時候,可以說就想稱霸天下,那時候孫權佔據了整個長江,在地勢方面佔據了非常大的優勢的。那時的魯肅,追隨的人就是孫權,他對於孫權可以說是大為賞識,而有著雄心壯志的孫權,讓他面對曹操的時候進行投降,那可能只有一種答案,就是不可能。孫權身上是非常的有英雄氣概的,他寧可跪著死,也不要站著安逸。

    孫權對於那時的合作物件劉備,其實並不是很瞭解,但當他知道,關羽跟劉備的整個人馬達到了1萬人以上的時候。宣傳方面,整個的自信心是有所增強的,並且在劉備方面還有一個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這個時候的孫權又再次的燃燒,起了自信,他覺得可以再跟曹操去進行一個對決,這一次他是有可能戰勝曹操的。

    畢竟他在跟諸葛亮一起探討的時候,已經想到了對策,在他看來,這個對策是有辦法給曹操帶來一些麻煩的,這個時候只需要他們再進一步,那就有可能讓曹操進行陰溝裡的翻船。

    這一次能夠成功的聯合抗曹,第一,取決於孫權一直都有稱霸天下的決心,而對於曹操的南征,孫權方面,其實是一直不想放棄的,他非常需要助力,而這時候的諸葛亮,就給他帶來了助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願意跟他一起聯合起來對抗曹操,那麼孫權,只要不是傻子,都是會同意的。第二,對於諸葛亮的聰慧,孫權可以說是非常的欣賞的,在孫權的手底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人可以去用,唯一拿得出手的可能就屬於周瑜。第三,劉備方面的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那時候的劉備的人馬大概有了2萬人,2萬人看上去不多,但是在當時的三國,已經算是不小的力量。並且劉備的底下還有關羽以及張飛這樣的猛將,如此多的能人異士,讓孫權方面非常的開心。

    在對抗曹操的過程之中,他們知道自己的實力,沒有辦法跟曹操區域進行硬碰硬。當時孫權手下的周瑜,想到了辦法,對諸葛亮說,他們需要10萬支箭,面對周瑜的刁難做過那樣,馬上說三天之內他就可以搞定。諸葛亮在這個過程之中準備了非常多的船,並且把草放在整個的船的身上,然後開著船就向曹操的陣營之中死過去,他說看到諸葛亮方面來襲,不敢正面應對,所以選擇的放箭,而箭射過來之後,都定在了諸葛亮準備好的稻草人身上,當箭達到了10萬字之後,諸葛亮的目的達到了,他們立即回頭。這個故事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聽過,這就是非常出名的草船借箭,也是赤壁之戰前夕最經典的一個案例。

    曹操那時候可以說也是比較大意,那時候船上的身體是非常大的,整個手底下兵強馬壯,能人異士輩出,對於孫權跟劉備的聯合並沒有看在眼裡,劉備是什麼人?劉備當年可以說還投靠過他曹操,怕曹操放了劉備一馬,並沒有殺他,那是因為他看不上劉備。所以那時候曹操對於這兩個敵人並不是很擔心,但正所謂大意失荊州,這就導致了曹操的大敗,同一時間印證了,在整個三國時代,並不是你的兵馬強壯就可以每次都取得勝利。

  • 10 # 海盜小炮手

    諸葛亮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不是諸葛亮說服東吳的,東吳看中的是劉備的背景而不是諸葛亮的說辭。在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結盟之前,孫權已經有了連劉抗曹的想法並且已經給周瑜溝透過,從周瑜要五萬精兵那一節可以看出,周瑜要五萬精兵抗曹,孫權說,五萬沒有,兩萬精兵已經給你準備好了。連劉抗曹完全是東吳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早就有的政策。

  • 11 # 立志成蟲

    題主的這個問題不是諸葛亮騙了誰,而是孫權的需要,太多的人被諸葛亮的口才亮瞎了眼,忽視了孫權的實際需要。諸葛亮怎麼到江東見得孫權?那是因為劉備為劉表發喪,魯肅來弔喪請諸葛亮去江東,魯肅這一舉動是“順便”嗎?要知道,孫權的爸爸孫堅可是劉表伏殺的,有殺父之仇的,孫權坐領江東後不止一次攻打劉表也沒奪到多少好處,有舊仇有爭奪,沒有孫權的同意魯肅能來給大仇人劉表弔喪嗎?魯肅弔喪只是個名義,孫權想透過考量劉備和諸葛亮來權衡能不能結盟對抗已經南下的曹操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孫權骨子裡肯定不願意投降曹操,已經在為戰爭作前期準備了。諸葛亮到江東後一系列的奔走博弈,包括璀璨耀眼的“舌戰群儒”,實際上是為孫權統一內部抗曹的決心和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曹操實力最強,劉備和孫權就是合夥結盟跟曹操比實力規模都差了不止一個檔次,真開戰勝算確實不大。江東的那些地方士族門閥出身的文官為了保全自己家門的前程利益主張投降也是人之常情。孫權的猶豫和遲疑一是因為實力差距懸殊,二是內部意見不統一,可不是嚇得想投降了。諸葛亮忙著遊說孫權,用小喬激怒周瑜,舌戰群儒。魯肅則當面對孫權點破利弊,真投降了曹操,我們照樣有官兒做,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怎麼辦?諸葛亮和魯肅的一系列操作解決了孫權要開戰的大難題。最終周瑜打了雞血主張開戰,孫權明確表態,跟劉備合夥兒,發兵跟曹操開戰,地點就在大名鼎鼎的赤壁

  • 12 # 瘋言說史

    談不上誰說服誰,更沒有人上當。《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藍本創作的小說,我們不妨從原著中去尋找答案。說話之前先看張地圖:

    《諸葛亮傳》: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魯肅傳》:(魯肅)到夏口……(劉備)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坂,與備會。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

    一、對於曹操的南下事件,孫權方面是極為關心的,已經作出一定的應對手段(擁軍柴桑),沒人帶幾萬兵馬是出來遊山玩水的。只能說孫權方面有這方面的打算,只是苦於實力不足,已經派出人手(比如魯肅)在拉攏外援。

    二、從地圖可以看出,魯肅與劉備見面,比諸葛亮去見孫權還要早的多。也就是說,作為臣子,魯肅已經和劉備方面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三、劉備面臨生死存亡、孫權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既然孫權已經表露出需要盟友的意願,那諸葛亮需要做的就是向孫權證明自己有作為盟友的實力

    很顯然,諸葛亮圓滿完成了任務,把已經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包裝成了一個奮鬥在抗曹一線的英雄人物,這當然需要高超的談判技巧。

    試問,一個具備一定的實力(劉琦1萬部隊,關羽1萬水軍);具備豐富的對敵經驗(雖然敗多勝少);且鬥爭慾望強烈(劉備要是再落到曹操 手裡,就真沒活路了)的盟友。孫權勢力會拒絕嗎?

    所謂的舌戰群儒,不要當真,參考外交辭令裡面的“雙方進行了熱烈友好的會談”來理解就行了。

    當然,必要的針鋒相對還是要有的,這牽扯到聯盟的領導權及戰後利益的劃分,這並不妨礙結盟成功的必然性。諸葛亮的功勞主要是在聯盟中替劉備集團爭取到較好的地位,以致在戰後攫取大量的成果(荊州)。

    孫劉聯盟是時勢所趨,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功勞歸不到諸葛亮一人身上,更談不上去東吳騙人了。

  • 13 # 歷史神秘人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諸葛亮可是大大的出了個風頭啊,諸葛亮是搶了曹操和孫權的主角角色啊!本來擔當抗曹的主力就是吳國,諸葛亮最大的功勞就是說服了東吳和蜀國聯合抗曹,主力的還是吳國!

    三國演義諸葛亮舌戰群儒非常精彩,也終於說服了大家,說服了孫權和周瑜聯合蜀國一起抗曹!諸葛亮說服吳國不能說是吳國上了諸葛亮的當,而是你情我願,互相利用罷了!諸葛亮說服大家的理由,其實大家也說的出來,也想的明白,孫權之所以讓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利用諸葛亮去鎮壓這些想投降不服孫權的人,讓孫權間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孫權自己不說,讓諸葛亮這個外人來說還是有說服力的,諸葛亮也摸清了孫權和周瑜的心思,大家不說默契的演了這齣戲碼!曹操大軍南下,號稱百萬大軍,聲勢浩大啊,拼盡全力就是為了一擊滅掉吳國,吳國一聽曹操來了都嚇尿了,吳國的朝臣分成了兩派,一半主戰,一半求和,怎麼打和怎麼求和,大家就是吵個沒完,也拿不出最後的方案!孫權和周瑜是想打的,畢竟他們年輕啊,血氣方剛,都不抵擋一下就投降了,也太窩囊了,他們可是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呢,可是內部不統一意見,不團結一致怎麼對抗曹操啊,你也不想自己前面打後面人搞亂吧,那真的投降算了,可是孫權和周瑜無法去說服大家啊,這時諸葛亮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諸葛亮早就看出了孫權周瑜想打的心思,畢竟當慣了主子的,一下子當了曹操的奴才捧曹操的臭腳誰願意啊,孫權的問題就是說服不了那幫迂腐的儒士,而諸葛亮是很有把握的,我幫你震懾那幫儒士吧,最後你孫權就很容易搞定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真是精彩啊,諸葛亮是有理有據,說的大家沒有脾氣和理由反駁了,你說曹操強,曹操也弱點啊,曹操士兵不擅長戰,而吳國的水軍是最強的,難道你吳國打水戰還怕曹操?再說了曹操什麼百萬大軍,那是吹牛,也就是二十幾萬罷了,而吳蜀兩國聯合,兵力上和曹操差不多了,加上吳國水軍最牛,打贏曹操是有很大把握的!關鍵是我們有大義啊,曹操是漢賊,我們對抗曹操是替天行道,老百姓都支援我們呢,邪還能壓正不成?儒士終於被說服了,覺得自己還是有勝利的把握的,既然如此還當什麼曹操的奴才呢,人都是有血性的,打過了再說嘛!

    說服孫權和周瑜就太容易了,你是想當皇帝還是做曹操的一條狗。我蜀國靠著四川易守難攻還能稱幾年,你吳國說完蛋就完蛋了,所以大家聯合是最好的辦法,贏了三分天下,曹操暫時不會南下,大家繼續當皇帝多好啊!最後孫權藉著諸葛亮的口壓制了求和的人,團結內部一致對抗曹操!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吳蜀兩國聯合抗曹,赤壁之戰擊敗了曹操,曹操多年都不敢主動攻擊吳蜀兩國了,吳蜀兩國贏了,孫權鞏固了自己的統治,蜀國也成了三分天下之一的諸侯,輸家的是曹操,什麼也撈不到還死了不少士兵!所以諸葛亮說服東吳,大家也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沒有誰上了誰的當之說!

  • 1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談不上上當,孫權又不傻

    《三國演義》中很多事都是虛構,比如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但是諸葛亮到柴桑郡遊說東吳,聯劉抗曹的故事到是歷史事實,諸葛亮對劉備(不是劉禪哈)這一輩子的最大貢獻可能可也就是這一陣子的嘴皮了。

    當時孫權率大軍駐紮在柴桑前線,觀望事件發展

    諸葛亮見了孫權,其實說那一大堆話中最有力的一句就是以激將法勸孫權投降曹操,並說出了投降後的種種待遇,激發了孫權的勇氣和野心,聯盟也就順利進行。

    那麼孫權上當了嗎?其實也不是,畢竟孫權要是沒野心,諸葛亮磨破嘴皮子也沒用,二者是互幫互助的關係,畢竟劉備手裡還有萬餘兵馬,孫權也只有幾萬人,二者加起來力量總歸會大一點。

  • 15 # 吳公子燎

    諸葛亮給劉備出的聯吳的對策,是基於現實的考慮。不光他那麼想,當時東吳的領導者孫權和他的重要謀士,也是這樣想。這個是他們能夠結盟的基礎。

    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是小說的美化,真實的情形是怎麼樣的呢?

    魯肅去荊州給劉表弔喪,與劉備會於當陽,然後跟著劉備去了夏口,這一路上聊了很多,之後劉備派諸葛亮和魯肅一起返回東吳,商量聯合破曹。

    孫權在柴桑接見了諸葛亮,諸葛亮就和孫權聊:第一:我們呢,的確被曹操在長坂坡打敗了,現在的兵力有關羽的水軍精甲萬人,江夏劉琦那裡戰士也有近萬人。曹操長途跋涉,追著我們一路打過來,一日一夜走300裡,他們累啊,是強弩之末了。這是第一點,我們還有實力,而曹操疲憊。

    第二點呢,就是曹操帶的北方的兵,不會打水戰,而且雖然他拿下了荊州,可是荊州的民心他沒有得到,這就讓曹操缺乏支援。

    最後一點,如果你和我們聯盟,命虎將統兵數萬,合擊曹操,曹操必敗,曹操敗了,就得跑回北方,這樣你們無憂,三足鼎立的局面就能形成。

    諸葛亮分析的都是客觀的現實,孫權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但是,諸葛亮不知道的是,此時曹操也給孫權寫了封信,說:“我這次奉辭伐罪,揮師南下,劉琮我已經拿下了,現在水軍80萬,打算在東吳的地面上和你比劃比劃。”

    曹操這意思說的很明白,要麼投降,要麼就打到你投降。

    孫權的部下,以長吏張昭為首的大多數人都主張孫權投降,意見歸結為幾點:曹操師出有名,挾天子徵四方。咱們之前不怕他是憑藉長江天險,如今曹操拿下荊州,長江天險只能算我們共有,加上收了劉表的水軍,船多人多,我們一定打不過,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降。

    這就說到你這個問題的關鍵了,諸葛亮有沒有舌戰群儒呢?沒有,真正力排眾議的是誰呢?是魯肅。我們看看《三國志-五志-魯肅傳》是怎麼說的。

    孫權諸將都擺困難,說服孫權應該投降的時候,魯肅沒說話。孫權說我去更衣,咱等會再聊。這時候魯肅追著孫權到了外邊,孫權拉著魯肅的手說:“魯肅啊,我就知道你有話和我說,快說。”魯肅就說:“您可千萬別聽那幫孫子扯淡,那些人不足以圖大事,光會給你添亂,您想啊,我迎接曹操,曹操感謝我,還得給我官做,還得各種賞賜我,可是您不一樣啊,您想想,曹操能怎麼安置你?”孫權一想,對啊,曹操怕是不要了我的命。

    然後孫權就和魯肅說:“那幫王八蛋太讓我失望了,你說的想的就是我想的,咱們君臣想的才是一樣的,這真是---天以卿賜我也----你就是天派來幫我的。”

    然後魯肅覺得單靠自己的勢力,還不足,就勸孫權召回周瑜商量,周瑜是領兵的人啊,結果周瑜的態度也是和曹操幹對東吳最有利,而且和孫權說你給我3萬精兵,我去夏口,為你擊破曹操。(周瑜還分析了一大篇形勢利弊,可以看周瑜傳)

    諸葛亮陳說孫權於前,魯肅給添了把火,周瑜最後讓孫權徹底下了決心,所以孫權拔刀砍面前的奏案,說:“諸將吏有敢復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意思就是誰敢再說投降曹操,老子就砍了你。

  • 16 # 風一般的男人1978

    扯淡唄!怎麼可能?嘴上整服啦,心裡各有小九九而已!互相容忍,以便共御強敵。事後雙方再火拼,哈哈哈~說的比較直白,勿怪![捂臉]

  • 17 # 有傻子出沒

    孫權只不過想要一個臺階下,好讓內部集團分歧得到一致統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一個文儒竟然主張投降曹超,雖然你是三朝元老,孫權才剛上臺多久,你讓他怎麼繼承父兄家業。周瑜也是竟然要孫權把妹妹嫁給半百劉備,後果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18 # 之間詩意呼

    曹魏曹操雄才大略,又把握天時地利,挾天子令諸侯。天下格局,老二老三聯合,是東吳和蜀漢的唯一出路。諸葛亮說出東吳內心的困惑而己。

  • 19 # 談詩論史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洋洋灑灑一百二十回,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開始講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家歸晉為止,道盡了這一百年間,中華大地上的滄桑變化和人物風流,其中最華彩的篇章,非孫曹劉三家發生的“赤壁之戰”莫屬。而一個赤壁之戰,又誕生了“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蔣幹盜書”,“苦肉計”,“連環計”,“借東風”,“火燒曹營”,“華容道”等諸多大家耳熟能詳,回味無窮的橋段。

    赤壁之戰從達成孫劉聯盟共拒曹操開始,到曹操大敗而歸,鼎足之勢初成結束,顯然,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孫權,達成孫劉聯盟,居功至偉,是一切情節得以展開的鋪墊。今天,我想和諸位一起回顧這個“舌戰群儒”的故事,透過品讀和分析其中的過程和細節,弄清一個問題,“難道真是靠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的孫權,達成的孫劉聯盟嗎?”

    在開始我們的講述之前,需要說明一點。三國志中,並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描寫,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精彩紛呈,歎為觀止的諸葛孔明當庭辨敗東吳群儒的情節,只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自己創造性的加進去的,他透過藝術的手法突出了諸葛亮機智聰慧,能言善辯的形象,讓我們讀者拍案叫絕,印象深刻。實際上,諸葛亮是無法說服張昭之流,也無需說服張昭之流的,因為張昭這類清談文人的立場,在吳主孫權下定抗曹決心的過程中根本無足輕重。這裡之所以還是借用了“舌戰群儒”來談起這個故事,主要是因為它的名氣實在太大了,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在此只是借用這個詞彙來引入我們的故事,而我們的講述與分析,將完全是圍繞如何說服吳主孫權而展開。

    一、白衣渡江

    話說曹操八十萬大軍浩瀚南下,掃蕩荊襄,劉琮望風披靡,獻表歸降;劉皇叔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原荊州割據勢力劉表的地盤。兵鋒之盛,直指江東。

    劉皇叔這邊是一籌莫展,而孫權那邊也是寢食難安。

    在這緊要的關頭,只見一葉扁舟,搭載一風度翩翩的白衣男子,飄然過江,直往玄德賬前而來,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東吳的重臣,魯肅魯子敬。這魯肅其實是膽識俱佳的了得人物,其秉承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此行不為別的,只為促成孫劉聯盟、共抗曹操。劉備方是不需要遊說的,求之不得。於是,諸葛先生代表自己的東家,同忠厚長者魯肅一起前往東吳,以說服孫權,達成兩家的聯盟。

    二、孫權才得五十分,加油

    諸葛先生甫一踏上江東的地面,就敏銳的發現東吳的大臣們旗幟鮮明的分為兩派陣營,一派陣營以周瑜,魯肅,程普、黃蓋為首,主張堅決抵抗,這派的人物幾乎都是武將;而另一派則以張昭、顧雍、張紘為首,主張投降曹操,清一色全是的文官。如果簡單的認為文官是投降派,而武將是主戰派,那就流於表面了。程普、黃蓋,是早年就追隨老東家孫堅艱苦創業的老臣;而周瑜、魯肅,則是跟隨少東家孫策開疆拓土的新貴。這兩撥人是伴隨著孫氏家族一起打拼出來的,是孫氏家族的鐵粉,因為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他們就順理成章的轉而成為了孫權的擁躉。他們不僅是孫氏企業的員工,或多或少的還持有集團的股份,這是利益與孫氏家族繫結最牢,也最為擁護孫氏政權的一個群體。而張昭之流,屬於江東本地的名門望族,是在孫氏的武力征服下,或投機或被迫的選擇依附於孫氏政權,他們同孫氏政權缺乏情感紐帶。對於他們而言,跟著你老孫家是打工,跟著老曹家不也是打工嗎?而且人家老曹家還是大公司,職位收入更穩定,獎金福利說不定也更豐厚呢!

    既然孫氏政權的堅定擁護者們都主張跟曹操對抗到底,那麼作為孫氏政權領導人的孫權,更是沒有理由放棄父兄的基業,北面侍奉曹操了。只是孫權這時的態度是搖擺不定的:不願降是肯定的;但不願降就要打,面對著曹操方的如虹氣勢,要決意對抗還真是需要點勇氣。如果給孫權的抗曹決心打個分,滿分是一百分的話,此時的他頂多能拿到50分。而諸葛先生,此時要做的事情啊!就是擼起袖子,大幹快上,在大戰來臨之前,把50分幹到100分去!

    而要如何去補上這50分呢?諸葛先生自有神機妙算,把孫權的心思早就咂摸的透透的。孫權無非有以下幾點疑慮:

    1.曹操的實力到底如何,此戰勝算幾成。

    2.盟友劉備的實力如何,有沒有結盟的價值。

    3.另外,相較於劉備的實力,更讓孫權擔心的是劉備的人品和抵抗的決心。說到這,我就有感而發了。民國時,郭松齡的武力倒張可是件大事,因為事發突然,倒張方早有預謀,而郭也的確是位將才,他訓練出來的七萬士兵,是東北軍中的精銳,戰鬥力比老張的瀋陽駐軍高出一截,所以倒張伊始,戰局發展異常順利,張作霖已經做好了通電下野的準備。但俗話說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般的隊友”,而比豬隊友更可恨的,是豺狼般,在你背後捅刀子的無恥小人。而郭松齡則不幸的選擇了錯誤的盟友,倒戈大王馮玉祥。所以郭松齡在前線浴血奮戰,馮玉祥則在後方搶奪盟友的地盤,結果直接導致同盟崩潰,郭松齡的軍需補給供應不上,作戰部隊全線倒戈,郭本人也在眾叛親離下慘遭殺害。所以,一個靠得住的隊友往往比一個有實力的隊友還要重要。

    三、中國好隊友

    這邊諸葛先生還在摩拳擦掌,準備上場,那邊子敬兄已經先進一球,率先得分了。中國好隊友啊,魯肅魯子敬,給你點贊!事情是這樣的,且說魯肅帶著諸葛亮回到江東,還未及向孫權引薦。孫權此刻正召集臣僚們議事,討論曹操送來的那封極具挑逗意味的書信,“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三國志)行文平滑如水,但卻是霸氣側露,驚的張昭之徒輪番的勸說孫權:八十萬大軍啊,不是鬧著玩的。小主公,胳膊擰不過大腿的,我們還是趕緊投降吧!這會周瑜還沒回來,一眾武將想要說話,但又礙於口舌笨拙,不擅表達,所以大殿之上洋溢的都是張昭這幫投降派的論調,氣氛極其壓抑。孫權沉吟半晌,找了個上廁所的藉口,出去透個氣吧!魯肅抓住機會,緊跟上去,孫權何等聰明之人,知道他有話要說,停住腳步,待魯肅走近,一把就抓住了魯肅的手,深情的望著魯肅:“老哥,有話啊!”“嗯!老大,你可千萬不能投降啊!我們這些做小弟的,投降了也不過是換個老大繼續跟。你做老大的投降,以後準備何以自處啊!”魯肅頓了頓,又道:“俗話說的好:與人為奴,怎可比自在稱王。”打住打住,你確定這句話是魯肅說的?西遊記裡的吧!呵呵,有感而發有感而發。孫權聽到這,已經熱淚盈眶了,真是自己人啊,都是掏心窩子的話啊!三國志裡的孫權是這樣感慨的,“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瞧,回答正確,先加10分,孔明還沒上場,已經60分了。

    四、智激孫權

    等到第二天,魯肅引薦孔明上殿時,孫權其實已經傾向於聯劉抗曹了。接下來的高手過招,講究的是見招拆招,架勢要拿足,招式得有範兒,可不能學最近的業餘搏擊選手對戰太極大師,王八拳直接就往臉上招呼了!我們的諸葛先生,那是心理學的高手,語言學的專家,瞅著孫權你小子才26吧!毛孩子一個,年輕,有血性,行,我就先給你來招激將大法激發下你的血性。哎哎,這話怎麼說的?你諸葛亮也只有27吧。嘿嘿,我的年紀是不大,但我智商高啊!年齡不足,智商補足。靠,真是要欺負人了。

    “孫將軍啊。曹操志在一統天下,如今北方群雄皆已削平,現在又親率八十萬大軍南下,一舉蕩平了荊州,順帶把我家主公劉備也收拾了。下一個圖謀的物件就是你們東吳了。曹操勢力極盛,你們得想清楚了,如果覺得還能抗衡,那就抓緊時間備戰,如果覺得抵抗也只是螳臂當車,還不如及早投降,免得生靈塗炭。”孫權聞言不悅,回道:“諸葛先生,如您所言,你家主公劉備為何不降呢?”諸葛亮狡黠的一笑,極好極好,就怕你不問咧,早料到你年輕會沉不住氣,才挖了個坑等你,你還就往裡跳了。孔明當即慷慨陳詞道:“古有田橫八百壯士,寧死不降。我家主公,乃漢室宗親,是當今陛下親認的皇叔,四海英雄景仰,八方百姓信服。正所謂漢賊不兩立,哪有屈身降曹的道理!”這話一出,孫權差點沒把銀牙咬碎:好你個諸葛村夫啊!你家主公劉備是英雄絕不降曹,你倒勸我做個狗熊去降曹嗎?孫權接下來的反應,“三國演義”的描述和“三國志”的記載上是有差異的,“三國演義”中藝術加工的成分比較重,描寫的細節性太強,講述比較繁瑣,這裡就只引用“三國志”的記載吧!孫權當即憤然表示,“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你看,激將生效,加10分,現在得分70分。

    五、吳主英明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孫仲謀何許人也,如果我們只把他看成一位年輕氣盛,容易衝動的官二代,那肯定錯了。連曹操都感嘆,孫家的小子真是好樣的,堪為我老曹的敵手啊!別看孫公子只有二十啷噹歲,前面的表態確實血氣了一點,但人家的腦子清楚著呢!沉默片刻,他又丟擲了下半截話“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你們想跟我結盟,可以,但你們要結盟,也得讓我看看你們結盟的資本啊!我接下來會出五萬大軍抗曹,你家主公能出多少人?你可別告訴我只有五千,而且末了再補充一句,其中有三千是新招募的,還在訓練。那真是多你們一個不多,少你們一個不少了。前面已經分析過,諸葛亮早就知道他有此一問,這個底是必須給他交的。所以跟聰明人打交道就是痛快,所問即所想。只見孔明微微一笑,照實回答:“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我們有兩萬人,人是少點,但都是能戰之士,一旦交起手起來,必能助你們一臂之力。言簡意賅,資訊量豐富,你關心的都告訴你了,絕不給你來什麼太極推手。最後還不忘給孫權加點料,不用擔心敵人實力太強,“曹操是個紙老虎,他遠道而來,士卒疲弊。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新附,軍心不穩。只要我們兩家戮力同心,將士用命,必破曹操。”好好好,回答的精彩,再加10分,現在得分90分。“咱們兩家這就差不多成交了,只是我這邊的周瑜周總外出公幹未回,等他回來,讓他擬好條款,我們就差籤合同了。”不對吧!你這裡是不是多算了10分,怎麼突然就從70分跳到90分了?哦!對不起,對不起,這裡少交代了一句。諸葛先生前面激孫權的話裡除了激將,還有隱含的意思,看來孫權是讀出來了。那就是,我家主公劉備素來以信義聞名,跟曹操又不共戴天,你放心好了,我們必定跟曹操死磕到底,絕無反覆。怎麼樣,這個隊友靠譜吧,加個10分。

    六、俊彩周郎

    話說諸葛先生一出場,就不同凡響,三言兩語就把分數幹到90了,俗話說的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天既指環境和形勢,也有指其他人的助力,僅憑一己之力就以為事情盡在掌握,那未免太膨脹了。諸葛先生也累了,先回去洗洗睡吧!抗擊曹賊,勢在必行,下面還有風流人物要出場。

    要打消孫權最後的疑慮,就要為孫權解答,矢志抗曹,到底有幾層勝算。這個問題,諸葛亮回答的再妙,孫權也是無法相信的,外番之臣,達不到這樣的信任程度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我方實力跟曹操實力的對比,諸葛亮是不會知道的。所以,這個問題,只有靠東吳的兵馬大總管周瑜親自出馬解答了。

    所以魯肅安排諸葛孔明跟自家主公會面後,又立即建言召回大都督周瑜商議大計,周瑜聞訊後,也迅速趕回柴桑,面見主公。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好一位風流倜儻的俊周郎,人長的帥,見識、談吐更是不凡。且看周都督如何給主公吃下定心丸。為了打消孫權的疑慮,周瑜跟孫權的談話共有兩次,第一次,周瑜分析的內容跟諸葛亮大同小異,他提出了曹操連犯的四條兵家大忌,所以曹操的大軍壓境,在周都督眼裡不過是“操自送死”,英雄豪氣讓人感佩。但顯然這樣的回答還不能完全讓孫權滿意,為啥,說辭還是有點虛。曹操八十萬人馬在那擺著,一旦開過長江,踏都能把江東踏平。所以,就在當天夜裡,周瑜再次面見主公,這次說的就很實際了,用數字說話,“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以十五六萬的疲病之卒御七八萬的狐疑之眾,這個總結太精彩了,孫權到此時,方覺撥雲見日,再無猶豫。加上這最後的10分,抗曹決心滿分100。接下來,就只看周都督如何“談笑間”,讓“檣櫓灰飛煙滅”了。

    怎麼樣,孫劉聯盟達成的過程就是這樣的,諸葛先生在其中的作用就是這30分。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把遊說的物件換成後主劉禪,那起始分就不是50分,而是0分了,哪怕我們的諸葛先生舌燦蓮花,說的口乾舌燥,最後在劉禪那裡的得分也只有30分,及格線都到不了,何談達成聯盟呢?

    由於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過於抬高了諸葛亮的形象,導致象孫權、魯肅、周瑜這些江東英雄都黯然失色。其實要論起達成孫劉聯盟的功勞,應該首推孫權,作為東吳方的老大,聯劉抗曹策略的最終決定人,他的表現堪稱完美。曹操大軍壓境,儘管他的內心焦慮不安,但他在人前卻表現的不急不躁。無論情勢如何緊急,眾人如何的七嘴八舌,他一直都在耐心的等待3個疑惑的完美解答。哪怕是與周瑜面談後,下定了抗曹的決心,他心裡也明白,敵強我弱之下,勝算頂多只有3成。但真的英雄是哪怕只有三成勝算也要放手一搏,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懦夫是哪怕已經有了七成勝算,也害怕承擔責任,還是要逃避放棄,比如劉備的傻兒子劉禪(千萬別再給我看那些給劉禪翻案的文章了,看都覺得噁心,不曉得寫的人是什麼心態)。當然,如果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也要動手,那麼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聖徒,要麼是莽夫,前者是因為信仰,後者是因為愚蠢。孫權正是這樣一位現實且睿智的英雄,他表現出來的與自身年齡不相稱的鎮定從容,無怪乎千百年後,後人依舊會感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 20 # 文史小默

    《三國演義》中的這出“舌戰群儒”究竟在講什麼,估計99%的三國迷都沒看懂!

    今天小默詳細解讀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看一看唇槍舌戰背後的驚心動魄。

    諸葛亮為何要過江東?

    在聽取魯肅的建議之後,諸葛亮毛遂自薦,前往東吳遊說孫權,聯合抗曹。

    魯肅去幹嗎了,怎麼就遇到劉備了呢?魯肅是去給劉表弔喪的,按說劉表死後,他的部下是絕不會允許劉備出現在喪禮之上的。魯肅之所以能見到劉備,那是他特意去找的劉備。

    如果魯肅僅僅是為劉表弔喪而來,那提出“聯合抗曹”的建議之後,就應該自己返回東吳了,畢竟他還沒有權力帶著劉備賬下第一人,前來東吳。但魯肅卻是與孔明一起回的東吳。

    這就有問題了,誰給魯肅這麼大的權利呢?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是孫權的意思。

    為什麼會發生“舌戰群儒”的事情?

    諸葛亮來到東吳之後的第二天,就被魯肅帶到一個坐滿東吳謀士的小房子裡,而這些人恰恰又都是主張向曹操投降的。

    舌戰群儒的過程看起來很漫長,但其實一直就四個話題。

    東吳謀士:

    1、曹操佔領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現在又帶甲百萬南下,打不過的,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投降。

    2、劉備那麼有雄心,諸葛亮那麼有才能,為什麼不自己和曹操打,還要來東吳遊說呢?

    諸葛亮:

    1、我主劉備是漢室宗親、是仁義之士,絕不會向國賊曹操投降,退守只是在尋找合適的戰機。

    2、東吳的謀士雖然滿腹經綸,但卻只會勸主公投降,關鍵時刻,百無一用。

    對張昭是這樣,對之後的虞翻、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都是同一個主題思想,言辭慷鏘有力,讓群儒辯無可辯!

    當張溫、駱統二人還想再難為孔明的時候,黃蓋進來了,說了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兵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鬥口耶!

    剛剛進來的黃蓋他是如何知道小屋子裡邊發生了唇槍舌戰的?莫非他一直就在隔壁聽著呢?那和他一起聽這場“舌戰群儒”的還有誰呢?後一句更是間接的損了一下東吳的這些主張投降的謀士。

    當諸葛亮被黃蓋和魯肅帶去見孫權,彼此的一番試探之後,各自心中早已有數。

    接著諸葛亮決定用激將法,但一句“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竟然能讓吳主孫權拂袖而去,孫權為何生氣?因為他的心中早已決定抗曹,所以才會因諸葛亮的話生氣,這不明擺著,孔明在小看他孫權嗎?孫權內心是想戰的,感到憋屈呀!

    經魯肅的稍微勸解之後,孫權自己又返回來再次見了孔明。二次見面,二人的態度都緩和了很多,完全就是在談該怎麼戰了,而不是糾結於該戰還是該降。

    所以,這“舌戰群儒”是孫權利用孔明來刺激並點醒自己賬下的那些謀士的。

    智激周瑜

    就在雙方決定了對戰曹操的時候,事情才算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就是由誰來統領大軍與曹操交戰。

    那些主降的人是靠不住了,事實上,現在的東吳要麼是能力不行的,要麼是主降的,孫權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還沒回武昌的周瑜身上了。

    於是便有了諸葛亮智激周瑜。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顯得有些小人了,竟然拿周瑜妻子小喬激將周瑜。

    不過結果總是好的,一句“銅雀春深鎖二喬”,周瑜乖乖的上套了。

    結語

    其實諸葛亮東吳之行,可說是與孫權打了個平手,誰也沒吃虧,誰也沒佔到便宜,可謂是雙贏的一次友好合作。畢竟此時雙方都需要盟友!

    但是卻有人上當了。

    孫權、魯肅與諸葛亮三人合謀狠狠的將東吳的那群謀士耍了一次,還外加了一個周瑜。雖然這些謀士之後有醒悟過來的,但既不能將孫權怎樣,也不能對諸葛亮怎樣。但最先醒悟的那個人,卻一直在企圖報復諸葛亮,他就是周瑜。

    接下來便是《三國演義》中有名的“三氣周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為你花錢的男人不一定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