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卡奇卡
-
2 # 淅淅的小雨857
其實乾隆繼位後的前十三年裡,他還是個很溫和的皇帝,凡事都寬大處理,臣子們做錯了事能原諒就原諒,受到上下官員們的一致好評。然而從乾隆十三年開始,一切都變了。他變得冷酷殘忍,不再寬容。
事情要從乾隆十年開始說起。乾隆十年四月,川陝總督慶復向乾隆遞上急報,金川藏人劫掠商旅,甚至搶劫官兵,再不出兵鎮壓,後果不堪設想,強烈建議乾隆出兵增援。於是乾隆將慶復調回京城,讓張廣泗去代替他,並派兵去大金川平叛。
金川戰役圖
金川地區“東西長二、三百里,橫約數十里,口不滿萬人。”令乾隆沒有想到的是,金川那個人口不到萬人的彈丸之地,竟然讓張廣泗連連失利。於是應張廣泗的要求,又增加了一萬兵馬,100門大炮。還有100萬兩餉銀。
乾隆十三年春,乾隆在滿足張廣泗所有要求之外,還派當時最受寵信的軍機大臣訥親前去指揮,協助作戰。然而事情還是脫離了乾隆的控制,用兵二十多萬,耗銀兩千多萬後,戰局還是沒有扭轉。乾隆甚至聽說,3000清兵竟然被幾十個人打的抱頭鼠竄。乾隆對張廣泗和訥親徹底失望了。乾隆開始反思,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寬容,導致軍心懈怠,官員不正之風盛行。於是先後處死了慶復、張廣泗、訥親三位心腹愛將,尤其是訥親,曾經是乾隆最重新的大臣。並宣佈了一系列的高壓措施。
讓乾隆性情大變的重要原因還有這年富察皇后的去世,乾隆悲痛之餘,變得性情暴戾。按照滿清的風俗,皇后去世,官員白天之內不準剃頭。然而風俗不是強制性要求,官員們總不能因為皇后去世就整日蓬頭垢面的出門吧,於是很多人還是頭該剃就剃。
乾隆看到後認為這是對皇后的大不敬,下令嚴厲懲治,然而由於剃頭的人實在太多,只將江南河道總督這樣的一品高官賜死,其餘也罷官的罷官,降職的降職。就連三朝元老張廷玉也因為給皇后寫祭文的時候,有一個詞用的讓乾隆不滿意,被罰薪一年。
此後,乾隆又開始嚴查貪官汙吏,不少人因此丟掉了性命。於是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就變成了清朝處死官員最多的皇帝。
-
3 # 愛妮品歷史
富察皇后是在乾隆十三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偕孝賢皇后東巡,三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迴鑾,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棄車登舟,沿運河從水路回京,當晚亥時,孝賢皇后就病死於船上,年僅37歲,富察皇后和乾隆感情很好,她的這一病逝,讓乾隆始料未及,更是有些慌亂,在富察皇后在時,乾隆克己愛民,但是富察皇后死後,乾隆也就逐漸放縱了自己,用另一種說法也是“自暴自棄”,這個時候的他已經三十八歲。
對於古人來說,中年喪妻是一件很大的打擊,再加上乾隆和富察皇后的感情很好,就算是後來冊立了繼後,又選進了不少妃子,但他心中還是隻有富察皇后的,每到忌日,乾隆都要坐在孝賢純皇后生前的宮殿中緬懷良久,往後的四十年依然堅持祭拜,或許很多人都認為乾隆並不是個好皇帝,他執政期間,讓一個盛世之間走向下坡路,但是不可否認的事,乾隆雖然是位帝王,但他也是個有感情的男人,他坐擁三宮六院,但是唯獨對富察皇后感情深厚,或許在他心裡,唯一的結髮妻子也只有富察氏了吧?
-
4 # 飛哥說史
乾隆十三年(1748年),這一年對於清王朝來說並不是太平的一年。乾隆繼位的第十三個年頭,公事私事堆疊起來讓乾隆有些力不從心。
紫禁城
對於這些事情的處理,在日後的一段時間裡,都決定著清王朝的命運。
一、皇后離世
皇后富察氏是乾隆朝的第一任皇后,是乾隆一生最喜歡的女人。
可惜,蒼天並不眷顧這對恩愛的夫妻。富察氏的兩個兒子都沒能夠活到成年,長子永璉九歲時,因患感冒,後病情加重而亡。次子永琮,兩歲時患天花而亡。經歷了兩次喪子之痛的富察氏心力憔悴。由於其皇后的身份,還掌管著整個後宮,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乾隆十三年,皇帝第一次南巡。連日奔波,皇后終於病倒了。乾隆在濟南坐困愁城,病來如山倒,皇帝看著富察氏日益加重的病情,毫無招架之力。最終,富察氏在南巡途中去世。
結髮妻子的去世,徹底改變了皇帝的性格。
乾隆在這一年變得暴躁、乖戾甚至有些不可理喻。在皇后的葬禮上,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被乾隆發現二人不夠悲痛,竟公然宣佈此二人不可繼承大統。甚至於說出了要不是顧念父子之情,定將二人殺掉的話。
中年喪偶的皇帝,將一腔怒火完全發洩給了自己的身邊人。皇子尚且如此,大臣們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即便如此,在皇后去世後的半年內,有將近數百名官員被斬首、抄家、流放、革職。
乾隆畫像
那個溫文儒雅的皇帝終於撕下了偽善的面具,皇帝骨血裡繼承著的他父親的喜怒無常、殘酷無情的性格,在此後,表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永璜因為被父親責罰,憂懼成疾,兩年後撒手人寰。而永璋也在十年之後病逝。當時的皇帝做夢都想不到,他的大部分兒子會先他而去。至乾隆三十八年時,乾隆的十七個兒子裡,已經有十位皇子先他而去。
當他真正考慮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也就只有天資不慎聰慧的永琰了。
二、金川戰爭
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隨即攻打明正土司。其目的在於壯大自己的勢力,稱雄西南,脫離清廷管制。
乾隆十二年,皇帝派三萬清軍兵分兩路前去征討,但久而無功,耗費銀錢糧草無數卻毫無建樹。至乾隆十三年,戰事毫無任何起色。一怒之下的乾隆,居然將三任統兵將軍通通賜死。
張廣泗被斬首。訥親,康熙皇后的親侄子,被乾隆稱為“第一受恩之人”的臣子,在軍中被皇帝賜了一把“遏必隆刀”,自盡于軍前。而稍早些的慶復,則被賜了白綾,自盡而亡。
金川土司的問題由改土歸流而起,但清廷必不可向其妥協。無奈之下,乾隆啟用雍正朝老將嶽鍾琪,令他為總兵,招討金川。由於莎羅奔曾經在康熙六十一年跟隨嶽鍾琪作戰,又在雍正元年受過嶽鍾琪的恩惠。因此,莎羅奔聞聽嶽鍾琪大軍將至,便請降清廷。
清廷隨即招撫。
為避免事態擴大,乾隆十四年正月,皇帝赦免莎羅奔。金川戰役告一段落。
當然,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由於朝廷並沒有採取大力度的懲罰措施,金川地區在乾隆三十六年再次發動叛亂。
不過,筆者想說,在乾隆十三年的這場平定金川的戰爭中,湧現出了很多名將,這些人幫助乾隆完成了他所謂的“十全武功”,從而奠定了清廷全盛時期的國家版圖。
首先說乾隆的妻弟傅恆,在此戰中嶄露頭角。再者,阿桂,也參與平定金川地區的戰爭。這二人在日後的時間裡,幫助乾隆平定了西北、西南很多地區的叛亂,從而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鞏固了清廷的統治。
清廷版圖
也正因為此,傅恆、阿桂能與兆惠,福康安一同,配享太廟,世受香火。有清一代配享太廟的大臣僅以下十二位。
乾隆十三年的確是多事之秋,皇帝性情大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王朝的走向。皇帝因為家事而撕下了偽裝的面具,從而對於國家的治理變得嚴苛起來。
同時,在這段時間內發生的戰爭也決定著清廷的命運。在這場戰爭體現出的皇帝的意志,湧現出的名將,無不表現出清廷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
這一點,需要給予一定的肯定。
-
5 # 隨心書摘
乾隆十三年的時候,他心愛的女人富察皇后去世了,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使得他的性格突變。如今大家看到最多的是乾隆後宮的女人非常多,再加上電視劇的薰陶,就以為他是一個大豬蹄子,其實他對自己的這位原配妻子感情很深。富察氏去世之後,乾隆一改往年的仁厚變得非常的刻薄。
初登基志得意滿,實行仁政,乾隆的父皇雍正行為處事非常的嚴苛,所以他知道自己登基之後他必須得實行仁政來拉攏人心坐穩皇位。他二十出頭就手握大權本身就志得意滿再加上嬌妻在旁生活美滿,不想與手下的大臣計較,所以對一些大臣和百姓非常的寬容,還釋放了很多雍正時期被關押的大臣。
摯愛去世,深受打擊,但是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因為自己的兒子永琮突然去世心情和身體一直不太好。於是乾隆帶了富察皇后一起去南巡,想讓她散散心。但是這一去,她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紫禁城,在回京的路上富察皇后還是支撐不住了,一病不起,最終去世了。
一改仁政,變得嚴苛,這之後乾隆一改之前的仁政,整個人簡直判若兩人。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乾隆的兩個皇子由於哭得不夠傷心,他就對他們大加斥責罵他們不孝。這句話一出這兩個皇子就等於是廢了,從此與帝位無緣。對自己的大臣就更加嚴苛了,一些大臣對富察皇后去世這件事並不重視,在她去世不到百日就剃頭了。乾隆發現之後一下子就處死了這幾個大臣,這讓底下的大臣人人自危。
-
6 # 世界全史羅銳
雍正,中國歷史上最為勤勞的帝王,作為“康乾盛世”承前啟後的奠基者,他在位僅僅十三年就去世了。也因為此種原因,作為雍正的繼任者乾隆皇帝,就多次表示對十三這個數字的忌諱,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說道:“朕御極之初,嘗意至十三年時,國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計料所及者。”(《清高宗實錄》)
有時歷史就是怎麼巧合,在乾隆皇帝剛說完“國家必有拂意之事”,這句話沒多久。在乾隆十三年這一年裡,整個清帝國就發生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個是清廷對金川戰爭的出兵遇到了焦灼狀態;第二件事就是乾隆最為疼愛的孝賢皇后的離世。
這兩件事的發生,看似清帝國還在有條不紊的運轉著。實際上,背地裡早已經是暗流湧動,混亂不堪。可以怎麼說,翻遍二十四史書,再也找不出哪一位皇后的去世可以掀起如此大的波瀾。
為了顯示自己的哀思,展現自己對愛妻的想念,乾隆皇帝動用了一切他能動用的權力,他要給自己的妻子最為隆重的葬禮。只有這樣,他的內心才能舒服好過點。
自古以來,無論是皇帝駕崩去世,還是王侯將相這些地位顯赫的人去世,文武百官要做的也就是走走樣子。有人在的時候,就裝裝樣子乾哭兩嗓子。畢竟又不是自己的至親去世了,誰還能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去悲傷自虐呢?但是在一生沒有受過多少委屈的乾隆皇帝看來,是行不通的。我作為皇帝,自己的妻子死了,都難過的要死了,你們卻無動於衷,簡直豈有此理。
就是這樣,整個清王朝上下幾萬名官員,誰也想不到皇后的死,會在大清國上下掀起如此之大的驚濤駭浪,繼而演變成整個大清官場的災難。
孝賢皇后
乾隆皇帝一生愛慕奢華,對於自己的摯愛孝賢皇后這輩子再也不能與自己同甘共苦了,他當然也要給予她珍愛的富察皇后人世間的一切。因為皇后的葬禮要求規模及其宏大,難免在操作辦理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細小的錯誤。比如有的官員可能因為業務不精,在製作皇后冊文的時候,不小心將滿文中的“皇妣”錯譯成“先太后”了。本來這隻算是件小事情,只要重新填寫就可以了。但在乾隆皇帝看來,這就是對皇后的大不敬。盛怒之下,直接將刑部尚書阿克敦治罪。
堂堂尚書因為這件小事,被捕入獄。這可難為壞了刑部辦案人員,這種罪名可大可小,不知道如何處置才是。這時有人覺得先做個嚴重點的處罰,判個絞監斬吧,然後讓皇帝自己去寬宥他。只不過他們低估了皇帝對這件事的嚴厲性。看到刑部官員的審判,乾隆皇帝發起了更大的火。他直接認為這是刑部官員在包庇前任上司阿克敦。一怒之下,直接處死了阿克敦。對於“包庇”阿克敦的現任刑部尚書以及刑部所有官員,全部免職回家抱孩子去。
皇帝的判決書一下,全國頓時一片譁然,都在私下裡議論:“先皇后的死,對皇帝打擊太大了,看來皇帝已經瘋了。”
不要以為皇帝的怒氣到這就算消滅了,真正的災難還在後面。就在阿克敦被判秋後問斬沒多久,另一個倒黴鬼就出現了。這次“犯罪”的是工部官員。原來是皇帝責怪工部在給皇后製作冊寶時,選用的冊寶封面不夠精美,而玷汙了皇后的聖明。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工部官員全部問罪。“傾巢之下,焉有完卵。”隨著刑部,工部官員都受到了乾隆的懲罰,這時禮部的災難也來了。
原來禮部在主持皇后的祭祀典禮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供桌的清潔衛生。乾隆皇帝也是直接讓光祿寺主要成員統統降職使用。同樣的禮部上述也因為指導不力,而直接被脫了尚書官服。
不要以為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乾隆皇帝就算鬧完了。不,真正對大清官員的“折磨”還遠遠未結束。
看過清廷劇的朋友們應該清楚,滿族人髮型就是後面扎個辮子,前面剃光。這種髮型就要求人們最多半個月就要剃頭,不然會很難看和不方便。但是趕上皇帝太后等重要人物去世的時候,整個國家的文武百官和黎明百姓不得理髮,他們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後來因為時代的變遷,人們對這些傳統的習俗漸漸遺忘,也不再看重了。
大清朝上一次全國性的葬禮,還是十三年前。那還是雍正皇帝駕崩時舉辦的。當時文武百官就沒在意這些習俗,所以很多人在雍正皇帝的葬禮時間內,就剪了頭髮。好在,當時朝廷也並未追究這件事。
現在十三年後,隨著孝賢皇后的去世。因為有先例存在,文武百官們當然也認為在此期間剪頭理髮沒什麼。然而就是此舉動,讓乾隆皇帝知道以後,又是大動肝火。首先引起乾隆震怒的有兩點原因。其一,皇后大喪內公然剪髮,這是對皇后本人的大不敬;其二,國家大喪不準理髮,這是祖宗百年前就制定的禮數,官員們如今卻敢挑戰祖宗之法,簡直是罪不可恕。
在剛知道這件事之後,乾隆皇帝準備再大範圍掀起一陣巨浪,後來因為牽連的官員太多,他又不能把整個大清的官員,一掃而光,那樣國家還不大亂。最後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乾隆皇帝先抓了幾個典型對他們加以懲治。懲罰的高官人數之多,也是令人震驚。比如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作為大清一品官員,帶頭違反祖制,乾隆皇帝直接將其賜死。另外湖南,湖北兩地巡撫也是被革職戴罪。
其實,讓乾隆真正寒心的不是百官們對皇后之死的冷漠,畢竟他們也是外人,即使強迫他們傷心難過,也只是自我安慰罷了。然而眾皇子們的冷眼態度,才更加讓乾隆皇帝忍受不了。比如,在孝賢皇后的葬禮之上,情商高的皇子們多會裝腔作勢,哭的稀里嘩啦。但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的喪事上,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悲傷。直接惹得乾隆皇帝雷霆大怒。於是乾隆直接狂吼道:
“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無措,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皇三子“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為此他甚至公然宣佈:“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並請諸王、大臣共鑑,他絕不食言。
乾隆此舉,直接向天下人宣佈了這兩個兒子,永遠不可能繼承自己的皇位了。這種懲罰未免太過於嚴厲,這也表示了皇帝徹底的否認了這兩個兒子的存在。
乾隆皇帝是無論無何也想不弄明白,自己都難過的要死了,這些人怎麼會無動於衷?乾隆的此種行為頗有小孩子任性鬧事的嫌疑在裡面。他也讓整個帝國的官員認識到,真不虧是愛新覺羅的後人。年輕皇帝殺起人來的殘忍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其父雍正皇帝。
後人回顧歷史,發現乾隆十三年是乾隆一生政治的一大轉折點。“乾隆十三、十四年間,為高宗生平的第一變,由寅畏小心,一切務從寬大而一變為生殺予奪,逞情而為。”(高陽《清朝的皇帝》)
2乾隆堪稱喪心病狂的發作,看似是因為孝賢皇后的死,讓一個鰥夫心智失常所導致的。心理學家把一個人的痛苦做了個詳細的劃分,其中中年喪偶這一點,是對人打擊最大的一種。他往往容易讓人心智迷亂,從而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耐心,往往會無端指責批評他人。如果這種情緒不加以控制,往往會產生極大地破壞力。乾隆作為清帝國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它完全不需要委屈自己,當然會來個總的大爆發。
事情分析到這裡,貌似乾隆十三年的那場政治風暴看只是乾隆皇帝的鬧劇,實際上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那麼回事。孝賢皇后的死只是個導火索,真正引起乾隆皇帝對天下百官的嚴厲制裁,實際另有乾坤。為什麼怎麼說呢?
乾隆皇帝在盛年繼承大統,和自己的父親不同的是,他向來反對雍正朝的執政風格。在他看來父親的執政風格簡單殘暴,就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乾隆始終認為這不是一個高情商人士應該做事的方法。所以在乾隆上臺後,他始終採取寬和為指導方針。整個帝國也一下子從雍正朝的風霜嚴肅,過渡到乾隆朝的寬大溫和。
即位之初,乾隆的政治生涯順風順水,寬大之政讓乾隆贏得了“萬民歡悅,頌聲如雷”的美譽。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統治者對官員的監管程度的放寬,讓官員覺得犯罪成本大大降低。導致原本在雍正朝已經改觀的良好的官場生態,又開始惡化。官員們的懈怠之風開始愈演愈烈。
許多地方生態,所謂勤奮愛民的好官員“不過是按時上班,循規蹈矩地處理檔案後,早早下班,回家閉門不見一客”。(《乾隆帝起居注》)至於懶惰的官員所作所為更不像話。乾隆元年(1736年)至十一年(1746年),安徽省未能偵破的重大盜案多達116起,已經破獲的,也多是拖延著沒有判決。乾隆生氣地說:“可見從前的封疆大吏全未留心處理,以致積案如此之多。如此懈怠廢弛,盜風何時能息?”(《清高宗實錄》)乾隆六年三月,時任山西巡撫喀爾吉善向乾隆皇帝寫信舉報自己下屬貪汙。舉報信中說,山西布政使薩哈諒“利用收取錢糧稅款時大肆斂財。他故意提高稅率,平日裡還擅作威福,縱容家人知法犯法,無法無天,全然不把國家法規放在眼裡”。不光如此,拔出蘿蔔帶出泥,山西巡撫喀爾吉善連同山西學政一塊舉報,說他“賄賣文武生員,贓證昭彰,並買有夫之婦為妾,聲名狼藉,廉恥蕩然,請旨革職”。
乾隆
平日裡對百官寬容溫和的乾隆皇帝,在看到這封信以後,也是止不住的憤怒道:
“朕自登基以來,信任各位大臣,體恤官員們的辛苦,增加俸祿,厚給養廉,恩情可謂優渥了。朕以為天下臣工,自然會感激奮勉,實心盡職,斷不致有貪汙腐敗以犯國法者。不料竟然有山西布政使薩哈諒、學政喀爾欽如此穢跡昭彰,贓私累累,實在是朕夢想之所不到。朕以至誠待天下,而這些人敢於狼藉至此,豈竟視朕為無能而可欺之主乎?”隨著朝廷官員腐敗案的不斷髮生,朝廷察覺出事情的嚴重性,開始了一系列的嚴查。最後又牽連出各地財政的嚴重虧損,而虧損的原因毫不例外是官員私自挪用庫銀導致。對於此事,乾隆痛惜的總結到:“我看近年來虧空案漸多……其原因是他們的主管官員見我辦理諸事往往從寬,遂以縱弛為得體。”
在乾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下,整個清帝國的社會治安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比如,在雍正朝對於私自販鹽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乾隆上臺初始,為了籠絡天下百姓,開始允許部分老百姓可以販賣少量的私鹽。他頒佈詔令說到:“貧窮的老少男婦,背鹽四十斤以下者,概不許追究。”(《清高宗實錄》)誰料乾隆好心辦了壞事,隨著皇帝旨意的放寬,全國各地開始興起大批次私自販鹽的鹽販子,他們往往成群結隊,形成規模巨大的販鹽組織。嚴重的擾亂了食鹽市場的穩定。事情發展成這樣,讓乾隆無不痛惜的說道:
“我自登基以來,時時以父皇愛民之心為心……即如私鹽一事,我本想稍寬其禁,以賙濟那些特別貧窮的百姓。然而那麼多奸民卻乘機鑽空子,公然違背食鹽專賣,無所畏懼。看來則奸頑之民,不容我行寬大之政也!”3在各種好心卻被當成驢肝肺的情況下,乾隆皇帝開始重新身世自己。到底是父親雍正的執政風格更加貼合實際,還是自己的大政方針符合國家的長治久遠。
正是在這種糾結鬱悶的心態下,乾隆皇帝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念予志學時,所慕君子儒。詩亦尊李杜,文亦宗韓蘇。要歸踐履寶,聖言非我誣。即今持治柄,豈不慕唐虞。措行始知艱,慮為空言徒。裁詩銘座右,庶幾日警吾。(《御製詩初集》)這首詩大致表達的意思就是:在我剛入學堂的時候,就深受儒家思想洗禮,高度認可聖人之道。
不光如此,我還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本來也想像堯舜那樣,做個開明的君主。然而千帆過後,才知世事艱難,人心險惡。也正因為此,才知道儒家的治國言論有時並不是那麼實用,只不過是“空言”罷了。
經過十三年的政治學習,讓政治小白乾隆明白了帝王之道。一個合格的帝王不是一味地,無限度的寬容。在封建專治體制中,更別指望底下的臣子能像自己那樣,對帝國的方方面面如對待自己的家室那樣上心。他要分清皇帝本身才是帝國的“主人”,而底下的臣子只不過是龐大帝國的“客人”。他們充其量是個高階的“打工仔”。既然如此,就不要指望他們能夠有多高的職業操守。期望君臣同治,是政治極為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他回顧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統治風格以後,頗為客觀的總結出了,這樣一番道理:
“由此觀之,數十年來,國家全依靠我們三代皇帝以一人之力竭力主持,小心把握權柄,才使國家政治一直在軌道上執行。或者遇到是庸常之主,精神力量不能總攬國政,那麼國家必然陷入混亂之中。”登基十三年以來,乾隆皇帝對朝廷官員的滿意程度開始變得越來越低。經過這十三年的政治路線的摸索,讓他更加信賴韓非子所提出的“人性本惡”論,是多麼睿智的話語。
雍正
他曾說:
“諸臣之趨承惟謹者,多出自私自利之念。”他們遇事毫無定見,只知做表面文章,迎合討好皇帝。乾隆皇帝的政治原則是寬嚴相濟,然而到了官員那裡,則變成了要麼寬要麼嚴,毫無原則,“朕於事之應寬者,寬一二事,則諸臣遂相率而爭趨於寬。朕於事之應嚴者,嚴一二事,則諸臣遂相率而爭趨於嚴”,並不問寬嚴之由,“一人未改面貌,兩事迥異後先,人心不古,何至於茲”!經歷的人生挫折越多,越讓乾隆皇帝發現,當年父親雍正皇帝是多麼的行事艱難。和無數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樣,乾隆隨著年紀的增大,閱歷的見長,他越發的認可父親的執政理念。
之前的儒家觀念讓他人為,人性本善,所以遇到官員犯錯,其實是犯罪。他都是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慷慨態度去原諒。然而他還是太高估朝廷官員的人物品格。其實在宋朝以前,中國的官員確實都是高風亮節的,極個別的敗類除外,大多還是很好的。
然而隨著宋朝亡滅之後,尤其是加上元朝蒙古人對漢族文人氣節的打壓;明朝太祖朱元璋時期對文人的挫辱,清初滿洲權貴對文人的大肆屠殺。讓中國文人的那種高風亮節早已經蕩然無存。他們在利益面前早已經放棄了文人最寶貴的品質。他們放棄了人格尊嚴,放棄了理想。眼前的他們只是個行屍走肉,是唯命是從的高階奴才。乾隆皇帝發現,只要他把這些飽讀詩書的“大人先生”們當成奴才,在他們面前懸起高官厚祿,然後再實行胡蘿蔔加大棒的執政方針,最後再以“法”、“術”、“勢”來統馭統治他們,一切的困難與煩惱就會迎刃而解。
太祖朱元璋
4乾隆十三年的政治風暴,看似是因為皇后的突然離世,引起的皇帝對現實不滿的總爆發。其實並非偶然,早在他繼位登記不久,他就對各位臣工說道:
“若視朕之寬而一任屬員欺矇,百弊叢生,激朕將來不得不嚴之勢,恐非汝等大員及天下臣民之福。”乾隆四年(1739年)他又說過:“姑容於此日者,朕必綜核於將來。”其實,乾隆皇帝是個無比精明之人,他有著過人的精力和超強運轉的大腦,各級官員的把戲其實他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然後找個他認為適當的機會去來個總爆發。他一直在伺待著等個機會。只是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次爆發的機會,竟是在自己最疼愛的富察死後發生的。既然如此,就藉著整治官場風起開始,隨便發洩下個人的痛苦情緒。一時間,整個大清帝國迅速籠罩在狂風暴雨之中。
其實,前文提到的那幾個倒黴鬼,並不是在這場風暴中唯一的受傷者。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當時的川陝總督慶復向乾隆皇帝奏報,說“四川金川、瞻對等地有部分村寨的藏人公然搶奪行旅商人,危害影響都極大,“實非用兵不可”。為了避免事態擴大,防患於未然,乾隆皇帝直接派兵征剿。
帝國的強盛,很快兩萬大軍輕而易舉的齊集川北。乾隆給將領們下了死要求,務必做到“殲滅根株,為一勞永逸之計”,徹底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然而乾隆的自信並沒有給朝廷帶來好運。因為剿匪地理位置的險要,再加上軍事統帥的不專業,導致本來想很快就結束的征戰拖延了四年還未解決。這還是乾隆盛世嗎?這可相當讓乾隆皇帝難堪。據統計,為了找補回來朝廷丟失的顏面。從乾隆十年到十三年,四年的時間裡,朝廷前後用銀2000萬兩,還是屢戰屢敗。這讓乾隆皇帝是相當的惱火,直接把任軍事統帥慶復、張廣泗、訥親等人統統處死。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訥親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康熙皇后的親侄子,真正的皇親國戚。乾隆皇帝能對他下手,可見他已經惱羞成怒到何種地步。
從最疼愛的妻子死後,乾隆開始拋棄儒家文化,正式蛻變成法家的“忠實粉絲”,他不在相信仁愛可以喚起官員的良心。
乾隆十三年前,皇帝對待天下百姓的罪行都是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辦事原則去做事。然而到了乾隆在乾隆十三年以後,對於明年即將秋後問斬的罪人,在等待皇帝及時復批的時候,他不再是“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思想觀念了。皇帝一改往日做法,直接是硃筆一批,顆顆人頭落地。往年趕上太后慶典,皇帝聖壽,他都會大赦天下,以增加節日的喜慶,然而一切都在乾隆十三年以後改變了。對於那些貪汙作惡的官員,該殺還是殺。因為他明白了對官員的寬容,就是對帝國百姓最大的殘忍。
在乾隆十三年的這場整治風暴中,皇帝不光是針對官場生態的整治,對於帝國百姓的管理程度上也是概莫能外。
對待有民眾反抗這一類事件,乾隆皇帝的處理也分外嚴厲。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發生老官齋教案,乾隆說:
“此案務須……痛絕根株,以絕後患。不但首惡,不可漏網,但奸匪餘孽,有一二人存留,即如遺蝗蝻種,深為地方之害……其餘逆黨,即多戮數人,亦使奸徒,知所畏懼。”乾隆二十年(1755年),成都某地發生民眾暴亂,他對當地官員指示說:“所獲的要犯杖斃數人示警足矣,不必具題”,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對百姓的統治門道里加入了不少恐怖政治成分在裡面。解決完官員和百姓,乾隆第三個要整治的就是軍隊了。面對金川戰役的不堪,讓乾隆下定決心開始整改軍隊。所以再後來他下旨:“凡關係軍務的犯人,更要從重處理,“不少假借”。凡武職官員,臨陣畏葸者,一律不得保全首級。對金川戰爭結果的不滿意,讓乾隆十分清醒的看到了清朝武裝力量的薄弱弛,所以他開始下全力去整頓。他特別在香山建立了健銳營,用來增強國家軍隊的戰鬥力,為了表示朝廷對士兵的看重,乾隆皇帝自己也經常前去檢閱訓練官兵。(《清高宗實錄》)
乾隆閱兵戎裝照
5也就是在這一年,乾隆皇帝逐漸從當初的不屑走父親雍正的老路,到自己現在開始向父親的執政路線靠攏。他越發覺
得父親是個睿智的長者。
他時常斥責官員們是“婦寺之仁”,強調“水弱易玩”,這些舉動,在我們後世之人看來這是雍正王朝的再現。甚至可以毫不留情的說,乾隆十三年後的朝廷,已經遠超雍正時代的嚴猛。
“他乾隆之所以後來名聲遠較雍正為好,一是因為初期刻意樹立的寬仁形象不會立刻被人們忘掉,另一個,是在君臣關係上,他並沒有像雍正那樣大搞陰謀欺騙,大搞神道設教,使臣民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進入人生中年後的乾隆,對大臣們的心思揣摩也越來越縝密,隨之而來的批評和警示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留情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偽稿案爆發,皇帝派臣下去查辦,但出師不利,這時他無比嚴厲的指責道:“外省辦事習氣,多涉虛偽”, “朕於各督撫所辦事件,雖欲深信,而不可得矣。”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當朝大學士陳世倌在魯地私自添置了一些田地。陳是歷經三朝的元老,在朝中有著很高的威望。此人購買田地的原因,無非是他想借助孔廟的香火,讓陳家也可以歷久彌新,薪火代代相傳,家族可以長久興旺發達。然而在乾隆皇帝知道此事後,也是直接指責道:“你本是浙江人,而在山東置私產,想分孔氏餘潤,這豈是國之大臣所為?”陳世倌即刻被革職,乾隆還不忘囑咐道:“今既革職,傳諭山東巡撫,不許他到山東居住。”語言和措施之刻薄到骨,與其父雍正不無兩樣。
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點評官場風氣的時候,毫不吝嗇的表達了自己對現任總督的認識,並且指出極為自信的指出,現在自己對全國大小主要官員的脾氣秉性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再也不會受他們的欺騙了。
乾隆對各地督撫的評價如下:
“近日督撫辦事,有所謂上和下睦,兩面見好之秘匙。貌為勇往任事,以求取信,而陰市私惠,謂有旋乾轉坤之力,使屬員心感。尹繼善(兩江總督)慣用此術,方觀承(直隸總督)及巡撫中一二能事者,趨而效之。惟策楞(四川總督)、喀爾吉善(閩浙總督)、黃廷桂尚存本色。阿里袞(兩廣總督)亦不至此,碩色(雲貴總督)更復不能……諸臣心術才具,日熟復於朕胸中,任術取巧者,皆洞見肺腑……大臣中有以取巧得利益者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訓斥貴州巡撫宮兆麟時,居然當眾提及了他的外號:“看來宮兆麟之為人,應對是其所長,而於辦事殊少實際,是以外間竟有鐵嘴之號。”絲毫不顧這位大員的正省級級別。
由於皇帝明察秋毫,洞悉情偽,所以乾隆統治的中期,大臣們不敢不謹言慎行,唯命是從,吏治一時頗為整飭。
-
7 # 嘻嘻哈哈歡歡樂樂
乾隆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他心愛的富察皇后去世。
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不讓人動長春宮的任何擺設,每年富察皇后的祭日,乾隆都要去這個寢宮靜坐沉思,追憶那些日子。40多年從未間斷。到他實在老的走不動了,還讓當時還未登基的嘉慶帝去祭拜。當時的乾隆對富察皇后確實很深情。
乾隆前十三年,是一個仁慈的皇帝,對大臣都特別好,也不會那麼隨隨便便的殺人,但是這之後,乾隆變了,變的殘暴,該殺大臣的時候一點都不手軟,手腕特別強悍。
所以富察皇后去世是乾隆執政過程中的一個轉折,乾隆因此變得殘暴,若富察皇后沒有那麼早過世,不知道乾隆盛世會不會延續。
回覆列表
首先,圍繞您的問題,乾隆十三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說是乾隆朝的轉折點? 1735年,雍正病逝,弘曆即皇帝位,是為乾隆皇帝。即位之初,乾隆就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一改其父雍正的嚴厲作風,推行仁政。
一時之間,那些曾經受到過雍正處罰的人倍感溫暖,慶幸大清終於迎來了明君,揚言要誓死效忠乾隆皇帝。確實,在乾隆即位後十三年裡,所推行的大部分都是仁政,政治相對寬鬆,內部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緩解,甚至有人擔憂乾隆太過“溫柔”,難以掌控複雜的朝局。不過這些人的擔心都是多餘的,1748年,乾隆皇帝迎來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轉變——寬厚仁慈的他,變得殘酷冷血。
就如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中所言:“乾隆十三、十四年間,為高宗生平的第一變,由寅畏小心,一切務從寬大而一變為生殺予奪,逞情而為。”
那麼,乾隆十三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這一年的2月,大年過後,乾隆皇帝還興致勃勃地進行東巡,來到山東曲阜拜了孔廟,又爬上泰山“一覽眾山小”。然而,3月31日晚,乾隆皇帝沿運河從水路回京途中,他最心愛的富察皇后病死於船上,時年37歲。
富察皇后的病逝,對於乾隆皇帝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再加上前一年除夕,他唯一的嫡子永琮不幸夭折。這兩個打擊,讓乾隆皇帝意味索然,性情大變。他說:“朕御極之初,嘗意至十三年時,國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計料所及者。自去年除夕,今年三月,疊遭變故。”乾隆皇帝在即位之初,就預感到乾隆十三年要發生不詳的事情,竟然一語成讖!
可以說,在富察皇后去世的那一刻,乾隆皇帝就已經不是那個仁慈之君了,最先遭殃的是皇長子和皇三子,在孝賢純皇后病逝後,因為不是自己生母,感情並不深,自然沒有辦法整日痛哭流涕,乾隆卻要求苛刻,怒斥道:“此二人斷不可承續大統”。說白了就是,你們兩個永遠沒有機會競爭皇位了。而他們的師傅也被處罰,簡直就是比竇娥還冤。
同年四月,因為翰林院制定的皇后冊文中,滿文譯文中將“皇妣”一詞不小心譯成了“先太后”,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將禮部尚書阿克敦交刑部治罪。刑部的官員一看,皇帝發飆了,於是將阿克敦往重罰,判了個擬絞監候。不料想,乾隆並不滿意,認為刑部的人在包庇阿克敦,於是將滿尚書盛安、漢尚書汪由敦等人全部治罪,最後判阿克敦斬監侯,秋後處決。
五月,乾隆埋怨光祿寺籌備的祭品“俱不潔淨鮮明”,光祿寺卿增壽保、少卿德爾弼等人降級呼叫;工部因辦理皇后冊寶“製造甚用粗陋”,全堂問罪,侍郎索柱等人或降職或留用;禮部“冊諡皇后,未議王公行禮之處”,尚書海望、王安國降二級留任,其他堂官也分別受到處分。一時之間,官員人人自危。
六月,祭奠孝賢純皇后典禮舉辦,來的大臣不到一半,乾隆皇帝徹底發怒,便想找點理由大開殺戒。
按照舊滿族規定,皇帝、皇后逝世,各級官員一百天內不能剃頭的,雍正去世時,很多官員並沒有遵從這一習俗,但朝廷沒有追究。所以,孝賢純皇后去世後,很多官員都隨意剃頭,乾隆一開始準備把這些官員都殺了,但因為數量實在太多,不得已才做出輕判。但對於湖廣總督塞楞額等大官,直接處死,其他人或流放或降職。
以乾隆十三年(1748年)為分水嶺,乾隆由“溫厚仁慈”變得“殘酷無情”,在官場掀起一場席捲多年的風暴,讓他成了整個大清誅殺官員最多的皇帝,創下一個新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