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圓月彎刀一強哥

    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點,敘述如下:

    1、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

    2、詞性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

    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片語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

    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型別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

    3、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片語和句式之結構)應當儘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例

    如李白題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4、節奏相應。即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例如: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難 風雨 故人來。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5、平仄相諧。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

  • 2 # 晨歌990

    鄙人平時創作對聯很少,談不上經驗。現就“對聯”這兩個字的含義進行拆分,來試著做一番解讀。

    所謂“對”,就是對稱,對比,對偶,相對等等,“聯”,就是聯合,聯絡,關聯。從這些解讀入手,就要求了對聯文字的結構形式上的要求。

    還有,對聯要有可讀性,適口性,朗朗上口。這就要求了上下聯之間的格韻,基調達到一定的水準。

  • 3 # 文化宣傳欄

    對聯的文字特點最主要表現在它的“對偶”,因此,創作對聯時必須做到以下六點,即: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對、句式相似、內容相關、平仄相對。

    (一)字數相等

    上聯和下聯用字數目完全相等,是對聯成立的首要條件。作為字數較少,或句式結構單一的對聯是較容易做到的。例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作)

    而對於長達數十字以上的長聯,要做到上下聯字數相等,就要難一些了。另外,還有一些用字用語險奇的對聯,就更需要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漢字詞彙和駕馭文字的能力了。又如:

    三光日月星,(遼國使臣出句)

    四詩風雅頌。(蘇東坡對句)

    四德元亨利。(蘇東坡對句)

    這裡的對句,難就難在上下聯字數很難相等上。上聯是“二三”結構,後面的三個字,分別為三種類似的事物;下聯也須是五個字,“二三”結構,且第一字的“三”不能重複,必須是其他數字,而即使與“三”相鄰的“二”和“四”,結果各指兩種或四種事物,對上去也會少一字或多一字。蘇東坡的對句,妙就妙在化解了這個問題,因為“雅”是《詩經》中的“雅”,它包括《大雅》和《小雅》;“四德”本來包括“元亨利貞”,但是,由於當朝皇帝的名號中有“貞”字,應迴避聖諱,故可以略去了。

    逞披髮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

    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云乎哉。(蘇東坡撰廣東真武廟聯)

    上聯連用了“焉”、“耳”、“矣”三個文言虛詞,下聯也同樣用了“雲”、“乎”、“哉”三字來對,險奇佳絕,沒有深厚的語言、文學、寫作的功力,是難以辦到的。

    (二)詞性相同

    對聯的對偶,對於詞語的要求,是上下聯相對的詞或片語,在詞性上必須一致,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介詞對介詞,即同類詞對同類詞。以往強調的“實對實,虛對虛”,不準確,應糾正。例如:

    花 外 子規 燕市 冷(名) (方位) (名) (名) (形容)

    柳 邊 精衛 浙江 潮 (浙江溫州“文信國祠”聯)

    下聯句腳的“潮”字,本來是海潮的潮,應為名詞,但這裡用“借對”的形式,即借形容詞“潮溼”的“潮”的意思,與上面的形容詞“冷”相對,除了這個字,其餘的都是完完全全的同類詞相對。

    隨著漢語言文字對偶藝術的豐富發展,對聯詞性相同的對偶要求,不但體現在同一大詞之間的相對,還體現在同一小詞之間的相對了。因有些詞下面的小詞繁多(比如名詞又可分十四種小類),這裡就省略不提。

    (三)結構相應

    對聯的結構相應,是指上聯與下聯在句法結構上必須互相照應,互相對稱,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複句對複句。

    (1)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例如,陽朔畫山的一副對聯:

    水 作 青羅帶,

    (主語) (謂語)

    山 為 碧玉簪。

    (2)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例如,陽朔九峰山的一副對聯:

    系悶 豈無 羅帶水,

    (動) (賓)

    割愁 還有 劍芒山。

    (3)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例如,西湖“湖心亭”的一副對聯:

    四季 笙歌, 尚有貧民悲夜月;

    (偏) (正)

    六橋 花柳, 渾無隙地種桑麻。

    (4)複句對複句。對聯的上下聯如果聯絡起來,本身就是一個複句,這裡指的僅是,上聯內部的複句與下聯內部的複句要互相對偶。例如,四川灌縣離堆公園有一副對聯:

    兩千年好事,車同軌,書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數萬頃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華一大有洲。

    聯中的“車同軌,書同文”對“水有源,禾有本”,就是並列複句對並列複句。再如下面兩副對聯,也是這種型別:

    學好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何必讀盡聖賢書,能全孝友便為實學;

    縱然周知天下事,不知進退總是愚人。

    在大的句法結構上要求對稱的同時,在小的片語上,對聯的對偶也要求一致,即: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補語對補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

    (4)句式相似。

    所謂句式,就是指構成句子的片語和節奏,在“五言”詩中,一般句式是“二,二,一”或者“二,三”;在七言詩中,一般句式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駢體文的句式是“四,六”節奏,所以又叫它“四六句式”。對聯,因為字數多少靈活,篇幅不拘一格,所以沒有固定的句式。但是,就一副對聯來講,上聯的句式和下聯的句式卻必須一致,否則,就造成“失對”,也就是說,不能算作對聯。舉例如下:

    不雨 山長潤,

    無雲 水自陰。

    上聯的上下聯的節奏都是“二,三”句式。

    帆遠 浮天 闊,

    江空 得月 多。

    上聯的上下聯的節奏都是“二,二,一”句式。

    流水 當年 懷往事,

    桃花 依舊 笑春風。

    上聯的上下聯的節奏都是“二,二,三”句式。

    此地 饒 千帆風月,

    偶來 作 半月神仙。

    上聯的上下聯的節奏都是“二,一,四”句式。

    (五)內容相關。

    對聯,顧名思義,不僅要對偶,還要相關聯。對偶側重形式上的遣詞造句上,關聯主要表現在上下聯的內容上。如果內容上缺乏有機的聯絡,上下聯文字對偶再工整,也不是對好聯,只是毫不相干的兩句話。換句話說,對偶是一個人的衣服,上下聯的有關聯內容是肉體。

    不算對聯或不是好對聯的有如下例子:

    子路乘肥馬,

    唐堯騎病豬。

    圖書管理查資料,

    動物園中看虎狼。(上下聯在內容上沒有聯絡)

    門前綠水流將去,

    屋裡青山跳出來。

    好的對聯市上下聯做到內容相關,有共同性,反映一個特定的主題,例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對聯還分“正對”與“反對”:上下聯都正說的叫“正對”,都反說的叫“反對”。

    例如“正說”的對聯:閱透人間知紙厚,踏穿世路覺山平。

    再如“反說”的對聯:三字沉冤千古恨,一盒忠骨晚年香。

    (六)平仄相對。

    平仄相對的要求,是為了使對聯讀起來,節奏分明,聲調和諧,起伏跌宕,抑揚頓挫,形成一種音樂美。要使平仄運用的好,首先要搞清楚漢語音律的“四聲”: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和去聲。在古代漢語中,以平聲字為“平”,上聲、去聲、入聲字為“仄”;在現代漢語中,凡屬陰平和陽平的字都為“平”,凡屬上聲和去聲的字都為“仄”。

    (A)在對聯創作中運用平仄規律,還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在不因詞害義的前提下,上下聯的句腳(最後一個字),應儘量做到上仄下平。

    (2)長聯中,分句停頓字,平仄應當交替、相對。

    (3)上聯與下聯相對的每個音節上停頓的字,以及相對的每一個分句停頓的字,平仄應當對立。

    (B)在特殊情形下,對聯的在平仄聲律上,可以靈活處理,比如:

    (1)上下聯的第一個字,可以不計較平仄是否相對。例如:

    報國文章遵李杜,攘夷大義著春秋。(老舍撰聯)

    直以慵疏遭物議,莫拋心力作詞人。(郁達夫撰聯)

    (2)對聯上下聯的句腳,原則上是以“上仄下平”為好,但是,如果因內容限定,不好做的話,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詞、因聲而害義。例如:

    悼一代巨星隕落,舉世無限傷心(平);

    幸滿臺桃李新生,梅藝萬古長青(平)。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題“聊齋”聯)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平),

    萬世一義聖人不惑(平)。

    (3)對聯中有些特殊的字、詞、對偶,可以不拘平仄。具體說,主要是:同字相對可以不拘平仄;專用名詞相對可以不拘平仄;文言虛詞相對可以不拘平仄;用字技巧奇險的字相對可以不拘平仄。例如: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西湖葛嶺聯)

    入座三杯醉者也, (“也”“乎”都是平聲)

    出門一拱歪之乎。 (酒店聯)

    德之不修,吾以汝為死矣;(“矣”“乎”都是平聲)

    過而不改,子亦來見我乎? (城隍廟聯)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上聯連用七個飲食類字)

    孝弟忠信禮義廉,沒有銅銀可做來。(下聯連用七個人事類字)

  • 4 # 會鋒書法

    對聯是漢文化與漢文學一種特殊形式,在遣詞用字講究生動含蓄又淺現雋永,言簡意該,使人讀後回味無窮。它文字雖少,但佳句連珠,妙語錦簇,且必用毛筆字書寫,行楷草隸篆,各懷擅其長,觀賞之餘,給人以藝術享受。

    因此,各式各樣的對聯,又作為一種語言精萃、書法集薈,為我們在生活文化中,增添了獨有的特點。

    所以,在遇到紅白事時,都需要用毛筆臨時書寫對聯,如紅事結婚對聯:戀鳳鳴昌百世,麒麟瑞葉慶千齡;橫批:珠聯璧合。

    在白事中用的輓聯:正義留千古,丹心照萬年,橫批:永垂不朽,這是對烈士的挽懷。

    還有各種商業用聯,開業誌慶用聯,工業建廠房用聯,宗祠竣工慶典用聯,私人建新房入新宅時用聯,慶賀大壽用聯,考上大學拜祖時用聯,推銷產品時的廣告用聯等等,都需要對聯開彩頭。

  • 5 # 繼往開來huangniu

    感謝親們的細心解答,本人補充如下:

    〈1〉對聯的文字一式兩行,彼此對稱,互為對仗,這是對聯這一文學體裁,區別於其他文體的的獨有特徵。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常以對稱為美,對稱為全。所謂“好事成雙”、“兩全其美”。從人類社會到自然界,無處不存在對稱規律。對聯的對仗特徵,反映了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適應了中國人求全求美的心態。

    〈2〉對聯的字數和句數相對簡短。言簡意明,紙短情長;形式靈活,易記易背;書寫簡便,動手立就。

    〈3〉對聯最能充分發揮方塊漢字的特點和風采。每個漢字都具備聲、形、義三大要素,按照三大要素組成的對聯,平仄相對,意義相聯,節奏鏗鏘,律式多變。運用中國的書法藝術,將其書寫於紙,張貼於牆,形象直觀,精美如畫。

    〈4〉對聯還可運用漢字的迭字、複詞、同傍、同韻、諧音、雙關、折字、嵌併、歧義、迴文等多種手法,變化多端,出奇制勝;花樣百出,妙趣橫生。

    對聯的以上特點,為廣大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也為其他文字形式所望塵莫及。

  • 6 # 段華為

    特點如下: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古代漢語的詞性分類與現代漢語不同),就是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對聯的平仄要求為“仄起平收”,即上聯韻腳為仄聲的話,那麼下聯韻腳便要平聲收尾,謂之“仄起平收”。至於對聯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現象,但應視為變格,不應視為對聯的常例。

    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宜相互銜接,不宜重複。(無情對不在此列)

    對聯上下兩聯必須字數相等;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平仄;意義相近、相關或相反。主要分四個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

    1、獨特性和普遍性

    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髮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

    3、實用性和藝術性

    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

    4、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

    5、嚴肅性

    一般來說,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文學、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於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有嚴肅性創作,也有性的。比如,開辦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德張民智開明範;學領女權炳耀風”,其風格是高雅而嚴肅的。

    擴充套件資料:

    對聯最大的特徵有兩個,一個特點是要高度體現“對稱”性,上下句的字數、聲韻、節奏、詞性等各個方面都要達到一種對稱,就是體現對聯之“對”的特點。另一特徵是關聯,上下句的內容必須要有關聯,體現對聯之“聯”的特點。

  • 7 # 知音5968378857

    對聯在文字上有它獨道的特點。講究門當戶對,在過去舊社會,什麼樣的家庭帖對子也不一樣的。富人窮人九行八怍各有各的對聯,帖錯了會叫人笑話。

  • 8 # 漢子詩人

    縱觀中國聯子史:淬鍊千秋沐浴崢嶸。一句好的對聯囊括了宇宙萬千;凝聚了時代風貌與歷史變遷。

    好的對聯“字”字斂千金“句”句蘊永珍。好的對聯雋刻意境,感天動地流傳百芳。所以,好聯一字一意象;好聯一字一境界 ;好聯一句一故事;好聯一句一世界……

    如今,大白話聯子遍天飛,心浮氣躁隨口而出的所謂對聯句子隨地滿溝……

    似乎:對聯創作是每個略懂文化識字人朗朗上口的家常便飯。又似乎:對聯是一種人人都可隨心所欲皆可胡寫亂作的文字載體;更更甚為是,似忽,人人都可隨心所欲去任意亂作對聯。其實不然,對聯是一種嚴肅的文學形式。對聯是文人用文字和文學修煉出的一塊絢麗的金石華表,對聯是歷代文人嘔心瀝血鐫刻出的一塊天地豐碑與詩詞精華。如今,物是人非。不用腦子的所謂聯子比比皆是,成為一種膚淺的娛樂形式也無可厚非。真正的傳統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詩詞文化皇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 9 # 逆境求生存

    對聯的文字特點,字數相等,平仄相反,詞性相對,上下兩聯相應位置上的詞,詞性務需對稱,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等。往細裡分顏色詞要對顏色詞,方位詞要對方位詞等。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結構相應,上下兩聯的句法結構應當一致。如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等。

  • 10 # 使用者404973559035金牛

    對聯的文字,首先上下聯字數要相同,再就是相對應的詞性要相同或相近或相反,如上聯的名詞下聯相對應的也應是名詞,類推。還有就是上聯的句尾詞的音應是三,四聲(仄),下聯的句尾詞的音應是一,二聲(平)。

  • 11 # 篆隸君

    第一,字數相等

    上下聯字數相等,是對聯構成的首要條件。

    孫行者——陳寅恪(出)

    胡適之——周祖謨(對)

    第二,詞性相當

    這是楹聯格律的語法要素,所謂詞性相當,即要求上下聯相對應的詞或片語的詞性相對一致,或者說盡可能地相同或相近,才能構成對仗。

    風搖翠柳鶯啼序;

    日映紅桃蝶戀花。

    第三,結構相稱

    結構相稱是指上下聯在句法結構上互相照應,彼此對稱。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在要求大的句法結構對稱的同時,小的片語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補語對補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

    精神到處文章老;

    學問深時意氣平。——清代石韜玉

    解縉名聯結構分析示意圖

    第四,節奏相應

    對聯像詩詞一樣可以吟詠,而具有音樂性,所以也具有節奏。節奏若從字詞輕重聲關係著眼可稱為音步。在“五言”中,上下聯節奏應為“二/三”,或者“二/二/一”,或者“二/一/二”。

    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在“七言”聯中,上下一般為“二/二/三”、“三/一/三”、“二/一/四”節奏等。

    對聯的句式結構變化很大,但無論怎樣變化,有一點是不能變的,那就是上下聯必須一致。上聯怎樣變,下聯也應怎樣變,否則就會“失對”。

    第五,平仄相諧

    對聯作為從律詩中脫胎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作為供人們實用和欣賞的文學藝術,自然也應保持律詩的聲調和諧、抑揚頓挫的特點,講究用字的平仄,使對聯讀起來節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悅耳動聽,造成一種音樂美。

    第六,內容相關

    對聯,顧名思義,不僅要對偶,而且要相聯。所謂相聯,一般說來,上下聯應圍繞相關主題,或並行表達,或正反表達,也可以構成延續、因果等各種關係。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做樂,再拿碗酒來。——某茶館聯

  • 12 # 南俠—展昭

    對聯,又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們漢族文化中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我們過春節所貼的春聯就屬於對聯的一種。

    對聯的起源

    對聯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人民就習慣把刻有“神荼”“鬱壘”名字桃木板懸掛於門口,也就是所謂的桃符。“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桃符。到了五代時期,人們開始把字題寫到桃符上,慢慢也就演化成了春聯。

    對聯文字的特點

    字數相等

    對聯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而且斷句要一致,這是對聯最基本的一個特點。

    詞性相同

    對聯上下聯同一位置上的字詞,詞性必須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此類推。例如:

    一冬無雪天藏玉 三春有雨地生金

    平仄相對,音調和諧

    對聯上下聯同一位置上的字詞,平仄要相對,而且上聯尾字用仄音,下聯尾字用平音,即仄起平落。例如:

    有天皆麗日 無地不春風

    對聯的分類

    對聯按照形式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正對

    上下聯內容相似或者相關,例如:

    出門求財財到手 在家創業業興旺

    反對

    顧名思義,就是上下聯意思相反。因為內容相反,上下聯的對比鮮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例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串對(流水對)

    流水對特點是一個意思分成兩句來說,其實兩句是一個整體。上下聯獨立起來都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串對的上下聯一般都有因果、連貫、遞進,條件假設等關係。例如: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無情對(羊角對)

    只講究上下聯字詞相對,至於內容則各講各的,絕不相干,回味不盡,妙趣橫生。例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親明確說明排斥異地戀但是也想和你接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