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純白王冠

    首先,三四歲幼兒做錯事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要多一點耐心,一次不行就多次教導。我們應該正面強化,不要給孩子說:“你不要……”,而要告訴他:“你應該……”。隨著年齡增長,他自然就會了。

    其次,孩子第一次做錯事,就要及時教導,其後的每次犯錯都不能妥協,依然要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 2 # 靠吃撐起來的心寬體胖

    我們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應該將孩子和大人一視同仁的時候而不一視同仁,應該將孩子當做孩子的時候卻用大人的標準。小孩子就是小孩子,接觸的世面不多,不能正確的區分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具體該怎麼做,我們都是隨著成長,慢慢積累起來的經驗,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對小孩子的要求太苛刻了,總是用大人的標準來規範孩子的很多行為,而且缺少耐心,總想急於求成。

    在3.4歲的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這麼做的初衷或許和你想的可能並不一樣,然後根據他的回答,分析他的哪裡出了問題,最重要的是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耐心,耐心,耐心。

  • 3 # 弘道

    中國有古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孩子的教育的誦很重要,家長們必須要重視起來。

    談到三四歲的小孩子做錯事的現象,這是太正常的事了。作為這麼小的孩子來講,大人眼中的錯事,在孩子看來卻不是什麼錯事,這是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的問題。

    作為一個小孩,其心智和是非對錯感都還處在起步階段。所以,家長一定要用同情心和同理心來耐心地看待和用智慧的方法來引導孩子逐漸懂得很多道理。

    事實上,小孩子是透過自己的嘗試和經歷來了解世界和成長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新奇及對這些新奇所引發的行為,而並沒有對與錯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會因為錯誤的教育方法壓抑了孩子的探索行為,並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造成了更大的障礙。還有一些家長採取了放任不管的方式,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和不負責任的。

    教育子女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和實踐系統。所以,家長們只有不斷地學習與實踐,用愛心和智慧才能做好子女教育的事。

    子女教育無小事,播種才會有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不空。

  • 4 # 易觀知著

    告訴他不對即可!造成的後果!重複錯,重複教,小孩子意識並完全建全,有些事隨時間會改變的!那個小孩沒有做錯的時候。

  • 5 # 夏櫻惹冬梅

    三四歲的孩子正處於思維活躍並且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期,這個時候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今後能否健全人格的發展。對此,三四歲的孩子做錯事的教育方法尤為重要。

    1·分清主次

    孩子犯錯有大有小,比如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卻不說一聲,偷偷摸摸的,這就是偷,但孩子並不知道,他們一般只會想到自己想要什麼東西就會去拿,而不考慮其他。這時候,面對這樣性質比較嚴重的錯,切不可操之過急給孩子一頓打罵,在引導孩子的同時可以適當懲罰,比如不給他/她看動畫或者不讓他/她出去玩幾天等,這樣的懲罰可以讓孩子銘記這次犯錯的嚴重性,並且不會適得其反。

    而對於小錯誤,則只需引導孩子一同思考這樣錯誤的行為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讓孩子主動改正錯誤。

    2·端正態度

    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自身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對於孩子犯錯,要知道他們並不是大人,只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他們長大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父母對於孩子的犯錯,需要做到更多的理解與改善,而非拳打腳踢,父母自己就要正確對待錯誤,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並讓他/她真正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從而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

    3·保持耐心

    孩子的心思總是在挑戰父母的極限,但父母需要的是耐心,這不等於忍耐,而是要保持教育孩子的這顆決心,切不可一氣之下撒手不管,而要已自己的高度耐心逐步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 6 # 心愛的媽媽

    平等交流,搞清楚原因,舉例子,換位置讓小孩子體驗,一般都能長記性!我沒有結婚時,教育我的侄子侄女就是這樣子做的!

  • 7 # 百富博覽

    在訓練孩子好行為的過程中,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用物質獎勵、活動獎勵和精神鼓勵來提高孩子好行為的發生率,同時用撤銷獎勵來減少孩子壞行為的發生率。在這個基本原則下,還有幾個具體問題,我認為很重要。  第一,當孩子出現一個不好的行為的時候,必須立刻表現出明確的否定態度。  舉個例子,孩子的玩具找不到了,就哭,鬧,大聲喊叫,那些不善於訓練孩子行為的家長,尤其是對孩子倍加疼愛的爺爺奶奶輩,此時往往跟著孩子著急,翻箱倒櫃地幫孩子找玩具。他們以為,只要玩具找到了,孩子就不鬧了。須知,家長此時的行為,實際上強化了孩子在找玩具時的哭、鬧、大聲喊叫行為。他會認為,只要我哭、鬧、大聲喊叫,爸爸媽媽就會幫助我找。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他就會以同樣方式對父母"下命令",而且變本加厲,一次比一次厲害。  在這種情況下,正確方法應該是馬上表態:"哭、鬧、大聲喊叫不好!再哭,再鬧,玩具也還是找不到,你自己好好想一想,最後一次玩這個玩具是什麼時候,玩完自己放哪裡了?"如果孩子真的想不起來,還是找不到玩具,可以接著說:"媽媽幫你找玩具,但是有一個條件,不許哭、鬧,也不許大聲喊叫,不然媽媽就不幫你找"等玩具找到以後,還要對孩子說:"以後玩具丟了,先自己好好想,慢慢找,找不到了,來告訴媽媽,媽媽會幫你找,不要哭鬧、大聲喊叫。記住了沒有?"如果下次孩子忘記了,還是哭鬧,就先提醒他:"上次我怎麼跟你說的?丟了東西,不要哭鬧,先自己好好想想,實在想不起來,就告訴媽媽,媽媽幫你找。"   不要幾次,孩子以後再丟玩具,就不會哭鬧了。  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每天都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只要您掌握好原則,孩子的行為就會按照您設計的方式,逐漸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您不懂得這些技巧,也缺乏耐心去跟孩子"理論",那麼,孩子變得不聽話,特別"皮",就在所難免了。  第二,在表達否定態度的時候,必須以講道理為先,不要喝斥、打罵,情緒上顯示出不高興的樣子,但不要發火。也就是說,要把握好理智和情感的分寸。  很多家長在孩子做了"壞事"時,不是打罵,就是惡言惡語地嚇唬,他們的體會是,這樣做很"管用",能有效地制止孩子的壞行為。一位媽媽跟我說:"有一次,我剛掃完地,孩子就在那裡用腳踢牆皮,把牆皮踢了一地。我就照一貫的辦法,大聲喝斥地說:"是你自己把牆皮掃乾淨,還是讓我揍你一頓?"我這麼一說,還真管用,孩子馬上說:"我掃,我掃。"您看,問題不就解決了麼"   的確,問題表面上是解決了,孩子也知道了,在家裡不能踢牆皮。但是,這裡隱藏著許多負作用。首先,孩子並不懂得踢牆皮為什麼不對,他認為,在家裡踢牆皮,是要挨媽媽打的,只要沒有人打他,這件事就可以幹。在家裡,媽媽要打,所以以後不敢在家裡踢牆皮,但是出了門呢?到了幼兒園、學校,特別是在沒有成人在場的情況下,還能保證他不幹這種壞事嗎?其次,他以後可能會以同樣的大聲喝斥、罵罵咧咧的方式,對待他的同伴、同學。  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學校,我們都能看到,有些孩子顯得很有"教養",一貫不打人、罵人,老師不在時也不幹壞事,還有些孩子則缺乏"教養",經常會出些壞"點子",常常揹著老師做壞事,對同學態度蠻橫,但這些孩子回到家裡卻很"老實",不敢做壞事,在父母面前像個小綿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一貫用這種打罵、喝斥的態度"教育"他們。父母缺乏"教養"導致了孩子缺乏"教養"。  像上面的例子,正確的作法應該是,看到孩子踢牆皮,馬上不高興地說:"踢牆皮不好,不對,既毀壞了牆,又把地弄髒了,媽媽不高興啦!乖孩子不踢牆皮,媽媽喜歡乖孩子。你現在要是自己把牆皮掃乾淨,媽媽就不生氣了,記住以後再也不要幹這種事情了!"如果孩子是無意識地做了這件事,相信他會自己去掃地的。而且,以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可能就是那種在幼兒園和學校顯得有"教養"的孩子。  在200年前的英國"貴族學校",有人發明了用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的一套教育方法,教師雖然嚴厲,但從不打罵,從不大聲喝斥,但是效果非常顯著,從"貴族學校"畢業的孩子,到了社會上,行為舉止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樣,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嚴格的行為訓練。在英國,這種教育方法一直延續至今,只是現在比那時更"人道"一些。  說起咱們中國人的素質,就不能不說到我們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果上一代人是在父母的瞪眼、喝斥、打罵中渡過自己的幼兒期的,那麼可以想象,下一代人也會在幼兒期有同樣的遭遇,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中華民族的素質怎麼提高呢?中國人怎麼會變得越來越有教養呢?   第三,父母必須在孩子面前約束自己的行為,給孩子提供好的榜樣和示範。  一位媽媽對我說:"我的孩子做了錯事,我說他,他不但不聽,還踢我,啐我,您說怎麼辦?"我問這位媽媽:"您和您愛人有沒有在發生衝突時當著孩子面做過類似的舉動?"這位媽媽想了想,不好意思地笑了。顯然,孩子的踢人、啐人行為,是從媽媽爸爸那裡學來的。  觀察學習是人的一大特長。好多事情,你不用教,孩子只要看到了,就會跟著學。像咱們"國罵",還有工人體育場裡的"京罵",動畫片裡的打鬥,反面人物說的壞話、鬧的惡作劇、做的壞事,電影電視中成人的談情說愛,還有引逗著孩子們逐步升級地消費攀比的那些廣告詞兒,孩子們學得最快。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新奇,好玩,模仿出來會引起人們的好笑和興趣,甚至誰模仿得多,誰會受到同伴的欽佩和讚揚。  模仿是人的天性,連成年人都愛模仿別人的行為,孩子更不用說。所以,當父母的,必須在孩子面前約束自己的行為舉動,有些言行,揹著孩子可以說,可以做,但是當著孩子面不能說,也不能做。"身教重於言教"這句老話在這裡特別應該強調。   做了父母的人和沒有做父母的人就是不一樣。做父母,肯定要失去一些自由,沒做父母之前,你可以隨隨便便,大大咧咧,發牢騷、說髒話,都關係不大,但是做了父母之後,你必須約束自己,必須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樣和示範,你必須為孩子健康的成長和真善美的心靈負責!因為做父母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就必須為此作出犧牲。

  • 8 # 幸福的小兵

    小孩子的對錯,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來評價。

    如果不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或者他的行為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我個人覺得做家長的不要太緊張。只有涉及到安全的事情才要重視,要根治。

    大人有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要教,比如不能摸牆上的插座,不能拿廚房裡的刀,叉子玩,沒有大人在身邊的時候不能去衛生間玩水,不能打人,尤其是拿棍子什麼的打人家的腦袋,戳別人的眼睛什麼的等等,這些事先要講,如果犯錯了要嚴肅的批評。也可以懲罰,打手板,打屁股都可以,用那種細的東西,打著痛,但對身體沒有傷害。慢慢的小孩子就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慢慢就有了對錯的概念。

    不建議用關小黑屋的方法,三四歲的孩子還太小,太小的太暗的地方讓他一個人待著,容易留下陰影。一個人關房間也不行,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們這樣懲罰,現在長大了,睡覺都不願意關門,這就是有陰影了。

  • 9 # 青春笑我狂

    孩子尚幼,是教育最佳時機。不要大聲斥責,否則會讓孩子膽小怯懦怕事。

    不要打罵孩子,否則會讓孩子對爸爸媽媽產生恐懼心理,以後不敢和父母心靈溝通。

    要告訴孩子事情這樣做,不對,會造成什麼不好的後果。事情應該怎麼做,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 10 # 羽煙

    先溝通,先問孩子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先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其實等你聽完孩子的想法,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你都會覺得挺搞笑的,原則性的錯誤要打,一次打到位,讓他記住,這個事是不對的,是被公眾不認可的,反正得跟唐僧一樣經常在他耳邊唸叨唸叨

  • 11 # 廣西小琦

    多與孩子溝通,好好跟孩子說,教他什麼樣的事可以做,什麼樣的事不可以做,怎麼做才是對的。即使孩子做錯了也不要一味的指責他,罵他,這樣會影響孩子成長 會給他有陰影。

  • 12 # 潤兜兜

    題主:你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出現在3-4歲。

    在3歲之後,孩子的大腦皮層迅速發育,語言和動作能力大大提高,逐漸可以區分自己和環境的區別,他們希望自己可以獨立行動,如果家長處處干涉,他們就開始反抗,事事和父母對著幹。

    一般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做錯事,無外乎2種情況:一種是故意的,另一種是無意的。

    四歲的小女孩璐璐,正在幫助媽媽擦桌子,可是由於力氣小擰不幹抹布,桌子越擦越髒,弄得地板上都是水.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教育呢?

    璐璐是因為看到媽媽幹家務,自己也想幫忙或者出於好奇心,想要模仿媽媽。這是孩子很正常的學習方式,如果這時候媽媽批評或者斥責,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允許孩子犯錯

    每個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孩子。在孩子犯錯時,父母第一時間給予孩子的應該是安慰和鼓勵。幫助孩子分析做錯事的原因,讓孩子取得更大的進步。適當的表揚和給予繼續嘗試的機會,讓孩子重拾自信,相信自己透過努力可以做的更好。

  • 13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1

    孩子總會犯錯,犯了錯一般你都會怎麼做呢?

    如果犯的錯誤比較小,大部分家長會選擇口頭教育,如果犯的錯誤比較大,那麼一頓皮肉之苦可能就不可避免了。

    不過小孩子可不一定長記性,這次被揍一頓,下次同樣的錯誤還會再犯,小孩子犯錯誤怎麼懲罰成了家長們比較頭疼的事情:罰太重,擔心孩子承受不了,罰太輕,擔心孩子不長記性,到底怎麼懲罰才是可以的呢?

    今日,一則新聞刷屏了網路,這則新聞中媽媽的做法可以說非常值得家長們借鑑了。

    新聞講的是一個熊孩子從高層往樓下潑墨,墨水把樓下的人家害苦了,房子外立面受到汙染,晾在陽臺上的衣服也未能倖免,這次的禍闖得可真不小。

    我想,如果我們自己的孩子搞了這麼大的事情,父母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把孩子結結實實地揍一頓:養出這麼個熊孩子,自己的臉都沒處擱了!

    2

    那麼我們來看下孩子的媽媽是怎麼做的。

    第一步:帶著孩子挨家挨戶道歉,並且把被墨水弄髒的衣服帶回家清洗,如果洗不乾淨,就買一件賠償給人家。

    3

    就這個案例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其中的教育智慧。

    我想,這個孩子也是一時糊塗做了錯事,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後果會如此嚴重,當他看到被自己潑得一塌糊塗的房子和衣服的時候也應該是驚慌失措的,這時候,如果媽媽趁勢打了他一頓,他內心的做錯了事情的內疚感反倒沒有那麼嚴重了,因為他會覺得自己的錯誤已經和這頓暴打抵消了,所以不需要為此內疚了。

    所以,他那些犯了錯誤一定要去彌補的想法已經被你這頓暴打攆走了大半,教育效果也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頂多是暴打的威懾力尚有一點作用。

    這位媽媽智慧之處就在於並沒有講到大道理,也沒有打罵,而是挨家挨戶帶著孩子登門道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造成的麻煩,也讓他親臨了自己的闖禍現場:一堆被墨水汙染得一塌糊塗的衣物和同樣糟糕的外牆面。

    當孩子親眼看到自己一時糊塗的行為竟然會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的時候,他內心會對自己說一萬遍:以後我再也不敢了。這種自我教育勝過媽媽的一萬遍嘮叨。

    當孩子站在烈日下看著清潔師傅一點點地擦拭被自己弄髒的外牆面的時候,他的內心也受到了深刻的震撼和教育,這比你的嘮叨要來得管用許多。

    4

    好了,那麼回到我們自己的孩子身上,這個媽媽的做法可以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首先,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用孩子犯錯本身造成的後果來讓孩子接受教育。比如他由於他的頑皮打碎了商店裡的東西,一定要讓他自己去道歉,並且用自己的零花錢做賠償。

    其次,如果這個錯誤孩子無法去彌補,比如案例中清理外牆面這個工作,那麼你一定要讓孩子看到這件事情是如何被彌補的,讓他親眼看到自己闖下的禍給別人帶來了多少麻煩和痛苦。

    比如他跟同學打架把人家弄傷了,當你帶著人家孩子去醫院的時候一定要自己的孩子也陪著一起去,讓他感受到犯了錯誤要付出的代價,讓他看到自己傷害了別人,別人要承受的痛苦,而不是隔著螢幕或者手機道個歉就了事了,如果簡單的道歉有用的話,這個世界上的熊孩子管教起來就太簡單了。

    ~~~~~分割線~~~~~~

    管教孩子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懲罰並不是打一頓那麼簡單,讓孩子參與整個事件修復和彌補的過程,會讓他認識得更深刻,也會讓他的自我教育更到位。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14 # 喵喵跳跳糖

    首先,孩子犯錯了,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認錯和改錯;其次,家是孩子的啟航處,家裡不需要懲罰,只需要愛和尊重

    以我個人的觀點有一下幾點僅供參考:第一個方法: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表示強烈的不滿。三四歲的孩子對於很多規矩不是很清楚,大人以為自己講過一遍,孩子就會記住,沒那麼簡單,你需要對一個規矩反覆講,他才可能回記住,譬如你告訴他上完廁所要關燈,他一定會忘了關,你多重複幾次就可以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孩子記住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但是他不太清楚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怎樣,這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表示強烈的不滿,比如孩子在超市裡亂跑,我們就可以跟他講:“在超市裡不可以亂跑,亂跑會撞到別人,影響別人購物。”

    第二個技巧:提供選擇。如果孩子不聽話,還是在超市裡亂跑,這時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選擇項:“你要麼好好走,要麼就坐在購物車裡面,你選哪一個?”這樣就可以避免他繼續亂跑。

    第三個方法:告訴孩子怎樣去彌補自己的失誤。當孩子做了錯事,一定要告訴孩子怎樣去彌補過失,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做了錯事要說對不起,有些孩子很乖巧,做了錯事後“對不起”三個字就溜出口來,但是臉上毫無愧疚之色,而且沒有進一步的補救措施。這樣是不對的,一者孩子並沒有從內心反省,二者他沒有對自己的過失採取補救措施。對不起意味著要馬上進行改正錯誤的舉動。但是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不會知道該怎麼辦,大人不要打罵孩子,要及時地告訴他該怎麼做。譬如孩子把花瓶摔碎了,家長第一要做的不是責備他,而是告訴他應該拿來掃帚打掃碎玻璃。再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如果孩子玩火導致了火災,家長當務之急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帶著孩子往外跑然後打119——這就是補救措施。

    我們透過這個方法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犯錯不恐怖,重要的是承認錯誤並採取補救措施。

    第四個方法:讓孩子體驗不當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我們不懲罰孩子,但是一定不能取消他承擔自己行為導致的後果。如孩子拿著槍朝人,還射出了塑膠子彈,傷害了小夥伴,我們除了要告訴他怎樣檢查別人的傷口之外,還要讓他承擔後果:一個月之內不許玩槍。這不是對他的懲罰,而是讓他承擔後果,玩槍傷害了人,不是一句對不起,賠一些醫療費能解決問題的。如果他傷害了小夥伴,說了一句對不起,家長賠錢,問題就解決了,他還是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然更談不上自己對錯誤的反思。必須沒收他的槍,一個月之後看情況是否再還給他。他的內心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反省過程。對於三四歲的小孩所犯的錯,家長採取以上四個方法,基本上就能夠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讓孩子體會到:哪怕他犯了錯,依然可以透過自己的補救行為,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依然是爸爸媽媽的寶寶。

  • 15 # 婺源小胡的生活

    怎麼做比較好,只能說怎麼做都不好,大聲了點把孩子還小,怕嚇壞了,打吧又下不去手。哎。只能多陪著她,讓他自己去慢慢體會,要麼不行就和她在把錯事做一次,讓媽媽來管下你看看。讓他知道做錯了事是要這樣的,不過還要教他怎麼做是對的。媽媽還有獎勵,這樣應該效果不錯,,

  • 16 # 久明教你管孩子

    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家長對事情的處理:

    比如說: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打碎了一個花瓶,父母發現馬上就對孩子指責,吼罵,那麼下次孩子還會打碎花瓶,但是他不會承認是他打碎的,他會說小貓小狗或者說不知道。

    如果孩子打碎了花瓶,媽媽問:怎麼了寶貝,受傷沒?快,媽媽抱你坐在這裡然後媽媽把這個碎玻璃收起來,別紮了寶貝的腳。

    然後收拾好以後跟孩子說:花瓶是玻璃做的,一不小心就會掉第三摔碎,媽媽不心疼花瓶但是很心疼寶貝,怕碎玻璃傷到寶貝。

    下次如果想玩或者看花瓶的話,告訴媽媽,媽媽幫你拿著。

    也可以藉機跟孩子說一些危險的的事情,告訴孩子怎麼做,避免危險的同時也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當然孩子可能不會馬上記住或者是學會,家長要耐心的跟孩子將,幾次下來孩子就學會了。

  • 17 # 望遠生活

    教育三四歲的孩子需要有童心,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孩子們是按照他們的思維來活動做事的,在他們眼裡沒有對與錯。這個結果的對與錯是由大人們認定的,孩子的行為不是做算術題,結果對與錯在那裡明擺著。大人們如果認定孩子的行為是錯的時候,你要把為什麼錯告訴孩子,讓孩子去理解,去思考,去認知。這樣就能引導孩子形成思維判斷,就會指導他自己以後的行為。列如,孩子罵人,這是不對的,與道德模範不符合,與孩子要形成的素養不符合,這樣的行為要明確批評,告訴他不能再犯同樣的錯。再犯必須接受處罰的。再如,孩子玩耍過程中打壞的東西,不管再貴,如果大人們沒有提前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東西不能碰,哪些可以碰。如果沒有提前告知,孩子就沒有錯。如果告知了,第一次,孩子還是打壞了這樣的東西,這是叫“失誤”,不能叫“犯錯”。失誤不能處罰,犯錯是必須處罰的,處罰也必須提前有約定,不能想起什麼就是什麼,不能隨意亂處罰。

  • 18 # 家長教育助手

    可以確定的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有些孩子還會明知故犯,比如撒謊、損壞物品,或者罵人、動手打人什麼的。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採取一些行動讓他們明白這樣的所做所為是錯誤的,而且以後也不應該再犯。

    那麼,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家長做到這一點呢?

    借鑑犯罪心理學中的“恢復性司法”概念,可以將“調解”或“調停”領域的這個新觀點應用到對孩子行為的干預上。具體是說:當孩子做了錯事或做了違禁的事情時,最好的干預方式不是懲罰他們,而是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

    這裡所說的“承擔責任”是指讓孩子同意說出自己所做的事情,理解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後果,向所傷害的人誠懇道歉,做一些彌補或補償損失的事情,並找出一些方法確保孩子不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這個方法使用的足夠好,孩子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同時,還能做一些有效的事情幫助其他孩子,以後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而且,這個做法跟一直以來流行的懲罰的方法不同,以前的想法是,一個人做了錯事,就必須為他的錯誤付出痛苦的代價。而新的方法則是基於一個完成不同的理念,它建議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誤或違反了規則時,你需要的是跟他好好談談所發生的一切,幫助他去思考,去反思,看看如何修復這種狀況。

    家長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應該“扮演”一個導師或教練的角色(而不是法官角色),要用好的問題來幫助孩子發現他自己的錯誤,並且思考怎樣做才能彌補自己犯的錯誤,並修復與他人的關係,恢復受損的名聲。

    孩子做了錯事被發現,第一個念頭一定是逃避或者不承認,因為擔心受懲罰。這個時候,不要問孩子“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你可以換個問法,比如“為什麼這樣做是錯的?” 這個問題會讓孩子去思考他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引發的負面後果,以及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等等。

    一旦孩子明白這些,你就可以繼續跟他談論彌補的事,看看能做些什麼來向對方表達歉意,之後再跟對方協調補償事宜,比如給對方鄭重其事寫一封道歉信,求得雙方諒解等。

    以上,我們講述了承擔責任的方法:

    第一步:跟孩子談論所發生的事情;

    第二步:讓孩子理解為什麼這樣做是錯誤的;

    第三步:孩子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第四步:提出補償建議,改善雙方敵對關係,消除不良影響;

    接下來,還有第五步:如何保證以後不再犯類似錯誤。最好的方法是給孩子提供機會去幫助其他孩子不要去做他曾經做過的事情。

    每個家長得知孩子做錯事時候,可能都會有沒法掩飾的失望,但是我們也不必過度反應,更不必打罵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用充滿尊重的方式跟孩子交談,引導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才是家長最應該做好的事情。

  • 19 # 不要暱稱直接跳過

      孩子做錯事要及時地進行批評和指正提到,批評孩子的時候三要:

      1、語氣要溫和而堅定,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聲音很大起高腔,你怎麼能這樣呢,恨不得把房頂給掀了。這樣只會給孩子造成心理的恐慌。

      2、最好是一對一教育,不擴大化不要爸爸媽媽齊上陣,這樣孩子會覺得他是被尊重的。

      3、就是要具體不要空泛。你又粗心你又毛躁,你又不認真。什麼是認真呢?剛才那個字有五筆,第一筆應該是一橫,你把它寫成了一豎,這個是不對的,剛才你進門的時候,弟弟叫你姐姐,你沒有回答這個不禮貌。把事情具體化指出,孩子就知道哪裡錯了。

  • 20 # 阿拉啦啦啦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的溺愛,但有的時候孩子實在太調皮,和他講道理也聽不進去,無奈只能動手,但以打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真合適嗎?小孩子如果犯錯,父母應該怎麼教育,打孩子是正確的麼?

    前段時間一個老鄉聊起他孩子小時候的事,說他兒子從小就不聽話,一到商場裡就要這要那兒,不給買就躺在地上耍賴,不起來,他憤憤不平地說:“光因為這件事,不知道打過他多少次”,我當時在想,既然是“不知道打過多少次”,說明孩子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孩子在這件事上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在屈服和反抗間始終沒有找到出路。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腳之下,只因為他們還未成年,不能奮起反抗。其實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並沒有起到管教作用,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家長的權威,因為權威是要建立在責任之上、理智之上。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會產生行為和性格上的偏差。

    愛說謊

    孩子因為害怕遭受體罰,自然求助“說謊”這一本能來試圖躲避被打。

    傷害孩子自尊

    親子關係原本的形態是強者保護弱者,但當父母用惡言、甚至拳頭來教訓孩子時,管教模式變成了強者擺佈弱者。面對父母的貶低、指責,孩子會感到很無助。在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甚至會選擇離家出走。

    孩子會產生報復父母的想法

    體罰和打罵孩子都顯示出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力和控制力的不信任,孩子的情感會受到傷害,對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感到徹底喪失信心。在憎恨和無助的雙重壓力下,孩子會漠視親情,對父母心生報復之念。

    前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建議家長做好以下幾點:

    管教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拿第一,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孩子,卻有不一樣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自己。做父母的要時刻告誡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但他們的人生卻不是我們的人生,我們主宰不了。

    保留一份童心

    多以孩子的眼光來打量孩子,來與孩子相處;少用父權母權的威嚴,而是用幽默、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讓孩子願意開啟胸懷與父母交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比如,晚上臨睡前和孩子玩枕頭大戰,講腦筋急轉彎等。

    結束語:打罵只是皮肉之痛,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錯還知道找父母幫忙,那才是父母的智慧。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是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