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阿u閒談歷史

    朱棣統治時期,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朱棣剛即位時,全國的政治局勢是嚴峻的。由於朱元璋在強化君主專制時濫用刑罰,大殺功臣,明初的君民關係、君臣關係本來就相當緊張。

    朱橡又是以武力奪取到皇位的,用封建正統觀念來衡量,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朱允紋的一部分臣屬拒絕同他合作,另一些人則持觀望態度。

    此外,許多藤王手握重兵,對他的皇位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消除不安定的因素,鞏固自己的統治,朱棣在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和改革。

    朱棣認為,“致治必資賢才”,不團結、依靠一大批賢明能幹的臣僚,就不可能達到天下大治。

    但是,要想讓臣僚樂於盡心效力,君主對他們就必須推減相待,否則,君主對臣僚心存疑忌,他們誰還會盡力呢?所以即位後,朱棣強調要推誠任賢。

    對跟隨他起兵奪位的“靖難”功臣,他一般都不過河拆橋,而是厚加賞賜,妥善安排,同享安樂。

    就是對朱允放的故吏,他也不一概排斥,而是盡力爭取,只要他們真心歸附,他都既往不咎,量才錄用。

    永樂十八年(1420年),周王被控企圖謀反,第二年朱棣召他入京,把揭發他的狀紙拿給他看,他趕緊跪下叩頭請罪,回到封地主動獻出了自己的護衛兵。

    這樣,經過幾年的削藩,勢力最大的幾個藩王的護衛軍隊幾乎全被解除,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削藩之後,如何加強北方的邊防便成為突出的問題。

    元朝出的統治被推翻後,元順帝逃往漠北,仍擁有雄厚兵力,不時南下騷擾。針對這一情況,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時,把幾個兒子封到長城沿線一帶,交給他們優厚的兵力和軍事指揮大權,用以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如今,盡釋灌王副兵權,北方的防禦力量也就削弱了。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朱樣決定往北遷都,以天子備邊,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

    永樂元年1403年,他下令改北平為北京。接著,派人疏沒會通河,並鑿通清江浦,疏通了已經淤塞的京杭大運河,使江南的糧食和絲帛等物資得以漕運北京,促進明王朝鞏圓和發展。

  • 2 # 盧海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番北京,當時蒙元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在先後削奪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待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導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個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併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

  • 3 # 楊秦學歷史

    朱棣政治水平一流。

    以藩王起兵造反奪權成功並且坐穩天下,這在大一統王朝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這一條,朱棣的政治水平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一流的。

    當然,靠著神一樣的對手朱允文的騷操作上位,多少有點佔便宜的嫌疑,但隨便換個中等水平的政治家處在他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個死無葬身之地的結局。

    更不用說朱棣打下南京後準備了十七年才遷都,五徵漠北,滅北元殘餘勢力,重新收回交趾郡,在朱棣任上五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這些事,沒有一樣是容易的,隨便一樣做成了,在古代都可以算是有為君主了,這幾樣事都做成了,想黑他都黑不了,妥妥的一代明君。

    這裡只以遷都這個事來驗證。

    任何朝代遷都不是小事,按儒家理論,祖宗宗廟在此,豈可輕動?開國太祖強勢皇帝朱元璋定的都城,建國南京幾十年了,圍繞南京都城的利益集團已經建立起來並且根深蒂固,加上朱棣本身就是造反登的基,根基不穩,更需要士紳階層和儒家知識分子的支援,所以遷都這事,對朱棣來說牽一髮而動全身,稍有不慎,輕則國家動盪重則皇位不穩家破人亡。

    舉個反面的例子:宋太祖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明知開封無險可守不宜建都,想遷都西安,最後在弟弟趙光義等利益集團的掣肘下未成功,導致終宋一朝,百萬禁兵守開封,冗兵冗員,最終拖死宋朝。趙匡胤不是沒看到建都開封的弊端,可他想遷都,確沒做到。

    朱棣能遷都成功,說明朱棣的政治水平、戰略眼光都是一流的。

  • 4 # zimuhuang

    朱棣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政治水平很一般。他一生做了很多大事,有點類似隋煬帝。只是比他幸運很多。

    朱棣反叛3年之後,叔父打敗了侄兒(後者可能在宮殿裡失火時喪生)。奪位之後,首先他進兵安南。最初明軍之行進極為順利,朱棣乃將今日越南北部劃置為中國的行省,只是後來越南人採取游擊戰術,中國遠征軍進退失所,加以交通通訊困難,補給不繼,迄朱棣於1424年逝世時,此問題仍未解決。

    在北方,朱棣親率大軍討蒙古5次,兩次渡過克魯倫(Kerulen)河(今日在蒙古共和國境)。在此之前,中國的君主未曾親率大軍如此勞師遠征,朱棣的部隊每次大概有25萬人左右。當最後一次遠征南返途中,他因病而死在今日內蒙的多倫諾爾附近。

    他主持重建北京的宮庭與城垣,在他督導之下經營了12年,使用的匠人達10萬,勞工達百萬,城垣高40英尺,周圍14英里,直到1962年因為疏暢市區的交通,這城牆才被拆除,今日只有前門和地安門,兩座像堡壘式的建築依然存在,上有碉樓數層,好像表彰著中國在歷史上的生命活力,自15世紀迄至今日,已在各種變亂之中經歷了不少的風霜。此外紫禁城裡的故宮則全部保全完整,宮殿內有房舍9000間,當初由朱棣下令建造,以後又續有新添,更因清朝的大規模翻新,現有的故宮成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大規模的現物陳列。有了這些,經營明朝的第三個皇帝又修正朱元璋的設計:他於公元1421年移都北京,將南京稱為“留都”;由蒙古人建立的南北大運河,朱棣也將之重造,既將河道掘深,又加築閘壩以增進其效率。

    在這一切紛至沓來之際,朱棣更命令宦官鄭和屢次下南洋。現存的資料證實,鄭和準備航海時有權向沿海地區直接徵用人力與物資。這艦隊之出動雖也有商人參加,可是其被抨擊,仍是由於其缺乏利潤。而且勞師動眾,更為人指摘。這些船舶所載出口商品為綢緞、銅錢、瓷器和樟腦,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寶、刀剪、油膏、藥料及奇禽異獸,此類物品可以增加宮庭生活之色彩,卻不適用於大眾化市場。即使胡椒與蘇木被政府使用當作文武官員薪俸的一部分,其價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維持如此巨大艦隊。鄭和所率領的軍隊雖在海陸戰役裡獲勝,可是一次戰役也可能損失較大。另外南京之龍江船廠曾造大小船隻數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間徵用,此更招民怨。

    在此關頭需要特別提出的則是,朱棣的征斂只能因循他父親的規劃,得自農村經濟。而農村經濟既缺乏省區間的聯絡,又無各行業間的經營,於是籌措的辦法,要不是直接科斂,就是引用足以產生反效果的手段,有如將朱元璋辛苦存積的貯藏抽用,加緊添發紙幣,再不然就是平面地向下層加壓力,勤派額外捐輸,增添不給酬的工役。朱棣為人機警而有城府,也帶著幾分魅力,他經常在身邊役使著一群文學之士,他們將他的年鑑和施政的號令一再修飾,也算寫得令人動聽,只是皇帝的苛政既已施用廣泛,已不能全部掩飾了。例如各地的方誌即提及國都北移,多種賦稅之附加,平空地派上了800英里的腳費;工部的報告提及,工匠原應服不給酬的工役,每人每年只30天,而修建北京時,卻有整年不返情事;一個知府因反對額外科徵,被置放在一輛檻車之上押解赴京,由皇帝親自審訊;戶部尚書(財政部∕長)夏元吉任官20年,只因為反對漠北用兵,被朱棣監禁3年,直到皇帝去世才重獲自由。

    國內全面叛變情形尚未展開,可是徵象已相當的明顯,長江三角洲為全帝國最富庶的地區,看來也最是當日危機四伏的地區。朱棣的額外徵收更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山東的唐賽爾不堪壓迫發動起義。中亞瘸子帖木兒正準備入侵,但卻在舉兵前夕逝世。這問題他生前沒有充分暴露出來,卻遺患他的子孫。為什麼這些事在時間上如此巧合?我們不能解答。可是在已經發生的情事內,我們倒可以提出若干解釋:即朱棣之作為已超過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國接受了極度的負擔,已近乎破裂點,他的繼承人必須全面地緊縮,才能避免朝代之淪亡。

    朱棣死後,全國從上到下都鬆了口氣,明朝又回到朱元璋設計的軌道。

  • 5 # 史爭朝夕

    朱棣政治水平怎麼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靖難後期,朱棣雖然屢戰屢勝,但畢竟以北京一隅敵整個天下,兵員越打越少,逐漸成了強弩之末,無奈之下,朱棣決定孤注一擲,直接進攻南京。在南京附近的戰役打的焦灼之時,朱高煦來了,朱棣為了鼓勵兒子朱高煦,讓他好好賣命。對朱高煦說: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後來,皇位還是沒傳給這位朱高煦。朱棣這句話水平是很高的,從字面上看就是太子身體不好,你要多努力,天下遲早是你的。而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朱棣給朱高煦開的一張空頭支票,沒有任何法律效應,朱棣還真是一個畫餅高手。

    朱元璋為了鞏固太子、太孫的皇位,把有功之臣,幾乎殺完了,但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導致軍事將領缺乏。而北元對於中原地區還是虎視眈眈,放眼天下,能與北元一戰的也就只有朱棣了,最終,朱棣遷都北京,彌補了缺乏軍事將領的問題。也培養一批軍事人才,如在北京保衛戰中大放異彩的名族英雄于謙。

    朱棣遷都北京是整個帝國最正確的選擇,不然北方百姓很有可能回到北元的鐵蹄之下,而明王朝很有可能走北宋的老路,與北元劃江而治。僅僅遷都,朱棣的水平就顯而易見了,更何況,修書、下西洋、修運河事事都是非雄才大略之主不可為,可能是朱棣的皇位是篡奪而來,他似乎一直在向朱元璋證明自己。

  • 6 # 歷史新檔案

    永樂大帝朱棣政治水平和軍事能力都是非常強的,至於靠篡位當上皇帝這個問題,我想說。歷史上很多的皇帝透過不法手段,透過武力或謀略篡權奪位的即位的帝王何止他一個。不能因為他的篡權奪位而抹殺他為後世創造的永樂盛世。為什麼後世對其評價如此之高,那是因為其在位執政時期於國於民都做了很多好事。明成祖朱棣一直都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但他為後世開創了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的繁榮盛世。所以朱棣也和朱元璋一樣,是一個非常值得後世肯定的人物。

    朱棣,近年來學者考證,他實為高麗人公妃所生,為爭奪皇位而自稱太祖嫡子,11歲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21歲就藩於北平。朱棣在即位初期,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一些改革,完善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形成了文官制度,這種制度曾一度讓西方國家仿效,甚至一直延續到當下。他曾運用科舉制度和編修書籍等拉攏舊朝遺留的知識分子,倡導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架構根基。他在位期間還進一步鞏固了君主專權專制,對前朝的逆命臣子殘酷屠殺,大肆株連九族。朱棣在永樂年初,移都北京,奠定了北京500餘年的政權地位。在北京設立六部,增設北京衛所,建立北方政治軍事樞紐。在女真地區籌建奴兒干都司,與此同時,和蒙古部落,瓦剌等少數民族等組成聯盟體。還有聞名世界的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也是他的一大壯舉。他極力促進工商業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鼓勵墾種慌閒田土,實行遷民政策,督民耕作促進生產。透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明朝時期的綜合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時朱棣下令重新修築了萬里長城,我們今天所見的長城實際就是明代長城。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擅自串改了的,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曾提到,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歷史上對這幾位皇帝的豐功偉績是給予高度的認可。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功績不遜於與這幾位的皇帝大有人在,可是偏偏被後世遺忘或貶低。

    站在我們現代人的觀點追憶歷史、瞭解歷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種歷史解讀情懷。

  • 7 # 我要解除鍵盤鎖

    朱老四作為唯一一個篡位成功的藩王,政治水平自然是非常優秀的!

    永樂在位22年,除了人所熟知的親征北伐和下西洋之外,還有很多影響後世的為政舉措。

    首先是進一步鞏固皇權,其中包括繼續建文同志未盡的志向——削藩,解除藩王們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消滅不服從自己的建文舊臣——清除異己,徹底摧毀建文的勢力;利用監察機構加大對官吏百姓的監視——設立恢復廠衛。經過這些操作,朱老四的皇位更加穩固了,沒人能夠動搖。

    其次是設立內閣制度,堵住重八同志廢除丞相制度後留下的制度漏洞,讓國家在皇帝不管事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由內閣的文官們來進行統籌管理。可以說內閣制度的創立,進一步強化了文官制度的形成,這一套制度幫助大明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基業,同時誕生了無數優秀的大明首輔,包括我們最熟悉的張居正。

    最具影響的是遷都北京,讓天子守國門成為明朝皇帝的祖訓。朱老四從小在軍中長大,又戍守邊關多年,深知大明最大的敵人是北邊的遊牧民族。南京遠離北部邊疆,一旦發生戰事,將難以策應支援,因此必須要加上北部邊關的防衛。定都北京有利於能夠扼守山海關等要地,儘量把戰線前推到關外,減小戰爭對中原腹地的破壞。

    永樂盛世也不是吹出來的,朱棣的政治水平也不是蓋的。

  • 8 # 好奇觀古今

    明史的評價我覺得還是比較準確的: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用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貽三十國。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殘德亦曷可掩哉

    朱棣有野心有能力,不過也是因為得位不正,一但牽扯到這類問題就大開殺戒。

  • 9 # 淅淅的小雨857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政治

    加強皇權

    瓜蔓抄是朱棣奪位後誅戮建文諸臣之手段,因殘酷誅戮,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故名。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初見“誅十族”於祝枝山《野記》,一般認為非正史),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

    設定內閣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永樂初,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建文帝的三個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將他們降為郡王並讓朱允熥、朱允熞就藩,但當年就將二人召到燕京,廢為庶人,禁錮於鳳陽,只留朱允給朱標奉祀。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周、岷、代、遼諸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改革吏治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五年,五月建北京宮殿。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北征蒙古

    朱棣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死。

    南征安南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後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望海堝大捷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劉江為遼東總兵官,負責遼東防務。劉江是邳州宿遷人(今江蘇省宿縣),本名劉榮,因替父參軍故冒父名劉江,後來立功授廣寧侯,才改用初名劉榮。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臺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堝發生戰爭,此戰總計殺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劉江令用50輛大車載運俘虜,勝利地結束瞭望海堝戰鬥。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

  • 10 # liu校

    朱棣統治時期,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朱棣剛即位時,全國的政治局勢是嚴峻的。由於朱元璋在強化君主專制時濫用刑罰,大殺功臣,明初的君民關係、君臣關係本來就相當緊張。

    朱橡又是以武力奪取到皇位的,用封建正統觀念來衡量,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朱允紋的一部分臣屬拒絕同他合作,另一些人則持觀望態度。

    此外,許多藤王手握重兵,對他的皇位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消除不安定的因素,鞏固自己的統治,朱棣在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和改革。

    朱棣認為,“致治必資賢才”,不團結、依靠一大批賢明能幹的臣僚,就不可能達到天下大治。

    但是,要想讓臣僚樂於盡心效力,君主對他們就必須推減相待,否則,君主對臣僚心存疑忌,他們誰還會盡力呢?所以即位後,朱棣強調要推誠任賢。

    對跟隨他起兵奪位的“靖難”功臣,他一般都不過河拆橋,而是厚加賞賜,妥善安排,同享安樂。

    就是對朱允放的故吏,他也不一概排斥,而是盡力爭取,只要他們真心歸附,他都既往不咎,量才錄用。

    永樂十八年(1420年),周王被控企圖謀反,第二年朱棣召他入京,把揭發他的狀紙拿給他看,他趕緊跪下叩頭請罪,回到封地主動獻出了自己的護衛兵。

    這樣,經過幾年的削藩,勢力最大的幾個藩王的護衛軍隊幾乎全被解除,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削藩之後,如何加強北方的邊防便成為突出的問題。

    元朝出的統治被推翻後,元順帝逃往漠北,仍擁有雄厚兵力,不時南下騷擾。針對這一情況,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時,把幾個兒子封到長城沿線一帶,交給他們優厚的兵力和軍事指揮大權,用以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如今,盡釋灌王副兵權,北方的防禦力量也就削弱了。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朱樣決定往北遷都,以天子備邊,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

    永樂元年1403年,他下令改北平為北京。接著,派人疏沒會通河,並鑿通清江浦,疏通了已經淤塞的京杭大運河,使江南的糧食和絲帛等物資得以漕運北京,促進明王朝鞏圓和發展。

  • 11 # 木木文史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出生於應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稱為“永樂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後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

    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明世宗朱厚熜改上廟號為成祖(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政治方面

    加強皇權

    (一)清除藩王

    永樂初時,朱棣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安撫諸位藩王,也表示自己和 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恢復周、齊、代、岷諸位親王的舊封。

    只有建文帝的弟弟吳王 朱允熥(tēng)、衡王 朱允熞(jiān)、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將他們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懷怨懟為由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不久朱允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

    等到他的皇位較為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權於南昌;徙谷王橞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

    (二)清除異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被處以剝皮,鐵鉉油炸所殺,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致使村裡為墟。

    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 方孝孺被車裂於街市,滅十族 ,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 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卓敬、 黃觀、 齊泰、 黃子澄、 王度、 盧原質等之死 。

    (三)監察機構

    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

    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 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改革吏治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

    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 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

    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潛規則。

    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1403年,下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建設北京宮殿。1407年,五月建北京宮殿。

    1411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

    1415年五月,平江伯 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

    1420年8月22日,下詔明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

    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

  • 12 # 龍城達人

    洪武三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1.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改革,官制機構,設定東廠和內閣。

    2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

    3經濟上,著手恢復在4年靖難之役中遭到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他獎勵開荒、移民屯舊、遷徙富豪、興修水利,繼續和發展朱元璋"安養生息"經濟政策。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

    4文化上,朱棣下令遍求天下典籍,將各類事物分門別類按韻收輯,編成一部大書,以便檢閱,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把這部書編成。朱棣審閱後十分高興,親自寫序,賜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朱棣組織人力對我國古籍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精心整理,是有功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的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在封建王朝的所有皇帝中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

    朱棣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乃至外交上一系列的措施,促進了繁榮的社會經濟同時也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擴大了對外的影響,提高了國際聲望。可以說朱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對歷史的發展前進起到了積極作用。

    毛澤東曾評價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

  • 13 # 文娛小六

    不割地,不賠償,不和親。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永樂大典,七下西洋,六徵蒙古。

    以上都是他說過的話,或者成就。

    是以,吾以為。

    古往今來,文治武功,除屢屢數人,無出其右也。

  • 14 # 秋天燦爛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經受戰爭的磨礪和錘鍊,被分封為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攻下南京,奪取皇位。他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但他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繼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年號,把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他進入南京後把建文帝的朝臣大為誅殺,朝臣的妻女被髮配到教坊司,很殘暴,為了彰顯自己繼承帝位的合法性,還說自己的親媽是馬皇后,並纂改歷史。理論上說他的上位實際名不正,言不順的。朱棣本人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他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也開始削藩政策,而且他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內閣和東廠,恢復錦衣衛,強化專制統治。但另一方面,他也算雄才大略,作為皇帝一方面完善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發展了經濟,開疆拓土,五次親征蒙古,遷都北京,修著《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外交往。他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於明朝來說,算是到了巔峰時刻,他統治時期,也叫作永樂盛世。總得來說朱棣是個比較複雜的人物,功大於過。

  • 15 # F11澤華

    違背朱元璋祖訓,使得宦官可以干政,導致宦官專權嚴重,明朝滅亡很大程度就源於此;

    親自佈置,編寫《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嚴格控制思想;

    科舉的試題只考四書五經,答案只以朱熹的為準知識分子,格式為八股文,知識分子成為科舉的附庸;

    派鄭和等人航海,浪費大量金錢,國庫空虛,後代的繼承人沒有好的生財之道,所以國庫一直不充足,對外戰爭方面,武器就不太先進;

    謀朝篡位,忌諱別人進諫,以後的知識分子也都噤若寒蟬,皇帝日益驕縱,給後世皇帝立了不好的榜樣,國家怎能不滅亡?

    羅織罪名,誅殺大臣,朝廷人人自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松花蛋是怎麼做的,有營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