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米芾入手開始學行書怎樣?
10
回覆列表
  • 1 # zhenqu

    當然可以。

    關鍵不在於選誰的帖,而是能否堅持,能否用心研究,並且反覆揣摩實踐。

    1,讀帖

    眼觀,心觀。眼睛要看到結構和線條,心要感受到韻律和情感。

    2,臨帖

    逐字研究,練習。第一步要臨得像,第二步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

  • 2 # 懶懶說的黑是什麼白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米芾的書法特點和出處,再探究初學行書就從米芾入手可不可行。

    米芾的書法造詣最高的就屬行書。

    趙構在《翰墨志》裡對米芾的評價如下:

    “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千古效其法者,不過得其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支循道人愛馬特愛其神駿,餘於芾字亦然。”

    “收六朝翰墨”,博眾家之長,筆畫看似不拘一格瀟灑自然,實則良苦用心,爐火純青,這是米芾行書最大的特點,他自嘲自己是“刷”字,箇中功夫已然令人很難以望其項背。其行書出處取法有有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二王等等。

    綜上所述,沒有對行書有一定的基礎和認知感受,學習米芾相對要困難很多,因為米芾行書的個性是靠功夫堆出來的,影子很多又別具一格,想要領悟其精髓對學習者是件很苛刻的事。

    都是個人意見,對書法也僅是愛好,對米芾相對了解也不多,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 3 # 易觀知著

    正楷先學好!再寫比較大的正楷字,大約三十公分以上!之後,再寫半個月張旭草書,之後再學王羲之或王獻之的行書半年,之後跳出所有框框,細心考究自己字型筆劃的性格!從每一筆開始!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自己這樣寫,別人那樣寫,區別在哪裡?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

  • 4 # 段華為

    個人覺得不可行,建議從王羲之的《聖教序》入手為好。

    寫字,或者說書法,不能只憑笨功夫,還是要多學習一些技巧,畢竟懂得技巧會省力很多。書寫技巧,首先要解決用力問題。王僧虔見古人書,“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李世民臨書“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可見筆力是從事書法的基礎。

    談到極具筆力的書法風格,我們很容易想到米芾。但其實,當代一些人寫行草直接從米芾入手,這是古人反對的,米芾行書多殺伐之力,借頓挫以求四面出鋒,學不得法易劍拔弩張,倔強生硬。

    而王羲之、顏真卿的字便無此弊,明清人寫字多從趙孟頫、董其昌入手,也多是為得其環轉之功。這如同拳術,打外家拳也要以太極拳為基礎,四面圓滿,精氣內斂,若一味橫練,極易傷身。書寫用力,於環轉蓄勢之中,時時出以頓挫殺伐之力,則筆意流暢而節奏分明,古代書家莫不熟諳於此。

    書寫的用力要既周全又強勁,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講究執筆,其要領無非“豎腕、虛掌”。“指主執筆,腕主揮運”,執筆掌心虛空如蛋形,則運筆靈活;腕豎,則揮運用腕而非用指,懂得用腕才能筆穩力強。用腕能盡一身之力,關鍵在一個“纏”字,即陳式太極拳強調的纏絲。

    董其昌言“唐人書皆迴腕,宛轉藏鋒”,黃賓虹講用筆“法用迴圈,起承轉合,始一筆”,說的都是用腕要左右擺動,讓手腕筋左絞右絞交替使用的技巧。這如同太極拳,每一招式均需內寓“內纏”、“外纏”之功。所以,康有為說:“筋紐則險勁自出。”

    唐以前用筆,手腕是儘量下壓的,筆毫側鋪,筆尖筆肚並用以求“敘畫平順”,而字勢下蹲,左右橫撐,似拳家馬步之架勢。蕭衍評王羲之的字似“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想龍虎在騰躍前,均作勢下伏。

    魏碑的茂密雄強,也正得力於此。這種運筆方式,實則淵源於隸書八分,隸書強調字勢左右充分開啟,就需斜側執筆,手腕下壓。

    隋唐人執筆已趨正,體勢也已從蹲伏之勢趨向挺立,這與隋唐時期書寫坐具改矮凳矮几為高凳高桌有關。柳公權“心正則筆正”一說為後世所津津樂道,說明其時古法用筆已湮沒無聞。

    清代碑學興起,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均強調溯源漢隸,古法用筆也得以重新闡明。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指出:“南北朝碑莫不有漢分意。”“二千年來善學右軍者,惟清臣、景度耳,以其知師右軍之所師故也。”“其實乃以漢分入草,故多殊形異態。”

    至於運筆,首先要明晰環轉之力與殺伐之力。有人說寫字是在畫圓,這話有道理,董其昌《容臺集》論書中便有“筆貴環圓”一說。寫字首先要得環轉之功,古人強調習字自楷隸始,而行草要從章草入手去學,其原因就在於這幾種書體均強呼叫筆的環轉洞達。

    書寫的發力點與支撐點是在腰,腰的靈活對書寫很重要。用腰是與用氣相結合的,氣能蓄使自如、全身通達,書寫才能揮運自如。黃賓虹講“畫先筆筆斷,而順以氣連貫之”。

    書寫的狀態,應是由身上的氣帶動手的揮運而以腕掣使之,氣綿延不斷,而腕縱橫頓挫,書寫方能勢強力沉,筆意洞達。所以,書家應學點吐納運氣,也可打打太極拳,或透過爬山、游泳等活動有意去調節氣息。運氣時身體要松,松則氣活。揮運前與揮運的間隙,身體均需松,即太極拳所說的“無極”狀態,這樣氣才能隨意蓄使。

    書寫節奏,如同交誼舞,主要有兩步式、三步式與四步式,其內在是呼吸緩急的不同表現方式。跑步時,我們會體會到深呼吸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有節律地加強的,書寫的節奏也如此,這也正是隸書所講求的“波發”用筆。

    書寫的節奏與呼吸節奏相協,書寫才能收放有致,魏晉書法姿態橫生,內在卻是用氣的自然結果,時時參悟,自能有得。

  • 5 # 書法筆法傳承

    學習行書從米芾入手,我的觀點是可行。準備學行書,想必是已經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如果一直寫楷書,反而不利於書法的進步。楷書要把點畫交代清楚,相對於行書或者草書,書寫速度要慢一點,寫久了可能會陷入點畫呆板的毛病,也容易產出疲勞厭倦的情緒,行書則可以調節筆速,帶動情緒的釋放,寫行書流暢飄逸的感覺使人心情舒暢起來。

    米芾是宋朝著名書法家,是“宋四家”之一,蘇軾對米芾書法有非常高的讚賞:“海嶽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無愧而已。”說米芾的字是“超邁入神之字”。米芾筆法嫻熟,精研體勢,其行書有飛動之態,學米芾書法是正確有眼光的。而且,米芾是集古字,書法結體千姿百態,學米芾行書可以充分認識和感受到不同結體帶來的審美變化。

    不要被米芾書法的絢麗外形嚇到,米芾書法的絕妙處正是這種字無常態隨意變化又不失法度的造型和氣韻。米芾是筆墨控制大師,已經到了“遊戲”筆墨的境界,有非常好的基礎做支撐,米芾學書法是很刻苦的,過年的時候都還在臨帖,所以才可以隨心所欲。試問,學習這樣的大師的書法誰言不可?

    如果喜歡米芾書法,入門就從大師開始,因為高起點,才有高的眼界,才有可能有高的收穫,所謂“取法乎上”。而且,米芾有大量的真跡留傳,小字大字都有,比之碑刻,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去領悟筆法,何樂而不為呢?

  • 6 # 試墨齋書畫

    我覺得學習書法就像吃甘蔗,從大頭往小頭吃和從小頭往大頭吃一樣,都是吃嘛。注意的一點是要吃甘蔗汁吐皮,不能吃甘蔗皮吐汁![捂臉][捂臉][捂臉]

  • 7 # 石不言齋

    可以。但相對來說,從米芾入手,起點更高更難。因為米芾是學二王的,同時匯聚眾家,所謂“集古字”,四十歲後,始形成自身風格。因此,米字筆法豐富,造形多要。所以,建議學米字,先從二王書入手,如聖教序、十七帖及二王手札等,有一定基礎,再學米寫,可事半功倍。

  • 8 # 祥安書法

    個人建議學習行書可以先從集王聖教序入手,因為它有典型的二王行書特點,且字數較多,便於初學行書選用,另外米芾行書個人風格獨特突出,用筆複雜豐富,初學米字可能有點費力,很難多方面考慮到位,所以我建議從具有普遍共性的集王聖教序入手

  • 9 # 思一堂主人

    米芾作為"宋四家"之一,其作品開創了自王羲之以來帖系書風的另一豐碑,其作品"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尚意取向在"宋四家"中具有典型意義。米芾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行書從米芾入手既可上承晉法,又可下涉明清諸家,米芾所說極有道理。另外米芾留下大量墨跡,對學書者全面理解米芾的行書風格形成特點,透過比較研究學習大有裨益。

  • 10 # 墨丐

    我覺得學習書法就像吃甘蔗,從大頭往小頭吃和從小頭往大頭吃一樣,都是吃嘛。注意的一點是要吃甘蔗汁吐皮,不能吃甘蔗皮吐汁!

  • 11 # 家住硯臺橋

    學習書法,千人千面,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是自己,書法觀是什麼,學米當然可以,無論學誰,書法的基礎要有,個人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心中最好看的十部中國產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