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荷村公
-
2 # ZAL72沾花惹草
我覺得淘汰人的不一定是年齡。雖說70後、80後,步入中老年,在現在資訊化、數字、科學化年代,確實是比不上90後,但70、80後有的是工作經驗、閱歷,再加上緊跟時代去不斷的學習,也不一定會淘汰。只能說現在科技的發展,裝置的先進,取代了人工的操作,相應的就會淘汰一些技術功底不行而又年齡偏大喲人而已。
-
3 # 鄉途行者
最近聽到一個說法,淘汰人的並不是年齡,而是你對工具的運用。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一驚,話直接說到心坎裡去了。我們總認為越是上年齡的人越容易被社會所淘汰,這是人們的通常理解,因為接受的思維和現代思維形成強烈的衝突,不斷的升級和不斷的更迭你的思維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中利於領先位置,我一直認為我們所追趕潮流是不可能的,因為世界變化的太快,沒有等你反應過來就會有新的東西產生,我們能做的是不要讓自己離這個世界越來越遠。
思維的升級必然是對先進工具的熟練使用和對新資訊的接納能力,不斷的顛覆和革新,讓自己適應社會的發展潮流,因為趨勢不可逆。大的時代下你可以背離這個社會,但你將會被更快的淘汰。另一個就是你去擁抱它,將它變成為你的一部分,資訊的接收、加工、重構為我所用,能夠帶來更大的價值和升值空間。
傳統意義上的人都認為年齡越大學習能力就會越弱,這是生理所決定的,身體的各個機能的衰退帶來頭腦的反應變慢,這是正常反應,但更多的則是心智模式、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你接收新資訊的欠缺;我看到有許多老人在年齡很大的時候也能保證頭腦的快速反應能力,這不僅是頭腦的鍛鍊,也包括生活的規律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帶來的結果。褚時健當80多歲了還在為自己的品牌褚橙而奔波忙碌,學習新的工具來滿足自己的品牌的需要,用網際網路的方式來賣橙子,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包括我在內)對網際網路的認知程度還在一些初級功能應用上,它是工具,是為我們服務的工具,你能為社會解決什麼樣的痛點問題,透過網際網路化的將它呈現出來。
我們都在這個時代談論著網際網路+,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網際網路+不是一個概念,它是一個工具,能為我們所用的工具,我們所能做的是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用學習者的心態面對如今這個多變的世界,很多大佬都在學習新的知識體系,而深處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能夠不去學習嗎?
-
4 # 聶安平
關於淘汰人是工具還是年齡的問題,這個不能一概而論。首先看你從事什麼職業。如果你從事的是醫生職業,可以說你是越老越值錢。如果你是從事體力工作,雖然年紀大了一點,但你使用的勞動工具先進,省力,省事效率又高自然也不會被淘汰。反知結果就不同了。
-
5 # 鐵骨柔情0127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其實淘汰我們的、是跟不上飛速發展的科技,很多行業需要經驗、在這幾十年的生活工作中,留給你了什麼、不可代替的東西,你有嗎?
兩年前我進入體育培訓行業,在這種滿是靚仔掌控的行業,我這種小老頭憑什麼立足?對孩子性格的瞭解、對孩子性格培養的引導,都成為了我的強項,家長滿意、學校大力支援,你說還有什麼幹不成的事情嗎?
所以、除了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我們跟不上,年紀都不能成為我們被淘汰的藉口!
-
6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我們必須接受改變,接受新事物,擁抱新工具。
如果我們在競爭中贏了,可能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比別人更優秀,更勤奮,更聰明,可能是因為我們比別人更樂於接受新工具。
現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是怎樣淘汰上一代人的?不是我們比他們更勤奮、更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更樂於接受新的工具。從 1911 年管理科學誕生開始,德魯克在研究整個管理學近百年的歷史當中,對之前知識所起的作用,做過三個革命階段的劃分。
第一階段,當知識運用於生產工具的時候,稱之為工業革命。管理的經驗變成知識化,出現了管理教育、管理書籍,這時候一個人的經驗、方法,可以透過印刷、課程,廣泛被傳播出去,讓大量的人可以因為知識傳播而運用在生產過程中,從而獲得高的效率。
第二階段,當知識運用於工作之中的時候,稱之為生產力革命。比如五力模型、價值觀、波士頓矩陣等。它會應用在整個工業當中產生更高的效益。
第三階段,把知識用於知識自身,稱之為管理革命。第三個革命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就是知識應用於生產之後,人類一個世紀創造的財富,是前 18 個世紀的總和。所有運用知識在生產流程和工藝的國家 GDP 的總量都漲了50倍以上,勞動效率大大提高。
今天,人類全面進入了第四個階段——知識革命時代,知識迅速成為首要的生產要素。在前三個階段,管理革命只是淘汰工具、流程、方法。但是這個階段開始淘汰人,淘汰一些沒有創造力的人,因為那些不需要創造的流程工具和方法都可以智慧化。唯一不能被智慧化的就是創造力。如果你沒有創造力,這一輪就要被淘汰。
我並不怕機器像人一樣的思考,我最怕人像機器一樣思考。機器一定會像人一樣思考,我們稱之為智慧機器,但如果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那智慧機器一定會替代人。這就是第四階段,知識革命時代會淘汰人。
01
我的第一臺電腦是1995年添置的,當時花了將近半年的薪水,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
我所服務的機構福利極好,從房子、煤氣灶到過年的大米和東海帶魚,樣樣都有的分,寫稿用的圓珠筆、筆記本和墨水更是隨要隨取,你這個臭小子居然會花錢去買一臺“寫作工具”,一位老先生很認真地對我說,“你是在為國家寫稿子呀,為什麼用自己的錢買電腦?”
他們沒有料到的事情是,有了電腦之後,我寫字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本笨拙的剪報被錄入到了電子文件中,取用無比快捷,更要緊的是,我成為了中國第一批撥號上網的寫作者,網際網路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現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是怎樣淘汰上一代人的?
不是我們比他們更勤奮、更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更樂於接受新的工具。
▲ 1985年,第一批用電腦工作的產業工人
02
如同汽車淘汰馬車,網際網路淘汰紙媒,不是因為馬匹不夠健美強壯,紙媒不夠精緻深刻,而是因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
在美國,醫生被認為是職業門檻最高的,要成為一個高超的醫生,你起碼得學習三千本醫療著作、上萬篇論文和臨床報告,需要你投入十年的時間,這便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
去年,IBM研發出一套基礎於認知技術的學習工具“沃森”,學習這些知識,僅需要花 17 秒。一家叫貝勒的醫學院使用IBM沃森,從 2,300 萬份候選文獻中選出7萬篇科學文章,在僅僅幾個星期內,就準確地找到了可修改 p53(與許多癌症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質)的七種蛋白質。在使用沃森解決方案之前,這種發現結果通常需要整個生命科學行業花七年時間來完成。
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價值被重構,包括時間的意義和對能力的定義。
▲ IBM的“超級電腦”沃森
03
最近這幾年,我的很多同輩朋友,都開始患上了“淘汰恐懼症”。在一次EMBA的課堂上,一位從事珠寶連鎖業的70後學生哀嘆生意不好做,消費者越來越不可捉摸。
我問他,你有客戶管理工具嗎?沒有。
你知道國外新的珠寶服務DIY模式嗎?不知道。
你有鼓勵公司裡的年輕人內部創業嗎?他們懂個毛。
你用過網銀和在網上購過物嗎?我為什麼要搞這些,那都是秘書的事。
我說,你把學費退了吧,快點回家洗洗睡覺。
不久前去南極,隨團有三十來位企業界朋友同行,一位Jerry Zhao是從紐約趕來的,已經六十多歲,穿得青山綠水。
老趙做了二十多年的襪子生意,去年,他在淘寶上賣襪子,一口氣做到了細分行業的第二名,六千多萬元的銷量,可是卻虧了幾百萬。然而他見到我,卻好像沒有洩氣的意思,今年他放緩了在淘寶上的投入,轉而與唯品會合作,還收購推出了一個新的網際網路襪子品牌。在南極的郵輪上,他纏著我讓我介紹“必要”和“名創優品”給他認識,“在你的公號上看到他們的模式,挺有趣的,也許能合作一下哩。”
70後的珠寶學生老了,50後的襪子老趙還年輕。
▲ 50後的老趙在南極“撒野”
04
有一次去一箇中學講課,一位教師站起來與我辯論。
他說,不能用80後、90後來斷代,根據他十多年的教學經驗,95後才是“新新一代”,他們與90後的區別遠遠大於90後與85後的區別。
在60後一代,大家覺得老三屆與之後的“統考一代”是兩類人,在70後,大家覺得1976年是個分水嶺,在80後,大家覺得第一批七位數的QQ使用者才是網際網路原住民的標誌。
這樣的斷代永遠不會有定論。
一代人對一代人的淘汰,從來不因為年齡。有沒有使用同樣的工具,比年齡的差異更具有斷代的意義。
▲ 工具的使用比年齡更具斷代意義
05
工具的改變,只與兩個要素有關,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擊穿原有的成本邏輯,效率則改變利益的分配模式。
庫茲威爾的《奇點臨近》一書提出過“加速回報定律”,據他的計算,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幅度,在21世紀只要20年就能達成,也就是說2000年的發展速度是20世紀平均發展速度的5倍。在2000年,只要花14年就能達成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而之後2014年開始只要花7年,就能達到又一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以此計算,人類在21世紀的科技進步將是20世紀的一千倍。
這一千倍的進步速度,顯然是非線性的,其核心的動力,必來自於工具的快速迭代。在這個意義上,21世紀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於人的年齡的衰老。
每一次工具革命發生的時候,原有生態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無法適應,他們的思維和運作體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統中形成慣性,那太讓人舒服了,改變則意味著砸爛一切,在猶豫和恐懼中,新的競爭者已經刀逼頸部。
所以,轉型升級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氣者,不能背叛自己過去的成功。
-
7 # 墻頭草
淘汰人的不是機器也不是年紀。而是自己的心態。心態年輕做啥事都有勁。在日本搭TAXI超70歲的司機大把。有心不怕遲。自己不淘汰自己就無人能淘汰你。
-
8 # 夏風如夢
都有,自己淘汰自己是能力,而社會淘汰自己很多時候是現實的年紀問題。說個現實的,年輕人接受和學習新東西更快,而且沒有家庭的負擔,會全身心投入工作,相對而言同崗位薪資也比資深的少,自然是很多企業喜歡的。但是很多崗位是越老越吃香的,需要經驗的,比如醫生。
-
9 # 使用者王廣傑
我認為淘汰人的不是工具,也不是年令,而是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只要好好工作,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就不會被淘汰,當然年令如果是很大了的話,那就是辭退,也不應該叫做淘汰。
-
10 # 天涯的盡頭
社會在進步,人也要及時去學習。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24小時。又要工作,照顧自己,吃飯,睡覺,有的人還有家庭。就抽不出時間去學習了。
21世紀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年代,你可以去看看人才,大學生滿地都是了。所以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都會慢慢被社會邊緣。
打個比方,你看我們用的手機,兩年前華為mate10現在就有點不流行了,現在都是p40開啟5g手機時代。
所以要堅持學習,年齡人都會長大到變老,隨它去吧。最重要一點我們都是普通人,開心很重要。
-
11 # 康小寶與康小貝
有時候真是這樣的感覺,但說實話,先是年齡大了,自己很多東西都被迫改變了,我們不再年輕,沒有充沛的精力可消費。於是沒了相應的時間去學習新東西,感覺都落後了。
-
12 # 使用者素墨怡心
在現實中,在生產力的程序中,年齡淘汰是必然的,退休制度就是為年齡安排的。人到年老力衰時沒法適應任何工作,需要更替和接力。
-
13 # 嗥月小築
這個得看具體工種。
對於低技術含量,重複簡單的工作,比如工廠工人,淘汰人的肯定是機器。
對於依賴體力工作量的工作,比如建築工人,淘汰人的肯定是年齡。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不會被機器和年齡淘汰?那就是需要運用大腦的工作。比如醫生,教師,學者等等,越老越香。
生命不止,自強不息。
如果你是名80後或70後,會不會偶爾覺得自己有點跟不上這個時代,甚至馬上就要被淘汰了?很多人都會回答,會,因為畢竟年紀大了嘛,跟人家90後沒法比。即便是你覺得自己要被社會淘汰了,也不是因為你老,而是因為你使用的工具落後了,大家對此怎麼看?
回覆列表
是將來幾十g的髙科技,全面替代了人類的勞動(包括腦力勞動)。
退化,是人類生物紀新陳代謝的開始,
淘汰,是人類生物紀新陳代謝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