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隨便扯扯兩句
三國前期,孫堅,孫策,孫權三人在江東經營多年,上下團結,具有河川之利,地勢上也不利於大規模騎兵的展開。劉備取蜀之後,他重用的是法正,魏延等人,但劉備是入川取蜀的,所以他和蜀當地人是有很大的矛盾。在當時來說,蜀的真實實力是最弱的。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就是想借伐吳勝利轉移他內部勢力派別矛盾,給關羽報仇只是一個出兵的藉口,因為他發動伐吳之戰已經距離關羽被殺有一段時間了,雖然裡面也有為關羽報仇的因素,但是他輸了。如果劉備能多發展一段時間,再整合他的力量,憑藉諸葛亮一流的治國之才,在東吳不聯合魏國的情況下,劉備就算贏不了,但也不會輸這麼慘。其實在三國前期,會有輸輸贏贏,但是誰也滅不了誰。三國被滅掉的,都是內部先出現問題,離心離德的,不再上下一心,然後被魏晉抓住機會逐一滅掉!
-
3 # 石說大史話
劉備就算打贏了夷陵之戰,亦不可能滅掉吳國!
從戰場上來看,夷陵位於荊州境內,而且位置偏西,也就是說劉備廢了“半天勁”戰火併沒有燒到月東吳統治核心。就算劉備拿下了夷陵,吳國依然不會面臨生死危機,蜀漢反倒可能因為戰線拉的太長出現一系列問題。
從雙方投入來看,雙方總兵力大概十萬左右,劉備投入的兵力相對還要少點。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東吳沒有能力滅亡蜀漢,並經過諸葛亮的經營恢復元氣…換個角度來講就算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想要消滅東吳也是不可能的。
除了雙方本身的實力,北邊的曹丕也不會坐視不理。在東吳夷陵之戰勝利後沒多久就遭到曹魏攻擊,如果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恐怕曹丕的槍口就會對準劉備。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雙方只會見好就收!
-
4 # 水泊之聲
我認為不能。
夷陵之戰蜀軍獲勝,孫吳必防線收縮,讓出侵吞的荊州地盤,依照孫權的尿性,大機率會做出以下動作:
1、再次遣使求和(雖然第一次派諸葛瑾沒啥效果),但這次不同,你劉皇叔不是要報仇雪恨嘛,你兩個老弟的仇人也殺了,我們拿的荊南地區也還給你了,江陵也給你了,這長江水道你也控制了,我認慫、割地,妹夫,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你還想要怎麼樣?
2、孫權模仿吳國太口吻寫信給孫小妹,大意就是勸勸皇叔,你哥哥倒黴了,你一個亡國的公主還能過啥好日子?
3、再次聯絡曹丕,拍他馬屁,姿態做的極低,本來就看不起孫權的曹丕當然也不是沒長腦子,一通馬屁過後當然是好言安撫吳國使臣,並且馬上做出指示:南陽、濡須、合肥給我出兵!
好傢伙,曹丕依然打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思,誰不行了就聯合對面分食,像極了禿鷲作風。
孫權有這些動作,劉備這裡也面臨抉擇。
1、諸葛亮作為親吳派,極有可能直接趕過來勸諫:主公啊,差不多行了,你忘了光復漢室的目標了嘛?和吳國拼光了,咱可就啥也沒有了!再說了,蜀地未穩,滅國戰可不是開玩笑的,咱們目地達成,但後續準備沒做好,真的要開擼嗎?再說了上次孫吳的戰力您也看到了,暗搓搓的,是真的陰啊!
2、派使者去曹丕那裡:大侄子,你爸爸和我互為知己,你這個不要插手,給我個面子!
3、雖然有上述動作,但冷靜下來的劉備自己也會衡量,是啊,咱口號可是匡扶漢室,雖然孫權那小子不地道,但對皇室還是尊敬的。
而且劉備也清楚自己這一仗是很難打下去了,而且這次出門沒帶多少川系將領,人家後面肯不肯支援也要另外再說,三國時代沒功勞就捅刀子這活幹的是賊溜(參考袁術放孫堅鴿子)。
講完孫劉兩方,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問題是北方還有大魏在,這實力可是大哥大乃至爸爸級別的。
你倆小弟當時幹我,現在掐起來,你說大哥該怎麼辦?
1、看戲,最後分贓;
2、幫一個打一個,大機率幫孫權,畢竟已經先表達誠意了。
3、勸和,大家都重置遊戲,過幾年想清楚了再幹。
從機率學角度看,此時滅國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就算幹也是替別人打工。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三方都是雄主,一時難以分出勝負,還是要交給下一代的!
畢竟,堡壘最容易攻破的還是內部,誰繼任者不行就等著被錘吧!
-
5 # 甄史楹
很直接的回答,不能!
請參照晉滅吳、桓溫滅蜀、隋滅陳。
晉滅吳
晉武帝
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朝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百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桓溫滅蜀
權臣桓溫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上疏朝廷,請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覆,便與徵虜將軍周撫、輔國將軍司馬無忌率軍西進。他命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朝廷得知後,憂慮不已,認為他兵力過少,又深入險要偏遠的蜀地,擔心他最終會兵敗而回。唯有劉惔認為桓溫必能滅蜀。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溫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勢命將領李福、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以抵禦晉軍。漢軍諸將欲在江南設伏,昝堅卻從江北鴛鴦琦渡江,向犍為(今四川彭山東)開進,結果與晉軍異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溫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留下參軍周楚、孫盛看守輜重,自己親率步兵直趨成都。李福回軍襲擊彭模,被孫盛等人擊退。而桓溫則三戰三勝,擊敗李權等部漢軍,進逼至成都城下。
昝堅趕到犍為,未遇晉軍,便從沙頭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還軍,卻得知晉軍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因此不戰自潰。李勢只得集結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橋與晉軍決戰。當時戰況慘烈,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死,漢軍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諸將皆懼,意欲退兵,而鼓吏卻在這時誤擊前進鼓。袁喬乘勢督促軍士奮戰,終於反敗為勝,大敗漢軍。桓溫趁勝攻入成都,並焚燬小城。 李勢乘夜逃走,遠遁九十里,最終決定投降。桓溫接受投降,將李勢送往建康。成漢政權至此滅亡。
隋滅陳
隋文帝
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梁後,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統一戰爭中,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攻滅江南陳朝的大規模渡江作戰。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總結:
相比滅蜀,滅吳從來都是難的多。蜀這個地方政權從來就沒滅過誰,反而老是被人滅,秦滅蜀、東漢滅蜀、魏滅蜀、東晉滅蜀、北周取蜀、後唐滅蜀、宋滅蜀、明滅蜀、清取蜀。這恐怕與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有很大關係,劉備政權可能算是歷史上最強蜀漢政權,但也很難免俗。
-
6 # 小哲醬醬
絕對滅不了東吳
三國地圖
首先普及一下夷陵之戰。
影響意義夷陵之戰在歷史上是比較有名的戰例,在三國曆史上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大戰役。此戰兩國國力都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此戰更是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
起因劉備當時發動夷陵之戰主要原因並非是因為關羽死了腦子發熱而引起的,他腦子比我們還清醒哩,苟了大半輩子怎麼可能是魯莽之人。
除了關羽死了這點外,還有就是劉備必須出兵不然服不了百姓,怎麼說呢當時大漢百姓對劉備的認知就是“仁義”,所以自家兄弟都死了都不去報仇名聲就徹底毀了;另外一個就是荊州重要的戰略地位,“物資供應”豐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過“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意思是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有可靠的“兵源”當時荊州百姓眾多是蜀國主要的徵兵來源。
桃園三結義
結果大家都知道三國是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基本穩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期間的“黃巾起義”、“董卓亂漢”以及後來的“諸侯混戰”等等各種戰爭早已把百姓嚯嚯的差不多了,到了後期都是一些小規模的戰爭,所以據相關資料記載夷陵之戰只是一個差不多十萬人的戰爭,陸遜方面軍沒有二十萬人,劉備方面也並沒有那誇張的七十萬人。
劉備前期打的還不錯,一路高歌猛進,不過這好像是陸遜看劉備軍士氣高昂,因此故意的暫避鋒芒並且試敵以弱,耐心等待機會。
劉備方面軍越來越深入敵方,戰線拉大,物資補給困難,而此時吳軍開始頑強抵抗寸土不讓,戰局陷入了膠著,時值六月皎陽似火,蜀軍酷暑難耐,於是營地搬入了山林中。
這下可好,陸遜直拍大腿興奮的說,於是用火攻,一把火燒了劉備幾萬大軍,劉備這邊全線潰敗並退守白帝城直至趙雲來救才徹底解除危機。
火燒連營
伐吳不成功原因
魏國威脅“三國鼎立”,字面意思三個國家相互對峙、相互制約,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會讓哪個國家輕易脫離掌控。
曹魏在赤壁之戰後損失慘重,“鬼才郭嘉”也於這場戰爭病逝,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但是呢曹操作為一個政治能力極高的梟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重新發展民生、整頓軍隊,等待時機再做商議。
而劉備這邊贏得了赤壁之戰且經歷了幾年的大力發展,實力遠超孫吳。關羽被殺展開夷陵之戰,如果此戰贏了並乘勝追擊一舉滅吳,那觀望的曹操是第一個不答應,一定會整頓軍隊威脅劉備,讓劉備退兵。
曹操
小知識: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除了朱元璋幾乎所有的統一戰爭都是從北到南,這是為什麼?
①北方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發展的比較好,南方丘陵遍佈,許多還是未開發的原始地帶,所以發展不行。
②在古代騎兵是最恐怖的兵種,機動性和衝擊力超強,而北方又恰好適宜飼養戰馬。
孫吳實力可觀孫吳底蘊深厚,江東是孫家的大本營,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的發展早已固若金湯。
孫策父親孫堅死後,孫策討回父親舊部,得周瑜、張昭等人的幫助,擊敗嚴白虎、劉繇等人,佔領了會稽、吳郡、丹楊的大部分地區,建安四年擊敗黃祖,實力迅速壯大。
孫權上位後廣納賢才,收諸葛瑾、魯肅、陸遜等,又伐黃祖得甘寧,平定山越,穩定了江東局勢。後經赤壁之戰,實力發展也較為強大,雖然比不上劉備但是有底牌。
由於地理位置原因,孫權有張最強的王牌:“東吳水軍”。
東吳水軍的實力在當時可謂是絕無僅有的。當時東吳大部分士兵都是水軍,大部分作戰也是水上作戰,整個東吳水軍對於水上作戰輕車熟路,再加上週瑜以及後來的陸遜甘寧等優秀水軍將領,水上作戰簡直無人能敵。
所以說如果劉備即使贏得了夷陵之戰,劉備也沒有能力滅掉孫吳,兩者水軍實力雲泥之別,相差太大了。
赤壁之戰
自身不足,陣容不夠劉備自身並不具備滅國這種超大型的戰爭所需要的統帥能力,這觀他前半生顛沛流離、屢戰屢敗就可以看出來。
還有就是沒有什麼多餘且厲害的文臣猛將可用,諸葛亮在後方穩定大局教導劉嬋,完全抽不出手來;趙雲因為反對劉備發起夷陵之戰被劉備安排在後方,這事在《雲別傳》中有記載: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魏延馬超在鎮守漢中防備曹操,保證後方安全。
所以劉備即使贏得了夷陵之戰,他也沒有能力繼續對東吳發起滅國之戰
趙雲
-
7 # 盜帥夜留香YE
首先擺明觀點。
無論是夷陵之戰蜀軍絕地反擊,還是根本就沒有發生夷陵之戰,蜀國都不可能滅掉吳國。
主要原因有三。
魏國彈壓就算蜀國對於吳國,真的有壓倒性的優勢,真以為曹丕是個擺設嗎?
吳蜀之間的戰爭,之所以曹丕沒有插手,就是起了坐山觀虎鬥,最後坐收漁利的心思。
公元221年,曹丕繼位的第二年,孫權就害怕蜀國的報復,主動上表請降於魏國,被曹丕拜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不久劉備發動對吳戰爭,曹丕還寫了一封《報吳王孫權書》來激勵吳軍將士奮勇殺敵。
雖然從頭到尾曹丕都沒有派出過一兵一卒,但卻表明了魏國官方的態度。
吳蜀之間的戰爭,曹丕絕不會允許蜀國做大的。
一旦蜀軍真的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那魏國軍隊是絕不會坐視不理的。
到時候雍涼大軍齊發漢中,劉備想不退兵都不行。
江東主力未動要知道,吳蜀之間這一戰,主要都發生在荊州境內,甚至於就發生在南郡境內。
吳國揚州的主力兵馬,守衛吳國最根本的地盤,基本上都還沒有發動。
若是蜀軍真的打破荊州,強攻吳國揚州本土,甚至進攻吳國都城建鄴的話,那勢必會遭受吳軍自殺式的反擊。
那倒是,吳國佔盡地理人和,蜀軍的戰線又拉得過長,失敗就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劉備沒有滅吳之心要說劉備發動伐吳之戰,真的是想滅亡吳國嗎?
其實也不見得。
之所以劉備不顧所有人的勸阻,非要出兵伐吳,目的不是所謂的報仇雪恨,就是要重新拿回荊州這塊戰略要地。
如果夷陵之戰吳軍敗了,或者壓根就沒有組織起與夷陵之戰同等級的防禦戰線,那吳國在荊州的防禦能力幾乎就已經消失了。
在這種情況下,蜀軍佔領南郡就是板上釘釘,再無疑問。
可攻下南郡之後,劉備是會繼續進攻江夏,繼而進攻建業,還是會去收復荊州各郡?
很明顯或者更容易,也附和蜀國的利益。
所以綜上所述。
在公元221年這個時間點上,蜀國想滅掉吳國,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
8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基本不可能。
要知道夷陵之戰的地點甚至沒有深入荊州腹地,即使沒有夷陵之戰,劉備下面還得接著打江陵城。
即使劉備成功打下了江陵,將孫權的軍隊趕出荊州,孫權最精銳的水師可是儲存完好的。而劉備此時的水師只有黃權一部,原來的荊州水師已經隨著關羽的隕落而化為烏有。黃權帶的水軍根本不是東吳水軍的對手,這點在夷陵之戰中已經得到了證明,否則黃權也不用被逼的投降曹魏了。
可以說劉備想收復荊州還有成功得希望,但想覆滅東吳,在缺少強大水軍的情況下,則是根本不可能的。
-
9 # 長河漁燈明
不能。
原因很簡單,劉備吃不下吳國,魏國也不可能坐視劉備吃下吳國。
其實在歷史上,你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劉備在頂尖人才方面並不缺,武有關張,文有諸葛、劉巴、黃權這些人在三國都屬於頂尖人才,而且大多是劉備依靠著人格魅力聚集起來的。而劉備最缺乏的其實是中層的管理人手,劉備雖然有著皇族的身份,不過都已經是十幾代的事情了,士族大家基本上都不看好劉備,自然劉備就缺乏可用的中層人才,所以即便劉備打敗了東吳,也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手接收東吳的地盤,不僅真政治人員不足,統領一洲的軍事人才也不夠。
-
10 # 影視迷陳
是不會滅亡,為什麼呢?
第一:東吳擅長水戰,即使曹操百萬大軍也沒有佔到便宜,何況是蜀國的軍隊!
第二:蜀國戰線拉的太長,連續作戰,導致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了,就算打敗陸遜,迫使陸遜撤退,也被陸遜的按的寨子搞的人仰馬翻,這也導致劉備後續作戰不了
第三:孫權已經向曹丕稱臣,曹丕當然不會坐視東吳滅亡,如果東吳都被蜀國滅了,那麼魏國也就危險了,所以這也是劉備伐吳的不能成功的因素!
第四:就是劉備稱帝后,感覺像換了一個似的,完全沒有以前謙虛的態度,說白了就是膨脹了,自己幾斤幾倆都不知道,名義上去報仇,實際是去攻打東吳,沒有仁慈之心了,所以這也是不會成功的原因了!
回覆列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劉備的前半生,用一個慘字來形容絕不為過,除了漢室後裔的身份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優勢可言,年近半百仍舊顛沛流離,連個穩定的地盤都沒能打下來,縱然有滿腔的抱負,只能對著天空長吁短嘆。再看對手曹操和孫權,哪一個的境遇都比他好幾十倍,或許劉備也曾多次羨慕嫉妒恨。
曹操的爺爺曹騰,是東漢末年顯赫無比的宦官,先後侍奉四位皇帝,而且以太監的身份被封侯。老爸曹嵩也不得了,曾官至太尉,此乃三公之首的官職,俸祿肯定很高,在朝中的人脈也不簡單。孫權雖然沒有多大的能力,但靠著老爸孫堅和哥哥孫策打下的基業,佔據富庶的江東,談不上開疆拓土,自保還是綽綽有餘。
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好在劉備的意志力比較堅定,始終堅信自己能闖出一片天地。正是憑藉著過人的毅力,一直咬牙堅持著,從未想過要放棄,哪怕只剩下一口氣,仍然喊著匡扶漢室,逐漸籠絡了一批誓死追隨他的文臣武將。
自從得到諸葛亮之後,劉備才算看到了希望,孔明猶如黑夜裡的一盞燈,為玄德照亮前進的方向,屢戰屢敗的狀況得到了扭轉。劉備嘆息道:“現在我得到了孔明,就像快要渴死的魚兒被放回水中。”此話一點都不誇張,更不是謬讚,孔明日後的所作所為,驗證了劉備的眼光,更奠定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地位。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孔明以極為犀利的手法,先是搞定了荊州,讓劉備有了立足之地,緊接著又把漢中、川蜀收入囊中,從而距離一統天下的目標更進一步。但是,孔明清楚的認識到,曹操仍然是一哥,短時間內無人能撼動其地位,若是跟他硬碰硬的話,無異於以卵擊石,與孫權聯手才是上上策,否則早晚被曹操各個擊破。
登基稱帝之前,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很少直呼其名,基本是恭敬地稱他為先生。然而,自從當上皇帝以後,劉備就變了,變得有些剛愎自用,變得連孔明都看不透他了,這種改變非常可怕。為了給雲長報仇,劉備置群臣的勸阻於不顧,幾乎帶上了所有家底,發誓要把東吳給剷平,讓孫權為當初的決定付出代價。
在出兵之前,劉備自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別說小小的孫權,就連曹操都不放在眼裡,沒想過會失敗,也不允許自己失敗。驕兵必敗,簡直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的幾十萬大軍(實際上只有四五萬人),被東吳名將陸遜幾乎殺的片甲不留,史書上只用“僅以身免”描述了劉備的慘狀。經此一戰,孔明辛辛苦苦積累多年的家底,差不多被敗光了。
世上沒有後悔藥,歷史也不能假設,但仍有不少好奇的網友會問,假如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能否一鼓作氣把東吳給滅了呢?關於此問題,司馬懿一語道出真相。司馬懿曾淡定地對老大曹丕說:“陛下放心,就算劉備打贏了,東吳也絕不會滅亡。”之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司馬懿已經做好準備,絕不會眼睜睜地看著東吳滅亡,唇亡齒寒的道理曹丕和司馬懿都懂。一旦劉備真的獲勝,魏國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出兵,殺蜀漢大軍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