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持“書法初學可從甲骨文開始”觀點的見人民日報海外版《練字該不該從唐楷入手》一文。百度可查。
23
回覆列表
  • 1 # 耘瑋

    當代書法家洪厚甜拜訪某大師,並把作品呈上時,大師看了看,便發話說,怎麼寫倒了。洪老師馬上辯道,哪裡倒了,正著呢!大師問最先的書體是什麼。洪老師答道是甲骨文。大師說這不是寫倒了,是什麼呢。洪老師才知夢方醒。從此發憤研究甲骨文,終有所成。

    還有一代詩書畫大師吳昌碩,無不研究先秦書法。早在唐代顏真卿的楷書中,融合了篆體筆意,草書動勢,終成世代楷模顏體。

    還可以從書畫同源中,找到理論依據。漢字是象形文字,跟實物相似,好是一幅簡畫。訓練了線條與線條的排列組合,獲得了均稱的美。是活水源頭。

    看來不論當今還是古代,要想在書法上有建樹,是要追根溯源,才能卓然成家。

    當然,只想練練玩玩而已,就可以隨心所欲,挑喜歡的練。

  • 2 # 莫非學書法

    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方法。學書法,從甲骨文開始,也未嘗不可。就像有些老師,教小朋友書法,先從畫線條,畫圓圈開始。不過,本人不是很贊成,畢竟,學書法,主要還是興趣愛好,應從簡單易學,容易看到進步的筆畫練習開始。甲骨文晦澀難懂,估計很難讓人提起興趣。況且,甲骨文,還不具備書法的元素。有些人寫字很醜,如果有人批評,他也可以說他的字,取法甲骨文,你說我的字醜,是因為你看不懂。

    學書法,還是要踏踏實實,別玩虛的,別幹些自欺欺人的事。

  • 3 # 枯木禪師

    別鬧,甲骨文不在書法之列,篆隸楷行草,你挑一個吧,最好是楷書開始吧,因為理論最為齊備、字帖多如牛毛,從歐陽詢的永字八法入手,後再學下黃自元的結體,至於歐顏柳趙你隨便看喜好選吧。

    咱好好的,別誤導下一代。

  • 4 # 青竹節長

    如果你可以識別甲骨文,當然可以從甲骨文字開始學了。不過你應該先把甲骨文弄明白了,甲骨文字深奧難懂,不是搞文物研究的很難識別。

  • 5 # 書劍同道

    雖然說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起源。但甲骨文記述事件的象形文字,還不具備書法的特點。所謂取法乎上。學習書法就有。學習書法最鼎盛時期的。應該是魏晉至唐朝時期書法。在現代毛筆書法已經失去了實用功能,而上升到藝術的範疇。作為現代使用的硬筆書法應運而生。學習書法以實用為最終目的,應該從最基本的筆畫學起。以我個人經驗應該還是以楷書為啟蒙,缺少了楷書的基礎,無論你以何種書體學習都繞不開楷這一關。行書是目前最實用的書體,當有了開始的擠出後,就應該專攻行書。

  • 6 # 方圓居文化

    理論上說,初學書法從甲骨文開始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不主張兒童初學書法就練甲骨文。

    有人主張從最原始的書法體開始學習書法

    根據書法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中華書法最早的書體是甲骨文。

    甲骨文其實就是早期的大篆書體,同小篆一樣,其線條沒有粗細變化,但結字上比小篆更簡潔、更樸拙。

    書法,就是中鋒行筆的法則。寫甲骨文可以保證中鋒行筆,從這個意義上說,練習書法從甲骨文開始,對於筆法的訓練是沒有問題的。

    只練習甲骨文不能全面訓練書法技能

    筆法,或者說中鋒行筆的技法,不是書法的全部。書法還應該包括字的結構、章法、墨法、紙法等很多書法元素,單純學習甲骨文是不能全面掌握這些技術的。

    甲骨文很難認讀不適合兒童入門學習

    眾所周知,甲骨文是原始的象形文字,很多字在現代已經不用,不是專業的甲骨文專家很難全部識別。

    小學生學習書法不僅可以培養書法興趣,還能提高他們對漢字的掌握。從甲骨文開始,他們只能照葫蘆畫瓢,對於字意沒有感覺,這是不利於兒童學習的。

    所以,我不主張兒童學習書法從甲骨文開始。而對於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成年人是可以學習甲骨文的。

  • 7 # 文藻巧翁

    一、範本的選擇

    作為正式的基礎訓練,首先應該選擇一冊範本,在一段時間內,認真進行臨摹

    範本的選擇當然首先選擇字型,然後才是選擇具體的碑帖。

    習慣上以楷書(特別是唐代楷書)作為初期臨習的字型,這是自從宋代以來便形成的觀念。也有人主張從篆書或隸書開始練習,但影響不大。

    楷書結構端正,點畫規範,學好楷書,在這兩方面能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但是楷書也有它的侷限性,如唐代楷書,用筆過於偏重提按,用這種方法寫行書,流弊甚多(行書並非由楷書演變而來,當然這不成為不能用接近於楷書的章法寫行書的原因,問題在於端部與折點的誇張、停頓,一定會影響到線條的流暢性),而這種筆法根本就不能用來寫草書(近代以來,以行書知名的書法家多不擅長草書),如果考慮到草書的表現力在整個書法藝術中的地位,便不能認為楷書是作為基礎訓練的理想字型。

    所謂“魏晉楷書”(如傳為鍾繇的楷書作品),當然唐代楷書不一樣,它們筆法的運動本質與隸書更為相近。

    唐楷筆法真正的侷限性在於筆法的運動變化都集中在幾個點上(端點、折點),這樣訓練出來的感覺方式妨礙技巧的不斷進步,應該對線條所有段落、所有運動過程都具有良好的駕馭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篆(鐵線篆)甚至還更合適一些。小篆雖然筆法比較簡單,但控制的意識均勻貫徹於所有部位,在這種筆法的基礎上容易加入其它的內容,如轉筆、折筆、提按等等。而唐楷的提按筆法卻是很不容易被別種筆法滲透的。

    隸書作為初學的範本可能更為適宜,它的筆法不很複雜(部分漢碑帶有裝飾情趣,或由於追求莊嚴,或由於刻鑿所致,點畫形狀不容易自然地書寫出來,另當別論),但又是一種對線條的均勻控制(轉動貫徹於線條始終),由它過渡到行、草、篆、楷都比較方便,特別是漢代簡牘的大量出土,使人們看到一種輕鬆豐實而又富有變化的用筆方式。

    第一階段的基礎訓練,應該達到這些要求:

    (1)掌握基本筆法,如平動、中鋒、折筆、轉筆等,掌握用手腕控制運筆的方法,動作協調。

    (2)線條具有一定力度。

    (3)能比較準確地重現範本的字型結構。

    (4)能開始感受到線條質感、運動、結構給予心理的影響,並注意主動把它們與內心生活聯絡在一起。

    每一個人完成這階段目標所需要的時間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方法正確,持之以恆,一年至二年內可以達到。

    此後的訓練,對能力的進步應該有不同的要求。

    從第一階級的要求來看,不論以楷書、隸書還是篆書作為範本,都是能夠勝任的。一般練習毛筆字,主要是為了把字寫得端正勻稱,為了和日常使用的字型統一,當然可以楷書為主要範本,但是如果為了進入書法藝術的殿堂,選擇範本的原則便應該有所不同。為了引向一種藝術和為了把字寫的端正勻稱是很不相同的兩件事。也許在初期差別很小,但差別一定存在的。這裡所談的絕大部分內容,便僅僅是為前一目標而準備的。對字型的選擇也應該從前一目標出發進行考慮。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應該接觸各種字型、各種風格,因此,選擇揩書作為初期訓練的範本也仍然是可行的,只要注意到它的侷限性,只要不拘守於“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之類的觀念,注意以其它方面進行補充,未來的道路仍然無限寬廣。

    對於第一階段的訓練,應選用筆畫清晰、結構勻稱的範本,而不應當選用風格過於強烈的作品,如《張遷碑》、《吳昌碩石鼓文》等。這一類作品,結構、筆法十分生動,不容易把握它們的規律;有的作品過於精巧,如《玄秘塔碑》的結構,使初學者臨習時大部分注意力必須放在這一方面。而事實上學習初期,根本不可能把握這種高度風格化的結構,即使臨摹能有幾分形似,也很難轉化為控制結構的能力,因為這種結構對應的是一種初學者難以獲得的對結構風格的把握能力。因此,第一階段訓練,《多寶塔碑》比《玄秘塔碑》、《九成宮醴泉銘》更合適,《乙瑛碑》、《西狹頌》比《張遷碑》更合適,拓本《石鼓文》、《嶧山碑》也比《吳昌碩石鼓文》更便利於初學。

    第一階段結束後,可以更換字帖,或者以原字帖作進一步的探求。

    在選擇範本時,還要注意到拓本與墨跡的不同。拓本(從石刻上拓下的書法作品)與墨跡的區別是明顯的,一件作品經過刻制後,便成為另一件作品,一件與原作情調很不相同的作品,線條的質感以及運動節奏已經被徹底地改造過。拓本與原作相比,線條往往要深厚一些,運筆速度也顯得慢一些。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儘可能選用墨跡。選用拓本時,如前面所說的,要以這位作者或這個時代的墨跡作為參考,否則線條容易刻板。

    精緻的早期拓本(如宋拓唐碑),原件是很生動的,與晚期拓本相比,運動感要強烈得多,但這種比較只有面對原件時才可能進行,從一般的影印件中已不可能獲得那種微妙的感受了。

    二,臨習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階段的訓練以臨習為主。第二階段可以加入習作,以基本筆法的熟練把握、字結構感覺方式的調整為目標。第三階段是博覽,要接觸各種書體,廣泛涉獵歷代優秀作品,爭取對前人累積的技巧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把握。

    第一階段臨習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丨)協調感與輔助練習。初次懸肘書寫,整個手臂(包括肩關節)一定很緊張。一方面容易疲勞,另一方面容易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在很長時間內不能獲得正確的運動感覺。

    首先應該使手臂全部肌肉和關節鬆弛,自然懸垂於身側。真正的放鬆並不是說做到便能做到的,體會到肌肉、關節真正放鬆的感覺後,做好懸肘書寫的姿勢,不持筆,手臂模仿書寫動作自由運動,體會肌肉感覺——這時已有一部分肌肉投入工作,但只應是最低限度的部分肌肉,其它部分仍然放鬆;然後是執筆空中執行,動作協調後,執筆不蘸墨在紙上執行,隨後是蘸墨自由線條練習,最後是規範線條練習(橫線、豎線、蛇形線等)。進行上述各種練習時都應該注意手腕線上條方向改變時對筆的控制。

    這些輔助練習可以看作是臨習前的準備活動,它們對體會運筆的協調感、節奏感有一定的邦助。

    在訓練的初期,每次訓練前一定要認真做好這些準備活動。對放鬆與協調動作的要求,會使線條比較鬆弛,這不要緊,力度是在稍後階段爭取的目標。能做到動作協調後,指、臂再逐漸加大力量(不能過於使勁),由生硬、僵化的動作得來的“力度”是缺乏表現力的。

    (2)觀察。在臨習每一個字以前,都要對範本進行觀察——這大概是用不著提醒的,,臨習一詞便包括觀察的含義在內,然而,對這種觀察所要求達到的細緻、準確的程度,人們往往缺丟足夠的認識。

    絕大多數人只注意到點畫和結構的大致形狀,然後一遍接一遍地臨習,這樣的方法,使學習的收穫很小,進步慢。

    對於點畫,應該注意它們邊廓每一個極為細微的彎折。這些很容易忽視的地方,這往往正是與其它作品區別之所在,也往往是它們特殊用筆方式之所在。忽略了這些細微變化,等於是忽略了這件作品筆法上最重要的內容。觀察到這些以後,則嘗試用各種運筆方法來寫出這些點畫,然後,再在這些方法中挑出效果最接近範本而進行又比較自然(無撒畫和做作的傾向)的一種,用於臨習。由於各種範本筆法的複雜程度相去很遠,有的作品,比如《頻有哀禍帖》等,尋求它們基本的運筆方式難度就很大。

    這裡應該注意的是,墨跡筆畫的觀察、分析比較方便,而刻石文字(拓本)的觀察、分析就要困難得多,一般說來,字跡經過刻制後,點畫的運動感、墨色的微妙變化幾乎全部喪失,分析時失去這些方面的暗示,只能僅僅依靠點畫形狀,在想象中體驗線條的一切特徵。

    對於點畫斑駁、殘損的石刻拓本,觀察點畫邊廓時要小心辨別點畫原有的變化與殘損的區別。應挑選儘可能完好的點畫進行分析,難於挑出完好點畫的拓本不適宜在第一階段使用。

    在一冊範本中,只要對三、五行字的點畫進行這種體察入微的分析,基本筆法便都已包括在其中。經過一段這樣嚴格的訓練,對這件作品的敏感性會大大提高,觀察其它部分的變化,也會變得容易了。

    對字結構的觀察也要儘可能細微。可以採用各種方法加深對各線段(點畫)相對位置的印象,如在想象中作出外接多邊形,可邦助確定各點畫端點和折點在空間的位置,如比較字結構內部各小片空間的面積,可邦助檢查各點畫的相對距離,等等。精確地複寫結構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應該把它作為目標,臨完每一個字後,與範本都要進行儘可能細緻的比較,在下一遍臨寫時把發現的缺點改正過來。

    一位成人,在字結構上總有他的書寫習慣,馬虎的觀察也很容易在使用毛筆時形成不好的用筆習慣,而臨習的目的,總是希望利用範本作者的感受方式改造、調整自己的感受方式。馬虎的觀察,不準確的臨習,實際上仍然是以自己的感受方式在控制書寫,不過其中稍有一點作者的影子(有時微乎其微),這絕不可能起到改造、調整自己的感受方式的作用。準確複寫的願望才可能使人們進入到作者的感受方式中去。對於一位尚缺乏足夠鑑別力的人,可以說,任何省略,略去的都是最重要的東西。

    具有成熟風格的書法家當然另當別論,他們常常用自己的風格去臨摹傑作,然而,他們也還要不時對傑作進行這樣深入的觀察、研究,以豐富和完善自己。

    (3)鋼筆字與書法。人們開始學習書法時,對筆法是陌生的,但字型結構卻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習慣,改變這種結字習慣非常困難,往往臨習時結構已經比較準確,但一進入創作,自己的結字習慣又鑽了出來。

    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每天人們能寫到幾十個毛筆字就很不錯了,但日常生活中習慣的結構卻被千百次地重複,不斷抵擋、排斥臨習時所獲得的結構感受,不把日常使用的字結構改過來,新的結構感受方式是不可能建立的。

    書法訓練從一開始就應配合鋼筆字練習。

    可以選擇一冊行書範本,用鋼筆臨摹。首先通臨一兩遍,然後選取二三十個常用字,每一字臨寫準確後,再反覆書寫,熟練後運用於日常書寫的一切場合,杜絕這個字習慣性結構的出現。當這樣熟練把握的單字擴充套件到一百個左右時,整個字結構會產生重大的變化。

    古人與識字同時開始臨習,字結感受方式的建立也同時開始,而現代人總是在字結構感受方式形成後再來加以改造,兩者心理背景不同,所面臨的困難也是很不一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遊用什麼交通工具體驗比較好?汽車還是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