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保燎原

    博學多才,擅長文學、音樂、書法。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後回家。東漢末中原大亂諸侯割據,原本歸降漢朝的南匈奴趁機叛亂,蔡文姬為匈奴左賢王所擄,生育兩個孩子。曹操統一北方後,花費重金贖回,嫁給董祀。

  • 2 # 成才密碼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字明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備、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蔡邕和曹操還成了摯友。

    蔡邕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認可。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鑑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東漢政府的腐敗,終於釀成了黃巾起義,使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後,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曆三臺,拜中郎將,後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 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董卓死後,他的部將又攻佔長安,軍閥混戰的局面終於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當初細君與解憂嫁給烏孫國王,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總算是風風光光的佔盡了身份,但由於是遠適異域,產生出無限的淒涼,何況蔡文姬還是被擄掠呢!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來,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在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後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氣的時候,就能想到過去的種種,尤其是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在這回憶中,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對他的教導,想到老師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當他得知這個當年的女孩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現在一旦要結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和天真無邪的兩個兒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後,每於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後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唐朝人李頎發出這樣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迴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的,在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衛護下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這年她三十五歲,這年是公元208年,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坎坷的命運似乎緊跟著這個可憐的孤女,毫不放鬆。就在她婚後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滿一堂,曹操聽說蔡文姬求見,對在座的說:“蔡伯偕之女在外,諸君諒皆風聞她的才名,今為諸君見之!”

    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語意哀酸的講清來由,在座賓客都交相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懇道:“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一命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文狀,並寬宥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歸來以後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就蔡文姬而言,飽經離亂憂傷,已經是殘花敗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兩個兒子,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是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一些無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免為其難地接納了她,董祀犯罪當死,何嘗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產生的叛逆行為所得到的結果呢?蔡文姬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勁,要為丈夫開脫,終於以父親的關係,激起曹操的憐憫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遠嫁河東衛家,衛家是河東世族,她的丈夫衛仲道更是大學出色計程車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離開衛家回到老家。她最後嫁給董祀,也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關於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是這樣說的:“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盛稱蔡文姬的資質與修為,想不到一個博學多才的好女子,命運是如此悽慘,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有人認為:蔡文姬受辱虜庭,誕育鬍子,文辭有餘,節烈不足,又另當別論。

    蔡文姬的作品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 3 # 月影桂花樹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東漢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蔡文姬精通天文數理,博學多才,擅於詩賦,兼長音律。

    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老師,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博學能文,又擅長詩賦音律,以班昭為學習偶像,學習典律,博覽精史。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匃奴入侵,燒殺搶掠,蔡文姬被擄到匃奴,嫁給給了左賢王,飽受異鄉、異地、異族生活的痛楚,為右賢王養兒育女。時刻思念自己的家鄉,望著南飛的大雁,常常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看在蔡邕的情份,用重全贖回蔡文姬,文姬歸漢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絃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

  • 4 # 蓮蘊佛心

    蔡文姬,本名:蔡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命運坎坷,在封建社會,一生三嫁,顛沛流離,可謂歷史的奇女子。

    一、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青史留名。

    二、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卻生兒育女。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迴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儲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三、蔡琰為丈夫董祀求情時,天氣非常寒冷,曹操見蔡琰沒有穿鞋又披散著頭髮,於是贈給蔡琰頭巾鞋子襪子。曹操問蔡琰:“聽說你家原來有很多古籍,現在還能想起來嗎?”蔡琰說:“當初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但因為戰亂流離失所,儲存下來的很少,現在我能記下的,只有四百餘篇。”曹操說:“我派十個人陪夫人寫下來,可以嗎?”蔡琰說:“男女授受不親,給我紙筆,我一個人寫給你就是。”於是蔡琰將自己所記下的古籍內容寫下來送給曹操,沒有一點錯誤。

    蔡文姬的一生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既有生處亂世的苦難與無奈,又有封建禮教下的被人不恥。然而,就是這樣柔弱女子卻用一生和命運抗爭,使多少男子為之汗顏,她的才情又被多少男子折服。

  • 5 # 茉茉mo

    蔡文姬,文學家蔡邕之女。本名蔡琰,本字昭姬,晉朝為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

    漢末三國時期有名的才女,今河南杞縣人。蔡文姬首創了五言體長篇自傳敘事詩。《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傳,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一生頗為坎坷。

    16歲時的蔡文姬才貌雙全,被軍閥董卓看中,欲強娶,情急之下父親蔡邕只好修書向好友曹操求救,很快在曹操的周旋權衡之下,嫁給了她第一任丈夫,就是衛青的後人衛仲道,衛、蔡兩家在當時自是門當戶對,且衛仲道早已對文姬仰慕許久,婚後,兩人志趣相投,過了一段很是甜蜜的日子,然而不久,衛仲道卻因病去世了。悲痛不已的蔡文姬很快就被夫家以剋夫,沒有子嗣的理由趕回了孃家。之後,父親蔡邕又因受到董卓的牽連被王允借刀殺害了。

    從此蔡文姬孤苦無依,直到妹妹明姬來信讓她過去相陪。不想在去往的路途上,竟遭遇了匈奴人的襲擊,危急之時險遭凌辱,所幸被一匈奴兵認出身份。靠著彈奏隨身攜帶的一把焦尾琴,存活下來。後被匈奴左賢王收入賬內作了其王妃。

    蔡文姬在匈奴一直生活了14年,還有了自己的骨肉,成為兩個男孩兒的母親。

    就當年過三十的蔡文姬以為自己這輩子就這樣要在匈奴了卻自己的餘生時,曹操卻派遣使者,花重金將她贖了回去。蔡文姬悲喜交加,左右為難,她舍不下她兩個年幼的兒子。

    但是她是蔡邑的女兒,而且國家需要她完成她未完成的使命,終歸是身不由己!最終與兒子依依痛別,回到了中原。那曲流芳百世的《胡笳十八拍》就是蔡文姬離開匈奴時所作。骨肉分離再難相見,大概是蔡文姬一生都過不去的痛!

    回去之後,曹操不僅立刻加封她為御史,讓她潛心修史,還再次做主,將蔡文姬嫁給了屯田的都尉——董祀。婚後做為丈夫的董祀屢屢輕視文姬,還在外面拈花惹草,曹操聽說之後,大為生氣就將董祀關入獄中,且不日就要將之殺掉。

    蔡文姬得知,一身素衣,散頭散發的就來到丞相府前,跪在門外的雪地上,請求曹操放過董祀。曹操無奈只得收回成命。

    董祀出來後,被文姬的不計前嫌所感動,也以真心相待,後二人育下一女,從此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晚年將逝的曹操,擔心欲稱帝的兒子曹丕會對前史官蔡文姬不敬,也是為了避免衝突,便命蔡文姬歸隱田園。從此世間再無蔡文姬傳聞!

  • 6 # 阿七子

    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小奶媽???哈哈哈,玩笑話而已,言歸正傳。

    首先她是一個才女,才華橫溢。蔡文姬是東漢末年亂世中女性的代表,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9歲可辨琴,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小才女,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消除的財富。

    家庭悲劇。老爸蔡邕因為同情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董卓,被司徒王允投進大獄,最後慘死。母親也在沒多久去世,她一下就沒有了家。

    婚姻悲劇。第一次婚姻,門當戶對,16歲成婚,然而不到一年光景,丈夫便去世了,蔡文姬只好回到家中,17歲,蔡文姬成為寡婦。

    過了幾年,戰亂中失去家庭的蔡文姬被獻給了南匈奴的左賢王。曹操穩定政權後,將愛慕的蔡邕老師之女蔡文姬贖回,《胡笳十八拍》也是這個時候所作。

    回到家鄉,蔡文姬被曹操重新賜婚給陳留董祀,可幸的是,董祀通文史擅辭賦,與蔡文姬有很多共同語言,不幸的是,蔡文姬比他大了十歲,且已是三嫁,二人並無感情。幾年後,蔡文姬冒著嚴寒用父親的藏書換回了即將當斬的丈夫的命。二人後來隱居藍田,生下兒女。

    這世上沒有那麼多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只要我們始終保持愛人的能力,性情又足夠聰慧,一世未必只能愛一人。

    即使生於亂世,這位才女的尊嚴和驕傲卻於粉碎而不滅,並將感情注入筆墨,將她的性情流傳百世。

  • 7 # 山野亦承

    范曄:“端操有蹤,幽閒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

    陳陶:“氣調桓伊笛,才華蔡琰琴。”

    徐鈞:“此生已分老沙塵,誰把黃金贖得身。十八拍笳休憤切,須知薄命是佳人。”

    郝經:“文姬之才辯,不幸而失身絕域。然能傳父之業,免夫之死,有足稱者,君子責備以為失節過矣。”“婉娩淑女,與士並列。至柔動剛,彤管煒節。”

    羅見麟:“寥落中郎後,殘生竄殛餘。驚看南過雁,羞逐北旋車。莫按胡奴伯,猶傳魏主書。身名終莫贖,千載恨單于。”

    陸時雍:“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

    屈大均:“緹縈能代父,蔡琰不宜家。玉石同焚後,芳聲振海涯。”

  • 8 # 待曉兒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有姓名的詩人是屈原,而第一位留有姓名的女詩人正是蔡文姬。

    蔡文姬的生活經歷很坎坷曲折,非常傳奇。

    這是一位才女,雖然其作品集已經散軼,但僅僅留下的三部作品就在文壇產生了很多的影響。

    蔡文姬精通音樂,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出自她手,兩首《悲憤詩》也是享譽後世。

    其實現在遊戲裡面那個角色“蔡文姬”,技能名稱諸如“胡笳樂”、“長相思”,對比真實歷史來說還算靠譜。

    書香世家流落匈奴,十二年後靠友人重金贖回

    蔡文姬出身書香世家,其父就是三國時期的大文豪蔡邕,和曹操關係還不錯。

    公元188年,蔡文姬嫁給了衛仲道,衛、蔡兩家門當戶對,夫妻相處和諧,在亂世之中還算美滿。

    但是好景不長,衛仲道在第二年就死了,蔡文姬沒有子嗣,於是就回到了蔡家。

    公元195年,董卓等人作亂,三國時代的亂戰就此拉開,蔡文姬在也在這一段時間裡被南下劫掠的匈奴搶走了,自此滯留在北方地區。

    而其父蔡邕也在王允清洗董卓勢力的時候受到了牽連,不知道是不是二人有什麼仇怨,反正蔡邕被殺害。

    自此,蔡文姬在漢朝基本是沒有什麼聲援了,只能留在匈奴地區。

    可能是蔡文姬比較出眾,十二年的時間裡和當時的匈奴左賢王育有二子,但是關於她的地位現在也弄不清楚。

    有人說蔡文姬在匈奴這十二年,是做了左賢王的妻子,但匈奴妻子都有“閼氏”的稱呼,顯然沒有任何記載能證明蔡文姬取得了這一稱號;而有人根據其被贖回的金額遠比普通人貴,所以認定她在匈奴的地位一定不凡。

    其實畢竟是和左賢王育有二子,母憑子貴也是有可能的,誰讓贖她回來的人在三國時期也是個大人物呢。

    將其贖回的是曹操,時間是建安十一年,曹操評定北方之後。

    曹操和蔡邕的關係本來就不錯,都喜歡書法、詩歌,對蔡邕的學識也是非常敬重。蔡邕死後,曹操得知其女蔡文姬流落匈奴,於是派人交涉,以重金贖回。

    蔡文姬回來之後,嫁予董祀,和曹操的關係還算不錯。

    蔡文姬回來之後,默寫了蔡邕的一部分藏書,對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她流傳至今的三部文學作品,其實就是講述她流落匈奴的遭際的,其中的感情比較矛盾,但很感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

    《悲憤詩》的長篇敘事,對杜甫、白居易等人有很大影響

    其留下的作品,一是樂曲《胡笳十八拍》,另一是《悲憤詩》。其中《悲憤詩》有兩首,一為五言,一為騷體。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五言《悲憤詩》確實出自蔡文姬之手,騷體尚有疑點。而這首五言《悲憤詩》是最為具有文學價值的。

    漢朝是“樂府詩”盛行的時代,繼承了《詩經》“美刺”的傳統。

    但最初的樂府只是“歌功頌德”的載體,並沒有具體的實際功用,東漢時期逐漸有文人將對民間疾苦的生活狀貌寫入樂府當中,形成了“美刺”的文學傳統。

    到了曹操的時期,以“舊題寫時事”成為了一個新的突破,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舊瓶裝新酒”。

    即題目還是樂府固定的舊題,而內容卻和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有很深的聯絡。

    比如其《蒿里行》中: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其中對於時事有著非常多的提及,這是樂府詩歌在當時所形成的風貌,很多作家都有這樣的作品。

    而蔡文姬的這首《悲憤詩》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作品。

    從漢末之亂說起,描述當時社會上的兵亂戰兇,以時間為軸鋪開了其在這一社會環境之中約二十年的遭際。

    那麼這就不可避免地使“樂府詩”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那就是和敘事詩的結合。

    在此之前的敘事詩,其講述某一事件往往都是片段式的,比如《詩經》,而楚辭如《離騷》等作品也以感慨居多,敘事成分顯得支離破碎。

    直到蔡文姬這首五言《悲憤詩》的問世,後世以敘事為主的詩歌才正式形成。

    我們摘取其中描寫蔡文姬久居異族之中思念故國,而即將被贖回之時又捨不得骨肉親人的辛酸場景: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訊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她的思鄉之情愈加濃烈。而等到曹操派人來接她回去的時候,她又感覺捨不得生活裡十幾年的土地和親人,尤其是自己兩個孩子: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

    號泣手撫摩,當發覆回疑。

    一面是自己的故國,另一面是自己骨肉至親,蔡文姬當時的心緒表現得非常明顯,迴歸故里的喜悅和骨肉永別的悲痛,讓人讀之潸然。

    而等到她回到了故里之後,父親早已去世,門庭已經衰敗,在故國之內反倒舉世無親,不僅生出來心灰意冷之感,又想起自己滯留在北地時的兩個孩子:

    念我出腹子,匈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在蔡文姬看來,故國既然已經沒有了親人,對她來說,中原和異族地區又有什麼區別的?

    從這些語句來看,和後世杜甫等人的敘事手法非常相近,可以說杜甫對樂府詩的創作是受到了《悲憤詩》比較大影響的。

    而這種長篇敘事方式,以時間為線索,夾雜感慨的技巧,和白居易的通俗樂府詩又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從源頭來講,無論是杜甫“即事名篇”的文人樂府詩,還是後來白居易、韋莊等人的長篇通俗敘事詩,都是受到了《悲憤詩》很大啟發的。

    而這也是蔡文姬能在文壇上憑藉寥寥幾篇作品就能佔據高位的原因所在,可謂實至名歸。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9 # 暖暖HHH

    蔡文姬,是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她博才多學又精通音律,與李清照、上官婉兒,卓文君等人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才女。

    雖然才華橫溢,但生逢亂世,命途多舛。先是嫁給了衛仲道,但衛仲道命短,蔡文姬竟成了寡婦,嗚呼哀哉。

    後來,董卓、李傕在關中作亂,匈奴乘虛打劫,虜獲了蔡文姬,她被迫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之久,還為匈奴人生下兩個孩子。

    天不眷顧,蔡文姬再次受到了命運的打擊。背井離鄉來到千里迢迢的北方,與那些粗野蠻橫的匈奴人共處,種種不堪對於一個文弱女子來說該是一次多麼慘痛的經歷,我們難以想象。

    她在被虜獲時創作的《悲憤詩》寫道:“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表達了她生不如死的心情。

    不得不讓人感慨,在那個分崩離析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呢?

    能苟活於亂世之中已然是不幸中的萬幸。蔡文姬,出身書香門第,也沒法像祝融夫人那樣做一個巾幗英雄,英勇善戰,奮力抗敵,要想活命,唯有忍氣吞聲。

    當她以為此生將苟延殘喘於胡地時,她命中的貴人出現了。曹操與蔡邕是舊友,他不忍心蔡邕無子嗣,便高價將蔡文姬贖回。

    曹操也算是個有情有義的之人,他的善舉挽救了蔡文姬的一生,避免她在那荒野之地了了此生,而是讓她重回家園,重新做那個博覽群書,精研音律的她自己。

    可是重回故土,便意味著和自己的孩子訣別。“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孩子年幼,除了埋怨與不捨,哪裡能理解?

    骨肉分離的痛苦讓她猶豫不決,但想起被胡人俘虜,日夜鞭打辱罵的日子,她終於狠下心割斷依依不捨的母子之情,啟程回故里。

    到底是怎樣不堪的生活逼得她如此無情地離去啊?

    回到家鄉,曹操安排她嫁給了董祀。女人的婚姻大事從來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更何況面對著自己曾經被胡人糟蹋的身軀,她哪裡還敢去選擇。

    “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她每日小心翼翼地伺候丈夫,只求他不要嫌棄自己。

    生活好像又重回了正軌,但好景不長,蔡文姬再一次面臨著將失去丈夫的風險。

    董祀犯了死罪被囚,蔡文姬為了救丈夫,散著頭髮光著腳丫前去叩頭請罪,好在她的誠意感動了曹操,曹操因此放了董祀。

    曹操真的是蔡文姬的貴人,若不是他的寬容和憐憫,恐怕蔡文姬又得當一次寡婦。

    文姬的一生,為三個男人付出了真心,第一個卻病故,第二個有善始卻無善終,第三個終得以白頭偕老。

    晚年將逝的曹操擔心欲稱帝的曹丕會對前史官文姬不敬,也為了避免衝突,便命文姬歸隱田園,一代才女的一生就此畫上句號。

    文姬歸隱後的生活,不再有史料記載,但我明白她或許能與董祀心心相惜。幸福或許不是良田千頃也不是廣廈萬間,而只是這般心有靈犀的煙火日子。

    那把焦尾琴上變成了四隻手的操縱,有時是流水般的空明澄澈,有時是高山般的巍峨壯闊,有時是游龍般的翩若驚鴻……

    悽美動人的夢,終究要醒。

    但,文姬,永不朽。

  • 10 # 西門青雲

    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蔡文姬就是一個輔助,加血用的英雄。

    說什麼,文姬歸漢。談什麼,胡笳十八拍。都不如小馬哥王者榮耀來的快。

  • 11 # 3129濤聲依舊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音yǎn),字昭姬,漢族,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字昭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卻生兒育女。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迴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儲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 12 # 長之安兮

    蔡文姬,即蔡琰,字文姬。她是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之女。她博學多才,擅長文學、音樂、書法,著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蔡文姬生逢亂世,年青時顛沛流離,一代才女,身不由己,一生三嫁,命運多舛,只因曠世才學青史留名。

    一、出身書香門第,禮孝之家,父親為一代名士蔡邕。

    蔡邕早年拒朝庭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經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權時,聽說蔡邕的名氣,強召他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殺,蔡邕因在司徒王允座上感嘆董卓而惹怒王允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據說當時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要救他,都沒有成功。著名經學家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後,嘆息說:“漢朝的事,誰來考定啊!”兗州、陳留郡間都畫蔡邕的像來紀念他。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恆、靈帝昏庸,親小人遠賢臣,董卓趁機作亂,專擅朝政,被天下人視為國賊,但對蔡邕有知遇之恩,對他非常客氣,一遇舉行宴會,往往令蔡邕鼓琴助興,有事也經常詢問他意見。但蔡邕實在太真性情了,倘使感激董卓,也斷不可在王允面前表露啊!王司徒可是高舉匡扶漢室大旗,以美人計誅殺董卓的主導者。唉,雖說有“世為知己者死”,但蔡邕之死實在讓人惋惜呀。一代名士,最終無辜被殺!

    二、生逢東漢末亂世,蔡文姬被南匈奴擄去12載,後被曹操重金贖回,再嫁董祀。

    蔡文姬從小受父親影響,博學多才而又精通音律,188年嫁給河東衛仲道,衛家就是西漢赫赫有名的衛氏家族一脈,婚後第二年衛仲道病亡,二人又沒有子嗣,於是蔡文姬返回孃家生活。

    興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後有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匈奴趁機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她在北方生活了有12年之久,並生下了兩個兒子。

    蔡琰後來在《悲憤詩》裡敘述了在南匈奴的慘痛生活:

    豈復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病參並下。

    旦則號泣行,放則悲吟坐。

    欲就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乃遭比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難以想像,一代才女在冰天雪地的胡地是怎麼捱過來的,無比憤慨的心情盡在《悲憤詩》的一字一句間,控訴著世道帶來的惡禍。

    建安十一年(2O7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他向來喜愛文學、書法,常與蔡邕有文學、書法上的交流,十分傾慕蔡邕才學。曹操早前聞蔡邕已死,有感於他沒有子嗣,又得知文姬被擄胡地,就想法用重金將蔡文姬贖回來,並作主將她嫁給董祀。

    蔡文姬又一次經歷生離死別,無奈與兩個年幼的孩子天各一方,她一邊慶幸親人能來把自己接回去,一邊又痛心骨肉分離,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匈奴少數民族地區的胡笳音調創作了一首古琴曲《胡笳十八拍》。下面的《悲憤詩》節選寫盡了返漢前的悲痛之情。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

    號泣手撫摩,當發覆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回中原三嫁後的蔡文姬把命運寄託於再嫁的丈夫董祀,盡心竭力、勉勵自我努力生活下去,又常常害怕年輕的丈夫廢婚拋棄。後來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找曹操給丈夫求情,曹操被她感動,赦免了董祀,蔡文姬傷感之餘作《悲憤詩》二首。

    三、蔡文姬才情驚世,留名青史,留傳下來不僅有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悲憤詩》,還有著名的中國古樂府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自幼便在家庭的藝術環境中接受文學藝術的薰陶,從小就有著過人的音樂和文學天賦。稍長之後,跟她父親一樣,成了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1、蔡文姬歸漢後,作有《悲憤詩》二首,一首為五言體,一首為騷體。

    其中五言的那首側重於"感傷亂離",是一首以情緯事的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

    清代詩論家張玉谷曾作詩稱讚蔡琰的五言詩:"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大意是說蔡琰的才華壓倒了漢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敘事詩都受到了蔡琰的影響。

    騷體《悲憤詩》由於旨在抒情,首尾兩節對被俘入匈奴和別子歸漢的經歷都比較簡略,中間大篇幅描寫了胡地的自然風景,用以渲染蔡琰離鄉背井的悲痛心情,在這些對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極言它們與她故鄉中土的差異,以此形容自己在這與中土迥異的環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憤。

    2、《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相傳為蔡文姬所作。

    《胡笳十八拍》是中國古樂府琴曲歌辭,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

    明朝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

    《胡笳十八拍》第一段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

    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

    第十八段

    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

    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

    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

    《胡笳十八拍》以感人的音調訴說了蔡文姬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戰亂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抒發了對故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離的強烈感情。

    3、默寫古籍,對傳承古代文化作出貢獻。

    蔡文姬為丈夫董祀求情時,天氣非常寒冷,曹操見她沒有穿鞋襪又披散著頭髮,於是贈給她頭巾鞋子襪子。

    曹操知道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家裡曾經收藏了很多古書,就問蔡琰:"聽說你家原來有很多古籍,現在還能想起來嗎?"蔡琰說:"當初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但因為戰亂流離失所,儲存下來的很少,現在我能記下的,只有四百餘篇。"

    曹操又說:"我派十個人陪夫人寫下來,可以嗎?"蔡琰說:"男女授受不親,給我紙筆,我一個人寫給您就是。"於是蔡琰將自己所記下的古籍內容寫下來送給曹操,沒有一絲錯誤。由此可見,蔡文姬博聞強記,文學造諧十分高深。幾百冊能一字不差寫下來,非一般功力啊!真乃佩服之至也!

  • 13 # 走進紀錄片

    我國古代的女作家很少,蔡琰,字文姬,是可以稱的上是傑出的女詩人,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她自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學素養極高,博學多才,精通音律

    最開始16歲的時候嫁給了衛仲道,兩人婚後生活幸福美滿,可惜一年後衛早亡,後來戰爭中被董卓俘虜,嫁給了南匈奴左賢王為妾室,並生下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我統一北方後,又把她贖回,她又拋夫別子,踏上了回鄉之路,後再嫁給董祀,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

    即使在戰亂的環境中,蔡文姬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才女,她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不過目前《蔡文姬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也只有《悲憤詩》兩首和《胡茄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同時,她也是五言體長篇自傳敘事詩的創始人

  • 14 # 尼古拉斯憶心

    中國歷史上,留名青史的女人不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家都耳熟能詳,電視劇都快要拍爛了的美人,褒姒、妲己、西施、貂蟬、楊貴妃等等,她們因為遠超常人的美貌與手段將其他人碾壓到歷史的塵埃裡。 還有一類,我們不常聽說她們的名字,但他們的才華卻能橫行史冊。這類才女比歷史上有名的美人還要珍貴並且屈指可數。九歲能辨琴的蔡文姬,開啟婉約詞風的李清照,胸懷詠絮之才的謝道韞......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蔡文姬,留下來的故事。

    蔡文姬其實不叫蔡文姬。她叫蔡琰,字昭姬。因為晉時避諱司馬昭的昭字,改了文姬。類似於恆山為了避嫌劉恆,改叫常山;姮娥為了避嫌劉恆,改了嫦娥。 蔡文姬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大文豪蔡邕,從小受家庭薰陶,對書法、文學、音樂方面有很高的天賦,上文說的九歲辨琴便是其中一個縮影。

    蔡文姬九歲的時候,就能聽出來父親彈琴斷的是哪一根弦。蔡邕當時還不相信,故意又弄斷一根,蔡文姬回答準確無誤,此所謂“文姬辨琴”。從小便有如此才名,可以想象隨著時間的增長會成為怎樣一個人物。 也許蔡文姬也幻想過自己的婚後生活,那應該是郎情妾意、賦詩弄琴好不愜意,但蔡文姬的故事卻是東漢末年悲慘女性的一個縮影。 蔡文姬一共有三位夫君,衛先生,劉豹,董祀。

    第一次婚姻原本也是佳配。河東大族衛家的才子衛仲道。文姬16歲成婚,過了不到一年的新婚時光丈夫就死了。那時雖沒受到封建禮教的荼毒,但婆家也有認為文姬剋夫的嫌隙。因為沒有孩子,新寡的文姬只好回到自己的家。成為寡婦那一年,她還不到17歲。 第二次已經算不上什麼婚姻了。成了寡婦後沒過幾年,老爸蔡邕因為同情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董卓,被司徒王允投進大獄,最後慘死。母親也在沒多久去世,她一下就沒有了家。

    這還不是最慘的,因為董卓舊部叛亂,漢獻帝請求南匈奴幫助平叛,誰知混戰中,南匈奴在中原燒殺搶掠,戰火蔓延到蔡文姬的家鄉。她也沒有幸免,成了匈奴人的戰利品,被駝在馬背後帶到了哭喊的匈奴地界。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奔襲三千里,稍不順意就被汙言穢語辱罵,棍棒鞭子打下,還亮出彎刀以生死作威脅。而戰亂中的女子命運就更慘,受盡凌辱,加上匈奴並未受中原禮教的教化,更加野蠻。最後蔡文姬被獻給了南匈奴的左賢王。 文學創作美化了這段經歷,其實,蔡文姬跟了左賢王后,生了2個孩子,但經過史料查詢,左賢王的姬妾中根本沒有蔡文姬這號人,也就是說蔡文姬連個妾都算不上,說她是個匈奴首領為了繁衍後代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性奴也不為過。 一方面黃沙望斷看不見故鄉,一方面語言不通,連個傾述的人都沒有。蔡文姬發揮了她的音樂才能,自學了胡笳,吹響胡笳,給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第三段的婚姻是個標準的姐弟戀。蔡文姬算是幸運的,作為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和有名的才女,曹操穩定政權,聽說之前仰慕的老師蔡邕的女兒流落在南匈奴,便派出使者贖回。 而其他普通的女子可能就一輩子成了匈奴的奴隸。孩子畢竟是自己生的,蔡文姬捨不得,但對於黃沙漫漫的匈奴和備受欺凌的待遇,她還是選擇了回家。寫了《胡笳十八拍》給自己在匈奴的日子畫上了一個句號。 回家後,家鄉已毀,雙親俱亡,蔡文姬舉目無親。曹操憐惜蔡文姬的處境,把她重新賜婚給了陳留董祀。如果文姬年輕十歲,沒有被俘匈奴的遭遇,她和董祀也是一對良配。

    董祀跟文姬是同鄉,有很多共同語言。他才二十歲出頭,通文史擅辭賦,職位相當於現在的軍官。但現實的情況是,文姬已經三十多歲,是一個生下過2個孩子的三嫁之女。董祀迫於曹操之命,娶了蔡文姬,給了她一處容身之所,以禮相待,但無任何感情而言。 誰知命運對蔡文姬的捉弄並未停止。沒幾年,董祀犯罪當斬。文姬不想再失去丈夫,失去唯一的家。她不顧什麼大家閨秀的風範,嚴冬雪天,披頭散髮,光著腳跑去相府求情,用憑藉記憶默寫出父親蔡邕的藏書作為交換,換回了丈夫的命。

    這樣奮不顧身的救命之舉,再冷酷的心也被融化了。從那之後,董祀才真正地瞭解蔡文姬,與她相知相守。後來兩人相愛,隱居在藍田,生了雙兒女。即使是先婚後愛,歷經磨難的文姬也算終於找到了幸福的歸宿。 因為文姬留下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作品,很多人給她冠上了“天下第一怨婦”的稱號。對文姬是很不公平的!與其說她是怨女,不如說她是強女。 她的一生,浸透了漢末亂世人命如草芥的時運,受盡命運的捉弄,經歷了別人幾輩子才能經歷的不幸。她有著雜草般的生命力和平凡女子所沒有的堅強,正是這份韌性,讓她在亂世中活成了一個奇蹟。 即使戰亂的生活將一代才女的尊嚴和驕傲碾得粉碎,她也從未真正屈服過; 苦難激發了她的文學和音樂創作,在歷史上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給“建安風骨”吹入了一股悽美陰柔之風…… 正因如此,在那個只屬於男人和皇族女性的漢末時代,才留下了民間女子蔡文姬獨一無二的倩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0年男,是在本地月薪3000,還是去外地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