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法永禪師

    說說米芾的學書過程

    米芾七歲學顏真卿

    後來改學柳公權

    知柳出於歐,改學歐陽詢

    然後學虞世南

    最後學褚遂良,學褚最久

    所以米芾的變,是經歷了很多年楷書的基礎,可以說閉著眼睛無一筆不合法度。

    古人有行書是楷書的小訛說法,在米芾身上體現的很好。

    米芾的行書奇側變化,側鋒很多,從陰陽平衡來說,奇側對應中正。

    古人曾說過,米可以不學,直接學褚就可以了,或者學褚後學米,很容易事半功倍。

    下面看看褚遂良寫的小楷,有說法是米芾仿的,其實不然,這種風格在唐朝就有,見唐代吳通微《楚金禪師碑》,學米時可以參考。

  • 2 # 竹鄉墨人

    這個是完全可以的,沒有規定學習行書一定要從那個名家學起,只有你喜歡無論無論二王還是米芾都可以的,切記,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是臨帖,只有刻苦臨習才會有所收穫。

  • 3 # 胖博士

    學習米芾。可以提高你的書法審美。練書法,不是臨一種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先找一些你喜歡的字帖。每天臨帖5~10個字。堅持半年。你就有感覺了。

  • 4 # 子凡書法課堂

    1.米芾作為宋四家之一,其書法水平是不言而喻的。米芾書法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書法家。後面的吳琚,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王鐸無一不是學習米芾書法而成一代大家的。

    米芾復官帖

    2.學習米芾行書一定要注意選帖,首選米芾中年時期的《苕溪詩帖》,《蜀素帖》。因為中年時期的米芾用筆比較規矩,且很有規律,不像晚期作品變化莫測,一帖一貌不容易把握。先把筆法原理弄懂了,學起來就比較容易。

    米芾苕溪詩帖

    米芾蜀素帖

    我個人學習米芾行書是從《苕溪詩帖》入手的,因為它是紙本,用筆痕跡清楚,我們用一般的毛邊紙臨習,就能表現出來他的筆法特點,就容易寫得像。有了《苕溪詩帖》的用筆以及結構基礎後再學《蜀素帖》以及米芾後期的各種手札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 5 # 軫念信箱

    為什麼初學行書就不能從米芾開始呢?難不成米芾的行書差勁的上不了桌面或者說米芾的行書境界比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還要高深,初學者學不得,對嗎?

    恰恰相反,米芾的行書獨具一格,上得了桌面,卻又沒有哪件行書可以超越《蘭亭序》,所以初學行書,完全可以從米芾開始。

    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被稱之為“宋四家”,米芾從小就天資聰慧,六歲能背詩百首,八歲學書法,十歲摹寫碑刻,其“篆、隸、草、行、楷”五體皆精,其書頗重法度,恪守晉法,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深得“二王”筆意,米芾行書取法王羲之,後人行書都在學王羲之,為何又不能學米芾呢?況且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行書也在學習米芾,

    我們接著說說米芾行書風格吧,其行書代表作《蜀素帖》通篇71行,658字,用筆俊邁、八面出鋒、正側藏露、曲盡變化、體態萬千,體現了米芾“刷字”的特點,結體以欹側為主,俯仰斜正,表現出動態的美感,值得注意了,米芾的書法在於奇姿和妙趣,這讓初學者可以免去學習書法時的枯燥乏味心情,

    自古以來,學習書法中的任何書體,都是從古代書法大家的書法開始,這從來都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是歷來學書者的必由之路,而且學習書法都是取法乎上,從最好的、最經典的、最規範的學起,米芾堪稱大家,綜上所述,初學行書完全可以從米芾的行書開始,試問一下,如果連米芾的行書都不能用來初學,那是否要學習當代書家的行書呢?如果要一意孤行,那神仙都救不了你。

  • 6 # 誤入藝林深處

    從宋米芾入手是需要有一定基礎,書法有一些基礎者可以入手,你已經能夠自如控筆,並且能將米字筆意神韻交待出來,很不錯,米字八面出鋒,學習行書從米芾字中尋找用筆用墨的技巧,領悟古人創作的神韻,以古為鑑,化為已用,祝你不輟努力,爭取更大進步,歡迎關注、交流!

  • 7 # 一笑貫長天

    米芾不太適合初學行書,建議學行書不要從米芾入手!

    米芾不是不可學,而是不適合初學行書人。我的建議是從趙孟頫的行楷學起,也可以從智永以及陸柬之的行書學起,學有所得之後再學習王羲之,然後,再學米芾。

    米芾不適合初學,因為其書法個性太過強,初學就學習米芾很容易步入歧途,而學趙孟頫,智永與陸柬之則不然,這三者的書法路子正,也容易入手一些。學這三者之後,我推薦王羲之是因為學習三者後,你的書法理解與技法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再約王羲之就能把你的書法提高到另一個層次,當然沒有人能在短時間理解得了王羲之的書法,但是,你有一定的王羲之書法基礎後,你再學米芾就容易了。

    不是米芾的書法水平比王羲之高,而是米芾的書法無論如何都不能與王羲之比肩,但是,你有一定的王羲之基礎後再學米芾,是一個捷徑!

  • 8 # 使用者6488664556688

    從米芾的行書學起來,肯定是路走錯了,應該從二王學習把行書寫好了,最後一道工序上宣紙了,那就練練米元章的字。刷字嗎!只可取其意。

  • 9 # 素里布衣楊半

    宋代四大家的行書都沒有脫離晉人的藩籬,他們的起步與發展也只能沿著晉人的腳步走,這沒有辦法,因為沒有選擇。

    以“二王”書法樹立的模式,就是一座豐碑,你只有敬仰的資格,想跨越不可能,“二王”的書法就像中醫的內經一樣,你能傳承就已經是高手了,想突破這個高峰絕非是僅僅靠勤奮聰明努力天賦等因素就能達到的。

    “二王”的書法是一座高峰,它以自己的高超技藝和書法文化形成的關鍵性歷史節點,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史的崇高地位,最重要的是它散發出來的美學氣息與中國人的審美價值觀念緊密融合,並在長時間的歷史演繹中培育造就了人們對書法審美趨向的形成。所以任何想在書法方面有所作為者都不得不依附於它的門下,唐宋所有的書法大家都要從這裡起步,米芾當然也不能例外。

    所以學米芾的行書當然沒有問題。

    但是從源頭“二王”學起應該則更加合理。

    書法發展到宋代其實是比較困惑的,宋代的文豪們都是才華橫溢恃才傲物,規規矩矩地走晉人的老路對他們來說就一種是屈辱,所以就想千方百計的搞出些動靜來,後來宋代的書法狀況大家都看到了,按我的看法是基本沒有成功,我們在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一種矛盾和掙扎,當然這其中有很複雜的社會原因與人文原因,而書法本身能夠給人們提供的創作空間也很有限,所以,米芾等人的書法儘管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實踐,但從綜合的角度考量其總體的藝術高度都還與晉人時期的書法存在著距離。

    你如果偏愛米芾的風格當然可以去學,但中間穿插著“二王”的字帖練習效果會更好,這樣在兩種貼子的不斷交替和轉化中你會發現許多的奧妙,從而儘快提高自己的水平。

    附圖圖片:清代沈曾植【行書杜甫月詩】

    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清代卷,沈曾植專輯)

  • 10 # 書法路上

    行書從米入肯定是不對,如果是玩玩的就另說了。應該從小王大王入手,後面的就得心應手了,前題是要有人教你,不要胡亂筆畫。

  • 11 # 張偉評論

    行書作為中國書法最耀眼奪目的書體,一直是書法愛好者追逐的目標。行書出現以後之所以受到那麼高的關注度,之所以歷朝歷代湧現出那麼多的大家巨擎,是其本身的魅力決定的。行書的魅力不僅僅是書法本身的魅力,更多的是行書的審美趣味與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的完美契合。

    一是含蓄典雅,行書不似草書的誇張變形,但講究的是溫文爾雅不疾不徐,講究的是筆法精妙字法變化;二是意趣並重,晉人尚韻,宋人善意,自王羲之以後行書不再僅僅具有實用價值,不再是純技術層面,更多的加入了情感、趣味;三是通俗易懂,行書不似篆隸的高古,不似楷書的法度森嚴,不似草書的晦澀難認。這些特點決定了行書在中國書法體系中的中心地位。下面聊聊米芾的行書。

    米芾是二王父子以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法家,米芾的貢獻在於完美繼承二王技法和審美趣味的基礎上解決了創新的問題,通俗說就是給後人指明瞭學習行書的方法。米字技法豐富,結字險峻,是學習行書的重要取法物件。當然米字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一定難度,難點在於對行書基本技法和規則的不瞭解,這不是米芾一家的問題,是通性的問題,相對而言,王羲之的聖教序理解起來要更容易一點,作為入門更好。等愛好者透過一定時間聖教序的練習,對於行書基本筆法、筆順、節奏有一定了解以後,再寫米芾更容易一點。

  • 12 # 殘墨修者

    初學者學行書從米芾的行書入手,我覺得不太好。

    米芾(1051年—1107年),湖北襄陽人,字元章。北宋書法家、畫家,尤其以行書聞名於世。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米芾行書具有獨特風格,狂放不羈,險絕不失穩重,婀娜多姿,千姿百態。

    對於學行書的人來說,如果你一開始就臨米芾的行書,當你完全學會米芾的行書後,你會發現,自己進入死衚衕,不容易走出來。

    這是因為米芾已經基本上把所有的勢態和筆畫的變化用完,你自己創作的時候會無從下手,寫出來的都是米芾的影子,自己成了一臺影印件,要想走出米芾的影子太困難了!如當代書法家周慧珺女士,不管怎麼變,一眼就看出來門派,她最後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實屬不易。

    對於初學行書的人來說,選擇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智永集王羲之字的《聖教序》相對來說好一些,學習他們的作品,自己學會後,可操作性更多,空間更大,利於自己的發展,錯過機會更大一些。

    學習他們,你可以在他們的框架結構上任意添磚加瓦,建造屬於自己的風格的房子,可能使自己也成為建築大師。

    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選擇米芾的書法來學習,要慎重。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果有不相信的人,可以去試試看。

  • 13 # 洹江

    只要有悟性,只要你喜歡就行,習書就是這樣要找到和自己的性格相近、字數多、有特質的書體作為主攻方向,基礎是否紮實,路子正不正就看你漢隸魏碑臨得怎樣,這是不可選擇的。說實話俺習書只有六年,身邊的不少朋友寫書法二三十年都說功底、路子、筆法不如俺,當然自己要謙虛。

  • 14 # 杉石

    學行書從米芾的行書入手是否妥當,或者說路子對不對,不取決於其它因素。只取決你覺得米芾的行書美不美;取決於米芾的行書能不能吸引你,是否讓你有拿起毛筆照著它寫上幾筆的衝動;取決於米芾的行書能不能激發起你的學習熱情,並因為迷戀其魅力而讓你的學習興趣能夠保持下去,再無其它!

    在網上或在一些場合,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這樣的問題:初學楷書學歐體好?還是以柳體入門好?或者是:學行書以王羲之的行書入手路子比較正,初學行書不適合學米芾行書等。

    類似於這樣的說法有很多種,這些說法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這些說法明顯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這些說法都是在自我主觀認識層面上得出的結論,這些說法都忽視了書法學習中個體存在差異的基本問題。其實這些說法還有一個更大的錯誤,那就是一些人總是試圖為藝術設定一個框框,或者像學習數理化那樣歸納出一套公式,然後用這個公式將每個學書者套進去。其實這是不對的,學習藝術沒有什麼固定的套路與模式。藝術講究個性,追求天馬行空,追求個性化發展創造的特點決定了對藝術的學習方式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審美觀點的不同和藝術品味高低上的差異。

    在書法學習方面有一定經驗的書友都知道,很多人在初學行書或草書時都被推薦以王羲之的書法入手,確切點說學行書大多先學王羲之的《聖教序》和《蘭亭序》,學草書則先學習王羲之的《十七帖》,這種觀點認為這是因為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在用筆和結字及至章法上都比較規範嚴謹,並且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可以遵循,初學者選王羲之的帖比較容易上手。在學習一段時間具有一定基礎後,然後再做個性化選擇,或是選擇學習別的書法名家的書法經典,或是繼續學習二王,這種學習方法經過很多人的實踐後,被證明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方法卻忽視了書法學習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問題。

    就是說如果我不喜歡怎麼辦?我不喜歡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我喜歡的是米芾行書怎麼辦?難道我還得按你總結的那套方法學習?那我學習藝術的熱情來自哪裡?所以我說,學習藝術與學習其它東西,如數理化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藝術的學習與創造是不應該受限制的,任何的學習途徑都有兩面性,用死板的模式與框框去套學識、素養、乃至思想和天賦千差萬別的學書者們,既不科學也不合理,甚至有些荒唐。

    所以,我們在選擇由哪個帖入手時,一定要選擇自已喜歡的帖,選擇能激發起學習興趣,自已想要學習的帖。也許自已一見鍾情的帖未必是最適合你的,也未必是最美的,也許隨著你書法學習的不斷深入,隨著你見識和眼界的不斷拓寬,你曾經認為最美的帖在你眼中不那麼美了,甚至你乾脆轉變了看法,“移情別戀”了。但這也沒有關係,在藝術的學習上,只要你切入進去,還在裡面不斷摸索,早晚會有所進步與收穫,所謂“得魚忘筌”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學習楷書從歐體入手也可,從柳體入手也完全沒有問題。在學習行書時,以米芾的行書入手也沒有路子正不正的問題,只有你是否真的喜歡米芾的行書,還有對書芾的行書學習方法是否恰當的問題。

    說完了這個道理,我們在具體談談為什麼說初學行書,以米芾的行書入手完全可行。

    一些觀點認為初學行書不宜學米芾,其原因不外乎在於米芾的行書風格特點比較獨特,用筆與結字在技法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等。其實只要說到底,還是一個能否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問題。

    事實上,這個問題在學習別的帖時也會遇到,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任何帖以前,都要先認真仔細地讀帖,要將帖中搞不清楚的用筆技法和其它方面的問題羅列出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難點問題弄明白以後再大量臨習,不然一知半解地照貓畫虎,只會讓你的學習走上彎路,讓你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讓你很久都不能真正的入帖,無法做到“打進去”。

    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書法,在花費同樣的學習時間後,有人能達到對所學帖臨寫很“精到”的程度,能學有所成。而有的人對所學帖的臨寫卻總是在似與不似之間,書法水平也總是不見提高的原因。

    所以我認為,選擇了帖子以後,對帖子的學習永遠有個方法問題,方法對頭,往往事半功倍。不講究方法,拿過來就寫,只動手不過腦,肯定學不好書法,對帖子的臨寫也不過是個抄書的過程。

    就拿學習米芾的行書來說,在學習之前,我們首先應搞清楚米芾行書學習中重點和難點是什麼?搞明白這些問題之後再動筆臨寫。

    米芾的行書筆法上難在“刷筆”和側鋒技法的掌握及運用,難在結字上求險求趣,左顧右盼的生動恣態的展現,更難在對“風檣陣馬,淋漓痛快之勢”的把握與呈現,這些都是我們在學習米芾行書時應著重瞭解的重點,把這些技法上,結字上,章法和取勢上的東西一點點摳明白了,我們對米芾行書的學習自然就不存在問題。

    如果我們學習米芾行書,只是停留在簡單模仿,停留在一遍遍地通臨與浮臨,不對米芾行書筆法等方面的問題加以細緻的研究,那學來學去很可能就連米芾行書中那標誌性的“刷筆”筆法都無法掌握,對米芾書法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照貓畫虎的簡單模仿層面,到最後也只是學點皮毛,米芾行書中的精髓恐怕什麼也學不到。

    所以我說,書法的學習不存在什麼路子正不正的問題,只存在對所學帖子能不能真正“打進去”的問題,那些古代經典名帖能歷經千百年的沖洗,能在歷代書者審視挑剔的目光中流傳到今天,每一個帖都堪稱經典,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我們只要學好,學透其中的任何一本帖,都會使我們的書法水平得到極大的進步與提高,所以我們與其將精力花在選帖上,花在研究這些東西上,不如找一本自已喜歡的帖,下一番功夫,鑽研一下怎麼打進帖裡去,這才是我們書法學習上最正確的路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借款2萬元,分24期還完,利息共7千多,這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