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中美景
-
2 # 歐陽墨雪
簡單來說,即使你是孩子的母親,但你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跟你的感情也就生疏了婆婆都比較喜歡寵自己的孫女孫子,自然而然跟母親的感情就不親切。
-
3 # 微笑丶詮釋一切327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小孩子是很單純的,誰對她好誰陪伴他時間長?他心裡是有數的,別看他人小。因為在小孩子的世界裡,非常簡單,需要的就是長期的陪伴和無私的關心和關愛。
-
4 # 墨迪生活智慧
3歲之前是親密期的建立,這一時期,孩子由誰到就和誰親,並不是說,你是媽媽,孩子就必須和你親,沒有這個道理的。
孩子的生長規律是,過了這一階段,即使媽媽再彌補,也不可能3歲前建立的親密感,那麼親密了,這是人性的生長規律。
所以,心理學上講,孩子3歲前,一定不要離開媽媽,即使離開,也不要離開兩週以上,這樣對孩子以後的人格發育都會有影響。
6歲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時期,這一時期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後的一生。
題主一看就是媽媽,那請對得起媽媽這一稱呼,好好學學兒童心理學。
-
5 # 飛燕y
孩子大多數是誰帶跟誰親,有的婆婆對孫子真的很好,孩子會跟她親。有的婆婆總在孩子跟前說孩子媽媽這不好那不好,孩子聽多了也就信了,反正他們跟媽媽接觸的又少,奶奶說的就是對的。還有的婆婆並沒有盡心盡力的去對孩子好,孩子心裡也是清楚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奶奶親的,稍微大一點也會明辨是非的,媽媽永遠是最疼孩子的那一個。
我家的孩子都是我帶的多,以前也被奶奶帶過,總是帶不好,老是愛生病,我一回去她們就誰也不要了只要我,我是儘可能自己去帶,哪怕少掙一些錢也要帶在身邊,因為那是我的責任。現在孩子都長大了還是粘我的。
因為不管什麼時候,父母為孩子付出是最多的,奶奶只是幫忙照看,撫養費還是父母出的。最放不下孩子的是媽媽,孩子最想念的也是媽媽,所以我不完全認同。
-
6 # 媽咪好頑皮
問孩子“愛奶奶還是愛媽媽?”這道題的回答難度無異於“我和你媽掉進河裡,你先救誰?”
奶奶說,你們都去上班忙事業,我一個人整天整月地陪孩子吃、陪孩子玩、陪孩子睡,孩子喜歡粘著我,喜歡和我在一起,孩子就應該愛我!
媽媽說,我十月懷胎,忍受著孕吐、胸悶、各種不舒服冒著生命危險從鬼門關裡孩子生出來,然後又要起五經爬半夜地餵奶哺乳,怎麼奶奶來了帶幾天娃,孩子就不愛媽媽了?
孩子,我太難了……
愛奶奶還是愛媽媽,這本身不是一道什麼難題,可非要把它當做單選題去做那就難了。聰明的奶奶和媽媽完全可以把這道題變成多選題。
教孩子學會感恩,兩個人都應該愛。媽媽給予寶寶生命,每一個母親都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親人,媽媽生養了寶寶,照顧寶寶,寶寶應該愛媽媽,感恩媽媽;奶奶給予爸爸生命,是爸爸的媽媽,奶奶犧牲了自己的晚年時光,陪伴寶寶很辛苦,寶寶也應該愛奶奶,尊重奶奶。無論是媽媽還是奶奶都在寶寶身上付出精力和心血,寶寶要學會感恩,學會珍惜來自親人的愛。婆媳間要放下嫉妒,學會認同對方。當寶寶回答愛媽媽時候,婆婆就應該想,孩子愛媽媽是本能是天性使然,我也有兒子,我的兒子愛我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愛奶奶,也說明這是一個好奶奶,一定給予孩子許多愛和溫暖所以孩子才會說愛奶奶。當寶寶回答愛奶奶時候,媽媽就應該明白,孩子天真不會撒謊,一定是奶奶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很開心很快樂。聽到這個答案,作為母親更應該想到的是放心和欣慰,有一人對你的孩子好,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奶奶和媽媽要學會學會溝通。有些媽媽認為孩子愛奶奶是因為奶奶過於溺愛縱容。一是媽媽要感恩一件事,不是所有奶奶都肯幫助媳婦看孩子,也不是所有奶奶都會去溺愛孩子。你的婆婆溺愛孩子,從某種角度來說,那是你的幸運。二是兩代人要學會溝通,時代在改變,許多育兒理念也改變了,在確定雙方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基礎上,一切都是可以溝通可以改變的。三是各退一步,奶奶即使年紀大了也要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多聽聽媽媽的新道理;媽媽也學會適當妥協,除了原則性問題,一些小事也不要過於計較,畢竟你的老公就是婆婆帶大的,不也挺好的嗎?爸爸要做好兩者的中間人。愛奶奶還是愛媽媽本質上還是那個老話題----婆媳關係。而婆媳關係的關鍵核心並不在雙方,而在寶寶的父親身上。爸爸要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去,不要孩子總是出現在媳婦和媽媽的的單項選擇裡。當寶寶的媽媽和奶奶出現矛盾時候,要學會圓滑和變通,既要讓老婆感受到丈夫的愛,又要讓母親感受到兒子的孝順。家裡的男人做好中間人,把矛盾及時化解,把衝突扼殺在萌芽裡,讓婆媳關係融洽,也就無所謂愛奶奶還是愛媽媽了。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
愛奶奶還是愛媽媽本不是一道單選題,甚至還可以增加更多的選項。
孩子不僅要愛媽媽、愛奶奶,還要學會愛爸爸、愛姥姥、愛師長、愛同學,愛所有幫助支援他,給予他快樂和溫暖的人;甚至寶寶的愛還可以更寬泛一些,孩子還可以去愛天空、愛小草、愛家鄉、愛民族、愛日月星空,愛山川河流、愛世間萬物。
-
7 # 安妮媽媽日常生活記錄
我現在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我女兒什麼都聽她婆婆的,出生到現在一直在我身邊長大。我和她婆婆一起帶的。晚上她婆婆帶睡覺比較多。但是女兒還是比較喜歡她婆婆。我也不吃醋。感覺多個人愛我女兒也好,對自己小孩好自己也很開心。
-
8 # 梅梅在青島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不要缺少父母的愛,孩子的童年很短,一定要去珍惜寶寶成長的過程和陪伴!一天你能陪孩子多久?週末有沒有陪孩子去玩?有沒有親子游戲或者互動暱?孩子一直跟著奶奶,得不到媽媽的陪伴,肯定不會和媽媽親近的!一定要多去陪伴孩子!
-
9 # Hansson寶北美電商
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陪伴。
從出生,喝奶粉長大的孩子,有奶便是娘,母乳的除外,一歲以後,姍姍學步,牙牙學語,誰在身邊?
2歲以後,會跑了,會說話了,會淘氣了,誰在身邊?
從小到孩子有意識,有認知,也在探索學習身邊的人和事物,不僅僅是長輩的灌輸思想,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孩子是很聰明的,誰真心的對他/她好,真心的付出,孩子也會真心的跟誰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辯證的去看待人和事,會有不同的結果。
-
10 # 大霖的姥姥
為什麼婆婆帶的孩子和自己不親,是因為你沒有付出,你的婆婆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物力。孩子都是有感情的,跟誰久了,他們就和誰最親
-
11 # 沫燃羽心
因為奶奶不會跟孩子說你媽媽出去掙錢啦,也不會主動給在孩子面前說媽媽,而且大多數奶奶希望孫子跟自己親,我婆婆就是屬於這種,孩子雖然小但是有些東西他還是可以聽懂的,雖然現在可以影片但是天天影片奶奶會覺得煩,所以肯定跟媽媽不親了,有的婆婆孩子媽媽回來了也不會主動把孩子交給孩子媽帶帶讓他們親暱,還會覺得孩子媽回來了孩子不聽話了這個那個的
-
12 # 經典粵語留聲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吃過奶奶的醋?孩子睡覺找奶奶,白天看不著奶奶也喊奶奶,有事情幫忙找奶奶,出去溜溜找奶奶,孩子不願意和媽媽在一起,晚上睡覺都不找媽媽,孩子推開自己,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由於工作等各種原因,大部分孩子都是婆婆幫著帶大的,有些媽媽會擔心陪伴孩子時間少,會不會和媽媽不親,和奶奶親?
有的媽媽心想不找我更省心啦,可是那個媽媽在孩子推開自己那一刻,不會傷心呢?
但是事實是,只要媽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還是和媽媽親的。我有三點建議,希望大家收藏。
第一點:媽媽有時間,就陪孩子玩耍,陪孩子說話。
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溝通能力,和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和孩子的情感。媽媽天生對孩子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畢竟十月懷胎,孩子對媽媽的氣息是最喜歡的。
第二點:堅持孩子和媽媽睡覺。
晚上孩子和媽媽睡覺,有助於孩子提升安全感,很多家長過早和孩子分床睡覺,也是不好的,容易給孩子造成缺乏安全感。
對待孩子是婆婆帶孩子自己帶,你們有什麼見解呢?
孩子讓奶奶帶大,會不會和媽媽不親呢?
-
13 # T花K鹿H
如果婆婆和兒媳住一起早晚孩子還是跟媽媽親的,只是現在奶奶帶的多點孩子跟奶奶,大點懂事了還是媽媽親,我認識一個姥姥她從小把外孫帶到五、六歲,(在一起住)這之前跟姥姥特親,從五、六歲以後就跟媽媽親了姥姥特傷心。
-
14 # 彩虹姐的生活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吃過奶奶的醋?孩子睡覺找奶奶,白天看不著奶奶也喊奶奶,有事情幫忙找奶奶,出去溜溜找奶奶,孩子不願意和媽媽在一起,晚上睡覺都不找媽媽,孩子推開自己,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由於工作等各種原因,大部分孩子都是婆婆幫著帶大的,有些媽媽會擔心陪伴孩子時間少,會不會和媽媽不親,和奶奶親?
有的媽媽心想不找我更省心啦,可是那個媽媽在孩子推開自己那一刻,不會傷心呢?
但是事實是,只要媽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還是和媽媽親的。我有三點建議,希望大家收藏。
第一點:媽媽有時間,就陪孩子玩耍,陪孩子說話。
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溝通能力,和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和孩子的情感。媽媽天生對孩子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畢竟十月懷胎,孩子對媽媽的氣息是最喜歡的。
第二點:堅持孩子和媽媽睡覺。
晚上孩子和媽媽睡覺,有助於孩子提升安全感,很多家長過早和孩子分床睡覺,也是不好的,容易給孩子造成缺乏安全感。
對待孩子是婆婆帶孩子自己帶,你們有什麼見解呢?
孩子讓奶奶帶大,會不會和媽媽不親呢?
-
15 # 聆空意牘
因為當下大多數媽媽既是媽媽也是職場人,還是兒媳和女兒…產假多是半年時間,上班後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媽媽需要盡的義務卻難於劃分時間。上班時間沒辦法照顧自己的孩子,即使無比思念卻無能無力。
而有些媽媽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質量,不得不和丈夫外出謀生打工,和孩子長期分離
然而孩子年幼正是需要媽媽親密陪伴的時候,魚與熊掌難兼得,但迫於無奈被分離。所以孩子沒有那麼親密,或許他們長大後會明白那份苦心
多陪伴多瞭解多理解多溝通多關懷,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其實不少,加油吧媽媽
-
16 # 臾涼yy
我家是公公婆婆和我一起帶,每天早上公婆一起帶,晚飯後公公帶多些,下午覺和晚覺和我一起,但我兒子看見爺爺就誰也不要[發怒]每次看他這樣我就傷心,明明奶了一年多,還每天在一起就是愛跟爺爺,爺爺很寵,說不聽,兒子脾氣臭,真擔心以後的教育
-
17 # 旻尼婭
我感覺這個命題不完全成立,不是所有的奶奶帶的孩子都不跟媽媽親,還有跟媽媽親的。如果媽媽一年也不見孩子,孩子自然不跟媽媽親,這不是奶奶帶的問題,是誰帶孩子都不跟媽媽親,問題不在奶奶身上,在於媽媽和孩子之間沒有任何接觸。如果媽媽能夠搭一段時間跟孩子見見面,溝通溝通感情,孩子不見得就跟看護他的人親。我兒子4歲,在他一歲斷奶後就跟他奶奶在老家生活,我平均一到兩個月見他一次,一次兩三天,但是他還是跟我最親。只要我出現,他奶奶在他眼裡就成空氣了。但是講真,他奶奶對他真的很好!所以他奶奶就抱怨,自己辛辛苦苦看大的孩子,也比不上親媽。
如果媽媽們不希望出現問題描述的這種現象,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不能啥鍋都得奶奶背。
-
18 # 和靈隴寶貝一起成長
這個問題可以換位思考,你帶的孩子,孩子和奶奶親,你是否覺得正常呢?
母親生下孩子,並不是天然就要跟母親親暱,主要看她三歲以前跟誰待在一起時間多,那麼孩子就會跟誰親。
我女兒,生下來帶到8個月 ,我開始工作,也戒了母乳,婆婆開始帶到兩歲半,所以她對婆婆有感情,平常婆婆不來我這裡,只要婆婆來或者回家,她總會跟婆婆一起睡覺。內心裡,她對婆婆是有更深厚的感情的。
這點,我剛開始也會想不通,三歲之前是孩子情感建立期,跟誰接觸得多,那她就會跟誰親。所謂有付出,有收穫,所有事情沒有不勞而獲的,即使你生了她,養了她。
女兒從兩歲多到現在,中間我只離開過三個月的時間,其他就一直在一起,所以現在關係好多了,但偶爾也會不聽話,這個可以理解,畢竟誰都會有個情緒的。
總體來說,以前不太開朗,現在也開朗多了。
等生了兒子,我吸取了教訓,我自己主帶,婆婆幫帶著,一直帶到三歲多,我開始上班,孩子讀幼兒園。
這個就很明顯,粘我,白天怎麼玩,晚上到點就回來找媽媽。
那會我體會到,誰帶得多,他跟誰親。
李玫瑾老師呼籲過,希望立法,讓中國媽媽生下孩子,要親自帶到兩歲多以後,才去工作,這樣將來也有利於教育孩子,因為你對他有影響,他會聽你的。
否則前期沒有那種養育關係,他不依戀你,你就影響不了他,他也就不聽你的,後期不利於孩子的教育。
-
19 # 蟲蟲愛上譯
問這個問題的大概是想讓別人說是婆婆在帶孩子時故意教唆孩子不跟媽媽親吧 ,其實只要當兒媳的沒有做過很嚴重的傷害了婆婆的事,婆婆是不會和兒媳婦計較的 ,兒媳婦願意把孩子讓婆婆帶著,那就說明媳婦還是在意婆婆的,婆婆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畢竟兒媳婦在婆婆眼裡跟兒子一樣也不過就是個孩子,這就叫大人不計小人過 ,所以題主不要提這種問題出來拿婆婆說事。
-
20 # 寧波薛小小
這個問題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值得做父母大深思,是,現在壓力確實很大,孩子讓奶奶帶,自己可以外出打工賺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可孩子的教育勝過一切,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1/3歲的孩子最好要自己帶。這樣孩子有安全感。其次老年人帶孩子安全方面也是個問題,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對安全意識沒有那麼強。有多少家庭是因為爺爺奶奶帶孩子出得意外。反正我個人不贊同讓爺爺奶奶帶孩子。
回覆列表
謝了!那要看時間長短,如果跟婆婆時間長,自小就離開母親對母親印象模糊,再接觸母親時有疏遠感也算正常,並不是有些人說的是婆婆有意教育孩子才這樣子,婆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