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北向北
-
2 # 小美枝子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設個底線,因為我們自己因為孩子哭就讓步,社會不會讓步。所以,原則問題不讓步,第一次不讓步,孩子就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3 # 洪祖強
對於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壞毛病,壞惰性,必須在其成形前儘早幫其糾正,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要幫助孩子戒掉壞習慣壞毛病,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事,因為現在的長輩都寵愛著孩子,只要孩子一哭二鬧就妥協退讓甚至是放棄,以失敗告終。
過分溺愛就會害了孩子,在幫助糾正孩子的壞毛病時,面對孩子的哭鬧無賴,大人一定要咬牙“狠心",讓孩子"死心",以狠制鬧,決不鬆綁動搖,牢牢掌握拉鋸戰的主動權,如此堅定信心,堅持"原則",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正面成勢,壞毛病土蹦瓦解,徹底消失。
-
4 # 茴香貳兩
這個問題不是單純的家長該不該讓步的問題,而是分清楚什麼時候能讓,什麼時候不能讓的事情。
孩子哭鬧最明顯的是沒有得到滿足,吃的玩的或者其他的,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等情況,延遲滿足或者其他代替滿足。
孩子還有一種哭鬧是缺乏安全感、依戀、害怕等,比如上班出門孩子哭等等類似的,這個時候一個擁抱和安慰的話更好些,不能放之任之,假裝沒看見或者一走了之,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存在,沒有那種辦法可以適應所有的孩子,還需要寶爸寶媽們細心觀察,瞭解孩子哭鬧背後真正的原因,不要一味職責,或者一味妥協。愛孩子從懂孩子,培養孩子習慣開始。
-
5 # 嘿呦喂哦
轉自網路:
孩子哭鬧是作家長的最頭疼的事,一般面對眼淚汪汪的寶貝,多數父母一心軟就會去哄孩子。然而對孩子的態度、哄不哄孩子,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變化而變化的。三歲就是一個分水嶺,超過這個年紀,家長就不能百依百順了。
1、三歲以前:
孩子在0-3歲,正處於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非常執拗和敏感,常常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不停歇,或者故意惹家人生氣。大多數就是為了博得大人的注意力,看看自己是否被爸爸媽媽疼愛,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無理取鬧,認為不理他的話一會自己就消停了。
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他們會覺得沒有得到關愛,反而會更加大聲的哭嚎。孩子慢慢地就會失去安全感,同時也會覺得自己在父母心裡沒那麼重要,內心也就會更加敏感。
所以面對三歲以內的寶寶,對他的哭不予理會,並不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家長們應該及時迴應、哄哄孩子,可以是耐心的勸阻、可以是給他講道理,告訴孩子其實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只有這樣,孩子在這個極為敏感的時期才可以獲得安全感。
2、三歲以後:
我國民間流傳著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似荒謬,其實並無道理。三歲以後的孩子性格逐漸養成,此時的心理便可以映射出青少年時的個性,等孩子到了七歲,同樣可以根據他此時的脾氣、性格來預測今後的狀況。
所以三歲到七歲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比如很多人都在商場看過這樣一幕,已經上小學的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因為家長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鬧、撒潑打滾,有的家長乾脆直接走開任由他在那裡哭鬧,有的家長對孩子大吼大叫,兩個人吵的聲音幾乎整個商場都能聽到。那麼,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究竟該如何做呢?
首先家長無需立刻就去哄孩子,先任由他哭,等知道了這樣做並不能解決問題,哭累了之後,就會暫時停止無理取鬧。這個時候家長再耐心的分析孩子的問題,告訴他們事情的嚴重性,他們才更能聽的進去。等到事情平息,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和鼓勵。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6 # 輕聽樹下家庭教育
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孩子都要確立邊界。
我有一朋友,和我聊天說,他對女朋友有求必應,基本滿足了她所有的要求,自己完全不提任何要求,為啥她還是離開?奇葩操作是,離開了半年之後,有事情還是讓他去辦,而他也二話不說的就辦了。
我就問他,為啥一匹老虎,看到它的對手一味的退讓,他會跳起來攻擊?完全沒有邊界的人,讓別人覺得隨便怎麼你都無所謂,連分手都不會有內疚感。
不僅是對大人,其實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樣。如果一味的滿足孩子所有要求,孩子就會越來越暴力要求,越來越鬧。
所以確立邊界,表達自己的需求,拒絕對方,是一種被他人重視的方式。
我們總是說教育孩子要寬嚴並施,那什麼時候寬鬆?什麼時候嚴格呢?這讓很多父母頭疼,今天就來聊一聊。
1.太過於寬容就是縱容。
有些父母總是覺得孩子未成年,在心理上不成熟,沒有自我約束能力,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所以遇到孩子犯一些錯誤就會去包容孩子,但是我們要看孩子犯了什麼錯誤,有這樣一個例子,小明是家裡的獨生子,佔有慾非常強,看到別的孩子有玩具,就想據為己有,然後就會奪過來,後來長大了一些去親戚家,在親戚家看到自己喜歡的火車玩具,就偷偷的藏在衣服裡帶回家裡,後來父母知道了並沒有責怪小明。
在這個故事裡父母就沒有作出正確的教育,認為孩子只是調皮,並沒有認為孩子做法本身是不對的,需要接受批評並且改正錯誤,這樣就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做的沒錯,時間久了就會變得任性。
我們說的包容是指讓孩子首先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認識到錯誤接受批評,然後我們可以選擇性的去寬容孩子,而絕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縱容。
2.或許嚴厲會讓孩子膽小不敢表達自己。
有的父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條條框框,孩子必須按照要求去做,但有時候不一定合理或者人性化,必然會適得其反。這樣一個例子,小紅放學以後他的父親要求必須學習到十點以後再睡覺,有一天小紅非常的累,回到家想休息,父親把她叫起來讓她看書學習,但是小紅的狀態可想而知,學習效果肯定不太好,所以我們有時候要合理的去管理孩子。給孩子適當的獨立空間,在孩子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不過多的去幹涉孩子的行為,不然孩子會有很大的壓力,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影響,沒有主見。
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去把握這個尺度呢?把握這兩點:(1)思想品德上要嚴,無關緊要處要寬
孩子罵人、說髒話、拿別人東西等一些品德上的過錯必須要嚴,要對他嚴肅批評,必要時給他一點兒小的懲罰,避免他養成不良習慣。但在一些小的、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要寬,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碗等,應當心平氣和地和他說,讓他下次注意,再把可能出現的危險向他強調一下就可以了。
(2)學習上要嚴,個人興趣上要寬
在學習上不能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否則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退步,知識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對他將來的前途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嚴不是要求父母時時刻刻都督促孩子學習,而是指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不能掉以輕心。再者,對孩子重複出現的錯誤必須嚴格要求,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但是,對於孩子的興趣培養則可以寬,讓孩子在較多興趣愛好中放鬆自己,找到樂趣,為學習提供更多的精力支援。
-
7 # 大王講育兒
孩子一哭就讓步,是家長不強大。
當孩子想得到某些東西,而又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時,他就會透過哭泣的這種手段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從而脅迫家長滿足自己的某種願望。如果當他發現這種行為非常的有效之後,那麼他在以後的類似情況中就會繼續使用這個手段,從而迫使家長完成他的願望和心願。
有的家長心疼孩子,擔心孩子哭壞了,擔心給孩子留下什麼不好的心理陰影,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就會想盡辦法馬上滿足孩子的願望。
有的家長其實是嫌麻煩,當聽到孩子哭的時候自己內心就很煩,為了不讓孩子打擾到自己,為了讓自己的心情能好一點,所以就會順手滿足孩子的願望,說到底這其實是家長的一種自私心在作祟,因為教育孩子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教育孩子是需要講究策略和方法的,很多家長圖省事就會直接用物質去解決,孰不知你解決了當下的麻煩,而以後會面臨更多更棘手的麻煩。
那麼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應對呢?
第1個就是陪伴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無論孩子因為什麼哭,此時此刻他的情緒是波動的,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傾聽和陪伴,不要去指責陪伴在身邊,去傾聽他為什麼要這樣讓他的情緒能夠舒緩下來。第2步,和孩子去商量這件事情應該怎麼樣去做,去明確的告訴孩子你的心理承受界限是什麼,你的邊界在哪裡當孩子的情緒被你安撫下來這個時候你講道理孩子是能聽的進去的,如果孩子的要求你實在滿足不了那麼你就誠實坦白的告訴孩子。
每一次哭泣的背後都有他相應的訴求,也就是說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有他的動機所在,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更需要做的是挖掘孩子內在的需求,而不是急著去解決當下孩子哭,這一件麻煩的事兒。
-
8 # MM晶晶
其實這個毛病說白了就是家長慣的。從小就應該告訴孩子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道理。同時還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從小就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
-
9 # 耳釘影視剪輯
我的孩子現在17個月,我也到了和您有一樣問題的階段。孩子愛哭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
都知道這是壞毛病,那麼怎麼辦呢?
制定合理有效的規則(這是最重要且長遠的辦法)
通常父母答不答應孩子某一件事物,全看自己心情如何,這樣慢慢讓孩子也就養成隨著自己心意來的毛病。
父母給自己制定一套規則,每天孩子吃多少零食、看多長時間電視、每個月可以買多少錢的玩具等等。慢慢讓孩子意識到,事物都是有規矩的,不是哭鬧就可以解決的,這樣建立起了規則以後乃至孩子一生都會受益
注意⚠️:最開始孩子哭鬧,父母一定不能心軟,孩子斷奶基本都要哭,也沒聽說誰家孩哭著斷不了奶的!讓孩子接受規矩拋棄原來的舊習慣就是一個“斷奶”過程,越早越好。
使用“迂迴戰術”
比如孩子看到大人喝可樂,自己也要喝不喝就哭。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拿起另外一款兒童可以喝的果汁開始喝,喝的時候表情最好誇張點,讓孩子覺得這個果汁很好喝!孩子看到新事物就忘記原來的可樂了。
反其道而行之
在你知道做這件事情時,孩子一定會說“不”,那麼你就換一種說法,比如下雨了,你想讓孩子穿雨鞋,知道孩子會不願意。你就說:“這麼漂亮的雨鞋,弄髒了多不好!你就穿著你那普通鞋子出門吧!”爸爸媽媽的“不要”反而激發了孩子的“我要”正好可以“負負得正”
利用“後果處罰法”
在一定的範圍內,父母可以利用孩子行為後果本身,自然而然的處罰他的行為,比如孩子非要去摸熱水瓶,你與其反覆的警告他、制止他,不如把瓶塞開啟,抓住他的手放在熱氣上,當他感覺到燙時,就再也不會碰熱水瓶了。
總之知道是壞毛病了,就一定要儘早的採取相應措施改變,越大越難改!
回覆列表
作為父母,要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或者教育心理學,瞭解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規律,尤其是人際互動中獎懲對兒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行為主義心理學可以讓家長明白,孩子哭鬧時就讓步是在縱容甚至是在鼓勵孩子哭鬧,這樣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認識,以為哭鬧是簡單有效的實現目標的方法,此後無論有怎樣的需求都可以透過哭鬧來得到滿足。
認識到這種縱容孩子的危害性,是家長改掉壞習慣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