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眼紀錄片

    也不一定,三國演義寫太神了,那是小說的情節需要,郭嘉在的話其實會好一些但是曹操必敗,第一驕兵必敗就跟當年袁紹一樣,第二曹操太迫切需要一個方法能把自己率領的北方旱鴨子軍弄好,所以才相信了鐵鎖連環,試問曹操手下謀士幾百難道都不知道麼?其實我猜測他們心裡明白但是不敢說,為何要頂著殺頭的風險去這麼不討好的說出來呢?所以我前面說即便是郭嘉在曹操也會敗,郭嘉是當初從袁紹那裡投到曹操這裡的曹操對他跟親兄弟一樣,郭嘉跟曹操剛那到不會殺頭之類的,但是無法解決北方士兵不熟悉水的問題,就靠那渣渣荊州水軍?跟正規長江水軍PK?那不相當於LOL六神裝VN和掉線已久的1級ADC打麼。所以郭嘉可以防止鐵鎖連環的大敗但是無法阻止曹操對孫劉聯盟的小敗,何為小敗?糧草供給緩慢持久戰根本拖不起,雖然可以呼叫荊襄糧倉但軍隊數量龐大粗略計算僅夠9個月,從中原濮陽陳留洛陽長安調運糧草代價太大,所以只能撤兵,另外軍中已經有人染上了血吸蟲病,減損了戰鬥力,孫劉只需要依靠長江天險,天時的話赤壁那年孫權的糧倉足夠瞬間配備2萬軍隊,這點參考的是當時周瑜向孫權表明了赤壁這一戰,而孫權毫不猶豫的剝劃了糧草,要知道古代糧草重大,如果沒有很豐厚的家底是不會輕易撥給糧草的。地利就是長江天險,人和,孫權麾下武將權力支援因為他們手裡有兵,這都是兩代人積攢的家底,雖然文官會阻礙但是已經動搖不了保家衛國的決心,劉備這更不用說了,連根兒都沒的人不拼死一戰還能去哪裡?

  • 2 # 葉飄刀

    可能好,可能壞

    這個無法判斷。

    官渡之戰,郭嘉就在,如果袁紹聽了田豐的,戰局如何走向?

    曹操對呂布,郭嘉也在,如果呂布聽了陳宮的,戰局如果走向?

    你確定郭嘉就一定能改變戰局走向。

  • 3 # 愛妮品歷史

    郭嘉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卻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了大功,官渡之戰前曹操舉棋不定,此時郭嘉對當時的戰略形勢進行了分析並對戰略部署做出了詳細的規劃,向曹操提出了《十勝論》,曹操立刻就堅定了和袁紹開戰的決心,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一舉擊敗袁紹,成為了北方的霸主。

    但是在改變曹操命運的另一場大戰赤壁之戰前,郭嘉卻因病去世了,這就導致了曹操在赤壁的慘敗,還差點死在了戰場之上。很多人都會想,假如郭嘉沒有死,並且參加了這場赤壁大戰,曹操是不是就能取得勝利從而一統天下呢?三國的歷史是不是會被改寫?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具體來分析一下: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但事實上曹操當時只有二十多萬的兵力,而劉備和孫權這邊差不多有五萬左右的兵馬,可以說是兵力懸殊,而且曹軍的戰船都是斥巨資打造的,反觀孫劉聯軍這邊就是一些普通的戰船,這樣一來兵力和裝備方面都是曹軍碾壓。只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不要忽略,那就是曹軍多數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上作戰,經常會出現暈船和水土不服的現象,這大大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還有曹操新收服的荊州降兵軍心不穩,不能全心全意為曹操效力。這時候郭嘉如果在場,肯定會勸說曹操先穩定軍心,訓練水軍,等到軍心安定,將士們也都熟悉了水上作戰之後再和孫劉聯軍開戰,那時候勝算就會高出很多,至少也不會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曹操對郭嘉是言聽計從的,郭嘉如果活到了赤壁之戰,那曹操的勝率肯定是大大提高,當時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身邊沒有能用的謀士,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反觀孫劉聯軍這邊不僅軍事實力弱,諸葛亮和周瑜也是“表面兄弟”。由此可見,如果赤壁之戰時郭嘉還在世的話,結果肯定是對曹操比較有利。

  • 4 # 瘋起雲湧

    歷史不會有假設,他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一個朝代的沒落不是一個人能力挽狂瀾的,一個名將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古代戰爭。

  • 5 # 使用者千山暮雪時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哀嘆說“使奉孝若在,必不致孤此敗也,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大概這就是後人常常認為郭嘉未死,赤壁之戰勝敗難料的原因。

    郭嘉的確是曹操身邊的頂級參謀,尤其是官渡之戰中,他準確的預見到袁紹的外強中乾的本質,極力鼓勵曹操當機立斷,火中取栗,一舉擊敗最大的對手袁紹,平定了北方,為曹魏集團奠定了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戰略性物質基礎。

    而且郭嘉臨終留下遺計定遼東,進一步加強鞏固了這一基礎。

    確實,他短暫的生涯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不愧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一戰,孫劉聯盟,以弱勝強,大破曹操,取得比官渡之戰更大更重要的勝利。曹操躊躇滿志,謀士眾多,猛將無數,卻被以東吳周瑜為主的孫劉聯軍算計,一把火燒了戰船,再也不能一鼓作氣,平定南方,自從三國鼎立。

    但說郭嘉未死,赤壁之戰曹操不會失敗,則是過分主觀。

    赤壁之戰時,曹操還有荀彧,荀攸,程昱等等一干優秀人才,集中優勢兵力,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本來就合乎兵法之道,單論用兵,曹操又何嘗不如郭嘉?

    劉備已是喪家之犬,東吳除了長江天險,哪有資格抗衡曹操?以張昭為首的東吳集團不是極力勸降孫權嗎?只不過偏偏有周瑜魯肅的存在,才使得孫權孤注一擲,虎口拔牙,成就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呂思勉先生就認為,赤壁之戰,東吳本來萬無取勝之理,不過是天幸而已,他還評價周瑜“本是極度鋒銳自用之人”。

    說到底,人類歷史的成敗得失,無不以人為本,因人成事或因人廢事。有周瑜在,赤壁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剩下的只是雙方如何鬥智鬥勇,是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綜合較量。

    在沒有科學預測的時代,人們普遍以經驗為行事準則,郭嘉既沒有在南方長江流域生活的經驗,又缺少與東吳集團對決的經歷,他不會料到周瑜這樣的人物的心性與智勇,也不會料到這裡冬天會起三天東南風,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一點,是老於軍事的曹操的盲點,也是整個北方集團的盲點。

    總之,先是東吳有了敢打必勝的信念,抓住曹操的漏洞,再借以天之助力,方成了赤壁不世之功,縱使郭嘉在,勝負大勢恐怕亦不可改變。

  • 6 # 隨便扯扯兩句

    曹操的頂級謀士不止有郭嘉,賈詡,荀彧,程煜,司馬懿這些人難道都不如郭嘉或者說這些人加在一起也不如郭嘉?曹操赤壁之戰是敗在了他自大自得上。當時曹操連敗眾多勢力,所到之處無可披靡,曹操也聽不進去他不想聽的意見了,有他不喜歡聽的,就隨手刺死,在這種狀態下,有幾個人敢說真話?如此驕縱之下,又怎麼會不敗?

  • 7 # 閒談三國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的觀點:如果郭嘉健在,那麼曹操也只有50%的可能會放棄赤壁之戰。

    下面將從如下幾個方面和大家闡述我的觀點: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瘟疫郭嘉在曹魏集團的影響力。--郭嘉可以影響曹操的選擇,但是其本身愛冒險,所以他不一定建議曹操放棄赤壁之戰。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在《三國演義》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寫了赤壁之戰,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謀。但實際上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並沒有那麼出彩。

    那麼實際上曹操在赤壁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的認為是: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導致的瘟疫,使得曹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

    我們先看看《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錄: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劉備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根據以上記錄,我們可以大致推測赤壁之戰的大體情況應該是這樣的。曹操在取得荊州之後,繼續攻打劉備。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求援,孫權派遣周瑜、程普等將領協助劉備抵抗曹操。曹軍在雙方交戰前就已經開始流行瘟疫了,但是由於曹軍兵力遠超過孫劉聯軍,曹操並沒有放棄戰爭,所以曹操繼續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然後曹操在赤壁吃了敗仗,同時瘟疫越來越嚴重,曹操只能放棄南進,帶領部隊退回北方。

    這裡赤壁一戰確實曹操吃了敗仗,但是真正讓曹操退兵的是瘟疫導致軍心動盪,再堅持下去也無法消滅孫劉聯軍。

    郭嘉在曹魏集團的影響力

    說了那麼多,終於說到我們的主角了。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郭嘉在赤壁之戰中會怎麼選。

    首先是郭嘉的謀略:

    一,官渡之戰中,正確預測了孫策死於刺客之手(其實我覺得就是他謀劃的)。

    二,官渡之戰勝利之後,建議收兵,讓袁氏兄弟窩裡鬥。

    三,建議曹操奇襲烏丸。

    從這些事蹟中可以看到郭嘉在曹操征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謀劃作用。而且大多數曹操還是會聽從他的意見。所以在赤壁失敗後,曹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郭嘉。

    其次是郭嘉的性格:

    郭嘉的性格只有兩條:一,放蕩不羈。他不貪婪權位,不拉幫結派,只好酒色。因此曹操對他非常放心。可以說郭嘉和曹操之間除了君臣之情外,還有一份兄弟之誼。二,愛冒險。曹操徵烏丸的結果是險勝,但是當時郭嘉是非常支援他的。這點可以判斷郭嘉是喜歡冒險的。

    如果曹魏集團有人能勸說曹操放棄赤壁之戰的話,那麼這個人只能是郭嘉。

    那麼郭嘉會建議曹操不發動赤壁之戰嗎?

    答案是:50%的可能。

    赤壁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瘟疫導致。但是赤壁之戰,曹操壓倒性的優勢是確實存在的。而郭嘉又是一個善奇策,愛冒險的謀士。所以他可能會因曹操兵力優勢巨大,而勸曹操進攻東吳,也有可能會看到瘟疫的存在以及曹操沒有強力的水軍,而勸曹操轉攻為守。

    賈詡的選擇(題外話)

    這裡說賈詡可能很突兀。但是我個人覺得如果郭嘉活著,會有這樣一種可能。

    首先,賈詡在赤壁之戰中是勸曹操放棄的,但是曹操沒有聽。而賈詡本著明哲保身的想法並沒有繼續進言。但是如果郭嘉活著,或許賈詡可以把自己真正想說的內容由郭嘉之口轉述給曹操。從而避免了赤壁之戰。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最佳選擇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認為曹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瘟疫。那麼,這場戰爭曹操根本沒有辦法取得勝利。所以曹操這個時候的最佳選擇是在吞併荊州後,在荊州戰場採取防守狀態。然後令重兵去討伐西涼馬超和韓遂,統一西涼後發兵漢中迫使張魯投降,再進兵益州。這樣可以全方位的夾擊孫劉聯軍。雖然這樣會花比較長的時間佔領江東,但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赤壁之戰的失敗。

  • 8 # 赤壁周郎x

    首先,郭嘉沒有遺計定遼東,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其次,如果郭嘉能活到赤壁之戰,曹操也未必能勝:

    第一,曹操統領的北方將士不善水戰,而且水土不服,士氣低落

    第二,劉琮方面投降的荊州兵士,雖然慣於水戰,軍心不穩,同樣士氣不高

    第三,近代有史學家提出當時曹營內瘟疫橫行(贊成5樓觀點),士兵多數染病

    第四,赤壁之戰時雖是隆冬,但仍然有刮東南風的可能(不是諸葛亮借的,周瑜夜觀天象發現的),致使周瑜火計成功。

    綜上所述(客觀分析了幾點原因,有不正之處請予提出指正),曹軍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縱使郭嘉在世,曹操赤壁之戰也不會獲勝。

  • 9 # 老丁閒詭扯

    如果赤壁之戰前,郭嘉仍健在,戰局會有何走向?至於郭嘉仍在,戰局會如何走向?這個我們也不好枉下評論,畢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但如果郭嘉尚在,也許就會沒有赤壁之戰了,至於為何?且讓我一一道來。先讓我們看一下郭嘉死後的赤壁之戰。這時有人會問了,難道曹操手下那麼多謀士都比不上郭嘉?是郭嘉死後,曹操手下的謀士不夠出色?所以才讓曹操赤壁敗的那麼慘?話也不能這麼說,不是說郭嘉死後,曹操手下就沒有了可用的謀士。當初程昱早就預見了孫劉聯盟。而且曹操手下還有一名俗稱“毒士”的謀士賈詡。那麼當初賈詡怎麼說的呢?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

    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荊州,想順江東下。賈詡勸告說:“明公您當初攻破袁氏,現今收復漢南,威名遠揚,軍事實力已經十分強大。如果利用過去楚國的富饒,來招攬賢才良士,安撫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那就可以不興師動眾而使江東地區俯首稱臣。”太祖沒有聽從。

    是的,曹操並沒有聽從賈詡的建議,那麼曹操為什麼沒有聽從賈詡的建議呢?當時的曹操可以說是北方已經全部平定,此時未免有些信心膨脹。他對局勢做了四點分析,認為自己可以打贏這場戰。哪四點呢?

    一 挾天子而令諸侯,諸侯不敢與之爭鋒。這是政治上的優勢。

    二 奪得荊州威震四海,許多人聞風喪膽。這是心理上的優勢。

    三 奪得荊州,勢如破竹,軍心振奮,以軍心振奮之師戰聞風喪膽之軍。這是氣勢的優勢。

    四 曹操人多勢眾,孫劉聯軍相對人數較少。這是軍事上的優勢。

    也是因為曹操認為自己有了這些優勢,才覺得自己實現大一統的時機已到,這才把劍指向劉備和孫權。才有了赤壁之戰。我們都知道了赤壁之戰的結局,乃曹操兵敗,而且大敗,敗的非常慘。為什麼敗的這麼慘呢?其實在交戰之初,周瑜就說過曹操犯了四點兵家大忌。哪四點大忌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 本土未安,後患未除,冒然南下。

    二 放棄鞍馬,使用艦船,舍長就短。

    三 天寒地凍,馬無草料,給養不足。

    四 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結果也證明了周瑜的觀點,在初一交戰時,曹操就敗了。也確實,剛得荊州,所降兵將的心此時還未收攏,領著離心離德的兵將,加上自己帶的兵馬水土不服,疾病纏身,去攻打同仇敵愾孫劉聯軍,那肯定是兵敗。

    那麼初一戰敗後呢?此時已經到了十二月份,長江上寒風凜冽,艦船顛簸,久居北方的曹操軍隊,在船上嘔吐不止,於是乎,曹操就把各個戰船連了起來,避免顛簸,不過也給了孫劉聯軍可乘之機,黃蓋就向周瑜獻計說,曹軍戰船全部首尾相連,可以用火攻將其燒燬打敗。周瑜採用了黃蓋的計謀。後來黃蓋詐降,帶著幾十艘大船戰艦,船內裝滿柴草,在柴草上澆滿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棋,又預備一些輕便快捷的小船,分別系在大船的尾後,向曹操處依次駛去。而曹操軍中官兵都伸長了脖子觀望,指著船隊說黃蓋來投降了。黃蓋命解開各小船,將大船同時點火。當時風勢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燒到岸上的曹軍營寨。片刻之間,煙火沖天,曹軍人馬被燒死淹死者不計其數,於是全軍敗退。

    此時的曹操兵敗於赤壁,而且敗的非常慘,這場戰役的失敗,也讓曹操實行一統的理想隨之破滅。假如郭嘉沒有在徵烏丸的途中病死,此時尚在,他會讓曹操敗的這麼慘嗎?這我們得先知道郭嘉是怎樣的一個人。郭嘉究竟何許人也?能讓曹操如此器重。我們往下看,一探究竟。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也。初跟袁紹,知道他不懂得使用人才,做事又優柔寡斷,於是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跟曹操相談甚歡,於是當上了曹操的軍事參謀-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且屢獻奇謀。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慧團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從宛縣發兵征討呂布,到了下邳,呂布敗退,堅守那裡,太祖進攻,沒有拿下,連續作戰,士兵疲憊,太祖想收兵。郭嘉勸說:“呂布勇而無謀,現在三次交戰都敗了,他的銳氣已經衰落。軍隊以大將為核心,首領衰疲,部隊就沒有奮戰的意志了。那個陳宮有謀卻來得慢,現在趁著呂布銳氣還未恢復,陳宮謀劃還未確定,我們進兵,急速攻打,呂布就可以被拿下。”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孫策想渡江向北襲擊許縣。眾人聽到這個訊息都有些害怕。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的部隊有一百萬人之多,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在一個平常的人手中。”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許貢派出的刺客所殺死。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眾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定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爆發了白狼山之戰。此役,張遼率領先鋒大破烏桓,烏桓單于蹋頓被臨陣斬殺,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

    從郭嘉為曹操屢獻奇謀,我們也可以看出郭嘉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神機妙算、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招,可以說是天生奇才。那麼這時樓主問題該浮出水面了,赤壁戰前,郭嘉尚在,他會如何諫言曹操?其實赤壁之戰前,曹操在北邊,透過宛城、葉縣往南進軍,到了新野時,劉琮投降,此時劉備在樊城慌慌張張渡水到襄陽,往南跑到當陽,曹操率5000輕騎兵一日一夜300裡在當陽追上劉備並打敗劉備。劉備後斜趨逃到漢津,後來至夏口與魯肅等會合。而曹操則繼續往南到了江陵。如果郭嘉尚在,那麼他會諫言曹操鎖定目標,在當陽大敗劉備後乘勝追擊,在劉備到夏口前把他滅掉,順便把魯肅也俘虜了。哪怕後來曹操已經到了江陵,建議他立馬調頭去追劉備,在孫劉聯盟前把劉備給滅了,畢竟孫劉聯盟需要時間的嘛,在這期間鎖定劉備,專心攻打他,是完全可以取勝的,只要想盡辦法,把目標瞄準劉備一個,全力攻打,那麼也沒有後來的孫劉聯盟,也就沒有了赤壁之戰。如果真的這樣發生了,那麼後來也就剩下曹操和孫權二雄爭霸,歷史也將改寫咯。

    結語: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沒有如果,一切的發生自有它的軌跡,也許我們假設一些客~~~~~~~~~~~~~~~~~~~~~~~~~~~~~~~~~~~~~~~~~~~~~~~~~~~~~~~~~~~~~~~~~~~~~~

    觀因素,同樣會回到我之前說的問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給他加上一些因素後,是否會衍~~~~~~~~~~~~~~~~~~~~~~~~~~~~~~~~~~~~~~~~~~~~~~~~~~~~~~~~~~~~~~~~~~~~~~

    生出一些新的因素,這些也不得而知。所以說,過去了就過去了,歷史畢竟是過去式,只能~~~~~~~~~~~~~~~~~~~~~~~~~~~~~~~~~~~~~~~~~~~~~~~~~~~~~~~~~~~~~~~~~~~~~~

    說,我們從歷史中,看到哪些好的方面,我們學習,看到不好的方面,我們改之。

    ~~~~~~~~~~~~~~~~~~~~~~~~~~~~~~~~~~~~~~~~~~~~~~~~~~~~~~~~~~~~~~~~~~~~~~

  • 10 # 閒來話史

    歷史沒有假設。既然聊到這個問題,不妨可以探討一下,若郭嘉在,對赤壁之戰有什麼影響!

    我個人的觀點:有郭嘉在,或許就沒有火燒赤壁這個典故,誰勝誰敗就難說了。

    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

    1、公元200年結束的官渡之戰讓曹操取得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操統一中原的自信心暴漲。

    2、消滅袁紹並清除殘餘勢力後,雖然統一了北方,但長江以南的孫權和劉備仍然是曹操的心頭大患,要統一中國,必須南征。

    3、公元208年,經過多年的北伐,戰鬥力得到了檢驗,再加上曹操兵多將廣,有足夠的信心和資本發動南征。

    赤壁之戰失敗原因

    1、過於輕敵 連環中計

    曹操南征,佔領荊州後,擁有號稱80萬大軍,自認為不管孫權還是劉備從兵力上都無法與之抗衡,過於驕狂輕敵才叫曹操連續中計。“群英會蔣幹中計”誤殺水軍大將蔡瑁和張允、“周瑜打黃蓋”之苦肉計、龐統的連環計,都是赤壁戰敗的主要原因。

    2、孫劉聯盟 實力大增

    孫權、劉備兩家唇亡齒寒,聯盟對抗曹操,實力大增,且兩家合併後文武群臣同仇敵愾,既有擅長統領水軍的周瑜,又有善於謀略的龐統和諸葛亮,更難能可貴的是兩家的老闆都大力支援,放手一搏。

    3、勞師遠征 舍長取短

    曹操軍隊是北方人,不擅長水戰,即使臨時收編的荊州水軍,並未磨合穩妥,再加上多次小戰都被周瑜水軍擊敗,士氣受到影響。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的潮溼環境,北方士兵開始生病,導致瘟疫流行,戰鬥力大打折扣。

    赤壁之戰失敗原因有了,下面我們來看看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或許就能分析出赤壁之戰的戰局走向。

    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郭嘉在官渡之戰期間,謀略過人,所獻之計無一遺策,在曹操心目中是言聽計從,再加上郭嘉自來到曹魏後一直隨曹操在外征戰,曹操早已把郭嘉當成知已,只恨郭嘉英年早逝。

    來看看荀彧、荀攸、程昱、賈詡四大謀士。荀彧、荀攸雖有王佐之才,但料理國家是一把好手,上兵伐謀還不足以讓曹操放一萬個心。

    而且荀彧並沒有隨軍出征,荀攸和程昱曾勸諫曹操防備孫劉聯軍火攻,曹操均以“冬天沒有東南風”為由,並未採納建議;而賈詡多次易主,進言不可南征,生性多疑的曹操更不會採納他的意見。

    由此可見,除荀彧外,荀攸、程昱、賈詡三人都不足以讓曹操言聽計從,也可以說,赤壁之戰之中,不採納謀臣的意見,相當於曹操就沒有謀臣。

    所以,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絕對的“我第一,你第二”的情誼。才有赤壁戰敗後曹操哭郭嘉:“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意思若郭嘉在,我決不會有這樣的慘敗。

    那麼如果郭嘉在,赤壁之戰會有什麼樣的戰局改變嗎?

    郭嘉能改變赤壁戰局嗎

    若郭嘉在,憑著曹操對郭嘉的言聽計從,曹操不會殺蔡瑁和張允,曹操也不會中苦肉計,更不會中了龐統的連環計,至少曹操會防備孫劉聯軍火攻的計策。

    因為在赤壁之戰中隨軍遠征的三大謀士荀攸、程昱、賈詡都曾建議曹操防備火攻,如果郭嘉在,他不可能不建議防備火攻,以郭嘉在曹操心中的份量,曹操一定會聽,也就不會有火燒赤壁這樣的慘敗了。

    如果沒有火燒赤壁,赤壁之戰的結局就不確定了,勝敗還猶未可知,即使曹操戰敗,也不會出現這樣慘重的失敗。

    若郭嘉在,只是個假設,歷史不會重演,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慘敗也成事實。那麼赤壁戰敗帶來的影響又是什麼呢?

    赤壁之戰的影響

    赤壁之戰的戰敗阻礙了曹魏想短時間統一中國的步伐,同時孫劉雙方藉此機會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休養生息,逐漸形成諸葛亮隆中對所說的天下三分的局面,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曹操在世時雖然曾多次討伐孫劉,一直到死也未能平定孫劉,留下一生的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