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不是曹芳年幼,郭太后昏庸。
17
回覆列表
  • 1 # 小危同學

    高平陵政變,是曹氏皇族的全面失敗,可以說這次失敗之後,魏國已經進入了魏失其鹿天下逐之的局面。無論誰勝誰負曹氏都很難奪回大權了。而對曹爽來說,更是滅門之禍。在魏明帝死前的宮廷政變之後,曹爽一系可以說是曹氏皇族的唯一棟樑支柱,人臣之極,手握顧命大權,權傾朝野,兄弟並握兵權,然而不出十年就一敗塗地,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曹叡去世,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馬懿一同輔佐幼主曹芳,其中曹爽是曹氏本家,司馬懿是經歷了曹魏三代的元老,按正常發展曹爽作為曹氏宗親是可以完全壓住司馬懿這個外臣的,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曹叡看走了眼,曹爽上位後竟然開始了奪權,先是架空了司馬懿,後來更是得到了曹魏所有的兵權。

    就在曹爽一次外出京城,帶領曹芳去高平陵掃墓的時候,靜靜蟄伏的司馬懿終於等到了機會,他先是用自己培養的三千死士救出了被囚禁的郭太后,之後又假借太后的旨意,一舉控制京城,等到曹爽得知這個訊息後,完全不敢相信,曹魏的大臣除了桓範之外竟然都站在了外臣司馬懿那邊。

    總結曹氏後人不敢反抗有以下四點:

    一:曹氏掌權者對宗族的過度防範打壓。

    曹丕及其繼承者限制、虐待宗室有很多措施,先是不賢者不王,而且旦封王,立即迫令就國,活動區域不許超過三十里,不許進京,不許和周圍其他的封王來往;在國內,一舉一動皆受中央派來的輔監管制著。再次就是利用徙封、奪兵等方式對諸王實行精神折磨。最後是不許他們統兵治民。因為曹魏宗族勢力過度的被打壓,導致司馬氏亡魏建晉的時候,都無宗氏起兵反抗。

    二:曹氏過於信賴士族,門閥統治興起

    在曹操時代,曹操喜歡啟用寒門弟子,唯才是用,對士族,既利用,也打壓、而曹丕父子就逐漸拋棄了這優點,對士族開始大面積啟用,信任。甚至在國家的選官政策上,曹丕通過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人才選用上完全向士族傾斜,導致門閥統治興起,甚至連與曹氏宗親關係最好的夏后氏,都開始由宗親向門閥轉變。

    而且在曹丕父子時代,門閥士族已經開始掌握兵權。比如司馬懿和陳群,都位極人臣,還手握重兵。曹丕臨死前,還任命司馬懿、陳群、曹真為顧命大臣。在門閥士族眼中,曹魏的皇權是可以被替代的,甚至包括司馬懿,沒有司馬家,還會有另一家門閥崛起,聯合豪族取代曹氏。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的時候,除曹爽的死黨智囊桓範之類的人,連高柔、蔣濟、陳泰這些老臣都幫助他,支援他,可想而知,當時的司馬懿影響力多大。

    第三:曹氏掌權者後繼無人,優先對司馬懿投降

    在曹魏早期,對於曹氏宗族,以及世代姻親夏侯氏,可以說人才濟濟,如曹洪、曹仁、曹純、夏侯淵、夏侯惇等,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而在曹丕時代,曹氏掌權者,也出現了曹真、曹休、夏侯尚這樣的人才,手握重兵。可是,等到曹休,曹真一死,曹氏第三,就再也沒有出現傑出的人才了。

    最典型的曹爽兄弟,可以說高平陵政變的時候,有著最佳的機會起兵反抗司馬懿,但是卻“駑馬戀棧豆”,不聽桓範話,選擇了投降,最後被司馬懿定逆不道的罪名,並全部處死、滅三族。軍權在握的他們,連皇帝都在手上,卻最起碼的反抗都沒有,自然就沒有其他人反抗了。

  • 2 # 君怡說宇宙

    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暴起發難,趁著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現權力真空的短暫縫隙之時,以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佔武庫,攻皇城,長驅直入司馬門,挾郭太后以號令天下。這是司馬懿奪權的最後一役,史稱"高平陵事變"。

    從此後,曹魏天下改姓司馬,權力被司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裡,三馬食槽的預言終於成真了。

    這條路,司馬懿走了41年。然而,與以往司馬懿"快穩狠"的風格有所不同,這一次的司馬懿,其實頗為"弄險",實在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他賭的,是大將軍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對抗。

    在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問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你覺得曹爽跟諸葛亮比,怎麼樣?"司馬昭回答:"螻蟻爾!"

    其實,在歷史上,曹爽可不是什麼螻蟻之輩。魏明帝託孤後,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一開始,曹爽事事詢問司馬懿的意見。不久後,曹爽採用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成為太傅,榮其位,虛其權,漸漸將司馬懿權力架空。就這樣,曹爽生生壓制了司馬懿長達9年,而司馬懿唯有裝病,拿出當年拒絕成為曹操幕僚一樣的老套路,才能夠勉強保命。

    高平陵事變前夕,曹爽可以說已經完全掌控了中央最高權力。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干將,比如當年的"四聰八達"。他絕對想不到,已經"瀕死"狀態的司馬懿會絕地反擊,發動這樣一場明目張膽的叛變。

    有一次,曹爽派心腹丁謐前去司馬府探病,司馬懿裝出眼快瞎耳快聾的衰弱狀態,騙過了丁謐。這讓曹爽一黨大為放心,他們一心盼著司馬懿適時的壽終正寢。如果真是這樣,四朝老臣就功德圓滿了,司馬懿將作為大魏的名臣良將而青史留名。

    然而他們的願望還是落空了,這隻"冢虎"似乎註定要成為大魏王朝的掘墓人。毫無疑問,當司馬懿暴起發難時,曹爽的狀態是徹底懵逼的。

    "爽得宣王(司馬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三國志》)

    曹爽雖"不知所為",但也並非毫無能為。他的部下,當時從洛陽逃出來的大司農桓範,就給他提供了兩條可行性建議:一是帶著天子去許昌,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以謀逆罪討伐司馬懿。如果真是這樣,司馬懿很可能身敗名裂,落得一亂臣賊子的下場。

    看到曹爽猶豫不決,桓範又去勸曹曦,提出暫用闕南別營和他典農校尉的軍隊來抵抗司馬懿,甚至提出了自己可以親自去為他們籌措糧草,而且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司馬懿公然叛變,你不抵抗,必然不得好死。然而曹爽曹曦兄弟卻仍然聽不進去,他們在猶豫什麼?

    大司農沛國桓範聞兵起,不應太后召,矯詔開平昌門,拔取劍戟,略將門候,南奔爽。宣王知,曰:"範畫策,爽必不能用範計。"範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爽兄弟 猶豫未決,範重謂羲曰:"當今日,卿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持質一人,尚慾望活,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羲猶不能納。(《三國志》)

    司馬懿聽說桓範逃出去了,說了一句"曹爽肯定聽不進桓範的話",他怎麼這麼有把握呢?難道真的是神算?比諸葛亮還神了?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是司馬懿安慰自己的話。因為隨後,司馬懿就派出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一批人,輪番前去說降曹爽,甚至對著洛水賭天發誓,可見司馬懿也是心慌也是急眼了啊。

    而在曹爽那一方面,卻在關鍵時刻慫了。這一慫,葬送了曹魏的江山。我們試著解讀曹爽當時的心態,有天子和兵權在手,並非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為何會毫無抵抗就投降了呢?

    一方面,自然是憚於司馬懿的威望,四朝老臣,門生故吏滿天下,而且用兵如神,幾無敗跡。跟司馬懿打,勝算不高。就眼前情況,司馬懿先發制人,恐怕也是早有準備,就算用天子名義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也許到時也沒幾個人響應,大家都觀望,這就很尷尬了。

    另一方面,曹爽貴為曹氏宗親,天下是曹家天下,司馬懿再大膽,也不敢廢天子吧?只要天子猶在,便基本能保富貴,何必去跟司馬懿去爭個你死我活呢?將來天子親政,權力自然又會迴轉到曹氏家族手中。所以,可以不爭這一時。

    而且司馬懿也屢次派朝中大臣來說明,甚至對天發誓,似乎出於至誠,不妨信他一次。由此也可見,曹爽以前也很可能確實只是想專權,非但沒有要殺司馬懿的意思,而且也允許他長保富貴,所以才會將心比心,天真地以為司馬懿也會跟他一樣。殊不知,箭以離弦,刀已懸頸,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叛亂的行徑,哪還有和你共生的餘地。

  • 3 # 月影卿樂

    實力的問題.

    漢獻帝沒有實力,所以被董卓捏,被李傕捏,被郭汜捏,被曹操捏,被曹丕捏.

    漢獻帝也是坐以待斃.

    漢獻帝手下不可能全是曹操的人,肯定還有一批只屬於自己的忠臣,但是實力強的都被曹操捏死了,只剩下實力弱的,也是坐以待斃.

    道理是相同的.

    曹家怎麼捏漢獻帝,司馬家就怎麼捏曹家.

    曹家實力強的都被捏死了,剩下實力弱的就坐以待斃.

    在軍隊擁有實力的情況下,司馬家和曹家使用的手段是一模一樣的.

  • 4 # 王張三寫三國

    不是坐以待斃,是被殺的殺,圈的圈,實在沒有力量反抗司馬氏了。

    高平陵之變後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

    司馬懿誅曹爽,導致司空王凌心生不滿,與外甥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還未行動,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藉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並於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凌。五月,王凌被俘自殺。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凌之謀的人都一律誅滅三族。司馬懿最終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但計劃洩露,三人被司馬師誅殺,夷滅三族。

    同年,司馬師對曹芳有所猜疑,廢曹芳為齊王,司馬師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在郭太后的堅持下,司馬師爭執不過,於是派使者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繼續掌握大權。

    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後,正元二年(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聯合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司馬師,起兵勤王。毌丘氏與文氏兩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國的,都一齊被斬殺。

    曹髦見自己權力威勢日漸削弱,感到不勝忿恨,於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年6月2日),發動人馬誅殺司馬昭,結果輕易被殺。曹髦死時尚不滿20歲。

    ……

  • 5 # 愛妮品歷史

    因為曹芳根本沒有多少實權,而且自身能力也有限。再加上輔佐他的曹氏宗人曹爽也在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後很快就投降了,所以曹芳就更沒底牌與司馬懿一戰,自然也就無法為那些被殺的曹氏族人報仇雪恨。

    曹芳並不是皇子,只是因為魏明帝不曾擁有子嗣,所以才從旁系族人那裡過繼了一個。當魏明帝去世的時候,曹芳尚且年幼,所以需要有人在一旁協助他處理政事。魏明帝為他挑選的兩位幫手分別是同是曹氏一族的曹爽,以及司馬懿。兩人一對比,同是曹氏出身的曹爽更比司馬懿更為可信,所以他也就得到了更多的重用。

    司馬懿也知道這一點,但是他並未因此感到擔心,反而就此養精蓄銳。當有一年曹芳與曹爽二人一同前去給先帝掃墓的時候,於是司馬懿趁此時機兵變,這場兵變也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變。曹爽在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並沒有馬上集結軍隊對司馬懿進行反攻,反而是投了降。要知道當時司馬懿控制的也不過只是京城內的兵馬,京城外的兵馬完全可以任憑曹爽與曹芳調遣。結果曹爽卻投了降,從而助長了司馬懿的囂張氣焰,對曹氏家族更是毫不手軟,一下子殺了五千多人。

    因為曹氏家族絕大部分勢力都是掌握在曹爽手中,所以他一投降,曹氏就再無對抗司馬懿的實力,所以很快就被司馬家族取而代之。同是曹氏一族的曹芳即便想要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也苦於手中無權無勢而只能選擇無動於衷。

  • 6 # 奔九兒

    歷史上的司馬懿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關於他是曹魏忠臣或奸臣的定位,以及何時起了篡奪曹魏政權之心,在歷史圈一直備受爭議。談及司馬懿奪權,高平陵之變是無法避開的重要事件。在此之後,司馬懿大權獨攬,在曹魏勢力再無人能與之抗衡。

    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的元老忠臣們為何未加以阻止,反而暗中支援呢?

    首先要從曹變埋下了隱患。眾所周知,兩極關係是最不穩定的,兩人稍有分歧平衡關係就會打破,最終導致一方大權獨攬。相比之下,曹丕任命的託孤大臣是曹真、曹休、司馬懿、陳群四人,其中兩個曹氏宗親,兩個士族代表,這個任命相對就恰當得多。

    果然,曹?奔荼啦瘓茫?芩?誄??多次排擠司馬懿,企圖將其置於死地,將他在朝中的勢力架空。司馬懿為求自保,只能稱病在家,裝成一個口齒不清行將就木的老人。這一招使得政治頭腦簡單的曹爽放鬆了警惕,從此曹爽大權獨攬,在朝中愈加張揚不知收斂,得罪許多大臣。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逼利誘的方式騙曹爽投降,承諾只奪他兵權,爵位俸祿一律依舊。但在曹爽投降後,卻夷其三族,一舉將曹魏宗親勢力清除,從此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歷史上稱這次政變為“高平陵之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政變中,朝中大臣並未阻止司馬懿,甚至還有不少人支援,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口號是清除曹爽,並未涉及皇權和曹魏宗親勢力,即使在誘騙曹爽投降時,也承諾不傷其性命。而朝中大臣對曹爽驕橫跋扈早有不滿,欲除之而後快。三朝元老蔣濟就被司馬懿瞞著,作為說客勸說曹爽投降,事後後悔不已。

    第二、曹丕上位後實施新政,即九品中正制,受益人就是以司馬懿、陳群為首的世家大族。司馬懿四朝元老,朝中各處都是他的門生故吏,相比曹爽更得人心。

    第三、司馬懿一直以曹魏忠臣形象示人,為曹魏盡心盡力,雖然此前曹操曾看出此人狼子野心,比不久居人下,但司馬懿從未有出格的舉動。誰會料到大半輩子的忠臣元老,會在古稀之年發起政變。

    司馬懿因這次政變,後世認為他受託孤之重而奪人國祚,對其人品口誅筆伐。但司馬懿此舉,是早有預謀,還是在曹爽的逼迫下的自保之舉,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人的性格複雜,並不是非善即惡。曹操在平定北方大權在握時,在自述中說自己年少時的理想,無非是成為大漢的忠臣,死後墓碑上刻著漢徵西將軍曹侯。司馬懿終其一生未篡位稱帝,這點跟曹操倒是如出一轍。

  • 7 # 青未了了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同少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發動兵變,控制京都,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為什麼要發動政變?

    客觀原因是曹爽的排擠,主觀原因是司馬懿的野心。

    1.司馬懿深受曹爽排擠,只能自保

    論資歷,司馬懿遠超曹爽。司馬懿不僅是曹魏政權的中堅,蜀漢諸葛亮的主要對手,更是三朝託孤老臣。

    曹操死前,讓司馬懿輔佐曹丕;曹丕去世前,又令司馬懿和曹真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公元239年曹叡駕崩,遺詔令司馬懿和曹爽輔佐年僅八歲的曹芳。司馬懿是三朝託孤重臣,四朝元老,資歷非曹爽可比。

    但曹爽卻極力排擠司馬懿,逐步剝奪司馬懿的權力,提升司馬懿擔任有名無權的太傅,讓自己的兄弟曹曦、曹訓控制禁軍,獨斷專行,任人唯親,還把郭太后軟禁於永寧宮。生活奢侈無度,曾自比皇帝,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為避其鋒芒,保全自身,司馬懿不得不託病在家,閉門不出。

    2.司馬懿也有染指帝位的野心

    司馬懿閉門養“病”的目的是為了迷惑曹爽,曹爽果然中計,放鬆警惕。但其養病期間並沒有閒著,而是遙控指揮,暗中培養自己的力量,等待時機。

    司馬懿見證了曹魏篡漢,不會沒有奪帝位之心,但曹操、曹丕時期,他是沒有機會的,如今終於熬到皇帝年幼、曹爽無能,曹魏老臣相繼離世,這是大好時機。如果司馬懿沒有奪位之心,即便被曹爽排擠,也大可不問朝政,安心養老,何況曹爽並無殺他之心。

    曹氏家族為何無人反抗

    大將軍曹爽盡失人心、軟弱無能、主動投降,曹氏家族既無領軍人物,又無權力在握,只能成為待宰羔羊。曹爽所做所為,連曹操舊臣高柔、蔣濟、郭淮等也站在司馬懿一邊。

    曹爽的無能表現:

    1.公元244年,曹爽起10萬大軍,征討蜀漢,卻被王平率領的2萬兵馬阻擋在興勢,面臨被前後包夾的危險境地。身在長安的司馬懿苦勸其退兵,曹爽不聽,貿然輕進,被王平截斷後路,曹軍大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2.曹爽陪同曹芳高平陵掃墓,臨行前,大司徒恆範勸他在京城留下部分力量,曹爽不聽,將兄弟曹曦、曹訓以及親信全部帶走,致使城中空虛,沒有自己的力量,司馬懿輕易得手。

    3.司馬懿發動政變後,大司徒恆範冒險逃出京城,找到曹爽,勸他效仿曹操,暫往許昌,然後挾天子以號令天下,共討司馬懿,則司馬懿必敗。但此時的曹爽分寸大亂、猶豫不決,和兩個兄弟呆坐半夜,最後竟然接受司馬懿勸降,理由居然是:我即便投降,也不失富貴。恆範大怒,痛罵其為豬狗。最終司馬懿殺死曹爽,誅其三族。

    如此曹爽,無論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相比,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司馬懿徹底控制朝政,曹氏家族又如何反抗得了?

  • 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曹爽被滅族,司馬懿於是掌握魏國大權,升任鎮守壽春的王凌為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見魏帝曹芳年幼無力掌政,致令君權旁落在司馬懿之手,於是意圖廢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但未及舉事,令狐愚就病死了。

    251年,王凌見東吳在塗水有軍事行動,於是上書請朝廷准許討伐東吳,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馬懿,此為王凌之叛。但是請求並沒有得到迴應,王凌於是派部將楊弘將廢立計劃告訴新任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得到支援,但楊弘和黃華卻向司馬懿告發王凌的圖謀,司馬懿於是率軍討伐。

    王凌自知不敵,司馬懿又在發軍時先赦免他的罪,於是投降,司馬懿納降。但後來王凌自知必死無疑,於是在被押解到洛陽的途中自殺。王凌、令狐愚等人被誅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

    毌丘儉文欽之叛

    司馬懿死後,兒子司馬師繼之掌權。254年,李豐與夏侯玄及張緝等人意圖推翻司馬師,但計劃敗露,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皆被殺。曹芳對李豐等人被殺後深感不平,引起司馬師不滿,於是在數月後強行廢了曹芳而改立曹髦為帝。李豐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廢,令到當時駐守壽春的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害怕會牽連到自己;而毌丘儉兒子毌丘甸亦勸父親要舉兵保衛曹魏,二人於是決心要反抗司馬師。

    次年正月乙丑日(2月5日),二人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並進兵項城,此為毌丘儉文欽之叛。東吳知道毌丘儉叛亂後亦由丞相孫峻率領呂據和留贊領兵到壽春支援毌丘儉。司馬師自己親自率軍討伐,並派遣荊州刺史王基率兵與叛軍對抗,搶先佔領南頓。

    及後諸葛誕、胡遵和鄧艾都領軍與司馬師會合。司馬師命令諸軍不能進攻,毌丘儉和文欽不能進攻,又怕撤退時壽春被襲,軍中的淮南將士因家屬都在北方,軍心於是潰散,只有新歸附的農民仍然效命。此時鄧艾駐屯樂嘉,毌丘儉見鄧艾兵弱,於是派文欽攻擊,但文欽到後卻發現司馬師率領大軍到來,於是撤退。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追擊,文欽軍敗退,因其子文鴦奮戰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時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試圖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絕。

    毌丘儉知道文欽敗退後乘夜逃走,餘眾於是崩潰,毌丘儉逃到慎縣被平民張屬射殺,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回到項縣時大軍已潰散,壽春又被諸葛誕佔領,於是逃亡到東吳。孫峻到東興時知道諸葛誕已佔領壽春,於是退兵;諸葛誕派部將蔣班追擊,斬殺留贊。

    諸葛誕之叛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平定後不久,司馬師病逝,由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徵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壽春叛變的王凌和毌丘儉皆相繼被誅殺,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死士以作自保。司馬昭為了剷除支援曹魏的勢力,聽從賈充之言逼反諸葛誕,徵召他入朝為司空。

    諸葛誕接到詔令後十分恐懼,害怕一到朝廷就被斬殺,於是殺揚州刺史樂,據守壽春,起兵反抗司馬昭,又派長史吳綱帶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當人質,請求援兵;此為諸葛誕之叛。

    司馬昭率二十六萬兵討伐諸葛誕,駐屯丘頭,並派鎮東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及州泰領兵抵抗吳兵。東吳援軍文欽、唐諮和全懌等趁包圍圈未成突入壽春城,但其後王基建立起堅固的包圍圈,文欽等數次突圍也不能攻破。同時吳將朱異率軍屯壽春西南的安豐作外援,被兗州刺史州泰擊破。

    孫率軍屯鑊裡(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異率領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壽春解圍,但被石苞和州泰擊敗,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盡焚吳軍糧秣。朱異因糧秣已失,拒絕再進攻。孫建業。

    被圍困的壽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諸葛誕部將蔣班和焦彝勸諸葛誕率主力專攻一方以求突圍,不宜困守壽春;但文欽認為東吳救兵必至,勸諸葛誕固守。諸葛誕不聽蔣班的建議,更意圖殺掉二人,二人於是逃出城投降曹軍。後來,司馬昭接納鍾會的計謀,偽造剛剛投降曹魏的全輝和全儀的誘降書信,又派二人的親信將書信交給吳將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書信後,果然率眾向曹魏投降,此舉令壽春城民大驚。

    次年正月壬寅日(257年3月3日),諸葛誕和文欽及唐諮等突圍但失敗,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內。而城內糧食已經接近枯竭,已有數萬人出降,文欽亦意圖盡釋城中的北方人,僅以吳兵據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諸葛誕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將他殺害,文欽子文鴦和文虎知道文欽被殺,於是投降司馬昭。

    文鴦二人獲封賞更令壽春的兵民喪失戰意,最終司馬昭在二月攻克壽春,諸葛誕兵敗出城逃亡,被胡奮部下士兵擊殺;吳將於詮亦力戰而死;唐諮和王祚則投降。

  • 9 # 一貳一橙

    題主將曹家的衰敗歸結於曹芳無能和郭太后昏庸之上,或許是有點以偏概全了,要知道曹芳剛繼位時不過八歲,大權全部都在曹爽手裡,這個皇帝位坐得也是如履薄冰一般,完全由不得自己做主,而郭太后,事實上曹魏時期後宮干政的事情很少,郭太后名為太后,實際上也是沒有多少權力的。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將曹家宗室全部軟禁在鄴城,這期間為什麼沒引起他們的反擊呢,其實這事還得歸結到曹丕身上。

    在曹操時代,宗室是掌管了大權的,不但有封地還有軍權,可是曹丕繼位後,將權力全部收回國有,宗室的力量已經被大力削弱了

    唐朝時,房玄齡總結了曹魏三世而亡的原因,就是:

    魏武忘經國之宏規,行忌刻之小數,功臣無立錐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實傳虛爵,本根無所庇廕,遂乃三葉而亡。

    當然,房玄齡指責曹操不放權還是有點冤枉了,在曹操時代,曹家、夏侯家可謂是人才輩出,只是到了曹丕繼位後,由於顧忌自家兄弟的內爭,於是強行收回曹家宗室的權力,親兄弟曹彰都死得不明白,曹植被迫做七步詩不止,還被逼得到處改變封地,就是不讓他在某一地待太久,能夠建立自己的勢力。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曹操時期猛將忠臣幾乎清一色都是姓曹、姓夏侯的,而曹丕、曹叡時期,誰還聽說過一個姓曹、姓夏侯的上陣打仗或是治理民生的了?沒有吧!就連自己的親兒子,曹丕也沒放過,將他們全部降低一級,削弱了他們的權力:

    以今比之,益不及焉。其改封諸王,皆為縣王。

    至於軍權這塊,曹丕和曹叡都是拿得死死的,絕不下放,諸王除了在封地裡吟詩作對之外,再也沒有曹操時期那樣可以隨軍出征歷練、帶兵上前線,甚至於處理政事都沒機會涉足,自然一個個的都成了啥都不會的富幾代。到高平陵之變,司馬家掌握了槍槓子後,連曹爽被夷三族這樣的大案,都沒見一個曹家人出來說話,可見此時的曹家宗室早已經被邊緣化,早就沒有反抗之力了,只能任人魚肉了。

  • 10 # 跳蚤哥哥

    我不喜歡拿一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分析來分析去。就打個比方吧!

    曹家是一家發展到4代人的大型企業,時間不長,第三任CEO曹睿上臺的時候正好處於人才斷檔時期,於是招了一大批新人,睿老闆鎮得住場子,對自己的管理非常自信,於是把包括COO、CFO、HRD放心交給司馬一家。

    誰知道沒過久睿老闆就掛了,這下可好,新人進公司打交道最多的肯定是HRD、COO和CFO呀,本來就比較親近自己的直屬上級。偏偏新上任的第四任CEO是個才上小學的小屁孩兒,你能有多尊重他??

    雪上加霜的是,GM總經理曹爽不僅不懂業務,喜歡隨著性子瞎幹,還愛擺老領導架子,別說新來的一批員工了,很多老員工也見他不爽,只是當時他權利太大了。

    司馬一家一看這情景,只要幹掉了GM,自己人坐上去,這企業控制權不就直接換主人了呀,低風險高回報,這事不幹才是傻子。然後搞了出高平陵事變,把原GM給廢了。

    這個時候的曹氏公司除了一個名字,所有要害部門都是司馬家的了,原來的曹家人要麼是清潔工,要麼已經掃地出門,再也沒辦法奪權了。

    能夠坐以待斃苟活一陣子,還是因為當時的人比較賤,又作又立,生怕史書上寫的太難聽才拖了好一陣子。放現在這商業舞臺,GM一換,立馬就股權就變更了,不需要那麼久。

  • 11 # 塞上孤煙直

    保持政治穩定的根本在於平衡。

    禪位曹魏的東漢是靠功臣、外戚、宦官三大勢力支撐,同時宗室分封各地,聯合地方豪強勢力維繫的。雖說出了不少昏君少主和權臣奸臣,但是由於彼此互相牽制,始終共尊皇權從而維繫了近二百年統治。

    曹丕代漢自立後,因為在爭奪繼承權時和他的兄弟們產生了矛盾,非常猜忌兄弟。在曹操過世他當上皇帝后,立馬便還以顏色。雖然也封弟弟們為王,但卻嚴厲管束。資治通鑑就記載“是時,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無其實;王國各有老兵百餘人以為守衛,隔絕千里之外,不聽朝聘,為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雖有王侯之號而濟於匹夫,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宗室地位跌到如此之低,他們怎麼可能在危急時刻輔助皇帝。

    再者,因為東漢的教訓,曹魏對外戚宦官防範的非常嚴格。曹魏的皇后基本上都是寒門之女,曹丕的母親卞太后甚至是倡妓出身。這樣的外戚怎麼可能抑制平衡勢力強大計程車族門閥。宦官則早已迴歸本職,只能在內廷奔走伺候皇帝和他的後宮。郭太后是曹家媳婦,眼看曹魏江山陷於他人之手,怎麼可能無動於衷。怎耐赤手空“權”,身後沒有一個可以倚仗的勢力,也只能坐視司馬懿篡權奪國了。

    至於追隨曹操南征北戰的那些功臣到了曹芳即位時,要麼犧牲在同吳蜀的戰爭中,要麼已經壽終正寢。他們的子孫沒有父輩的聲望,既無力也無心或者乾脆投靠司馬懿以獲取更大的高官厚祿。

    歸根到底曹魏皇室始終是孤立的,它只能獨自面對盤根錯節計程車族。雖然曹丕當上了皇帝,但曹家畢竟是宦官後人,而宦官在統治集團裡一直是最被看不起的群體。那些士族迫於曹操強大的軍事實力雖說向曹家稱了臣,但是內心還是瞧不起曹家的。官渡之戰時,孔融在朝廷中公開唱衰曹操就表達了士族的心思。年長成熟的皇帝當然能壓制士族的不滿和他們日益增長的野望,可是曹芳以幼主當國,受託輔政的曹爽身為曹家人,尚且作威作福,更不用說老奸巨猾的司馬懿。

    所以說,出身士族“根正苗紅”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雖然冒險,卻是瞧準了才出手的。他沒有把皇帝控制在身邊、沒有完全掌握軍隊,居然就靠佔據首都洛陽、靠家族部曲,憑著幾句鬼話就把廢材曹爽套進囚籠從而奪取了政權。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是曹魏制度的根本缺陷給了司馬懿機會,是時代的必然性造就了司馬懿個人的偶然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解決魚肉不入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