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宦官

    類似於唐帝對草原地區自稱天可汗,清主在漢地稱帝的同時,也同時聲稱繼承了蒙古的汗位,並得到了蒙古諸部的背書承認。但李唐對於草原地區就是簡單冊封部落首領官職,並對部落冠以州名,最後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現獨大。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經濟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鶻、黠戛斯、契丹諸部競相崛起,唐在漠北獲得了一次次的戰術勝利,卻總是換來新的草原之主。清代另闢蹊徑,構建出了一套針對牧區的地方行政體系

    (盟旗制),將遊牧部落齊民編戶,禁錮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實質上,是將前代的眾建分其勢的治理原則,予以制度化。清廷採取了直接統治的策略,具體如下。

    ①稱蒙古大汗,宣稱直接繼承了蒙古帝國法統;

    ②奉黃教,籠絡蒙古各部的宗教勢力(據現有史料記載,雍正、乾隆兩帝似乎不信教,對薩滿、佛教、基督均視作迷信,但政治上採取實用主義);

    ④對蒙古基層採取盟旗制,離散部落、齊民編戶。

    至此,蒙古舊地被分割成內屬、外藩共計262旗。其中外藩蒙古各旗主的權柄已形同西南土司,而內屬蒙古甚至已經實現“改土歸流”,由清帝直接派遣旗主。有清一代,牧區再也無法自發形成新的權力中心,或者說,清廷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蒙古高原的新核心。

  • 2 # 龍城達人

    清朝統一中國後,蒙古是在清王朝的版圖中的。也就是說在清王朝時外蒙沒有獨立。

    事實上,蒙古和清朝一直都在打仗,而且打了一百多年,最後被清朝和俄羅斯兩夾擊,最後蒙古被清朝和沙俄兩面夾擊,最終被沙俄和滿清一起瓜分。被沙俄侵吞的蒙古,就變成了俄羅斯的一部分;被清朝吞併的蒙古,則成為現在的內蒙古和外蒙古。

    下圖就是最後被瓜到清朝的喀爾喀蒙古,就是現在的外蒙古國,被沙俄瓜分的蒙古,就是現在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共和國。

    蒙古是一個彪悍的民族,在成吉思汗時期曾經統一亞歐大陸,後來隨著時代變遷,清朝又一統天下,為了更好的鞏固政權,清廷頒佈了一系列政策,使得蒙古人口一直在減少。同時也限制了蒙古在地域方面的發展,不能與中原往來,阻隔了兩地的交流,方面阻隔了蒙古跟中原地區的交流,滿清拒絕蒙古學習漢人的文學、禮節,就連公文也是不可用漢字的,更別說跟漢人通婚了。漸漸的蒙古跟外界的接觸愈來愈少,在那個時期,幾乎各個地方都在飛速發展,唯獨蒙古一直是停滯不前,使得蒙古長期處於落後的狀態。

    在滿清時期,蒙古跟滿清的關係是十分緊張的,他們表面上看著相當的友好,事實上則不然,滿清方面在發展的同時一直是提防著蒙古,而蒙古則是一直窺探著滿清的情況。

    滿清也對蒙古採取了懷柔政策,比如政治聯姻。第一次通婚便是努爾哈赤迎娶科爾沁部博爾濟錦氏,這次通婚成功的分化了察哈爾蒙古,同時也拉近了滿洲與蒙古的關係,此後滿蒙通婚開始頻繁,著名的孝莊皇太后,便是蒙古族。

    除此之外,對蒙古人的防範還有以下幾點:

    1.在蒙古大力推廣喇嘛教,規定各家必須有人當喇嘛,用宗教的形式弱化蒙古的侵略性。

    2.將蒙古分封諸王,分封到各地,讓其難以凝聚成為一體。

    3.層層關卡將漢蒙相隔,最大程度上限制蒙古人的漢化,不準蒙古王公請內地書吏學習漢文化,公文不許使用漢文等。這是因為他們知道,滿清的強大,與學習漢文化是分不開的,他們當然不希望蒙古成為第二個自己。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蒙古沒有對清朝的統治產生過威脅,這說明滿清的長期滿蒙通婚、推廣喇嘛教以及禁止蒙古漢化的政策還是十分有效果的,最終還是清朝統一了當時的中國。

  • 3 # 牛頭鷹0625

    清朝初年,因為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所以,國家百廢待興。此時,清廷在對外政策上,採取的是溫和的外交政策。一直以來,滿清和蒙古的關係還算不錯,隨著清朝國力的日漸恢復,它對自身的統治、政權的鞏固上,也越加重視。

      所以,此時的滿清迫切需要消滅一些危及自己的外部勢力,蒙古首當其衝。其實,蒙古一直以來,扮演的都是一個 “狠角色”,大家回憶一下成吉思汗就明白了。當時,他鐵騎遠征,甚至,國土已經擴張到了如今的歐洲全境,也使得成吉思汗的威名遠揚。

      所以,面對蒙古強敵,滿清卻不一定有勝算。

    image.png

      自建國以來,滿清以歷史為借鑑,大喊“滿蒙一家親”的口號,企圖分化漢族與蒙古族的關聯,徹底實現滿蒙結盟,這也是貫穿整個大清朝的國策。清廷根據蒙古各個封建主原來地位的高低、效忠程度、功勞大小等,分別授予他們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臺吉等各種爵位,使他們享有各種政治、經濟特權。

      順治五年,再出新規定:蒙古王、貝勒、貝子每年春節來京朝覲,稱為“年班”。這是清廷皇帝為蒙古王公大臣安排的禮遇,也是為進一步籠絡蒙古,感化他們而採取的懷柔政策。此外,清廷每年撥出大量的銀子、布匹等贈送蒙古各貴族。而且,清廷還利用聯姻手段,增加與蒙古的來往,以拉緊雙方的關係。

      從表面上看,滿清優待、重視蒙古。但是,實際上,滿清政府卻在一方面籠絡蒙古貴族,一方面將大量蒙古牧民視為羔羊一般,將他們軟禁在羊圈裡。同時,滿清利用喇嘛教讓蒙古人變成寄生人口。

      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image.png

      實際上,滿清政府對蒙古的管制是十分嚴格的。

      康熙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量的內地民眾搬去關外,包括:東北、蒙古、新疆等地。而清廷對於這些民戶,使用了設定府、州、縣、廳等方式,與蒙古各盟旗聯手,分別對他們進行管理。清廷之所以這麼做,主要還是想區別移民和原住民的身份,希望隔絕他們之間的來往,以斷絕他們之間的互相勾結。

      除此之外,清廷還規定:蒙古人到內地只能走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這六處關口。並且,在入關時,要嚴格遵守入關制度,登記人數,最後,再按約定人數出關。與此同時,清廷禁止蒙古人學習、接觸漢民文化。

      嘉慶二十年諭:“近年,蒙古漸染漢民惡習,竟有建造房屋、演聽戲曲等事,此已失其舊俗,茲又習邪教,尤屬非是,著交理藩院通飭內外札薩克部落,各將所屬蒙古等

  • 4 # 迂娛與遇

    蒙古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大家看看成吉思汗就知道了,鐵騎遠征歐洲,威名赫赫,如果蒙古要造反的話,滿清不一定能擋得住。所以,滿清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一直提防著蒙古,而且不斷用各種手段進行削弱。

    比如,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關口,僅有山海關、喜峰口這幾個地方可以通行,不宮女去還要進行登記,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蒙古人與漢人進行往來,當初滿清鐵騎之所以能夠入關,還是吳三桂迎進來的,因此滿清便想辦法隔絕兩者的交流,防止他們一起來對付自己。

    此外還禁止蒙古人學習漢文化和禮儀,禁止取漢人名字,禁止與漢人進行聯姻,就連公文也只可以使用蒙滿兩種文字。漢人去蒙古做生意的話,逗留時間會有嚴格限制,這一切,都是為了不讓蒙古對漢人產生好感。

    清朝時期,全國各地都有發展,但唯有蒙古,一直處於遊牧落後的狀態。為了徹底控制住蒙古,限制其人口數量增長,清朝在蒙古大修大修喇嘛寺,寺廟一多,僧人也就增加了,這樣更容易麻痺控制。而且清朝還頒下規定,若是誰家有五個兒子,那必須要送兩到三個去寺廟裡當和尚,和尚是不能娶妻生子的,這樣一來人口就大大減少了。

    曾經最為強悍、征服了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在清朝統治的幾百年裡,人口數量不斷的減少,從清初時期的一千多萬一直下降到清末的一百多萬,人口減少了近九成,這一切,都是清王朝頒佈的一系列針對蒙古的政策造成的結果。

  • 5 # 楊醫生講健康

    一直以來很多人會認為清朝時候滿族跟蒙古人關係特別好,親如一個民族。但是,其實滿清一直非常提防蒙古人。自古以來蒙古人是非常彪悍的,他們的戰鬥力遠遠強於滿族,如果他們一旦造反,可能就要來一次「蒙軍入關」了。

    清廷當然不笨,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他們採取的措施就是要極大的限制蒙古族,首先就是不能讓蒙古人和漢人往來。要想得漢人天下,首先得跟漢人聯合,滿清當年可以入關,多少也是靠吳三桂。

    比如滿清設定了很多關卡,防止蒙古人輕易到中原來,要來的話只能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等這幾個關口。並且還要登記,當你出關回去的時候又得盤查一到人數,如果發現少了幾個人,就會懷疑這幾個人是偷渡了。

    並且滿清政府禁止蒙古人學習和接觸漢文化,其目的就是不要讓蒙古人對漢文化產生好感,以至於與漢人交流,甚至結合起來。當時清廷給蒙古人做了很多的規定,比如說絕對不能取漢人的名字,公文也絕對不能用漢字,只能用蒙古文或者滿文。如果擅用漢字一旦被發現,就得治罪。

    另一方面,清政府還禁止漢人出關到蒙古的地盤上去經商。即使要去,必須得清政府相關部門發批文,並且限定在規定的時間回來。還嚴格規定,出去的漢人不準跟當地蒙古女子通婚,也不準起蒙古名字。總之所做一切就是要蒙漢隔絕起來,避免聯絡。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事實,清朝3百年,中國各地都在蓬勃向上發展,但是唯有蒙古地區一直很落後,一直處於遊牧的狀態,生產力還是幾百年前的一個老樣子,沒有得到任何的發展。

    滿清統治者還在蒙古地區大力提倡修建各種喇嘛寺。喇嘛寺一多,僧人自然也很多,信教的蒙古人也就很多。大家都被宗教給麻痺了,都當了順民,這樣就有利於清朝政府的統治。而且一方面來說,一個地方太多的人信教,成天的唸經誦佛,荒廢生產,這樣不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

    清朝政府還變相的頒佈了一個計劃生育的政策,一戶蒙古人家庭如果有5個兒子,其中就必須要有2、3要出家當和尚。當了和尚自然不能娶妻生子了,以至蒙古地區人口逐漸減少。

    一個曾經人口眾多,十分強悍的蒙古族,並且一度征服過歐亞大陸的許多國家,在被清政府統治3百年之後,人口一路下降。清朝初期蒙古地區人口1000萬左右,在辛亥革命時期只有100萬左右了。這個跟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地區實施的一系列封閉政策和變相性的節育政策是分不開的。

  • 6 # 光速910

    蒙古和清朝的戰爭,由於教科書上不講,所以很多人並不清楚。事實上,蒙古和清朝不僅一直都在打,而且還打了一百多年。最後蒙古被清朝和沙俄兩面夾擊,最終被沙俄和滿清一起瓜分。被沙俄侵吞的蒙古,就變成了俄羅斯的一部分;被清朝吞併的蒙古,則成為現在的內蒙古和外蒙古。

    蒙古和清朝的戰爭,最早要追溯到明朝。先看一張明末的局勢圖。

    上圖中用紅圈圈出來的名字,都是明朝末年的蒙古部落。其中吐魯番、葉爾羌以及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屬於蒙古的察合臺汗國一脈,其餘的全部都是從元朝分裂出來的部落聯盟。那麼為什麼蒙古會分裂的如此之厲害呢?這個跟明朝有一些的關係。

    明朝驅逐元朝後,仿效了當年元朝打南宋的辦法,既用軍事手段打擊蒙古,又以金錢攻勢相拉攏,搞得蒙古內部離心離德,不斷有人跳槽到明朝。而那些沒有跳槽的部落也對大汗的領導能力不信任,紛紛自立門戶。到了明末清初時,原本是一個整體的蒙古汗國就分裂成了三大塊:漠南蒙古聯盟、漠西蒙古聯盟、喀爾喀蒙古。而這三大塊又分成十幾個部落聯盟,每個部落聯盟之下還有若干小部落。這小部落相互之間沒有從屬關係,互不相干,打起仗來各顧各,一點都不團結。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當年興起時,跟他同時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勢眾,但其實是一盤散沙,連個強有力的領導人都沒有。

    降服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由於離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開戰的就是漠南蒙古。當時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個部落聯盟,各自為政。值得一提的是,漠南蒙古是有汗王的(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當時的汗王是林丹汗,正根的成吉思汗後裔。但是成吉思汗後裔的這個身份沒有任何的卵用,根本沒人鳥他。生活在外蒙古的喀爾喀蒙古不承認他的汗位;遠在新疆的漠西蒙古部落跟他公開分裂;就連同處於內蒙古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等蒙古諸部也都不服他。所以林丹汗雖然名義上是蒙古大汗,但他的地盤僅僅只有隻能察哈爾蒙古這一部而已。

    這種局面對於林丹汗來說當然不能忍了,於是林丹汗發動了統一蒙古的戰爭。結果林丹汗忙乎了大半天,一個部落都沒有被他降服,而像科爾沁等部,反倒還跑到了努爾哈赤一邊,與滿洲人結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截止到努爾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滿清眉目傳情,就差擁戴努爾哈赤當蒙古大汗了。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崇禎元年,皇太極一徵察哈爾,在清軍西征前,林丹汗就已經率部退到了內蒙古的河套,只留了一小部分人在察哈爾。這點人怎麼可能抵得住清軍呢?於是當年九月,滿洲八旗正式吞併了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失去了根據地,勢力大大受挫。

    被清軍揍了,林丹汗就想在明朝身上把損失的再找回來。於是他大舉入侵大同,殺死明朝軍民數萬人,差點攻佔大同城,結果惹到了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為後來明朝對他見死不救埋下了伏筆。

    崇禎五年,皇太極二徵林丹汗。臨行前,皇太極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於是科爾沁、扎魯特、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等十幾個漠南蒙古諸部紛紛齊集於西拉木倫河岸,總兵力約十萬,與滿洲八旗一同會剿林丹汗。當時林丹汗駐帳於宣府邊外,聽說皇太極帶十幾萬人來找自己玩命後,非常震驚,於是率眾西奔。皇太極則分兵三路窮追猛打,一直追殺了四十一天,從河北一直殺到了寧夏,硬是把林丹汗給攆到了青海。

    兩年後,林丹汗在青海病死。他的兒子額哲率餘部從青海返回河套地區,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碩壘致函額哲,讓他移帳漠北。這個訊息被皇太極知道後,立刻派多爾袞、嶽託、薩哈廉、豪格領兵一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趁著大霧將額哲的營帳團團包圍。最後額哲抵抗不住,帶著傳國玉璽向八旗兵投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被後金降服。

    皇太極得到傳國玉璽後,被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四的十九個封建主一同尊奉為『博格達徹辰汗』,也就是說,漠南蒙古人墮落到給自己找了一個滿洲人當大汗。皇太極成為蒙古大汗後,於第二年將國號從金改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國。

    後來皇太極將察哈爾蒙古諸部分化,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他。三藩之亂的時候,察哈爾部的首領布林尼舉兵反清,遭到清軍鎮壓,於是林丹汗的後裔被殺淨。漠南蒙古也就再沒有與清軍開戰了。

    縱觀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的過程,完全就是蒙古人自己不爭氣造成的。自從明朝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後,蒙古內部就四分五裂,如仇人一般相互攻擊,結果給了清朝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的本部的機會。最終清朝殺絕了正根的黃金家族,蒙古的正統汗權被滿人攫取,普天下的蒙古人也就沒有自己民族的大汗了。

    比較搞笑的是,蒙古人雖然打不贏滿清,但是在嫁女兒這方面很成功。清朝前三任皇后都是科爾沁部落的郡主,最有名的就是孝莊皇太后了。而當八旗子弟墮落之後,漠南蒙古的騎兵部隊就成了滿清統治的絕對中堅力量。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僧格林沁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血戰的部隊,就是科爾沁的蒙古騎兵。

    瓜分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其實不是正根的蒙古,他們的祖先是札剌亦兒部,早年為了爭奪牧場跟蒙古人多有徵戰。後來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敗,成為蒙古部的世僕。等到蒙古人征戰四方後,這些人就霸佔了草原,成為草原的霸主。

    明朝末年,喀爾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則南下,被稱為內喀爾喀。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時,內喀爾喀東部諸集團也臣服於滿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居住於現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內。而草原上的喀爾喀人則只是接受了清朝的冊封,沒有正式歸順清朝。一直到準噶爾汗國興起之後,受打擊的喀爾喀蒙古才內遷,向清朝請求內附。

    當時噶爾丹率三萬準噶爾精兵突襲外蒙古蒙古本部,將喀爾喀三部打的大敗。後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倡議,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皇帝與內外蒙古各部首領,齊集於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在會盟期間,清廷宣佈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實行札薩克制。成為清朝的一部分,併入清朝版圖。

    備註:札薩克制是一種官制,用蒙古人的話說就是執政官的意思。清代將蒙古族住區分設為若干旗,每旗旗長稱為札薩克,由蒙古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貴族充任,管理一旗的軍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將軍、都統的監督。

    需要說明的是,喀爾喀蒙古與併入清朝的這個過程,也正好是沙俄東擴的高峰期。當時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私下裡就對人說:現在清國正在對準噶爾用兵,他們有求於俄國。這個時候不能讓步,應該儘可能的為俄國謀得更大利益!言外之意,就是要乘清朝與準噶爾死磕的時候,乘機把喀爾喀蒙古的北部領土給吞噬掉。

    當時的雍正皇帝為了打垮準噶爾,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放棄了很多蒙古部落的宗主權,等於白送了一大片土地給沙俄。不過還是要說明一點的就是,雍正皇帝主動割地給俄國人,並不是因為他大方,而是他覺得割出去的那些地,是蒙古人的土地。在他的眼裡,自己跟沙俄簽訂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是一個瓜分條約。也就是大清與沙俄瓜分不歸順的蒙古部落的條約。

    最後被瓜到清朝的喀爾喀蒙古,就是現在的外蒙古國,被沙俄瓜分的蒙古,就是現在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共和國。

    征服漠西

    漠西蒙古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早年在新疆建立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後來這群蒙古人都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西遷的瓦剌部落,當時這股西遷的蒙古人分為五大部群,史書上稱為厄魯特蒙古五大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準噶爾部和土爾扈特部。但是實力最強的不是他們兩部,而是和碩特部。而且該部落的首領固始汗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後裔,因此和碩特部憑藉實力和血統的優勢,擔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而當時的準噶爾還只是不起眼的小弟,名義上歸順於和碩特部領導。

    皇太極暴揍林丹汗的時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爾喀蒙古和沙俄的兩面夾擊,和碩特部為了尋求清朝的支援,採用了遠交近攻的計策。在皇太極榮登蒙古大汗的時候,也遣使向皇太極歸順。於是,漠西蒙古也在名義上歸順了清朝。

    之後,和碩特部向青藏高原發展,它原先的地盤就留給了準噶爾。於是準噶爾的大汗噶爾丹東征西討,建立了疆域面積高達四百萬平方公里的準噶爾汗國。

    之後準噶爾汗國迫於生存壓力(受到清朝和沙俄的兩面夾擊),汗王噶爾丹以成吉思汗當年創立的偉業為目標,挑起了統一蒙古諸部的戰爭。首先捱打的是喀爾喀蒙古,噶爾丹三萬精兵就橫掃了大半個喀爾喀蒙古。這也直接導致喀爾喀向清朝歸順,納入清朝的版圖。後來噶爾丹被康熙擊敗,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的戰爭告一段落。

    備註:噶爾丹東征喀爾喀時,他的侄子策妄阿拉贊布坦在後方篡位,斷了噶爾丹的退路。導致噶爾丹沒有後方支援,只能靠自己帶去東征的幾萬人跟清軍血戰,最後雖然失敗,但其實是輸在了實力懸殊。如果是整個準噶爾跟清朝死磕,勝負難料。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贊布坦在一段時間內與清朝保持了友好關係。但是沙俄的侵蝕沒有緩解,為了轉移壓力,策妄阿拉贊布坦向南滅掉了和碩特汗國。這一下也就挑起了準噶爾與清朝的戰爭。在之後的雍正和乾隆兩朝,清軍步步緊逼,用了三十年終於將準噶爾吞併。不過在清朝吞併準噶爾汗國的過程中,準噶爾的西北和北部領土很多被沙俄蠶食了。這些領土屬於現在的哈薩克共和國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蒙古分成三大塊。早期與清朝開戰的是漠南蒙古,後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被皇太極擊敗,漠南蒙古便納入了清朝的版圖內。三藩之亂時,察哈爾蒙古乘機叛亂,但後來被鎮壓。至於其它的漠南蒙古諸部,他們對清朝的統治還是比較擁護的。後來滿州八旗的戰鬥力下降後,維護清朝統治的恰恰是這群漠南蒙古人。因此可以這麼說,漠南蒙古是真正貫徹了清朝“滿蒙一體”政策的蒙古人,屬於滿洲人的合作伙伴。

    相比於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和清朝的關係就要差一些了。宣統退位後,喀爾喀蒙古迅速宣佈脫離中國,後來在蘇聯的支援下,演變為現在的外蒙古。比較搞笑的是,外蒙古一直宣稱自己受到清朝的欺壓,把噶爾丹視為蒙古人的驕傲。但問題是當年恰恰就是因為噶爾丹的侵略,喀爾喀才投順清朝的。足以可見,外蒙古在很多方面都很矛盾。他們不是不想反清,而是不敢反。

    最後是漠西蒙古,這一支蒙古人也分為三股勢力。其中土爾扈特部被準噶爾擠走,流落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定居,後來受到沙俄欺壓,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回到清朝(還有一部分土爾扈特人留在了沙俄)。這一支漠西蒙古人與清朝沒有恩怨,關係比較好。另外一部分就是和碩特部,他們與清朝的關係比較好,基本沒有矛盾。現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巴州和碩縣的蒙古人,就是這一支蒙古人的後裔。

    最後就是準噶爾,絕對的清朝死敵。與清朝死磕了七十年,清朝自三藩之亂後,平定準部之前,幾乎所有的大戰役都是在跟準噶爾打。因此在平定準噶爾後,清軍在伊犁大開殺戒。這也導致蒙古人在新疆的勢力大大被削弱,維吾爾人獨霸了新疆。

  • 7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清朝和蒙古的關係可以分為清早期,中期末期三個時代,總體來說蒙古各部與清政府的關係頗有不同。他們或與滿族統治者聯姻,或被武力征服。清代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歸附清朝較早,多與皇室聯姻,後成為今的主體部分。外札薩克蒙古多為清軍征伐期間內附或被迫投降,地位在內札薩克之下,而屬於外札薩克的在康熙年間經“”歸附清朝。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的概念。“內蒙古”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指外札薩克蒙古86旗。清崇德元年設立理藩院(原蒙古衙門),屬禮部,而且滿文就是在蒙古文字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的一種豎直書寫的拼音文字。很可能早期的清太祖太宗朝,蒙古語是僅次於滿語的通用語言。

    簡單的說,清早期和後金時期,主要是以聯姻和征伐為主要手段,後金和入關前幾乎每位宗族貝勒都娶了蒙古科爾沁部的女子,著名的如博爾濟吉特氏等,而滿洲的宗室女子也嫁給蒙古科爾沁的臺吉,如愛新覺羅莽古濟等。征伐主要是針對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以及喀爾喀蒙古諸部和“炒花五大營”。因為這些部族比較強大,和大明長期保持賞貢及貿易關係,對清朝時順實叛,清太祖太宗朝為了南下攻明,必須首先剪除西部側翼的威脅。最終察哈爾部林丹汗死後其子前往盛京降清,林丹汗的妻女被滿洲貴胄瓜分一空。正是透過不斷聯姻加強滿洲在蒙古的勢力,用不斷征伐的手段促使更多的部族歸順,實現了在蒙古設立了蒙古八旗。後金的地域和兵力得到巨大的發展,蒙古諸部也成為南下入關和進擊中原的一支重要力量,比如在大淩河戰役和松錦大戰及後來和李自成潼關大戰中蒙古騎兵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樣後金及剛剛建立的清政權也透過佔領當時蒙古的河套地區(如歸化城),聯合土默特等部,打擊阿嚕喀爾喀部,扎魯特等部迫使其歸降。從而繞開明寧錦關防線直接從側翼深入到大明晉陝甚至宣化一帶進行攻擊或者劫掠,代善,多爾袞,豪格,薩哈廉,嶽託,多鐸,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兵數次從山西北部地區得勝堡,牆子嶺一帶攻入明境。

    清朝早期入關後,對蒙古依然採取的是聯姻安撫和攻伐的手段,雙方婚嫁不斷。後多鐸平定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與漠北蒙車臣汗碩壘等漠北喀爾喀蒙古的叛亂,切斷他們企圖聯合漠南蒙古共同反清的陰謀。所以清朝後金時期主要是以攻伐為主,和親聯姻為輔的方式來處理與蒙古諸部的關係。

    隨著清朝一統華夏,在清中前期調整對蒙古的政策,康熙帝和蒙古諸部多倫會盟,使得漠北喀爾喀三部歸順大清,將漠北納入中國版圖,從而使“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使得長城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除了招撫外,軍事打擊也重要的手段之一,康熙三次親征準格爾部葛爾丹,最終擊敗葛爾丹的叛亂,迫其自殺,歸降了蒙古諸部,又透過不斷打擊趁機佔據準格爾部土地的阿拉布坦,使其不斷西遷南下,清朝最終在拉薩取得決定性勝利,並對西藏正式實行中央統治。

    後雍正朝又對青海厄魯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和清代衛拉特蒙古準格爾部噶爾丹策零大規模用兵,直到乾隆初年與清廷議定準、喀二部牧界,並定期於肅州互市,遣使通貢不絕。之後準噶爾部上層貴族發生了爭奪汗位的內訌,為了擺脫戰爭災難,薩喇爾、三策凌等先後率部內遷歸附,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清中前期對蒙古諸部繼續採取聯姻和安撫的政策,分封蒙古宗室爵位,並修建木蘭圍場及其基礎上的避暑山莊,定期的與蒙古諸部王汗舉行朝見和宴會,並透過宗教來安定蒙古人心,實行嚴格的盟旗制度來約束和分化諸部的力量。所以在清中前期和中後期,清朝對蒙古採取的是安撫,結盟,聯姻和宗教為主的親和政策為主,軍事手段打擊和建立嚴格盟旗制度為輔的措施。

    清朝晚期由於內部起義及外部侵略,加之腐敗無能使得清朝國力大降,但清朝晚期,蒙古諸部還算比較穩定。蒙古著名親王曾格林沁還率蒙古騎兵南下剿滅太平天國及捻軍,並在天津重挫英法聯軍。甚至肅王善耆以理藩院大臣的身份在蒙古地區實行設立工廠,改良馬匹,興修水利並修築鐵路等政策。直到清朝滅亡後宗社黨與外蒙分裂勢力勾結俄,日等國,企圖建立“大滿蒙帝國”。而當時民國國力弱小,軍閥混戰,無力北顧,外蒙在最終“實際自制”,後在蘇聯的無恥的“支援”下“獨立”出華夏版圖。所以清末對蒙古諸部的統治延續中期安撫穩定的政策,但清朝滅亡後,隨著蘇聯和日本的崛起,外札薩克世襲的蒙古成為今天的蒙古國。

  • 8 # 白秋畫嘮

    首先,在上下級上,清朝時期,蒙古是屬於清朝管轄的,那時候內外蒙古都是!

    其次,在政策上,籠統的來說有三大政策,1、清朝對蒙古防範甚嚴,把蒙古封為200多個旗和盟!因為各自分散,統一不了,就不能集中有生力量,和清朝對抗!用分封來遏制蒙古!

    2、南不封王、北和親,不斷派出皇帝的女兒或者是宗族的女孩子,嫁給蒙古貴族!

    3、宗教,佛教密宗喇嘛的厲害,看西藏就知道了!不停的削弱鬥志和人口!

    除此之外,禁止不同民族通婚和移居,而且文字,也禁止用漢字以及學習漢族文化。蒙古人只能在規定的區域內活動!要想到內地,必須從指定的關口進入內地!

    第三,軍事――來的最快、最猛烈的!清朝對蒙古充滿“屠族”性質的戰爭――準噶爾汗國遭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上十年的毀滅性打擊後,被滅的乾淨,最後更進一步,乾隆會準噶爾蒙古進行屠殺,現在準噶爾只剩準噶爾盆地了!

  • 9 # 小太拾

    清朝和蒙古關係就跟遼國和蕭氏的關係一樣。尤其是內蒙古的幾支蒙古部落,世代都是與滿族皇帝,公主,王爺和親的,不然蒙古也不會有內蒙,外蒙之分。

  • 10 # 重兵器

    清朝興起後對蒙古採取了既完全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的做法,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先後綏服了漠南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清朝對蒙古的綏服,“撫馭賓貢,夐越漢唐。”可以說,中國2000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匈奴、蒙古難題,到清朝才算得解。後來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昔日長城防禦蒙古,清朝蒙古成為抵禦沙俄侵略的長城。

    至於清朝是如何做到的呢,有以下幾大舉措:政治上的長期通婚,軍事上的致命打擊,制度上的旗盟政策。以及蒙八旗的建立和黃教的廣泛傳播。

    打服+給糖+有效的行政管理。尤其是旗盟制度,比都護府和將軍府的管理要有效。不過,清朝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按上邊逐條進行。

  • 11 # 大明帥哥

    清朝初年,因為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所以,國家百廢待興。此時,清廷在對外政策上,採取的是溫和的外交政策。一直以來,滿清和蒙古的關係還算不錯,隨著清朝國力的日漸恢復,它對自身的統治、政權的鞏固上,也越加重視。

      所以,此時的滿清迫切需要消滅一些危及自己的外部勢力,蒙古首當其衝。其實,蒙古一直以來,扮演的都是一個 “狠角色”,大家回憶一下成吉思汗就明白了。當時,他鐵騎遠征,甚至,國土已經擴張到了如今的歐洲全境,也使得成吉思汗的威名遠揚。

      所以,面對蒙古強敵,滿清卻不一定有勝算。

     自建國以來,滿清以歷史為借鑑,大喊“滿蒙一家親”的口號,企圖分化漢族與蒙古族的關聯,徹底實現滿蒙結盟,這也是貫穿整個大清朝的國策。清廷根據蒙古各個封建主原來地位的高低、效忠程度、功勞大小等,分別授予他們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臺吉等各種爵位,使他們享有各種政治、經濟特權。

      順治五年,再出新規定:蒙古王、貝勒、貝子每年春節來京朝覲,稱為“年班”。這是清廷皇帝為蒙古王公大臣安排的禮遇,也是為進一步籠絡蒙古,感化他們而採取的懷柔政策。此外,清廷每年撥出大量的銀子、布匹等贈送蒙古各貴族。而且,清廷還利用聯姻手段,增加與蒙古的來往,以拉緊雙方的關係。

      從表面上看,滿清優待、重視蒙古。但是,實際上,滿清政府卻在一方面籠絡蒙古貴族,一方面將大量蒙古牧民視為羔羊一般,將他們軟禁在羊圈裡。同時,滿清利用喇嘛教讓蒙古人變成寄生人口。

      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實際上,滿清政府對蒙古的管制是十分嚴格的。

      康熙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量的內地民眾搬去關外,包括:東北、蒙古、新疆等地。而清廷對於這些民戶,使用了設定府、州、縣、廳等方式,與蒙古各盟旗聯手,分別對他們進行管理。清廷之所以這麼做,主要還是想區別移民和原住民的身份,希望隔絕他們之間的來往,以斷絕他們之間的互相勾結。

      除此之外,清廷還規定:蒙古人到內地只能走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這六處關口。並且,在入關時,要嚴格遵守入關制度,登記人數,最後,再按約定人數出關。與此同時,清廷禁止蒙古人學習、接觸漢民文化。

      嘉慶二十年諭:“近年,蒙古漸染漢民惡習,竟有建造房屋、演聽戲曲等事,此已失其舊俗,茲又習邪教,尤屬非是,著交理藩院通飭內外札薩克部落,各將所屬蒙古等妥善管束。”道光十六年規定:“嗣後蒙古人,只准以滿洲蒙古字義命名,不準取用漢人字義。”

      之後,嘉慶皇帝又規定:蒙古王公臺吉等不準延請內地書吏教讀(學漢文)或充書吏,違者治罪。其公文呈詞,也不得擅用漢文... ...而且,滿清還限制內地人出關經商、種地等。內地出關人員,必須持有政府頒發的文書,並有嚴格的時間限制,絕不可發生滯留、部落娶妻,取蒙古名字等情況。

    其實,清政府這樣做,根本目的還是強化封建統治,防止滿、漢民聯合造反。

      清廷透過以上規定,嚴格地分離了蒙古與內地漢民之間的往來,要求遊牧邊界的封閉性。但是,這一點卻恰好與遊牧民族生產力要求大不相符,從而,使得蒙古人民無法獲得漢民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工具等。因此,長久以來,蒙古人始終只有最原始的生產能力。

      並且,因清廷的這一政策,甚至,影響了蒙古之後三百年的生產進步。其實,最可惡的並不是清廷限制蒙古族的文化、經濟的發展,而是在蒙古地區大量實施喇嘛教教義(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以宗教之名,向蒙古人傳導“計劃生育”等理念。

      在清廷執政的三百年時間裡,清政府規定:一家蒙古人,如果,有三到五名男丁,那麼,就必須有兩到三人出家當喇嘛,而且,喇嘛是不能娶妻生子的。但當喇嘛者有紅黃緞子穿,又可坐享優厚的俸祿。並且,女子沒有充當喇嘛的福氣,但是,又難找得相當的配偶,於是,都做了內地人洩慾的物件。

      因為,由本部內地來的文武官吏及軍隊、商人,都以道遠不能攜帶家眷,他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臨時太太。一方面是七八個蒙古男子僅有一個妻子,一方面是一個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內地人為她的臨時丈夫,事實上,就形成一個亂交的社會。同時,男女衛生都不講究,染上了“髒病”以後,惟有聽其自然。

      當時,活佛即患“髒病”,爛塌了鼻子。據說,目前檢查結果是:蒙古青年十七歲至二十五歲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過花柳;二十五歲以上者,所佔百分比自然更大了。

      可以說,滿清的這項政策,長久的實施以來,使得蒙古的人口數量驟降。

      有統計:原本,蒙古有一千二百萬人,但是,經過滿清政策的影響之後,竟減到了一百多萬人,一下子減少了近九成人口。

      而這些,都是清廷對蒙古採取一系列政策所造成的後果。

  • 12 # 樂行未央

    當時外蒙獨立的時候,民國派徐樹錚去平叛,讓他們歸順民國。但蒙古貴族就說,我們蒙古只臣服於大清皇帝,大清皇帝退位我們就可以自立為王。

  • 1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明代末期,蒙古分裂為數十個部落,其中以察哈爾部最強。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繼位後,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多個部落,實際上成為蒙古各部的盟主。而與女真人臨近的科爾沁、喀爾喀等部,已時常捲入建州女真與其他各部女真的戰爭。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科爾沁部臺吉明安等人與女真葉赫、烏拉、輝發等部聯合入侵建州,被努爾哈赤擊敗。次年,明安遣使與努爾哈赤通好。萬曆四十年(1612年),努爾哈赤娶明安之女為妃。之後,科爾沁、扎魯特等部多次與努爾哈赤家族聯姻。開啟了近三百年的滿蒙聯姻。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使蒙古各部感到威脅。於是林丹汗與明朝結盟,聯手遏制努爾哈赤的擴張。努爾哈赤則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間的矛盾,採取招撫、利誘、通婚、脅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在遼河大敗喀爾喀蒙古軍,俘獲喀爾喀、扎魯特的多位頭領以及明安之子桑噶爾。次年,後金將扎魯特部頭領色本釋放,並讓色本立誓:“若不感恩圖報,殃及臣身。”

    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攻克明軍駐守的瀋陽,進而攻打遼陽。喀爾喀部乘機偷襲瀋陽,試圖營救被俘的齋桑諾顏,但被後金擊敗。於是喀爾喀部以人質、牲畜贖回齋桑。不久,喀爾喀部臺吉古爾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戶投奔後金,努爾哈赤將其女松古圖嫁予古爾布什。此後,對林丹汗心懷不滿的一部分喀爾喀、扎魯特臺吉投靠努爾哈赤。

    天命九年(1624年),科爾沁部首領奧巴向努爾哈赤稱臣,首先歸附後金。次年,林丹汗發兵討伐科爾沁部,努爾哈赤命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徵巴林部、扎魯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歸。

    天聰元年(1627年),柰曼、敖漢二部歸附後金。次年,喀喇沁部歸附,皇太極發兵徵察哈爾。之後,扎魯特部歸附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嚕科爾沁部歸附。天聰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歸附。四月,皇太極再徵察哈爾,令喀喇沁、扎魯特、敖漢、柰曼、翁牛特、巴林、科爾沁等部前來會師。但蒙古各部多不願與察哈爾交戰,兵馬“多寡不齊,遲速亦異”,有的“僅以一旅從徵”。

    五月,後金進軍至歸化城,林丹汗南渡黃河,逃往鄂爾多斯。後金俘獲察哈爾數千人。次年,茂明安部、烏喇特部歸附。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於大草灘,察哈爾、克什克騰部眾相繼歸降。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額哲出降,獻元代傳國璽“制誥之寶”,察哈爾部滅亡,改置八旗察哈爾。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一併歸降。對於歸附的漠南蒙古諸部,皇太極以建旗、劃界等措施進行管理。至順治時,蒙古諸部已編為旗,牧地邊界固定。為防止蒙古諸旗聯合,禁止越界互相往來。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臺吉來盛京朝覲,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門統管蒙古事務,並派員前往歸附的蒙古各部“查戶口、編牛錄、會外藩、審罪犯、頒法律、禁奸盜”。

    經略漠北、青海蒙古

    天聰九年(1635年)察哈爾部滅亡,漠北、青海蒙古各部震動。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及烏珠穆沁、蘇尼特部落首先遣使入貢。崇德二年(1637年),青海和碩特部首領圖魯拜琥(顧實汗)遣使入貢。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定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貢物為八匹白馬與一匹白駝。次年,蘇尼特部首領騰機思、阿巴噶部首領多爾濟歸附。

    順治九年(1652年),青海顧實汗導達賴喇嘛入覲。順治十二年(1655年),居俄羅斯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之土爾扈特部首領書庫爾岱青遣使入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部噶爾丹入侵漠北,喀爾喀三部大敗,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部舉族南遷,歸附清朝,被安置於漠南邊內。

    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領進兵至赤峰。清軍在烏蘭布通將其擊退。噶爾丹退回漠北後,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拒於科布多。三十年(1691年)五月,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車臣汗烏默克、札薩克圖汗成袞之子策旺札布、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赴多倫諾爾朝覲康熙皇帝,史稱多倫諾爾會盟。

    康熙皇帝封策旺札布為札薩克圖汗。次年,理藩院將漠北喀爾喀三部編旗,授札薩克璽印。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噶爾丹,康熙皇帝親率中路軍進至克魯倫河。噶爾丹西退,在昭莫多被西路清軍擊潰。三十六年(1697年),漠北平定,喀爾喀三部遷回故地遊牧。

    平定準噶爾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領兵入西藏,次年攻佔拉薩,殺死和碩特部拉藏汗。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將準噶爾軍逐出西藏。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碩特部親王羅卜藏丹津自號“達賴琿臺吉”,舉兵反清。

    次年(1724年),清軍平定叛亂,將青海蒙古各部編為二十九旗,授以札薩克,不久設定西寧辦事大臣管理青海。雍正九年(1731年),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偷襲科布多,在和通泊之戰中大敗清軍,並進東至喀爾喀。十年(1732年),噶爾丹策零在光顯寺之戰中被清額駙策凌擊敗,退回準噶爾。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諸子爭立,準噶爾陷入內亂。十八年(1753年),原臣屬於準噶爾的杜爾伯特部 (綽羅斯氏)臺吉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蒙克率部歸附清朝。次年(1754年),清軍收復阿爾泰烏梁海。

    同時,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被準噶爾汗達瓦齊擊敗,率部投奔清朝。乾隆皇帝認為消滅準噶爾時機已到。二十年(1755年),清軍分兩路出征準噶爾,進佔伊犁,俘獲達瓦齊,準噶爾汗國滅亡。

    不久,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伊犁失陷,定北將軍班第自盡。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再度調集大軍平叛,收復伊犁。二十三年(1758年),阿睦爾撒納逃奔俄羅斯,不久染天花病死。次年,清軍剿除了阿睦爾撒納殘部及“瑪哈沁”,天山北路底定。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由俄羅斯遷徙至伊犁,叩關內附。清廷以其部眾為舊土爾扈特四路;以叛逃復歸的土爾扈特臺吉舍稜所屬部眾為新土爾扈特部。

  • 14 # 七年逝

    生存於白山黑水的滿族,在民族統一和建立國家的過程中,與蒙古各部發生了複雜關係。清朝和蒙古族的關係不僅僅侷限在於蒙古地區,還包括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區。。二者的關係可以概括為三個時期,其清朝前期,中期,末期。

    首先是自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就與附近的蒙古諸部會盟、聯姻。

    最先被清朝征服的蒙古族是科爾沁部。他在萬曆21年時曾聯合九部徵建州,但是沒打過。最後被迫將女兒嫁給努爾哈赤為妃。最終在天命九年成為後金的屬部。

    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透過戰爭征服了蒙古族的巴林部、扎魯特部。

    天聰元年(1627年),柰曼、敖漢二部歸附後金。次年,喀喇沁部歸附。之後,扎魯特部歸附後金。

    天聰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嚕科爾沁部歸附。

    天聰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歸附。至此蒙古各族大部分都已投降清朝。

    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額哲出降,獻元代傳國璽“制誥之寳”,察哈爾部滅亡。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一併歸降。至此,蒙古地區的各部皆已歸降。

    從此開始,蒙古族成為了清朝打敗明軍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清朝徹底結束了其西面的危險。也掃清了入關的最後障礙,得以全力對付明朝。

    清朝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其中外藩蒙古便是如今所說的蒙古地區。外藩蒙古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並隨清軍征伐各地,不但政治地位較高,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

    康熙中期以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雖然也享有較高的封爵,但其兵權統歸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後來成為外蒙古。

    自鴉片戰爭以後進入清朝晚期。隨著滿洲八旗的不斷衰弱,滿洲八旗兵的實力也大不如前。蒙古族就越來越成為清朝所以仰仗的軍事力量。蒙古族也逐漸在中央佔據了軍事指揮的重要地位。其中的代表人物僧格林沁,指揮了近代中國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大沽口保衛戰。為鎮壓太平天國,最後兩支直接聽命於咸豐帝的野戰軍之一的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騎兵甚至被派遣到江南的南京地區作戰。至此蒙古成為滿清維護統一的重要軍事力量,直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率領的地方軍崛起才打破了這種情況。

  • 15 # 6別無選擇6

    我如果說清朝皇帝是蒙古的大汗是不是不可思議,哈哈。。。詳細分析下

      說起清朝的皇帝,我們第一感覺就是,皇帝就是皇帝,沒有其他身份。其實清朝皇帝身份比較多,也比較特殊。皇帝只是他們的一個身份,因為他們還是蒙古人的大汗,有的還是西藏人眼中的活佛。基本上,每一個清朝的皇帝,都是蒙古人的大汗,並且都有不同的稱呼,我們看一下清朝皇帝在蒙古人眼中是怎麼的稱呼。

      

      蒙古是在皇太極在位的時候被滿族人徹底征服的,滿族人征服蒙古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讓蒙古人承認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所以從皇太極開始,每個清朝皇帝都有蒙古大汗的稱號。皇太極蒙古大汗的稱號是博格達徹辰汗。順治皇帝的稱號是額耶爾札薩克汗。康熙的稱號是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人還稱他為文殊皇帝,可見他的身份比較多點。蒙古尊稱雍正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乾隆為騰格里特古格奇汗。嘉慶為薩伊什雅爾圖伊魯格爾圖汗。道光為托爾格勒特汗。咸豐為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同治為布倫札薩克汗。光緒為巴達古爾特托爾汗。溥儀為哈瓦圖猷斯汗。其實,後面這些大汗的來源,一般都是這些皇帝年號直接翻譯過來的。

      

      這樣看來就能明白一件事,蒙古人如此效忠清朝不是我們認為的這麼簡單。一方面清朝對蒙古的管理和監視比較嚴格。還有就是對蒙古人恩威並施,經常和蒙古各個部落聯姻來拉攏蒙古。最後就是,清朝的皇帝還是蒙古的大汗。不管怎麼說,蒙古人也不能背叛自己的大汗。所以在清朝末期,不管清朝再怎麼腐敗,蒙古人都始終效忠清朝。可以說,清朝這一招還是非常聰明的。

  • 16 # 小東來啦

    可以說清朝統治階級滿族才是蒙古族的死敵,給了真正摧毀蒙古族精神的決定性一擊,可惜由於蒙古族對於自己身份的淡漠和歷史的遺忘,不少蒙古族已經不知道這一點了,就像上面的答主一樣,愉快的在一起玩耍。

    如果你瞭解蒙古史,就會知道正是清朝崛起以來,才真正馴化了這個歷朝歷代北方的大敵。有清一代,對北方邊疆的羈縻和統治可以說是最好的,並且有著明晰的發展軌跡,無論是傳統意義的漠南蒙古,還是漠北的喀爾喀蒙古,甚至新疆的準噶爾都是清朝逐步控制甚至消滅的。滿族本身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熟諳少數民族心理,又集封建王朝統治於大成,一改以前的中原農耕王朝不瞭解遊牧民族的弊病,天然的在中原和北疆架起了統治藝術的橋樑,清朝用最隱秘的方式抽空了蒙古族數百年來的野性和脊樑。而這一切還以表面對蒙古族無比的尊重和重視表現了出來。

    滿族長期與蒙古族打交道,深深知道蒙古民族的戰力和不羈,所以皇太極入關前極力先擊敗了號稱蒙古最後一個大汗的,從此滿族就以對待蒙古族的兩手政策為國策,極其有效的統治了北方遊牧地區,有清一代,除了早期在新疆和青海與蒙古族有過戰鬥,現今內蒙地區和外蒙地區可以說是歷代王朝戰亂最少的。這兩手政策就是外示以尊重,內則忌憚而下於死手。清朝統治蒙古地區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幾種,1.高舉滿蒙聯姻,滿蒙一家國策,整個清代,後宮妃子以滿蒙為主,同時皇帝大量選用蒙古族侍衛,將其視為遠遠比漢人可靠的忠誠的下屬。可以說,蒙族在清朝政治體系中是有著第一少數民族地位的,清帝對草原事務格外重視,一直對北方動態高度關注,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狩既是為了提倡尚武之風,也同時是與蒙古王公的一次大規模聚會。透過例行的在木蘭圍場聚會,瞭解王公的一舉一動,同時以調節者和仲裁者的身份進行勢力的不斷再分配。這在漢族王朝中是很難見到的,這正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從歷代歷史中學到了教訓,南方若亂不致命,而北方的遊牧民族永遠是定都中原的王朝的決定性威脅。

    2.清朝充分的分化和瓦解蒙古各部落,透過草場的劃分不斷積累各部落之間的矛盾。本來北方草原的各民族在成吉思汗的旗下已經統一成為了蒙古民族,但是清朝在蒙古實行了一套盟旗制度,而這套盟旗制度又將地域畫得非常之小,等到清末的時候,草原上已經產生了茫茫多的蒙古王爺。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給蒙古內部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也在各盟旗間種下了深深的矛盾。直到現在,內蒙與外蒙之間,東蒙與西蒙之間,各個部落之間,依然存在著互相的鄙視鏈。可以說,這種延續幾百年的內部鬥爭都是清朝逐步策劃的。

    3.清政府大力扶植蒙古王公貴族信奉喇嘛教,鼓勵其中的男性子嗣出家,同時建立了王公繼承人固定的培養制度,使他們在北京長大,從小便於自己未來將要統治的牧民失去了感性上的聯絡。事實上,蒙古族戰鬥力最強的時候恐怕還是當年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時,藏傳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蒙古族的內在性格,當時的內蒙古與外蒙古分別有著類似於達賴和班禪的兩大活佛。同時,由於大量男丁出家,草原上出現了廣泛的男少女多的性別失衡,再加上性病的泛濫,蒙古族出現了人口銳減的情況。根據不少文獻記載,建國後現今內蒙古地區蒙古族人口已經少的可憐,如果不是新政權大量開展對性病的防治和衛生條件的改善,再讓滿族政權治理上二百年,也許蒙古族就徹底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了。更別提清朝對準噶爾蒙古的滅族之戰了。

    4.那麼為什麼現在蒙古族對滿族恨不起來呢,這就要感謝滿族了,他們贏了許多,卻輸掉了自己。很多現今的少數民族地域都是滿族帶給內地王朝的嫁妝,可以說,清朝是最會與少數民族打交道,最能擴充套件少數民族地域的王朝。但是可惜的是,滿族自己融入到了中原文化本身,變得湮滅無聞了。而他們對於少數民族統治的成果也天然的留在了現今的中國。敵人自己消失的比蒙古族還更加徹底,又能去怪誰呢。

  • 17 # 努力上岸的夥伴

    在滿清時期,蒙古跟滿清的關係是十分緊張的,他們表面上看著相當的友好,事實上則不然,滿清方面在發展的同時一直是bai提防著蒙古,而蒙古則是一直窺探著滿清的情況。

    滿清為了限制蒙古大肆發展地域,故意的將他們來往中原的路都給封住了,只留下了幾個險要的地du帶,蒙古想要到中原,要麼走喜峰口、要麼走山海關。可見,滿清的目的很清晰,就是限制與中原來往,滿清方面阻隔了蒙古跟中原地區的zhi交流,使得蒙古方面長期處於一個落後的狀態,在當時,滿清拒絕蒙古學習漢人的文學、禮節,就連公文也是不可用漢字的,dao更別說跟漢人通婚了。漸漸的蒙古跟外界的接觸愈來愈少,在那個時期,幾乎各個地方都在飛速發展,唯獨蒙古一直是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蒙古曾經是一個彪悍的民族,在成吉思汗時期,他版們統治了亞歐大陸,而當清政府統治蒙古後,蒙古的人口一直是在減少的,從清朝時期的1000萬人左右,到辛亥革命100萬人左右,無疑這和滿權清對蒙古頒佈的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也正是因為滿清機智的限制了(封鎖政策)蒙古的發展,才使得蒙古的威脅慢慢褪去。

  • 18 # 峰瘋娛樂

     1.在清朝的時候和漢人都以為清朝和蒙古的關係甚好,但是在實際上清朝一直提防著蒙古,生怕蒙古要造反,蒙古一直是個很厲害的角色,看看成吉思汗時代,就知道了,他們的力量比滿族還要厲害,如果蒙古要造反,滿族一定不是對手。

      2.滿族的領導人也不傻,為了限制蒙古的發展,限制了很多去往中原的關口,如果要去中原的話也只有從山海關,喜峰口幾個地方,並且從這裡進去還要登記。就是不讓蒙古人和漢人交往,滿清能夠得到天下,和漢人是分不開的,比如吳三桂,滿清能夠入關,多少是和吳三桂分不開的。滿清隔絕蒙古和漢人的交往,使蒙古一直很落後。

     3.並且禁止蒙古學習漢人的文化和禮儀,其目的就是不讓蒙古人對漢人的文化產生好感,當時的清王朝還禁止蒙古人去漢人的名字,公文也不能使用漢文,只能使用蒙古文和滿文,還不準和漢人通婚,漢人到蒙古去做生意,要在規定的時間回來。

      4.在清朝的時候,各地都在發展,唯有蒙古在落後,一直處於遊牧的狀態,生活還是以前的老樣子,沒有發展。清朝的統治者還在蒙古修了很多喇嘛寺,喇嘛寺一多,當僧人的就多了,這樣就麻痺他們,也好管理,利於統治。還頒佈了計劃生育計劃,一戶蒙古人家庭如果有5個兒子,其中就必須要有2、3要出家當和尚。和尚出家以後,不能結婚生孩子,這樣一來人口大量減少。

  • 19 # 笑看風雲在際

    一提到蒙古族,人們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成吉思汗了。沒錯,成吉思汗作為一個出色的統治者,在他統治之時,是蒙古最為強大之時,他所率領的蒙古鐵騎幾乎是戰無不勝。

    而在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接班人依舊是延續其榮光,勢不可擋。1241年蒙古的遠征軍勇猛地在布達佩斯渡過多瑙河,全殲歐洲聯軍十萬人,徹底摧毀布達佩斯城,建立了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由此看見,當時的蒙古軍隊戰鬥力如此強大,那為什麼就是一個這麼剽悍的民族,反而在清朝時期便銷聲匿跡了呢。

    其實不是沒打過,而是打不過。一向好戰的蒙古人,早就沒有了早期蒙古的雄威了,逐漸隕落了。又加上滿清實在是太聰明瞭,為了提防蒙古人造反,早就想出了一系列的對應之策。

    清朝統治者大肆殺戮

    其實,並不是蒙古人不和清兵打,而是打得太多了,在戰爭中蒙古軍隊也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無奈清兵的實力太強,對蒙古軍的實行殘忍的屠殺。就像原本的察哈爾部本來有人口近60萬人,也是因為在戰爭中的拼死抵抗,最後僅僅剩下1萬人,土默特的情況則是更為糟糕。

    清軍在這裡執行了可怕的焦土政策,他們在戰敗投降之時僅剩三千餘人,內喀爾喀五部情況也不容樂觀,數十萬的人口都被戰爭無情的吞沒。

    促使其實力分散

    雖然滿人不是遊牧民族出身,但他們卻十分清楚遊牧民族的特性,也就是機動性非常之強。清朝政府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才針對這一特性對他們實行盟旗制度,目的就是將他們牢牢地固定在某一地方,使他們不能在聯合。

    所以清朝統治者,將蒙古人活動的區域劃分為差不多二百旗,各旗人數多的也就萬人而已,人數少的就區區幾千人,也就是這麼零散的分佈,有任何威脅了。

    蒙古自身的政策導致人口銳減

    當然也不僅僅只是清朝的政策的原因,蒙古自己也存在一定的因素。蒙古在自己統治的區域內,大力修建寺廟,並且還頒佈了嚴格的法律,規定有五個兒子的家庭,就必須要送兩個或者三個去寺廟裡當和尚,而且還規定和尚是不能娶妻生子的,這樣一來人口就大大減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個曾經強悍無比的、征服了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在清朝統治時期人口數量不斷呈下降趨勢,人口減少了近九成之多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錢能開網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