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晶球精靈

    滿清對中原本來就是採取的武力征服。

    滿清入關後發生了一系列的屠城事件。比較著名的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南昌屠城等。這些暴行有其複雜歷史背景。主要是文化衝突 民俗衝突 和 統治者征服的需要。

    因為滿族和關內漢族生活習俗不同,突出一點就是剃髮,而在中原漢族習俗是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留頭不留髮政策,導致了漢人大面積反抗。光四川一地,就被清軍幾乎殺光,導致了後來湖廣填四川政策。

    清朝滿族善待漢人,在這些衝突之下,絕對不可能發生。入關前,後金還是奴隸社會 ,習慣性殺戮異族,後來順治繼位 ,清朝統治者才開始慢慢調整政策,大批啟用漢官,安撫團結漢族。

  • 2 # 百曉大神

    我差點笑出了豬叫聲。當時的大清可是被明朝認為是韃子,雙方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從努爾哈赤以13副盔甲起兵以來,先後攻佔撫順關,遼陽瀋陽,將大明朝的軍隊打的一敗塗地,幾乎喪失整個遼東,雙方接下了血海深仇,根本不可能化解。當他們進入山海關的那一刻起,就只能透過屠殺來表達自己的決心和意志,先後有揚州十屠,嘉定三屠,將所有的漢人殺得膽戰心驚,痛哭流涕,緊接著又推行了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除了一個江陰小城敢於反抗以外,結果全城被屠滅,從此之後大明朝的百姓再也不敢反抗了。如果你是善待漢人,那麼反抗一定不會斷的,誰會害怕一個老好人呢?用馬刀來說話更能讓人明白意思,簡單直接粗暴有效,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面對八旗勁旅,基本上已經不敢反抗了,因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當我打不過你的時候,我就會屈服。你如果對我好,我反倒會認為你是沒用的人。

  • 3 # 開荒者

    滿族傳統服飾

    一樣會被詬病。

    滿清的統治階級是女真貴族,源起東北,人煙稀少,經濟落後。後來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吞併其他兩部女真,建立八旗制度,進軍大明,最後統一全國,建立清朝。

    滿清是以武立國,以武力奪取中原政權的,一個人口稀少的異族,對人口眾多的王朝發起戰爭時,首先掠奪的就是財產,即牲畜,糧食,金銀,其次才是人口。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屠城等過程,野蠻的異族士兵面對虛弱的大明,除了發動戰爭之外,製造屠殺之外沒有其他念頭。

    金錢鼠尾

    面對人口眾多的敵人,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消滅對方的人口,削弱對方的實力。八旗要想入關、掠奪的話,只能靠武力,有武力就會有反抗,有反抗就會有屠殺。所以,滿清要想擊垮大明,佔領全國,絕不會善待普通漢人百姓,前期必須以武力消滅大明的反抗,大明的人口,至少要達到一種威懾,敢於反抗者殺無赦。所以才有了“揚州三日”,“嘉定三屠”。只是到後來徹底消滅了明朝,統一了天下,出於維護天下穩定的需要,滿清統治者才改變策略,以安撫為主,以求坐穩天下。

    綜上所述,滿清不可能善待漢人,即使後來改變策略,也是把漢人百姓當成奴隸而已,供養滿族的幾百萬人口,而且本民族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選擇臣服異族,選擇剃髮留辨的。

    萬幸,我們現在有了剪髮、穿衣的自由。

  • 4 # 鳴史

    清朝遭人詬病,並非僅僅因為不善待漢人,相反,在清朝末期的時候,清朝還是相當善待漢人的,從“晚清四大名臣”就能夠看出來,晚清四大名臣,其地位幾乎已位極人臣,這在清朝是非常難得的。

    還有一點也能夠看出來漢人對清朝的喜歡,民國時期,當時政府規定必須剪辮子,可是這是的風氣是什麼呢?這種風氣和清初的寧可端頭都不剪辮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見,當時人們對清帝國是比較認同的。

    那麼,為什麼清朝人遭到後世的詬病呢?這和清初的一些做法是有一定關係的。首先,清朝初期的時候,他們入關確實對漢人有深深的傷害,嘉定三屠,血洗江南一些城市,這給漢人帶來了深深的傷害。

    還有就是,康乾盛世之中,文字獄就沒有斷絕過。而且當時的漢人確實沒有受到重用,就拿康熙一朝來說,像姚啟聖等人,要不是朝廷需要這些漢人,估計他們會被永久的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再比如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雖然這本書對後世有一定影響,但是這本書對中華文化也是一場浩劫,因為不符合清朝統治者的言論,幾乎很多都被埋沒洗刷掉了。

    這造成了人們對清朝有深深的成見。其次,就是清末的時候,慈禧太后執掌大清近半個世紀,在這個老女人的折騰下,大清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統治者根本不把百姓放在眼裡,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每天就知道享樂,還有八旗子弟,他們好吃懶做,這讓人們對這些人有很大的成見。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並不能否定中華民族最後的這個帝國。清朝是封建王朝的頂峰,他們異常重視漢文化,大清帝國皇子皇孫們,那個不是精通漢學的人啊,他們從漢學中汲取治理國家的營養,在某種程度上講,清帝國對中華民族也是一定貢獻的。

    以上為筆者的看法

    讀者朋友有什麼觀點或者看法

  • 5 # 我是一個俗人吖

    如果清朝善待漢人,沒有屠城,還會被詬病嗎?

    答案是會,因為清朝最大的黑點並不是屠城,而是異族、文字獄,尤其是削髮易服。

    屠城這個詞在我們如今看來特別殘暴血腥,沒有人道,但是在古代發生過數次,我們敬仰的楚霸王項羽,曾經三次屠城。高祖劉邦、奸雄曹操也都幹過這事兒。

    中國人民從古至今都有著深刻而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華夷之辨就是最好的體現。思想家王夫之認為:二漢、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則舉黃帝、堯、舜以來道法相傳之天下而亡之也。宋亡和明亡是一樣的,都是亡社稷。漢人造反起義,只能叫改朝換代王朝更迭。而清軍入關在當時的明人眼裡,就如同日本侵略中國一樣,是入侵,是侵犯,是恥辱。

    僅僅如此就算了,更過分的是:

    此時的儒家文化流行了一千多年,儒家理念已經浸潤到了漢人的血液裡。

    漢人覺得:天子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天大地大,道理最大。

    清朝統治者:天下是我愛新覺羅家族的天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漢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清朝統治者: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漢族詩人: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

    清朝統治者:你這是要造反啊,來人,把他祖宗18代全部砍了。

    你想想,這怎麼能讓人原諒?

  • 6 # 史過境遷客

    清朝被“詬病”本就無可非議,亦是逃不掉的。這裡的原因有很多,以人們指責它的“閉關鎖國、腐敗無能以及喪權辱國”等居多。

    “屠城”基本上是征服者慣用的伎倆,清朝自然不例外。歷史上,“屠城”事件時有發生,屢見不鮮。既有為了“復仇”“殃及無辜”的,也有“久攻不下”“憤怒發洩”的,動機不一而足。清朝在入關時,攜帶“七大恨”而來,對中原地區的“漢人”帶有很大的敵意。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絕人寰的“屠城”事件,就以“漢人”拒不接受“剃髮令”為導火索轟然爆發,進而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當然,為了達到征服之目的,遂行“屠城”之手段,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這是野蠻、不文明的,更是有違“人道主義”原則的。

    “西學東漸”後,民族觀念的傳入,更是加劇了這種不齒的“討伐”,遂而演變成了以“民族意識”的立場來看待此事。

    清朝嚴防死守“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世界,亦成為了清朝被人所“詬病”的根本原因。明清以來,當權者為了統治需要,不斷嚴防死守“閉關鎖國”政策。至雍正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人們的思想亦得到了嚴重禁錮僵化,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導致中國越來越落後於西方世界了。

    清朝政治上“腐敗無能”,對外“喪權辱國”的種種表現,更是加劇了被人“詬病”的基礎。清朝末期,貪官汙吏橫行霸道,搜刮民脂民膏無所不用其極,導致人民不堪重負,民不聊生。期間,各種起義運動風起雲湧。清朝對內採取殘酷鎮壓的手段,對外則一味地屈辱退讓,極盡“喪權辱國”之能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社會矛盾得到空前激化,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不斷浮現,清朝統治危機擴大趨勢不可避免。

    最後,“革命風暴”成了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1911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中國步入了一個新時代。至於審視清朝的是是非非,也就擺上了檯面,比如“修史”、“蓋棺定論”等等事項。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清史稿》被擱置了,就沒有修完。不過,清朝被人“詬病”倒是成為了一種共識,誰叫它那麼不爭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還能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