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五歲男孩上大班上課總是喜歡突然“啊”的叫一聲引起老師注意,喜歡別人關注他……特別特別貪玩……我經常跟他說上課要安靜不能影響到別人,他都說知道了,一到幼兒園又這樣。老師也天天跟他談話,也沒改變。幼兒園校長說現在上幼兒園問題不大老師會鬧心引導。上小學還這樣學校可能會勸退我們,我好頭疼啊……各位朋友有什麼好辦法?
6
回覆列表
  • 1 # 菁菁歲月

    個人覺得,他可能缺少安全感,缺少關心。看看是不是留守兒童,或者父母太忙,缺愛。與家長聊一下,也可以和他說用手放嘴上噓,告訴他這樣不好。

    我家娃以前留守,有點話嘮,我教了一段時間他,他想說話時,我用手放嘴上,噓

  • 2 # 婧雪日記

    1你可以,先問一下,你家孩子,為什麼會在上課大叫,弄清楚原因,才好解決問題。

    2如果你問不出來,可以帶你家孩子,到你們當地,醫院兒科諮詢一下,先找到問題,

    才好解決問題。

  • 3 # 沐晚晚生活記錄

    以前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類似的孩子,大家都在認真聽老師講故事時,他會突然跳起來亂叫亂跑。大家在做遊戲時,會故意去撞其他小朋友。排隊放學時,會躲起來讓老師找不到。後來老師和家長溝通過後,他們家是單親家庭和爸爸一起住,他這樣做就是要媽媽去關心他。後來他媽媽陪著他並且去看了心理醫生,現在上小學了表現都挺好。所以家長可以去諮詢一下兒科心理醫生,請教一些和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 4 # 農人坤仔vIog

    你可以,先問一下,你家孩子,為什麼會在上課大叫,弄清楚原因,才好解決問題。

    2如果你問不出來,可以帶你家孩子,到你們當地,醫院兒科諮詢一下,先找到問題,

    才好解決問題

  • 5 # 夢想當大老闆的小寶

    根據我的經驗,孩子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才做出這種行為的。

    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下調查,比如家庭情況,父母平時是怎樣哥孩子相處的呢?一般來說,父母工作太忙,對孩子的關心不夠,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尋找存在感。

    建議: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肯定,父母給他意義的讚揚,讓他對自己有信心,找到存在的意義。

    老師與孩子建立起信任關係。多給孩子一些關愛,瞭解一下他內心的想法。在孩子上課出現怪異行為時,不要過分的關注,如果影響不大,不如直接忽略掉,這樣孩子發現這種形式並不能引起關注,就會漸漸改掉這種行為。

    多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告訴他引起老師關注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努力學習,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等。引導他管一種方式去表達。

  • 6 # 熱愛生活愛運動

    我覺得可能是他在家裡很少被關注,屬於被忽略的那種孩子。倒不是說父母不愛他,討厭他,只是因為工作等原因不能時常陪伴著他。下班後,父母可能累了、倦了,想好好休息、看看手機放鬆一下,也沒時間陪他。在學校裡,學生更多,老師不可能個個照顧得到,時間長了孩子因為缺少關注、陪伴,心理上也會有自卑感,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渴望被注意到,所以會想盡辦法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我覺得你們可以下班後多陪陪孩子,給他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愛,這對他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慢慢就好了。

  • 7 # 神經蛙戀西瓜頻

    告訴這位同學家長,讓家長帶回家慢慢與孩子交流,問問他心裡為什麼這麼做,如果問不出什麼,就帶他去心理醫生諮詢一下

  • 8 # 關係心理諮詢師喬青雲

    有沒有想過,你們越關注他這個問題,家長老師越著急,可能越會強化孩子這個行為呢?

    所有存在的現象,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強化”,如果孩子潛意識渴望的是被家長關注,被大家關注,那麼他的這個行為,為他贏得了關注,就會更固化他的這個行為。這不是靠講道理,打罵能夠改變的,因為在心理需求面前,這些道理都很無力。

    所以家長如果想真正改變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說,我怎麼把孩子這個行為改掉,如果不能看到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和背後的心理需要,即使這個行為沒有了,還會有其他更讓人頭疼的行為冒出來。

    比如有的男孩子打架,家長用棍棒揍幾頓,改好了,結果男孩子開始不寫作業,逃學,沉迷於網路……

    所以一定要看到問題背後的癥結,如果是孩子需要關注,可能說明家長一直以來關注他少了,不是說關心他吃喝用度少,而是關心他真實的情感和情緒。

    我們要區分“關注孩子”和“關心他的學習情況和物質生活”,真正的關注是要看到,和接納孩子的真實情感,理解他情緒背後的表達。

    所以咱們家長一定要轉換一下解決問題的視角,從他這個行為怎麼辦,一定要改掉,否則危害很大;變成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潛意識在表達什麼?是什麼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是什麼東西我沒有理解到他?

    這樣轉變以後,也許你會發現問題迎刃而解,或者你會發現另闢蹊徑的角度,來解決這個難題。

  • 9 # 小蘑菇86

    孩子除了上課喜歡發聲“啊”,其他時間有沒有發聲過?或者除了上課發聲之外,還有沒有出現過這些現象,如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噘嘴、張口、伸舌、點頭、聳肩、扭頸、搖頭、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動等。如果頻繁出現過上述現象中一種或多種,我想您可以帶孩子去兒童醫院看看是否是抽動症。

    大部分家長會留意到孩子頻繁的抽動動作,容易忽視孩子類似“嗯”“啊”或乾咳、清嗓子等一些發聲行為。這些動作或行為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更明顯。請您多留意下孩子。即使孩子有這些行為,媽媽也不用焦慮。記得有個作家叫海夫人的,你可以百度一下了解看看,她是不主張孩子吃藥的。她有兩本書《看見才是愛》《愛是最好的良方》寫的蠻好的。

    大部分孩子像這樣上課突然“啊”的一聲,可能是習慣問題。媽媽可以和孩子靜心地聊一聊,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自己說說這樣做不好的地方。你可以告訴孩子,孩子如果想大聲呼叫、吶喊是可以的。你可以帶孩子到郊外,樓頂,空曠的地方,山頂等任何不會太打擾到別人的地方,讓孩子盡情地吶喊。

    媽媽也可以讓孩子學吹口琴,長笛,葫蘆絲等。媽媽還有注意不要一直和孩子說發聲怎麼樣怎麼樣,談過一次就不要反覆強調了,要淡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同時要告訴老師忽視孩子的發聲,不要特地和孩子說發聲怎麼怎麼了。日常媽媽要多陪陪孩子,每天睡前抱抱孩子,和孩子談談心,放學後和週末帶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像踢足球,打籃球,輪滑都挺好。

    同時媽媽也要關注孩子是否缺乏鈣、維生素等微量元素,注意及時補鈣,日常飲食中注意孩子營養要全面。

  • 10 # 馬李寶旭

    這個得實際問題實際對待,可以先和孩子溝通,耐心勸解。要對症下藥,也許孩子是受到什麼影響和刺激。看是大人問題還是孩子問題,找大人溝通。實在不行,找心裡醫生看看,我相信,肯定我根源的。

  • 11 # 雞蛋殼裡的蝸牛

    孩子除了課堂上有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異常表現嗎,比如愛動,坐不住,不聽指令,或者喜歡自己玩耍,不愛搭理其他小朋友,在家給家人溝通怎麼樣,語言表達各方面符合五歲的孩子發育標準嗎,這些家長都要綜合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問題。

  • 12 # Fish1688

    這個問題我想發表一些我的看法。

    首先應該帶孩子去醫院諮詢醫生,看看有沒有一些病理上的原因,其實這一步也是為自己求個心安。

    其次,家長應該想一想,平常是不是對孩子缺少陪伴使得孩子缺少安全感。孩子只是想透過一些行為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某一種行為能夠得到大家的關注的時候,孩子會反覆的去做這一件事。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減少對孩子這種行為的關注,家長也可以跟老師溝通一下,下次孩子在學校有這種行為是時候,不予理睬,反之多讓孩子參與小朋友間的互動,做對了事情及時表揚。

    在家中,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多陪孩子玩一玩喜歡的玩具,多讀幾個繪本,當然家長也要多教一教孩子面對不同問題的解決辦法。

    要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都是家長教育上的問題。但任何人都會犯錯,作為父母也是。但我們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孩子不管成長過程中出現什麼問題,家長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而是要從多方尋找原因,以積極的態度來解決。

    相信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很棒。

  • 13 # 琪宇飛翔

    首先得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多動症之類的。我孩子在幼兒園時,班裡有個孩子就是這樣上課著直接起來走了,或者喊幾聲後在教室裡轉圈。園裡好多老師表示管不了這個孩子,最後放到我朋友的班上,我朋友是最有耐心和愛心的一名老師,她很喜歡孩子。

    最後在班上還是那樣,動不動就起來轉圈了,最後我朋友給家長建議讓帶孩子去檢查一下。檢查的結果就是多動症狀。

    因為有時候覺得不好說,幼兒園的老師也就任由孩子在園裡隨便玩,其實這樣對孩子是最不負責任的,萬一孩子有什麼症狀,早早治療不是很好吧。我也沒想著孩子會怎麼樣,我們可以對症對孩子引導,使孩子能意識到在學校該怎麼樣了,畢竟馬上早上小學了,是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三萬塊錢練手買什麼車,省心,省油上班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