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杳杳無歸期

    重灌騎兵還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分時期。比如蒙古帝國的輕騎兵和抗金大英雄岳飛就是專門剋制重灌騎兵的!圖二就是岳家軍怎麼剋制鐵浮圖的,專門砍馬腿,而一旦下馬,全身重甲行動不便的鐵浮圖就失去了大部分戰鬥力。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其中的"浮屠"有的說是佛塔,有的說的可能就是金國的重甲,具體哪個才是正確的,已經不可考。

    “鐵浮圖”這支人馬全都披上厚厚的鐵甲,以三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衝鋒;又用兩支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稱作“柺子馬”,號稱刀槍不入。西方也有類似的重灌騎兵,但是這樣的騎兵缺點就是隻能一次性衝鋒,如果敵人不和你正面對決,你一次衝鋒後馬匹體力耗盡不就成為了敵人待宰的羔羊了,蒙古帝國西征就是這麼耗死歐洲聯軍的。

  • 2 # 唐島漁夫

    下面由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下結論,歷史上重騎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金國騎兵,蒙古騎兵。

    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同樣也出現了重騎兵,但是實戰中,歐洲重騎兵確實打不過蒙古重騎兵。

    下面,關於金國重騎兵,蒙古重騎兵,歐洲重騎兵,分門別類講一講,

    (1)金國的“鐵浮屠”

    金國人的騎兵分成兩類,

    一類是重騎兵,又叫“鐵浮屠”,主要佈置在正面,用作突擊;

    一類是輕騎兵,又叫“柺子馬”,主要佈置在兩翼,負責保護和迂迴。

    “鐵浮屠”與“柺子馬”在當年的兩宋之交,讓遼軍和宋軍吃盡了苦頭。即便是岳飛這樣的南宋精銳,面對完顏兀朮騎兵的時候,也總是要加十二分的小心。金國的騎兵戰法,有點類似於《亮劍》裡面孫德勝的騎兵連。在作戰時,女真人充分發揚玩命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一個衝鋒之後,重新組織第二輪衝鋒。連續十個衝鋒下來,很多時候對手不管吃虧還是佔便宜,先是在意志力上就已經崩潰掉了。更何況,金國人出動的,往往還是動輒幾千上萬的“鐵浮屠”配合“柺子馬”聯合作戰。

    當年兩宋之交,女真人橫行無忌,滅遼破宋,靠的就是威震天下的騎兵部隊。

    (2)蒙古重騎兵

    蒙古人的騎兵也分成重騎兵和輕騎兵,兩者的比例大概是2:3。不過蒙古人的騎兵不管配比如何,都是從戰術角度來考慮的,並不是隨意為之。蒙古輕騎兵類似於中國歷史宋金戰爭中的“柺子馬”,它的存在是為重騎兵的衝鋒打前站,主攻側翼;蒙古重騎兵類似於當年的“鐵浮屠”,主打正面。重騎兵的全軍出擊,一定是以輕騎兵已經對敵人造成大規模殺傷為前提,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搞兩敗俱傷的重騎兵對沖。

    蒙古軍用馬匹品種是蒙古馬,這種馬看上去四肢短小,個頭也比歐洲馬矮了不少,但蒙古馬的耐力卻冠絕全球。此外,蒙古馬的生存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長途行軍中蒙古馬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食物補給,而不用專門攜帶大量草料。

    與此同時,蒙古人對於馬匹的使用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和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蒙古軍用馬匹幾乎全部選用了母馬,而且是在哺乳期的母馬。這樣一來,蒙古士兵們就可以隨時隨地快速地獲取馬奶作為新鮮飲料,再輔以能夠長時間儲存的牛肉乾等食物,這樣的蒙古騎兵,才真正地實現了全地形全天候作戰需要。不僅如此,在遠距離長途奔襲中,馬匹很容易疲勞,蒙古騎兵則使用了兩到四匹戰馬作為備份。退一步講的話,如果實在是缺少食物了,可以先殺備用馬匹吃肉,而不會因為飢餓造成非戰鬥減員。

    說重騎兵沒用的,多半是指歐洲中世紀重騎兵。

    不過,歐洲重騎兵的無用,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蒙古重騎兵比。

    所以,簡單介紹下歐洲重騎兵。

    (3)歐洲重騎兵

    歐洲早期的戰爭,不管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馬其頓,尚且保留了很多野戰的戰略戰術精華。而到了中世紀,戰爭規模的縮小使得大規模野戰幾乎絕跡,更多的則是騎士們之間的單打獨鬥,因此騎士們的馬越來越高大,騎士們的單兵裝備越來越上檔次。而相應地,供養一個騎士所需要的農奴也越來越多。然而,騎士們的戰法卻越來越迂腐。圍攻城堡,曠野約架,這樣的搞法幾乎是倒退到了中國春秋時代以前的高貴冷豔戰爭節奏中去了。

    中世紀歐洲重灌騎兵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就連馬匹都視同有效作戰單元的一部分,也被罩上了盔甲。

    歐洲盔甲的發展理念,同中國盔甲完全不同。

    中國盔甲講究全天候作戰需要,因此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都是以盔甲分類中的札甲為主。所謂札甲,是用繩索,絲線,牛筋等材質將大小甲片連線起來的一種盔甲樣式。後期所出現的鱗甲,說白了也算是札甲的一個變種。不管札甲,鱗甲,還是明清時期出現的將甲片埋進棉衣的“布面甲”和“棉甲”,都是以適應大規模高機動作戰為需要,防護的基礎上強調士兵單兵運動能力。

    反觀歐洲,除開早期的古希臘古羅馬兵團作戰需要,自進入中世紀之後,就強調盔甲對士兵的全身防護。先是出現了鎖子甲,後來又變本加厲地出現了板甲。尤其是到了板甲時代,盔甲對全身的防護趨於完美,實戰中盾牌的存在已經聊勝於無。於是盾牌在歐洲逐漸成了一種徽章和裝飾,早早就脫離了常規武器行列。

    那麼盔甲的防護功能在騎兵這個兵種上的極致體現,就是重灌騎兵。板甲時代的重灌騎兵,全身的行頭加在一起可以重達36公斤。36公斤什麼概念呢?我們用易拉罐裝的啤酒來做比較,一箱24聽裝的青島啤酒,大概恰好是9公斤。那麼36公斤的話,相當於給你的兩條胳膊兩條腿上分別綁上了一箱青島啤酒。如此造型,防護效能雖然無與倫比,但機動效能卻大大降低。一個馬失前蹄從馬上掉落或者戰馬被殺之後的重騎兵,就算放開了讓你撒丫子跑,你都甩不開腿,就只有原地等死的份了。

    所以,歐洲重騎兵的有效性,只是針對於中世紀歐洲封建制下的小國寡民。

    同時期的歐洲重騎兵對上蒙古重騎兵,就等於是非對稱戰爭,只有被虐殺的份兒了。

  • 3 # HUO先生

    說起來重騎兵我們腦海中就浮現出身穿重甲計程車兵也騎著披滿鎧甲的馬匹,氣勢恢宏的將場上互相沖殺,所向披靡。

    但是很少有朋友知道我國曆史上重灌騎兵的發展史:

    早在三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重灌騎兵,《軍策令》:“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那時候重騎兵還是一個比較稀罕的物件,發展到南北朝時代則是進入了重騎兵的黃金時代。

    南北朝一場戰役都是幾千一萬的馬鎧,在北燕馮素弗墓中發掘出的馬甲竟然達到了四十多公斤,《北史》記載:“高仲密舉北豫來附,與齊神武遇於芒山。佑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敵。”齊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皆避之。很顯然,重騎兵能夠給予敵人以巨大的震懾力。金戈鐵馬就是這一時期最好的寫照。

    到了隋唐時期,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專門用來重騎兵衝刺的武器馬槊也就是這時候流行開來,唐初名將程咬金,秦瓊,尉遲恭等人都是馬上使槊出身。唐朝的《冊府元龜•帝王部•修武備》記載“五月內出陌刀一百五十口馬甲一百領器械一百萬斫刺刀一百口賜鹽州。”可見重灌騎兵已然是中國軍隊建設的重點。

    到了宋朝時期重騎兵和重步兵都是戰場上的常客,即便是敗多勝少的宋軍也裝備有重騎兵,宋代《武經總要》中記載:“貴者鐵,則有鎖甲;次則錦繡緣繒裡;馬裝,則並以皮,或如列鐵,或如笏頭”在同時北方西夏和金遼更是鐵騎如雲,西夏鐵鷂子,金鐵浮屠都是實打實的重灌騎兵。

    後來隨著火器的興起和各種因素的影響,重灌騎兵在中國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這並不能否定他們的存在,因為中國的重灌騎兵已經在華夏文明中留下了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 4 # 流星淺月

    並不是,分情況和時期,就比如你全部都是重騎兵,然而遇到了像蒙古人那樣極其猥瑣陣容,打又打不到,追又追不上,等到你馬死了,你全身那麼厚的鎧甲,起都起不來,只能等死。

    但是如果是兵種聯合會很好,輕騎兵迂迴攻擊敵人的遠端兵種,至於那些步兵和輕騎兵就可以交給重騎兵來解決了,再加上己方遠端兵種的支援,幾乎是無敵的,這也是為什麼南方很少北伐成功的原因,很簡單,適合養馬的地方太少了,即使像宋朝開展馬政,但是成本太高,所以乾脆給錢稱臣,少數的馬匹也要優先發展輕騎兵,所以古代想打勝仗,兵種分配很重要,不能一方偏太重,要合理,但這僅僅只適用於冷兵器時代。

    至於熱兵器時代,在拿破崙時代還可以迂迴包抄,但是維護成本貴,機動性也比不上輕騎兵,漸漸就少了,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基本就是戰壕戰,重騎兵幾乎沒用了,輕騎兵用處都減少了,所以重騎兵漸漸絕跡了,尤其是重機槍這玩意出來,騎兵基本就沒什麼用了,而且替代品——坦克也出來了,騎兵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 5 # 開荒者

    中國古代騎兵

    重騎兵,是相對而言的存在,對比物件自然是輕騎兵。同一個時代比輕騎兵有明顯的防禦和攻擊優勢。

    中國的第一支重騎兵應該是漢朝的幽州突騎兵,雖然跟後代的重騎兵比較相去甚遠,但是其衣甲遠勝於匈奴,武器堅固厚重不是匈奴可比的,所謂披堅執銳者也。自然也就是那個時代的重灌騎兵,用以區分匈奴的輕裝騎兵。

    中原王朝重騎兵的頂峰是隋朝的具裝騎兵,首先馬政發達,其次朝廷有錢,再次楊廣後勤與裝備管理能力一流,使具裝騎兵戰力得到了更大提升。至天下大亂時流傳著的燕雲十八騎的傳說也屬於正常,周邊小國看到大隋騎兵哪個不膽寒?

    僧格林沁

    中國重灌騎兵的末路在清朝,清朝雖然是馬背起家,但是人家玩的是騎馬步兵那一套,騎兵裝備能裝則省,至最後重騎兵已隨著僧格林沁的八里橋之戰煙消雲散了。

    綜上所述,中國重騎兵,起於漢、盛於隋、大興於唐、衰弱於宋、覆沒於清。

    單說中國重騎兵是因為其獨立於世界之外,真的很獨特。單獨衝鋒陷陣,瑞典波蘭法國甚至羅馬希臘都比中國強很多,可真要打起來,兩軍對壘,歐洲重騎兵單拿出來完全沒法和中國重騎兵抗衡,這裡就有一個發展理念問題。

    中世紀歐洲騎兵

    青銅騎士-彼得大帝

    歐洲重騎兵發展的思路和軍制有關。歐洲是全兵皆民,而中國是全民皆兵。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不一樣的。歐洲近古才有了職業兵,在那之前的歲月沒有職業軍人,將軍甚至是爵銜而非職務。中國職業兵役早在秦時就有,戰時是戰士,閒時該幹嘛該幹嘛,定期訓練,有明確的上下統屬,儘管不發達,但有和沒有就不是一種思路了。

    那麼基於常備軍的思路,騎兵,尤其是具裝騎兵必然是常備軍的必選項。既然常備了,那麼就不能是單一功能的兵種。單獨成軍,能獨立作戰就成了必然的選擇,過於厚重的甲必然被放棄,武器輕量化,但是質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以這樣說中國騎兵是不同於世界的,他有成軍大量化,作戰獨立化,後勤精細化,情報專業化的特點。但是古代中國唯一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貴,這也是重騎兵在中國早早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

    總的來說,我們的老祖宗絕對不是西方簡單的認為農耕民族沒有血性鬥性。相反他們才是農耕民族。我們祖先早在周代就已經把周邊好地方給佔了,對地盤真的是無慾無救了。無休止的內部征戰也是源於此。

  • 6 # 南巷七木

    歷史上,騎兵可以稱得上是最強大的機動兵種。人和馬結合的戰鬥方式,最強的不是速度,而是在戰場上隨機應變的機動性。騎兵有兩大特點:1、機動性強,速度快;2、戰鬥力強,衝擊力強大。騎兵在馬上衝殺,在一般情況下,步兵很難抵擋騎兵的衝鋒。重騎兵,配有大量裝甲,簡直就是騎兵中的坦克,殺傷力可想而知。

    一、騎兵的種類

    古代的騎兵分為輕騎兵、重騎兵、弓箭騎兵、弓弩騎兵等。

    其中的輕騎兵和重騎兵是戰場上的主流。輕騎兵機動靈活,裝備簡單,速度快,維護成本較低,防禦力不高。重騎兵裝備精良,衝擊力強,防禦高,對騎手和馬匹的素質要求較高,維護成本不是一般部隊負擔的的起的。

    二、輕騎兵的作用

    速度快,機動性強是輕騎兵最大的優點。因此,在戰場上輕騎兵主要用於側擊、迂迴、包抄、穿插、偵查等。

    輕騎兵的速度在各兵種中是最高的,所以輕騎兵常見於斥候部隊,傳令兵和追擊部隊。輕騎兵還可以裝備長槍,劍,弓弩,長斧等武器用於完成不同的任務。機動靈活的特點,使得輕騎兵既可以獨立作戰,也可以和其餘兵種配合,增加了戰術的多變性,步兵與輕騎兵之間合理的配合,增加了贏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另外,輕騎兵相對於重騎兵的造價來說,性價是比要高於重騎兵的。

    三、重騎兵的作用

    人和馬都裝備有優良重灌甲和盾牌的重騎兵在衝擊力和防禦力方面是遠高於輕騎兵的,比一般騎兵更強的功防能力,使得重騎兵成為了戰爭中的主力單位。馬的速度加上重甲的質量,讓重騎兵獲得了強大的衝擊力。

    重騎兵在戰場上主要用於衝散敵方陣型(說白了就是硬剛),打擊敵方計程車氣,承受正面的攻擊力。在古代戰爭中是很講究陣型的,穩固的陣型有助有提升士兵的鬥志,一旦陣型被衝散,就很難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往往變得潰不成軍。衝擊力強大的重騎兵衝鋒起來的時候,簡直就是一輛輛的重型坦克。

    雖然重騎兵造價高昂,但比起它強大的衝擊力,對敵方的的威懾力和對我方士氣的提升,也不是不能接受。

    四、弓騎兵

    弓騎兵主要配備弓箭作為武器,完美的融合了弓箭兵和輕騎兵的優點,如果說在古代戰場上重騎兵相當於坦克,那麼弓騎兵簡直相當於戰鬥機了。

    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的主要騎兵就是弓騎兵,當時靠著弓騎兵基本徵服了馬能到的任何地方。

    五、騎兵的衝擊力

    一匹戰馬的體重在400kg-500kg這個區間,加上戰士的體重,戰馬總重在500kg-600kg之間。

    根據衝鋒的速度和計算公式MV=F*tM,估算出衝擊力並不難

    隨著時代的發展,騎兵這個兵種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騎兵那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卻保留了下來。

    六、騎兵的運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作戰理念,不同的時代特點,造就了不同的騎兵發展方向。中國古代騎兵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首先,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戰爭來說,騎兵就是主角。中國曆朝歷代馬政發展的好的朝代,一般都意味著強大的武力,也伴隨著對遊牧民族的打壓和征服!但是遊牧民族如果願意同中央王朝在草原上大決戰,那麼重騎兵就有些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如果,遊牧民族一味地遊走避戰,那麼中央王朝的重騎兵也是重拳打在棉花上(在漢朝的時候就發生很多次,中央王朝在茫茫大草原上迷路,找不到匈奴主力的情況)。在南北朝和宋朝的歷史時期,重騎兵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遼、金、西夏、蒙古,都裝備著大量的重騎兵,在遼闊的大草原、歐洲平原、華北平原,重騎兵都發揮了一錘定音的作用。但是在蒙古攻打南宋的時候,面對多河流,多丘陵,大量城池的南宋,武力冠絕天下的蒙古也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由此可見地利對重騎兵的影響非常大。再到明清以及近代,火器的大力發展對重騎兵的影響更大,隨著火器的普及重騎兵也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所以,不同的歷史時期,重騎兵的作用也發生著不同的變化!

  • 7 # 五味談

    歷史上的重騎兵沒有用?我笑了,當初蒙古騎兵征戰四方的時候,重騎兵就佔了整支騎兵部隊的五分之三。然而卻並不影響騎兵部隊的機動性照樣遠征歐洲。

    重騎兵的裝備

    該兵種一般人馬均裝備有防護效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長矛為主,以強大的衝擊力和優秀的防禦力而著稱。

    漢朝的重騎兵身披鐵鎧,身上裝備長矛鋼刀以及強弓勁弩,漢朝重灌騎兵的兵器配備主要有環柄長鐵刀、馬戟等,可以在馬上進行劈砍,增強了騎兵的格殺能力。

    中國的全具裝重騎兵叫“甲騎具裝”,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中原王朝的是國家發放武器裝備,遊牧民族是自備,著名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具裝甲騎和隋唐具裝甲騎,遼宋夏金具裝甲騎、蒙古重騎兵都是這一型別,且重灌騎兵的規模巨大,南北朝史料記載常常數萬出現,隋唐也多重騎兵,遼國正軍的配額就要求兵丁佩戴盔甲和多匹軍馬還要自備馬甲,視其力。西夏重灌騎兵鐵鷂子巔峰時期也有8萬,北宋由於戰馬稀少,但具裝甲騎還是有萬餘,金更是以具裝甲騎出名,蒙古的重騎兵馬甲多為皮製作,蒙古西征就是靠著比同時期西歐中東更精良的裝備和高超的戰術。

    蒙古重騎兵遠征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

    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在蒙古騎兵部隊裡面他們的重騎兵就佔據了一半多以重騎兵為主,重騎兵威力巨大,戰鬥力強,對於攻打敵方陣列具有奇效,加上蒙古騎兵騎術了得所以在蒙古騎兵進攻宋和歐洲一些小國起了奇效。所以說在中國古代重騎兵是很有用的只能說缺陷較大而已。

  • 8 # 阿印Rea

    重甲騎兵在我國各個時代,都是軍隊當中的精銳力量。至少在三國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成規模的重甲騎兵。

    南北朝時期標準的馬鎧,歷史上稱為“甲騎具裝”,在這個時期,經常出現一方出動上萬重騎兵的戰例。

    到了金朝,重甲騎兵發展到了全新高度。當時記載,金賊兜鍪極堅,止露兩目,所以槍箭不能入。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

    當時我們周邊不止我們有具裝騎兵,隋唐時的高句麗,唐時的吐蕃都有具裝騎兵。我國最後的重甲騎兵是清朝的三重甲騎兵,到了乾隆以後,隨著大口徑火繩槍的普及,重甲騎兵才開始在我國被全面淘汰。

    北宋的靜塞軍、遼國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女真的鐵浮屠、蒙古重甲鐵騎,清朝重甲騎兵是並稱於世的六大鐵騎。

  • 9 # 使用者8584196787334

    重騎兵的出現肯定是有他的優點的,不過結合歷史上出現的頻率,重騎兵表現的並不搶眼我總結以下幾點

    1耗資太大 成本太高 古代生產力低 一個重騎兵成本估計能養活10個輕騎兵了

    2我國地形限制 山川河流多 地域廣闊 重騎兵難以展開 小規模戰爭可以 長途奔襲難以應付

    3古人講究戰術 春秋時期兩軍對沖的時代早就不復存在 古歐洲人開化的晚 還停留在力量上重騎兵肯定是王牌 我們主要講戰術謀略智慧 以少勝多的戰鬥才是驕傲

  • 10 # 一葉泛舟

    沒有說哪個兵種很沒用,只是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作戰區域會減少作用。

    在古代戰爭中,重騎兵絕對是一支強旅,但是需要運用恰當才行。

    像金國滅亡北宋的戰爭中,就有一支重騎兵,橫掃北宋軍隊。但同一支重騎兵在與岳家軍對戰時卻被全殲,連同金兀朮的柺子馬,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再比如蒙古軍隊進攻基輔時,當時歐洲人組織了龐大的重騎兵來與蒙古鐵騎作戰,卻被蒙古人幾乎全殲。在同一時代,歐洲的重騎兵打不過蒙古鐵騎,而蒙古重騎兵卻能夠打得他們丟盔棄甲,何也,戰術運用不同爾。

    重騎兵的優勢是短距離的爆發力強,具有強大的衝擊力,在短距離衝擊上,破壞力是驚人的。

    但是缺點也明顯,只適合短距離,不適合長途追擊或者奔襲,這點歐洲重騎兵追擊蒙古鐵騎反而被殲滅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次重騎兵要在短距離上充分運用速度上的優勢才能達到強大的破壞力,如果速度起不來也不行。

    再者重騎兵的消耗太大,要求也很高,不但是人的要求高,還有戰馬的要求也很高,對國家的負擔是很重的。

    所以在歷史上,重騎兵這個兵種只能在出其不意的運用一兩次,而達不到長期運用。久而久之就慢慢被淘汰了。

  • 11 # 北城南笙6674

    重騎兵裝甲堅固,全身完全覆蓋,甚至連眼睛也完全防護,這種裝備很顯然不利於近身搏鬥--眼睛視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這種製造模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灌甲騎兵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衝鋒,掉過頭來再衝鋒,但是絕對不能停下來肉搏!中國出現全鐵具裝甲騎重騎兵的時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人有重型鐵甲,連戰馬也全副披掛鐵甲,當他們推進的時候,就好像鋼鐵的城牆迎面壓來。

    重灌甲騎兵的裝甲很重,西歐中世紀後期15世紀比較極端的時代,如果一個騎士從馬上摔下來,憑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來的。中國和中國周邊的國家,重灌甲騎兵的裝甲基本上還是普通披掛裝甲的延伸,倒還是可以憑自己勉強的站立。西歐中世紀後期才誕生的重灌甲騎兵的戰馬只用來戰鬥,平常行軍以及負載其他戰鬥和生活用具要靠扈從和其他馬匹。一個騎士如果沒有兩名以上的扈從就會感到生存的不便,連上下馬、換馬、穿盔甲都不能順利完成。

    西歐中世紀後期誕生的重甲騎兵的騎士本身也只用於戰鬥。由於這個兵種極為昂貴,一個兵相當於十個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個普通騎兵,很少有君主願意獨自負擔這個軍隊的建設及維持費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泡菜有多少種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