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2
回覆列表
  • 1 # 瑞芯76876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 2 # 羅大喵說電影

    誡子書

    朝代:三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裡,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

  • 3 # 隨河入海

    是家書的一種形式,和了凡四訓,曾國藩家訓一樣,用自己的寶貴人生經驗,來諄諄的告誡後代,使後人少走一點彎路,也是給後代怎麼走好人生路的一些指導和啟示

  • 4 # 銜之微木

    當年“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的諸葛亮,以才智多謀著稱於世,他的聰明智慧,在《三國演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給後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品格高尚、學識淵博的父親,《誡子書》是他在五十四歲臨終前,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後來成為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這封家書簡練嚴謹,充滿智慧,句句經典,堪稱家訓中的經典之作。今天我們學習其中的三句名言,相信會受益終身。

    一,夫君子以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如何提高自己的行為操守呢?就是要從寧靜中提高自己的修養,從節儉中培養自己的品德。

    “靜以修身”。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迴歸生命的本源,才能發現我們的本性,瞭解了本性,就會明白萬物一體的道理,也就清楚了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個人的智慧德能就會有所提高。我們看到修行人經常參禪打坐、誦經拜佛,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那個“靜”的狀態。古人教育小孩,從小就讓他讀誦經典,也是為了讓小孩的心能靜下來。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生起智慧,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因為旁觀者心裡相對比較清靜,而當局者心裡就比較浮躁、混亂,處理起事情來就容易失去理智。

    “儉以養德”。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的慾望降低到最低點,道德品行自然就高尚了。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生活,可以說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就這樣,人家還過的還很快樂,就是因為他一心都撲在學習聖賢學問和提高自己修養品行上,所以才能法喜充滿,心情喜悅。所以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一定要從節儉做起,不要去追求物質享受。

    二,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做不到清心寡慾,習慣不了過平凡清淡的生活,就無法確立人生的志向。如果靜不下心來,不能排除外來的干擾,也無法達成遠大的目標。

    “非澹泊無以明志”。古往今來,知識分子很多,學習聖賢學問的人也很多,但能成聖成賢的卻不多,為什麼?就是做不到“澹泊”二字。舉個例子:最近幾年自媒體很火,很多人就把控不住,忘記初衷了。剛開始讀書寫文章,起心動念還算純淨,就是為了學習聖賢文化,陶冶情操,順便把心得分享給大家,鍛鍊自己的文筆,純屬個人興趣愛好。但後來發現其中有利可圖,流量就可以變現,知識可以賺錢,並且利潤豐厚,就抵制不住誘惑了。書也不用心去讀了,文章也不用心去寫了,那幹什麼呢?專門在標題上下功夫,怎麼吸引人怎麼來,怎麼能獲得流量怎麼來。不再專注文章內容本身,而是專注於平臺推薦機制,專門研究媒體平臺的漏洞,想盡一切辦法獲得平臺更多的推薦,這就叫不務正業了。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內容好的文章,閱讀量未必就多;很多爆文呢,反而卻沒什麼有價值的內容,不過是套路而已。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就是因為做不到淡泊,做不到清心寡慾,禁不住利益的誘惑,開始還可能是為了生活,為了養家餬口,後來就逐漸變成慾望,變成貪婪了,這已經不是在做學問,而是變成金錢的奴隸了。所以有志於做學問的同仁,一定要將“非澹泊無以明志”這句話牢記在心,才不至於半途而廢。

    “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麼經不住外界的誘惑呢?還是因為我們的心太浮躁了,太急功近利了。看到別人隨便寫篇文章可能就收益一千、一萬,甚至更多,我們的心就平靜不下來了,書也讀不下去了,也想跟人家學套路,鑽漏洞,賺流量,這就離我們讀書做學問的目標越來越遠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心靈的寧靜,不被外界所擾,不為名利所動,才能專心一志的做學問,才能達成我們遠大的人生目標。

    三,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放縱懶散,就無法精進;急躁冒險,就無法陶冶性情。

    “淫慢則不能勵精”。俗話說“笨鳥先飛”,不怕笨,就怕懶。人只要一懶散下來,沉迷於吃喝玩樂,貪圖享受,好逸惡勞,就算你再聰明,也會墮落下去,不再進步,早晚被社會所淘汰。

    “險躁則不能冶性”。古人說“欲速則不達”,太懶散不行,太冒進也不行。喜歡追求刺激,喜歡冒險,內心浮躁,急功近利,就很難陶冶自己的性情。為什麼古人喜歡琴棋書畫?就是因為要學好這些東西,都必須做到一點,那就是“慢”。你要是心浮氣躁,哪樣都學不好,古人教小孩學這四樣,就是為了磨練他的性情。為人處世也是一樣,事緩則圓,越是急躁,這事就越辦不好,是越忙越亂。

    諸葛亮的這篇《誡子書》,雖然很短,只是一封家書,但就這三句話,如果我真正能夠做到了,也會受益終生。

  • 5 # 範蒙9012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 6 # Eleazarchen

    原文:

    《誡子書》三國·蜀國: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釋義: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1.學習必須靜心專一,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有人生計劃必須付出行動,君子的行為品行來自於德的品質修行,清靜告知人們的心沉澱下來,靜心修行,淡泊名利,勤儉培養自己的品德,排除困難和外界壓力,靜心專一學習,實現自己的目標作為自己努力方向。

    2.不能放縱不羈,珍惜學習時間。

    庸懶精神萎靡,急躁煩悶沒心情,歲月靜好的浪費掉,意志流失在歲月裡,最終無粒可收穫果實,成社會無用之人,悲切的獨守空空的窮困居所,到那時後悔無邊際了,怎麼來得及呢?所以珍惜時間,靜心學習增長才幹,不能再放縱渙散自己了。

    3.明確方向,學以致用。

    在青春年華之季,不要枉費時間流失,靜心修身精神充沛,為自己的真實才學,用心用腦讓自己放下浮躁的心,靜心學以致用。實現自己的才幹,唯成社會有用之人。

  • 7 # 觀自在籃球

    一代謀聖諸葛亮的家訓《誡子書》,雖然只有短短86個字,卻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1、心態上,經得起“靜”境

    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經商、資源、機會、方法等固然重要。但是,這些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要素。

    成功的真正要訣,應該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靜,才是人生的根本。

    亦舒說:“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穫,切忌喧譁。”

    有人說,現代社會中大千世界的眾生相就是忙碌、盲目和茫然。

    但其實,所有的忙碌、盲目和茫然都是因為心中缺乏一個“靜”字。

    有一個國王,丟了一塊非常貴重的表,四處尋找也沒能找到。

    於是,他發出懸賞令:

    誰要是能找到那塊表,就將王宮裡最美麗的紅寶石賞賜給他。

    此訊息一出,很多人前去王宮裡尋找表。一時間,王宮裡人來人往,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但是,七天過去了,誰也沒能找到國王的表。

    國王大怒,命令衛兵抓捕所有前來尋找表卻沒找到的人。

    就在這時,一個小男孩站了出來,對國王說:“尊敬的國王陛下,請您放了所有人吧,我能找到您的表。”

    國王半信半疑,卻還是命令衛兵放了人。

    男孩繼續道:“現在,請您遣散所有人。”國王照做了。

    不一會,國王的表就找到了。

    國王欣喜不已,問小男孩:“你是如何找到我的表的?”

    小男孩回答:“我就安靜地坐著,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我們很容易煩躁驚慌、不知所措,亂了陣腳,也失了方寸。

    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遇事一味煩躁驚慌無濟於事,唯有靜下心來、凝神細思,方能尋覓解決之道。

    2、學習上,經得起“閒”境

    諸葛亮一生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他“智乎近妖”的才能。

    舌戰群雄,說服東吳聯劉抗曹;

    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敵軍十萬弓箭;

    巧設空城計,不戰而屈人之兵……

    有人質疑這不過是書中誇大的演繹,但不可質疑的是歷史上諸葛亮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軍事家。

    而他取得的成就,絕離不開他的習慣:

    酷愛讀書,終身學習。

    諸葛亮出身於詩書世家,父親諸葛珪曾官至泰山郡丞;

    後來他更是拜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

    前有慈父薰陶,後有名師指路,諸葛亮在求知的路上如飢似渴。

    有個“餵雞求學”的小故事,就是出自於諸葛亮。

    司馬徽養了一隻公雞,專門用來報時。

    每天晌午公雞都會鳴叫三聲,每到這時司馬徽就知道下課了。

    可是諸葛亮卻很不高興,他聽課還沒過癮,不想下課。

    於是,諸葛亮想了個好辦法,每天都在口袋裡抓幾把小米,快到晌午時就往窗外扔一把小米。

    公雞看到小米,就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打下課鈴。

    用這個小伎倆,諸葛亮騙司馬徽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

    後來終被發現,老師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主動為他開起了小灶輔導功課。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諸葛亮不僅上學時讀書用功,工作後一樣用功。

    在烽煙四起的三國亂世,在夾縫中用計謀生存已屬不易;

    但諸葛亮還能為自己開闢一片小天地,夜深人靜之時,點起一盞小油燈,通覽古今典籍。

    讀書,是引領一個人進入更廣闊天地的鑰匙。諸葛亮就是手握這把鑰匙,為自己鋪就了通向更高舞臺的階梯。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如今,他也想把這把鑰匙交到兒子的手中。

    梁曉聲曾說過:

    “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

    留給孩子黃金千兩,終有散盡的一日。

    但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經歷的事,卻能讓他受益終生

    3、生活上,經得起“貧”境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你能想象得到嗎?

    蜀漢二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丞相的家產,不過是幾棵樹幾畝田。

    諸葛亮雖然家世殷實,卻始終奉行節儉。

    在出山之前,他獨居隆中,躬耕隴畝,以讀書為樂。

    出山之後,劉備予他官、予他財、予他名,但他依舊本色生活。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

    堂堂丞相,親自帶兵,為了節約糧食,兩天才吃一天的口糧。

    建興六年到十二年,諸葛亮幾度北伐,

    “夙興夜寐……所啖食不至數升。”

    征途漫漫,前路惶惶,為了統一大業,每天只吃幾兩的米飯。

    鄭板橋有句詩: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生活處處都能做加法,你可以積累財富、求取功名、建立關係。

    但聰明人知道,只有做了減法,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劉備臨死之前曾託孤於諸葛亮,當時的中都護李嚴曾寫信勸丞相接受“九賜”,進爵稱王。

    憑著諸葛亮當時的權力和威望,接受封號也是實至名歸,但他還是斷然拒絕了:

    “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凡人心隨境轉,物慾多了,難免多妄念。

    諸葛亮告訴兒子“儉以養德”。

    節儉,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品格和態度。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生活中多做減法,才能讓我們不至於淪為物質的奴隸,活成最好的自己。

    《誡子書》雖然只有86個字,卻教會了孩子修心戒浮躁,讀書戒懶惰,生活戒奢侈。

    而這三個寶藏,就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 8 # chen清英雅秀

    諸葛亮的《誡子書》,是寫給他兒子的,是家書。《誡子書》全文只八十多個字,卻蘊含了許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文章的內容既是作者告誡兒子的話,也是作者人生經驗的總結,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智慧。

    作者告誡兒子,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為達成目標,首先要修身養德,即“靜以修身,簡以養德”。摒棄一切雜念,靜心專一,生活節儉,降低對物質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珍惜時間,勤奮苦讀,才能有所成就。

    這其實就是諸葛亮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他在南陽躬耕數年,除了幹活,就是苦讀,最終集大成。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是諸葛亮創業的最高境界。

  • 9 # 靜一號普洱茶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透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16課。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歲了,可以做什麼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