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飛寫字
-
2 # 自演
因為古代中國的方塊字之所以會從上到下、從右到左豎著寫,是因為官方的文字記錄大多都寫在竹簡上!
將竹簡向前向己攤開,橫著讀寫?不方便
因為案桌也就大概五、六十釐米寬,竹簡橫著展開卷起都不方便,而且可以看見的行數也不會太多,上下視野範圍因竹簡展開得太遠也不方便閱讀。
甚至竹簡很容易就滾下桌去,此時若起身、前探、彎腰、過幾、擼袖、伸手去撩,雖然也可以,但這樣就是讓人會覺得不便;偶爾几案上竹簡前面有時還會放著油燈、筆架、墨汁、硯臺什麼的,你一彎腰跨過身去,很有可能會乒呤乓啷打潑不少東西。所以才豎著寫。
-
3 # 愛你的4971
因為古時候字是寫刻在竹籤上的,這樣一來就養成了從上到下的豎寫習慣。自從中國人蔡倫發明了紙以後才慢慢改成了橫寫。
-
4 # 跪射俑
從得從早期的漢字一一一甲骨文談起。
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但由於骨和甲形狀的限制,甲骨文多數縱向排列,由此而呈現出後人眼中的一定美學風格。從結構來看講究均衡、對稱;就章法而言,顯得端莊、疏朗。字形或長或扁,或方或圓,卻始終追求一種和諧美觀的效果,而且簡繁錯落,結構有變,開啟了後世書法在字形結構上種種藝術發揮的先河。
就鍥刻而言,甲骨文的筆畫,有粗有細,各具特色。專業研究人員已經能夠透過字形、刀意等風格的不同,對甲骨文進行分期研究。在他們看來,由於時代的先後,書刻者的個人特點不同,各期的甲骨文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或峻峭雄渾、或纖細婉媚、或凝重挺練、或荒率簡樸,可謂變化繁複。
由於甲骨文距今年代久遠,對今人而言,可識讀性不強,從清末甲骨文被發現至今,眾多古文學家投入其中,以識讀釋義一千五百多個單字,僅是如今發現甲骨文單字數量的三分之一。
中國後世書法各體紛呈,風格多樣,但始終不離可始讀的原則規範。不過拿著後世的標準來,要求上古時期的甲骨文未免過於苛刻。作為書法藝術的濫觴,甲骨文在字形、結體、章法等等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書法愛好者從這些方面來認識甲骨文,應當能更好地把握他在書法史上的作用和價值。
-
5 # 京火
因為最早期使用的書寫載體是竹簡,木牘。它們都是長條狀的,自然而然地就會從上向下豎寫,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後來看到外文書用橫排版,看書也方便,不用頻頻抬頭低頭,很快漢字書藉也改為橫排版了,而且更方便觀看,這也是漢字的偉大之處,橫寫,豎寫皆可!
試想,若一本英文書,如改成豎排版,會成什麼樣子!行嗎?
-
6 # 大愚歪歪
古代漢字之所以要豎著寫,由右往左看,其實很簡單,是因為古代沒有出現紙之前,都是書寫在竹簡之上,一卷卷的竹簡很沉重,人不可能完全攤開來寫,只能寫一點再把竹簡攤開一點,而且,中國人自古習慣用右手(這個是文化習慣問題,後面會講),所以,為了書寫方便,右手執筆,左手推竹簡,最後,我們古代從上往下,從右向左的書寫習慣就這樣保留下來了。
這種書寫方式,在數千年的古代,應當算是一種很科學的書寫方式,只是對左撇子稍微不太友好,但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其實很聰明,很有智慧!
但是,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古人就喜歡從上寫到下,其實,除了在竹簡書寫的時代有這個必要性外,到了後期,紙張、絹布的出現,讓古人的書寫也更方便了,為什麼不換成從左往右寫,依然是由上往下,從右到左,還持續了數千年呢?
那是因為古代中國人有著自己的文化觀。
中國古人的文化觀念決定了書寫的方式自古,中國人就喜歡用陰陽五行理論作為行事準則,出為陽入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我們可以看到,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太極生出兩儀,陽一橫是在右,陰在左,文章經典屬離卦歸少陰,少陰在右,太陽之左,屬於陽儀,所以,古人寫下文章的時候,以陽為尊,用右手寫出(站在外人的角度看自己,陽儀就是自己的右邊),仿照伏羲畫卦,從右而左,從陽到陰,寫出第一筆。
可以說,這樣的書寫方式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在裡面的,不然,漢朝之後出現了紙,為啥還在沿用這麼不方便的書寫方式呢?一用就是幾千年?難道古人都是傻子,不知道穿著闊袍大袖的容易弄化字跡?當然不是,是古人對祖先伏羲的崇拜,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致敬伏羲大神”。
民國的知識分子存在的侷限性民國時期的錢玄同同志,是第一個提出把傳統的書寫方式變成現代的書寫方式的,錢玄同同志從自然科學、西方醫學的角度,認為傳統書寫方式的不科學,和不先進,這種書寫方式很笨拙。
沒錯,從西方科學的角度,這種書寫方式很有問題,但是錢同志卻忘記了這種書寫方式為什麼能延續數千年,中國人真的這麼笨嗎?他沒有想過!當然了,在那個時代的人的思維模式都有著一定的的特殊性和侷限性,就像我們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大量的資訊知識讓我們能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意義。
-
7 # 知少願學
漢字沒有要豎寫的規定吧?但我認為為什麼豎寫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古代沒有書寫用的紙之前,從刻在石頭上到龜板、甲骨上。後來進化到竹片上。又因竹片不是平的,豎著寫流暢些,寫多了又好連線些,連線多了好整理捲起來後,再開啟好讀一些。
-
8 # 復求簡
我聽說豎著寫主要是為了讓別人閱讀時贊成自己!豎著寫別人閱讀時會不停地點頭,而橫著寫別人閱讀時則會不停地搖頭。
-
9 # 戴爾寶
古今人類活動習慣由上而下,包括書寫習慣。另外甲骨文是占卜的,上代表天,當然先從上而下書寫最能表達人意了。後來竹書紀事,竹片韋編是橫而每個竹片則是豎的,寫字由上而下豎寫就順理成章了。習慣養成就沿續下來了。既便我們今天橫寫字,如果上下結構的漢字,仍然習慣地先寫上後寫下,如“呂”字,先寫上小口,後寫下大口。其他上下結構的漢字同理。只是行文中每個位元組先左後右橫書罷了。這不過是新文化運動時斯由新的書寫習慣取代了古老的傳統書寫習慣罷了。
-
10 # 王祖蔭1
漢字本來就是豎寫的。舊時用毛筆寫字,豎寫方便。你若有雅興,自已磨一硯墨,鋪一張宣紙(道林紙不行),寫點中小楷。看看堅寫好還是橫㢧好,從右向左還是從左向右好?
-
11 # Jarviva時代
豎著寫是因為以前字是刻在竹簡上的,竹簡是一條一條的,所以只能從上往下刻,等到紙張發明之後,這個傳統就一直延續下來,所以字就是從上往下寫。至於為什麼從右往左寫,跟竹簡也是有關的,竹簡開啟都是從右往左開啟,方便查閱,所以這個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近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西學東漸,中國才逐漸改變書寫方式,形成今天的樣子。
-
12 # 傲雪寒梅9518
漢字豎著書寫是從我國古代文字有記載開始,殷商時期人類最早發現的文字,就是刻在青銅器和甲骨上的文字,當時的文字就是根據載體形狀豎著排列的。後來使用的竹簡,也是從上到下書寫,從右向左豎著排列的。因為竹簡雙手捧著左右開啟要比上下開啟方便。所以此法一直延傳到現在,雖然建國後我們已經改變成橫向書寫,但是毛筆書法一直保持著豎著書寫。
-
13 # 坐著看你胡說
在發明紙之前,漢字是刻在一根一根竹片上的,然後再用繩子橫向串連,閱讀時展開,閱畢捲起,這時漢字就是豎排的,等到紙張出現,漢字豎排已然成了習慣。至今“卷”“書卷”依然存在於言詞語句中。
至於漢字橫排,清朝末年,已有人建議學習西文,從左向右橫寫。20--40年代已有少部分報刊雜誌,採用橫板,但是仍保留從右向左書寫。但不是政府行為。40年代後,政府的報紙中仍然以豎版為主,但是,偶爾見個別短小的文章橫排,但極少。 即使橫排,也是從右向左排版1949年,新中國成立,50年代,大陸提倡從左向右橫向書寫,排版,於是大陸的報刊雜誌紛紛改為橫排,也就是現在的模式。
而臺灣省的報刊雜誌,至今仍保留豎排模式。
-
14 # 使用者王培25096256151
橫著的,鬼都看不上。
一股氣勢,一股脊樑又立著,大漢人才能站直。
漢字就是要豎著寫,才能堂堂正正,雄視天下;豎著挺直,筆走龍蛇,才有大漢有稜有角,有圓有方的處世之道;才能龍騰鳳舞,神彩飛揚,可以笑對明天,才能俯仰無愧,用三十六計,面對強梁,………………。
總之,豎著寫的大漢字好處訴不盡,可千萬不能鼠目寸光學鬼畫符,開洋腔,不好看,浪費時光,讓人笑話,不划算。
-
15 # 檸羽76876
“從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種文字的書寫順序各有不同,總體上有左行、右行、下行三種:左行如西方文字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萊文等;下行如漢字(指傳統漢字,下同)等。為什麼漢字由上向下寫?這應該和原始的單個字的結構有關。下面是十二生肖甲骨文寫法。作為動物的形象字,描寫時應該是由頭到尾。可以看出...”
回覆列表
人的視覺,總是習慣從左往右看,從上往下看,正如你現在這樣。所以寫單個字時每個人都會本能地從左往右寫。
那為什麼古人會“反人類”地從上往下寫,從右往左寫呢?粘一袖子墨。
這就說來話長了。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人的書寫材料主要有竹簡、龜甲、牛骨、青銅、石頭。
有人可能覺得,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那甲骨就是最早的書寫材料。然而不是這樣,研究發現,在甲骨文中“冊”字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冊”的本義,就是畫出竹簡編在一起的樣子。這就說明,古人在使用甲骨書寫的同時,也在用竹簡書寫,只是竹簡容易朽爛,年代太遠,沒有儲存下來。
如果竹簡是古人的主要書寫材料這個推論成立的話,那問題就好解決了。
古人之所以豎寫左行,大略有3個原因。
1.竹木簡牘都是窄窄長長的,長度多在30釐米左右,而寬度僅1釐米左右(偶有較寬的達4釐米),一般只夠寫一個字。
2.早期的書寫環境,古人是沒有桌椅几案的,竹簡只能用手懸空拿著。根據遊順釗先生的研究,“寫簡的人是一手拈著竹簡的頂端,另一端則頂著腹部或腹胸之間,一手提筆從簡的頂端向己方寫下去。”這種自然的持簡姿勢,造成了豎寫比橫寫省事。
3.每個漢字的末筆都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字的起筆,豎寫比橫寫順手,便於筆勢的連貫。
隨著竹簡的大量使用,天長日久,自上而下的書寫便成為一種習慣。甲骨文采用自上而下的寫法便是依樣移植,所以今日所見甲骨文皆為縱向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