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卿臣儒

    “加九錫,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是奸臣的標配嘛?

    首先非常感謝@歷史的星空9527 的邀約回答。

    關於讀友的提問“加九錫,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是奸臣的標配?我想讀友當時心中想到的一定是王莽或者是曹操。“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再加上一個“入朝不趨”是皇帝賜予大臣的三種特權。能獲得此三種特權的,要麼是皇帝特別寵愛的,要麼就是權臣。奸臣不好界定,但是一定是權臣。

    “加九錫”就更厲害了,能獲此殊榮的,在歷史上通常跟“禪讓”聯絡在一起,最典型的是王莽和曹操父子。

    今天就由小九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朝堂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什麼感覺。

    一、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我們先來看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到底是什麼特權:

    入朝不趨:臣子覲見皇帝的時候,不能直腰大步向前邁,必須彎腰小步快走,這個動作就叫做“趨”。但有了“入朝不趨”的特權,就能直起腰正常走路,但也不是大搖大擺啊,只是不用小步快走了,正常即可。

    贊拜不名:臣子去覲見皇帝時,臣子要先在宮門外等候,司儀官先向皇帝通報臣子的官職,皇帝同意了,再宣讀名字,然後臣子才能覲見皇帝。擁有了“贊拜不名”的特權之後,司儀官就不直呼姓名,只稱官職,以示皇帝對大臣的尊敬。

    咱拿曹操舉個例子,誰讓他名氣大呢。

    比如曹丞相要朝見皇帝,先宮門外候著,這時候司儀官操著公鴨嗓喊到:“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覲見陛下”,皇帝點個頭,然後只聽司儀官的公鴨嗓又起:“宣曹操覲見”,然後曹操跪下大呼:“吾皇萬歲”。有了“贊拜不名”的特權之後呢,“曹操”兩字就省了,只宣官名。

    劍履上殿:劍指武器,履指鞋子。臣子覲見皇上是絕對不能帶劍的,也不能穿鞋,上殿之前必須解劍,脫靴,然後才能進殿面聖,地位高的還能穿著襪子,官階低的只能光腳,至於有沒有味道,估計皇帝應該是聞不到。擁有“劍履上殿”的特權之後,就可以佩劍穿鞋進殿面見皇上。

    這三項特權,在歷朝歷代有不少大臣獲此特權。

    1、在君強臣弱時,通常是皇帝對於某位臣子特別寵愛,或者是確實功勞甚大賜予的特權:

    舉兩個例子:

    蕭何:劉邦稱帝后,蕭何論功行賞排為第一,漢高祖特准許其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第二十四》:“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結局:後來蕭何故意低價買賣百姓的田地,然後讓劉邦發現,自請治罪,以自汙名節才的方式才保住了性命。

    東漢的梁冀:

    《後漢書·梁冀傳》:“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

    結局:梁冀權傾朝野,也被賜予此三項特權,結果後來梁冀家族不論老少都處以死刑,暴屍街頭。

    2、在君弱臣強時,這三項特權都是權臣向皇帝要的,皇帝逼於無奈下旨賜予的,這三項特權其實成為這些權臣行篡逆的準備手段,再舉兩個例子:

    曹操:這露臉的事怎能少了咱們曹丞相?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曹操又被封為魏王,然後加九錫,官位、特權可以世襲。你看,曹操跟前面的蕭何、梁冀不一樣,他不但有著三項特權,還加九錫,咱們隨後分析加九錫。最後結果咱們都知道了,曹操死後,漢獻帝主動把地位禪讓給曹丕,曹家終得天下。

    梁漢帝侯景:

    《梁書·侯景傳》:“景又矯詔自進位為相國,封泰山等二十郡為漢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侯景在殺死梁武帝、簡文帝和豫章王后,篡位為帝,建立漢國。後又被自己的部下所殺。

    當然歷史上獲此三項特權的不只他們四人,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二、加九錫:

    “錫”同“賜”,“九錫”其實就是古時皇帝賜予大臣的九種最高規格的特殊賞賜,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那我們具體來看一下“九錫”都包括哪些賞賜。

    《漢書》記載:“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則,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車馬:九賜中的車馬,必須是八匹黑色的公馬。出行依仗彰顯身份和地位;

    衣服:賞賜的衣服是袞冕和赤舄鞋,這是出席重大典禮場合穿的衣服;

    樂則:就是大臣專用樂器,這是從周禮中流傳下來的。

    朱戶:是指硃紅色的大門;

    納陛:是覲見皇帝時專門打造的臺階;

    虎賁:專門保護皇帝的勇士。皇帝將護衛自己的勇士賜給大臣,就代表了皇帝對大臣的重視。

    斧鉞:也是周禮中流傳來的禮節,象徵軍權;

    弓矢:是特製的紅、黑弓箭。紅黑二色過去都是皇室或皇親國戚專用的顏色。

    秬鬯:是指古代皇宮珍藏的御酒;

    本來九錫沒有不好的涵義,就是皇帝對於有卓越功勳臣子的一種禮節性的、最高規格的賞賜,但這種意義從西漢末年王莽開始改變,加九錫從此與篡逆和禪讓緊密聯絡在了一起

    1、王莽篡漢:

    歷史上最有名的加九錫之禮、存篡逆之心的雖然是我們的曹丞相,但是第一位加九錫,並且以加九錫粉飾皇權禪讓,獲取民眾輿論支援的是西漢末年的外戚王莽。

    王莽為了謀取帝位,在為安漢公的時候,做了不少好事,獲得了群眾的歡呼和擁護,輿論工作做的確實好,而且善於發動群眾運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據《漢書》記載,當時,成千上萬計程車人和百姓湧向皇宮大門,不肯離去,不分晝夜守候在皇宮前的廣場上,要求平帝必須娶王莽的女兒為國母,還要賞賜王莽。朝廷沒有辦法,只得派人向群眾承諾給予王莽最高賞賜,頓時群眾歡呼聲大起,這才散去。

    你看,那時候王莽就懂得發動群眾運動,製造聲勢,怪不得總有傳言說王莽是穿越者。

    後來王莽女兒成為皇后,王莽把聘皇后的禮金自己留下一部分,其餘的都分給了劉氏宗親,這一下子大臣們更感動了,紛紛建言皇帝得厚賞王莽,從此王莽從安漢公到賜封地再到加封王莽為宰衡,再到奏請加封王莽進九錫。然後順理成章,又是假裝推辭,又是假造天命,最後幾十年折騰,最終王莽禪讓稱帝,建立新朝。

    2、三國曹魏父子:

    該說到最有名的曹操父子了。

    建安十七年十月(公元212年),諫議大夫董昭揣度曹操心意,首倡要為曹操進爵賜九錫。之後,在曹操的授意下,“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登壇受禪稱帝,改國號為大魏。這場“禪讓”大戲終於在曹家父子兩代人的傾力出演下落下帷幕。

    曹操加九錫,建國稱王,由其子曹丕完成朝代更迭,此後九錫在歷史上的含義徹底轉變,從此以後加九錫成為了權臣奪權,篡逆稱帝不可缺少的環節。

    3、歷史上其他比較有名的加九錫名人:

    司馬昭被曹魏授九錫,其子司馬炎建立晉朝;

    孫權被曹魏授九錫 ,後建東吳;

    桓玄被東晉授九錫,後建桓楚國;

    南朝四朝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曾從前朝受九錫,然後創立新朝;

    李淵從隋朝接受九錫,後建立唐朝;

    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楊侗給予九錫成功 ,後自立國號鄭;

    北齊獻武皇帝高歡,死後魏帝元善見也給他加九錫,後他的兒子高洋,創立北齊。

    結論:透過以上查考,加九錫都是權傾朝野的權臣在有了篡逆之心後,為了使自己的篡逆之心更加名正言順,謀求最大意義上的輿論支援,加九錫後仿古代堯舜禹禪讓取得道德上的合法性。一般加九錫者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早就有了謀反之心,可以說“加九錫”從王莽就成為了奸臣的標配,從曹操父子開始發揚光大;而“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尚達不到此種高度,有的大臣甚至因為受此三項特權而最終導致滿門抄斬的結局。

  • 2 # 莊楚狂

    不是!不是所有的奸臣都能夠這麼風光的。有這套配置的不一定是奸臣!只不過有這套配置的都是權臣,權臣不等於奸臣!

    只不過既然都有這套配置了,肯定形成了集團。而集團就有自我利益。

    而歷史上這種權臣多半都走向了謀朝篡位。

    隋文帝一句話說的好,騎虎難下!

    在儒家的道德觀中,這種謀朝篡位的當然會被定義為奸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最尷尬的事是?